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羅馬尼亞“戰區”的終結

  1.向羅馬尼亞內地推進

  盡管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喪失了大半兵力,希特勒卻依然對其“寄予厚望”。8月26日,“元首”發出命令,要求在多瑙河口—加拉茨—福克沙尼—喀爾巴阡山建立新防線。也就是說,他還指望能保住羅馬尼亞內地。看到這樣的命令,弗裏斯納真是哭笑不得。他現在僅剩3個完整野戰師外加7個師的殘部,再加上匈羅邊境的29個匈牙利營。要麵對的敵人卻是紅軍的50個師,外加數十萬翻了臉的羅馬尼亞人,自己根本就不是對手。這種形勢下,唯一的選擇隻有盡快把殘兵敗將都撤到匈牙利。即使要做到這一點,也需要大量的援軍。

  德軍在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的防禦態勢:

  除了一些臨時拚湊的陸軍分隊和機場勤務部隊,德軍防禦力量以第5高射炮師為主。該師原本負責為羅馬尼亞油田提供防空掩護,在1944年8月23日擁有76個連(33個重炮連,23個中輕炮連,11個探照燈連,3個阻塞氣球連,6個煙幕連)。但在羅馬尼亞反叛,蘇軍又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這些高炮部隊也被要求投入地麵戰鬥。全部兵力分為兩個集群,一個是“庫德爾納(第5高炮師師長)戰鬥群”,負責死守普洛耶什蒂;一個是“格斯滕貝格/斯塔赫爾戰鬥群”,開到了布加勒斯特以北。前麵介紹過,希特勒曾命令這個集群向布加勒斯特進軍,結果不但失敗,還被羅馬尼亞人包圍了起來。8月28日,該部企圖向北突圍,結果被圍殲。

  俄國人給弗裏斯納留下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多了。此時,馬利諾夫斯基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正向羅馬尼亞內地高速衝來。他要奪取兩個重要目標:普洛耶什蒂的油田;還有就是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擔當前鋒的第6坦克集團軍開足馬力一路狂奔,至8月25日已疾進170—180公裏,前進速度達每晝夜40—45公裏。為了獲得這樣的高速,俄國人也付出了血的代價。在與德軍裝甲後衛的一次激戰中,第5近衛坦克軍長阿列克謝耶夫被打死了。不過這次進軍也有一個令俄國人很開心的地方:在石油之國羅馬尼亞,燃料唾手可得!第6坦克集團軍整個戰役期間消耗了1800噸油料,繳獲量卻高達1288噸。也就是說,單靠戰利品,就足夠坦克集團軍走完72%的路程。東線戰爭中,這種好事並不常見。比如此前的利沃夫戰役,第1坦克集團軍消耗了5045噸油料,繳獲卻隻有94噸。

  紅軍的推進又快又順。8月26日,第6坦克集團軍占領了福克沙尼。第二天就兵逼布澤烏。此地是通向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的最後屏障。德軍也意識到這一點,在此組織起拚死抵抗。激戰持續了一天。紅軍到8月28日才占領布澤烏。戰果為打死德軍1500人,俘虜1200人。馬利諾夫斯基的龐大軍團兵分兩路,左翼:第53集團軍由第5機械化軍、第18坦克軍配合,開向羅馬尼亞首都;右翼:第5近衛坦克軍與第27集團軍一道衝向普洛耶什蒂。

  8月29日,蘇第5近衛坦克軍在羅第18步兵師配合下攻打普洛耶什蒂。先頭第6近衛摩托化步兵旅衝破了德軍的防禦。蘇第27集團軍的第3近衛空降師也投入戰鬥。8月30日晨,普洛耶什蒂落入蘇軍之手。第二天,向北突圍的德第5高射炮師被殲滅,師長庫德爾納少將淪為俘虜。普洛耶什蒂的陷落後來被德國將軍蒂佩爾斯基爾希稱為“最沉重的打擊”。因為在丟失了羅馬尼亞油田,合成燃料的產量又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希特勒將隻能依靠少量的儲備和匈牙利油田來艱難維持龐大的戰爭機器。

