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基什尼奧夫—雅西“口袋”之戰

  1.密謀、偽裝與決斷的前夜

  隨著蘇軍預定的進攻日期——8月20日的臨近,無論前線還是後方都變得越來越不平靜。隱秘外交戰場上的幕後交易籠罩在迷霧之中。從7月初到8月初,羅馬尼亞反對派向俄國人做了多次試探。他們再次介紹了自己的計劃,還在8月9日提出建議:將派一個名叫阿爾迪亞的羅馬尼亞將軍去往蘇軍戰線,以取得軍事行動上的協調。和羅馬尼亞人的急迫相比,俄國人卻相當冷淡。無論對方如何請求,莫斯科發給談判代表的指示都是:不要急於答複。耐人尋味的是,1944年8月19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第4歐洲司司長瓦·佐林就蘇羅間的談判經過作了一份總結報告。此時,紅軍在羅馬尼亞前線的總攻即將開始。

  在前線,形勢似乎更為明朗。按照慣例,紅軍總參謀部當然希望隱藏真實企圖。為此也用了不少辦法:比如在非主攻地段(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第40集團軍和第7近衛集團軍;烏克蘭第3方麵軍第5突擊集團軍)上製造重兵雲集的假象,手法包括搞一些佯動和假無線電信號,甚至專門派出一些汽車,拖著雜七雜八的東西把地麵搞得塵土飛揚;為了讓對手相信自己尚未“挪窩”,第6坦克集團軍和第7機械化軍還在原駐地留下假坦克和假大炮,以掩蓋他們已經開走的事實。

  德國人可沒那麽好騙。8月8日,德國飛機觀察到了紅軍在普魯特河以東的運動。給偵察員的感覺是:俄國人根本不打算掩飾他們的進攻企圖。在預定的兩個主攻點——雅西和蒂拉斯波爾,集結中的大量蘇軍都暴露在空中偵察之下;而在靠近戰線的地方,保密工作更為鬆懈。從8月18日至20日,德第79步兵師每晚都能看到戰線對麵長長的俄國卡車隊開著雪亮的車燈駛過,顯然在向友鄰(羅第5騎兵師)當麵集中兵力。對這些危險的征兆,德國陸軍總部的反應相當遲鈍,甚至在13日又從羅馬尼亞抽走了1個步兵師。直到8月16日,負責“西段”的沃勒爾將軍才發出警告:紅軍可能在1—2天內開始進攻,戰鬥將在特爾古弗魯莫斯—雅西以西一線打響。不過沃勒爾似乎不怎麽擔心,還斷言羅馬尼亞人“十分自信”雲雲。

  1944年的8月下旬雖然已近夏末,氣候卻特別炎熱。當月最後一周的氣溫甚至達到38攝氏度。在這燥熱難耐的日子,在600多公裏長的戰線兩側,200多萬官兵煩躁不安地等待著新一輪廝殺的開始。8月19日,星期六,又是一個炎熱的大晴天,戰鬥開始了。但規模不大,隻是紅軍慣例中的“戰鬥偵察”:挑起一些連營規模的戰鬥以探查德軍的虛實。經驗豐富的東線老兵都知道,這正是大規模進攻的前兆。德國將軍們當然也不是傻瓜。當天傍晚,弗裏斯納把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第4航空隊的參謀長們召集到斯拉尼克的司令部開會(2個羅馬尼亞集團軍的軍官未獲邀請)。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見:翌日,紅軍將發動總攻。為防萬一,將軍們討論了實施撤退的“熊”計劃,但是他們還不打算將這一切都傳達給部隊。因為將軍們認為,最好對底下人隱瞞撤退計劃的存在,這樣可以迫使士兵背水一戰,死守戰線。另外,德國人也不希望把真實意圖過早暴露給羅馬尼亞“朋友”。

  德國將軍們準確預測到了危險到來的時間。遺憾的是,他們對紅軍的真實企圖卻隻猜對了一半。弗裏斯納在戰前的最後判斷(8月19日)中認為,馬利諾夫斯基的部隊將承擔主攻,攻擊方向是雅西以西,指向普魯特河和錫雷特河之間;同時預測托爾布欣也將有所動作,攻擊方向將是蒂拉斯波爾以南。上述估計都沒有錯。問題是,弗裏斯納對托爾布欣攻勢的危險性認識不足,認為這隻是一次輔助行動,目標僅限於把德軍趕過德涅斯特河下遊。根據這樣的判斷,確實沒必要立刻就放棄陣地。何況他還宣稱(或者說是不得不宣稱)“幾經考驗的羅馬尼亞軍隊將肩並肩”與德軍一道戰鬥。但這些被時刻提防著的“朋友”們,此刻也是心懷鬼胎。8月份,一些羅軍人員趁夜穿越戰線去和俄國人接觸。另外,還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人事變動。如羅第4集團軍司令拉科維特紮就突然被調任總參謀部作戰部長,他的集團軍則被交給阿弗拉麥斯庫指揮。這一人事變動沒有告知弗裏斯納和沃勒爾。到臨戰的8月19日夜裏,德軍觀察到對麵的紅軍發出了詭異的火光信號和照明彈,還得到了羅馬尼亞人的答複。同時,有更多羅軍官兵潛越戰線去投奔俄國人。大戰前夜頻現不祥之兆,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2.“紅色風暴”襲來!

