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

  文物:

  檔案:

  R194黎強的檔案

  K24.100023《有關地下黨的情況》訪黎強記錄

  00216 W馬識途根據黎強事跡寫成的小說《魔窟十年》

  00211 R黎強的標像

  00212 R 1950年黎強在重慶

  00213 R 1946年在成都,黎強與趙蜀秀結婚留影。

  00214 R 1951年9月16日,黎強與出席第四次全國公安會議的代表留影。

  00215 R 1978年黎強等作為公安先進代表視察蘭州某廠

  03016 R黎強1990年9月13日攝於北京九龍遊樂園

  03017 R黎強1989年4月24日攝於北京大觀園

  03018 R黎強1991年7月攝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黃金海岸培訓部03019-03020 R 1948年底,黎強任國民黨312師政工處長兼副師長時攝於南京玄武湖畔。

  c05090 H黎強夫婦

  c05091 H黎強

  c05092 H采訪黎強

  圖書:

  05015 R 1930年建築學家梁思成和他的妻子菲利絲(林薇因)在旅途中05848 R建築學家梁思成05849 R在第一次全國政協憲法討論會上(從左至右為華羅庚、老舍、梁思成……梅蘭芳)

  05850 R周恩來(左)與梁思成(右)

  梁希

  梁希,男,1883年12月出生於浙江吳興。林學家。梁希自幼勤奮好學,16歲便考中秀才,有“兩浙才子”之稱。1906年赴日留學,一年後考入士官學校學習海軍……在日期間,梁希加入孫中山在東京建立的同盟會,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參加了辛亥革命。之後,再次到日本士官學校讀書,仍習海軍。1913年改學自然科學……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1916年梁希學成回國,初在奉天安東(今遼寧丹東)鴨綠江采木公司任技師,後在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作教師兼林科主任,曆時7年。

  1923年,梁希辭去教席,自費前往德國德累斯頓薩克遜森林學院研究林產化學,1927年回國。1929年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係主任。後應中央大學農學院鄒樹文院長之邀,到該校森林係任教。抗日戰爭期間,梁希在重慶結識了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經常閱讀並參加編輯《新華日報》。1944年,梁希和重慶的幾位有名望的知識界人士潘菽、金善寶、塗長望等人堅持參加“自然科學座談會”。後發起組成“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梁希是該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參加編輯《科學新聞》。1946年,梁希參加“民主科學座談會”,後改為“九三學社”,梁希被選為監事。1950年後他一直擔任九三學社副主席。建國後,梁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1951年改為林業部)部長、中國林學會理事長等職。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12月因病去世,終年七十四歲。

  檔案:

  R488梁希的檔案

  00126 R梁希的標像

  圖書:

  《梁希老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章(摘錄)》《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通訊合訂本84/第8號4頁《林業界的一代師表——梁希》張楚寶著《中華文史資料文庫》673頁《林業界的一代師表——記梁希教授生平》張楚寶著《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13輯104頁梁曉天。

  梁曉天,男,1923年7月28日出生於河南舞陽。化學家。1942年,梁曉天入中央大學化學工程係,畢業後在家鄉的開元中學任教。1948年,梁曉天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化學係研究生院學習,1952年初,他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畢業,獲美國有機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的梁曉天在哈佛大學化學係任博士後研究員。1954年9月回國,因此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勉勵。1980年,梁曉天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8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3年當選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由梁曉天編譯的《核酸共振解析簡論》和編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氫譜的解析和應用》是我國在核磁共振方麵較早的中文專著,為在全國推廣應用這項新技術起了積極作用,因此獲得1978年科學大會著作獎。40多年來,他先後發表了300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對曾獲國家三等發明獎的驅蟲特效藥鶴草酚,以及獲國家各級獎勵的川楝素、創新黴素、鷹抓甲素、海南粗榧……杜鵑素等數十種主要新藥進行了天然產物化學結構的測定,成為我國將核磁共振、波譜、光譜等技術引進和應用於測定化學結構的先驅者,為填補我國新的波譜學理論和技術應用推廣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曾獲1994年首屆中國醫學科學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化學獎。

  05833 R化學科學家梁曉天

  05834 R梁曉天在工作

  廖伯康

  廖伯康,男,重慶市人,1924年出生。大學文化。1945年春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社”,從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南京金陵兵工廠子弟校、上海工人實驗學校擔任教師。1948年10月回到重慶,擔任過中共重慶沙磁區、南岸區、市中區特支書記,市學運小組負責人和適存高級職工學校副校長。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先後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學生部部長,團市委副書記……書記,曾赴蘇聯團中央學習一年。曆任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副院長,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書記等職。是重慶市第八屆政協主席、四川省政協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C0398重慶市委書記廖伯康到我館參觀

  C0399市委書記廖伯康與韓子棟等同誌見麵

  C0400市委副書記廖伯康在“11·27”烈士殉難34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廖承誌廖承誌,男,廣東惠陽人,1908年9月25日生於日本。1924年8月加入中國國民黨……“四·一二”政變後脫離國民黨,去日本後進入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學習……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東京特支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活動。1928年5月,因參加聲討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的濟南慘案,被日本當局拘捕並驅逐出境。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到川陝蘇區,任中共川陝省委常委、工會宣傳部部長。1934年任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秘書長。1935年3月,隨紅四方麵軍長征,途中被張國燾逮捕,後經周恩來營救獲釋。抗日戰爭爆發後,被分配去國民黨統治區工作。上海失守後,到香港組織八路軍辦事處,主持派人至南洋等地為八路軍、新四軍籌集資金和藥品,動員華僑回國參加解放區的抗戰工作,派人到淪陷區從事瓦解日偽軍和偽組織等工作。日軍占領香港後,到粵北參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工作,任海外部部長。1942年在廣東被國民黨秘密逮捕,關押於重慶白公館監獄等地。1945年6月,他雖未出席黨的七大,仍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3月,在黨的營救下出獄,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協助周恩來工作。後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建國後,曆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全國學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82年7月發表《致蔣經國先生信》,殷切期望台灣當局捐棄前嫌,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3年在北京逝世。

  檔案:

  R478廖承誌的檔案

  00225 R南方局委員廖承誌

  01457 R 1946年夏,董必武、廖承誌(右一)經普椿(左二)王維舟(右一)在南京。

  01625 R香港時期的廖承誌

  01626 R廖承誌出獄紀念。右起:於江震、廖承誌、經普椿。

  01627 R廖承誌與某人

  01642 R 1946年出獄後的廖承誌

  05002 R 1937年7月,廖承誌在南京廖仲愷墓前。

  05176 R 1946年,周恩來(右二)董必武(左一)鄧穎超(右一)與廖承誌(右四)廖夢醒(右三)經普椿(左二)在南京祭掃廖仲愷墓。

  05197 R 1946年在南京梅園新村,鄧穎超與廖承誌(右一)範長江(右二)

  05735 R何香凝女士與廖承誌

  00148-005100380-00381 W 1942年廖承誌在獄中作的畫05003 W 1942年,廖承誌在江西獄中所作的畫。畫中題詩:“月上柳梢人已散……樓空院靜自瓓珊,寂寂蟲鳴聲聲慢,逝水長流能說會道望返。風敲簾櫳秋將老……落華飄渺暗傷殘,默默銅壺徒待曉,燭條紅淚映衣單。愁絲滿鬢容顏改,再無紗翠照腰蠻,獨自憑欄……飛伴遊子早日還。”

