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潤明
一、重慶市檔案館的基本情況
重慶市檔案館籌建於1959年5月,1960年3月10日正式開館。最初的館址設於市區解放西路222號原《西南工人日報》社舊址;開館後不久的1960年9月遷至重慶著名的文化區——沙坪壩區天星橋複元寺46號原渝江學院舊址,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沙坪壩區天星橋曬光坪56號現址。在此之後,出於備戰及其他多方麵的原因,館藏檔案曾先後分別保管在市區化龍橋黃桷村100號及西南政法學院內。1983年4月原永川地區並入重慶市後,永川地區的檔案合並於重慶市檔案館,成為重慶市檔案館永川分館,從而形成了市館所藏檔案及人員分處天星橋、化龍橋、永川三地的局麵。這既給館內職工的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在時間、經費諸方麵給外來利用者的查檔利用工作造成很大困難。為改變此種不利局麵,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1987年3月,重慶市檔案館將化龍橋和永川分館的檔案及人員統一集中於天星橋館區,從而結束了本館檔案及人員長期分處幾地的曆史,也為利用者的查檔利用工作帶來了方便。1996年12月,重慶市檔案館榮獲“國家一級檔案館”稱號,成為當時中國西部地區及長江流域諸省中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檔案館。
重慶市檔案館是重慶市人民政府直屬的集中管理檔案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是集中保管重慶地區各個曆史時期市級黨政機關、群團組織、部分重要企事業單位需要長期和永久保存的檔案的重要基地。由於重慶在中國曆史上特別是在近現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記載、反映這些曆史的檔案資料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價值頗高,在全國省級檔案館中具有明顯優勢和重要特色。重慶市檔案館自1959年5月籌備之日起,即十分重視各個時期各類檔案的接收、整理和保管工作。曆史的豐厚沉澱與後人的艱辛努力相結合,使得重慶市檔案館的館藏檔案十分豐富。據2007年底統計,館藏紙質檔案總計為726個全宗,78萬餘卷,其中,抗戰曆史檔案370個全宗,約40萬卷。在全國省級綜合檔案館中,館藏數量位居第六位。除此之外,本館還收藏有各類曆史資料(包括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時期的圖書、報紙、期刊等)53000餘冊,照片1萬餘張,錄音錄像檔案30盒和一些實物檔案諸如郵票、錢幣、徽章、印章等。這些檔案,多角度、全方位地記載、反映了重慶地區不同時期特別是抗戰以來的曆史麵貌,清楚地展示了重慶曆史特別是1929年重慶建市以來的發展軌跡,吸引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重視和好評,為社會各界的編史修誌、工作查考、政策谘詢、經濟建設、影視拍攝、尋根問祖、舉辦展覽和科學研究工作發揮了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二、館藏抗戰曆史檔案介紹
眾所周知,在中國近現代的曆史上,重慶是一座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城市。自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以來,重慶重要的曆史地位便日益顯現並逐漸發展成為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特別是自1937年抗戰爆發至1949年這短短的12年中,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曾兩度遷都重慶,使得重慶開始走出西南的範疇,在中國曆史的舞台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20日的明令遷都重慶,更是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政府首腦機關和國家都城自東向西的大遷徙。這次大遷移,其遷移機構之眾多,在重慶這一新的都城辦公時間之長久及其在中國曆史上所發揮之重要作用,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此期間,不僅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及其所屬的各黨政軍中央機構紛紛遷移重慶辦公;而且東部沿海地區的大批廠礦、學校、新聞單位、群團組織等也相繼遷到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各地;中共中央代表團及中共中央在國統區唯一公開發行的機關報——《新華日報》、唯一公開發行的機關刊物——《群眾》周刊以及其他各民主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相繼聚集重慶。