  (1)“東段”戰線的第一天

  1944年8月20日,紅軍的大攻勢如期而至地“光臨了”羅馬尼亞前線。毀滅性的“紅色風暴”襲來了!在“東段”戰線,第3烏克蘭方麵軍將鋪天蓋地的炮火和炸彈傾瀉在德羅軍陣地上。重點地段的火力傾瀉持續了105分鍾,包括20分鍾的急襲射擊。無數炮彈覆蓋了6—8公裏的防禦縱深,將其化為火海。初次見識這種場麵的蘇聯新兵或許認為炮擊過後,將不會再有任何生物存活於那塊飽受鐵火沐浴的土地。而老兵們卻很清楚,當他們發起衝鋒時,照樣會有德國人出來迎擊。

  “東段”戰線第一天兩軍對應態勢:

  第3烏克蘭方麵軍在漫長的右翼戰線僅部署了第5突擊集團軍,用以對峙德第6集團軍第52軍(布申哈根將軍指揮),力求將其牽製在基什尼奧夫附近。

  方麵軍主力(第57、37集團軍,第46集團軍右翼)則展開於基茨坎橋頭堡,指向德第6集團軍和羅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

  當麵軸心國防禦部隊分屬德第30軍(左翼)和德第29軍(右翼),由西向東展開了7個師:德第302、257、15、306步兵師,羅第4山地師,羅第21步兵師,德第9步兵師。一線後方,紅軍還部署了兩個機械化軍團,準備用於擴張戰果,分別為:第37集團軍編成內的第7機械化軍(197輛戰車);第46集團軍後方的第4近衛機械化軍(237輛坦克)。與之相對,德第6集團軍擁有的預備隊隻有第13裝甲師(40輛坦克)。

  隨後,從基茨坎橋頭堡裏湧出來自3個蘇聯集團軍的密集衝擊隊形,裹挾著毀滅性火力重重地撞擊著德羅7個師的防線!其中,從中路殺出的蘇聯第37集團軍最為強大。該集團軍沿9公裏戰線展開76000人、2000餘門火炮迫擊炮和300多輛戰車(含後續部隊)。其中的絕大部分又被集中在6公裏突破地段。第37集團軍的第一梯隊由2個軍構成(第6近衛步兵軍和第66步兵軍)。承受他們打擊的德軍一線兵團主要是第306步兵師。此前,德國人在橋頭堡當麵埋設了大量地雷。因此當戰鬥開始後,蘇軍隻能以步兵團先行攻擊。待步兵通過雷場後,支援坦克和自行火炮才能投入戰鬥。很快,順著狹窄的戰線,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以平均每公裏1個半步兵師、17輛戰車的強大力量洶湧而下。在密集的步兵和坦克群後麵,每公裏地段平均擺放著242門火炮迫擊炮和31門火箭炮,發射出的雙層徐進彈幕覆蓋了1.5—2公裏的縱深。從空中殺來的蘇聯戰鬥轟炸機逐個摧毀著德軍火力點,無論是前線還是後方都不放過。在這毀滅性炮火和空襲中,德第306師一半的兵力和幾乎全部火炮化為烏有。當殘存者終於透過硝煙探起頭來時,滾滾奔騰而來的鋼鐵和人海“洪流”已經湧到麵前!一個德國營長企圖撤走他的部隊,卻陷入飛機、迫擊炮和機槍交織而成的火網,被打得非死即散。德國空軍的幾個部隊——包括第52戰鬥聯隊第2大隊和第2攻擊機聯隊第3大隊,被匆匆投入戰鬥,企圖拯救陸軍。但在絕對優勢的蘇聯空軍麵前,這些行動全然無效。德軍防線很快被衝垮了。

  蘇聯第37集團軍實力:

  兵員76000人。編成為9個步兵師,加強有第7機械化軍。裝備火炮迫擊炮共計1694門。反坦克炮150門,高射炮225門,火箭炮189門,擁有坦克215輛和自行火炮98輛(其中197輛屬於第7機械化軍)。

  當第37集團軍衝破德軍防線的同時,其兩側也爆發了激烈戰鬥。但在西側,蘇第57集團軍的推進卻相當不順。該集團軍處於橋頭堡西端一段狹窄地段內,而這塊彈丸之地的中央部分,還插入了一個德軍戰術突出部,把戰線搞得支離破碎。受到地形限製,第57集團軍第一梯隊隻展開了1個步兵軍(第68軍),當麵的對手卻有3個德國步兵師(第302、257、15師)。由於在兵力和地形兩方麵都沒有優勢可言,第57集團軍根本啃不動德軍的堅固防線。經過一天的艱難戰鬥,僅對德第15步兵師取得了一些進展。唯一令紅軍感到安慰的是,20—21日間,他們終於拔除了德軍的戰術突出部,從而將破碎的戰線連為一體。

  在第37集團軍的東側,蘇第46集團軍右翼沿著寬大正麵攻打德第29軍陣地。這個德國軍由馮·貝希托爾德斯海姆將軍指揮,編成內有3個師,包括2個羅馬尼亞師(第4山地師和第21步兵師)和德國第9步兵師。關於兩個羅馬尼亞師的表現,說法差異很大。西頓指責他們不顧德國“戰友”的死活,自己先溜之大吉,導致左鄰的德第30軍側翼暴露。但也有人說羅軍進行了堅決抵抗,甚至一度遲滯了紅軍的推進。從德國官方戰史地圖看,8月20—21日之間,兩個羅軍師中,真正被大深度突破的是第4山地師。這個師殘部的腿長得很長,很快就把陣地和追擊的紅軍都遠遠地甩在腦後,朝著深遠後方一路狂奔而逃!第21步兵師處境相對好些,但也被打退了相當一段距離。

  總體而言,戰役第一天,烏克蘭第3方麵軍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其第37、第46集團軍突破了德軍主要防禦地帶,向前推進了8—12公裏,並從一些地段楔入第二防禦地帶。對德軍而言,這卻是災難的開端:20—21日間,第6集團軍右翼戰線上,隻有西段的2個師(針對蘇第57集團軍)基本宛然不動,僅喪失了一個小突出部;而在中段,德第306步兵師和羅第4山地師(針對蘇第37集團軍和第46集團軍一部)卻慘遭大敗,防線被徹底撕裂突破。2個師本身也被打得隻剩“殘部”。受到中段的牽連,東側的羅第21步兵師和德第9步兵師也被壓迫著退卻了相當一段。

  “東段”的迅速潰敗令弗裏斯納和皮科頗為吃驚,迫使他們早早拋出了幾乎全部後備兵力:唯一的機動預備隊第13裝甲師,將直接迎擊強大的蘇聯第37集團軍;原屬第52軍的第384步兵師一部也被調來填補第306師崩潰後的缺口;另外,還調來第153野戰訓練師一部和羅第15步兵師,用以修補同樣搖搖欲墜的右翼戰線。盡管如此,弗裏斯納對“東段”危機的嚴重性並沒有充分認識。因為他依然堅信,托爾布欣的攻勢僅僅是輔助性行動。此時,弗裏斯納真正關心的,卻是“西段”的戰況。

  (2)“西段”戰線的第一天

  “西段”雅西兩側態勢(由西向東,僅算一線):

  兩軍交戰範圍西起特爾古弗魯莫斯,東至雅西。由西向東,紅軍展開了3個集團軍:第7近衛集團軍左翼;第27、第52集團軍。與之相對,軸心國展開了4個軍:羅第5、6、4軍,德第4軍“米特集群”。

  其中,在蘇第27、第52集團軍5個軍(第104、35、21、48、73軍)當麵,軸心國展開3個軍,分別為:羅第6軍(羅第5步兵師,德第76步兵師,羅第101山地旅),羅第4軍(羅第5騎兵師,羅第7步兵師,第102山地旅),德第4軍(德第79、376步兵師,羅第11步兵師)。

  蘇軍兩個集團軍的突破地段,選定在羅第6軍和羅第4軍之間。這裏的防禦部隊為:羅第5步兵師,德第76步兵師,羅第7步兵師和羅第5騎兵師。

  除了一線部隊,雙方在二線還部署了相當數量的機動兵團。

  蘇軍方麵,一旦步兵取得突破,大量坦克軍團就將湧入戰線擴大戰果:第18坦克軍負責奪取胡希,直接切斷德軍退路;第6坦克集團軍預定首先奪取瓦斯盧伊,然後向更深遠的福克沙尼挺進;第23坦克軍則衝向西側的羅曼。