  06751 Ww廖承誌在獄中寫給母親、妻子和周恩來的信。

  02528 T 1982年4月,廖承誌為紅岩櫻花園題寫的園名。

  02529 T 1982年4月,廖承誌為紅岩櫻花園題寫園名。這是落款字跡。

  03299 B廖承誌獲釋的報道

  PB02053廖承誌像

  C0029廖承誌、楊玉清的手書(1981年4月)

  圖書:

  《筆墨丹青寫春秋——廖承誌人生的另一側麵》竇應泰《名人傳記》2006年第6期總265期《倪姆·韋爾斯筆下的廖承誌》《人物》1984.1《和廖承誌一起坐牢》吳瑞林《人物》1989.4總56《廖承誌致蔣經國的公開信發表前後》吳躍農《黨員文匯》2004年第6期《瀘港婚緣——廖承誌與經普椿由相識到相愛》茆貴鳴《黨員文匯》2004年第11期《廖公在江西獄中》蒙光勵《名人傳匯》1991.124頁。

  《廖承誌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茆貴鳴《百年潮》2005年第6期《廖承誌同誌談成立人民抗日遊擊隊反對張文彬同誌的評價》《黨史資料征集通訊》1986.245頁《革命精神代代傳——廖仲愷、廖承誌的訣別詩》黃子雲《黨史文匯》2001.224頁《錚錚鐵骨廖承誌》盧荻《紅岩春秋》1989年第2期《廖承誌七闖牢關》楊順仁《紅岩春秋》1991年第4期。

  《我認識的廖承誌》高梁《炎黃春秋》2003.1044頁

  《廖承誌和戰時的香港》茆貴鳴《百年潮》2003.237頁

  《廖承誌傳》王俊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廖夢醒

  廖夢醒,女,廣東歸善(今惠城區陳江街道辦事處幸福村)人。廖仲愷、何香凝的長女。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8年至1930年留學法國。其間,在我黨領導下,積極參加革命宣傳活動。1930年與李少石結婚後,在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擔任中央蘇區和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之間聯絡任務。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後,廖夢醒在何香凝主持的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工作。1938年參加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的籌建工作,任保盟和宋慶齡的秘書。香港淪陷後,廖夢醒避居澳門。宋慶齡則由香港轉移至重慶,繼續開展保盟活動。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廖夢醒來到重慶,協助宋慶齡恢複保盟的工作,任秘書兼辦公室主任,後兼任財務主任,還負責周恩來與宋慶齡之間的聯絡工作。抗戰勝利後,保盟改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她隨宋慶齡到滬,繼續擔任其秘書。開展募集藥品、醫療器材和各種救濟物資,繼續支援國際和平醫院、醫學院校和製藥廠,以及解放區的兒童工作。同時,在籌建兒童劇團、兒童福利站以及舉辦各種義演、義賣活動,募集基金,救援貧苦兒童、貧病作家、藝術家等活動中,做了大量工作。到1948年離開上海,廖夢醒在保盟及中國福利基金會先後工作了近11個年頭。在工作中她與宋慶齡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宋慶齡的摯友和得力助手。1949年春,廖夢醒參加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籌建工作,並任該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同年,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第一、二、三屆。

  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婦聯執委,宋慶齡基金會理事。1988年1月7日逝世,享年八十四歲。

  01370 R重慶八辦工作人員與李湄(左三)廖夢醒(右一)在紅岩留影。

  01701 R 1945年秋,李少石與廖夢醒、李湄在重慶牛角沱舊居。

  01703 R 20世紀40年代,廖夢醒(左二)及李湄(左三)在重慶沙坪壩小龍坎福元寺李少石墓前。

  01801 R左起:張曉梅、鄧穎超、廖夢醒在一起。

  05176 R 1946年,周恩來(右二)董必武(左一)鄧穎超(右一)與廖承誌(右四)廖夢醒(右三)經普椿(左二)在南京祭掃廖仲愷墓。

  05927 R 1980年4月,鄧穎超與廖夢醒於北京。

  06572 R何香凝、廖承誌、廖夢醒

  02573 T 1979年夏,廖夢醒錄先夫李少石之遺作。

  04981 X柳亞子致仙霏(廖夢醒)函(1945年10月9日於重慶)

  圖書:

  《少石遺詩》廖夢醒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我的母親何香凝》廖夢醒北京人文出版社1984年6月

  《夢醒——母親廖夢醒百年祭》李湄工人出版社2004年2月

  廖沫沙

  廖沬沙,男,湖南長沙人,1907年出生。1927年畢業於長沙師範學院。1928年任武漢《革命軍報》副刊編輯。1930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活動,在《申報·自由談》、《中華日報·動向》、《太白》、《新語林》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從1930年至1934年冬曾三次被捕入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先後在長沙《抗戰日報》、桂林《救亡日報》及香港《華商報》擔任編輯。1942年冬至1945年冬在重慶《新華日報》工作,擔任編輯主任、編委,主編二、三版國內外新聞。撰寫社論、短評,還在副刊發表雜文和詩歌。1945年7月至10月,以“存粹”筆名在《新華副刊》辟《語林》專欄發表雜文,還發表了小說《繁星》

  和《鹹陽遊》。1945年冬離開《新華日報》赴香港,任《華商報》副總編輯兼主筆,同時任中共港澳工委報委委員。1949年6月到北京,先後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等職。廖沫沙數十年勤於筆耕,很少中斷。1961年他同鄧拓……吳晗三人在中共北京市委刊物《前線》開設雜文專欄《三家村雜記》。1962年又同夏衍、吳晗、孟超、唐弢在《人民日報》副刊開設雜文專欄《長短錄》。文化大革命中這兩個專欄受到“大批判”,廖沫沙被關禁八年,下放江西一林場勞動三年。1979年始獲平反,恢複自由。其後,陸續整理出版了多種著作,有《分陰集》、《鹿馬傳》、《紙上談兵錄》、《餘燼集》、《廖沫沙近作選》等,另有一部四卷本《廖沫沙雜文集》於1986年出版。

  檔案:

  R152廖沫沙的檔案

  圖書:

  《廖沫沙的風雨歲月(三)》陳海雲《新文學史料》1985.3輯

  廖其康

  廖其康,男,1918年11月14日生於福建長汀縣。1932年11月參加紅軍,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先後任紅軍五軍團三十四師一百團三營七連青年幹事,紅軍一軍團二師五團三營七連偵察兵、青年幹事,二師偵察連青年幹事。1935年12月,任一軍團保衛局偵察科科員。1936年,任一軍團保衛局檢查組組長,在紅軍大學二科學習,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12月,任西北保衛局偵察部、甘泉檢查站站長兼中央警衛營特派員,後調前總保衛部偵察科任副科長。1937年1月至1940年12月,任周恩來副主席的隨從副官。1940年12月至1943年7月,在延安中央黨校12期學習班學習;是延安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政治部敵工科科長。1943年至1946年任120師獨立第一旅政治部敵工科科長。1946年至1947年任冀熱遼軍區兵站部政治委員兼部長,熱河軍區前方兵站部部長兼政委,合江省富錦縣公安局局長、縣委常委,合江省三江地區公安處處長、地委常委,合江省佳木斯公安局局長、市委常委。1948年至1951年任沈陽市公安局行政處處長,北關分局、大東分局局長,北關區委常委。1952年至1953年任西安公安部一處偵察科科長。1953年至1955年中共中央西南局黨校學習。1955年至1958年任重慶市人民檢察院一處處長。1958年至1986年任冶金部一〇二鋼廠副廠長、黨委常委,重慶特殊鋼廠顧問,重慶市政協常委。1999年6月4日在重慶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檔案:

  R84廖其康的檔案

  《隨衛敬愛的周副主席》廖其康四川人文出版社1978年1月出版

  廖似光

  廖似光,女,1911年生於廣東惠陽縣周田村。1929年初參加革命,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團支書。1930年春被派往香港,在共青團廣東省委機關工作。不久與時任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的凱豐結為伴侶。同年5月,兩人一起被港英當局拘捕……經組織請律師保釋,8月被港英當局驅逐出境,赴上海在共青團中央機關工作,任政治交通員。1934年4月由上海去江西中央蘇區任團委巡視員。同年5月,經胡耀邦介紹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0月,她懷著身孕,參加了長征,任衛生部青年幹事、休養連供給部支書等職。在陝北,曆任共青團中央巡視員、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勞動保護部部長等職,與工運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被派往武漢任中共長江局工委和婦委委員。1938年至1941年間在重慶南方局組織部工作。1945年4月,參加了黨的“七大”。解放戰爭時期,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留守處政委,第三、四野戰軍總後勤部政治處副主任,武漢市總工會籌備會主任等職。1948年8月,被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後隨四野部隊進軍中南,參加接管武漢、籌建武漢總工會工作,並繼續南下,參加解放廣東。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積極籌建廣州市總工會。此後曆任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兼市總工會主席,廣東省工業廳副廳長,華南分局工業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工業交通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7月2日在廣州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檔案:

  R16廖似光的檔案

  04214 R廖似光參觀紅岩舊居

  04215 R廖似光在紅岩公墓

  04216 R廖似光等在紅岩公墓

  05960 R 1939年廖似光在紅岩村

  c01458 H老同誌廖似光與我館工作人員在周恩來銅像前

  c01459 H廖似光、童小鵬等向周恩來銅像獻花。

  c01460 H老同誌廖似光(中)在紅岩。

  c00205 R廖似光(左)在《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展上圖書:

  《周恩來鄧穎超與紅岩青年》廖似光、王輝、王勉《南方局黨史資料》1988.2《〈四八烈士〉——哭舅舅葉挺》廖似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廖誌高廖誌高,男,曾用名王平、王子修、汪平、汪琦,四川冕寧石龍鄉人,1913年出生。早年入清華大學。193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黨支部負責人,在學生中組織讀書會等進步團體,發展黨的組織,開展革命活動。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5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先後擔任紅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中央糧食委員會。

  長征先遣工作團幹事,中央直屬警衛營地方工作組組長、黨總支部委員。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中央少數民族工委秘書長。1937年入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後任班主任、教員、黨總支書記。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被黨中央派回四川工作。1938年1月至6月任中共四川省工委副書記,3月至6月兼任組織部部長。6月組建中共重慶市委,同月至11月兼任書記。1938年12月至1943年9月任中共川東特委書記兼重慶市委書記,統一領導川東各地黨的鬥爭。1941年1月至1942年春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西南工作委員會(簡稱西南工委)副書記,負責領導川東特委、川康特委、貴州臨工委、雲南省工委等組織。1943年9月到南方局工作。1944年秋調往延安,進中共中央黨校一部學習,並任學校臨時支部副書記,對“搶救運動”中四川地下黨被錯誤審查的同誌進行甄別,使他們的問題及時得到澄清和糾正。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大後方代表團四川組組長。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任中央組織部幹部處副處長兼中央黨務委員會委員,參與抽調派遣大批幹部充實各根據地的工作。1947年撤離延安時任中央直屬支隊政治部主任,隨毛澤東、周恩來等轉戰陝北。在河北平山西柏坡,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處副處長。1949年3月至9月任中央組織部幹部處代理處長。隨軍挺進西南,解放西康,建立政權。建國後,曆任中共西康省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書記、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顧委主任、中顧委委員等職。2000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檔案:

  R186廖誌高檔案

  A287.6廖誌高關於華健是中共七大代表的證明

  A180.93許曉軒的事跡廖誌高

  04311 R廖誌高、鄭瑛夫婦參觀紅岩。

  04317-04319 R廖誌高、鄭瑛夫婦在紅岩。

  04324 R廖誌高在紅岩董必武的辦公室。

  04330 R廖誌高、鄭瑛夫婦重訪紅岩。

  04335-04336 R廖誌高、鄭瑛夫婦在紅岩黃桷樹。

  04338 R廖誌高、鄭瑛夫婦與我館王明湘在紅岩。

  C0425廖誌高同誌的題詞

  圖書:

  《廖誌高同誌關心四川黨史工作》周銳京《四川黨史月刊》1992年總137期43頁《川東地下黨在南方局領導下進行鬥爭》廖誌高王明湘、劉立群整理《革命回憶錄3》102-103頁廖仲槐廖仲槐,男。1945年1月在重慶參加《新華日報》館工作,被分配在發行課當報丁組組長。1947年3月隨報館撤回延安,即投入人民解放戰爭,轉戰陝南。1949年參加西南服務團,任三大隊政治指導員。重慶解放後,擔任新華通訊社重慶分社秘書、市文聯秘書科長、市建設局農業科長、綦江鐵礦組織部長、鬆藻煤礦供應科長等職。1989年3月15日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林蒙

  林蒙,男,原名甘道生、甘固,曾用名馮華、何求,四川鄰水縣人,1911年出生……1933年春起,在成都、重慶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救亡活動,先後在成都《明是日報》任編輯,銅梁縣女中任英語教員,四川省政府保安處任科員。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8月起,曆任中共宜賓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書記,川東特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南方局統一戰線委員會、宣傳部秘書。1943年4月在延安參加整風、審幹。1945年9月,任《解放日報》編輯、中共中央政研室學派研究組組長。1946年11月赴冀魯豫邊區,曆任中共濮縣縣委宣傳部部長、縣長,朝城縣委常委,九地委土改工作團團長,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黨校校長,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四總隊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統戰部秘書長、西南行政委員會副秘書長、重慶市人委秘書長、市委副秘書長等職。是重慶市第六屆政協副主席。1992年病逝。