  當馬利諾夫斯基攻城掠地之際,托爾布欣也沿著黑海沿岸一路掃蕩而來,切斷了當地德軍向西撤退的道路。在他的攻擊軸線上,布滿了德羅海軍的海上或江湖基地。困在這些港口裏的德國艦艇部分被擊沉,更多的則被德國人自己鑿沉。但一個名叫齊布的德國海軍少將(黑海海軍船廠負責人)卻不甘心坐以待斃。為了將大量德軍、傷員、日耳曼難民和船廠工人轉移到安全地帶,他於8月25日把大約200艘小型艦艇(海岸防禦艦、運輸艦、衛生船等等)集結在多瑙河上的布勒伊拉(加拉茨以南),開始了冒險之旅:強行穿越敵對的羅馬尼亞內陸航道。一路上,對企圖阻撓者,齊布要麽恐嚇一番,要麽就幹一仗。特別是在8月26日,齊布船隊與羅軍展開了一次長達2小時的激戰,最後以損失20艘小船和350人的代價衝破了封鎖。但他們的艱難之旅並沒有終結,因為俄國陸軍的推進速度比他們要快得多,天上還有俄國飛機襲來(齊布的旅程未完待續……)。蘇聯海軍卻未能阻止齊布的行動。因為要排除水雷(包括西方布下的水雷),蘇聯多瑙河區艦隊要晚幾天才出發。他們沿途和依然效忠德國的部分羅軍交火,擊沉了2艘淺水重炮艦和1艘掉隊的德國船。在加拉茨,蘇軍又受到了德軍炮兵的阻擋,被耽誤了一些時間,直到8月28日才占領布勒伊拉(齊布已經離開了3天)。此前一天,5艘羅馬尼亞淺水重炮艦和其他一些船隻向多瑙河區艦隊投降。8月29日,蘇聯陸軍第57集團軍在登陸兵和空降兵的配合下,奪取了羅馬尼亞主要海軍基地康斯坦察。9月10日,失去基地的3艘德國潛艇在土耳其海域自爆。德國海軍在黑海的活動至此宣告終結。

  當紅軍一路迅猛追擊的同時,他們的對手——弗裏斯納,也在加緊撤退。8月29日夜,德國陸軍總部為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劃了一條比較現實的新防線:北接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控製住喀爾巴阡山和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然後向南延伸到鐵門(羅南邊境附近的多瑙河峽穀地帶),與駐守南斯拉夫的F集團軍群連接。考慮到弗裏斯納幾乎已囊空如洗(重新拚湊的第6集團軍隻有20個營),還給他調來了一些援軍,包括匈牙利第2集團軍(4個師),以及從希臘抽調的一些部隊(他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趕到)。不管怎麽說,根據這道新命令,弗裏斯納終於可以拋開羅馬尼亞內地,一頭向西撤退就可以了。

  同一天,斯大林也向前線下達了新任務。他現在不太關心阻撓弗裏斯納殘部,因為眼前有更大的目標——通過羅馬尼亞這扇“敞開的大門”闖入巴爾幹:馬利諾夫斯基的主力正衝向油田和羅馬尼亞首都,然後要推進到塞維林以南的多瑙河——也就是南斯拉夫邊境附近(鐵門峽穀);托爾布欣也要繼續南下,於9月5—6日前進抵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的邊境。對於德軍正在撤入的東喀爾巴阡山,僅派出馬利諾夫斯基的右翼(第40集團軍和第7近衛集團軍)。