因此,抗日戰爭中的重慶,在成為中華民國的戰時首都繼而於1940年9月成為陪都之後,其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地位遠非昔日可比:它既是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及所屬其他中央機關的駐在地,是國統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社會的統治中心和活動中心;又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各黨各派主要領袖和代表人物參加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活動舞台;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的指揮中心。此外,戰時重慶在為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又為重慶的發展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抗日戰爭時期,是重慶曆史大發展、重慶社會大進步、重慶市政大拓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期間,與國民政府遷都所帶來的重慶政治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提高的同時,重慶的市政機構日益完善,市政建設日益發達,經濟事業迅猛發展,文教衛生事業日趨進步,人口數量急劇增加。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抗日戰爭時期,既是整個中華民族光輝曆史的一個亮點,又是重慶曆史發展長河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因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均曾指出:要研究抗日戰爭史,就必須研究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曆史。而我們在這裏要特別說明的是:要搜集有關抗日戰爭史、中華民國史的各種研究資料,最好去一次重慶市檔案館。
重慶在抗戰這一重要曆史時期所形成的囊括各方麵內容的豐富的檔案,我們統稱為“陪都檔案”。它是重慶市檔案館館藏抗戰檔案的主體,也是重慶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的主要特色和優勢所在,是重慶市檔案館館藏中最具保藏、利用和研究價值的部分,也是國內外專家學者查閱利用最多的一部分,其數量多達40餘萬卷,案卷排列長度約8000餘米,占全館館藏檔案總數的一半以上,且被列為國家重點檔案,完整、妥善地保藏著。
重慶市檔案館所藏的“抗戰曆史檔案”,其內容幾乎涉及到陪都時期也即抗戰曆史方方麵麵的一切大小事件,而尤以有關政治、經濟、防空、社會、對外交往、市政等方麵的檔案最為係統和完整,現扼要分別介紹於下。
1.政治方麵的檔案
由於重慶在抗戰時期特殊的曆史地位,館藏此部分檔案包括國民黨中央方麵的政治檔案和重慶地方政治政務檔案兩大部分。其中,國民黨中央方麵的政治檔案主要涉及到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中央訓練團、司法院、考試院、行政院、司法行政部、銓敘部、內政部、國民政府主席重慶行轅、重慶衛戍總司令部、內政部調查統計局、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重慶特區、西南特區等全宗。此部分檔案形成的時間大致在20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也就是抗戰爆發前夕至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於大陸敗亡這一段時間。由於這一時期內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等中央機關最重要、最機密的檔案被國民黨帶去了台灣,國民黨來不及和無法帶走的多數檔案,又按照集中管理的原則被集中地收藏於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因此,雖然重慶在中華民國史上曾兩次成為國民政府的首都,其時間也長達約10年之久,但由於上述原因,使得重慶市檔案館收藏的有關國民黨中央機構的檔案,無論從形成檔案的全宗數量和案卷數量看,還是從形成檔案的時間和內容看,都不完整,也不係統。但它們仍然在我館館藏中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我館成為全國各省市檔案館中為數不多的收藏有國民黨中央機構檔案的檔案館之一。這部分檔案涉及到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各主要部門的機構沿革、人事更迭、方針政策、會議記錄、法規法令、規章製度、命令指示、來往函電和當時出版的各種內部資料如新聞稿、參考資料、政治情報、調查周報、敵情參考等重要史料。其中,更不乏一些頗具重要研究價值而為我館獨有的珍貴史料,如有關戰時宣傳的各項方針政策、綱要、辦法、要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有關研究日本問題之專家學者對未來戰爭發展態勢的預測和分析;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後,孔祥熙官邸係統的諜報人員在上海、香港及國外其他重要城市如河內、柏林、華沙、日內瓦、東京、馬尼拉等地搜集的有關日偽及軸心國各方麵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情報,如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當局秘密接觸史料,汪偽傀儡組織的內幕及其現狀,日、汪、蔣拉攏爭取吳佩孚的史料等;國民黨軍統特務對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及其他民主進步人士的調查監視情報及各地特務組織搜集的戰時全國各重要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社會、外交情報等;此外,還不乏一些重要的專題史料,如抗戰初期震驚全國的“綦江戰幹團慘案”史料、抗戰後期軍統局渝特區調查所得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真相》、軍統局渝特區1939年度工作報告、軍統十年大事記、軍統關於國民黨六大召開時各派係爭鬥傾軋的情報等等。