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尾聲

  光緒二十七年(1901)9月7日,辛醜條約總算是簽訂了。像過去一次又一次和洋人打仗一樣,咱中國人又輸了個一塌糊塗。輸了就賠錢好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反正大權還在慈禧太後手裏攥著就行。

  除了按照條約規定留下極少數軍隊長駐中國,聯軍其餘的大部隊紛紛開始拔寨歸國。

  9月13日,專門從劉公島趕到塘沽港接華勇營的英國巡洋艦“羅曼”號緩緩靠抵威海衛愛德華碼頭。

  威海衛行政公署在愛德華碼頭上組織的歡迎場麵極其盛大隆重。行政長官洛克哈特登台致熱情洋溢的歡迎詞,鮑爾準將也代表華勇營講了話。歡迎大會結束後,鮑爾帶著大隊人馬回到北大營,洛斯勃爾少校的騎兵營,仍回到麻家老寨子。

  此後的日子,軍營裏卻並不平靜。論功行賞,首先是論功,這是每個軍人做夢都想的美事兒,沒功,哪來的賞?評上了的興高采烈,沒撈上功的垂頭喪氣甚而怨氣衝天。

  但不管怎樣,英國人照樣依照程序,按部就班地把事情進行下去。

  英國人給予了華勇營極高的榮譽,不僅以政府的名義為華勇營豎了紀念碑,立功官兵更被當成英國的英雄來崇敬。

  12月10日,立功授獎大會在北大營操場上舉行,威海衛所有的頭麵人物全部蒞臨北大營。173名立下戰功的士兵站在前排,把每一枚維多利亞女王勳章送到立功士兵手中的,是鮑爾準軍,而隻有洛斯勃爾、鄭逸秋、黎成等8名立下一等功的官兵,才由洛克哈特親手把勳章戴在他們的胸前。

  對鄭逸秋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接踵而來的好處卻讓華勇營的官兵們羨慕得眼珠子充血。

  1904年4月,被挑選出來的鄭逸秋、黎成、姚家傑、郭文卿等12名華勇營的中國軍人身披綬帶,登上了“威廉”郵輪,代表華勇營前往倫敦參加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

  經過近一個月的長途顛簸以後,他們終於到達了倫敦,在白金漢宮,他們與來自印度軍團、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以及中東、非洲各殖民地的雇傭軍中的“優秀分子”一起,受到了英國新國王的接見。

  愛德華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子,他不僅是英倫三島的國王,同時也是大英帝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的國王,和全世界所有的帝王相比,他不僅擁有最多的土地,他的全稱恐怕也是無人能及的――“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所有海外自治領的國王,國教捍衛者,印度皇帝愛德華七世”。

  既然是“所有海外自治領的國王”,那麽,當然有必要將愛德華七世的威儀昭顯於大英帝國所有海外領地的土地上。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新國王接見殖民地軍人代表的盛大豪華的場麵舉世無雙。

  英國人以極為巧妙的方式犒賞這些忠誠不渝的雇傭軍代表,授予他們極高的榮譽和勳章,以感謝他們對大英帝國流血犧牲,作出的特殊貢獻。同時也據此向所有雇傭軍表明,隻要為英國的國家利益竭盡全力赴湯蹈火,他們也同樣能夠享受到這一切難得的殊榮。

  受到國王的接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並不令人如沐春風。麵對著英國宮廷的豪華排場,感受著王者的氣勢,不免會讓被接見者手足無措。而出現在濟濟一堂的雇傭軍代表們眼前的愛德華七世也足以令他們頂禮膜拜,戰戰兢兢,驚為天人。

  其他的不說,單是他權杖上的那枚重530.02克拉的“非洲之星”,在此之前經媒體的竭力渲染,已經讓全世界視為最為昂貴的珍寶。

  宮廷樂隊奏響的樂曲是巴赫應新國王之邀,專門將自己創作的《希望與光榮》改編成的《加冕頌》。

  而與所有來自殖民地的雇傭軍代表不同的是,鄭逸秋等12名來自中國威海衛的軍人是頭頂著一座中國城門受到英國新國王接見的――這是所有朝賀者中獻給那個日不落帝國國王的一份最奇特的禮物。

  這12名為英國效盡犬馬之力的中國軍人得到的回報卻是每人一枚維多利亞女王勳章。

  鄭逸秋在倫敦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將他從戰爭中擄掠到手的所有字畫和古玩寄存到了海德公園旁邊的一家銀行的保險室裏。

  而此後事情的發展卻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簽訂同盟條約後,英國對日本的戒心解除,確定將威海衛作為一處不設防的軍港,英國政府部分官員即以降低防務費用為由提議解散該軍團。至此,英國內外防範壓力減弱,使華勇營失去了保留價值,作出了解散華勇營的決定。到1906年6月,這支雇傭部隊最終被解散。英國人對善後工作處置很得人心,為華勇營士兵提供了三條選擇,一、去南非當警察;二、留在威海衛當巡捕;三、移交給中國正規軍。

  結果,有532人選擇了去南非,75人選擇留在威海衛,剩下的700多人則集體移交給中國政府,轉入了袁世凱的新軍。

  沒有史料表明這轉入中國正規軍的700多人受到了歧視,甚至連道義上的譴責也不曾發生,雖然中國當局對華勇營在庚子年發生的那場戰爭中的表現肯定是非常清楚,唯一的解釋恐怕是他們也認為這隻不過是一群普通的士兵,誰給他們生存的條件,他們便為誰扛槍打仗。自古以來,這便是天經地義的事。

  黎成去了新軍,他在華勇營僅是個連長,一到新軍便官升一級,擔任了管帶。

  1911年,在與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作戰時,死於汀泗橋之役。

  鄭逸秋卻作出了另外的選擇,他和奉命調到英國陸軍部亞洲局工作的洛斯勃爾一同去了英國。此後,他一直定居在曼徹斯特,娶了洛斯勃爾的妹妹蘇萊為妻,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文物古董鑒賞家兼收藏家,過著十分優裕的生活。1960年7月21日,逝於曼徹斯特郊外別墅,終年83歲。

  筆者告白

  筆者著重強調,本書在渲染時代背景,介紹曆史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時,多處引用了前人以及學者們的著述,尤其是蔡東藩《清史演義》、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和王樹增先生《1901,一個帝國的背影》中披露的珍貴史料,在此特致感謝!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