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

  愛潑斯坦

  1944年,愛潑斯坦第一次訪問了英國,然後與邱茉莉在美國居住了5年。在這段時間內,他擔任了《聯合勞動新聞》(Allied Labor News)的總編輯並於1949年出版了《中國尚未結束的革命》(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in China)一書。

  1951年,愛潑斯坦應宋慶齡之邀,回到中國參與雜誌《中國建設》(後改名為《今日中國》)的創刊工作。他在70歲以前都是《今日中國》的總編輯,70歲退休後成為雜誌的名譽總編輯。他於1957年加入了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愛潑斯坦於1983年被選舉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曾擔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福利會理事等職。2005年5月26日,愛潑斯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歲。

  文物:

  HW00162愛潑斯坦的新聞記者證

  HW00163愛潑斯坦的外籍新聞記者注冊證

  HW00164愛潑斯坦的美國戰地記者居住證

  檔案:

  R511愛潑斯坦的檔案

  Z0323愛潑斯坦贈紀念館書三冊20世紀40年代愛潑斯坦捐贈

  07228 W愛潑斯坦《人民戰爭插圖》(陳煙橋)

  08310 W愛潑斯坦的外籍新聞記者注冊證

  08311 W愛潑斯坦的戰地記者居住證

  08312 W愛潑斯坦的國民參政會新聞記者證

  09357 W愛潑斯坦的戰地記者居住證

  09363 W愛潑斯坦的新聞記者證

  044130441504423044240443704438 R愛潑斯坦隨美國記者團重返紅岩。

  04439-04441 R愛潑斯坦在紅岩題字

  04442 R愛潑斯坦隨美國記者團重返紅岩

  0444304444 R愛潑斯坦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書籍贈送給我館04446 R愛潑斯坦與我館鄧菱在一起0444504447-0444904456 R愛潑斯坦在紅岩04450 R愛潑斯坦與陪同人員在紅岩0445104452 R愛潑斯坦與羅青在紅岩04453 R愛潑斯坦與羅青在紅岩。

  0445404455 R愛潑斯坦等與我館呂兵在紅岩

  04457-04463 R愛潑斯坦與我館鄧菱在紅岩車場

  05070 R愛潑斯坦1938年參加“保盟”,擔任宣傳工作。

  c03187 H愛潑斯坦與我館劉立群

  c03188-c03189 H愛潑斯坦

  c03190 H愛潑斯坦與我館潘先榮

  c03191 H愛潑斯坦與我館肖鵬全

  c03192 H愛潑斯坦與夫人

  c03195 H愛潑斯坦夫婦與我館人員

  c03196 H愛潑斯坦夫婦與我館潘先榮

  c03197 H愛潑斯坦夫婦與我館李四年

  c03198 H愛潑斯坦夫婦

  c03267-c03272 c03275-c03277 H愛潑斯坦的家c03278 H愛潑斯坦的書櫃c03283-c03284 H采訪愛潑斯坦c03193-c03194 c03262-c03266 c03273 c03274 c03279-c03282 c03392-c03394 H愛潑斯坦圖書:

  《曆史不應忘記》(中)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年4月巴金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巴金,男,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生於四川成都。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以及巴金所敬佩的德國思想家克魯泡特金。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

  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

  重慶,曾任《呐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曆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人》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享年一百零一歲。

  06871 W巴金著《俄國社會運動史話》

  圖書:

  《巴金全集》(3)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月

  《巴金選集》(8)四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9月

  《巴金選集》(10)四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0月

  《巴金六十年文選》李濟生、李小林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隨想錄》(上)下)巴金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9月《茅盾專集第一卷:下》巴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白修德白修德,男,1915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1932年,白修德畢業於著名的波士頓拉丁學校。1934年,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1938年,白修德從哈佛大學畢業,得到拉丁文學學位和中國曆史學位,他的老師是費正清。同年他前往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1939年6月,白修德正式成為《時代》周刊的戰時駐華記者。1943年3月,白修德獨家報道了輪番襲擊中原地區的“水旱蝗湯”四大災害。早在1945年5月,白修德就發表了一篇在美國轟動一時的新聞特寫:《延安印象記:共產黨對美國的友誼是真誠的》。1947年,作為白修德還將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中國的驚雷》一書出版,客觀生動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白修德在離開。

  《時代》後曾擔任海外通訊社(Overseas News Agency,1948-1950年)和(TheReporter)1950-1953年)的歐洲通訊記者。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白修德遭到“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重點審查,記者執照被吊銷。他於1956年出版了小說《山路》,描寫了他的戰時經曆。後來他又通過一係列關於美國總統大選的書籍進行分析美國文化的挑戰:《1960年總統的產生》、《1964年總統的產生》。

  《1968年總統的產生》和《1972年總統的產生》,為此,贏得1962年的普利策獎……1986年5月15日,白修德在紐約市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冰心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女,原籍福建長樂,1900年出生於福州。

  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再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冰心同時是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建國後,她曆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顧問,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至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至五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至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委和第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少年兒童福利基金會副會長,中國婦女聯合會常委等職。1999年2月28日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九十九歲。

  00231 R冰心與葉聖陶雙星輝映

  陳白塵

  陳白塵,原名陳增鴻、陳征鴻、陳斐,曾用名墨沙、江浩等,男,江蘇省淮陰人……1908年出生。中國劇作家、小說家。中學時受五四新文學影響,開始寫新詩和白話小說。1925年第一次發表作品,後隨田漢創辦南國藝術學院,成為南國社的重要成員。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被捕入獄。1935年出獄後,在上海做亭子間作家。1937年轉入大後方,在重慶、成都等地從事抗戰戲劇運動和革命文化工作。並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等院校任教,進行劇本創作,寫了《魔窟》、《升官圖》等10多個劇本,還編輯報紙副刊。1946年回上海,在電影和戲劇戰線繼續開展反內戰、爭民主運動。1948年參加組織上海戲劇電影工作者協會。195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2年調北京任文化部劇本創作室主任。後曆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對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1966年調江蘇省文聯。1978年任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