  針對上述突破地段,軸心國可用的機動部隊為:羅馬尼亞第1裝甲師(從左側),德軍第10裝甲步兵師(從右側,雅西附近)。

  同樣在8月20日,在“西段”陣地,第2烏克蘭方麵軍與羅第4集團軍(加強了德軍“米特”集群)之間也拉開了戰幕!擔負主攻的紅軍第27、第52集團軍占據著總長52公裏的戰線,但突破地段卻隻有窄窄的16公裏。沿著這狹窄正麵,每公裏陣地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地擺放著217—243門火炮迫擊炮,為它們準備了2—4個基數甚至更多的彈藥。從第一陣令地動令山搖的齊放怒吼開始,數千門火炮迸發出的轟鳴持續了整整90分鍾。雨點般密集的炮彈落在德羅軍陣地上,幾乎將每寸土地都融化於血火之中。這裏的炮火是如此之猛烈,以至於俄國人確信不需要出動飛機轟炸。在凶猛的炮火掩護下,紅軍步兵與伴隨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一道發起衝擊。

  由於蘇軍投放了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軸心國防線以超出預想的速度崩潰了。特別是在羅馬尼亞人的陣地上。第一天的戰鬥僅僅進行到中午,紅軍已取得相當進展。尤其是沿西側攻擊的第27集團軍。他們擊潰了羅第5步兵師,推進了16公裏,以先遣支隊強渡巴赫盧河,奪取了完好的橋梁和徒涉場。馬利諾夫斯基意識到,投入坦克集團軍的時機提前來臨了。當天下午14時,比原定時間早一天,第6坦克集團軍(總計50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克拉夫欽科坦克兵中將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進入了戰場。隨後,紅軍一路掃蕩殘存的抵抗據點,快速逼向第三防禦地帶(馬雷山地域)。

  就在這時,沃勒爾謀劃中的反擊也要登場了。為了在巴赫盧河建立新防線以阻擋馬利諾夫斯基,他將預備隊孤注一擲地投入了戰場。其中就包括“大羅馬尼亞”裝甲師。該師雖然是羅馬尼亞兵團,卻擁有70輛戰車,包括48輛一流的四號H坦克和12輛強擊火炮。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最強大的裝甲兵團。戰鬥打響了!在西側,以第1“大羅馬尼亞”裝甲師和羅第1步兵師為一方,以蘇聯第27集團軍第104步兵軍和第6坦克集團軍的3個坦克旅為一方,爆發了裝甲遭遇戰。在與俄國裝甲先鋒以鋼鐵之軀碰撞一番後,羅馬尼亞裝甲師喪失了34輛戰車,紅軍也付出了相當代價(羅方宣稱擊毀60輛戰車,可能有些誇大);戰線中段,來自預備隊的羅第18山地師也被投入反擊。德第76步兵師則從一線撤退下來,以迅速而敏捷的戰場機動搶占了後方陣地。雖然一係列遲滯戰鬥最終都告失敗,卻也並非毫無意義:盡管未能阻止蘇聯坦克在黃昏時分衝到馬雷山防線,但退下來的德羅部隊已經占據了新陣地,遏製住了紅軍快速突破的勢頭,並將他們遲滯了大約1天之久;在東側,紅軍進展順利,第52集團軍在日終時分打到了雅西近郊。

  但弗裏斯納也向雅西投放了來自總預備隊的德第10裝甲步兵師。他們將給俄國人製造不小的麻煩。

  (3)戰役第二天

  8月21日,戰役進入第二天。這天上午,弗裏斯納在司令部會見了來訪的安東奈斯庫。戰後,美國研究者找到了這次談話的記錄,內容非常有趣。弗裏斯納表現得很樂觀,他相信紅軍的打擊重點是沃勒爾,用來對付杜米特雷斯庫的兵力則沒那麽強大。所以應該讓杜米特雷斯庫提供足夠兵力來應付“西段”危機;而且他還認為,俄國人的攻勢可能很快停止雲雲。安東奈斯庫的牛皮吹得更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此人以前也是主張撤退的。可現在他卻換了一副麵孔,宣稱他要親自對每一寸土地“負責”,守住包括雅西在內的整個防線!看來,安東奈斯庫當初在希特勒麵前作的那番建議,還真就隻是虛晃一招而已。