  弗裏斯納利用這個機會盡力搶救他的殘兵敗將。雖然完整的戰鬥兵團隻剩3個,但湊上各種散兵遊勇和後勤部隊等等,可能還有一些內地部隊,其總人數依然有20萬之多。在空軍第15高炮師的掩護下,長長的車隊沿著單行車道緩慢地行駛著,陸續進入山口。但不是所有部隊都這麽幸運。當紅軍洶湧南下之際,有一部分德軍被切斷了退路,隻好向南逃向保加利亞。他們中的一股於9月1—2日被截斷在布加勒斯特以東的克勒拉希(羅保邊境附近)。近6000德軍淪為俘虜。包括18個上校和100多個其他軍官。9月6日,紅軍第6坦克集團軍的一個摩托車團衝到了南斯拉夫邊境。俄國人還控製了這裏的多瑙河段(鐵門),擋住了上麵提到的齊布船隊。德軍試圖通過陸上進攻救出齊布,但未能奏效。齊布隻能解散船隊,並沉掉幾乎所有船隻(除了12艘被羅軍繳獲)。但他的目的基本達到了。至9月2日,大部分人員(包括2600名傷員)已逃入德軍戰區。同期有大約16000人在保加利亞港口登陸然後西撤。

  在羅馬尼亞的土地上,俄國人一路狂追,德國人一路狂逃。身為地主的羅馬尼亞政府卻無能為力。他們曾向托爾布欣提出請求,希望把首都和羅馬尼亞西部劃在戰區之外。俄國人當然不會理睬這種與虎謀皮的建議。8月31日10時,蘇軍浩浩蕩蕩地開入布加勒斯特。部隊包括:第53集團軍、第5機械化軍、第18坦克軍。所謂的羅馬尼亞第1誌願師也在其中。為了震懾羅馬尼亞人,斯大林還下令,當地麵部隊通過城市時,要派出大量飛機從空中掠過。俄國人來了,留在這裏的德國人當然要倒黴了。雖然紅軍野戰部隊很快通過城市,繼續追擊而去,但隨後跟進的“特殊機關”卻展開了大逮捕。最初,羅馬尼亞內務大臣拒絕交出德國軍事代表團的軍官,因為他擔心留在德國的羅軍軍官和外交人員會遭到報複。但俄國人很快迫使他們讓步。結果,德國將軍們,包括格斯滕貝格和漢森,再加上剛到羅馬尼亞才4天的“鎮壓高手”斯塔赫爾,都成了俄國人的俘虜;醫院裏的德軍士兵也在抓捕之列。德國外交人員和平民,包括困在使館的600多人,此時麵臨著絕境。9月1日,德國大使館得到通知,要他們搬出來。絕望的大使基林格爾開槍自殺。德國的盟友——匈牙利使館雖然掛上了瑞典人的牌子,但也沒能逃掉。8月24日到31日,在羅馬尼亞內地,共有53159名德國人被抓(包括14名將軍和1124名軍官),另有5000人被打死。其中在羅馬尼亞首都被抓了5437人,包括7個將軍和358名軍官。首都羅軍據說傷亡了1400人。證明雙方曾爆發相當激烈的戰鬥。除了德國軍人和工作人員外,羅馬尼亞境內的日耳曼族裔也處境不妙。過去希特勒曾利用他們向羅政府施加內部壓力,還組建了一支4萬人的日耳曼準軍事武裝。紅軍到來前,他們中的一部分跟隨德軍逃亡,約6萬人到了奧地利。沒來得及逃走的人也被大量押往蘇聯。其人數不少於幾萬。

  弗裏斯納本人倒是逃脫了被抓的命運。9月初,在匈牙利第2集團軍掩護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占據了新防線,展開了5個軍(德第17、57〈裝甲〉、72軍,匈第2、9軍)。但紅軍也跟了過來。同樣在9月初,在羅第1、4集團軍配合下,蘇聯第2烏克蘭方麵軍主力轉向北麵和西北麵,向著德軍的新防線壓了過來。艱苦的山地戰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0月25日,蘇羅聯軍才最終將德軍從羅馬尼亞境內完全驅逐了出去。長達7個月的東線羅馬尼亞戰局至此宣告結束。與此同時,以蘇聯第2烏克蘭方麵軍(含羅1、4集團軍)和第4烏克蘭方麵軍部分兵力為一方;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9月24日由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改稱。10月底兵力包括德第6、8集團軍,匈第1、2、3集團軍)為另一方,拉開了匈牙利爭奪戰的序幕。