  1983年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5月28日卒於南京,終年八十六歲。

  09839 R 1985年10月下旬,重慶首屆霧季藝術節期間,中共重慶市委《支部生活》雜誌社舉辦“老黨員藝術家座談會”,與會者有張瑞芳(左一)周峰(左二)以下依次為陳白塵、吳雪、方琯德、張穎、劉厚生。

  09739 W 1939年4月8日,怒吼劇社在國泰大戲院上演《民族萬歲》,由張瑞芳……魏鶴齡、孫堅白、錢千裏擔任主要角色。應雲衛、趙丹參與導演。圖為《民族萬歲》劇本封麵,係宋之的、陳白塵根據席勒名劇《威廉·退爾》改編。

  09794-09795 W陳白塵部分著作書影

  圖書:

  《陳白塵專集》卜仲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陳嘉庚

  陳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福建廈門人,1874年出生。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9歲入讀南軒私塾,17歲起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1905年春天,其父米業破產,陳嘉庚遂自立門戶,贏利後償還其父債務,獲得良好聲譽。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後又接管了“日新公司”、“謙益號”米店等。不久,他又開始經營橡膠種植業。1923年到1925年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後因日本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衝擊,他的企業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創辦集美小學,後又增辦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

  農業等學校,統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設文、理。

  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係,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讚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係。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陳嘉庚早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九·一八”事變後,在新加坡組織華僑進行救國活動。他積極支持文化事業,支援範長江、夏衍等人主辦“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還匯款支持鄒韜奮複辦《大眾生活》周刊。抗日戰爭爆發後,提出“組織華僑千百萬,複興民族一條心”的口號,組織華僑回國參加抗戰。並於1937年8月倡組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組織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祖國抗戰。翌年10月,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被選為主席。致電國民參政會,提出“敵未出國之前言和即漢奸”。汪精衛公開投敵後,通電要求嚴懲汪逆。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歸國視察。先行到達重慶,對國民黨拉他入黨予以拒絕。5月到達延安,多次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接見。此後又前往雲、貴、桂、湘、閩等省視察。1942年2月新加坡淪陷後,避居印尼的爪哇,直至抗戰勝利。建國後,曆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1961年因腦溢血逝世,享年八十七歲,葬於福建集美鼇園。

  檔案:

  R575陳嘉庚的檔案

  01735 R陳嘉庚(前排右四)莊西言(前排右三)率南洋僑胞回國慰問團抵重慶04932 R陳嘉庚(1939年)

  04933 R陳嘉庚(1949年5月)

  04934 R陳嘉庚(1874-1961年)

  04935 R陳嘉庚元配夫人張寶果(1876-1916年)

  04937 R陳嘉庚與侯西反(左)攝於怡和軒俱樂部(1939年)

  04938 R 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選陳嘉庚為主席,領導抗日救亡運動。圖為陳嘉庚在演說鼓動積極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

  04939 R劉玉水(左)莊西言(右)與陳嘉庚,1939年攝於新加坡。

  04940 R 1945年10月,陳嘉庚返回新加坡,和好友周獻瑞(左一)黃奕歡(04941 R 1950年2月,陳嘉庚與莊明理自中國返新加坡,合攝於加冷機場。

  04945 R 1949年6月,毛澤東和陳嘉庚合攝於北京。

  04946 R 1955年陳嘉庚重訪延安楊家嶺窯洞。1940年他在這裏與毛主席有過難忘的會晤。

  04947 R看賽龍舟。在陳嘉庚的倡導下,集美學校每年舊曆五月初五舉行這種別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由左至右:張楚琨、方方、陳嘉庚、莊希泉。

  04949 R毛主席和陳嘉庚(左)莊明理(右)在一起。

  04950 R 1941年4月,南洋閩僑代表大會主席團,由左至右:巨港代表白辰恭。

  椰城代表莊西言、新加坡代表陳嘉庚、香港代表莊成宗、馬六甲代表何葆仁。

  04951 R李光前(中)和陳六使(右)曾以巨大財力幫助陳嘉庚辦學,經營橡膠,組織抗日救亡活動,並以陳嘉庚為榜樣,創辦和主持南洋大學(現已並入新加坡國立大學)

  04954 R陳嘉庚胞弟陳敬賢(1888-1936年)

  0654806574 R陳嘉庚先生

  06597 R陳嘉庚1940年在延安的歡迎會上致辭

  04984 Y陳嘉庚在新加坡的辦公樓

  05244 Ww 1938年10月28日,正值汪精衛進行叛國活動時,國民參政員陳嘉庚致電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說:“在敵寇不退出國土以前,公務人員任何人談和平條件者當以漢奸國賊論”。

  06576 Ww陳嘉庚從新加坡發給國民參政會一屆二次會議的一個電報,被鄒韜奮譽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06601 Ww陳嘉庚致電美國總統,要求停止援助國民黨進行內戰。

  03618 B報照:陳嘉庚先生電杜魯門等要求撤退美軍,停止援華。

  06780 B陳嘉庚先生西北歸來,縱談團結抗戰。

  08418 Z左:吳鐵城赴海外宣慰僑胞歸國時攝影;中:陳嘉庚領導南僑歸國團回國考察;右:南洋華僑抗戰爆發後,捐募巨款,呈獻政府,並多回國投軍,此為吉隆坡華僑歸國投軍情形。

  圖書:

  《陳嘉庚》(畫冊)全國政協文史研究委員會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10月《回憶陳嘉庚》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福建省政協合編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10月《陳嘉庚: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曾紹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11月《南僑回憶錄》陳嘉庚南洋印刷社《出洋記——陳嘉庚傳》洪永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毛澤東與華僑領袖陳嘉庚》高士振《黨史文匯》2004年第4期。

  《陳嘉庚對祖國抗戰的貢獻》曾瑞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總第31期《愛國僑胞的光輝典範——陳嘉庚傾資辦學》許良廷《黨史文化》1998年第3期26頁《陳嘉庚的十一字提案》《黨史文匯》1995年第5期43頁《我參加陳嘉庚率領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問團的回憶》林珠光《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26冊75輯208-228頁《讀後補誌》鄧穎超《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26冊75輯59-60頁《陳嘉庚與蔣介石決裂經過》莊明理洪絲絲《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27冊78輯12-23頁。

