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9回 戰廊坊屍橫遍野呈捷報罔上欺君

  就在西摩爾的聯軍部隊與義和團在廊坊展開大戰時,大沽口炮台被由32艘軍艦組成的各國聯合艦隊攻占了。

  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指揮者是俄國海軍中將基利傑・勃蘭特。

  對大沽口炮台的進攻是6月17日淩晨0時50分發起的,5時30分,也就是這一天的太陽還未來得及升起,東邊的天際剛剛泛出一抹血紅的朝霞時,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已經高高地飄揚在了大沽口北岸炮台的上空。

  中國士兵在大沽口炮台保衛戰中表現出來的臨死不屈的勇敢精神足以彪炳史冊,在無數外國隨軍記者的報道以及參戰聯軍官兵的回憶錄中,查找不到一例中國士兵投降的紀錄。外國記者看見的炮台情景是:“在所有被攻占的炮台的大炮附近都可以看見斷手、斷腳和斷頭的勇敢的守衛者。沿著胸牆,到處都躺著中國的步兵和炮兵。”

  在北岸炮台丟失僅僅一個小時後,南岸炮台也淪入了聯軍之手。眼看著大勢已去的羅榮光將軍跪在炮台上,向著西北方中國都城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個頭,悲愴呼道:“榮光無能,辜負天朝雨露!”然後自殺身亡。

  羅榮光的名字,也因此列入了中華民族英烈的名冊。

  大沽口炮台上,飄揚開了五顏六色的各國國旗。聯軍官兵的歡呼聲動天地。

  攻占中國最堅固的海防堡壘,聯軍僅用了5個小時的時間。

  中國大沽炮台守軍3000餘人全部陣亡。

  聯軍方麵死66人,170人負傷。

  沃爾特・庫爾滋,一位德國牧師叛逆性很強的兒子,這時候正作為德意誌帝國皇家海軍的一名水兵,在“盧克斯”號軍艦上服役,他在他的影集裏保存了134張他作為八國聯軍的一名士兵在中國作戰時所拍的照片。當百年後他的曾孫子不經意間將這本發黃的影集打開時,他發現他居然打開了屬於中國的一段陳舊屈辱的曆史。

  在這樣一場事關國家安危的戰鬥中,眾多史料記載了許多令後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能不扼腕長歎的真情實況。

  戰死的中國官兵無一不是大沽口炮台的守軍官兵。沒有一個中國陸軍官兵,也沒有一個中國海軍士兵――

  雖然他們有的與戰場近在咫尺,有的甚至就置身於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中國陸軍與大沽口相隔僅數十裏,而與大沽口炮台官兵同樣置身於戰場中的中國精銳的北洋水師居然袖手旁觀!

  當羅榮光的炮兵與各國軍艦進行猛烈交火時,停靠在大沽口炮台旁邊軍港裏的北洋水師接到的卻是這樣一道命令:“不準出擊,不準開炮”。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國炮兵正在與侵略者激戰,中國海軍竟然隔岸觀火,“嚴守中立”。

  這道命令的下達者是北洋水師提督,也就是當時中華帝國的海軍司令員葉祖圭。

  此時的葉司令員不僅地位遠在羅榮光之上,而且他與羅榮光不同的是,羅將軍是在這一仗戰敗後以死殉國才成為名垂青史的中華英烈,而葉司令員則是在6年前的甲午海戰中與“撞沉吉野”的鄧士昌一批成為民族英雄的。

  那時,葉祖圭是北洋海軍的中軍總兵兼“靖遠”號管帶,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自己的軍艦被擊沉後居然還能大難不死,以至青史留名――入時人所列的“甲午之戰十大忠烈將軍”。

  但是,在這個悶熱的夜晚,葉司令員突然間亂了方寸。他想到的不是羅榮光派專人給他送來的情報以及戰鬥開始之後大沽口炮台所受到的猛烈攻擊。他非常清楚,如果北洋海軍艦隊出擊,必將受到強大的聯軍艦隊的兩麵夾擊,結局必然是使剛剛重建的北洋水師再次遭到全軍覆沒。