  就在這兩位大吹大擂之際,戰場上的形勢卻以驚人的速度惡化著!當天,蘇德兩軍的裝甲部隊幾乎全部投入戰鬥。在“東段”地區,德軍新到的幾支部隊未能組織起協調一致的反擊。隻有第13裝甲師正對著鋒芒旺盛的蘇聯第37集團軍碰撞了一次。在惡鬥中,第13裝甲師喪失了不少坦克。德軍感到戰場已被俄國人控製,隻得後撤。但該師的抵抗依然遲滯了紅軍的進度。不過,妨礙俄國人的最大麻煩卻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早晨,蘇第7機械化軍於突入縱深9—10公裏處進入戰場。但由於道路調度不善,這個機械化軍竟然被一股步兵給堵在路上,以致在攸關勝負的時刻“拋了錨”。

  幸運的是,托爾布欣還投入了另一支機動軍團:第4近衛機械化軍(237輛坦克)。該軍的200多輛坦克湧入戰場,很快超越前麵的步兵並向前發展。由於第13裝甲師被放在第37集團軍當麵,德軍已無其他機動部隊可用,隻能用趕到不久的第153野戰訓練師部分兵力加以阻擋,結果當然是完全無效。第4近衛機械化軍隨即展開麵向普魯特河渡口的快速挺進。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攻擊方向正是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部的所在。這一點對戰局將產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影響。紅軍不僅在地麵給予德軍重創,在空中,蘇聯飛機更是展開了一次名副其實的大屠殺。根據蘇方的統計,其空軍第5、第17集團軍在最初兩天裏就出動了6350架次,向地麵播撒了無數死亡的種子。特別在至關重要的21日,德羅“杜米特雷斯庫集群”頭頂的天空幾乎被俄國飛機所主宰,大大限製了德軍預備隊的活動。南烏克蘭集團軍當天的作戰日記驚呼:“敵方空軍氣勢洶洶,為所欲為”!

  德國第6集團軍的右壁正在垮塌。下午,弗裏斯納終於意識到形勢的嚴重性。為了遏製不斷擴大的災難規模,他必須立刻行動起來,當務之急是把第6集團軍撤退到普魯特河西岸。他甚至沒時間等待希特勒的批準,就先斬後奏,於14時半授權第6集團軍撤退。為了掩護普魯特河渡口,還派遣了裝備重型高炮的機械化部隊。一旦俄國坦克逼近,受過地麵戰鬥訓練的炮手就可以派上用場。此刻,前線已經亂成了一團。紅軍坦克迅速逼近第6集團軍司令部所在的科姆拉特,迫使皮科和他的幕僚們奪路而逃,當上了第一批“撤退者”。到8月21日日終,在皮科的集團軍和羅第3集團軍之間,托爾布欣已經撕開了一個寬95公裏、深30公裏的巨大突破口。傍晚時分,兩個重兵集團之間的聯係基本被切斷。戰鬥開始僅僅兩天,弗裏斯納心目中僅僅具有“輔助意義”的紅軍“東段”攻勢,已經演變為毀滅性的危機。

  而在弗裏斯納最關心的西段,德軍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裏去。因為同樣在21日早晨,馬利諾夫斯基也將更多的坦克部隊投入戰鬥,包括:第18坦克軍(250輛坦克)和第23坦克軍(190輛坦克)。其中,第18坦克軍進入雅西附近的戰場。如前所述,還在昨天日終,蘇聯第52集團軍就已經開始奪取雅西。但他們碰上了一個勁敵——德國第10裝甲步兵師。該師打得相當頑強,甚至三度以凶猛的反衝擊擊退蘇軍。由於第10裝甲步兵師的存在,即使在第18坦克軍加入戰鬥後,雅西地區的形勢也沒有很快改觀。其他地段上,德羅軍也反擊不斷。在馬雷山據點,德國人以頑強抵抗阻止住了紅軍的步伐。一時間,馬利諾夫斯基的推進速度緩慢了下來。莫斯科的紅軍總參謀部籠罩在焦急的氣氛中。他們擔心如果進度繼續拖延下去,預定要圍殲的德軍就會逃之夭夭。但前線的將軍們卻已成竹在胸中午,馬利諾夫斯基的參謀長紮哈羅夫向莫斯科報告:很快就可以拿下雅西,突破馬雷山。15時,傳來了好消息:紅軍終於占領了雅西。