  檔案:

  R24林蒙的檔案

  c01717-c01718 H林蒙與胡明的骨灰安放於紅岩公墓

  林默涵

  林默涵,原名林烈,男,1913年生於福建省武平縣。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到上海一家報館工作,向《讀書生活》等報刊投稿,發表文章。

  193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新聞學院學習。“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他毅然回到祖國。不久去香港擔任鄒韜奮主辦的《生活日報》副刊編輯,開始用“默涵。”

  的筆名發表文章。後到上海生活書店工作,參與編輯《世界知識》、《國民周刊》、《讀書與出版》,並在《自修大學》上發表學習哲學的文章。1938年8月到延安入馬列學院學習。同年9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2年5月,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這對他一生的文藝道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1944年冬天,從延安調到重慶《新華日報》工作,負責建立新的通訊科,接待讀者來訪,回答讀者來信,建立《新華信箱》,組織和聯係通訊員,組織進步青年到中原解放區工作。1945年,任《新華日報》副刊部主任。林默涵在《新華副刊》發表的文章大致分為二類,一類為文藝評論,如《寫什麽》,《從何著眼》

  等,對文藝與政治的關係,評論家應實事求是評價作品作了令人信服的析理。另一類,多為譏諷時弊的雜文,見解獨道,文筆清新明快,如《從耗子說到做人》

  ……《關於武鬆》等。抗戰勝利後,林默涵回到上海,在《群眾》周刊工作,同時參與編輯《新文化》刊物。國共和談破裂後,《群眾》周刊轉移到香港出版,林默涵任編輯,同時參與編輯《大眾文藝叢刊》,聯係進步報刊,開展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這時期,他除了繼續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文外,還寫了大量的文藝論文,後來集成雜文集《獅和龍》和文藝論文集《在激變中》。建國後,曆任中宣部文藝處副處長、副部長,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顧問,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等職。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林默涵一生勤耕不輟……論著頗豐,主要有雜文集《獅和龍》、《浪花》,文藝論集《在激變中》、《林默涵文論集》、《林默涵劫後文集》、《心言散集》,專論《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旗幟》等。2008年1月3日在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

  圖書:

  《難忘香港》林默涵《縱橫》1997.623頁

  《胡喬木和林默涵同誌的情誼》鍾兆雲《人物》2000.12總142《胡風事件的前前後後》林默涵《文藝理論》89/11期44頁林仰崢林仰崢,筆名仰錚、金刃、小林、林柯,男,祖籍福建詔安,1923年出生。1939年春,簡師畢業後即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畢業於軍委會桂林行營政治部繪畫訓練班。先後在桂林《救亡日報》、香港《華商報》、重慶《新華日報》擔任美術編輯。1939年在桂林創作了《遊擊隊員受傷了》、《驛站》,並出版了根據司馬文森小說改編的木刻連環畫《馬夫》。1941年在香港創作了《漁人之子》木刻連環畫,發表在茅盾主編的《筆談》雜誌上。1942年在重慶與回國的葉淺予。

  黃新波、特偉、鬱風、丁聰等九位畫家舉辦了“香港的受難”畫展。參展作品中的《神聖的教堂》和套色木刻《碼頭》這兩幅最令人注目。同時還為《群眾》周刊以及夏衍、戈寶權、臧克家、胡仲持等名作家的譯著書籍設計木刻封麵和插畫……為此曾得到周恩來的傳令嘉獎。當時加入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被聘為中國木刻研究會理事。1944年夏隱蔽在家鄉當美術教員。創作了《會師》、《軍民一家》、《誰能幫我們重建家園》等作品,並參加閩省美展獲獎。1949年5月組織通知到了香港,經東江遊擊區進入廣州參加接管工作。解放後,曾在廣州軍管會文藝處、華南文聯、廣州市文聯、廣東省美術創作室、嶺南美術出版社等單位任職。後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195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創作了《爸爸在工作》、《試機》、《何香凝像》、《盼》等作品,這些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並送到國外展出。有些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在未離休之前還主編了《明清以來廣東名畫家畫叢》,在海內外有一定影響。

  文物:

  HW00179林仰崢在《新華日報》工作時用過的木刻刀

  HW00180林仰崢自製的木刻畫滾筒一把

  HW00181林仰崢從香港帶回重慶的半磅裝外國油墨

  檔案:

  R459林仰崢的檔案

  09722 Ww林仰崢送給我館的木刻作品集

  09723 Ww林仰崢的《黑白足跡》

  09724 Ww林仰崢《黑白足跡》的內圖

  圖書:

  《黑白足跡——林仰崢版畫六十年》林仰崢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刻印人生》林仰崢廣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林祉成林祉成,男,祖籍福州尚幹,1927年生於河南。中共黨員。抗戰爆發後,舉家由湖北漢口疏散到廣西桂林。由於家境困難,隻間斷上了三年多的學校,就外出謀生。在桂林小學、貴陽墨水手工工廠、重慶寄售舊書的雙江書屋做工。1945年日本投降,書屋歇業,通過經理湯遜安介紹,參加革命隊伍,在重慶《新華日報》

  門市部做收發、傳達。1946年,門市部被國民黨特務搗毀後從事報紙發行工作。

  1947年,國共破裂,全麵內戰。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新華日報館,全體工作人員被遣送到延安。當時胡宗南部已逼近延安,延安已堅壁清野。林祉成到延安後,參加了“保衛延安”動員大會。第二天,便隨最後一批機關幹部撤出延安。行軍到晉綏三交,參加了四川省幹部青年訓練班(準備隨解放軍南下)並入了黨。

  臨南下之前,又調去參加土地改革工作隊。1948年,組織上決

  定讓他回原屬單位河北李家莊的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即後來的統一戰線工作部……北平和平解放後,隨部進入北平,主要做資料工作(為籌備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用)以後擔任秘書、組員、組長等職。負責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工商界方麵的統戰日常工作。十年文革工作停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複工作,任處長(巡視員)主要從事落實工商統戰政策,推動原工商業者為恢複、振興國民經濟谘詢服務,貢獻餘力的工作。1999年離休,離休前後曾參與《對資改造資料叢書》的編輯和《當代中國·中國統一戰線工作卷》的撰寫。

  檔案:

  R523林祉成的檔案

  林影

  林影,女,四川嶽池人。中共黨員。1939年到延安參加革命,後在抗大學習。畢業後,1941年調軍委三局學習,1942年分配到三局總台工作。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林影同肖賢法等電台人員一同來到重慶。先在紅岩做秘密電台工作,後到中共代表團駐地電台工作。之後,林影到駐滬辦事處等地做電台工作。

