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右任原名百循,又名誘人,祖籍陝西涇陽,後遷三原縣。父親於寶文字新三,世代務農,12歲時讀過兩年私塾,因連年災荒生活困難,兄弟二人外出打工,先到重慶後在嶽池劉家當鋪學徒,升助理刻書。九年後返鄉結婚,次年生右任,妻死又回到當鋪,活至 40歲病死川東的嶽池。伯父外出一去不返,伯母娘家較有積蓄,右任由其收養。他 7歲讀私塾,兩年後拜縣城名儒毛絕疇為師,讀孔聖書習詩文,臨摹柳、顏、歐、蘇字帖。因聰敏好學,10多歲即能為鄉人寫對聯,頗受人歡迎。
他先後在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書院、西安關中書院求學。當時他針對清廷腐敗寫了許多詩篇,如在其詩集《半哭半笑樓詩草》中就有:“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妻”,“太平思想,革命才能不自囚”,特別是“女奴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惹怒了慈禧。慈禧下令殺無赦。幸虧他跑得快,才虎口餘生。到上海、南京眼界開闊,誌同道合的朋友多了。打算辦報紙,去日本考察新聞事業,得遇孫中山而加入“同盟會”。孫委任他為長江大都督,負責上海一帶的革命活動。他先辦《神州日報》, 1909年又辦《民呼日報》。以大聲疾呼,為民請命,鼓吹反清,言論激烈,使得清廷不滿,查封了《民呼日報》,聲稱要挖掉於的眼睛。“民呼”之後,他又辦起了《民籲日報》。 “呼”字無眼成了民“籲”,照樣大聲疾呼,鼓動人民起來推翻反動的清王朝。辛亥革命前,他又與張季鸞等合辦《民立報》,毛澤東回憶他在長沙第一次讀到《民立報》時說:“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報紙”,是“激動人心的”。
辛亥革命成功繼續反袁,《民立報》被袁世凱查封,還要逮捕於右任,於聞訊即逃往日本。 1918年,於回陝西任靖國軍總司令。以後又到上海,在孫中山鼓勵下任上海大學校長,為革命培養人才。他參加廣州國民黨“一大”,擁護孫的“三大政策”,任農工部部長。1926年,地方軍閥劉鎮華圍攻西安,於去蘇聯找到馮玉祥率軍北伐,此即著名的“五原誓師”。西安解圍,於被委任為國民軍駐陝總司令兼陝西省主席,並邀中共人員劉伯堅、鄧小平等人參加兩黨合作工作,如辦中山軍事學校,還把“皇城”改為“紅城”。
1931年,經國民黨中常會選出於右任繼蔡元培為監察院長。按照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在國民政府之下設五院,即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分別行使五種治權。但是蔣介石掌權後實行的是獨裁政治,除行政院控製在他手中外,其餘四院都分配給元老,有職無權,形同虛設。尤其監察院,隻不過是國民黨內的“高級養老院”而已。如四川著名文人謝無量,本為國民黨人,不願當官而以賣字為生,於右任為照顧他,給他一個監察委員,領一份薪水,無事可為。
1938年,監察院隨國民政府遷重慶,後因空襲疏散鄉下在老鷹岩遷建區,城內隻在上清寺陶園設辦事處。對於監察院不能行使監察權,許多人對此不滿,有的就直接質問於院長。由於輿論沸騰,於是出現了《監察院彈劾孔祥熙貪汙瀆職,禍國殃民》一案,並向中央通訊社發稿,驚動了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陳布雷要求中央社收回發出新聞稿,結果,監察委員範爭波為《益世報》主筆,竟全不理睬,以本報訊次日見報了。一日之間,波濤迭起,於老填《浣溪沙》一詞:“歌樂山前雲半遮,老鷹岩上日西鈄,琴聲隱隱起誰家。依舊小園迷燕子,幾番風雨淚桐花,王孫芳草又無涯。”書罷,美髯公氣走蓉城,山城謠言四起,是非難明。蔣介石為了顧全他的統治大局,忙派張群去勸駕返渝。
於髯公始終是站在孫中山三大政策的立場上,為重慶和談而奔走呼號,終未能如願。重慶輿論界都支持於老。於右任是新聞界的老前輩,其書法又超人一等。當時重慶有 10多家日報,由他寫報頭的就有《新華日報》(中共機關報)、《國民公報》(民間報紙)、《新蜀報》(民間報紙)、《和平日報》(國民黨軍報)、《中國論壇報》等五家之多。
於右任在陪都時期,擬在重慶辦一所平民中學以紀念他父親。此事被他在上海大學時的學生川東嶽池人詹正聖、李楚才得知。詹對於說重慶的學校夠多了,嶽池卻需要個中學,何況辦學是為紀念老人家(於的父親),辦到嶽池最適當。於一聽立即同意,且定校名為嶽池縣新三中學,於的父親叫於新三。於右任自任董事長,聘當地民主人士柏被濃為副董事長,校長由詹推薦嶽池教育界名流何靈雅擔任,詹為副校長實際負責(後任正職)。先以嶽池城內萬裏街舊農會暫作校址,縣政府見這個學校來頭大,便同意先拆縣東門外原雁塔書院和西門外甘佛寺作新校址。新校修建教室、宿舍和禮堂。1943年又增設高中部,發展為完中。
新三中學的口號是“隻要讚成愛國,積極抗日,願為抗日民主教育事業服務並有一定教育能力的,都歡迎來校教學”。因此教學質量較高,學生成績好,日益得到社會的好評和家長的信任。學生由開辦時的 60人,經 5年時間就增至 1000多人。
由於教員中有不少思想進步的,還有中共黨員和民盟成員,因此為國民黨縣黨部所不容,曾多次發動攻擊,向川省教育廳告發。於是,校長詹正聖,教務主任、訓導主任張澤厚、黃玉及,副校長周奐若等人被逮捕。於右任聞訊,立即設法釋放。在於老這把大保護傘下,CC也莫可奈何。為了辦學,於老除拿出自己的積蓄外,還向重慶的大戶募捐集資。還請在重慶的陝西幫銀行家美豐銀行代表加入董事會,從經濟上保證學校正常行課;還請他的好友,時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李伯申(巴縣人)當董事。
1948年,轟動一時的“嶽武起義”驚動了成渝兩地,國民黨部派人至嶽池。來人中有省參議會副會長何宗傑(CC派,嶽池人),他回到成都說 “新三中是共產黨大本營”,不久新三中被 CC接管,因早有準備,故原校有關人員均安全撤退轉移。解放後,人民政府將縣中和新三中合並,並請詹正聖整理接辦,後出任副校長。
於右任於南京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迫使去了台北,仍當監察院長,一共幹了 30年,是國民黨政府五院中擔任院長最久的一人。1964年 11月 10日病逝於台北榮院,享年 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