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13日,晏陽初收到中國駐美大使館轉來的一封信。一個代表西半球各國幾百所高等學術機關的全美紀念委員會為紀念和發揚哥白尼的精神,決定對一些現代偉人贈予崇高榮譽。經過集體審核,晏陽初和愛因斯坦、杜威、福特等十位在思想和方法上取得革命性成就的人物獲此殊榮。晏的表揚狀寫著:“傑出的發明者:將中國幾千文字簡化且容易讀,使書本上的知識開放給以前萬千不識字人的心智。又是他的偉大人民的領導者:應用科學方法,肥沃他的土地,增加他們辛勞的果實。”
晏陽初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應募到法國為華工服務。他看到眾多的華工目不識丁,沒有文化,受人欺淩,感慨很深。一邊下定決心今後回國“不上政治舞台,不做大學教授,而去教育廣大平民”,一邊自編千字課本,創辦華工識字班和《華工周報》,切實服務華工。
1920年他回到祖國,創立平教總會,不辭辛苦,先後到華中、華北和華西地區開展調查,宣傳“除文盲,作新民”的思想。晏陽初的足跡踏遍19個省的土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的平民識字運動。
全麵抗戰開始後,國民政府決定設立國防參議會,聘請了包括晏陽初在內的各黨派知名人士16人為參議員。晏陽初趕到南京出席了這次國防參政會議,與各方人士共商民族聖戰的大計。他把自己開展的平教工作看作是進入到一個新的“農民抗戰教育運動”的階段。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前夕,在蔣介石的督促下,晏陽初領導平教會同仁在四川全省開展平民教育鄉村改造工作。省主席劉湘扶病擔任四川省政府設計委員會委員長,晏陽初出任副委員長,省府各委員為當然委員,又聘四川大學、華西大學、重慶大學三校長任鴻雋、張淩高、胡庶華和平教會陳築山、何六丁、傅葆琛、陳誌潛、陳行可、常得仁為委員,同時物色全國各科專家,抓緊做各方麵設計。
委員會為謀全省行政之科學化,把四川全省社會調查列為第一步。又曾召集全省的中學校長、教師400人,齊集成都,參加培訓,再由他們向全省青年學生宣傳建設計劃。晏陽初說:“四川為民族複興之最後根據,但最後之後不再有最後”,“若不完成此類責任,則我們不僅是四川省的罪人,而且是整個中國的大罪人”。按省政府與平教會商議的思路是,在切實調查的基礎上形成省政府的新的施政綱要,然後進行科學化的實驗工作,以此實施複興民族的大業。
1939年9月,國民政府采納平教會在定縣、衡山、四川實驗中積累的經驗,公布了《縣各級組織綱要》(人稱“新縣製”)。
晏陽初在巴縣歇馬場籌建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費盡心力。他先將這一培養全國性鄉村改造人才最高學府的計劃提交全國鄉村建設學會理事會審議通過,然後邀請各方賢達名流組成董事會,由張群任董事長,董事有翁文灝、張治中、黃炎培、張伯苓、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康心如等。晏陽初兼董事會書記和學院院長,盧作孚為總管會計。
晏陽初和各位董事到處“沿門托缽”,好不容易籌集開辦費法幣38萬餘元,最後選定巴縣歇馬場為院址。這裏地近北碚、青木關,四周群山環抱,溪水回流,又有岩瀑迭布,景色十分宜人。雖處鄉村之中,確是鄉村教育的極佳之所。興辦教育曆盡種種艱難,最後教育部長陳立夫和高等教育司長吳俊升大力協助,破例批準,先開辦初級學院,直到1945年8月,才準予擴充為獨立學院。
晏陽初舉辦鄉建院,與代院長瞿菊農、梁仲華等達成共識,主張學生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投身社會實踐,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院對各係各年級都有參加實踐、見習實習的規定。晏陽初籌備鄉村建設育才院的同時,就著手開辟實驗區,並且注重開設鄉村建設的專業課程。當時幾個係科共同必修的課程有:鄉村建設概論、農業概論、鄉村教育概論、農村經濟、社會工作方法、公共衛生等。
晏陽初舉辦學院極重教育理念的引領。他組織專門會議,規定了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培養目標(四條):一是以整個的國家建設計劃、抗戰建國之任務,為本院培養人才之目標;二是以研究的結果、證驗的過程為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三是發揚誠樸仁勇之學風,以轉移社會動向,雖向社會中鑽進去,但絕不與現實妥協;四是針對中國鄉村社會病象,養成勝任醫愚、醫窮、醫弱、醫私的技術專才。