這些檔案,對研究抗戰時期各該立檔單位的機構沿革、人事變遷、工作概況及其他方麵的曆史,都具相當的價值,也是館藏檔案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部分。
重慶地方黨政機構所屬的政治政務檔案。此部分檔案主要有重慶市政府、重慶市黨部、三青團重慶支團部、重慶市參議會、北碚管理局、重慶市動員委員會、陪都建設計劃委員會、重慶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及市政府所屬各職能局如警察局、社會局、工務局、衛生局、教育局、財政局、糧政局、地政局、民政局、公用局等機關的檔案,共有55個全宗77629卷。其特點是數量較多,保存相當完整,在館藏檔案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們除較全麵地反映了各該立檔單位的機構沿革、組織概況、規章製度、會議記錄、人事更迭、工作情形外,還較全麵地反映了重慶自設市以來的行政區劃變遷、政府機構沿革、曆任長官更換、市政建設拓展、經濟事業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進步的詳細情況,反映了重慶地區的土地、人口、民族、宗教、風俗、幫會、賑濟等社會情形,反映了抗戰爆發後重慶地方黨政機構一方麵貫徹國民黨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經過與執行結果,以及自行製定的法規法令、規章製度及其貫徹執行情形,曆次市政會議記錄、決議及其貫徹執行情況,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計劃、報告、總結等等,它們是研究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爆發後重慶各方麵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不僅如此,由於重慶在抗戰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它與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在各個方麵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之故,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及其下屬機構於抗戰時期製定、頒發的一些下發性文件,如組織法規、組織章程、組織條例、工作計劃、工作報告,國民黨中央頒發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其執行情況;重慶市地方黨政機構與國民黨中央各部門的來往函電;國民黨中央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動等等,在檔案中均有相當程度的反映。除此之外,抗戰時期一些聞名全國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動等,在檔案中都有十分完整的記載。
例如日機轟炸重慶及重慶人民反轟炸的檔案,館藏便十分豐富。它除主要藏於重慶防空司令部、重慶衛戍總司令部、重慶市警察局、工務局、社會局、重慶市參議會、重慶市防空洞工程處和北碚管理局等全宗外,館藏其他全宗內,幾乎都有程度不一的涉及和反映。其具體內容大致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有關防空機構如重慶防空司令部、陪都空襲緊急救護聯合辦事處、重慶防空洞管理處以及其他反空襲機構的成立經過、組織規章、機構沿革、人員狀況、工作條例、工作計劃、工作情形和工作報告;二是重慶地區消極防空的相關史料,特別是人口疏散的有關政策、規定、辦法及其執行情形和結果,各類防空洞、溝、壕的開鑿、管理和容量,空襲時期交通燈火的管製,為避免空襲損失擴大而進行的隔火巷的開辟、市區房屋的拆遷,轟炸後政府當局及各界人士對轟炸現場的消防、救災和對受災市民的賑濟等等;三是自1938年起至1943年止近五年的時間裏,日機空襲重慶主城區的經過情形及其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包括日機曆次轟炸重慶時的飛機架次、投彈種類及數量、市民死傷人數及財產損失狀況等統計數字,此中,震驚中外的“五三、五四”大轟炸和“大隧道慘案”的經過情形和善後處理,檔案中均有翔實的反映和記載;四是重慶人民反空襲的鬥爭,包括戰時會集於重慶的各階層人民對日機野蠻轟炸的聲討、抗議,踴躍捐款捐物修建防空洞及救濟災民,於空襲時期不畏轟炸,堅持生產,重建家園,以及於空襲後對被災人員和空襲救護人員的慰問等;五是重慶各部門各團體有關遭受空襲損失的詳細調查、統計材料以及以此為據向日本政府索賠的文件、函電、辦法、規定等等。這些檔案材料,真實地揭露了二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違反國際準則,轟炸不設防城市,濫炸無辜市民的罪惡行徑;也表現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愛好和平,堅持正義、堅持抗戰的鬥爭精神。特別是在今天日本右翼勢力猖獗,否認侵華罪行和修改教科書之際,此部分檔案的保藏、利用和研究,更有其巨大的現實意義。
