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以利為先,賺錢當然是商業行為的首要目的。然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裏的“道”是指道德準則。而本書通篇所講則是另一種創新的“道”,一種尚未被認知的全新商業理念,一種打破常規思維、出奇製勝的賺錢之道無高不智、無智不高商業競爭是以鬥智為主的綜合性較量。用奸作手段者或可得逞於一時一事,但決不可能長久;成功巨商全都是靠信譽起家的,卻又需要長時間累積。惟有突破舊有的思維方式和理念,進入全新概念的空間,才能遊刃有餘,魚和熊掌兼得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它帶著強烈的傳統意識,帶著對商人的歧視。自古以來,按社會分工排列,士農工商,商是排在最後麵的。
我因此而想到當年諸葛亮先生高臥隆中待價而沽、蓄勢待發的時候,他也是寧可務農也不肯作點兒什麽小買賣的。綜觀《三國演義》全書,諸葛亮並沒有萬貫家財,看起來連小康也說不上。還需要借助務農的小小收入來貼補家用。養個小童兒、時時喝點小酒雅一下也都需要靠這些幫補維持。以先生誌高意遠、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之才,如欲從商必成巨賈。可他偏偏不肯去賣茶葉蛋或幹點兒別的什麽。何以呢,一言以蔽之,拉不下那張臉、丟不起那個人。這都與那個“奸”字分不開。在舊時代,很多人認為寧可乞討也要守住那個“書香門第”,不得丟掉那個“無形資產”。“錢”字太俗了,不屑言及。甚至流傳以“阿堵物”為“錢”的代名詞的美談。好像“賺錢”的“賺”字和“牟利”的“牟”字都是隱隱約約帶有貶意。似乎隻要是弄錢,手段必定不十分光彩。
商人中確有見利忘義、采取不法手段者,但決不是全部。用“無、不”兩字來概括有失公允。
商業欺詐行為當然哪個國家都有,而且可以斷言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內都不會消除。但可以作一個橫向的比較,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那張遊戲規則的網眼就越是細密、就越少有漏洞可鑽。在中國,由於網眼較疏,法製也未完善到一定程度,所以可乘之機就相對多了一點,這是不足為怪的。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製度不斷完善,相信這種流弊會越來越少,商業環境的空氣定會越來越清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商務活動是有往有來、決不隻是一槌子買賣。信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企業的生命線。因一次欺詐醜聞而使企業破產的例子並不鮮見。而今的商海大多數都是正人君子在運作。現在的從商者也已更具高學曆、更具高智商、更加GANTEMEN(紳士)、真正可以昂首挺胸地頂天立地了。如今,商場的遊戲規則已經十分詳盡和完備。更重要的是這個規則已經深入人心。你要是試圖挑戰這個遊戲規則,必將被視為另類而淘汰出局。那就連玩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有商界精英都深深懂得,商業競爭是以鬥智為主的綜合性較量。用奸詐手段或可得逞於一時一事,但決不可能長久;成功的巨商都是靠信譽起家的。
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又對建立信譽的時間周期提出了挑戰。因為企業的騰飛往往會受製於時間的累積。因此,惟有突破舊有的思維方式和理念,進入全新概念的空間,才能遊刃有餘,魚和熊掌兼得。
“雙贏”深解
確保雙方已知並認可的利益共存共榮,是正常思路下的雙贏,但決不是最佳模式。在合作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未知或被忽略的副產品或衍生物。此方可能並不需要,卻為彼方所需。發現並能得到這些可不勞而獲的意外收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贏”。而雙方都能做到這一步,才是“雙贏”商業行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雙向性。所以相互間的合作更顯重要。誠則信、信則昌,“誠信”是合作的根本。毫無疑問,商業行為是以盈利為首要目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然不想一槌子買賣,不想殺雞取卵,那就要在行為的整個過程中確保雙方應得的利益,共存共榮。這就是近期來常常掛在人們口邊的“雙贏”。這個詞提得很好。假如最後的局麵永遠是一勝一負,試問還會有更多的下一次麽?
