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發展是與知識的累積分不開的,但同時又被其所困,很難突破,已知的都是有限的,而未知的部分卻是永無止境的。智力測驗中的“障眼法”和“誤導”即是利用人們囿於傳統思維較難突破的弱點而設的。世間諸多症結看似無解,但換一個角度去審視思考,就很可能會“恍然大悟,茅塞棋王的弟子們倘若讓棋王的弟子們相互比賽,極少有可能曝出冷門。”在智力型的竟技場上要想脫穎而出,就須“出奇製勝”。想別人所未及想,作別人所不敢作當世界進入21世紀,人們已明顯感受到有別於20世紀的工業社會,明顯地感受到方方麵麵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球村的變小,主要是因為進人了信息時代。無論是工農業的發展,還是人們的生活,都仰賴於斯而又受製於斯。要相在激烈的竟爭中跟上潮流而不被淘汰,更新觀念、徹底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已成當務之急。如果繼續套用舊有的創業模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成功的實現將是較為困難甚或是微乎其微的。比方說,被全世界公認並且奉為經典的所謂“經濟規律”,它確實為建立世界經濟秩序、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走到了決定性的指導和規範作用。但它也決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它也是會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而逐步豐富、逐步修正、逐步補充、逐步完善的。所以,處於這個一日千裏的新時代,這個規律再也不是一張嚴密的網。它將越來越稀疏,露出越來越多的縫隙甚至漏洞。這些縫隙和漏洞恰恰就是在這個新時代裏縱橫馳騁的弄潮兒新的生存空間,開拓創業、揮灑才華的用武之地。誰最具有前瞻意識,敏銳的目光、冷靜縝密的頭腦,誰就會最先發現那些縫隙,在較少競爭對手的狀況下輕而易舉地獲勝。要想發現尋找到這些空隙,就必須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采取新的思維方式來思考間題,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成功。古人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請看一則頗帶幽默感的智力測驗題。據說最初是外國一所專門培養偵探的學校畢業考試中的一題:說公路上有一輛汽車在高速行駛,駕駛者並沒有打開車燈。突然間有一個顯然是喝醉了酒的穿著黑衣服的黑人男子踉踉蹌蹌地走到公路中間,當時既沒有路燈,也沒有月亮,眼看那個醉鬼就要被汽車撞倒,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隻聽到一聲淒厲的刹車聲,汽車奇跡般地刹住了。問這是什麽原因?試卷中的答案可算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因為醉鬼大聲呼叫,促使了駕駛者的警覺;有人說是因為醉鬼會兩眼發光,所以被駕駛者看到;也有人設想醉鬼可能拿著什麽能發光的物件,引起了司機的注意;更有人設想正好有一輛開著車燈的汽車從這裏經過而順帶照亮了近處的環境,這才讓司機發現了那個醉鬼。幾乎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往增加亮度方麵去發揮各自豐富的想像力,認為隻有這樣才能讓駕駛者看清前麵的狀況而作緊急的處置。其實,這些想像出來的附加因素都是沒有提供的。大家都被一些已知的事實所限製,甚至是被有意識地誤導了。其中沒有開車燈,又沒有路燈、沒有月亮、又是穿著黑衣服的黑人,這就營造出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氣氛或者說假象。引導你往亮光這方麵去思考。題麵上並沒有講明黑暗這個現象,這都是學員們在接受了提供事實的暗示以後通過自己的想像得出的結論,並以此而決定了後麵的思路。其實可悲的錯誤正緣於此。正確的答案是:因為這件事就發生在白天,駕駛員可以清清楚楚看到眼前的一切。那些提供的事實隻不過是有意誤導你的煙幕罷了。在白天同樣可以發生上述狀況並不影響駕駛安全。仔細想一想,在我們身邊是常有這樣的“幽默”現象發生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是不是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再比如說棋王聶衛平的弟子們,名師高足,定然個個身手不凡。但是,倘若讓他們相互比賽,那要當贏家就必然比較困難,更難曝出什麽冷門來。原因是他們出自同門,在同一思路的指導下學習,在思路相近的氛圍裏探討、摸索、切磋、揣摩,在一個大家都熟悉透了的思維方式下,在一個幾乎是約定俗成的風格或規律中尋求突破。可以想像在這無形鐵幕的籠罩下,對大家思維的限製是何等的強大。同門之間都互相深黯對方的心思,你尚未舉棋,他已知道你的葫蘆裏裝的是什麽藥,那防範之嚴密就可想而知了。同樣的,你想有什麽舉動,他也會一眼就看透,而在心底暗自竊笑。必然也就會預選作好層層防備甚至設下陷阱,請君入甕。在這樣的情況下,且不要說贏麵極小,即使最後終於獲勝,也是贏得極其艱苦,付出的腦汁和棋盤麵上的代價都北朝鮮是十分可觀的。如果把這比成商場上的競爭,大家都耗在這膠著的泥淖裏動彈不行,或者說有勁使不上,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大家都耕得油盡燈枯,苟延殘喘,兩敗俱傷。僥幸的勝利者在最後清理戰場、統計戰果的時候,往往都會從心底深處長長歎出一口氣說,真是得不償失。這就是商家常常碰到的所謂“做也是虧、不做也是虧、生意難成”嗟歎的由來。試想在這時候,突然冒出一個初出道的新手,(當然他也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處於同等級別的競爭。)他的頭腦進而本來就較少框框條條的限製,所謂一張白紙最適合用來畫畫。初生牛犢不怕虎,正可以讓他肆無忌憚地縱橫馳騁。他產不一定按常理出牌,往往會冷不丁地從一個本來覺得絕無可能的角度使出一個怪招,使你猛地一愣,一時間很難馬上反應過來,於是措手不及,痛失荊州。對方就是靠搗亂了你的“正常思維”而出奇製勝的。“出其不意”,這個不意就是指你沒有想到,出乎你的意料之處。那你從何防備、如何招架?除了認輸、舉手投降之處還能有什麽別的選擇?