再如抗戰時期重慶各項社會活動和社會變遷的檔案,館藏中也極為豐富完整。其主要內容有抗戰時期重慶(也包括全國)眾多的全國性、地方性社會團體的成立及其經過沿革、章程條例、組織概況、工作計劃、工作經過、工作報告以及政府當局管理各社會團體的法規法令、政策辦法等;有抗戰時期於陪都重慶舉行的眾多的社會運動諸如各種節約獻金運動、寒衣征募運動、鞋襪勞軍運動、一元獻機運動、春禮勞軍運動、傷兵之友運動、為抗戰將士書寫賀年片賀年信運動等的發起經過、開展情形和最後結果的工作報告;有戰時重慶人口數量每年每月變化的詳細統計(包括外國人士在重慶的數量、職業、進出等統計)、人口結構(包括男女性比例、年齡、文化、籍貫)的變化、人口職業的構成以及人們思想意識、語言習慣、民俗風情的衝突和變化;有抗戰時期眾多節日節令的規定、來源、慶祝辦法、慶祝內容和實際活動;有禁煙禁毒、禁賭禁娼的法規法令、方針政策和具體的執行情形;有提倡節約、限製消費、反對浪費的法規法令、來往電文、執行情況和具體事例;有社會救濟諸如慈善宗教團體的募捐活動、難民難童的收撫教育,文藝體育及社會各界的義演義賽等;有各省旅渝同鄉會、各著名大學在渝同學會等民間團體的成立、組織和活動以及政府當局的管理辦法等。這些檔案,對於研究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的巨變特別是戰時首都重慶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均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特別是在當前學術界愈來愈重視對社會變遷和社會區域發展史的研究,而處於社會底層的社會活動史料在當時的報刊無暇顧及和反映而顯匱乏時,此部分檔案的利用、研究價值也就更顯重要了。
又如抗戰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首都,各界人民對外交往交流的檔案,雖然館藏檔案中沒有固定統一的全宗,但各個全宗內又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特別是重慶市政府、市黨部、市警察局、市社會局、北碚管理局、行政院以及一些工廠銀行全宗,都有較為集中的反映。其涉及到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法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意大利、緬甸、印度、韓國、土耳其、巴西等數十個國家,可以說,凡是二戰時期與中國有關係的國家,館藏檔案都因其與中國政府親疏關係的不一而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涉及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其中既有政治方麵的,也有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麵的;既有反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方麵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動如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和平等新約的簽訂、聯合國日的產生和活動、聯合國憲章的簽署,中美、中緬、中法比瑞等文化協會的成立及其活動等,也有一些具體的微觀的民間外交活動諸如外國駐華駐渝使領館的遷建、館址的尋覓修築,各國駐華大使、駐渝領事到重慶的時間及政府當局的迎來送往,外國各界著名人士如居裏、威爾基、華萊士、蒙巴頓夫婦等訪華(主要是訪問重慶)時的警衛、食宿、迎送及其在重慶期間的一般活動安排等。這些戰時重慶對外交往交流的檔案,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既有已辦的,也有未辦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繁簡不一,充分體現了重慶作為中國戰時首都在對外交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體現了中國人民與同情、支持我國抗戰的國家及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友好往來。這些都是是研究我國戰時外交特別是民間對外交往交流的重要史料,具有較高的保藏、利用和研究價值,很受海內外學者的重視和關注。
2.司法方麵的檔案
此部分檔案雖然隻有最高法院、軍委會軍法機構檔案匯集、軍政部軍法司、四川省高等法院重慶分院、重慶地方法院、北碚地方法院六個全宗,但其擁有的檔案數量則多達18萬餘卷,約占館藏總數的28%,起止時間為1911年至1949年,其中又以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為主。此部分檔案的主要特點:一是訴訟檔案占此中的絕大部分,其案由涉及到盜竊、欺詐、偽造、傷害、侵占、妨礙兵役、妨害自由、妨害名譽、妨害公務、非法拘押、索賄、貪汙、通緝、搶劫、債務、誣告、殺人、侮辱、瀆職、煙毒、奸淫等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控告、審判、上訴過程及其材料、審判時所引用的相關法規法令等。