  劉昂

  劉昂,女,1910年10月生於湖南。1928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上海、香港等地黨的機關做交通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馬列主義學院學習和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南方局秘書處三科科長兼周恩來秘書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她跟隨周恩來赴重慶,參與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的有關工作,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周恩來表揚。在重慶辦事處工作期間她不畏艱險,工作勤奮,吃苦耐勞,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我黨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和鞏固抗日戰爭的勝利成果,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解放軍總部駐南京辦事處秘書、中共上海工委秘書長、黨總支書記,隨董必武到西柏坡中共中央工委工作。後任解放軍總秘書組組長,主持過“大連中華貿易總公司”工作。建國後,曆任政務院參事、總理辦公室組長、農業機械部基建司司長、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農業機械部副部長等職。是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12月離休。2005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

  檔案:

  R61劉昂的檔案

  R9(錢之光的檔案)1.訪劉昂、錢之光同誌。

  R10(鄧穎超的檔案)7.劉昂同誌轉達鄧穎超同誌的指示

  R11(童小鵬的檔案)11.訪童小鵬同誌,紫菲、劉昂等在座。74/4/14)

  00738 R周恩來與劉昂、方卓芬、紫菲。

  01807 R左起:錢之光、鄧穎超、劉昂在紅岩,小女孩為葉揚眉、男孩為小樂天。

  02338 R 1945年9月16日,毛澤東在紅岩接見三個美國士兵。左起:錢之光、羅青、愛德華·貝爾、毛澤東、龔澎、霍華德·海曼、喬冠華、劉昂、埃德爾曼·

  傑克(毛前者)

  06467 R左起:劉昂、錢之光、鄧穎超、紫菲、童小鵬1950年5月攝於北京。

  c00062 R 1995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與重慶談判》開展,童小鵬、劉昂向總理銅像敬獻花籃。

  c02040 R劉昂出席重慶市匯報會簽到

  c02116 R劉昂(左)與市領導在陳列大廳內

  c02117 R劉昂(左)到會,市委領導迎接。

  c02118 R劉昂(左)到會與市委書記賀國強握手致意

  c03805-c03806 H劉昂給采訪小組贈書

  c03807-c03808 H劉昂

  c03809 H采訪劉昂

  c03810-c03811 H厲華局長(左)采訪劉昂

  c03812 H采訪劉昂

  圖書:

  《劉昂同誌關於〈周恩來同誌在珞珈山〉一文的來信》《文物天地》1982.2劉伯羽劉伯羽,男,北京人,1916年出生。北平民國學院畢業。1938年春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由解放區到重慶,任《新華日報》副刊編輯,寫了大量介紹邊區生活的作品,並印行了散文集《延安生活》、短篇小說集《金英》等。

  1946年初,以新華日報特派記者的身份在華北、東北等地參加調處國共軍事衝突的采訪。國共談判破裂、《新華日報》停刊後,他改任新華社記者繼續在東北戰地采訪。後隨軍南下,直至解放戰爭全麵勝利。這一時期編輯成冊的作品有通訊報告集《為祖國而戰》、《曆史的暴風雨》等。1955年以後,曆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部長等職。

  檔案:

  R512劉伯羽的檔案

  c03840 H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劉伯羽

  c03841-c03844 H劉伯羽

  劉澄清

  劉澄清,男。中共黨員。1937年初,從延安調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做電台工作。

  廬山談判後,調到南京辦事處工作。南京淪陷後,到武漢。1938年8月到湖南湘鄉……同袁超俊一起建立湘鄉辦事處電台。1938年9月回到武漢,於武漢淪陷前撤離,到湖南湘鄉、衡陽,後隨李克農去桂林辦事處的電台工作。1939年,受組織委派……帶著電台去“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以保持同南方局和延安的聯係。“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結束後,回到桂林辦事處工作至1941年初,辦事處撤出桂林。

  1941年1月左右到重慶。大約在1941年四五月份到香港,從事秘密電台工作。在香港期間,電台主要聯係延安、重慶,其次是韶關、海南島等地黨的工作。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組織派往東江縱隊建立電台。1943年夏,到南方局機要電台工作。當時電台的首要任務是如何保持南方局與延安的聯係,隨時向黨中央匯報各方麵情況,為黨中央製定各種抗戰方針政策提供依據,並隨時得到中央的指示。1946年初,到南京下關建立秘密電台。5月,中共代表團遷往南京後……回到中共代表團工作。

  檔案:

  R60劉澄清的檔案

  c01983 R包敘定(左)與劉澄清交談

  c01990 R王雲龍(左二)與劉澄清握手致意

  c02033 R前排右起:羅青、魯明、劉澄清、肖澤寬、祝華在重慶市匯報會上。

  c02041 R劉澄清在重慶市匯報會上簽到

  c02073 R重慶市領導向劉澄清、康瑛敬酒。

  c02101 R賀國強(中)與劉澄清握手,左為包敘定。

  c03980 H厲華局長采訪原電台工作人員劉澄清

  c04010 H厲華局長(右)采訪劉澄清

  c04011 H劉澄清

  c04012 H采訪劉澄清

  c04013 H厲華局長采訪原南方局電台工作人員劉澄清

  c04016 H采訪劉澄清

  c04018 H劉澄清與康瑛

  c04019 c04024 H劉澄清與康瑛

  c04023 H原南方局電台工作人員劉澄清

  劉光

  劉光,原名李杏林,男,湖南益陽縣人,1917年出生。中共黨員。抗戰開始,在西北青年救國會和前方等作抗日救亡工作,曾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兼宣傳部副部長。1940年5月,劉光跟隨周恩來到重慶,先是與蔣南翔一起工作,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副書記。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南方局青委成員大部分撤離重慶,青委改為青年組,劉光任組長,指導國民黨統治區各省革命的青年運動,並主編《新華日報》“青年生活”專欄。1943年,劉光領導的南方局青年組建立了中央大學、複旦大學、朝陽學院、世界語學會,職業青年、農村青年、公務員、中學教員、醫生等九個據點,每個據點有三五人或六七人,各個據點通過廣泛地“交友”和各種秘密的、公開的團體活動,有效地將進步青年和廣大。

  的中間力量緊密地團結起來。劉光在王若飛領導下,成功地組織了兩次很有意義的群眾運動。一次是1944年11月對成都市中慘案的聲援運動。頑固派的暴行激起了成都所有大學生的抗議、罷課,迫使國民黨反動派不得不撤換行凶的特務頭子方超。另一次是1945年2月,為抗議特務槍殺工人胡世合,重慶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掀起了反特務的運動,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令槍決特務頭子田凱。在這兩次鬥爭中,劉光運用毛澤東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不但使群眾鬥爭贏得了勝利,提高了群眾的覺悟和信心,而且使這兩次群眾鬥爭成為當時國民黨的心髒地區——重慶,開展民主運動的新起點。1946年7月16日,因積勞成疾,劉光在上海病逝。