但“雙贏”這個概念的深層意義卻似乎很少有人去研究、解讀。
一般人的理解是:雙方共同認定一件值得去做的事,認清雙方各自的優勢和缺陷,商定雙方應付出的代價,明確雙方的責、權、利。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達到、部分達到或基本達到預期的目標。最後,雙方按既定條款及比例分配既得利益。這是一般正常的合作模式。當然很好,皆大歡喜。但這是不是最佳的合作模式呢?是不是已發揮出各自所有的潛在能量,達到最佳效果並充分利用了雙方附帶產生的剩餘價值呢?有沒有其他的形式可以借鑒呢?
近年來在商界的接觸往來中經常使用“雙贏”這個詞。旨在讓對方更加清楚地知道:我們不會坑你。我要贏但同時也會讓你贏。但我始終覺得這裏麵好像總有點兒不對勁、不自然,甚至嗅到一絲絲似乎是心虛的辯解或者是欲蓋彌彰的掩飾的味道。對“雙贏”這個概念的性質特征、表現形式、雙方需求、各自的付出和回收,以及更重要卻又往往被人忽略的一些方麵究竟認識有多深?光是靠討價還價、你壓我一點、我刮你一點,最後達到一個大家都“勉強”或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所接受的那個“點”就是雙贏了?是不是囿於智商所限的小圈子,隻看到已知利益的分配,太消極、被動、保守了一點?能不能再開拓思路,去擴大爭取已知利益以外的東西?比方說,一方可能或必須、自覺或不自覺地付出了一些什麽東西、而這些又隻是副產品或衍生物,他自己並不需要。但這些副產品或衍生物卻又是另一方所需要的、是不必付出什麽代價就可以獲得的。假如真有這樣的好事而又被及時地全部抓住,這就是獲得了意外的、分外的收益。我想,這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贏”。而雙方都能發現並得到這些,這才是“雙贏”。聽起來都有點兒像繞口令,有點兒雲山霧罩。不過沒關係,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我下麵會用實例講清楚這個問題。
神秘的“共生”關係
自然界是一個變幻莫測卻又極其規律的生態平衡圈。萬物在精妙縝密的鐵律下相互依存又相互製衡。將這些奇妙之處解秘,人類會從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能寶藏中獲得深深的啟迪。精明睿智的商界“對手”能否找到這種特殊的“共生”關係人類經過近萬年頑強不息的努力,與天鬥、與地鬥、與自身的缺陷鬥,終於進化到了現在這個階段。人類成了萬物之靈,成了地球的主宰。但人類並沒有滿足於現狀,還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奮鬥。希望終有一天會真正掌握開啟宇宙奧秘的鑰匙,真正成為宇宙的主人,同時也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然而,可悲的是人類至今對這個宇宙知道得還太少,對這個地球知道得還太少,甚至對人類本身、包括人類自己的身體、疾病、遺傳、所思所想都還知道得太少。從人類現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來看,所能解釋的宇宙間甚至是自己周圍所發生的自然現象都是少之又少而且十分膚淺。可以這樣說,自然界的奧秘至今被人類發現的也隻是鳳毛麟角、冰山一角而已。大自然的結構是何等奇妙。想當初“造物主”在設計、創造整個世界的時候,構思得何等精致和完美。由四季溫差的變化、地球緯度的變化、高山、平原和海洋的生態差異、雨水和日照的多少等等,構成了一個變幻莫測卻又極其規律的自然界生態平衡圈。天地間萬物相互依存又相互製衡,整個生物鏈環環相因又環環相扣,缺一而不可。地球生態或者說自然界萬物就是在這樣一個既定規律的控製下,經過數十萬年的進化發展而慢慢走到今天這樣一個狀況的。可以這樣懸揣:在這數十萬年之中,肯定總有一些什麽生物妄圖衝破這個鐵律而肆意輕舉妄動,但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這樣的另類。原因是正因為它們違背了這個“上蒼”的旨意,所以早就遭受到懲罰――而被這個生態圈無情地淘汰出局,絕種湮滅了。