它們對研究民國時期的法製史及民國時期的社會狀況、社會犯罪及其成因、各種犯罪的比率及其緣由,並通過此進而了解、研究民國社會實情等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二是這部份檔案的有關材料,不隻涉及到重慶,而且涉及到全國各地;不隻涉及到司法,而且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諸如軍委會、軍政部、國家總動員會議、軍法執行總監部等機構的組織規程、條例、大綱,曆史沿革、內部組織、工作活動情形等,在這些檔案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三是這部分檔案對立檔時期一些重要的法規法令如戰時軍律、保障人民身體自由辦法、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綱領、非常時期維持治安緊急辦法以及合作法、專賣法、糧政法、地政法、兵役法等,以及一些重大曆史事件諸如中美中英新約的簽訂、救國會七君子案、張篤倫妨害選舉案、高秉坊貪汙案、郭景琨貪汙案、盛世才案等等,均有較為翔實的反映。它們除對研究民國時期法規法令和司法製度的變遷具有直接、重要的參考價值外,也對研究抗戰時期的一些典型事例、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3.經濟方麵的檔案
館藏經濟方麵的檔案,大體包括財政金融機構檔案、工礦企業檔案、郵電交通檔案和商貿檔案四大部分,其中尤以金融機構檔案和工礦企業檔案保存最為完整且最具特色和最有利用價值。現將這兩部分檔案分別介紹於下。
金融機構方麵的檔案主要包括國民黨中央一級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檔案,原設於重慶的各川幫銀行檔案,原設於東部沿海各地、抗戰爆發後西遷重慶的外省各著名銀行檔案,以及抗戰時期在重慶新成立的各銀行檔案及錢莊檔案幾大部分,共50個全宗72073卷,占整個館藏總量的1/10強,此中又以中中交農四行及其重慶分行的檔案和各川幫銀行的檔案最具價值。這些檔案具有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保存完整、涉及麵廣諸特點。它們中的許多內容,不僅彌補了抗戰爆發前重慶政務檔案的不足,而且還遠遠超出了金融本身的範疇和重慶的地理界限,涉及到抗戰時期全國各地的各個方麵,特別是聚興誠等川幫銀行於全國各重要地區如上海、南京、蘇州、漢口、長沙、北京、廣州、廈門、香港、成都、宜賓、萬縣、內江等地所設分行為開展業務而對該重要城市及周邊地區所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情形的調查及報告,更是研究各該城市戰時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遷的重要史料;而且對研究整個戰時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研究上述各該城市在抗戰時期(有的下延到1949年解放)的曆史,也具重要參考價值。此外,這些檔案還反映了各銀行的成立、資本構成及其變化、組織章程及人員更迭、經營管理及投資策略以及各銀行投資其他各項事業的情形,反映了有關財政金融的法規法令、製度辦法和方針政策,反映了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幣值、利率、匯率的發展變化情形,反映了重慶自民國初年區域性經濟中心發展成為抗戰時期全國金融中心的曆史演變過程,反映了以聚興誠銀行為代表的各川幫銀行的設立、發展、興盛與衰亡過程。另一方麵,這些檔案又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戰時及戰後全國及重慶曆史的其他方麵,諸如四川美豐銀行內的有關國家總動員會議、第二次全國生產會議文件,重慶市參議會記錄,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有關重慶遭受空襲的通報,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的文件等;川鹽銀行內的重慶行營文件,1937年四川旱災民食救濟會文件,政府有關當局的防空文件、新生活運動會文件、傷兵之友文件;聚興誠銀行內的有關該行與外商合組公司開發四川礦源的文件,華洋義賑會四川分會民國二十六年報告書;中央銀行重慶分行內的重慶市駐紮部隊一覽表等等。因此,館藏金融機構的檔案,不僅是研究重慶金融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整個民國金融史特別是抗戰金融史、經濟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而且對研究其他各專門史也具有重要的補充價值。
工礦企業機構檔案。館藏此部分檔案共有101個全宗81960卷,為館藏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特點是此部分檔案不僅數量多,保存完整,而且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幾乎涉及到工業經濟部門的方方麵麵。按工業部門分,它涉及到兵器工業、冶金工業、機器工業、電力工業、紡織工業、能源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等等;按經營方式分,它包括國營工業、民營工業、地方政府舉辦的工業等;按投資方式分,它又可分為獨資、合資和股份製;從而為研究戰時工業經濟的各種類型和結構提供了翔實的史料。此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兵工企業等國營企業的檔案。