  2.總結與未來……

  羅馬尼亞戰役結束了,東線戰爭卻還沒有結束。雙方匆匆投入下一輪激烈的廝殺,把精確計算成敗的工作丟給後人。不過蘇聯方麵也粗略估算過一下,在短短十餘天(8月20日至9月3日)的羅馬尼亞夏季戰役中,他們消滅了22個德國師(包括被圍的18個師)。蘇聯新聞局公報的具體戰果如下:俘虜208600人(含25名將軍),擊毀戰車490輛,火炮1500門,飛機298架,汽車15000輛;繳獲火炮2000多門,坦克強擊火炮340輛,汽車約18000輛,飛機40架。斯大林對此次大捷頗為滿意,除了按照慣例頒發大量勳章和“星星”外,更是給與兩位方麵軍司令員特別的獎賞。9月10日,馬利諾夫斯基獲得了蘇聯元帥稱號;兩天後(9月12日),托爾布欣也獲此殊榮。

  即使比對德國和西方公布的材料,俄國人這次發布的戰果也算比較可信,甚至可能偏低。兵團損失方麵,如前述德方資料所承認,共有16個德國陸軍師被全殲,7個德國陸軍師被擊潰。另外還要加上被殲滅的德空軍第5高射炮師。但德軍傷亡人數很難估計。格蘭茨認為,德羅兩軍的總損失高達40萬人。這個數字也是來自俄國的統計,而且僅指死亡、被俘和失蹤人員。德軍的兵力變動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到9月1日,弗裏斯納手上的殘餘兵力僅剩20萬人,另有2000名仆從軍。而在戰役前,他掌握的德軍兵力為50萬人。羅馬尼亞反叛後,弗裏斯納又接受了內地的全部德軍(他們中的5萬多人隨後也當了俘虜)。粗略估計一下,在合圍戰役中,德軍大概損失了30萬人,其中25萬—27萬被打死或俘虜。在羅馬尼亞內地另外損失了5萬—6萬人。總計為35萬—36萬人左右。羅軍在最後對蘇戰鬥中的損失前麵已經說過:77177人。則德羅兩軍總損失的確超過40萬。另有約11萬羅軍被蘇聯扣押。

  對資料進行深入挖掘後,還會發現一些相當詭異的細節。西德曾於1979年公布過二戰德軍墳墓在各地的分布數字。其中羅馬尼亞境內隻有38106人。少得近乎離譜!不過仔細分析一下,也不很奇怪。事實上,紅軍圍殲德第6集團軍的主戰場是在普魯特河以東。戰後,這塊地盤被劃給了蘇聯。這裏的死者當然不會列入“戰後羅馬尼亞”的清單(1979年公布的“德軍墳墓分布圖”就是標示在戰後疆域上)。至於死在東岸的具體人數,目前還沒有見到準確數字。如果相信俄國人發布的戰報,則不少於10萬。至於那些葬身普魯特河的德軍官兵,他們算是死在哪一側,這就無從得知了。

  而在羅馬尼亞戰後疆域內,被打死的38000餘德軍主要由下列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1944年夏季戰役相關):第4軍(米特集群);第6集團軍逃到西岸的部分兵力;在羅內地的兵團和分隊(如第5高射炮師),這些單位被打死約5000人。

  第二部分(其他):1944年春季戰役和秋季掃尾戰鬥的傷亡;油田防空戰的損失。

  這38106人中,排除其他種種後,渡入西岸的第6集團軍戰死者可能隻有1萬多人。當然,還有很多人當了俘虜。這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盡管俄國人在包圍戰後期有些疏忽大意,但能夠逃入普魯特河西岸的德軍也不是很多。

  紅軍在快速橫掃數十萬德軍的同時,自身付出的代價卻相當輕微。從8月20日到29日,一共損失了67130人。其中死亡或失蹤者隻有13197人。同時損失了75輛坦克自行火炮和108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111架作戰飛機。紅軍輕微的傷亡和損耗說明,德軍的有效抵抗在戰役開始後不久就趨於瓦解。他們既沒有足夠的坦克飛機(特別是沒有性能超群的重型坦克),火炮也被大量丟棄在撤退途中,彈藥更是無法補充,最後隻能以數百數千人規模的集團衝鋒來一求生路,但卻暴露在可怕的炮火打擊和空襲之下,最後非死即俘。擁有大炮飛機且彈藥充足的俄國人所要付出的成本自然要低得多。