  但是,軍情緊急國家危難之際,作為軍人,他理當義無反顧挺身而出,與炮台上的3000多守軍共赴國難。可他偏偏想到的是6年前的甲午海戰,他雖然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但是因為威海衛的陷落和“靖遠”號的被擊沉,他仍然受到朝廷革職處分,直到去年才官複原職。這個經曆了仕途沉浮的官員明白了一個聽上去荒唐、但在中國的官場上卻屢試不爽的邏輯:戰則無功,敗則無過。

  個人的升遷榮辱竟然在中國海軍的最高統帥心中高過了國家的存亡――於是,在整個大沽口炮台發生戰鬥的時候,北洋水師的艦隊一直停靠在一邊觀戰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北洋水師中有血性的官兵眼看著炮台上的炮兵們單獨作戰,在聯軍艦炮的轟擊下死傷慘重,一個個怒火中燒。長官命令“不準開炮”,於是他們就開槍。

  他們集中在軍艦的一側,使用輕武器向聯軍軍艦射擊。中國海軍在戰鬥中充當的是陸軍的角色,而且還是海軍官兵們的自發行為。海軍官兵的輕武器射擊根本幫不上什麽忙,反而招致了聯軍炮火的猛烈反擊。

  葉祖圭既恨又怕,恨的是部下不遵命令,惹火燒身,害怕的是艦隊遭到重創,他難以承擔這樣的責任,於是趕緊命令艦隊升火起航,撤離戰場。但是,英國的“牙鱈”號和“名譽”號軍艦各拖著一條載有十幾名海軍陸戰隊員的小艇已經包圍上來,北洋海軍4艘德國造的魚雷艇被聯軍水兵俘獲並且開走了。葉司令員乘坐的無論火力還是噸位都不亞於英國驅逐艦的北洋水師現代化旗艦“海容”號也成為了英國水兵的戰利品。在置身於中國生死攸關的大戰戰場上僅僅發過一道“不準開炮”和一道“撤退”命令的中國海軍司令員,最終也與他的旗艦一起成為了英國水兵的俘虜。

  中國海軍如此,中國陸軍未能參戰,理由同樣荒唐。

  當炮台爭奪戰最為激烈的時候,羅榮光接連派人向他的頂頭上司裕祿請求支援。裕祿作為拱衛京津地區的最高長官,手下有精兵強將數萬餘人。但是,他卻以一句“保留重兵守衛京津”為由,拒絕了羅榮光的請求。

  曆史就是如此地令後人揪心與感憤!

  由於電訊中斷,此時的西摩爾將軍和鮑爾上校並不知道他們的後方已經捷報頻傳。雖然義和團持續兩天的瘋狂進攻被救援軍擊退了,但是,義和團並沒有落荒而逃,他們聚積在目力可及的無邊無際的青紗帳裏,到處響著令人心驚膽顫的牛角號與銅鑼的聲響,他們形形色色的旗幟依然在驕傲地飄揚。而且最令救援軍官兵們恐怖的是夜晚的到來。一小股一小股的義和團仗著熟悉地形,偷偷地從青紗帳裏鑽出來,突然出現在救援軍士兵的跟前。雖然這樣的襲擊給武器精良的救援軍士兵並未造成多大的傷亡,而且襲擊者大都有來無回,但是這種夜夜不斷一夜數驚的襲擾,也很容易摧垮救援軍官兵們的士氣。

  眼前的險惡局勢讓西摩爾一籌莫展。義和團的武器雖然窳劣,但車站和救援軍的陣地上偶爾也會落下一發兩發從鬆樹大炮裏發射出來的炮彈,加上夜裏義和團民不斷的偷襲,也給官兵造成了傷亡。車站地麵和悶罐車裏橫陳著許多傷員,他們不停地呻吟著。讓他們失去戰鬥力的更主要的原因還不是義和團的攻擊,而是這惡毒的天氣,悶熱讓許多士兵中暑,中暑讓救援軍官兵們頭痛欲裂,冷汗淋漓,痛苦不堪。甚至連飲水也成了大問題,義和團的襲擊者不僅砍殺救援軍官兵,同時也把毒藥投進車站附近所有的水井。唯一控製在救援軍手中的水源如今隻剩下了鐵路下麵的那口大水塘。