  《陳嘉庚與〈南僑日報〉》張楚琨《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27冊74輯24—

  41頁

  《陳嘉庚在延安》王唯真《相遇貴相知》第一輯97頁

  《天擇——陳嘉庚回國慰勞考察記》付平《紅岩春秋》2001年第4期4頁

  《西北之觀感》陳嘉庚《九·一八至抗戰期間上海民族工業的圖存活動》陳醒吾《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17冊49輯201-213頁

  《抗戰勝利後國統區工業述評》孫空巍《民國檔案》1992年第1期115頁

  《抗戰時期重慶的民營鋼鐵機器工業》張有高《民國檔案》1992年第3期111頁

  陳納德克萊爾·李

  陳納德,男,1893年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中學畢業後入克裏佛航空學校攻讀。一戰至20世紀30年代期間,陳納德一直待在陸軍航空兵部隊,並反對“戰鬥機無用論”。1937年4月初,陳納德從舊金山起程來中國。6月3日,蔣介石、宋美齡接見了他。此時,宋美齡任航空委員會的秘書長,實際上領導著中國空軍。陳納德成為她的專業顧問,協助中國發展空軍。抗戰正式爆發後,陳納德為中國誌願服務,招募飛行員並組成中國第14誌願轟炸機中隊,參加了淞滬會戰。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陳納德隨軍撤到漢口。1938年8月,根據宋美齡的要求,陳納德去昆明籌辦航空學校,訓練中國飛行員。之後至1940年期間,陳納德。

  協助中國僅餘的空軍和“蘇聯誌願航空隊”對抗日軍。1940年5月20日,蔣介石召見陳納德,要他去美國,設法搞到盡可能多的作戰物資。陳納德返美後,幾經周折,於1941年7月中旬回到中國。當時已有68架飛機、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到達中國。1941年8月1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誌願大隊”,任命“陳納德上校為該大隊指揮員”。該大隊被稱為“飛虎隊”。1941年12月日軍向英美宣戰後,陳納德恢複美軍現役,並升為準將。

  1942年2月3日,宋美齡致電陳納德,請他出任駐華空軍指揮官。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航空誌願隊,而以誌願隊部分隊員為主組建了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空軍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官。他在作戰計劃和指揮權等問題上與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發生衝突。羅斯福為了調和矛盾,同意陳納德擔任中國空軍(而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1945年8月1日……陳納德帶著失意離開中國回國。蔣介石和宋美齡設宴為他送行,並授予他中華民國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大藍綬帶。1945年12月,陳納德重返中國。1946年10月他購入剩餘軍機,成立了民航空運隊,初期專為行政院善後救急總署運送救急物資,後期又幫助蔣介石空運軍隊、給養。1949年,陳納德的回憶錄《一個戰士的道路》在紐約出版。1950年6月,空運隊改組為控股公司,陳納德任公司董事長……1958年7月15日,艾森豪威爾總統要求國會晉升陳納德為中將。18日,美國國會通過晉升他為空軍中將的法案。7月27日,陳納德因病在華盛頓去世,終年六十五歲,埋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檔案:

  R477陳納德的檔案

  K24.140072陳納德談在華作戰感想(重慶《新民報》日刊1944年4月9日第二版)1944年4月9日《新民報》日刊K24.140087陳納德即可返華傳將重組飛虎隊(重慶《新民報》日刊1949年6月15日第一版)1949年6月15日《新民報》日刊K24.140089陳納德有什麽榮譽(重慶《新民報》日刊1949年7月20日第二版)

  1949年7月20日《新民報》日刊

  08118 Z美國健兒為聯合國共同勝利而戰,為中國生存與世界和平而光榮犧牲……安息在中國的土地上,上為美國空軍殉難者在渝下葬,下為重慶美國空軍公墓……上左第一人為陳納德將軍。

  鄧初民

  鄧初民,字昌權,又名鄧昌權、鄧希禹,男,湖北石首人。中共黨員,民盟副主席。1889年出生。1913年5月赴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政治學,組織成立中國留日學生總會,同李大釗等創辦會刊《民彝》,1917年冬回國。1925年到武漢任法科大學教務長,加入中國國民黨。1928年與李達等創辦《雙十》月刊,任主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觀點。1930年5月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1931年任社聯主席。這期間,他在上海暨南大學、法政學院、藝術大學和中國公學等校任教,講授政治學和社會發展史,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抗戰爆發後,經張雲逸麵談,北上武漢從事抗日統戰活動,11月創辦《民族戰線》周刊。1938年發起成立湖北省戰時鄉村工作促進會,後回石首任朝陽學院政治係主任。10月學校遷往四川成都,繼續在該校任教。1941年在重慶加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革命同盟,並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周恩來的指示下,以民主教授身份,從事國民黨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1945年1月被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以民盟代表團顧問身份,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後到上海主編《唯民周刊》,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7年4月被迫出走香港。1948年春參與重建中國民主同盟領導機構,同時參與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1949年初到北平,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被選為全國委。

  員會委員。建國後,曆任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山西大學校長,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兼山西省體委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職。

  1962年以73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第二至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第三、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政治學會名譽會長。1980年10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文物:

  W00063王有餘記鄧初民講《“12·1”慘案周年紀念》講演詞W00062王有餘藏鄧初民講《談時局》剪報檔案:

  Y00194沈鈞儒、郭沫若、沈雁冰、鄧初民致周恩來函。

  06344 R鄧初民像

  06870 W《社會史簡明教程》(鄧初民著)

  03614 B報照:鄧初民教授對時局談話:民主團結不許欺蒙

  鄧錫侯

  鄧錫侯,男,1889年6月22日出生於四川營山。國民黨員。1906年,鄧錫侯被成都陸軍小學堂錄取。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所屬的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學習。因畢業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又被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深造。辛亥革命前夕,鄧錫侯尚未畢業就離開學校,回四川參加新軍。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他又轉到四川陸軍劉存厚的第四師任職,先任副官,後為連長。1918年,鄧錫侯升任四川陸軍第五旅旅長。1920年,升任四川陸軍第三師師長,先後駐防成都……廣漢等地。1924年,北洋政府任命鄧錫侯為四川省省長。鄧錫侯考慮到成都乃楊森所控製的地盤,不願脫離駐在重慶的部隊,於是成都的省長公署形同虛設。

