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晁錯當了替罪羊

  漢王朝之所以要冤殺韓信,因為他是武將,是開國第一大功臣,功高震主;因為他有本領,劉邦隻不過能指揮十萬兵馬,他卻能“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天下無敵。他被封為楚王,有了一大塊封地,也就相應地有了財權、兵權。他的這些條件,都足以構成對漢王朝皇帝寶座的威脅。為了解除威脅,漢王朝可以收回他的封地,可是無法否定他的功勞,無法消除他的聲望,更無法剝奪他用兵如神指揮若定的本領。他一天不死,劉邦就連睡覺也難以安枕,於是他就難逃被冤殺的厄運。

  文臣與武將不同,他們手無寸鐵,根本構不成對皇帝寶座的威脅。皇帝對於他們,想用就用,想貶就貶,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中,似乎就沒有加以冤殺的必要。其實不然,曆史上文官中的高官被冤殺的並不少見。常常是皇帝自己決策失誤,下不了台,隻好推出一個大官來做犧牲品,當替罪羊,以求了事。漢景帝時代的禦史大夫晁錯無辜被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晁錯其實一點也不錯

  晁錯姓晁名錯,西漢時潁川人。他是一位智囊型的人物,曆事文帝、景帝兩朝,對朝廷忠心耿耿,出謀劃策,盡心竭力;而且言必有中,深得信任。晁錯官至禦史大夫,位列三公,與丞相同為文官中之最高級別。他最後之被冤殺,純粹是代人受過――也就是代漢景帝受過。他雖然名“錯”,其實他自己一點也不錯。

  從晁錯的一生經曆看來,他確實是一位聰明絕頂、很有才華的人物。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天下研究《尚書》的學者幾乎絕跡,傳說齊地有一位精通《尚書》的名叫伏生的老學者,年已90多歲。朝廷無法征他出來做官,隻好選派一位青年學者到他那裏去學習。這個任務就落到了晁錯的頭上。晁錯盡得其學,圓滿完成任務,得到朝廷嘉獎,被任為太子舍人。當時的皇帝是漢文帝劉恒,太子是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晁錯對於如何啟發太子學習治國之術出了不少主意,頗見成效,深得漢文帝的讚許,於是又任他為太子家令。太子從小就很佩服他,遇事常常向他請教,把他稱為“智囊”。

  晁錯並不隻是個文人、書呆子,他還研究兵法,研究對抗匈奴(當時最大的外患)的戰略,向朝廷上書獻策,提出“兵體三章”:一是“得地形”,即選擇決戰的地點;二是“卒服習”,即訓練士卒的方法;三是“器用利”,即發揮武器的功效,並提出以胡製胡的“萬全之術”。他的許多建議,都得到漢文帝的認可與采納。

  惟獨對於“削弱諸侯”一事,漢文帝持慎重態度,沒有公開表態。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對晁錯更是言聽計從,先任為內史,後升禦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錯得到景帝的支持,大膽更改許多法令,為當時一些大臣所不滿,連丞相申屠嘉也不以他為然,雙方多次發生爭執。後來丞相病死,對於晁錯的主張,再也沒有人公開反對,晁錯得以順利地推出“削弱諸侯”的計劃。

  從“削弱諸侯”到“七國之亂”

  秦滅六國,在六國的土地上設立許多郡縣,直屬中央,引起六國臣民強烈的不滿,引發了秦末的大亂。漢初為適應當時的形勢,在一部分地區恢複了封土建國的舊製,既封了一些異姓功臣、六國後裔,也封了一些劉邦的子弟,在漢王朝的疆域裏建立了一些小王國。後來劉邦大殺功臣,把異姓王國統統改封給劉氏子弟(隻有一個長沙王吳芮在傳了四代之後,因無後裔,封土收回)。