  那是兩千來名救援軍官兵的命根子。

  水塘就在洛斯勃爾的騎兵營眼皮之下,鮑爾上校把保護水源的重任交給了他最為倚重的這位騎兵營長。

  18日淩晨兩點左右,夜黑如墨,伸手不見五指。騎兵營的官兵們在枕木上就地而臥,戰馬集中在路基下的一塊麥地裏,不停地打著響鼻,已快成熟的麥稞子成了它們最好的草料。

  遊動哨在路基下來回走動著,警惕地注視著遠處的青紗帳方向。

  這時,站崗的天津籍士兵郭文卿發現什麽地方似乎有細微的聲響傳來,他循著聲音尋去,發現水麵上若隱若現地浮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郭文卿初時以為是在水底發脹的屍體浮了上來,但仔細一看,不對,那具“浮屍”分明在動。

  郭文卿大吃一驚,嘩地將子彈推上膛,對準“浮屍”便要放。

  這時,隻聽“浮屍”開口說話了:“嗨,你們是西摩爾將軍的隊伍嗎?”

  居然是一口不太標準的英語。

  洛斯勃爾跳了起來,掏出左輪手槍衝到塘邊,厲聲喝道:“什麽人?快給我遊過來!”

  劃水聲響亮起來,少頃,一個水淋淋的男人從塘裏爬了起來。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小商販的打扮,一上岸就眼淚汪汪地哭喊起來:“啊啊……我可……找到你們了!”

  洛斯勃爾喝問道:“你是什麽人?”

  “我是北京大使館派出來的秘密信使,我有重要情況向西摩爾將軍報告……快,快帶我去見將軍大人!”

  洛斯勃爾不敢耽誤,馬上親自把這個人送到了西摩爾將軍的專用車廂裏。

  洛斯勃爾這才知道這個中國人是一位虔誠的中國基督徒,北京大使館兩天以來派出了三名中國基督徒前來向西摩爾將軍求救,其中兩名在半路上被義和團截獲殺掉。這位僅存的信使也是曆經了九死一生後才僥幸到達廊坊的。

  中國信使向西摩爾中將轉達了北京大使們請求緊急援助的口信,並且用最駭人聽聞的語言形容了此刻京城裏洋人們的處境:“使館遭到最猛烈的攻擊”,“各國大使有的被殺,有的被俘,所有外國人危在旦夕”,“中國政府已經下令殺死所有的外國人,教會學校、跑馬場和外國人的住宅已遭到徹底的洗劫”。

  西摩爾怒火萬丈,立刻下達了“繼續修複鐵路”的命令。

  但是,對於這道命令的效果連他自己都沒有信心。幾天以來,他們一直被圍困在此,工程師和工人們沒日沒夜地搶修鐵路,可是,修複的速度無論如何也趕不上被破壞的速度。無論白天黑夜,義和團們不顧死活地破壞鐵路,這裏剛剛修好了一段,那裏一夜之間又有一長段鐵路上的鋼軌與枕木不翼而飛。

  但凡此種種還不是最令西摩爾將軍棘手的,聯軍原本以為可以順利地到達北京,出發時每個士兵隻帶了三天的幹糧。而他們離開天津已經一個星期了,幹糧早已耗盡。他們隻能依仗武力就地補充。這一任務依然由洛斯勃爾指揮的騎兵營去完成。可是,騎兵營接連進入了幾個村莊和小鎮,沒有見到一個老百姓,也沒有找到一粒糧食,雞鴨牛羊也不知被藏到什麽地方去了,所有的水井不是被下了毒,就是倒進了大糞。小鎮和村莊靜得猶如凝固一般,中國的老百姓懷著對外國人的切齒痛恨,把自己的家園變成了一座座死鎮、死村。

  西摩爾非常清楚他此行的主要任務是什麽,可事到如今,他明白更重要的是自己肩上係著2000餘名官兵的生死。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一意孤行殺向北京,結果必然是凶多吉少,弄不好,甚而會被遍地蝗蟲般的義和團拖垮,然後再聚而殲之。