晏陽初據此又向師生明確提出訓練學生的六大教育目標:1.勞動者的體力;2.專門家的知能;3.教育者的態度;4.科學家的頭腦;5.創造者的氣魄;6.宗教家的精神。
鄉建院剛成立時,擬建教育係、社會係、農學係和水利係。四係中,水利係任課教授和係主任最不好聘。晏陽初打聽到在成都四川省政府技術室工作的崔宗培曾留學國外,回國後曾從事教學,又參與川黔、川滇兩條公路的建設,在水利方麵素有研究,正被設在歌樂山的全國水利委員會調去。於是晏陽初先托省建設廳的何北衡出麵邀請,幾天後,又親往成都,與崔宗培見麵。
具有長者和學者風度的晏陽初,平易近人,言輕語軟,向崔宗培介紹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執著追求和衷心期望。他說的“校園自強的根本道路在於發展國民教育”、“教育重點應是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深深打動了崔宗培。崔宗培原本不想教書,隻想做與抗戰直接有關的事的想法,也被晏陽初“精力用在培養人才上,更有意義”之說所打動了。
緊接著,晏陽初親往歌樂山,麵見全國水利委員會主任薛篤弼,說服薛同意借用崔宗培兩年。果然,1942年元旦後崔宗培蒞渝報到,薛篤弼即通知崔,前往歇馬場鄉建院赴任,擔任水利係主任。薛不但同意崔宗培去了新建的院係,還承諾如果實在買不到儀器設備和缺乏教師,水利委員會將盡力幫助解決。崔宗培在歇馬場鄉建院一幹就是四年,直到抗日戰爭最後勝利,才離開學院。
晏陽初舉辦鄉村建設學院,提倡學生的學習要重實踐。鄉建院四個係都有不同形式的實驗基地,確保學生的能力培養有實習場所。崔宗培到鄉建學院水利係主事後,帶領學生在歇馬場附近的大磨灘建起小水電站,不僅為附近農村供電供水,多餘的電還支援北碚。社會係的同學在大磨灘辦起了農忙托兒所,農忙時招收附近農民的兒童入托,學生們的課本知識與實習經驗得到及時結合,也解決了當地農婦的後顧之憂。教育係的學生則到鄉村小學和大磨灘平民夜校實習。農學係的師生也在學校附近的實驗農場實習,學院還讓家境清貧的同學長期在農場勤工儉學,完成學業。鄉建院的務實學風,不僅積累了學生的紮實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樸實作風。當時學院裏也有富貴人家子弟,衣著都較為樸素,有不少同學一身農民的衣著,腳蹬草鞋也來上學了。
晏陽初規定,鄉建院在入學周,新生都要學會唱“平教會會歌”,集會都要唱,校長帶頭唱,會歌激勵著師生們在艱苦的抗戰環境中自勵自強,治教求學。晏陽初的夫人許雅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是美籍華裔。她崇信基督,心地慈祥,賢淑幹練。她不但幫助晏先生把家務料理完備,而且關心學院的教師家屬和廣大學生,時時送去溫暖。
晏陽初在鄉建學院提倡民主,學生中成立“四自會”(自治、自給、自習、自強),民主選舉“四自會”主席。學術團體如雨後春筍,學生紛紛舉辦壁報,議論國事學業,各抒己見,在活潑的氛圍中錘煉學養,同時也相互培育了篤厚的情誼。
晏陽初的行事儉樸是出了名的,他平時總是穿著普通麵料的長衫,連他夫人許雅麗也是常年普通布料著裝,與一般中國婦女沒有兩樣,孩子時常都穿著打上補釘的舊衣服。在歇馬場大磨灘,晏陽初的住處是農民的竹子夾壁屋,內外都是泥漿抹上,天棚也用篾笆編成,防潮鋪上的簡陋地板,踏上去就嘎吱作響。他就在這樣的房屋裏接待了不少中外客人。
他的飯食十分節儉,在家招待師生和客人,常常是一盤餃子。有一次晏陽初和夫人到璧山華西實驗區視察工作,當局因為他是國際知名人士,想好好宴請他,結果晏陽初將帶的幹糧取出來吃。原來他不願添累主人,出發前就做好麵包帶上了。
晏陽初的艱苦儉樸精神感染了大家。而他“沿門托缽”募集的經費,更是公私分明、賬目清楚。人們從件件小事上崇敬他,許多教授專家也心甘情願跟著他吃苦耐勞,獻身鄉村建設。
他在華西實驗區為農民做了大量好事實事。他領導的實驗區辦事處,用爭取到的中國農村複興援助款項,擴建了梁灘河灌溉工程和青木溪增水渠工程,一直在為梁灘河灌區的人民造福。
晏陽初在鄉建院的辦學,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培育。他的道德培育,尤重對學生的觀念培養。在撤銷訓導處,成立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時,他講:“生活輔委會”的重要作用在於訓練同學實行“民主”,民主的特征,第一是自由,第二是責任。讀書和學術得不到自由,不會是真正的研究;光有自由而無責任感是沒有真正的自由的。