任何生物都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於這個遊戲規則。在這樣一個鐵律下有規則、有節製地生存和發展。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一個何等強大、絲毫不可違拗、同時又是何等精妙、何等縝密的規律。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它既然已經被執行了漫長的數十萬年,那想來必定有它的道理。我想,假如有一天能將這些奇妙之處完全解密,人類將會從中獲得無限的智慧和啟發。這是一本巨大的、永遠也讀不完的天書,同時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能的寶藏。
人們之所以暫時並沒有從中獲得多少足以振聾發聵的啟示,大抵是由於自認為身居萬物之靈的地位,自認為自己的智商高過生物界不知多少倍,能從它們那兒學到什麽東西?豈不知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鐵律的控製下,多少生物甚至是低等生物都已從中摸到了規律,找到了適應自己生存的訣竅和技巧。而從中顯示出來的胸懷之寬廣、目光之長遠、以及其中所寓深刻的哲理卻不是每一個萬物之靈的“人”們都能企及的。真的,我並無意對某一些人表示不敬之意,隻不過想借此提醒人類應多多從自然發展規律裏去研究挖掘,從中悟出一些平日所忽略的大自然的啟示,用於自身的發展和提高罷了。比如說,由於工業社會的發展而導致破壞了一些生態平衡,像排放廢氣過多而破壞臭氧層、導致地球產生溫室效應而引起水旱災害、大量砍伐森林而導致水土流失造成大地荒漠化那樣,等你覺察到這些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後果而回天乏術了。
還是回到“雙贏”的話題上來。之所以在商界長時期普遍出現爾虞我詐的狀況,皆是由於商人們求利心切、隻計一點而不顧其餘的心態所決定的。他們隻知道做生意的雙方隻能從對方身上榨取利益而別無他途。他們始終沒有能再往深處去想一想,能不能再去另外開辟一塊我們尚未認知的獲利空間?
已知的空間總很有限而未知的空間才是無限的。
我由此而想到海洋生物裏的兩種低等生物。我們所見到的水母大多是張著寬大的、近乎半透明的身體,像仙女翩翩起舞的裙袂一樣隨著水流飄動,緩慢而輕柔。似乎永遠是那麽悠哉遊哉,無憂無慮。每每看到它,總會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又會產生一種憐愛。由愛又不免會牽動一點惻隱之心:在那充滿殺機的海洋世界裏,這樣美麗溫柔的生物何以能夠自保?更何況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水母並沒有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器官、甚至連觸覺也不是十分靈敏的;更絕對沒有很強的攻擊能力去擊垮或擊退來犯之敵;再加上它行動的輕柔和遲緩,可以想像,在以它為食的天敵到來的時候,它絕對是無力自衛、甚至連逃走都是不可能的。照這樣的情況看,長此以往豈不是會有被滅絕的危險?不必擔心,它能一直保留下來,必定有它的生存方式和方法――這是“造物主”賦予每個生物的本能。