館藏有關兵工企業的檔案,主要有兵工署所屬的17個生產廠家,1個工程處、3個材料總庫等24個全宗共39067卷;此外,館藏經濟部、經濟部物資局、經濟部工礦調整處等全宗內,也有部分與兵工企業及生產有關的檔案。就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情況看,館藏此部分檔案,其成檔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係統,內容之豐富齊全,為全國各級各類檔案館所獨有;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重慶市檔案館是保藏民國兵工企業檔案最齊全、完整、係統的檔案館。這些檔案,除了反映各生產廠家的組織規程(大綱、條例)、辦事細則、組織係統、人員編製、工廠沿革、廠內員工兵夫人數及其廠務會議、生產計劃、生產情形、生產經過、生產品種、生產數量等各廠自身的各方情形外;還集中地反映了抗戰時期我國兵器工業及其他國營工業、民營工業的內遷過程,反映了抗戰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工業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發展,反映了各生產企業內部的生產組織、科技進步和員工管理,也反映了各生產廠家的廣大員工於戰時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計得失、努力生產及其為支撐抗戰所作的卓越貢獻,同時還反映了戰時國營經濟的發展對重慶地方經濟以及重慶社會的巨大影響等等。此外,對於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及所屬相關部門如經濟部、交通部、戰時生產局等製頒的各種經濟政策、經濟法規、經濟措施及其舉行的經濟會議等宏觀史料,檔案中也有較翔實的反映。因此,館藏此部分檔案,對研究戰時經濟結構及國民政府的戰時經濟政策,對研究戰時中國經濟發展變遷史,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具有極高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4.文教、科研、衛生方麵的檔案
此部分檔案,共有60個全宗15116卷,雖然在館藏抗戰檔案中不占主體,但對研究戰時上述各專門史仍具一定參考價值,也是有關方麵之專家學者必閱的史料。其中,特別是教育方麵的檔案值得一述。
館藏教育方麵的檔案,既有高等教育方麵的,又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方麵的,還有職業教育、社會教育方麵的;既有國立的,又有省立的、市立的,還有私立的;既有原本就設在重慶本土的,也有抗戰爆發前後從沿海各地遷來或於抗戰時期新設的。它們較全麵地反映了重慶地區各種教育類型的產生、發展經過及各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種種措施、作法和結果,反映了各學校的曆史沿革、組織情形、教職員名單、學生名冊以及課程設置等基本情況。其中,一些重點的典型事例更具特色和研究價值,如軍閥混戰時期重慶第一所大學——重慶大學誕生的背景、經過和作用;抗戰爆發前夕,著名教育家、天津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於華北局勢危急之際,決定於西南大後方的重慶開設南渝中學(後改名南開中學)的原因、背景及其影響;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先生於重慶北碚投資創辦中國西部科學院(抗戰後期改名為中國西部博物院)的動機、原因及其經過意義;抗戰勝利後西南地區第一家國家級圖書館——國立羅斯福圖書館的提議、選址經過以及籌設、工作概況及其對今天重慶文化事業的影響等等;無不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三、檢索工具介紹和查檔指南
重慶市檔案館於建館之初,即十分重視檔案的利用工作,提出了“邊接收、邊整理、邊利用、邊建館”的工作原則。而要方便利用,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檢索工具的編製,向利用者提供方便、簡捷、及時、準確的服務。為此,在1960年正式開館前後,本館就組織力量編寫了44個立檔單位的全宗介紹。這以後,為適應館藏檔案的增多和利用人數的增加以及利用者結構的變化,本館又適時地編製了各種檢索工具,以滿足利用者的多方麵需要。到1989年,重慶市檔案館共有全宗名冊、案卷目錄1105冊(包括民國時期和建國以後,下同)、綜合目錄48本、專題索引16冊、專題人名索引10冊、全宗介紹500餘個、人物卡片172萬餘張、專題卡片8萬餘張、重要文件卡片32萬餘張,基本上形成了多渠道、有係統的檢索體係,在全麵、準確地揭示館藏檔案形式和內容的同時,又大大地方便了各個利用者的需要。其中,抗戰檔案90%以上均已開放,並備有各類檢索工具。利用者查閱檔案除了查閱全宗目錄、案卷目錄外,若需查找國民黨黨團幹事、保長及軍事係統上尉以上人員、各私營業主、外國駐華(在華)機構人員、社團負責人、幫會首領以及戰時出國(包括預備出國)人員、歸國華僑等人物及其活動,可充分利用人物卡片這一檢索工具(隻需提出被查者的準確姓名);若需查找一些專門(包括專題)史料,則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專題卡片和重要文件卡片(係按照《抗戰檔案分類法》分類)。此外,本館已將一些重要的檔案文件目錄輸入電腦並上網(重慶檔案信息網),利用者也可同時使用這一現代化的檢索工具。
(作者:重慶市檔案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