  1932年至1934年,鄧錫侯多次阻止紅軍入川。1937年8月,國民政府將出川抗日的四川陸軍十四個師編為第二路預備軍,任命劉湘為總司令,鄧錫侯為副總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1938年1月14日,鄧錫侯的川軍初到魯南前線,就在兩下店夜襲敵營成功,斃傷日軍二百多人,首戰告捷,軍威大振。2月11日,鄧被委任為重慶行轅副主任。21日,鄧又被委任為川康綏靖公署主任。1948年春,蔣介石裁撤了川康綏靖公署,鄧錫侯專任四川省主席,統兵權被大大削弱。不久,蔣介石要鄧錫侯從四川調運十萬石軍糧和加征十二萬名壯丁,以增援胡宗南部進行反共內戰,挽救國民軍隊的敗局。鄧婉言拒絕。後來,蔣介石雖然也曾發表鄧錫侯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川陝區綏靖主任等職,但鄧已明知純屬是敷衍自己,以減少反蔣力量,於是以種種借口,拒不到職。1949年12月9日,鄧錫侯與劉文輝、潘文華一起,在彭縣龍興寺總指揮部聯名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及全國人民發出通電,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在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率部起義的配合下,四川省會成都市終於實現了和平解放。解放後,鄧錫侯先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部部長,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被任命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54年後,鄧又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等職。1964年3月30日,鄧錫侯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05911 R鄧錫侯在前線電話發布命令

  08205 R鄧錫侯總司令

  08676 R自南京淪陷後,敵企圖打通津浦線,最高統帥部調鄧錫侯將軍部開赴津浦線正麵,圖為鄧錫侯將軍。

  08470 R鄧錫侯將軍率川軍出戰,常親在前線指揮,在南畔村觀察敵人情況,以深入虎穴被包圍,力戰始得脫險,此為鄧氏在前線指揮部以電話發布命令情形……

  圖書:

  《鄧錫侯為人處事的幾個側麵》於潛之《民國春秋》1994年3月

  費正清

  費正清,男,1907年出生於南達科他州的胡龍鎮。費正清1927年進入哈佛大學。

  1929年秋,費正清赴牛津大學攻讀外交史。1931年費正清開始攻讀博士學位。1932年初,費正清來華,一麵進修漢語,一麵從師清華大學蔣廷黻進行研究工作。

  1936年1月,他回到英國牛津,獲得了博士學位。費正清在華期間曾短期兼職清華大學經濟史講師。1935年費正清第一次離開中國。在取得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他於1936年回母校哈佛大學曆史係任教,並從1939年起與美國的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一起開設東亞文明課程。1941年費正清被征召至美國情報協調局(美國戰略情報局前身)前往華盛頓工作。費正清於1942年9月至1943年12月期間被派往中國,擔任美國戰略情報局官員並兼美國國務院文化關係司對華關係處文官和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費正清再度來華,任美國新聞署駐華分署主任。1946年費正清返回哈佛大學任教,1959年升為講座教授。1955年他在福特基金會支持下主持成立東亞問題研究中心,任主任職有十八年(1955—1973年)1948年費正清出版《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American Foreign Policy Library》)一書。1966年,費正清與英國曆史學家崔瑞德共同開始主編多卷本《劍橋中國史》。他還與賴肖爾以及Albert M。Craig合著《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East Asi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臨終前兩天將“China:A New History”(台灣譯名:《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交付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年9月14日,因心髒病發作在劍橋逝世,終年八十四歲。主要著作有:《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觀察中國》(China Watch)《中國:傳統與變遷》(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主編了《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圖書:

  《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費正清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8月

  《費正清傳》[美]費正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費正清的中國世界——同時代人的回憶》上海東方出版社2000年3月馮玉祥馮玉祥,男,1882年出生於河北保定。國民黨員。11歲時,他即在清朝軍隊掛上了名,投身兵營。“九·一八”事變後,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了抗日同盟軍,起用著名抗日將領共產黨員吉鴻昌等,給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擊。1933年5月,馮玉祥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推動下,與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推舉為總司令,指揮所部將日軍驅逐出察哈爾省。1935年4月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12月以蔣答應實行抗日為條件,在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馮玉祥相繼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受蔣排擠離職,仍奔走於鄂、豫等省,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抗戰勝利後,為形勢所迫,馮玉祥於1946年以水利考察專使名義出訪美國,同時被強令退役。從1947年起,他在美公開抨擊蔣介石的內戰、獨裁政策,積極支持國內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馮玉祥當選為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隨即發起組織民革駐美總分會籌備會。7月應中共中央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十分遺憾的是,在回國途中,馮將軍乘坐的“波貝達。”

  號輪船駛至黑海時,突然失火,馮玉祥不幸遇難,終年六十六歲。

  文物:

  02784 W馮玉祥為鮮特生題寫的“民主之家”木匾

  圖書:

  《馮玉祥巧施調包計》魏沃嬰《名人傳記》

  《周恩來與馮玉祥》孫誌慧《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

  《回憶馮玉祥將軍對救國會的支持》孫曉村《文史資料選輯》

  《我對愛國將軍馮玉祥的了解》王倬如《文史資料選輯》

  《周恩來總理與馮玉祥將軍的親密交往》葛效先《文史資料選編》

  《馮玉祥加入國民黨始末——近世名人未刊函電過眼錄》楊天石《百年潮》

  《抗戰後期馮玉祥發動的獻金救國運動》梁星亮《民國春秋》

  《馮玉祥在四川的獻金救國活動》康問之《西安文史資料》

  《馮玉祥珍藏的毛澤東名片的來曆》陳曉清《民國春秋》

  《我的抗戰生活》馮玉祥《人物》

  《我所知道的戴笠》馮玉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我的抗戰生活》馮玉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我的生活》(上)馮玉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馮玉祥將軍魂歸中華》馮洪達、餘華心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8月《馮玉祥與抗日同盟軍》中國政協河北文史編輯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馮玉祥和蔣介石》王朝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4月《馮玉祥軼事》許堯坤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