經過海洋生物學家們長期的觀察,終於發現了這麽一個奇妙的組合:在水母巨大的傘形身軀之下,總是生活著一群小蝦。它們也屬於生物圈中弱小的一族。它的狩獵活動範圍很小,很難想像會有多少浮遊小生物主動聚集到它的周圍來供它食用?以此推算,這種小蝦延續種群的能力也應該是極差的,終有一天會絕種的。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造物主”在這兩種弱極了的生物種群之間安排了這麽一個巧妙的互補關係:水母寬大而輕薄的身體在遊動的時候會掀起陣陣水流,這水流就會帶動起許多浮遊小生物,而這些小生物並不是水母所需要或者並不完全是它所需要的。這些隻不過是它遊動時所帶起的副產物而已。而這些副產物卻是小蝦們所必須的、賴以生存的食物。小蝦們呢,它們也為水母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幫助或日回報。小蝦們盡管弱小,但感覺靈敏,一旦發現對它們稍有不利的敵人靠近,便會在第一時間扭動身體潛向水底伏下身來一動不動,以避過敵人的搜尋。因為它們一直活動在水母的身下,在避敵的過程中也就必然地驚動了水母,引動了它們之間的默契。水母讀懂了小蝦們身體語言所發出的訊息,意識到大敵當前,於是也立即停止遊動、沉向水底而伏地不動,終於得以避過殺身之禍。同時,薄薄的但是巨大的身軀又反過來保護了小蝦們。小蝦們終身老老實實、死心塌地的為水母作啃兵,並非是出於感恩、並非是因為小蝦們品德高尚而投桃報李,也決不是為了履行事先訂好的商業契約。水母所得到的隻不過是小蝦們由自衛本能而產生的副產品罷了。
綜上所述,這是一組奇妙的生物組合。它們雙方都深知依賴對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雙方所得到的都是對方在不經意中或是在因自身的需要而作出反應的副產品,而這些副產品又並不是犧牲自己利益所付出的代價。這就是我在上文中所說的那種“另外開辟的、雙方尚未認知的獲利空間”。假如在我們想攜手合作的商業夥伴之間能憑各自的智商,在充分研究和理解了對方的一切之後,找到那個空間,那將是一組何等美妙的、各有所得的、能永久合作下去的組合!到了這個程度,又何必在那點已知的蠅頭小利中錙銖必較、分毫不讓呢?
這樣的關係我們把它稱之為“共生”關係。它們會為了各自的生存和自身的利益自覺地與對方永久合作。相互需要、相互依賴卻又不必為因此而產生的後果擔心;不必計算自己的付出會影響到自身利益。人世間有這樣美好的良性互動關係,又何樂而不為?你能不為之動心?
這不是自然界中偶然的例子。細細地留心一下,這種組合比比皆是。它們決不會去主動破壞或背叛這種組合。它們深知破壞或背叛隻能給自己同時也給對方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決策和信守道義是出自於求生的本能。而這種本能恰是“造物主”賦予它們的高智商。也就是“造物主”的高智商。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中,何人能出其右?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鱷魚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動物物種,是相對凶殘的動物。那醜陋的外形使人厭惡和膽怯。它在碰到食物、也就是大小動物及飛禽的時候,都會當機立斷、毫不遲疑猛地竄上前去,張開血盆大口將它連皮帶肉嚼碎吞下。周圍暫時沒有捕獵的目標,它會像枯樹朽木一樣、極具耐性地匍匐在地或半潛在水中,張大了嘴巴、長時間一動不動地守候著。看上去幾乎沒有生命跡象,但周圍的一切盡在它嚴密的監控之中。一旦獵物進入它有效的進攻範圍,那冷綠的、眯縫著的眼睛裏立刻會暴露出凶殘的精光,在第一時間子彈一樣猛竄出去吞下獵物。射程之內,獵物們幾乎無一幸免。
然而,在它的身上卻出現了一個例外,一個奇跡。
動物學家們饒有興趣地發現,在它那大張著的、充滿死亡恐怖的大嘴裏,會常常發現一種食肉的小鳥悠然自得地停在它尖利的牙齒上,慢慢地啄食、品味和享用它那嵌在牙縫裏的殘存肉屑。絲毫不擔心那可怕的家夥會突然閉上嘴巴把它當做一份小小的點心。那時鱷魚可能已經餓了一個星期,那份進入口中隨時可吞而食之的點心確是企盼已久的佳肴。而它卻毫無所動。這不是奇跡麽?難道暴君真的發善心了?