晏陽初認為:一個真正懂得民主的人,應具備一個基本條件,就是“養氣”。“養氣”含義有三:一是“陽氣”,就是要心胸坦白,有事當眾大家商量,不要背後鼓噪;二是“大氣”,就是要有接受別人批評,甚至是數落、指責的肚量,反之小氣則不能容人,是辦不成大事的;三是“正氣”,有正氣的人,隻有是非的辨別,而沒有個人的恩怨和權勢的觀念。
晏陽初與時任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合議,聯合編輯《士兵月刊》(第一、二期為《士兵半月刊》),向抗戰中的中國軍人發行。《士兵月刊》在將近五年時間裏,編印了約60期。這本小冊子材料豐富,文字通俗,深受廣大抗日將士喜愛,各個戰區政治部紛紛請求航寄印刷樣本。這是平教會抗戰時期農民教育的新的成果。
抗戰結束後,“反饑餓、反內戰”和反對美軍強暴北大女生沈崇的反暴運動很快波及重慶。鄉建學院的進步師生也積極參加。1947年1月6日,學院的“四自會”決定師生步行到重慶參加遊行,晏陽初清早趕來送行,要大家注意安全,說:“今天,我在這裏給你們送行,當你們回來時,我還在這裏迎接你們歸來。”同年6月,當局逮捕了鄉建學院的幾十位師生。晏陽初積極參與營救,第一批就救出師生十多名。還把一位叫葉德光的進步教師送往美國深造。
晏陽初辦起了鄉村建設學院和華西實驗區,工作更加繁忙。他要為學院和實驗區籌款,要物色教師和工作人員,要對平教會和鄉建院、實驗區的工作進行研討、設計、實施和視導,但是,他仍然堅持站在教育教學第一線。每年新生入學周,晏陽初無論多麽忙,他都要擠出時間,專為新來的師生講述“平民教育運動史”。他的精彩演講,都曾由黎澤永、晏學明、徐宜道、薑旭升等同學精心記錄,收拾存檔,可惜後來新政權接管後保管不善散失了。
晏陽初從定縣辦平民教育,到創辦衡山實驗縣、師古橋實驗區,到歇馬場辦鄉建院,他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化。他自己明白,又大聲宣傳:中國這種一味“辦外國式教育”,隻是少數人受教育,而且“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以致不少大學生畢業就失學,國家反而鬧人才恐慌,“人找不著事,事找不著人”。這實在是害人害國的“誤教”。
抗戰勝利後,晏陽初去到菲律賓,以後去到美國,執著地從事他思想事業的實驗――鄉村建設運動。他多次表明,“一般意見上的教育概念,不足以概括我的思想事業。”確實,晏陽初畢生所從事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運動,是將教育與生產、健康、自治這四大任務聯鎖推進,形成的一個係統工程。這個係統工程旨在培養人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團結力,從而全麵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晏陽初的思想事業,從定縣的平民教育到歇馬場的鄉村建設,無論從教育理念還是社會實踐看,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晏陽初已經從一般的教育普及過渡到解決“民力”培養問題與解決社會製度問題的有機結合上了。
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成了世界性的運動,他本人也成了世界傑出的人物。
胡�青說:“晏陽初先生是一個真正幹事業的人。”他“像任何一個發明家一樣,是一個大理想主義者,並為這個理想而獻身,不怕挫折,不怕失敗,不怕打擊,不怕來自不同的方向的攻擊,包括同路的人,往往是更加嚴酷的打擊,能夠忍辱負重,能夠百折不撓,能夠反複試驗,想出各式各樣的試驗方案,身體力行,加以實踐,不達目的決不罷手,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
晏陽初,之所以成了一位偉大的人,一位不僅在中國大地上而且在東南亞、南北美都贏得人們尤其是農民兄弟愛戴的人,就在於他有一顆仁慈的心,一顆善良的心,一顆甘願為窮苦的廣大農民做實事的心。
晏陽初是農民真正的朋友,他一生為農民做了無數的好事。至今,在中國河北定縣,在內蒙河套墾區,在重慶歇馬場,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在世界各地,農民們對他念念不忘,念他的好處,念他的恩情,因為他為他們修過路,種過樹,開過工廠,辦過學校,演過戲,有許多實實在在的業績,其遺跡和影響至今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