“奇”從何來?它源之於知已知彼,更源之於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辟蹊徑。我想,這就是“逆向思維”的妙用。哥倫布巧思服眾智鬥場中的失敗者見到最後結果竟然如此“出乎意料”的簡單而平凡,都會滿心不服氣,而賽事成敗的症結正在於此。人鐵思維為什麽就不能“出乎”一下那個習慣性的“意料”呢當年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積數十年的航海經驗,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數度冒著生命危險,曆盡千辛萬苦遠涉重洋,最終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巨大的成功為全人類的文明、進步拓展了新的廣闊的空間。這極其偉大的發現,是對全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全世界都為之興奮不已,都對此狀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哥倫布本人給予了極高的榮譽。但在當時的貴族階層中,有那麽一小部分人出於社會等級製度的偏見,對於將平民出身的哥倫布委任為新大陸總督極度不以為然,進而認為這個發現隻不過是航海過程中的一個偶然機遇而已。他們並不認為這是需要極為豐富的航海學、地理學、氣象學、海洋學、甚至包括天文學各方麵的知識;是對未知世界不斷探求的大無畏精神,加上大半生與驚濤駭浪拚搏而積累的豐富經驗的綜合。在他們極度自負的眼睛裏,這件事實在是太平常了,並沒有什麽了不起。似乎任何隻要駕船開出海去,都會發現那麽一片新大陸一樣,根本用法著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給予他那麽崇高的褒獎和榮譽。因此,傳說在哥倫布返國後的歡迎及授勳會議上,就有人以此而發難,聳聳肩嗤之以鼻。麵對這樣的狀況,聰明睿智的哥倫布並沒有表露出絲毫的不悅,也沒有為此宣傳辯解,隻是輕描淡寫地拿出一隻雞蛋來,問當時在座不可一世的王公貴族們誰可以把這隻雞蛋立在桌子上。在場諸公一開始都覺得這個題目太平庸簡單而急急爭相擺弄,以彰顯自己的聰明才智。沒想到任你如何小心翼翼,那雞蛋還是頑固地堅持躺著的姿態。似乎在對那些狂妄者發出無言的嘲笑。在眾人始而誌得意滿、繼而滿頭大汗、終以悻悻然罷手之後,哥倫布微笑著拿起雞蛋輕輕一磕,一頭微癟的雞蛋立即穩穩地站立在桌麵上。至此,滿場嘩然。恍然大悟者有之,暗自佩服者有之,麵紅耳赤者有之,桀驁不服才亦大有人在。他們紛紛拍案而起,大嚷當初並沒有規定可以敲破雞蛋。然而當初哥倫布也並沒有限製大家不準敲破呀。其實大家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都被日常遇到雞蛋就必須小心謹慎、輕拿輕放、千成不能弄破的舊有習慣觀念所左右,根本不容許你另作它想。任你再不服氣也於事無補。這麽簡單的問題誰叫你“沒有想到”呢?不就是因為你被一層透亮但又朦朧且不透明的“常理”所蒙蔽著嗎?
當一個人處於一間巨大但糊著窗戶紙的屋子裏的時候,他可以行動自由,能看清周遭的東西,也能敏銳地思考問題並找出正確的答案。然而,這種思考以及所得到的答案卻是受那層“現實的常理”層層包裹,即便是正確的但也一定隻適用於某一階段、某一時一事、某一個具體環境具體條件的。倘若沒有超人的智慧和勇氣去捅破那層薄薄的窗戶紙,那隻能將自己永遠禁錮在那個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已經透徹地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因為他所見、所知並自以為是全部的那個世界就隻有那麽大。)、甚至自鳴得意的王國裏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外麵明亮而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的風采他將永遠無法領略和享受到。
凡是已知的都是有限的。未知的部分才是無限的。那才是智者和有為者拓展自己的廣闊空間。
我在20多年前即講過一句略顯以偏概全的謬論:“不怕全不懂,就怕懂不全。”意思是倘若真的全不懂,那倒能虛心地聽取和采納別人的意見,並不會因為什麽固有的概念而排斥接受新的知識,而懂不全就相對麻煩了。這就像要在一張已有圖畫的紙上重新畫畫,那下麵的舊東西決不甘心被湮沒或改造,它一定會頑固地掙紮著要表現自己,從而幹擾和破壞了新圖畫的內容,使之變得不倫不類、模糊不清甚至亂七八糟、一塌糊塗。用這樣的思考結果去指導工作或創業,又怎麽能夠取得優異成績而立於不敗之地呢?
大衛?科波菲爾:眼見也不實
不要過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它隻能從單一的方向看事物,很可能被假像蒙蔽;耳朵則可從不同方向去分辨訊息,故可以得出較為精準的判斷;而大腦更可集兩者之長,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這才能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細想當初偉大而萬能的上帝在造人的時候真可謂煞費苦心。他是事先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同時在其中暗藏了玄機及啟示。且不說整個人體結構的奇妙和複雜,以至今天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也沒能完全解析它的奧秘。光說頭部器官的安排布局,就包含了很深的哲理。你看,人的眼睛是長在同一個方向的。所看到物體的形狀都是由於它們受到光照而反射形成的,而光又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不會彎曲或改變方向。所以在那個物體的前麵若有東西擋住的話,那就不可能被看見了。可見“看”是受到種種限製的。隻要一層薄霧或一層薄薄的窗戶紙,就能遮擋住眼前的一切,使之變得朦朦朧朧,模糊不清,甚至形成假象,使眼睛受到蒙蔽。而耳朵呢,卻讓它長在兩個相反的位置,讓它能從不同的的方向和角度去捕捉接受外部的聲音。從多層次多方位紛繁的信息中,通過立體交叉的篩選分析,整理出自己需要的資料來。即便是眾多動物的耳朵不長在兩邊,也大多長在頭頂並安排了相對巨大的耳廓且可以稍作轉動,像雷達天線一樣。比起眼睛來,耳朵受上帝重視的程度可就大多了。就連上帝本人對人類社會的監控也大多是憑著耳朵來接受信徒們的禱告、懺悔和讚頌的。而大腦呢,卻是覆蓋整個頭部的、渾圓的、360度全方位的。人類應充分體諒到上帝設計造人的苦心。他的本意就是要求人們在作出什麽決定之前,必須要盡可能多地接受全方位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思索,決不要被眼前的物象所左右,甚至是被假象所蒙蔽。
可憐很多人都不能領悟到造物主的種種暗示,仍然以偏概全地隻是堅信“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但在很多情況之下事實並不如此。”
就拿眾所周知的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的巨型魔術來說罷。他的那些表演看上去絕對是違反科學、違背常理、不可思議的。就像一秒鍾穿越長城、將重達20噸的東方列車徐徐升向天空而不知所蹤、把完好泊在停機坪上數十噸重的巨無霸波音400飛機弄得不翼而飛,甚至能使美國的標誌建築自由女神像瞬間消失……而所有這些都是當著成千上萬乃至十數萬人的麵、當著數百架甚至數千架照相機、攝影機、各種測試的儀器儀表完成的。他的有恃無恐、他穩操勝券的坦蕩都源之於他事先精心的策劃。這些神奇的表演使全世界為之折服為之傾倒。同時也不知有多少人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金錢、使出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耗費多少年報的時間力圖揭開大衛?科波菲爾的秘密而終於一無所獲。我當然不是一個魔術大師,我同樣無法解開他所設計創造的不解之謎。但我理解到他是憑借自己高度的智慧、對大眾心理(也就是正常的思維方式)的透徹理解、精辟的解剖和分析,找到了大家都沒有想到的那個“盲點”,抓住並充分利用了這些盲點,天才地創造出這些不可思議的奇跡來。所以,他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功,而且幾乎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你會因為無法破譯他的障眼法而由悻悻演變成由衷地佩服,不是嗎?