  文物:

  H00118/3劉光給王若飛的請示報告

  檔案:

  R112劉光的檔案

  D00216劉光關於匯報到渝後的工作情況致陳雲、馮文彬函1940年6月16日團中央征集

  D00221劉光關於“總結了125學生遊行的性質、成績與缺點”致馮文彬函抗戰時期王明湘1984年3月於團中央征集

  D00222劉光在青年組中大據點負責人檢討會上的發言1946年1月25日王明湘1984年3月於團中央征集

  D00248劉光在南委青年組會上的發言1945年4月10日團中央征集

  D00535劉光給文彬的信抗戰時期團中央檔案館

  D00536劉光致陳雲、文彬同誌信1940年6月16日複印自團中央檔案館Y00088劉光關於南方局青年組情形給王若飛的請示報告1946年Y00141劉光致鄭瑛函1944年鄭瑛捐贈。

  Y00189《關於重慶電力公司反特務鬥爭的總結》劉光1944年市總工會征Z0045《青年學習指南》列寧、毛澤東、洛甫、劉少奇、凱豐、琴秋、王明。

  劉光著1942年李榮模、焦景秀捐贈

  01682 R南方局青年組負責人劉光1940年在紅岩

  09967 W劉光給王若飛的請示報告

  06045 X劉光致兄弟的信函

  圖書:

  《紅岩兒女眼中的劉光》童式《紅岩春秋》2006.3

  《紀念劉光同誌》肅晏《重慶黨史資料研究資料》1983總7期

  《中國青年運動的堅強戰士——記劉光同誌》《資口烽火》185頁

  《劉光同誌逝世》《新華日報索引》1946-1947年14頁

  劉九洲

  劉九洲,男,江西於都人,1918年9月生。中共黨員。1928年參加革命,參加過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裏長征。1936年至1940年擔任周恩來的警衛員。1937年4月,隨周恩來到南京工作。在前往南京的途中,乘坐的卡車在嶗山突遭襲擊。劉九洲和警衛班的戰士奮起還擊,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劉九洲和警衛班的戰士們不怕犧牲,成功地掩護了周恩來等四人脫險。在這次戰鬥中,劉九洲身負重傷,腰上被敵人的子彈打了一個大洞。周恩來以為劉九洲犧牲了,沉痛地說:“嶗山遇險,僅存四人。”後來,大難不死的劉九洲傷愈後,隨周恩來到南京,後又到重慶,仍然做周恩來的警衛。一次劉九洲隨周恩來外出辦事,不慎與周恩來走失……周恩來辦完事後沒有見到劉九洲,就直接回到駐地,回去後知道劉九洲還沒回來,很擔心他出了什麽事,立即派人出去尋找。劉九洲回去後,深深為自己的工作失誤感到愧疚。周恩來並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說:“你平安回來了就好,可把我嚇壞了。”1940年5月,重慶周公館遭到日寇一百多架飛機的轟炸。劉九洲機智地掩護了周恩來等領導同誌到防空洞避險,接著又奮不顧身地衝入起火燃燒的周公館搶救重要文件,受到了周恩來的高度讚揚。在重慶期間,劉九洲還隨周恩來東南行。1940年劉九洲離開重慶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周恩來曾經說:“九洲是個苦孩子,本來我想多留他在我身邊的,可他還小,還得學習,我送他回延安去學習。”建國後,劉九洲在北京前門飯店工作。2008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

  檔案:

  R83劉九洲的檔案

  c00057 R 1994年4月13日,南方局辦事處老同誌(右二起)吳宗漢、劉九洲。

  朱影重返紅岩。左一為副館長張魯魯。

  c00058 R 1994年4月13日,副館長張魯魯(右)與周恩來警衛劉九洲,在紅岩周恩來的辦公室。

  c00059 R 1994年4月13日,原南方局老同誌吳宗漢(前中)朱影(吳右邊)

  ……劉九洲(吳左邊)隨國家旅遊局老幹部參觀團參觀紅岩。

  c03288 H劉九洲在給采訪小組的人員介紹文物

  c03291 H劉九洲的夫人

  c03292-c03293 H采訪劉九洲

  c03651-c03652 H采訪原周恩來的警衛劉九洲

  c03656-c03657 c03659 H采訪劉九洲

  c03658 H劉九洲

  c03974 H劉九洲夫婦

  圖書:

  《崢嶸歲月——深切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劉九洲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劉三源劉三源,男,江西吉水縣人,1914年出生。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裏長征。1940年到達重慶,在南方局辦事處擔任機要科科長。1943年離開重慶到延安……擔任周恩來的機要秘書。1945年日本投降後到黨校學習,後到東北工作。曾任紅一軍團保衛局秘書、司令部譯電員,中央局直屬機關總支書記,中共七大候補代表,中共拜泉縣委常委,中共沈陽市和平區職工部部長。建國後,先後任中共沈陽市和平區委副書記、書記,沈陽市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市監察局局長,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秘書組組長,北京化肥廠黨委書記,國家民委政法司司長、財經司司長,國家民委委員、黨組成員,顧問等職,2000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

  檔案:

  R33劉三源的檔案

  劉少文

  劉少文,男,河南信陽人,1905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進入蘇聯中山大學學習,任蘇聯共產黨代表團翻譯,1927年回國。土地革命時期,任中共中央翻譯科科長、中央巡視員、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兼獨立第十八師政治部主任、軍委秘書長兼《革命與戰爭》軍事雜誌編輯、紅軍總司令部政治教導員……紅二方麵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長,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秘書長,中共中央交通處港澳辦事處處長,中共中央南方局交通科科長、組織部主任秘書、情報部部長。1945年12月,任南方局(重慶局)委員,後又任上海工委副書記、中央社會部副部長。建國後,任中央軍委四部代部長、總參二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7年在北京逝世。

  檔案:

  R141劉少文的檔案

  01450 R 1946年春,南方局部分領導在紅岩水壩留影,前排左起:董必武、熊瑾玎、王若飛、童小鵬、博古,後排左一錢瑛、右一劉少文。

  06724 R劉少文

  09460 ZH劉少文展覽照

  劉恕

  劉恕,男,1924年出生,中共黨員。原南方局辦事處會計人員。解放後任海關總署副署長等職。2004年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歲。

  檔案:

  R604劉恕的檔案

  01742 R重慶八辦幹部劉恕

  c01265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劉恕簽到。

  c01283 R 1999年5月20日,劉恕在辦事處交通科留影。

  c02028 R劉恕在重慶市匯報會上發言

  c02063 R重慶市領導向劉恕敬酒

  c05229 R劉恕

  劉曉

  劉曉,男,湖南辰溪人,1908年5月13日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1928年起轉入農村工作。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積極建立黨的組織。1929年7月和1931年4月,兩次被國民黨當局逮捕,1932年初出獄。參加了長征和東征。1937年初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援西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3月在延安參加中共中央召開的白區工作會議,5月去上海,著手恢複、重建上海的中共地下組織,任中共上海市群眾工作委員會書記。1937年冬任江蘇省委書記。1940年3月調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任南方局委員,9月回到上海工作。1942年3月任新四軍政治部調研組組長,同年6月任中共華中局城市工作部部長。他利用合法的鬥爭形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組織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領導地下黨組織開展各項工作,有計劃地輸送大批幹部……職工、技術人員和物資器材支援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1944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長。1945年率上海代表團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3月起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47年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1949年上海解放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共上海市委第三書記等職。1955年任中國駐蘇聯大使。1963年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黨委書記。1967年4月至1968年3月任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1988年6月11日在北京病逝……

  00224 R江蘇省委書記劉曉

  05962 R胡海東和他的戰友劉曉同誌

  06755 R解放後出任駐蘇聯大使時的劉曉

  03362 Ww劉曉給南方局的工作報告

  圖書:

  《出使蘇聯八年》劉曉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5月

  劉隆華

  劉隆華,女。1936年在重慶巴縣女中讀書時,參加救國會,並任救國會巴縣女中負責人。之後,任江北婦女慰問會宣傳部副部長、黨團書記,重慶城區區委組織委員,瀘縣中心縣委、北碚中心縣委常委兼婦委書記。1941年後在廣西省委統戰部任幹事,後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參加整風學習。1945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四川省委婦運組成員、新華日報資料室成員、天府煤礦支部書記。1947年後任重慶臨時特別小組整頓組織組長、廣安地委宣傳委員、川北遊擊隊五支隊總支書記、南川縣委書記、川黔邊區書記、綦江中心縣委常委。建國後,曆任重慶市委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市農協黨組副書記、市婦聯副主任、市第二工業局局長……市化工局局長、市科委主任、中共四川省重慶市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市計委主任、市政府顧問等職。2004年12月20日在重慶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c01268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劉隆華簽到。

  劉業富

  劉業富,男。1942年起在重慶《新華日報》工作。1947年3月隨報館撤回延安。1949年加入西南服務團。重慶解放後,曆任重慶市人民政府行政股長、市統戰協商組長,交際處黨委副書記、副處長等職。1989年8月21日逝世。

  檔案:

  R156(左明德的檔案)

  1.田伯萍、王匡時、左明德、劉業富四同誌談《新華日報》營業部當年的情況。

  01216 R《新華日報》“虹”球隊隊員;後排:王孫靜(左)羅石生(中)

  ……代宗奎(右)前排:胡國基(左)劉業富(中)劉忠(右)1944年夏在重慶留影。

  龍飛虎

  龍飛虎,男,江西永新縣人,1915年出生。1929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過長征。是紅軍大學第一期二班學生,任學員黨支書。“西安事變”中,龍飛虎奉命擔任周恩來的副官,保證了周恩來在西安謀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安全。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八路軍駐太原、南京、武漢、桂林、重慶辦事處,任副官、科員、科長等職。1938年10月22日,龍飛虎隨李克農率領的中央長江局和“三辦”、新華日報社最後一批人員乘租用來的“新升隆”號江輪向重慶撤退。

  10月23日上午9時,船到湖北嘉魚縣燕子窩停靠江邊躲飛機時,遭日寇飛機轟炸沉沒,他率兩個警衛班的戰士被迫跳水,在長江中漂遊了近7個小時,登岸後隨即昏迷,被群眾救起。1939年,任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交通科科長,到中國香港、越南等地,轉運由宋慶齡和海外僑胞募捐支援八路軍的救護物資、藥品、汽油、無線電器材等重要物資。1939年底,龍飛虎被周恩來指派到重慶,對外是周恩來的中校警衛副官、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交通科長,對內是南方局保衛科科長,負責周恩來及辦事處的安全。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胡宗南部進攻延安,龍飛虎被毛澤東指名調任毛澤東行政秘書兼中央縱隊一大隊長、黨委書記,指揮400多人的警衛部隊,直接擔負毛主席的安全警衛工作。解放戰爭時期,龍飛虎任中國共產黨重慶談判代表團總務處主任、行政處處長、毛澤東主席處行政秘書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師政治委員、福建軍區後勤部部長、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各種勳章。1999年7月在福州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五歲。

  檔案:

  R76龍飛虎的檔案

  R36(李金德的檔案)李金德、龍飛虎同誌。

  01679 R龍飛虎在越南海防東京灣

  09392 R郝豫民、陳浩、王林、龍飛虎攝於南京梅園新村三十一號代表團院中……

  02597-1X-02597-2X致杜太太信函(龍飛虎)

  02598-1X-02598-2X致杜太太信函(龍飛虎)

  02599-1X-02599-2X致杜太太信函(龍飛虎)

  03346 B報照:龍飛虎文《談新老幹部的團結》

  03347 B報照:蔣晶、龍飛虎、劉敏關於整風的文章。

  圖書:

  《西北高原帥旗飄》龍飛虎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1年4月出版

  龍潛

  龍潛,曾用名龍高軒、徐維平,男,四川雲陽縣人,1910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被捕。1933年在獄中轉入中國共產黨。

  出獄後,抗戰時期先後任中共中央長江局黨員訓練班主任、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行政負責人、中共中央南方局組織部秘書、中共南方局工作檢查委員會秘書主任……周恩來的秘書等職。在紅岩期間,與實業家饒國模過從甚密,多有詩詞唱和。

  1943年回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社會(情報)部第二室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第一副部長、湖南大學黨委書記、中山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曆史博物館館長等職。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79年1月22日在北京病逝。

  文物:

  H00120龍潛《讀法蘭西內戰劄記——關於巴黎公社》(手抄本)

  檔案:

  R18龍潛的檔案

  Y00157《讀法蘭西內戰劄記》(龍潛)抗戰時期

  Z0353原南方局秘書龍潛悼饒國模詩手稿1960年館藏

  A106.25龍潛給展覽館的信1977年5月28日

  K24.130007龍潛同誌詩《渣滓洞吊死難烈士》

  01285 R 1938年10月從武漢乘車撤離,經長沙、桂林至重慶途中,左三童小鵬……左四陸詒、左五龍潛、左六周慧年、左七範元甄(未計童後一人)

  C0006-C0011龍潛同誌吊渣滓洞死難烈士:葉挺、楊虎城、羅世文、車耀先、黃顯聲、楊漢秀。

  PB00596龍潛同誌詩《思殉難楊漢秀烈士》

  盧傑

  盧傑,男,1922年生於廣東新會縣。1940年7月參加革命,194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至1946年11月在桂林、重慶、南京《新華日報》任發行股長、副主任、主任,在突破國民黨反動派封鎖黨報發行工作中貢獻突出,榮獲“《新華日報》模範工作者”稱號。1946年12月調入香港,在《群眾》周刊工作,主要負責發行、經理等業務。建國後,初期任中央新聞總署報業管理處科長、政務院文委基建處副處長。1955年初調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基建處副處長。1957年任局辦公室主任兼計劃處處長。1959年任計劃財務處處長。1979年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副台長。1985年離休。2004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檔案:

  R548盧傑的檔案

  c03536-c03554 H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盧傑

  c03752-c03766 H盧傑在聚會上

  圖書:

  《回憶〈新華日報〉桂林營業分處》盧傑《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通訊合訂本1984第7號2頁《關於在國共和談中〈新華日報〉南京籌備處的情況》盧傑《新華·群眾周刊》史學會重慶分會會刊1991總15期27頁《盧傑同誌逝世》《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2004.2《林曦等悼念盧傑同誌》《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2004.2.