  他認為:這些小王國的諸王既然都是劉氏一家人,大概就不會有二心。後來的史事證明劉邦估計錯誤,異姓王國有可能發動叛亂,同姓王國也照樣能夠發動叛亂。漢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就是由七個同姓王國所發動的。一些同姓王國逐漸發展壯大,與朝廷爭權奪利,造成尾大不掉之勢,這是當時漢王朝一個極大的隱患。對於這個問題一些有識之士早就看出來了,例如漢文帝時代的青年政治家賈誼上書暢論國事,就大膽指出諸侯坐大,朝廷指揮不動是非常危險的事。在《治安策》一文中,他比喻說:“天下之勢方病大腫,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這當然是畸形,是變態,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危害全身。

  漢文帝辦事穩重,他雖然對賈誼的獻策非常欣賞,但是表麵上不置可否,以免驚動諸侯,激化矛盾,引起衝突,而暗地裏卻照著賈誼的獻策辦事。如齊王劉則死,無後,他就把齊地分封給劉氏宗室七人,建立齊、城陽、濟北、濟南、 川、膠東、膠西七個小國;淮南王劉長死,他就把淮南地分封給劉長的三個兒子,建立淮南、廬江、衡山三個小國。這樣一來,諸侯越封越多,各個諸侯的實力也就越來越小,難以和朝廷抗衡,發生動亂的危險性也就逐漸減少。如果“削弱諸侯”的計劃能夠穩步進行,一場動亂本可避免,可惜計劃沒有完成,漢王朝的人事卻有了很大的變動。提出《治安策》的賈誼英年早逝,晁錯在“削弱諸侯”的政策上和賈誼完全一致,在處理的方法上卻更為激進。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繼位,在重用晁錯這一點上,他們父子的態度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兒子辦事沒有父親那麽老練。當身為禦史大夫的晁錯主張懲治不法諸侯,並且削減這些諸侯的封地時,漢景帝不講策略,公開批準執行。這樣一來,矛盾立刻激化,東方七國迅速聯合起來,以討伐晁錯為借口,起兵反抗朝廷,“七國之亂”爆發。

  “七國之亂”的起因

  當時漢王朝的疆土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首都長安在西部,西部的疆土由朝廷直屬;東部的疆土則分封給17個劉姓王國。發動叛亂者雖然隻有七國(吳、楚、趙、濟南、 川、膠西、膠東),並非全部,但是其中的吳、楚等國,麵積廣大,地方富庶,實力強大,在東部疆土中號召力很強,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一旦宣布起兵,幾個小國隨聲附和,漢王朝大約三分之一的疆土立刻變色。他們發動叛亂的真正原因當然是不甘心長期受製於朝廷,要想推翻漢景帝,取而代之。但是這話不能明說,總得找個借口。正好晁錯上書主張懲治諸侯,言辭激切,他們就指責晁錯離間骨肉之情(因為皇帝與諸王全都姓劉),自稱起兵的目的隻是清君側(鏟除皇帝身邊的壞人,即指晁錯)。其實這個借口是騙不了人的。“削弱諸侯”的主張雖然來自賈誼、晁錯,但懲治諸侯、削減封地的詔書卻由漢景帝所頒發,怎麽能找晁錯算賬!吳、楚叛亂,蓄謀已久,一旦起兵,進展迅速。漢景帝繼位不久,從未經曆過這樣的大事,一時手足無措。更使他神經緊張的是他和這次叛亂的實際帶頭人――吳王劉濞還有私仇。

  吳王劉濞是劉邦之兄劉仲的兒子,年齡大,輩分高,在17個劉氏諸侯之中,隱然成為領袖。漢文帝在位時,劉濞之子入朝,和皇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飲酒賭博為戲,酒醉後發生衝突,竟被皇太子失手打死,從此雙方產生隔閡。漢景帝心中有數,萬一叛軍打進長安,劉濞難免要報殺子之仇。

