克倫威爾
(1599~1658)
[傳略]奧列弗・克倫威爾,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代表人物,獨立派的首領。
1599年4月出生在英國亨丁頓郡的一個紳士家庭。17歲時,克倫威爾就讀於劍橋的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1628年,克倫威爾被選為亨丁頓郡自治鎮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其後,他參與了亨丁頓市政案和伊萊沼澤地糾紛,為自己贏得信任。1642年,英國革命爆發,克倫威爾率領一支主要由自耕農組成的千人騎兵隊參加內戰,並於1644年取得馬斯頓荒原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革命的局麵。1647年,克倫威爾又贏得第二次內戰的勝利,處死了查理一世,並取得統治大權。為維護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他又鎮壓了掘地派運動,並遠征愛爾蘭。1653年12月,他自任護國主,開始了自己的獨裁統治。對內實行軍事高壓統治,對外繼續侵略擴張。1658年9月,他在白金漢宮病逝。兩年後,斯圖亞特王朝複辟。
[影響]克倫威爾家族本身就是靠宗教改革發跡的,所以,他身上有著濃厚的宗教的烙印。在讀小學的時候,他就開始接受清教思想的影響。據說,當時的校長是個著名的清教徒,還著有大量的抨擊天主教的劇本。在他的努力培養下,克倫威爾養成了手勤眼快的好習慣。後來克倫威爾就讀於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這個學院是當時的大主教路德所抱怨的“兩個清教徒保育院”之一。在這期間,克倫威爾接受了更加係統的清教思想的教育。1617年,由於父親的突然去世,克倫威爾輟學回家。此後他又到倫敦學了兩年的法律,並成功地憑借他的家族在亨丁頓郡的影響,於1628年當選為亨丁頓自治鎮代表,出席了查理一世的第三屆國會,登上了英國的政治舞台。
17世紀上半葉,統治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已經危機深重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已經結成聯盟,共同反對查理一世的專製統治。克倫威爾審時度勢,也積極加入到了反對者的行列當中。1630年,亨丁頓市議會得到查理一世的許可,改建市政府。消息一經傳出,輿論大嘩,因為其中有關規定賦予了市議會隨意剝奪農民在公田上放牧的權利,並可以對不服從者課以重罰。克倫威爾率先發難,責問市長和書記官,要求他們保護農民的利益。克倫威爾此舉惹惱了市政府的官員,他們向樞密院告了克倫威爾一狀,說他帶頭滋事。克倫威爾雖然遭到了樞密院的拘留審查,但在農民暴動的壓力下,市政府還是改變了原來的計劃,使農民的利益完好無損。克倫威爾就此成為當地農民心目中的英雄。
查理一世為了鞏固自己的專製統治,於1629年解散了國會。國會的解散,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為了轉移人民的視線查理一世對蘇格蘭挑釁,結果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1640年,為了籌集戰爭經費,查理一世不得不召開國會。但查理一世與國會的積怨已深,雙方無法就重大問題達成一致。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英格蘭北部諾丁翰樹起國王軍旗,宣布要討伐國會,英格蘭內戰爆發。
內戰爆發後,全國立刻分為兩大陣營:以國王為首的保王黨陣營和以國會為首的革命陣營。革命陣營由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主導,在力量上處於絕對優勢。可由於保守的長老會派掌握實權,革命陣營反而節節敗退。戰場上的失敗和農民運動的興起,導致了革命陣營的改革,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軍官掌握了實權。
克倫威爾在內戰爆發初期就意識到,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利用人民的力量。因此戰鬥開始後,他就組織了一支由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組成的隊伍參加戰鬥。這是一支新型的騎兵隊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屢立奇功,因此獲得了“鐵騎軍”的稱號。1644年7月,克倫威爾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潰了保王黨騎兵,取得了內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克倫威爾因此威名遠揚,贏得了國會的信任,開始擔任革命軍的總指揮。克倫威爾就以“鐵騎軍”為榜樣改組軍隊,組成了“新模範軍”。克倫威爾一改以前的保守戰略,采取大膽進攻的辦法,於1645年6月取得了納斯比大捷。1646年7月,第一次內戰以革命陣營的勝利而結束。
國王查理一世雖然在戰爭中失敗,但他並不甘心就此罷手。1648年,保王黨人在南威爾士發動叛亂,第二次內戰爆發。克倫威爾在試探著同國王的調和失敗後,重新與平等派和解。雙方齊心協力,不僅打敗了保王黨人的反撲,而且清除了國會中的長老派勢力。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
共和國成立了,克倫威爾以共和國締造者的身份掌握著共和國的實權。為了取悅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克倫威爾於1649年遠征愛爾蘭。由於侵略愛爾蘭的成功,為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鋪平了道路。
1653年12月,克倫威爾解散長期國會,就任護國主,護國主為終身職,他有權指定自己的繼承人,並且集立法、行政和軍事大權於一身。因此,護國主政體在本質上是半君主獨裁的一種形式,共和國名存實亡了。為了取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繼續支持,克倫威爾繼續推行對外掠奪的政策。他憑借英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先後打敗了荷蘭和葡萄牙,迫使丹麥允許英國的船隻自由進出波羅的海,又在加勒比海上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奴隸貿易的中心牙買加。1658年,攻占敦刻爾克,在歐洲大陸上獲得了據點,為英國不久取代荷蘭的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
克倫威爾的護國主政體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視為財產和秩序的保衛者,但是高級軍官操縱政治又為他們所不滿。1657年,國會呈遞了《恭順的請願諫議書》,請克倫威爾當國王,企圖以傳統的王政限製軍人的影響。對於國會的請願,克倫威爾自然心知肚明,但由於害怕失去軍隊的支持,他婉言謝絕了國會的請求。與此同時,他也把護國主改為世襲,壓製一下軍官們的囂張氣焰。但是,各地的平等派、共和主義者和激進派共同發動了反對政府的暴動,農民起義也接連發生,王黨叛亂也在新的策劃中。克倫威爾想召集第三屆護國會議以緩和局勢,但此時他已病入膏肓,無法實施,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病逝於白金漢宮。兩年以後,斯圖亞特王朝重新複辟了。
[餘論]克倫威爾在回憶錄中這樣評價自己:“我生來就是一個紳士,地位既非顯赫,也非默默無聞。”作為紳士的克倫威爾是這樣的,但後來的克倫威爾,靠軍事起家,靠軍事發家,地位不能不說是顯赫一時。但也正是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使得克倫威爾的私欲不斷地膨脹,最終遮住了原本深邃的眼光,逐漸地由一個革命家變成一個獨裁者。
(呂厚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