狹路相逢,勇者勝。商海搏擊,智者勝。
智者的思索,必定先博大而後精深。將方方麵麵的資料盡可能完整地搜集齊全,整理歸類,進而綜合分析,深入研究,相互碰撞,由此而產生的火花,才是智者的最後結論,也才是指導行動的指南,成功的保證。
未思進而先思退
這是孫子兵法運用逆向思維的精髓所在。是確保不敗之“道”。“道”是戰略方針,是決策者必備的大智大勇;而“術”則僅是實施技巧,隻是執行者應具備的聰明和靈性。
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崇拜並精心研讀《孫子兵不》。軍事家自政治性說了,那是他們的必修課,是幹好本職的起碼要素。後來則發展為政界人物、商界人士也都紛紛對它熱心了起來。總覺得它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工作、業務、人際關係或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似乎大家都已充分認識到它所講的那些軍事知識幾乎放之四海而皆準――尤其是在官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的今天顯得益發重要。據說當年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案頭就常年放著一部《孫子兵法》的英文譯本,以方便隨時翻閱,從中吸取養料或得到某種啟發。
我40年前即喜讀喜談《孫子兵法》。我並非軍事人員,終身布衣、當時又尚未涉足商海,本不應該對它有所興趣。我之所以讀它,是作為一門學間來學習研究的,是一種獵奇而不是為了實用。故我總覺得我的立場較為超然,完全沒有“各取所需”的現實目的。因此在和同好們談及這類話題的時候,我就敏感地發現這麽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幾乎所有參加談話者都隻對三十六計津津樂道而差不多完全忽略了其它內容。把我個人的理解,三十六計縱然精妙無比,但隻是屬於“術”的範疇。它隻是解決某一場戰鬥或處理某一件事情的具體方法,而不是高瞻遠矚的總體方略。書中對戰略的論述雖然占篇幅較少,但卻是切切不容忽視的。比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比如“未思進而先思退”。即是要求人們首先要從大處著眼,熟知自己熟知對方,熟知周圍環境,熟知事態大勢,也就是要熟知天時、地利、人和等等與之息息相關的所有資料而且巨細無遺,才能得到贏取勝利的基礎保障。這時才能往下一步考慮。而這個“下一步”還沒有到製定具體戰術的程度,還須要做一個全方位的綜合分析考量。前進、勝利當然是所願也,但萬一失利、萬一不成又將如何處置?這些都要事先考慮妥當,製定好切實的應變措施。這樣,在不利情況發生的時候才能毫不慌張地應對,把損失減到最小。最大程度地保存實力以利下次再戰。以免輸個精光,墮人萬劫不複的悲慘境地。這才是“戰略”,這才是“道”。我總是記得兒時上學路上水龍局(也就是後來的消防局,是為應對突發性火警而設的。隻不過當時裏麵隻有一架人工壓縮抽水的水龍車和一方貯滿水的水池而已。)門旁的對聯:“門雖設而常關,事有備而無患”。它給我的啟發和警示一直延續至今從未稍減。
再往實裏說。假如你要創業,哪怕小到隻是開設一間店鋪,你如果不能掌握客源的定位、不能熟知他們的心態、不能了解周遭同類商家的布局和經營策略,你就無法掌控這一地區的市場走向,更無法製定出一套具體有效的營銷方案。即使開下門來也隻能是無的放矢、守株待兔。預期的產值利潤以及前期投人的回收也隻能寄托在虛無而毫無把握的消極等待上。因為眼前一片迷茫,根本沒有主攻的方向,故一定會有力沒處使,惟有幹著急而已。除了破產失敗而外還能期待什麽呢?
古人雲:“道無述而不行”。我要加一句“術無道而盲目”。這個“道”和“術”的關係就和戰備與戰術、政策與策略的關係一樣,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沒有製定好一個在的戰略就匆匆與敵方開仗,且不說勝的機率極小,即使僥幸也一定隻是局部的小勝,決不會持久。這種僥幸和偶然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就像瞎貓碰到死老鼠一樣。說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以及“空城計”在曆史上不也有取勝的記錄麽?不可否認,確實有。但那畢竟是極為少數的特例。它是在特定的背景條件下,處於一個特定的環境,碰上一個特定的事件、同時也是麵對一個特定的對手才能作出這樣的特定的決策。這麽多的“特定”加在一起,還不足以說明此事的可一而不可再麽?“道”是方向、方針、政策,隻有確定之後才能並必須慎重考慮如何實施。就是“術”。沒有詳盡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手段、方法和技巧,那麽再好的創意和決策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一紙空文、一個空想或者說隻是一個美好的不知何時才能實現的願望既然已經確定了“逆向思維”的方針,就必須繼續研究它的實用性。光有理論沒有實踐是紙上談兵,光有實踐沒有理論是匹夫之勇。
逆流而上――多倫多餐館啟示錄
種種跡象都表明餐飲行業經營步履維艱,危機四伏。但為何總數卻有增無減呢。從另一個側麵去透視探索其中的穩秘,亦可獲得發人深省我所居住的多倫多市,它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同時又是華人聚居的地方。這裏的華人餐館多達數百家。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常常引起人們的議論,就是餐館的招牌在不停地換。換句話說也就是說明他們是在不停地換老板,不斷地關門又不斷地重新開張。很多人都因此而下結論說,“餐館這個行業不好做”。你看,一兩年、兩三年就換老板,看來都是做不下去了,所以不能進軍這個行業。但是,我們為什麽不能再多觀察一下,餐館的總數並沒有減少,甚至還小有增加。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人進場“下注”呢?關門的店家一定是虧本的嗎?為什麽也還有很多家餐館越做越興旺呢?
所有這些問題倘若能換一個鮮為人知的角度去思考,反過來先從逆向的“失敗”(?)教訓中去挖掘根源,那結論就可能完全不同。
先說虧本。要知道很多時候的虧本隻是假象,而實際利潤藏在暗處是不讓人知道的。有些人兩年下來從賬麵上看是“虧”了一萬多,但他就是因為這個“虧”字,而免交了兩年的所得稅。同時又因為選擇了商界創業,走“商業移民”的通道,從而節省了申辦“投資移民”所需的35萬加元的投資額;也有人就是靠將生意由小逐步做大,並通過廣告宣傳等各種商業營銷手段慢慢把這家餐館炒熱,提高在廣大市民中的知名度,從而也就是炒高了這家餐館的無形資產。然後再將其轉手,從無形資產的增值中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這項收益和前兩三年的小虧比較,不知要高出多少;也有人是靠套取現金達到避稅的目的;也有人是借這個餐館做生意舞台,以協助別人“解除商業移民限製條件”為主要目的而獲利。(幫助一個人的費用就是3萬加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化界有“功夫在詩外,功夫在畫外”的說法,其實商場上也有賺錢在“業”外的。再說,就算其中有幾家是虧本的,但總有別家是賺錢的。那麽他們是為什麽虧本又是為什麽能賺錢的呢?
我也經常帶著這樣的好奇心而留心觀察他們。有時在同一圈plaza(商場區),會一溜開出七八家乃至十多家各式餐館,熱熱鬧鬧、頗有聲勢。按理講,各家的外部條件是基本相同的(如所處地段、客流量、房租、水電及人工工資等)。所不同的就隻剩下各個老板的智慧、經營的方向、目標、手段以及吸引客人的高招妙法了。真的,這這麽多家餐館中,確有幾家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周末假日還需排隊輪候,而客人還是心甘情願地等著而不跑去別家;有幾家是生意平平,有人出入卻決不踴躍。看來營業收支也隻能勉強維持平衡,利潤是基本談不上的;還有幾家就慘多了,幾乎無人間津。縱有客人進門,也是寥若晨星。且絕大多數是初次路過而盲目闖人的。可以想見,這些客人回頭再來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這樣的餐館遲早也隻能等待關門大吉的命運了。所以,應該道德深刻檢討和解剖自己,切實找出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逐一製定出改進的措施;同時又要虛心且人木三分地精研周邊同道們的經營秘訣,做到真正弄懂弄通而不是隻識皮毛,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養分加以消化吸收,補充和改進自己的不足。但切記這隻能是借鑒、啟發而決不是因襲和模仿。否則,這東施效顰又會使你落入另一個引發惡性競爭的死胡同。
研究透了這些間題之後就會明白,那個“不能進軍餐館業”的結論是下得太早也太輕率了。不是這一行不能做,而是看你怎麽做。你如果預計要進入某一個行業,要真正搞懂這一行的訣竅以及與這一行相關的一切問題。事先找到解決這些間題的方法,謀定而後動,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我的看法是:某一行的市道不景氣,同業們都焦頭爛額一籌莫展的時候,正是我逆流而上,進場的大好時機。理由是既然社會上存在著這一行,就說明它有著一定的社會基礎。不是市場不需要,而是你沒有投其所好,不對脾胃。對手們都已經奄奄一息了,你還有什麽競爭對手?再站在顧客的立場上看看想想罷,到底真正的需要是什麽?以這個為基礎去“量身訂做”,撥動他們心底的那樣“癢癢筋兒”,何愁他們不樂、何愁他們不來?