  漢景帝憂心忡忡,召見晁錯,商量對策。晁錯從大局出發,建議景帝禦駕親征,出兵討伐,由他自己留守長安。這個建議自有道理。吳王劉濞,須發皆白,在劉氏家族中年高望重,如果派一個普通將領去對付,是壓不住陣的。隻有漢景帝以天子之尊親自領兵,在兩軍對壘時才好臨機處置。可惜漢景帝體會不了晁錯的苦心,覺得晁錯要把他推上最危險的前線,心存疑慮,就背著晁錯,去和一些老臣商量。這一商量,就出了大問題。

  一些老臣從來就反對晁錯,由於文、景兩帝對晁錯一直信任,他們無可奈何。這時發現景帝對晁錯已經產生懷疑,就乘機大進讒言,把引起衝突的罪責全都加到晁錯的頭上。特別是一個名叫爰盎的老臣,過去擔任過吳相,了解吳國的國情。晁錯責備他不把吳王謀反的信息早日報告朝廷,要追究他的責任。他對晁錯恨之入骨,這時正好找到了一個報複的機會。他要求和漢景帝單獨談話,麵獻退兵良策。他說:吳、楚等國原無叛亂之心,之所以發動叛亂,是被晁錯所逼,因為晁錯主張懲治諸侯、削減封地。他們不怨朝廷,隻恨晁錯。聽說吳、楚兩王寫了信來,信中說高皇帝(指劉邦)的子弟各有封地,互不相犯。因為晁錯要削奪他們的封地,他們不得已而起兵反抗,目的不是想推翻朝廷,隻想共誅晁錯。

  如果朝廷能斬晁錯,並派使者到吳、楚等國赦免他們發動叛亂之罪,則一場戰禍就可以避免,“七國之亂”可以兵不血刃而定。景帝聽了這一番話,猶豫不決。因為他從未經曆戰事,心存畏懼;更怕晁錯逼他親自出征,很想早日平息戰禍。在想了很久之後,他才對爰盎說:

  如果真能平息戰禍,“吾不愛一人謝天下”(我寧肯犧牲晁錯一個人來求得天下的安寧)。於是,景帝和一些大臣背著晁錯作出了殺晁錯以向吳、楚求和的可恥決定,毫不知情的晁錯立刻大禍臨頭。

  忠心耿耿的晁錯血灑東市

  《漢書・晁錯傳》中說:漢景帝決心殺晁錯求和之後,立即行動。“錯殊不知,(景帝)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按照正常程序,大臣犯罪,要經過廷尉審理,皇帝批準,才能定罪判刑。判了死刑的人,應該是早已進了監獄,換了囚衣,才會拉出去行刑。按照《漢書》的記載,晁錯之死,是受了皇帝的騙。皇帝派大臣去召晁錯,晁錯自然是穿了朝服,衣冠整齊地來見皇帝。想不到在車子路過東市時,他就被揪下車來執行死刑。事起倉卒,當然來不及換囚衣。晁錯當時的職位是禦史大夫,官居極品,位列三公,竟然穿著朝服被殺,實在是不成體統,讓漢王朝十分丟臉,威信掃地。

  而且,這次死刑不是殺頭,是腰斬。《漢書・晁錯傳》中的記載是“錯當要(腰)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殺頭後暴屍於市)”。這就未免太過分了。

  對於漢景帝來說,晁錯是自己的老師,是先朝的老臣,有功於國,全無過錯。即使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拿他當犧牲品、替罪羊,也應該盡量照顧,能賜死於家中,或服毒,或自經,讓他有一個全屍,也不必株連全家。

  漢景帝為了討好吳、楚等國,不僅把晁錯斬於東市,而且用的是腰斬的酷刑,實在令人寒心。同樣是被殺,腰斬比殺頭要痛苦得多。一刀砍下頭顱,人很快就死了,最多不過是頭顱在地上滾幾滾,咬住一些草根。腰斬是攔腰斬斷,身體倒下之後內髒流得遍地都是,人卻很久不死。有的記載說,被腰斬的人還能用手蘸自己的血,在地上寫“慘”字或者“冤”字,真是觸目驚心,慘絕人寰。晁錯被腰斬時是否有此動作,因無記載,不得而知。不過他的死事之慘,確實令人傷感。《漢書・晁錯傳讚》曰:“錯雖不終,世哀其忠。”這評價是公允的。