  天知道義和團到底有多少人?最初兩天義和團排山倒海氣勢如虹的衝殺場麵,迄今依然令他這位最高指揮官多少有些心悸。

  經過一夜的冥思苦想,到天亮的時候,並不知道聯軍已經在大沽口取得了重大勝利的西摩爾將軍在和鮑爾上校商量後,終於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隊伍原路撤返天津。

  西摩爾同樣清楚撤回天津的路途上依然是殺機四伏,凶險莫測,為了增強戰鬥力同時也是為了提高一下士氣,將軍決定讓他的士兵在出發前能飽餐一頓,他命令把華勇營騎兵營的戰馬分配給每一個連隊宰殺。

  洛斯勃爾大驚,飛奔前去麵見西摩爾,力陳萬萬不可殺戰馬。

  西摩爾道:“我是一個馳騁疆場多年的老軍人,我當然了解騎兵與戰馬的感情。但是我更清楚,士兵比戰馬更重要。”

  洛斯勃爾決心盡最大可能挽救他的戰馬,激動地說道:“將軍,請給我最後一次機會,我馬上率領騎兵營再次出發去搞糧食。如果失敗,再殺我的馬也不遲。”

  “前幾次你的騎兵營顆粒無收,你憑什麽向我保證,這最後一次就有絕對的把握?”

  “這……我……”洛斯勃爾張口結舌,他自己也不相信能弄可供這麽多人飽餐一頓的糧食。

  “洛斯勃爾上尉,請執行命令吧。”

  洛斯勃爾流著眼淚喊叫起來:“將軍,我求求你,那就暫時隻殺馱馬吧!我的騎兵營會盡一切努力搞到糧食的!”

  鮑爾上校也被洛斯勃爾的情緒打動了,向西摩爾將軍求情:“將軍,洛斯勃爾上尉的建議可以考慮,如果回撤的路上我們再搞不到糧食,再殺戰馬也不遲。”

  “好吧。”西摩爾讓了一步。

  片刻之間,整個廊坊火車站以及長達數華裏的鐵道線上仿佛正在進行著一場巨大的野餐。無數口行軍鍋裏蹦跳著大塊大塊的馬肉。幾天來早已因饑餓、勞累和緊張而變得來委靡不振的救援軍官兵們此時全都歡天喜地,好似過節一般。一個個火堆熊熊燃燒,天地間飄蕩開濃濃的肉香味。

  上午10點鍾左右,就在馬肉即將煮熟的時候,四周陡然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和猛烈的呐喊聲。所有的救援軍官兵立即伏倒在地,準備戰鬥。

  鄭逸秋瞳孔大張,驚恐萬狀地叫道:“我的媽,看清楚了麽?這次上來的可不是義和團!”

  所有的救援軍官兵也都看清楚了,上千名著裝統一威武雄壯的中國騎兵揮舞著雪亮的馬刀,猶如一片雲團般向著救援軍官兵的陣地席卷而來。無數隻鐵蹄叩響大地,擂出一團悶雷般的轟鳴聲。

  在騎兵的頭上,一麵飾有彩穗的紅色大旗迎風飄揚,旗幟正中大書一個“董。”

  字。

  對中國軍隊非常了解的洛斯勃爾上尉大聲喊叫起來:“這是中國的正規軍!董福祥的回回兵!”

  洛斯勃爾說對了,這支精銳的隊伍正是剛剛從北京方向開來的5000甘軍。

  甘軍,亦稱甘勇,老百姓則稱其為回回兵,是董福祥的部隊。

  董福祥字星五,回族,甘肅固原人,史書稱其為“晚清怪傑”,是一個亦兵亦匪的傳奇人物。同治元年(1862年)陝甘回民起義時,原本為匪的董福祥乘亂而起,因作戰勇猛,為人義氣,很快成為威鎮四方的大頭領,各路義軍紛紛歸順其下,在隴東陝北一帶與清軍抗衡,聲勢蔚為壯觀。後在陝北被左宗棠所敗,投降清軍,所部改編為董字三營,隨即反戈一擊,殘酷鎮壓陝西、甘肅、西寧等處回民起義,屢立戰功,仕途通達。光緒元年(1875年)又率部進軍新疆。以收複烏魯木齊等地及平定南疆阿古柏騷亂有功,更得左宗棠賞識。後升任甘肅提督。兩年前又為慈禧太後慧眼相中,奉調拱衛京師,所部編為榮祿所轄武衛後軍,成為中國正規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董福祥到北京後,狂熱地支持義和團,殺起洋人來也最為踴躍。受主帥影響,部下官兵也成建製地爭相參加義和團。在奉調率一部分官兵離京阻截西摩爾的救援軍之前,甘軍便已在北京街頭斬殺了日本駐華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戰鬥打響後,董福祥成為軍事總指揮,甘軍自然擔任絕對主力。