險中求勝――蕭條期的創業良機
經濟蕭適可而止當然是劣勢。但藝高人膽大、如高瞻遠矚看準行情,巧妙利用由負麵帶來的低成本、少競爭作為蓄勢待發的準備,當大勢轉晴時,定當占盡先機,從容地隱操勝券再一種說法就是經濟蕭條時不適宜投資辦企業。其理由就是風險太大,很難保障投資回報。應該采取守勢、等待觀望、伺機再起。聽起來確有道理。它是基於正常的經濟規律去思考而得出的穩妥而“正統”的結論。絲毫也不應懷疑它的正確性。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考量是不是過於保守了一點?損失了“機會”算不算損失?我看這是最大的損失。(需要聲明的一點是,討論這個題目的前提是確定投資的項目是好的、有發展前途的,現在僅限於研究時機選擇方麵的問題。)
一個正常的投資項目,從先期投人到收取回報,這中間就需要一段動作的時間。(請清單,這就是我要討論的關鍵所在。)視項目的不同,或一兩年或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不等。這個過程是籌備、啟動、運轉、推廣、拓展的過程。從未聽說過今天投資明天獲利的實例。(要不那就是“投機”而不是“投資”了。)既然如此,這個時間過程就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任何時機都逃脫不了這一環節。那從這一環入手是否可以這樣考量:有史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從來都是呈波浪狀起伏前進的。低潮過後必定有新的高潮來臨,這是鐵的規律。那麽,為什麽不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完成磨合、穩定、宣傳推廣、蓄勢待發的過程呢?蕭條期的優勢是啟動費用、投資成本大大降低,磨擦費減少,銀行貸款方便且利率偏低,員工工資偏低且少有加薪可能,人才的可挑選程度加大,競爭對手少或者競爭強度降低……所有這些都是蕭條帶來的機遇。抓緊這些機遇,完成一切衝鋒前的準備。當經濟複蘇,別人都跌跌爬爬準備倉促上陣的時候,(不是忘記,他們此時起步也是逃不了需要一段動作時間的。誰能保證在他們運轉成熟準備獲利的時候,天氣不會突然轉陰、經濟再度陷人另一個低穀?――這種經濟大勢決不是人力可以左右控製的。)你已經從成熟的階段騰飛了。無論是起點之高或者是速度之快以及大勢環境之美妙都是別人無法望其項背的。那誰還趕得上你,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你的客戶已經充分地了解了你和你的產品,在那個蕭條的時候他們正在緊縮著自己,觀望著外部,當時他們並不需要或沒有能力定購你的產品。到了他們想起步的時候,在選擇不多的情況下,你豈不成為該行業的寵兒?
所以,隻要運用得當,劣勢有時也可化為優勢。藝高人膽大。好的帆船船長可使八麵風向。當別人在逆風中後退或停滯不前的時候,你不是更有可能衝上領先的位置?
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長遠而敏銳的目光,睿智而果斷的氣魄。隻盯著眼前的區區微利是不行的。那會使你一葉障目而見泰山,揀了芝麻而丟了西瓜。同時也要具備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的大將風度,為了一個偉大而長遠的目標,該取則取,該予則予。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計蝗就是這個道理。既要有清醒冷靜的風險意識又要有能夠承受風險壓力的膽識和氣魄。具備了這些超乎常人的優點或優勢並能將它們綜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何愁大事不成?
孿生姐妹――風險和機遇
風暴驟起,有人因不敵險情而遭逢滅頂之災,他們不得已而讓出了競爭的空間。睿智和膽識兼備者可從浪尖穀底間發現落差,把握住走勢規律衝向新的高峰。這就是風平浪靜時難見的機遇再說金融投資。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大勢不穩、突發事件太多、股票市場大起大落、風險迭起的時候,采取守勢,盡量觀望而不敢下單。甚至會在心理上承受不住跌勢的壓力,為圖心裏安穩,避免更大的風險,忍痛將套牢的股票拋出,以致造成直接而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這些都是由於根本沒有從理論上弄懂弄通金融運作的規律,隻盯著眼前的小小漲幅和跌幅不放,而根本沒有從大勢的流向方麵去作仔細的研究。加上缺乏對跌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不客氣地說還有著較為強烈的投機意識,賺得起而輸不起等等因素造成的。
依我的理解,全世界的金融狀況大體而言其實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總的基數。從某種程度來看有點兒像天平,這裏差了那邊就可能會好一點。比如說,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北美尤其是美國就會較為興旺,幾乎是買什麽都賺。而美國因為“九一一”的影響,經濟處於幾十年來的最低潮,一年多了都似乎還沒有回過神來,仍在低穀中徘徊。而現時的中國卻有著舉世矚目的好成績,大量的資金潮水般地湧向中國。因為在西方世界一片蕭條的黯淡前景下,全世界都一致看次經濟騰飛的曙光和希望是在中國。他們一致看好中國的市場和前途。所以他們都把金融的出路押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是在這樣顛來倒去的運作中,落差和機遇就隨之而產生了。
可以反過來作這樣的設想,假如大家都是在風平浪靜中前進,大家的實力幾乎均等,前進的速度相差無幾,那大家都會無機可乘,縱有勝負也隻是一線之差。反之情況就會大不相同。所謂風險,就是大起大落,(反之則是“平穩”了。)也就是在這在起大落之間產生了落差,這個落差的距離大小是和風浪(風險)的大小一致的,風浪(風險)越大,高低落差也就越大。這在金融方麵的反映直接就是股票價格漲跌的數額。這價格的差額也就同時給炒作者帶來施展拳腳的新空間。試想這裏麵蘊藏著多少更大更多的獲利機會?大落之後必有在起,大起之後也必有大落。隻要不被這些大良吞噬,穩住舵保持冷靜的頭腦,從容分析大勢的走向,適時弄清自己所在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大致摸索出你所處位置與低穀和浪峰之間的距離以及大致的到達時間。也就是完全明確了自己在那個縱橫坐標上所在的準確位置。在掌握了這些資料以後就可以進行綜合分析做出決策了。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大的機遇都是由大的風浪形成而帶來的。自古以來講“亂世出英雄”也就是這個道理。
再比如,當中國還隻處於改革開放之初的時候,各方麵的機製尚未建立和健全,一大批人義無反顧地湧向商海各顯神通。就在那“亂”的階段,到處充滿了危機。陷阱和風險也到處充滿了機遇。多少人一夜之間就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當然也有很多人遭逢滅頂之災而萬劫不複。大浪淘沙,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近十年八年來,一切都慢慢上了軌道,各種法製和社會運作機製相對健全和成熟了,大家都在相對平穩的軌道上運行,由於天高氣爽,對前景看得清楚多了,盲目性也就隨之減少了。各方麵的製約多了,風險也就大大減少了。但同時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一夜之間發大財的機遇也大在地減少了,或者說幾乎沒有了。你過有多少百萬、千萬富豪是近幾年暴發起來的?現在的資產隻能靠一步步積累而再也無法一蹴而就了。所謂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沒有暴發戶就是因為他們的社會機製也就是遊戲規則太細太完善了,幾乎無縫可鑽,也就沒有什麽機遇的奇跡出現了。
所以,我認為風險和機遇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孿生姐妹。
當弄懂了這個道理之後,就應該在遇到風險的同時,立即十分敏感地在這之中尋找機遇。因為它是很少會離開風險而單獨存在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關鍵在於你敏銳洞察、分析大勢的能力、對未知因素的承受力和心理素質以及搏擊風浪的氣魄和勇氣。具備了這些,你也就掌握了操控的主動權。不利的因素在你的手裏不就變成了實現你理想的絕好機遇?