  《馮玉祥》陳立人北京昆侖出版社1998年8月

  《我所認識的蔣介石》馮玉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我的生活——馮玉祥自傳》馮玉祥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2月古耕虞古耕虞,男,四川重慶人,1905年出生。1925年起在重慶經商。21歲即繼承父業經營古青記山貨字號,僅兩年便“擁有重慶山貨業天下之半”,僅8年便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其“虎牌”豬鬃馳名歐美市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實行物資統製,豬鬃的收購、出口指定由官辦的川畜公司經營,但因國際市場隻認古青記虎牌豬鬃,故仍任其擁有該公司大部分股份,並任總經理。抗戰勝利後,古耕虞又將川畜業務推向全國,壟斷了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0%以上,被譽為“豬鬃大王。”

  ……自20世紀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豬鬃出口量達到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5%以上,幾乎壟斷了世界豬鬃市場。當時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在重慶,常常邀請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業家談話,交換有關戰時經濟問題的意見。在抗戰期間,國民黨官僚資本借抗戰名義,對13種傳統出口物資進行壟斷,實行所謂統購統銷。特別是豬鬃,因係戰略物資,出口利潤大得驚人,官僚資本企業向民營企業收購的豬鬃,按牌價每箱隻有法幣5萬元,而在昆明或宜賓一裝上飛機,出口到美國的價格竟高達67萬元,相差達10多倍之巨。古耕虞堅決反對這種不顧民間疾苦的官方壟斷。周恩來與古耕虞談話時,一方麵指出這是官僚資本憑政治特權與民營企業爭奪暴利的行為,另一方麵又指出豬鬃是美、英、蘇等盟國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了支持中國長期抗戰,應當保持政府必要的外匯收入……因此,為了抗戰大局,古耕虞作出犧牲,接受了國民黨政府貿易委員會下的複興公司與官辦機構富華公司的統購統銷。當時重慶市場上豬鬃的價格已由每擔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斷地將所有豬鬃全部收購下來。銷售到美國市場去的豬鬃占中國出口總量的80%,其餘20%銷售到西歐市場。抗戰初期,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敵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試運豬鬃到越南,通過東南亞轉運到美國市場,結果很順利。抗戰後期,中國內地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相繼斷絕,古耕虞旗下的虎牌豬鬃又通過中印航線源源不斷輸往美國,換回寶貴的外匯,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軍的作戰。曾任重慶古青記父子公司經理、四川畜產公司總經理。建國後,曆任中國豬鬃公司總經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產公司總經理,中國土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對外貿易部顧問,對外經濟貿易部特邀顧問,第六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第三屆中央常委,全國工商聯第四屆副主任委員、第六屆名譽副主席。是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2000年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檔案:

  R358古耕虞的檔案

  圖書:

  《豬鬃大王——古耕虞》1996年3月

  《古耕虞:紅色資本家》陶純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1月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男,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人,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曆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892年出生。1914年赴日本留學。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並與鬱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

  1924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前夕,他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在人民群眾中產生重大影響。同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開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曆史劇及大量詩文深刻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投降政策……激勵了革命人民的鬥誌。1944年發表《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曆史經驗,當時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1949年北平解放後,被選為全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藝創作,發表了《蔡文姬》等曆史劇作。

  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第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麵光輝旗幟。1978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八十六歲。

  文物:

  H00019 H00020郭沫若題紅岩(二)

  H00044郭沫若的《文化動員》手稿

  H00394葉挺在獄中賀郭沫若五十壽辰信

  HW00215《怎樣自我學習》郭沫若等著

  HW00227《郭沫若先生最近言論》

  W00578葉挺給郭沫若的信

  檔案:

  R440郭沫若的檔案

  K24.070019關於郭沫若等人組織啟蒙社的情報

  D00087情報輯要“郭沫若宴請渝市奸偽。”

  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沈雁冰、(左一)郭沫若(右二)沈鈞儒(右一)參加懇談

  01715 R郭沫若先生

  01716 R郭沫若1941年在重慶天官府

  01717 R郭沫若與兒子

  01718 R郭沫若在大會上

  01719 R郭沫若在較場口事件後受傷,攝於重慶領事巷寓所

  01720 R郭沫若、於立群在滄白路紀念堂與群眾在一起

  09799 Y郭沫若為主任,陽翰笙為副主任的文化工作委員會辦公地點——重慶郊區的賴家橋全家院子07235 Y重慶抗戰期間話劇演出團體多,劇場少。經郭沫若努力,將中國電影製片廠麵對觀音岩大街的攝影棚改建為抗建堂劇場。1941年4月5日,抗建堂揭幕……由中國萬歲劇團首演《國賊汪精衛》,至抗戰結束,抗建堂共演出36出話劇。

  圖為抗建堂原型

  00302 Y天官府7號郭沫若舊居

  00434 Y重慶天官府文工會舊址

  07141-0714307181-07182 Y郭沫若舊居(天官府7號)