  晁錯並非對皇帝盡愚忠

  一談起曆代封建王朝中的忠臣,有人就會想到那是在對皇帝盡愚忠。當然,隻懂得一味順從皇帝,隻懂得盡愚忠的臣子雖然不少,但是要把賈誼、晁錯這些頗有遠見、居安思危的有識之士一律視為“愚忠”,那就未免是在厚誣古人。賈誼提出《治安策》的時候,諸侯發動叛亂的危機還不明顯。他一再大聲疾呼,希望朝廷采取對策,防患未然。他所關心的絕不隻是皇帝個人的寶座,而是擔心內亂一旦爆發,受害的將是廣大軍民。他在文章中說,天下事“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一,可為長太息者六”,不怕得罪皇帝,不惜用這種危言聳聽的詞語來呼籲朝廷加以注意,其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

  晁錯說話、辦事的大膽,更超過了賈誼。他一旦登上了禦史大夫的高位(漢王朝地位最高的監察官),立即上書請求追查諸侯過錯,削減封地。諸侯嘩然,他一點也不在乎,我行我素。他的父親從家鄉趕來,勸他說:

  “皇帝初即位,如此重用你,你不能這樣得罪諸侯,給他惹禍!”晁錯回答說:“我必須這樣做,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他父親氣憤地說:“你這樣做,劉氏安而晁氏危。”由於害怕大禍臨頭,受到牽連,他父親竟然服毒自殺。晁錯仍不動搖。於此可見,為了爭取國家的長治久安,他不惜把自己置於中央與地方諸侯矛盾的焦點,也就是風口浪尖上。《漢書》上說“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不能預見自身的危險)”。

  其實他是有預見的。他估計漢王朝當時具有左右局勢的實力,反對遷就不法諸侯,認為長期遷就下去,就是養虎貽患。他主張對不法諸侯采取強硬態度。別的大臣顧慮重重,生怕夾在劉氏家族的利害衝突之中,費力不討好,惹火燒身。他卻橫下一條心,撞了南牆不回頭,最後是當了犧牲品,被漢景帝所出賣,血灑長街。

  “七國之亂”的結局

  漢景帝畢竟年輕、幼稚,沒有主見,上了吳王等人的當。吳王先是揚言,他們起兵的目的,並非爭奪天下,隻是為了共誅離間骨肉之情的奸臣晁錯,隻要晁錯伏法,立刻可以息兵。但是在晁錯被腰斬、全家被殺之後,吳、楚等國的叛軍照樣前進。當時有個將領鄧公從前線返回,景帝召見了他。雙方對話如下:

  上問曰:“道(從)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罷兵沒有)?”鄧公曰:“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因削地而激怒),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鉗口不敢複言矣。”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製,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指晁錯被腰斬),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複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於是景帝喟然長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悔恨)。”

  (《漢書・晁錯傳》)

  漢景帝原以為犧牲了晁錯就可以討好吳楚叛軍,使得戰事平息。後來發現吳楚叛軍照樣進兵,才知道自己過於天真,上了大當。有些大臣不客氣地批評了他,認為他不該冤殺晁錯,使得親痛仇快。他也接受了這些意見,深表後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動用了漢王朝中央軍的主力――車騎將軍周亞夫所率領的精兵迎擊叛軍。晁錯的冤死,吳楚等國的言而無信,激怒了全軍將士。戰事進展順利,叛軍紛紛瓦解,前後不到三個月,“七國之亂”平定。景帝接受這一次慘痛的教訓,在戰事結束之後,堅決推行晁錯所製訂的政策,削減諸侯的土地和權力,不再遷就與姑息。從此以後,在朝廷的有效監督之下,諸侯隻有俯首聽命,無法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漢王朝消除了後顧之憂,逐漸富強起來,以後在漢武帝時代,才能集中力量,連續出擊,打敗北方的強敵――匈奴,迎來了漢王朝的全盛時代。晁錯的血沒有白流,他自己雖然蒙冤慘死,但就在他死後不久,他所想做的事都一一做到了。正如他父親所估計的,晁錯所做的這一切,能夠使得劉家從此安定(也就是漢王朝能夠相對安定),而晁家卻付出了最大的代價――全家被殺,血灑長街。對於這種結果,晁錯並不是不知道,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古往今來的誌士仁人,大都如此。