  此時,甘軍的騎兵衝在最前麵,紛亂的馬蹄下泥土飛濺,馬刀寒光閃爍。騎兵的後麵是步兵,全部是新式步槍,他們在衝擊中發出低沉的“嗬嗬”的怒吼,足以讓任何對手心驚膽顫。

  步兵的後麵,跟隨著一眼望不到邊的義和團民。這片服裝顏色雜亂的人群沒有戰鬥隊形,手中拿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既有董福祥剛剛發給他們的新式槍支,也有土製的大刀長矛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農具。

  董福祥再一次被變幻莫測的時代風雲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晚清怪傑”也注定會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最具戲劇色彩的重要角色。

  公元1900年6月18日――後來的一代代史家們一提到這個被浸泡在血泊中的日子,就會心潮澎湃,胸中湧蕩起一腔自豪感,因為,這是中國百年恥辱史中極其難得的“一抹亮色”。這一天發生在廊坊原野上的故事,也被史家們用興奮的文筆反複描述、給這個原本恥辱的日子塗抹上了一層輝煌莊麗感天動地的色彩,以至於中華後人迄今每年仍然要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

  這一天的確非同尋常,中國正規軍第一次在麵對世界列強組成的聯合國軍麵前,創造出了驚天地泣鬼神,大長軍心民氣的“廊坊大捷”――對於一個在與西方列強交手中屢戰屢敗,飽受屈辱,心靈脆弱得早已輸不起的民族,這樣的一場“勝利”無論怎樣濃墨重彩地描繪都絕不為過!

  麵對洶湧而來的中國正規軍,救援軍並未慌亂,每一個洋人官兵都深知他們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與中國人作戰,任何驚慌與膽怯隻能是加速自己的滅亡。

  而華勇營的官兵更清楚他們一旦落入同胞之手,等待著自己的會是什麽結果?

  根本無需任何動員,所有人一瞬間便斷絕了所有不切實際的念頭,決心與中國軍隊拚個你死我活,或是同歸於盡。

  救援軍官兵立即開火迎擊,輕重機槍也被飛快地架到鐵道線上,而且立即噴吐出暴風狂雨般的子彈。已經從車站和村子的製高點下來準備撤離的官兵們也紛紛抓起煮得半生不熟的馬肉,重新向自己的陣地奔去,重新展開阻擊火力。緊跟著,令人恐懼的聯軍的大炮也開火了。

  眨眼之間,氣勢如虹的甘軍騎兵隊形被打亂了,然而,中國的正規軍畢竟訓練有素,戰鬥力絕非義和團可比,他們立即分成兩道巨浪,向著聯軍的左右兩翼衝殺而來。

  鮑爾上校的華勇營處於聯軍防守戰線的中央地段,當甘軍騎兵突然散開,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一幅古怪離奇的情景令所有的官兵瞠目結舌亦真亦幻。中國人奇異的進攻陣形與進攻戰術,是他們在軍事訓練中從未見過,也從未耳聞的。

  天地間響起了緊鼓密鑼、笙簫鍾磬之聲,伴隨著鑼鼓聲樂聲的是撕心裂肺、驚天動地、拖著長長尾音的“殺――”聲。一大片色彩雜駁的人浪��向著洛斯勃爾防守的鐵道線湧來,數萬條粗細不一的嗓子一齊發出的喊殺聲混合著奇怪的音樂聲組成了一團巨大嘈雜的聲響,似串串雷霆滾過大地。洋人們根本聽不出那是什麽東西發出的聲響。