  02515 T 1960年2月3日,郭沫若參觀紅岩時的題詩

  02797 W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03273-1-2 W郭沫若《屈原》劇本

  06367 W重慶談判期間,郭沫若送給毛主席的手表

  06829 W郭沫若50壽辰晚會簽名綢

  06868-06869 W郭沫若著的《南冠草》

  06875 W郭沫若等著的《怎樣自我學習》

  06906 W郭沫若的《十批判書》

  06917 W郭沫若著《戰時宣傳工作》

  06952 W《抗戰戲劇》(郭沫若題)

  06608 Ww 1945年郭沫若為《華西日報》題詞

  09798 Ww郭沫若為《屈原》第四幕寫的修改稿手跡

  00113 T 1962年6月4日竺可楨被批準參加中國共產黨,郭沫若賦詩祝賀0251403109 T 1960年2月3日郭沫若參觀紅岩時的題詞06599 T 1945年12月30日,郭沫若給《華西晚報》題詞充分肯定它的重大作用……

  PB00153王白與遺詩《郭沫若先生五十四壽》

  PB01090郭沫若寫的詩文《哭希夷》

  02622 X 1942年11月14日,葉挺在重慶歌樂山紅爐廠監獄囚室中致郭沫若信函……

  05729-1-6 X周恩來1942年3月7日致郭沫若函

  PB01086-PB01087郭沫若寫的文章《葉挺將軍的詩》

  PB010981941年11月14日,葉挺在紅爐廠囚室寫給郭沫若的信02897 B郭沫若等創辦的《救亡日報》

  03280 B報照: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03617 B報照:何香凝與郭沫若等抨擊國民黨

  09729 Z中國電影製片廠及怒潮劇社(中國萬歲劇團前身)主要成員:前排左起鄭用之、郭沫若、陳波兒(右二)後排左起何非光、戴浩、史東山、應雲衛……孫瑜、王瑞麟、袁牧之圖書:

  《郭沫若全集——曆史編》(2)—(8)郭沫若著作委員會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文學編》(1)—(10)郭沫若著作委員會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0月

  《沫若文集》(2)10)—(11)郭沫若著作委員會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3月

  《郭沫若選集》(第2卷)第3卷)上、下郭沫若著作委員會四川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2月何香凝。

  何香凝,女,祖籍廣東南海,1878年7月26日生於香港。國民黨員。1897年何香凝與廖仲愷結婚,之後與丈夫赴日本留學。1905年8月7日晚,在孫中山和黎仲實的介紹下,何香凝成為中國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1911年2月,廣州黃花崗起義的前夕,何香凝和廖仲愷攜帶子女回到香港。1913年8月,“二次革命”遭到失敗。何香凝夫婦被迫離開廣東,流亡日本。此後追隨孫中山,組織發動“三次革命”。

  1926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何香凝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婦女部長。國民政府遷至武漢不久,她立即北上,在武漢與宋慶齡等一起,大力推進婦女解放運動,支持北伐戰爭。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何香凝不顧全市武裝戒嚴,冒險找到蔣介石,含淚厲聲斥責。蔣介石以“改善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間的關係”為名,通過了一個公開排斥和打擊共產黨人的“整理黨務案”。何香凝挺身而出,和國民黨中央委員、海外部長彭澤民,江蘇代表柳亞子等,向國民黨右派分子提出了強烈抗議。1929年……何香凝辭去國民黨一切職務,離滬出國,“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毅然決定回國發起組織“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將“積存時賢墨寶,並香凝個人曆年所作畫件”悉數變價出售。“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多次冒著炮火深入前線,慰問鼓勵將士。抗戰爆發後,何香凝在上海發動婦女成立了“抗敵後援會”和“戰地服務團”等組織,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上海淪陷後她移居香港,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堅持抗日救亡活動,籌款支持八路軍、新四軍。日本投降後,蔣介石調兵遣將,準備發動新的內戰。1945年9月,何香凝致電蔣介石,支持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譴責美國擴大中國內戰。1946年3月12日,由何香凝和李濟深籌建多年的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成立。該會要求蔣介石結束獨裁……根據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精神,成立各黨派的聯合政府。不久,為避開國民黨反動派的監視,何香凝移居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香凝先後擔任了國家、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的一係列重要領導職務。1972,9月1日何香凝因病逝世,終年九十四歲。

  文物:

  05080 W 1947年秋,李濟深、何香凝在香港聯名寫信給當時在上海的譚平山。

  柳亞子、郭春濤、陳銘樞等,邀請他們來港共同籌建民革。圖為寫在綢布上的密信,原件存中國革命博物館。

  檔案:

  D00271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致蔣介石電

  帕特裏克·傑伊·赫爾利,男,1883年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美國共和黨人,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至1933年,任美國陸軍部長。歐戰爆發後,在遠東戰區服役,為準將。1942年至1943年,任美國駐新西蘭公使。不久,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先後到過蘇聯、中近東和印度。1944年升為少將。同年8月,受命以羅斯福總統特使名義來華,“調處”國共關係。同年10月,繼高思任美國駐華大使,曾試圖調和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矛盾,但未能成功,後因協調失敗而被迫在1945年11月20日辭職回國。在中國任職期間,積極推行美國的扶蔣反共政策,因而遭到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反對。1946年,1948年及1952年三次作為共和黨代表競選新墨西哥州的參議員,但均未能當選。1963年7月30日逝世。

  檔案:

  R4(周恩來的檔案)34.就中共代表參加舊金山會議致赫爾利函

  毛澤東、赫爾利、周恩來、王若飛、胡喬木、陳龍。

  02330 R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前夕在延安機場。左起:張治中。

  毛澤東、赫爾利、周恩來、王若飛。

  02331 R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前夕在延安觀察組駐地留影。左起……周恩來、赫爾利、毛澤東、張治中、朱德。

  02332 R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前夕在延安觀察組駐地留影。左起……周恩來、赫爾利、毛澤東、張治中。

  05821 R 1945年8月27日,美國大使赫爾利和國民黨代表張治中乘專機到延安迎接毛澤東去重慶。

  06087 R毛澤東與蔣介石、赫爾利、蔣經國、張群、吳國楨在蔣官邸前留影。

  07588 R美駐華大使赫爾利對蔣主席舉杯慶祝

  07672 R左:赫爾利大使,1945年11月22日辭職,由馬歇爾大使來華。右:

  1946年1月陪都慰勞盟軍將士大會。左至右)於斌、魏德邁、馬歇爾、何應欽。

  08326 R蔣主席與赫爾利大使赴美軍總部會商反攻機宜

  08773 R蔣委員長於1934年9月3日慶祝世界勝利日與美大使赫爾利舉杯共祝世界和平PB02134美國特使赫爾利向蔣介石遞交國書PB02136赫爾利、蔣介石、梅樂斯、戴笠。

  C0539(從左至右)梅樂斯、羅伯森總領事、赫爾利大使及戴笠。

  洪深

  洪深,學名洪達,號伯駿、淺哉,字潛齋,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等,男,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1894年出生。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導演,劇作家,戲劇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1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隨即赴美國留學,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陶瓷工程。1919年考入哈佛大學戲劇訓練班,成為中國第一個專習戲劇的留學生。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文學與戲劇,並在波士頓聲音表現學校學習,又在考柏萊劇院附設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導演、舞台技術。