  雅西以東的德軍戰線也動搖了。駐守這一線的是德第4軍(指揮官米特將軍,因此也稱為“米特”集群)。該軍展開了3個師:左翼為德第79步兵師,右翼為德第376步兵師;兩個德國師中間,包夾著羅馬尼亞第11步兵師。由於蘇軍向雅西的進攻,第79步兵師左翼受到威脅,其左鄰的羅第5騎兵師幹脆丟下武器逃之夭夭。第79師周圍頓時槍炮聲大作,其後方20公裏處也遭到俄國飛機的轟炸。第79師預感有被孤立的危險,遂於21日清晨撤離了辛苦修築幾個月的陣地,一起撤退的還有雅西要塞的兩個營。羅第11師也逃離了戰場。這樣,米特的3個師中,僅有第376師暫時還留在自己的陣地上。退下來的第79師則臨時據守於巴赫盧河以南。

  而在雅西以西,紅軍的進展更大。為了加快戰役進程,主攻集團右鄰的第7近衛集團軍也轉入進攻(當麵為羅第5軍,加強有第57裝甲軍部分兵力。擁有羅第4步兵師,羅第1近衛步兵師,德第46步兵師),迂回了堅固的特爾魯莫斯據點。第27集團軍也在第6坦克集團軍配合下取得了突破。至當天日終,不僅雅西落入第52集團軍之手,特爾古—弗魯莫斯據點也被紅軍占領。馬雷山上的德軍支撐不住,被迫逐漸撤退。至此,第三防禦地帶已被摧毀,戰線上的破口被擴大為65公裏寬、40公裏深。更重要的是,紅軍已經打開了通向開闊地帶的大門,接下來將一路高歌猛進。在這兩天的戰鬥中,兩個蘇聯主攻集團軍掃蕩了當麵的6個軸心國師團(羅第1、5、7步兵師,羅第1裝甲師,德第76步兵師,羅第18山地師)。沮喪的沃勒爾向弗裏斯納報告說,他手下有5個羅馬尼亞師已徹底瓦解。德第76步兵師也遭重創,在德方地圖上被降格為“殘部”。

  決定性的8月21日即將過去。雖然戰鬥僅進行了2天,但勝負之兆已現。烏克蘭第2方麵軍和第3方麵軍共擊潰7個羅馬尼亞師和2個德國師(第76、306)。兩大突擊集團如同兩把“利劍”,分別從北東兩側插入敵陣。德羅聯軍隻能用少量殘兵敗將和預備隊頂在其“刀尖”上:

  “西段”:4個蘇聯集團軍(第7近衛、第27、52,第6坦克)、上千輛戰車洶湧而來的突破口當麵,僅有羅第13步兵師、德第76步兵師“殘部”、第10裝甲步兵師、第79步兵師。

  “東段”:2個集團軍(第37、46)和400多輛坦克撕開的大破裂口上,隻有德第13裝甲師和2個師(第384步兵,第153野訓)的部分兵力,加上慘敗的第306步兵師“殘部”,以及羅第15步兵師。

  這點兵力根本擋不住鋒利而厚重的紅軍“利劍”。如果不趕快逃離的話,他們很快就會被上千輛坦克和幾十萬大軍匯成的洪流衝得無影無蹤。而在兩把“利劍”之間,則包夾著一個龐大的德軍重兵集團(不含突破口上的掩護兵團),包括第6集團軍的幾乎全部兵力(第7、44、52、30軍)外加米特集群。總人數約28萬(含德軍約24萬)。接下來,紅軍的“利劍”將深深切入德羅陣地“軀體”,很快就會斬斷這個集團的全部退路。

  僅僅兩天,重兵把守的寬大戰線就土崩瓦解了。這大大超出了弗裏斯納的預計,更出乎德軍統帥部的預料。17時半,醒過神來的德國陸軍總部終於接受了弗裏斯納的建議,同意把部隊撤到喀爾巴阡山。希特勒的正式撤退命令一直拖到午夜才下達。不過這對前線的影響倒不大,因為德第6集團軍和第8集團軍早就在後撤途中了。至於能不能逃過從兩翼包抄而來的蘇聯坦克,就要看他們的本事和運氣了。

  3.德國第6集團軍被圍

  莫斯科當然不會放跑皮科的20多萬大軍。8月21日夜,斯大林下達命令,要求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加快速度,盡早抵達胡希地區以包圍德軍,同時打開通向羅馬尼亞內地的通道。戰場上,蘇德雙方的上百萬大軍如潮水般湧向同樣的目標——普魯特河渡口。

  戰役進入第三天(8月22日)。此時,弗裏斯納要操心的事情還不僅是拯救部下這麽簡單。當俄國人洶洶殺來之際,德軍身邊的羅馬尼亞“朋友”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詭異。前線傳來的消息表明,雖然有一些羅軍部隊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更多卻是不堪一擊。有些幹脆溜之大吉。配屬給德第4軍的羅第11師就是如此。軍長米特對該師很不放心,於8月22日派第79步兵師師長魏因克內希特去找羅第11師師長,要他重整隊伍。就在兩人商談之際,大量羅馬尼亞士兵(還有軍官)竟然當著麵潰逃過來,而令他們驚慌失措的“俄國坦克”卻根本沒出現。丟盡了老臉的羅馬尼亞師長暴跳如雷,拿著鞭子衝上去亂打一氣,卻毫無效果,最後隻能眼淚汪汪地告訴德國“朋友”,他的師已經不頂用了。