  走在人浪最前列的是一彪義和團敢死隊員,他們一改紅衣紅頭巾的打扮,而是穿著青色黃邊的無袖“號坎”,上書“奉旨神兵”四個大紅字。

  但是,引領著這幫凶神惡煞般的敢死隊員的卻是一個身披金紅袈紗須眉皆白的禿頭老和尚。他胯下騎著一匹棗紅色的赤兔馬,右手提一柄禪杖,左手挾一個古色古香的錦盒。

  老和尚座騎兩側,是兩個塗脂抹粉,梳著兩個朝天小辮兒的童兒。兩童兒均以紅巾勒額,紅帶束腰,隨著鑼鼓聲手舞足蹈,揮動紅綢而進。

  在這三人後麵,並排大搖大擺地走著《西遊記》中的“四大天王”,他們身穿京劇中武將的“靠”,“靠”上還插著花哨的小旗,煞是好看。

  義和團分明把血肉紛飛的戰場,變成了屬於他們的巨大的戲劇舞台,而他們正是這舞台之上的“領銜主演”。

  這一刻,所有的進攻者都把自己當成了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的得道神靈,所以人人都挺胸凸肚,努力做出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態與模樣。

  用西方隨軍記者的語言來說,“他們的臉色像聖徒一樣閃爍著獻身的光輝”。

  虔誠地幻想肉體不死,是一個民族精神得以不死的最原始的根源。

  等到進攻的隊伍快走到水塘邊上時,洛斯勃爾營長一聲令下,騎兵營首先開火。

  炮彈在人潮中爆炸,子彈像疾雨般潑灑,赤兔馬上耀武揚威的老和尚大叫一聲,“咚”地從馬背上翻身墜地,手中的青龍偃月刀掉到地上,錦盒則飛了起來,落進了水塘裏。兩個童子與“四大天王”也都中彈倒地。進攻者的隊伍出現了混亂。但是,卻沒有一個活著的人往回跑,他們反而加快了腳步,向著洋人的陣地飛奔而來。

  抱著超凡脫俗信念的義和團民人人以微笑麵對死亡,對“噗噗”倒下的同伴視若不見,踩踏著累累屍體瘋狂地呐喊著衝向了救援軍的陣地。雙方短兵相接,搏殺在一起。許多義和團民這時才驚愕地發現端著刺刀與他們拚殺的竟然絕大部分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中國人,嘴裏發出的也是同樣的喊殺聲,咒罵聲。中國農民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情,但他們打骨子裏知道洋人可恨,認賊作父賣身求榮的漢奸則比洋人可恨萬倍!他們勇敢地衝上前去,和穿著洋人軍裝的同胞廝殺成一團。

  甘軍騎兵雖然人人視死如歸,勇猛異常,卻隻有幾十名騎兵突破火網衝進了側翼俄國人和德國人的陣地,他們也砍殺了幾個洋兵,但一個也沒能活著回去。大部分騎兵最終沒能衝進救援軍的陣地,這是因為廊坊車站一帶全係平原,沒有任何可以掩護的障礙物,救援軍的火力一展開,便形成了一道道很難逾越的火網,絕大多數的騎兵都在衝鋒時中彈墜落馬下。

  親自經曆了廊坊之戰的巴恩斯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到:“這場戰鬥非常艱苦,中國士兵裝備有新式毛瑟槍和門立式來複槍,但他們隻是隨意開火,否則聯軍的損失將更大。義和團也裝備了同樣精良的步槍,顯然是由清帝國政府提供的,但幸好他們並不會使用,他們的槍打得太高了,明顯不習慣使用瞄準器。如果這支軍隊的訓練也像其裝備一樣精良的話,聯軍的裝甲車隊將根本不可能逃脫。”

  這場載入史冊的激戰不過隻進行了將近兩個鍾頭,穿洋人軍裝的操洋槍洋炮的中國人和洋兵就把自己的同胞打得落花流水。

  由於長年在異國土地上作戰,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鮑爾上校在撤離廊坊前作出了一個事後證明極明智的決定,他讓洛斯勃爾的騎兵營把死去的義和團民的“號褂”和頭巾扒下來,以備日後之用。

  也就是這一時刻,鄭逸秋和黎成首先衝到了那位死去的老和尚跟前。他倆關心的不是人,而是那個錦盒,不知裏麵裝著到底什麽樣的寶物。當他們把錦盒打開時頓時驚愕不已,錦盒裏,居然躺著一部代表中國最高文化結晶的《春秋》!