  《悼念我敬重的同誌和朋友盧傑》劉誌鵬《重慶新華日報史研究》2004.2盧競如盧競如,女,湖南平江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平江縣委委員、平江縣婦聯主任。1932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7年到巴黎參加《救國時報》

  發行工

  作。次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婦委委員、中共中央婦委秘書長、延安俄文學校校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外事秘書。1955年後,任《友好報》(俄文)總編輯……中央廣播事業局對外部蘇聯東歐部副主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檔案:

  R57盧競如的檔案

  09465 R沈安娜、華明之與盧競如(中)1984年攝於北京。

  盧緒章

  盧緒章,男,浙江省鄞縣人,1911年出生。1933年創辦“廣大華行”,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藥品、醫療器械的進出口業務。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來到重慶,接受周恩來的單線領導。並利用“廣大華行”這塊陣地,廣交朋友,在重慶、香港等地大力發展業務,積極為黨籌措經費。盧緒章以卓越的經濟才能。

  過人的膽識,迅速擴大了企業的規模,並利用國民黨CC派陳立夫的關係,當上了國民黨第二十五集團軍的少將參謀。據不完全統計,從1942年至1948年,盧緒章根據黨的指示提供給地下黨的活動經費就有數十起,折合20多萬美元。而1949年初,盧緒章一次送交黨組織的經費就達100萬美元之巨,此外還有“廣大華行”的全部資產。1945年10月他將企業遷回上海。建國後,盧緒章曆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貿易部副部長,中國進出口公司經理,對外貿易部局長、副部長,華僑旅行社社長,國家旅遊總局局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外貿部副部長,對外經濟貿易部顧問。是第四至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95年逝世……

  檔案:

  R460盧緒章的檔案

  06536 R 1984年盧緒章、毛梅影與包雲剛在一起。

  06537 R盧緒章

  06538 R 1963年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外賓(前排左一為盧緒章)

  鄭棟林、田鳴皋、盧緒章)

  圖書:

  《盧緒章》(畫冊)葛衛浙江攝影出版社1997年10月

  《一百萬美鈔的大富豪(盧緒章)》周子《紅岩春秋》1996年第2期《周恩來與盧緒章》《人民總理周恩來》下卷1892頁《培養紅色資本家》盧緒章《細說周恩來》195頁《“廣大華行”轉變為黨的重要秘密機構的幾次重要董事會記錄》《盧緒章》

  畫冊41頁

  《“廣大華行”珍聞二三》黃賓笙、楊光裕《上海灘》2002年第8期21頁《盧緒章: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上海灘》1999年第3、4期盧子勳盧子勳,男,1928年生於廣州。1946年5月,經人介紹進入重慶《新華日報》。後到昆明《新華日報》營業分銷處,在門市部當練習生。1947年2月19日,國民黨強行查封《新華日報》昆明營業分銷處,2月28日查封重慶新華日報館。國民黨勒令我方所有人員限期到重慶集中,待命遣返解放區。營業分銷處的領導彭少彭聞訊後,立即將多數同誌就地疏散隱蔽,隻留下他和盧子勳等四人準備前往重慶集中……幾天後,由當時的昆明警備司令部派員押解我方人員,於3月18日晚到達重慶,交國民黨政府的重慶警備司令部接收,送往民生路看守所關押,後經我黨多方交涉,國民黨派兩名軍官及數名隨從於3月下旬押解我方人員,踏上了回歸解放區之路。1949年4月,盧子勳參加渡江作戰,1949年6月入黨。1949年8月,參加進軍大西南,12月底抵達重慶,擔負征糧、剿匪、護路等任務。新中國成立後曆任炮兵第15師文化教育辦公室(臨時機構)副主任、團見習參謀、參謀、副股長、股長……軍司令部軍務科副科長等職,還被授予大尉軍銜。轉業後任北京市紡織品公司。

  副經理、北京市商業機械研究所副所長等。1984年3月離休。

  檔案:

  R489盧子勳的檔案

  c03877 H采訪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劉為與盧子勳

  c03879 H原新華日報館工作人員藍健(右)劉為、盧子勳。

  c03880 H劉為與盧子勳

  c03881-c03884 H盧子勳

  c03885-c03886 H劉為與盧子勳

  魯明

  魯明,男,陝西臨潼人,1917年出生。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到延安抗大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抗大招生委員會主任。1938年夏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39年春到重慶,任董必武的政治秘書,同時以新華社記者名義參加社會活動,為中國青年記者協會會員,曾當選陪都各報記者聯誼會常務理事。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華日報》首席記者、采訪部代主任。1946年初,以《新華日報》、新華社特派員名義,采訪軍調處執行部活動。同年5月3日隨周恩來到南京,任《新華日報》、香港《華商報》、新華社駐南京特派員。1949年任政協籌備組組長。建國後調外事部門工作,曾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參讚……常駐代辦、駐外大使等職。

  文物:

  H00103《新華日報》記者魯明名片(背有英文)

  H00104魯明的記者證(第688號)

  H00105《新華日報》記者魯明名片(背無英文)

  檔案:

  R123魯明的檔案

  03082 R葉劍英與魯明在餐桌上

  04265 R魯明與童小鵬在紅岩

  09952 W《新華日報》記者魯明的名片(前有英文)

  09953 W《新華日報》魯明的記者證(第688號)

  09954 W《新華日報》記者魯明的名片

  c00176-c00177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中)魯明等在桂園。

  c00179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左)魯明(右二)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0180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右二)魯明(左二)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0181 R 1995年9月4日,魯明(中)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0182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左)魯明(中)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與工作人員握別。

  c00183 R 1995年9月4日,童小鵬(左)魯明(中)等南方局老同誌在桂園。

  c01221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魯明參觀書畫展。

  c01222 R 1999年5月20日下午,魯明與孫館長在書畫展廳握手。

  c01263 R 1999年5月20日,宋平等老同誌返紅岩。魯明在公墓向紅岩工作人員介紹當年的情況。

  c01295 R魯明在寧館長的陪同下離開紅岩

  c01299 R 1999年5月21日,魯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