談興上來,我再說一點近乎題外的感覺。在美國遭逢“九一一”恐怖襲擊帶來的打擊而在經濟方麵一蹶不振之後,我由於大部分資金都在美國境內運作而一時無法完全抽出,所以那一陣子我也非常關心美國政府和金融界的動態。從我內心說,我並不太重視小布會的講話和相關活動,我注意的重點是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為了一步步安定金融界的動蕩和不安,他那段時間經常在一些公眾場合發表講話。格林斯潘其實貌不驚人,但給人的感覺卻是那麽從容不迫,那麽處變不驚,那麽瀟灑自然,那麽具有公信力。我甚至講過一句玩笑話,說格林斯潘根本是不需要使用計算機的。他調動金融界的舉動仿佛都是來自於他的靈感。他不像一位金融家而像一位音樂家。他的演講好像是在指揮一場陣容龐大的交響樂。在他指揮棒的前麵不是一個普通的交響樂團,而是全世界的經濟走向。從這裏我就隱隱感悟到,從事商業或金融,最重要的還不隻是精明的計算,而是洞察大勢的敏銳目光和冷靜的頭腦,是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大將風度。有了這樣的坦蕩,才能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維持一種對事態發展的高度敏感,才能冷靜而果斷地把握好轉瞬即逝的時機,衝向新的高峰。
我在這裏也隻是借金融為題來闡述我逆向思維的觀點而已。這本書的讀者群體本來就定為現時各界的精英分子、成功人士、企業家或企業領導者、目前正在探索拚搏正在走向成功的人士以及誌向遠大的後備精英們。所以不要狹隘、單一地理解講述的內容。而應該將它真正視為是一種理念,融進決策者們的血液中,靈活地把其中的精髓舉一反三地落實到各行各業的創業策劃和運作機製之內。
從同業的癌症中起步騰飛
逆向思維策劃實例,一手構思出入意料的實施創意,一手用X光機和手術刀探究同業的癌症。能治則治、不治則避。掌握前車再舉一個已有明確創業目標的例子。
剛來多倫多的時候,我就帶著一個開辦藝術公司的計劃。總覺得自己已經初步具備了籌建藝術公司的基本條件:一個有點知名度的畫家,在國內有著一大批藝術界的老朋友,更由於講學和辦畫展期間又結交了許多政界、文化界、收藏界的新朋友,可算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心想隻要把這些優勢集中到一起來實現這個計劃,成功是大有希望的。
“未思進而先思退”。光“知已”是遠遠不夠的。深入探討和解剖同業們的經營狀況和癌症隱患才最為重要。它將是前車之鑒、是搜索地雷的先進儀器,能使我對隱藏的危機有較為深切的理解。能治則治,不能治則繞道走。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這樣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我首先著手搜集當時這裏近二十家畫廊包括曆史背景、文化背景、經濟實力、方針目標、經營方式等在內的全部資料並進行綜合分析。俗話說,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每家畫廊能生存下來必然有他的訣竅。他們必定會突顯自己的項來立足於藝術市場。但他們也可避免地有著各自的苦衷和難言之隱。
細心考察之後,這才發現雖僅有區區二十多家藝術公司如畫廊,卻如打開了一間擁有豐富展品的展廳,五光十色、琳琅滿目。在他們中間,有的規模宏大,展廳裏掛滿了畫,數量之多令人咋舌。但細細看起來卻大多為格調不高的商品畫。決不敢相信靠這些低廉的商品畫可以維持這樣龐大的開銷。經深人了解了解才知道,這些大部分隻是作為道具擺排場用的。他們大宗的生意來源放在工藝品批發方麵,美術作品陳列的排場雖大,卻隻占生意額的一小部分。有的畫廊一點都不排場,看上去似乎有些亂糟糟:掛出來的作品也不太多,介裝裱和鏡框卻品種豐富且十分考究。原來,他們的業務重點是接受外件裝裱中國畫和製作鏡框。還有的畫廊牆壁上的畫好像一成不變,也不見賣掉什麽,也不見增加什麽。仿佛主人並不在乎畫作能賣出多少或以此能吸引更多的客人進門。是的,他們的主攻目標是放在開班辦學教畫方麵。掛出一些畫家的畫,為的是替他們打廣告,讓更多喜愛他作品的人前來報名學畫。當然也有以經營藝術品為主的畫廊、店主本身就愛好繪畫,幾十年下來也陸續搜集了不少名家作品,購進的時候價格也相對便宜。加上店鋪是久已買下的私產、上居下店,也沒有什麽消耗,所以就這樣吃老本也能支撐下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叫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也就是他們根本沒有指望每天有人來買畫,但隻要能隔三差五地賣掉一幅兩幅,養家糊口是絕對不成問題的。其他還有兼營文房四寶,兼營與美術有關的畫冊和書籍,或者是以邀請大陸畫家前來舉辦畫展而從中牟利的。可算是動足了腦筋。這些都是業者為了生存,為了在這塊具體的土地上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的空間,不管如何去做都是正常的,毫不奇怪。將這些資料綜合起來分析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他們各有其成功之處,他們各自抓住了自己希望抓住的客源,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也應該看到他們由於各自的具體條件限製而無法做得更好一些、服務層麵更廣泛一些。各自都丟掉了或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客源,眼睜睜看著他們流向別處而無法抓住。這是多麽可惜的事情。我在後麵的章節裏還會提到另一種新觀點,即要求做一件事而得到兩個、三個或更多一些收獲這才合算,才能在已確定的付出(也就是商業成本)之後獵取更大更多的盈利,這才是最佳的經商之道。這些畫廊的開張投入已經確定,日常消耗已經付出,但隻是無可奈何地(甚至可以在某種情況下說成是心甘情願地)放棄絕大部分的賺錢機會,以致陷在支出大而收入小這樣惡性循環的泥淖中苦苦掙紮。這隻能說明他們隻是在“術”的方麵下了功夫並取得了一些成績(當然隻能是局部的、微小的),但丟掉的是西瓜。他們在製定方針大計的時候考慮得太少了,太不全麵了這就是抓住了“術”而失去了“道”。
麵對這些前車之鑒,我本可以較為輕鬆地在此基礎上作一些改良即可避免重蹈覆轍而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我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我不滿足於改良,而願意追求一種革命性的效果。