  另一方麵,自紅軍踏上羅馬尼亞土地,一直到德國人被完全趕走的7個月時間裏,俄國人的總傷亡卻也相當可觀。1944年3—10月,蘇軍在羅馬尼亞共損失了286342人。其中純減員68993人(含死亡59499人)。武器方麵,損失了2083門火炮迫擊炮,2249輛坦克自行火炮,528架飛機。這裏當然包括了春季損失的15萬人和秋季戰役的傷亡。眾所周知,紅軍的絕大多數傷亡數據,都是在蘇聯解體前後公布的。唯獨其在各東歐衛星國的損失數字卻發布於紅色帝國的鼎盛時代。甚至在措詞上還有所誇大(比如把純減員故意解釋成“犧牲”)。其用意無非是向各“兄弟國家”炫耀紅軍為“履行國際義務”所付出的“鮮血代價”。

  和蘇德兩軍所不同的是,羅馬尼亞人因為反水的關係,其傷亡具有特殊的雙重構造:既有對蘇作戰損失,也有對德作戰損失。前者的爭議很大。近年關於羅軍傷亡的常見說法是:3年對蘇戰爭中,共死亡71000人,受傷243000人,另有31萬人失蹤。可俄羅斯卻公布了一組差異巨大的數據:羅軍死亡失蹤48萬,被俘201800人(其中死亡40000)。

  按照羅馬尼亞數據,即使將沒有被俘的11萬失蹤者都算作戰死,死亡者總數也隻有17萬。與俄國人主張的48萬相差甚大!問題是,一些西方資料也頗支持俄國人的主張。如西頓就認為,羅馬尼亞軍隊到1943年11月已經死亡了25萬人。在獲得更多資料和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前,這個問題看來還是先擱置為妙。羅馬尼亞俘虜的數字和下落也無法徹底搞清。1946年4月10日的一份蘇聯絕密報告記載,大戰結束初期,共有61662名羅軍戰俘被釋放回國。另有20411人被用於組建“誌願部隊”。剩下的存活戰俘總數為50928人。除了將軍、軍官和病人外,多數人還在蘇聯接受強製勞動。到1947年9月,還有46725名羅馬尼亞戰俘被扣在蘇聯。除了軍人外,蘇聯還關押了超過3萬羅籍德意誌族。兩批人加在一起,總數為79539人。根據俄國人的計劃,這些人將被陸續釋放,最後一批預定於1948年3月遣返。但據羅馬尼亞的說法,還有約11萬羅軍被扣。生存者熬了11至15年(即1955—1959年)才能回國。

  在擺脫德國後,羅馬尼亞必須和“新朋友”蘇聯在外交和政治上打交道。就在對德宣戰後兩天(8月27日),羅新政府宣告無條件接受蘇聯的停戰條件。31日,羅政府代表團抵達莫斯科。9月12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代表蘇、美、英三國簽字的是剛剛在羅馬尼亞取得勝利,榮升為蘇聯元帥的馬利諾夫斯基。協定的內容和4月份提出的六項條件差不多,隻是細化了某些條款。比如原來規定羅馬尼亞應該向德國開戰,現在改為向德國和匈牙利兩國開戰(對於打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當然是歡迎的)。向蘇聯支付的賠償被定為3億美元。俄國人稱這個價錢便宜了羅馬尼亞。另外,還添加了一些更嚴厲的條款,包括“懲辦戰犯”和解散“法西斯”組織,以及羅馬尼亞的內政安排、行政當局與蘇聯占領軍的關係等等。和對芬蘭的態度截然不同,蘇聯對羅馬尼亞實施了軍事占領,並將其變成繼續進攻的後方基地。羅馬尼亞得到的唯一好處是,俄國願意在特蘭西瓦尼亞問題上幫助他們。