  劇場管理等課程,獲碩士學位。1920年學習結業後到紐約參加職業劇團演出,翌年與張彭春合寫英文劇《木蘭從軍》。1922年回國,1923年上演第一部劇作《趙閻王》,自飾主角。同年9月加入戲劇協社,任排演主任,先後上演《潑婦》、《終身大事》等,從此開始了建立中國現代話劇的實驗活動。他建立了正規的導演製,實行了嚴格的排練,並實現男女合演,將舞台布景也由原來的平麵景改為立體布景,這些做法當時在國內尚屬首創,使正處於由文明戲向現代話劇過渡的中國話劇完成了曆史性轉化。1928年4月洪深提議用“話劇”一詞統一當時戲劇的稱謂,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電影文學劇本《申屠氏》,並引進了有聲電影技術。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改組為“左翼劇作者聯盟”)抗戰爆發後,他立即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參加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任隊長,在武漢一帶演出。1938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成立,他任戲劇科科長,和田漢一起組建了10個抗敵演劇隊、1個孩子劇團及其他團隊深入戰區宣傳抗日。同年11月,長沙大火,被周恩來派為善後委員會總指揮,負責災民救濟金的發放工作。1939年春到重慶,“皖南事變”發生後,時局變化使他異常苦悶,1941年2月5日,在貧病中一家三口服毒自殺,幸郭沫若聞訊後搶救脫險。在霧季公演中,導演了《法西斯細菌》等劇,獲得成功。1946年在重慶複旦大學任教,兼任軍委會政治部文化研究班戲劇係教官。同年8月,回上海複旦大學任教。1947年5月,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旋去廈門大學外文係任教。1948年12月,赴東北解放區,翌年2月抵北平……5月赴蘇聯參加第一屆世界和平代表大會。9月出席全國政協代表大會。建國後……任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兼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被選為中國劇協副主席。1955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六十一歲。

  PB01959情報摘要:周穀城、洪深對時局的談話

  圖書:

  《洪深:回憶洪深專輯》周揚、夏衍等撰北京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胡風胡風,原名張光人,筆名穀非、高荒、張果等,男,湖北蘄春人,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1902年出生。1925年進北京大學預科,一年後改入清華大學英文係,不久輟學。1929年赴日留學。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負責人。魯迅逝世後,為整理、出版魯迅遺著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與人合編《海燕》文學雜誌,寫了《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麽?》,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革命文藝隊伍內部由此開始了一場關於“兩個口號”的論爭。

  抗戰爆發後,胡風主編《七月》雜誌,對現代文學史上重要創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委、研究股主任,輾轉於漢口、重慶、香港、桂林等地從事抗戰文藝活動。1945年初主編文學雜誌《希望》。這一時期著有詩集《為祖國而歌》,雜文集《棘原草》,文藝批評論文集《劍·文藝·人民》、《論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裏麵》、《逆流的日子》、《為了明天》、《論現實主義的路》,散文集《人環二記》,譯文集《人與文學》等。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顧問等職。1985年6月8日病逝於北京。

  檔案:

  R440胡風的檔案

  胡厥文

  胡厥文,又名胡保祥,男,江蘇嘉定人,1895年10月7日生。愛國民族資本家。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工業專門學校。1918年大學畢業後,胡厥文經人介紹進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工廠——漢陽鐵工廠,從學徒工做起,開始了“實業救國”道路的摸索。1921年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新民機器廠,主要業務是生產紗廠機器零件和承接紗廠機器的維修,後又轉向生產彩色油墨機,開始闖出一條設計和製造機器的新路。在辦企業的過程中,他先後建起四家工廠,摸索了一條機器工業與日用品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機器製造工業武裝日用品工業,以日用品工業開拓市場,發展生產。1927年上海機器製造業同業集會,成立了上海商民協會機器同業公會,他被推選為同業公會主任委員。在主持同業公會的十年間,胡厥文以公正無私的精神為大家服務,從自己工廠的活動範圍,進入到上海工商界的更廣闊的天地,繼續“實業救國”的探索。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大舉進攻,驚醒了胡厥文“實業救國”之夢,他開始投身到民族解放的運動中去……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他團結上海工商界人士,趕製一批批手榴彈、地雷、穿甲彈,送往前線,給十九路軍以堅強的支持。抗日戰爭時期,帶頭拆廠內遷。在重慶、桂林、祁陽等地創辦機器廠,任總經理,並任中南區機器工業協會理事長……遷川工廠聯合會理事長。1945年後返回上海,任新民機器廠總經理,創辦《中。

  國工業》月刊社。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政協副主席,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全國工商聯第一、二、三、四屆執委,第五屆常委。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二。

  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45年發起組織民建,曆任民建理事、常務理事,民建全國會務推進委員會委員、常委,民建總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三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1989年,胡厥文逝世。

  胡厥文用磚片在地上寫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古詩寄意。

  胡愈之

  胡愈之,原名學愚,字子如,筆名胡芋之、化魯、沙平、伏生、說難等,男,浙江省上虞豐惠鎮人。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896年出生。早年曾創建上海世界語學會。曾被迫流亡法國,入巴黎大學國際法學院學習。1931年初回國途中訪問莫斯科,寫了《莫斯科印象記》。“九一八”事變後,與鄒韜奮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編《東方雜誌》等刊物。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籌辦《世界知識》、《婦女生活》等雜誌。1935年與沈鈞儒等共同發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國會。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參加文化界抗日救亡運動,參與發起組織“救國會”,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6年協助鄒韜奮在香港創辦《生活日報》。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國際宣傳委員會主任,主持出版《團結》、《上海人報》、《集納》、《譯報》等報刊,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組織編譯出版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並首次編輯出版了《魯迅全集》。1938年在武漢主管抗日宣傳工作;武漢淪陷後到桂林出版《國民公論》半月刊,組織國際新聞社、文化供應社……1940年赴新加坡幫助陳嘉庚辦《南洋商報》,後流亡蘇門答臘。抗戰勝利後他創辦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創辦《南僑日報》、《風下》周刊、《新婦女》雜誌。建國後,曾任《光明日報》總編輯、國家出版總署署長、文化部副部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檔案:

  R376胡愈之的檔案

  《懷逝者》胡愈之北京三聯出版社1986年5月

  《不盡長江滾滾來:範長江紀念文集》胡愈之、夏衍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年3月胡子昂胡子昂,男,四川重慶人,1897年出生。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在巴縣中學讀書時,受辛亥革命的影響,積極參加遊行和宣傳活動。1919至1923年在北京農業大學學習,投身於“五四”運動……畢業後回四川,曆任中學教員、校長、巴縣農會會長、國民政府重慶市教育局局長。1926年任成都川康邊防總指揮部邊務處長。1933年後曆任江西農業學院技師兼總務長,重慶華西公司、自來水公司、中國興業公司總經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重慶川康興業公司總經理兼董事長,重慶華康銀行董事長,重慶中華職業教育社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國民參政會參議員、立法委員、重慶市參議會議長,為重慶的市政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45年,與黃炎培、胡厥文等籌建中國民主建國會。1946年,胡子昂出任重慶參議會議長,並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和立法委員。在任議長期間,重慶市參議會不掛國民黨的黨旗;在立法院會議上,他公開反對蔣介石轟炸濟南。他還拿出20兩黃金資助郭沫若成立“群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進步書刊。1948年底,胡子昂離開重慶到香港。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財經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工商聯主任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副市長。1951年將經營的企業股票和房產等全部無償交給國家。1956年後……曆任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任、主任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第五、六、七屆副主席,全國人大第二、三、四、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經濟開發公司董事長等職。1991年11月19日卒於北京……

  檔案:

  06428 R胡子昂像

  06429 R胡子昂夫婦

  08493 H 1946年5月,國府將離渝還都,24日陪都各界舉行盛大歡送會,蔣介石對四川民眾戰時之偉大貢獻,極加慰勉,並願建四川為全國之模範省,此為重慶市參議會議長胡子昂代表市民向主席獻花。

  圖書:

  《胡子昂:鋼鐵巨擘》趙建國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1月

  黃齊生

  黃齊生,男,貴州安順人,1879年出生。著名教育家。曾參加辛亥革命和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後赴日本、法國考察文化教育,回國後仍從事教育事業,因思想進步,被貴州省反動政府通緝。1930年在上海與黃炎培等推行農村建設教育。

  他是王若飛的舅父,為營救王若飛出獄,不顧險阻,兩次前往探視。抗日戰爭爆發後,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及群眾教育事業。1945年初攜家屬到延安。1946年2月,重慶發生較場口事件,他受延安各界委托赴渝慰問。事畢,於4月8日由重慶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終年六十七歲。

  文物:

  H00206黃齊生先生給王若飛同誌的信

  H00207黃齊生先生贈王若飛母親的壽詩

  H00233“黃齊生先生行述”附“黃齊生先生遺詩”、“沁園春”詞。

  H00348黃齊生先生書信一封

  H00374歡迎黃齊生先生紀念特刊

  H00379黃齊生先生對於現代婚姻的意見

  檔案:

  R585黃齊生的檔案

  Y00026-Y00027毛澤東致黃齊生信

  Y00030王若飛與黃齊生往來信函

  Y00032賀徐特立七十大壽(黃齊生)詩選

  Y00033黃齊生、劉道衡、劉少白賀徐特立七十壽詩

  Y00034錢太微恭祝黃齊生壽辰

  Y00035黃齊生答錢太微詩五首

  Y00036沁園春(和柳亞子)黃齊生

  Y00037黃齊生給仲弟的信

  Y00038黃齊生給仲、華倆兄弟的信

  Y00042黃齊生於歇馬之育才學院的題詩

  Y00043《新秋即事示仲華》黃齊生

  Y00044《歇馬場居感詠寄諸知好》黃齊生

  10053 W黃齊生先生給王若飛同誌的信

  10054 W黃齊生先生贈王若飛母親的壽詩

  10080 W“黃齊生先生行述”附“黃齊生先生遺詩”“沁園春”詞10194 W黃齊生先生書信一封10224 W歡迎黃齊生先生紀念特刊10229 W黃齊生先生對於現代婚姻的意見02465-02467 X毛澤東致黃齊生先生的信。

  黃炎培

  黃炎培,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男,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1878年出生。民盟盟員(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始人之一)早期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教育司長,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江蘇省議會議員。曾參加討伐袁世凱的運動。1915年赴美考察。1917年在上海發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理事長。次年創辦中華職業學校,以“敬業樂群”為校訓。後又辦了職業指導所,補習學校,鄉村改進社等,抗戰爆發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11月,參與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誌會。1941年3月,又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中央執行委員、常委,並一度任主席。1945年7月,與褚輔成、章伯鈞等6名參政員在王若飛陪同下由重慶飛往延安訪問。同年8月,與胡厥文、章乃器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任常務理事。1946年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探索兼顧升學和就業雙重準備的普通中學。至1949年前,先後又創辦重慶中華職校、上海和重慶中華工商專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校、四川灌縣都江實用職校等。

  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5年在北京病逝。著作有《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新大陸之教育》、《東南洋之新教育》、《中國商戰失敗史》(合著)《中國教育史要》、《黃海環遊記》、《斷腸集》、《蜀道》、《抗戰以來》、《延安歸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黃炎培教育考察日記》、《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八十年來》、《南洋華僑教育商榷書》、《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中國關稅史料》、《對外貿易史料》、《淞滬抗日史料》,詩集《斷腸集》、《苞桑集初稿》……《紅桑》等。

  文物:

  H00267 H00285《延安歸來》黃炎培著

  周恩來、章伯鈞、黃炎培、林伯渠、朱德、馬寅初、蔡暢、毛澤東、張奚若、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李濟深、李立三、蔡廷鍇、陳嘉庚、烏蘭夫。

  沈航冰

  05156 R 1946年11月12日,周恩來在南京交通銀行與第三方麵會商,黃炎培(左一)郭沫若(右二)沈鈞儒(右一)參加懇談

  06452 R 1946年第三方麵代表赴南京前,歡宴國共雙方代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