  後人從中汲取的教訓

  晁錯的冤案,給後人留下了不少教訓。

  本來這個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漢景帝當時如果堅決聽從晁錯的主張,接受晁錯的建議,親自領兵,禦駕親征,而由晁錯留守長安,就像漢初的劉邦出征、蕭何留守長安一樣。這樣的聲勢就足以震懾叛軍,戰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甚至不戰而勝。當然,打仗的事自有周亞夫這些名將出馬,不會要漢景帝操心,所謂禦駕親征,不過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而已。

  無能的漢景帝,沉不住氣,竟然屈從於敵人的意誌,冤殺晁錯。這是一種亂了套的做法,對內對外,都極為不利。對內而言,冤殺晁錯,隻能使忠臣氣短,壯士寒心,大大降低皇帝的威信。對外而言,徒然被吳楚等國嘲笑,長了他人的誌氣,滅了自己的威風,貽笑外邦,貽笑後世。幸虧周亞夫等人治軍有方,不辱君命,最後打了勝仗。這一勝仗,多少還含有一點僥幸的成分在內,絕對沒有晁錯所設計的方案那麽萬全。

  晁錯冤案的形成,包括了多種原因,例如吳王劉濞等人的訛詐,例如爰盎等人的向景帝大進讒言等等。但是應該負主要責任的還是漢景帝。他既軟弱無能,又背信棄義。“削弱諸侯”的策略雖然是晁錯提出來的,但他做不了主。你是漢王朝的法定代表人,有拍板定案的大權,事情經過你的批準,你就應該承擔全部責任,否則,要你這個皇帝幹什麽?不過,在中國的曆史上,漢景帝還不算是個壞皇帝,既不老奸巨猾,也不窮凶極惡,隻不過太幼稚,太無能,沒有經曆過大風大浪,被吳楚叛軍的聲勢嚇破了膽,妄想以遷就的辦法把事情擺平,所以做出了冤殺功臣的大蠢事。事後他還算能夠接受批評,深表悔恨。當時還沒有出現對冤假錯案進行平反的辦法,如果有這樣的事例,估計他也可能對晁錯進行平反。

  晁錯的冤案也告訴我們:從政,是一種風險很大的事業。盡管你博學多才,見識超人,你所提出來的主張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也要考慮提出的時間是否合適。如果提得太超前了,就會被人懷疑,受到反對,甚至遭到打擊,付出犧牲。譚嗣同等六君子因為致力於推行新政而被殺頭,但是轉眼之間,清王朝自己也在推行新政了。

  既然如此,他會給你平反麽?不會。曆史現象就是如此可笑,明明是正確的主張,最早提出來的人往往會粉身碎骨,等到大家都讚成你的主張,你已人死不能複生。

  這樣的悲劇已經一再重演,我們不可不知。

  這種曆史現象,教乖了一些投機分子。他們雖然從政,卻並不急於提出自己的主張,而是耐心觀察火候,時機不到,絕不出頭,讓別人去當被槍打的出頭鳥;時機到了,隨聲附和,去爭撿落地桃子,做到穩贏不輸。

  但是曆代也還是有一批誌士仁人,為了救國救民,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不避風險,正直敢言,永遠戰鬥在最前線,也就常常會犧牲在大功告成之前。

  2000年前的晁大夫就是這樣的人物。正是:

  大夫明知山有虎,連年偏向虎山行;全家熱血灑東市,為保蒼生享太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