因此我並沒有把這些列為首要的考察範圍。在搜集了這許多資料以後,我首先站在完全相左的立場上對他們進行深入細致的解剖和研究。他們確已生存了下來,卻未見得一定活得很好。他們有著各自的難念的經。這些難念的“經”裏,有共性的也有各自存在的問題。有“癌症”也有可治愈的小毛病。我用極其挑剔的目光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且“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苦衷,然後逐一研究治療方案。當然我不是神仙,沒有起死回生的萬寶靈丹,不可能所有的問題全都解決。對於這些,我所用的招術是“能治則治,不能治則避”。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還確實發現了藝術公司或畫廊的“癌症”。比如說,藝術品和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的貨品完全不同,它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因為它不是生活必需品,是屬於精神層麵錦上添花的東西。隻有在顧客的文化累積和經濟水準都達到一定程度且心情舒暢的時候,某一幅藝術品真正撥動了他心底那根“弦”使之引起共鳴,這才能產生購買的欲望。在這個時候“合意”是主要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價錢倒反而變得相對次要了。倘若不合意,即使你像超級市場那樣搞清倉大處理,也是不會有什麽效果的。所以,就必須有盡可能多的選擇向他們提供才行。而不斷地購買新的畫作要投入並積壓多少資金?這是普通畫廊無法承受的狀況。不管你具備多麽豐富的經驗和機敏的選購目光,售出的數量永遠隻能是購進數量的幾分之一。因此積壓庫存就會越來越多,而終至不勝負荷,成為癰疽。反之,如果你不能做到時時補充新鮮血液,客人們在看了兩三次覺得都是老麵孔沒有新意的時候,他就再不會光顧這家畫廊。此是“癌症”之一。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幾乎所有的購畫者都對名家作品的真偽存在本能的懷疑,而畫廊也無法對此作出相應的保證,這是影響成交的最大障礙之一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就連盧浮宮、凡爾賽宮的藏品中,還有一些珍品的真偽至今學術界還在爭論不休呢。誰還能開出一張權威性的、讓大家都絕對信得過的“鑒定證書”?這也是整個藝術市場都無法擺脫的“癌症”……
通過這樣逆向思維的考察和挖掘,搜集到的資料越來越多。多的研究興趣也就越來越濃、越來越投入。當越鑽越深、體會越來越多的時候,雄心也就越來越大。我幹脆潛下心來,走了二十多個國家,研究了上百家藝術公司和畫廊,終於確定了以攻克這些癌症為目標和切入點,製訂出一個龐大的、全新概念、全新運作方法、世界上尚無人嚐試過的經營模式和手段、且經過征詢和商談很多人都極願加盟的跨國集團的方案。
需特別強調的是,這個方案的策劃完全不同於一般公司先從正麵的收益、盈利、發展等方麵入手籌劃,而是完全徹底的從反方向的攻克癌症入手,以“能為同業之不能”、“讓顧客得到在別處無法得到的滿足”為宗旨進軍藝術市場,確保在對手幾乎難與我競爭的狀況下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可以想見,當這個計劃實施之後,定將永立不敗之地。
具體案例請參閱本書下篇――理念篇中第一章《永動機理念》。
順便說一句,這是一個極有實施價值,推進經年,且已獲得各方認可和支持的計劃。正在運作之中,本屬商業機密。我卻在這過程中將它公布出來,當然不是一時衝動、當然有我的考量。請從深處想一想,這樣做是否有些不合常理,有點不明智呢?這是不是又是一個出其不意的舉動,又是一個逆向思維的結果呢?
標新立異引導潮流
盲目隨大流,其結果必然導致粥少僧多,競爭激烈,甚至互相踩壓。敢於別出心裁,徹底改變思路,銳意創新才是出路。為什麽不能站到前麵去引導潮流?
“逆向思維”這種新的思維模式當然不是太上老君的仙丹而包治百病的。但他確實是一把萬能鑰匙,隻要掌握了它的特性,就可以打開許許多多本來無法打開的鎖。
再用一些日常極易碰到的事情來驗證一下,看看他的靈驗程度。
比方說,有很多朋友下崗了或者下海了。突然失掉了鐵飯碗,脫離依賴了半輩子的“保障”和“依靠”,(其實回過頭來認真看一看、想一想,那個“保障”和“依靠”是遠在地平線上,隱約看到見而幾乎很難摸到的。給你的也隻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而已。)會感到失去重心,暫時不能維持心理的平衡。對於能幹什麽應該幹什麽會一下子覺得無所適從。
我總是記得打倒“四人幫”之初,廣州著名漫畫家瘳冰兄先生創作的一幅作品。他以自嘲的手法為自己畫了一幅肖像。圖中的謬先生手腳完全團在一起,成了一個壇子的形狀。可以想見這是將大活人硬置於一個壇子裏,以限製他的活動和正常生長。久而久之,在這樣強大而毫無妥協餘地的限製中,人逐漸畸形了――就像生長在花盆裏的植物的根一樣。更加絕妙的是,在他的身體的四周有幾片打破了的壇子,顯然就是當初用來裝他、限製他的那一隻。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控訴“四人幫”當年對人性的血腥壓製和摧殘。現在壇子已經打破了,徹底解開了限製他自己的桎梏。理應可以行動自如、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了,但他為什麽還是像一隻壇子一樣手腳抱成一團而絲毫沒有動作呢?作品的深意即在這裏。限製雖然沒有了,但長期限製所造成的畸形卻無法在短時期內得到修複――這種傷害可能會殃及整整一代人。這就是舊體製給整個人類社會造成的長期的惡劣影響。
所以,當人們剛剛從計劃經濟、從大鍋飯的環境中走出來的時候,沒有人去管他、安排他去做什麽甚至也沒有人去限製他不準做什麽的時候,麵對向往了很久很久的自由,他反倒張惶失措、無法挪動腳步了。這是一種症狀較輕的畸形,但也量需要一段時間去調適才能恢複的。在這樣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參考的情形下,於是女孩子就一窩蜂地倒騰服裝、化妝品,小夥子就什麽也不管地倒賣VCD、鞋帽、領帶、小商品,反正人家幹什麽他也幹什麽,“人家怎麽活我也怎麽活”。中年人呢,開小餐館、擺路邊攤,弄點兒水餃湯圓什麽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麵、毫無創新。他們就不想想,有多少人需要吃這些、是什麽人來吃這些、為什麽要來吃你的這些。其實在這個題目下還是有許多文章可以做的。哪怕就是做小吃,也有新、奇、特、風味、風情等方麵值得去好好研究的。並不是除了這少數事情可做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麽好幹的了。不能多動腦子而一味地因循守舊,好比是成千上萬的人拚命往一條小胡同裏鑽。擁護的情況可以想見、粥多僧少的情況可以想見、竟爭之激烈可以想見。於是,付不起房租、貨品積壓、資金周轉不靈、甚至破產的狀況就接踵而至了。