  如果這位羅馬尼亞師長沒有故意“設局”來糊弄人的話,他已經算是“有情有義”的人物了。某些羅軍部隊根本不服從德軍的任何命令;有的還切斷了電話線;極端情況下,甚至對德軍聯絡參謀和特遣隊采取行動,把他們解除武裝或幹脆逮捕。在遠離主要戰區的德第3山地師陣地上,還出了件怪事:德軍遭到數百名身著羅馬尼亞製服者的攻擊。不過德國人覺得他們可能是俄國人偽裝的,因為羅軍戰鬥力沒那麽強。總之,弗裏斯納是不能再相信羅馬尼亞人了。8月22日,他下令收回置於羅軍名義指揮下的德軍部隊:包括德軍第6集團軍;第29軍(現在歸第6集團軍指揮);以及一些德國師。但也有例外。如德第9步兵師(羅第3集團軍編成內),由於被紅軍阻隔,已無法回歸主力。

  撤退中的德軍狀況各不相同。在幸存老兵的記憶中,卻都麵臨著同樣的炎熱和焦躁不安。在放棄了陣地(往往還要放棄不少火炮和重武器)後,頂著炎炎烈日和月光晝夜不停地行軍,直到把腳走得傷痕累累;熱得耷拉著舌頭;滾滾而出的汗水從臉頰流下;裝在農用馬車上的傷員痛苦地呻吟;頭頂不時有俄國飛機襲來,降下死亡;由於丟棄了大量重武器,當俄國坦克殺到時,德軍隻能用少數騾馬拖著的火炮迎戰;掉隊的部隊則被蘇聯坦克和騎兵包圍起來消滅掉。在這危急時刻,鼓勵所有不同番號、兵種的二十多萬大軍不斷行進的隻有一個共同的口號:“到普魯特河去”。

  話雖如此,要組織這麽多軍隊撤退,絕不是隻靠一個口號就能解決的,還需要有效的指揮和協調。但對德第6集團軍主力而言,這一切卻困難重重。首先,他們的司令皮科及其幕僚班子,早就丟下部隊溜到後方去了,根本不可能現場指揮,隻能用無線電遠程“遙控”。這又引出了另一個致命問題:自戰役開始以來.德軍不知出於什麽緣故,一直沒有規定無線電通話和通報頻率,結果把內部無線電通信搞得雜亂不堪,以至無法集中控製。德國師長們要想獲得情報,隻能采用最原始的手段:要麽靠自己的耳朵去聽周邊的槍炮聲,要麽去問友鄰部隊,當然前提是要找得到友鄰。甚至那個“到普魯特河去”的口號也產生了副作用:由於組織不善,各種大大小小的部隊爭先恐後一窩蜂向渡口湧去,不僅造成道路擁堵,而且各部隊混在一起,單位建製也亂成一團,甚至連軍長和師長們都無法控製。同時,俄國飛機、呼嘯而來的炮彈和火箭彈也不斷“光顧”,越來越猛烈和密集的爆炸迫使德軍逃出道路,躲入樹林。在雜亂無章的指揮和慌亂的奔逃躲避中,某些部隊在撤退初始階段就陷入混亂,很多士兵被打散或走散,變成了潰兵遊勇,違抗軍紀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在德第6集團軍左翼,前麵提到的德第4軍(米特集群)也在撤退途中,已於8月22日退至特拉簡陣地。和主力部隊不同的是,米特的大部兵力原本就在普魯特河以西,現在正沿河南下。由於米特的努力,第4軍內部秩序尚好,但與友鄰之間並沒有什麽聯係,而且傷亡也逐漸增多。雖然蘇軍步兵的追擊還不那麽緊迫,包抄上來的俄國坦克卻已經對德軍車隊展開了攻擊。更討厭的是,幾乎無處不在的俄國飛機把所有撤退部隊都置於打擊之下。德國陸軍官兵們怨氣衝天,咒罵著本該為他們提供保護的德國空軍。據說從8月21日起,除了偶爾出現一架偵察機外,德國飛機幾乎消失了。但從蘇聯方麵的記錄看,這種說法似乎誇張了一些:僅在8月22日,蘇聯第5空軍集團軍就進行了19次空戰,宣稱戰果為40架。事實上,德羅空軍一直在拚力戰鬥。但他們的力量實在太弱,無力阻止俄國飛機對地麵部隊的瘋狂追殺。