  在中國曆史上被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廊坊大捷”的雙方陣亡的統計數字是:

  中方陣亡800餘人;救援軍陣亡6人。

  這就是讓中國人驕傲了許多年而且至今仍然在繼續驕傲的“廊坊大捷”的真實戰況。

  如此一場荒誕離奇,令人欲哭無淚的戰鬥,卻被人為地“化腐朽為神奇”,編織成了一個美麗的神話,並且堂而皇之地成為了中華曆史中難得的“亮麗”一頁。

  這個彌天大謊的始作俑者,便是直隸總督裕祿。就在廊坊大戰結束後第二天,負責拱衛京津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裕祿的一份“六百裏加急公文呈遞”被送到了慈禧太後的案頭。

  奏折的題目是:《接仗獲勝折》。

  這是一份描述董福祥的甘軍與忠君報國的義和團壯士在廊坊如何聯手把西摩爾的外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的“捷報”!

  “捷報”稱,“洋人瘋狂進攻,武衛後軍英勇迎戰,殺敵無數。義和團民亦四處紛起助戰,合力痛擊,激戰兩個時辰,終將洋人擊敗。我軍會合團民與洋人鏖戰,良久,敵勢力漸不支,各隊盡力攻擊,敵紛紛竄匿”,“軍民情願以死報效朝廷”,“民心極固,軍氣甚揚”,“齊心努力,奮往無前!”

  如此氣壯山河的語言,一定會感動得慈禧太後熱淚溢眶。

  而就在兩天以前,大沽口炮台已經陷落,洋人正向天津大舉進攻之際,裕祿同樣以“六百裏加急”向慈禧送去了一份描述他指揮中國軍隊在大沽口炮台如何把洋人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的“捷報”!

  中國官員的造假膽魄和水平,絕對世界第一,無人能敵!

  前線“捷報”頻傳,使慈禧太後的愁雲和擔心一掃而光。想那洋人,在中國軍隊與神靈附體的義和團麵前,也不過如此而已。

  公元1900年6月19日,就在接到“廊坊大捷”折子的當天,豪氣衝天的慈禧太後立即再次召集禦前會議,做出了最後的決斷:向洋人們宣戰!

  兩天後的21日,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中國政府頒布“向各國宣戰諭旨”,公開聲稱“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負載著中華帝國高速行馳的列車,轟然衝出了軌道!

  失敗的一方以勝利者的姿態向西方各國公開宣戰,真正的勝利者卻主動開始了撤離。

  當中國軍隊與義和團的進攻被打退以後,西摩爾將軍當機立斷,下令全體聯軍官兵登上列車,火速往天津方向撤退。

  從廊坊到楊村之間的鐵路已經遭到局部破壞,聯軍邊修邊行。西摩爾此時十分慶幸未將華勇營騎兵營的戰馬全部吃掉,正是這支騎兵營在每次列車受阻時前去前方偵察敵情,並擔負起補充給養的重任。他們沿途掃蕩了許多中國村莊,雖然所獲不多,但也聊勝於無。19日中午,他們才艱難地退到了楊村車站。

  退至楊村後,情況更加不妙了,前麵的鐵路已經大段大段地遭到了中國軍民的破壞,火車再也無法前進。西摩爾得知聶士成麾下的武衛前軍與董福祥麾下的武衛後軍,還有更多的義和團民正從四麵八方向他的這支孤軍湧來時,嚇得魂飛魄散,絲毫不敢耽誤,馬上下令丟棄火車,炸毀重炮,隊伍沿運河水路向天津晝夜兼程。

  就在聯軍剛剛撤出楊村車站,身後就燃起了衝天大火,湧進車站的中國人懷著深仇大恨,把洋人乘坐過的50節車廂全部點著了。

  然而,對西摩爾麾下的這支聯軍官兵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