換一個角度逆向想一想吧。消費者在想什麽,需要什麽,市場缺少什麽,或者有哪一類的東西可能會引起大家的興趣,有什麽可能會帶動一批人跟風甚至最終形成一種風氣、一種時尚、一種潮流,社會的發展或新政策的實施推行會產生一些什麽空間……串起來往深處琢磨一下,一片嶄新的天地就會出現在你的麵前。要知道世界上不管什麽潮流都是靠少數人帶動起來的。因為好奇、跟進、模仿、乃至攀比是我們民族性裏較為明顯的特征之一。看看大家的新居裝修就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舉一個小小例子。曾經有朋友做了一項心理測試。他在集體排隊進入一個會場的時候,有意識朝牆邊的一個死角看了一眼。他明知道那裏什麽也沒有,這樣做隻不過是對後麵的人作一個暗示。果然,從他後麵的那位同事開始,每個人走到門邊都要停下來朝那個死角看上一眼,幾乎無一例外。這種心態或日性格可不可以在你的創業策劃中好好利用一下?說得文一點,倘若能把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天性等等方麵揣摩透了,創新、出奇的招數自然會“文思泉湧”。
社會前進了,人們的經濟狀況好轉了,甚至有很多人成了各種級別的富豪。錢多了當然要花、要享受。於是很多迎合富豪的高消費產業應運而生。但據我所見,絕大多數囿於開業老板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教養,想出來的那些招兒都是生搬硬套、低級庸俗、追求感官刺激甚至淪為色情、賭博、吸毒這個輕圈裏的一員。我想他們所迎合的消費對象大多也和那些老板們處於一個層次。其中很大一部分真的隻能屬於腰纏萬貫的文盲(甚至有些還能加上流氓二字)。他們追求享受大多停留在動物性的層麵,即吃喝玩樂、縱情聲色。他們的內心深處也偶爾會感到社會對他們的輕視或鄙視,也想表現一下自己讓人們刮目相盾一下(這也是人類的天性之一。不管處於多麽低級層次的人也一定有著往上努力的潛在意識)。但由於他們所處背景的製約,他們完全不能想像出什麽是真正的高檔、什麽是真正的上流社會。他們懂得的隻是豪飲、賭氣、一擲千金地亂擺譜,完全沒法想像自己的可憐和可悲的程度。直所謂是窮(貧乏)得隻剩下錢了。這樣的人當然是一定的社會存在,社會上也確實需要一些滿足這類人的消費去處。但是如果滿街滿巷都是歌舞廳、保齡球、卡拉OK桑拿按摩甚至發廊、洗腳房,那怎麽可能有那麽多的客人?要知道還有很大的消費群體是在上述那個群體以外的。上述的那些所謂高檔次的娛樂場所在很多人的眼中其實已論為低檔次了。檔次的高低絕對不光是指高級裝潢和高額消費而應該是文化氛圍、身份、地位的體現。據我所知就有很大一部分人會以去那樣的聲色場所為恥。但真正高品位的去處又有多少?
說到這裏,就應該敏感到在這個方麵已經出現商機,就看你如何去把握、設計、開發了。我想最大的關鍵還是娛樂業者們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品味才能真正理解進軍這塊市場的訣竅。隻有真正懂得了高尚人士如何生活、如何消閑、如何消費才能設計出他們真正喜歡的項目來。突然想起一則童年時代聽過的小笑話,想來會給有誌於此的業者提供一下負麵的參考。故事說有兩個窮苦農民在休息時閑聊,各自以自己的想像去猜測皇帝的生活方式。其中一個說,我想皇帝那麽有錢,他一定是用一根金扁擔擔挑水吃。另一個說,皇帝肯定每天都有豬頭肉吃。你看他們由於種種限製,隻能在自己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加上平時向往而又無法得到的可憐的願望而作出的揣想和妄想。他自覺有道理卻萬沒想到皇帝的生活和需求是遠遠超出他們知識範圍的奢華。如果業者隻以自己的喜好需求和想像來籌劃這項生意,豈不是要鬧出與那兩位農民相似的笑話?(還應提醒諸位一下,從事真正的高尚娛樂暫時還是較少有競爭對手的。因為真正的高尚人士還不屑自己下海從事這類商業活動。)
以上所述隻不過是信手拈來的一個例子而已。你有沒有想過什麽樣的地方、什麽樣的娛樂會使人去過一次就念念不忘、老是心癢癢地還想舊地重遊?哪些地方你去過一次以後覺得自己的身價品味提高了很多、充滿著優越感、自豪感而老是忍不住要向別人炫耀?哪些東西隻是在書籍裏、電影電視中、資料圖片上甚至是在癡癡的狂想裏出現過而又無法企及的?去努力創造那些夢想中的天堂罷,那一定會以無比的新鮮感和高不可攀的神秘感為你吸引眾多的高尚客人。
總之,關鍵是創新。是站在顧客的需求甚至是想像的前頭引導市場、引導消費、引導潮流。你隻要能做到“引導”這一步,就一定會創造出新的機遇來,你信不?在一個城市搞上一間稍有新意的玩意兒,那怕隻有百分之一的人去獵奇一下、趕一下時尚或時髦,該會有多少營業額?一滴水也可以從曆史的長河裏汲取養料麽:“改良”是不行的,要“革命”。
創新實例一
“酒文化”新解
人們總喜歡把一些日常現象贅上“文化”二字,比如酒文化。現在絕大部分酒吧仿佛隻剩下酒而丟掉了文化。豈不知丟掉的正是它千年不衰的精髓。於是也同時丟掉了相當一大批高層次、高文化、高穩定性的客源。在那裏,能產生最高效益的不是狂酗濫飲、不是消愁解悶、更不是色情,而是它的文化氛圍、高雅試舉一例。
就說“酒吧”。一般的酒吧總是給人一種不太健康的誤導。大概也是因為多數業者過分追求消費額的關係,酒吧中的氣氛往往會自然而然地與狂歡、濫飲聯係到一起。更加上部分酒吧會聘用一些公關小姐來進行推銷,她們會衝著較為豐厚的提成而“超常敬業”甚至“死纏爛打”。在酒客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來此是為了解悶、消磨時光、發泄甚至是當作追逐異性的合法場所……酒吧裝潢一般都較為高級,有些雖是生硬的模仿但還有那麽一點兒情調。但氣氛呢,就不敢恭維了。大多充斥著低級、庸俗、流氣甚至烏煙瘴氣的味道;也就是這種氣氛使得另外一大部分消費群體的人對這裏望而卻步;他們一是接受不了這種氣氛,同時也覺得這樣的環境並不適合與朋友交流暢談,而且更怕常來這裏會引起一般人的誤解而影響自己的聲譽。這些實在是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怪現象,也是對酒文化的一種褻讀。國內有一句俗話叫做“君子的酒,乞丐的煙”。這是指兩者的品位而言的。抽煙可以不看環境、不分場合、走路、乘車、室外、路邊甚至上廁所都可以叼上一支。碰到相熟的朋友為了過癮甚至可以開口討要一支,似乎有點不登大雅之堂。而酒就不同了,至少要弄一點下酒物規規矩矩坐下來慢慢品味;碰到有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總還要你請、他請地客套一番,頗有君子風度。就是自古以來留名青史的文人墨客也大都是酒的愛好者,他們的傳世佳作也有許多與酒有著不解之緣。對此我們就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飲酒場所中的文化氛圍到底哪裏去了?其實應該同時也十分需要開設另一類酒吧,努力提高它的品位檔次,(注意,絕不是指金碧輝煌的庸俗裝潢,而是禮貌、文雅、文化品味和貴族氣派。)比如要求顧客身著正式服裝,男士西裝領帶,女士晚禮服。衣冠不整或衣著過分隨便者謝絕人內,就和去音樂廳欣賞歌劇一樣。把自己也當成那個高品位氛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部聘請極具紳士風度的中老年人當服務生,一掃濃妝豔抹的女孩子大叫“歡迎光臨”、俗不可耐的風氣。如能請到幾個老年而且有教養的西方人(至少聘請俄羅斯人是極為容易的事)則更妙。音樂配置也是以鋼琴或小提琴演奏古典名曲,似有若無。摒棄那些千篇一律的庸脂俗粉忸怩作態、聲嘶力竟的發泄以及樂隊那震耳欲聾的搖滾。盡力往飲酒之外的知識性、趣味性方麵引導,讓顧客有一種貴族感,(注意,絕對不是隻比花錢的暴發心態和嘴臉。)讓人們去過一次某某酒吧而自豪;也讓一些真正的文化人、社會地位較高的人能有一個可以毫不臉紅、昂首挺胸公開出入的會友消閑之處。千萬不要忽視這類客人,他們在社會上占有不小比例,而且消費能力也是不容低估的。甚至還可以文藝沙龍、名人俱樂部的形式出現,采取會員製。你以為會阻礙到部分客人的光臨麽,錯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慕名而來。那張精製的會員金卡、白金卡會成為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征,會成為值得炫耀一下的小小資本呢。你能想像出國外高級的、會所性質的高爾夫球場每個會員的年會費高達10萬、20萬、50萬甚至100萬美金的天文數字?要知道這還不包括每次活動的消費呢。