原來,這又是“造物主”精心安排的另一個奇妙的組合。
在鱷魚大啖獵物的過程中,會在牙縫中殘留一些碎骨和肉屑。如果不將它剔除,就會在裏麵腐爛發酵。除了不舒服而外,更嚴重的是會侵蝕賴以謀生的惟一工具(它自己卻又是無法使用牙刷牙膏或用牙簽來剔牙的)。這樣,就會產生餓死的危險。倘若鱷魚們不是從老祖宗起就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在千萬年物種進化的過程中,也一定早就被淘汰出局、絕種多時了。現代的人們也就隻能從化石裏揣摩鱷魚當年的雄姿了。愛美的女士們又哪來鱷魚皮的手袋和高跟鞋來裝飾美化自己?
這裏麵包含的哲理和上一個例子是相近的:以小鳥的體力和捕獵技能,捕捉一些小蟲當然沒有問題。但要享受肉食的美味就絕無可能。它能從哪個動物哪怕是極小的動物身上弄下一塊肉來?而且這種食肉性的小鳥離開肉食是很難活得成的。而那個混世魔王鱷魚呢,要活下去就必須保護好它賴以謀生的重要工具――牙齒。而那小鳥就是它免費服務的牙科醫生。鱷魚付出的是它毫不需要甚至是留之有害的東西,小鳥得到的卻是它賴以維持生命的美食佳肴。
這又是一個合作新形式的生動例證。人類為什麽不能從中悟出點兒什麽道理,充分利用所有不利的因素,達到險中求勝的目標、化腐朽為神奇?
特別要強調提醒的是,眼前的小利千萬莫貪,否則可能會因小而失大造成終身遺憾。萬物之靈的人們嗬,是不是應該比鱷魚看得更加遠一些?
再信手拈來一個例子。
在從小讀的語文課本裏以及童話故事書中都常常告訴我們,勤勞的蜜蜂終日為采集花蜜而辛勤勞動。它的目標非常明確,為了它的整個家族能夠活下去、能夠安全越冬、能夠有足夠的養料飼養蜂王藉以延續香火、繁衍宗族後代,它們在嚴密的分工之下,有秩序地忘我勞動。它們並沒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花兒們得以傳粉授精,結出豐碩的果實,則得益於蜜蜂它們付出的是對自己幾乎沒有什麽作用的花蜜和多餘的花粉。甚至可以說成是一個良性的、善意的圈套。孔老夫子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花兒們特地以鮮豔的色彩和己所不欲的花蜜以及剩餘物資花粉來吸引蜜蜂為自己服務,得以傳宗接代。真可謂聰明絕頂。蜜蜂們的辛勞也是有償的。它們得到了原本就想得到的東西。另外,從更深遠的曆史意義方麵來考量,那就更加是“雙贏”的局麵了。花兒的果實大豐收了,那明年就會更加興旺發達;它興旺發達了,蜜蜂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就不會裁員、下崗從而失去工作機會和生活保障。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共生”關係、另一種合作模式和開拓新獲利空間的實例。
寫到這裏,不由得又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剛剛來加拿大時的情況。
那時我是接受了加拿大慶祝國慶委員會的邀請,以訪間學者的身份前來講學和在政府大廳裏舉辦個人畫展。看上去十分風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很得新華僑們的羨慕。同時也結交了國會議員、部長、省議員、國慶委員會主席等一大批朋友,似乎已打開了個人奮鬥的局麵。
但我內心深深地知道,我當時就和上文提到過的水母一樣,看上去輕柔飄逸,儀態萬方,悠哉悠哉,無憂無慮。但我骨子裏麵卻有著致命的弱點。生活、工作的各個層麵都離不開朋友們的幫助,尤其是翻譯和駕駛。所幸者,我深知一個良性的生活圈的重要性。於是迅速建立像水母和蝦那樣完全友善、沒有利害衝突、有著良性互動、有著共同追求目標的社交圈子。各盡所長、各補所短,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其樂融融朝著既定目標步步逼進。就在所謂功成名就的今天,我仍然十分懷念那初初起步的日子。是艱辛的然而又是十分溫馨的。
核聚變――人類自身的潛在能量
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開發量才隻是總容量的百分之十多一點,體能的使用也遠未達到極限。倘能充分激發主觀能動性,超常發揮的潛在能量會成幾何級數上升,從而創造出人間奇跡來。人類巨大的寶藏在自身,隻是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而已一切生物在其孕育、生長、發展的過程中無不需要能量。自然界也無處不充滿了能量。在人類進化發展的進程中,也時時刻刻都受著能源的恩惠而向前推進,同時也時時受著能源的製約而不得不放緩前進的腳步。尤其是發展到現在這樣高度文明的階段時,能源問題更為人們所極端重視。認識到離開了能源(或將地球上的能源用盡),現代世界的狀況及秩序將被完全破壞,人類會退回到蠻荒時代甚至毀滅。