  為了收複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軍隊再次踏上征途。這次是作為蘇聯的仆從軍參與對德作戰。在收複本土的戰鬥中,羅軍投入了23個師(10月5日)。隨後一些兵團被調回後方,前線隻留17個兵團(10月16日後)。在8月23日至10月30日,羅軍損失了58300人(死、傷、失蹤)。此後,又有14—16個師繼續跟著俄國人到處征討。打俄國人的時候,羅軍就被認為是三流部隊。現在掉轉槍口打昔日的“德國戰友”,羅軍的裝備依然較差,水平也高不到哪裏去(雖說打宿敵匈牙利人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性可能會大一點),何況俄國人根本就不信任他們。但羅馬尼亞炮灰依然被使用得很“充分”。結果在整個對德作戰期間,總損失高達169822人。其中包括21000多死者。

  當數十萬羅軍在前線和德國人以及匈牙利人打仗時,在後方的羅馬尼亞人和紅軍之間的關係也相當緊張。比起“戰敗者”來,羅馬尼亞政府似乎更願意把自己當成“識時務”而倒戈的“俊傑”,還試圖保持某種相應的尊嚴。這從貝利亞致斯大林的報告中可見一斑。報告引述了羅最高統帥部於9月30日發布的一道命令,其中規定:嚴禁各軍政單位和個人在未經羅中央機關批準的情況下向蘇軍提供物資。如果蘇軍強行征發,則視為“搶劫”,允許羅軍警和憲兵為此動用武器,如遇蘇軍抵抗,則“格殺勿論”!

  斯大林在羅馬尼亞的行動卻是分步驟進行的。停戰協定簽署後不久,他曾有指示,未經他的批準不得在羅境內進行逮捕。但在1944年10月,在靠近南斯拉夫的羅馬尼亞城市克拉約瓦,卻爆發了大逮捕。此前,俄國人決定在這裏建立一個基地,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提供物資。為了肅清當地的“反蘇分子”,根據斯大林本人的指示,副內務人民委員謝羅夫指揮1個內務團和2個邊防機動隊,共2000人在當地“除奸部”配合下開始行動。10月9日,貝利亞向斯大林呈報了抓捕名單,並要求部署250人的預備隊,以防止“突發性事件”。10月12日謝羅夫報告,已有55名“反蘇人員”被捕。

  對於蘇聯在羅馬尼亞的所作所為,西方基本認同。早在5月份,英國人就同意斯大林將羅馬尼亞納入蘇聯勢力範圍;美國人晚了一個月,也於6月份認賬。現在,已被各大國私下認定了“歸屬”的羅馬尼亞處於蘇聯的軍事占領之下,其政治未來當然也得聽俄國人的。安東奈斯庫將被處以極刑(1946年6月執行),而對出賣了老安的國王陛下(也是他最後批準了對安的死刑判決),俄國人也作出了安排。還在羅馬尼亞戰役尾聲,紅軍總參謀部的安東諾夫和什捷緬科等人就主張,對將來必然和蘇聯為敵的羅國王,應采取“果斷措施”!斯大林抽著煙鬥悠閑地聽取了他們的報告,然後撚著胡子教導了一番他的高參們:如果現在觸動國王,將會刺激羅馬尼亞的民族情緒和西方盟國。等到未來,羅共自然會解決掉國王問題。總之,老斯不想重蹈十月革命後槍殺沙皇全家的覆轍。而蘇聯軍人們也發現,國王隻是個喜歡玩樂的“花花公子”,熱衷的是打獵和駕駛斯大林送給他的“波2”飛機。兩年後,斯大林的預言實現了:羅共迫使國王下台,並把他趕出國去。8月政變中充當了重要角色的瑪尼烏也沒有好日子可過。他的國家農民黨將遭到解散。他本人則被作為“英國間諜”送上了法庭。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在戰時,發生在羅馬尼亞的“小事”也不會讓斯大林過於操心。因為該國已經是他的囊中之物。擺在眼前的當務之急是:在打開了巴爾幹的大門之後,如何通過戰爭繼續在這個地區擴大利益。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