另外,還可以讓他們在飲酒之餘試著動手參與葡萄酒、冰酒的釀製。酒店提供各種口味、品質的葡萄原漿及發酵劑、釀酒桶,指導並協助他們自己動手。讓他們在一個周期的二十多天裏經常來察看關心他釀製的那桶酒的進展狀況,從而慢慢掌握全過程的技術關鍵,藉以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最後成功裝瓶,再貼上他自己選中的瓶貼。這些都是酒店事先設計好存在計算機中的,可隨時噴印出來並可以把釀酒者的名宇也打印上去。這樣,逢年過節送個小禮,豈不是更加別致有趣?更不要說價錢比市售產品便宜一半有多呢。一舉而多得又何樂而不為?就算他不想釀酒吧,聽聽講座、學學調雞尾酒如何?掌握了基礎知識,就可以根據口味、喜好創新出不同風格的雞尾酒了。某種風格的酒可能會得到酒友們的認可,則可以確定配方,自己為它命名了。為什麽一定要叫“血腥瑪麗”或“路易十三”?再說,還可以成立一個品酒或評酒俱樂部,慢慢通過品味、品評、評鑒,交流對各類酒的認識,最終成為評酒專家,豈不快哉?顧客“快哉”了,你的腰包也就“快哉”了。敢不敢再狂想一下,把它搞成像麥當勞、肯德基那樣的全國連鎖托拉斯?
說不定有朋友看了這段文字真的會動心。不知具體怎麽搞?找我好了。我真的是花功夫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的。在自己寫的書裏麵打“廣告”,能不能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又是另一種思維模式的成果?一笑。
創新實例之二
“雲龍塔”設計理念
理念是可以而且應該舉一反三,應用於多種行業,方方麵麵的。在科學技術領域更是如此。隻有站在迷宮外麵的高處俯瞰迷宮,才更有可能洞悉其中的奧秘,從而方便地找到解決自從開始研究逐步確立,逐步完善逆向思維理念之後,我慢慢地發現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都起了徹底的變化。由點到麵,由局部到全體,由表層到實質都與以前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不管遇到什麽問題,我總是本能地站到相反的方向去挖掘存在問題的症結,然後從諸多症結的縫隙中理出它們隱秘的內在關係,繼而再逐一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簡而言之,就是從逆向找症結,再由多方位出擊尋求解決之道。徹底拋開直線思維的舊有觀念。多年的實踐結果證明,很多本來看似鐵板一塊,無從下手的問題,都會在很多方麵閃出亮點,提醒自己從那裏切入就很可能會“有門兒”。
再試舉一例。
四年多前,我選定了一個新的課題挑戰自己,即研究並尋求突破世界最高建築的極限問題。眾多的資料讓我感受到從30年代到今天,從最初的二百多米、三百多米到四百多米的高度,從艾菲爾鐵塔、帝國大廈、多倫多CN塔、紐約世貿中心到吉隆坡的雙子星,上百座榮膺過世界第一的建築彡八十多年的悠悠歲月譜寫成的當代建築史。讚歎之餘卻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爭奪第一的激烈角逐中大家都傾盡人力財力。但終因受製於當時的科技能力,彼此間的差距都僅有那麽一點點。有時甚至隻有天線略高一點而已。為什麽就不能“一飛衝天”呢?答案隻有一個,就是人類的科技發展尚未達到一定程度,還有極限沒有衝破。
那就反過來先從尋找極限(或者說癌症)人手罷。簡單說有下列幾項:建築物的用途(辦公樓)決定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決定了它幾百萬噸的自重、從而提出了對地質結構的嚴苛要求:幾百米的高度又提出了對地基深度的要求:密封的玻璃幕牆又引來了抗風性能的挑戰,讓你絕無可能忽視自然搖擺幅度的極限;更因使用對象決定了它們無法逃避國際大都市繁華金融區的地點選擇,而寸土寸金的地皮又極大地限製子地基的麵積和深度……所有這些癌症交叉感染又盤根錯節死纏在一起,形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科技的進步速度也隻能達到每年突破一點點。故而高度也就隻能超出那麽一點點兒。
症結是找到了,卻是絕對地“回天乏術”。隻能望洋興歎,徒呼奈何。因為這些癌症也不是我找出來的,而是困擾建築師們幾十年並使之頭痛不已的客觀存在。我隻不過是把它們綜合羅列在一起罷了。
這時逆向思維卻爆出了幾點燦爛的火花,頓時讓我靈光一閃:是否能從根本上繞開這些癌症而另辟蹊徑?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頓時柳暗花明,別有洞天。
首先我從改變建築物用途入手。對建築物的業主來說,能帶來經濟效益是首要目的,當然同時必須顧及到作為該城市和國家的標誌性和榮譽。但最高建築的生財途徑就僅此一條麽?我否定了這幾十座“第一建築用途”的惟一性。確定為大型遊樂場的觀光塔。因此覺得套在身上的枷鎖一下子去掉了很多,在我的麵前突然增加了許多選擇的可能性。於是,我采用了輕型鋁鋼材料的全鋼架結構。自重立即減少到隻剩幾十分之一、抗風性能可以誇張到“無須考慮”的程度;同時地址亦可選擇在大城市郊區的任何地方,根本無須考慮地質結構和地基深度;800米的高度(一下子超出當前世界最高的“雙子星”近300米)配以直徑800米的連體基礎建築群,將具備金字塔式的絕對穩固性。
一個思路的改變,使我輕鬆地完成了一次極其艱苦的挑戰。
這個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案,在國內建築界極具權威性的大學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獲得到場的數位設計院院長、數位係主任、教授、專家們的一致首肯和好評。
創新實例之三
“廣告”的創新和革命
近百年前,人們經過了很長時間才接受、適應和理解了“廣而告之”的作用和威力。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廣告似乎已越過了峰巔但又尚未探知向何處發展,隻得在自身結成的繭裏苦苦掙紮,這裏我提出一廣告行業通過近百年的成長和發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企業和商家通過廣而告之,讓大眾了解和掌握產品住處以擴大銷路;而民眾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