縱觀社會發展史,每認識、發現並利用了一種新能源,人類社會就向前推進一大步。從使用火開始,人類已和動物界分道揚鑣,逐步走向文明。繼而利用風力和水力來抽水灌溉農田和加工糧食,跨入使用機械的新時代。再後來逐漸發現了煤、蒸汽、電、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等新的能源,從而創建了五彩繽紛的工業社會,極大地加快了前進發展的步伐,實現了人類社會的高度文明。更進而發現了核能源,終於使人類跨出了賴以生存的地球,走向太空、走向宇宙。
現在,所有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去研究開發新能源,希冀在已知自然能源枯竭之前未雨綢繆,打開一條新的路子以避滅頂之災。
可絕大部分人卻忽視了另一種能改寫曆史的巨大能源――人類本身所具備的潛能。這種上天賜予、與生俱來的潛能至今尚未被人們所認識、重視,更不要說加以開發利用了。即使見到一些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的現象也一概而論之謂“特異功能”或“天生異稟”。豈不知除掉那些真正騙人的偽科學而外,隻要你花心思去練一練,這部分潛能就一定會在不同程度上被開發出來。
先說大腦功能。科學家們在好多年前就已經測出人類大腦普遍隻開發使用了10%左右,極少數人可以達到20%~30%。這說明人類的大腦有百分之八九十都被浪費了。假如能將這部分大腦開發運用起來,那人類會文明進步到何等程度是絕對無法用現在的思維去想像的。這種極其巨大的能量也是絕對無法用現有的形容詞去描述它的。不信麽?讓我們用科學眼光去看待平時難以想像的奇人“奇跡”,就會覺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了。
比如當代棋王胡榮華先生,他可以和十幾二十個人同時下棋,而且是不用眼睛盯著棋盤看的盲棋。這時在他的頭腦中就必須精準而毫厘不差地記著三四十方不斷運作不斷演變著的棋路(普通人在和對手下一局棋並盯著棋盤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時候,還常常會傻傻地冒出一句:咦,我的一隻馬哪裏去了?其實那匹馬正好端端地在他眼皮子底下站著呐。隻不過是他的思路一時沒有顧及到而已)。你想,在他的頭腦中一時間要存儲多少個流動不定的信息?這些連想一想都會感到頭皮發麻的事情,胡榮華先生就是憑著他的執著和專注、憑著他多年驚人的刻苦鍛煉做到了。還有蘇聯國際象棋大師挑戰當時世界上最龐大、運算最快(每秒鍾計算上億次)的電子計算機,與它對弈而終於取勝。你說他的大腦是怎麽計算的?還有能在一秒鍾內回答出任何用戶電話號碼的114查詢台服務生、數學心算速度遠遠超過電子計算機的一大批小學生、甚至切肉重量一刀準的肉店營業員……這些都是鐵的事實而不是天方夜譚的偽科學,都是刻苦鍛煉或用最新方法開發智能所取得的成果。上帝是公平的,他賦予每個人的大腦容量都差不多(甚至大科學家牛頓去世後,醫學家對他進行解剖研究時發現,牛頓的腦容量竟特殊罕見地少,隻有常人的2/3強。以他的成就和腦容量來對比,不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麵證實潛能的巨大)。所以,用“我笨”、“我沒有天分”、“我實在想不出”等等借口來為自己的不思上進和懶於開發大腦辯解是完全說不過去的。
再說體能方麵。科學家們測算過,人類的牙齒咬力可以達到450千克。所以我們看到一對對雜技演員咬著小鐵鏈的兩端“輕鬆”地表演空中飛人。你試試?一粒砂子就可能讓你牙磣半天甚至還可能蹦下半塊來。是你的牙特別差嗎,不,隻是你沒有去鍛煉它而已。還有頂杠、頂缸、頂人,誰的腦門上不都可以頂上好幾百斤的重量?我國特有的氣功就更不必說了,有些簡直神奇得讓人瞠目結舌。就以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的表演節目說,那些尖槍刺喉、躺釘板壓巨石、刀砍不入身、縮身過鐵籠、紙環日光燈管吊人、眼皮夾線繩吊起兩桶水、頭頂劈磚、手指鑽磚洞等等,都是數百年傳承下來又經刻苦鍛煉而成的。這不是對身體潛能的再挖掘又是什麽?
還有,當人們的意誌力和信念遭受到強烈刺激的時候,其爆發力就會在瞬間超出平常的數倍,從而完成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來。這也是被科學家們久已證實了的。比如在火災發生時,嬌小的妻子會毫不遲疑地背起體重超過她兩倍還多的病重丈夫飛快地逃離火海、也有人能推倒並移走平時絕對無法撼動的易燃品鐵筒、還有人能猛力衝破緊閉著的笨重的大門……這些都是在強烈的求生意誌的控製下於瞬間激發出來的爆發力。這也是人類潛在體能的又一種證明(不妨再提一些“無稽之談”。比如運用意念給人催眠、用意念移走物品、用意念給病人提供醫療幫助等等,是不是有一天會打開這些千年舊鎖的奧秘)。
總而言之,人類自身的潛能和不解之謎太多了。這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研究課題,是人類目前知之最少的部分之一。所以,我覺得從事這方麵的研究和開發,是一件極其重要、極其有價值同時又是極其迫切的事。它的突破會給人類的進步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是又一座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巨大寶藏。
近幾年我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要研究人類潛能這個學科,不僅應從生理學、心理學等方麵入手,甚至還可以從社會學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看吧,現在的中國已經逐步進入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機製。有個人擇業、創業相對自由的空間,讓一大部分人都活得較為舒心暢意。很多人都在為自己可以明確看到的目標而積極努力,很多人在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充分享受著工作給他帶來的無窮樂趣。所以更加能夠心手相應、如魚得水。因此就可明顯地看到每一個人所發揮出超常的、數倍於消極應付時所發出的、以前是被浪費或限製了的潛在能量。它完全可以媲美核能發電相對於火力發電。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煤炭的燃燒怎麽能夠和原子核的裂變相提並論、同日而語?
近幾年來常常有外國朋友站在關心、友好的立場上提出這樣的問題:中國近年來的發展速度真的像宣傳報道的那樣快?究竟為什麽會一下子發展到這樣的程度?這裏麵有沒有弄虛作假、誇大其辭、謊報成績的情況?以他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正常理解,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跡。真的不能怪他們想不通,他們絕沒有算到人的“潛在能量”這筆賬。有時這種被壓抑了多少年的能量在突然被釋放出來的時候,怎麽能不像火山爆發那樣噴薄而出?而這也不是每一個國內的領導們都能預先算到的吧?
這正是我所理解、追求的個人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你不必一定要強求他怎麽做去符合那個所謂的“社會大機器”的需要模式。其實這個當初由少數人想像出來的“社會大機器”本來就沒有、也不應該有什麽模式。社會的自由發展,人民真正的需要,加上人民為了需要而自覺努力的付出,這才會順理成章地形成某一種社會的模式。借用一句魯迅先生的名句: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