  在一片混亂中,轉入撤退的德軍行動遲緩,根本無法擺脫側翼包抄的紅軍。但德軍阻擊部隊還在徒勞地努力著。在德第6集團軍右翼,以第302步兵師和第13裝甲師組成了臨時防線,企圖遲滯紅軍的推進。為了突破這道防線,8月22日晨,蘇第37集團軍將第二梯隊(第82步兵軍)投入戰鬥,並為之配備了一個汽車營。15分鍾的火力急襲射擊和飛機轟炸後,新銳軍在自行火炮連的掩護下沿10—12公裏正麵殺入戰場,加入第6近衛軍和第66軍的衝擊隊形。一個戲劇性事件出現了:原本擋在他們麵前的德國第13裝甲師,突然掉頭而去。趁著這個機會,第37集團軍3個軍一齊向前猛衝,當天一口氣挺進了25公裏!配屬的第7機械化軍也從擁堵的道路中解放出來,開始加速攻擊。

  迫使第13裝甲師回撤的,正是蘇第4近衛機械化軍。由於該軍坦克的急速逼近,嚇跑了皮科和他的第6集團軍司令部。22日,第4軍一路馬不停蹄,奪取了塔魯季諾和科姆拉特,隨後快速突向下一個目標:列奧沃(普魯特河的另一個渡口,位於胡希以南);在德第6集團軍左翼,紅軍坦克部隊同樣動作迅速,而且投入的力量更大。上千輛戰車沿著河穀附近的幾條公路向南快速發展。其中,內側的第18坦克軍避開德第10裝甲步兵師的阻撓,徑直插向胡希;從外側迂回的第6坦克集團軍衝得更快,已經奪取了瓦斯盧伊。但馬利諾夫斯基對進度還不滿意,他特別擔心第18坦克軍。因為該軍曾在雅西地域遭到德軍遲滯,因此有可能無法及時抵達胡希。於是馬利諾夫斯基命令第6坦克集團軍抽出一些兵力折向東北方,用以加強向胡希的突擊力量。這些部隊包括:第5機械化軍第9旅和第64摩托車團。馬利諾夫斯基的步兵也加入了追擊。當日清晨,第4近衛集團軍轉入進攻,配合第52集團軍在一天內推進25公裏,還奪取了普魯特河渡口。這些行動使馬利諾夫斯基的部隊進入了托爾布欣的戰區,這將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對這一點,容後再敘。

  至8月22日日終,弗裏斯納的處境近乎絕望。此時,烏克蘭第2方麵軍已沿著寬120公裏的大破口突入縱深60公裏;烏克蘭第3方麵軍也沿著130公裏正麵深入70公裏。德第6集團軍與羅第3集團軍最後殘存的一點聯係也被掐斷了,賴以向西退卻的主要道路也被風馳電掣般突入的俄國裝甲前鋒逐個切斷。為了哪怕暫時延緩一下紅軍機動軍團的推進速度,弗裏斯納已傾其所有。剩餘的機動兵力,除了第72軍司令部,就隻有第20裝甲師了。弗裏斯納命令該師火速開往交通樞紐伯爾拉德(位於蘇第6坦克集團軍進攻鋒芒前)。但該師幾乎沒有坦克可用,隻好派人到鐵路線上碰運氣,居然還真攔住了20輛運往前線的坦克。第20裝甲師趕緊將其中10輛坦克、幾輛強擊火炮外加一些炮兵和1個裝甲步兵營派往伯爾拉德,其餘部隊和另外10輛坦克用於襲擊蘇軍的側翼。

  要用這點兵力遏製紅軍的攻勢,無疑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一半的坦克還是用來對付俄國人的外側包抄,對生死攸關的內側包抄卻毫無影響。8月23日,大量蘇聯坦克從北麵和東麵湧入普魯特河渡口:第18坦克軍抵達胡希;第7機械化軍抵達列烏舍內,所屬的第16、64旅隨即開始渡河;第4近衛機械化軍抵達列奧沃。23時30分,鐵木辛哥向斯大林報告:“經過四天作戰,烏克蘭第2和第3方麵軍於今日,8月23日,完成了對敵基什尼奧夫集團的戰役合圍”。

  至此(8月23日),已有德軍5個軍司令部和18個師陷入初步包圍。其中大股(10個師)依然困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以東;另有8個師位於或正在突入西岸(屬於第4、52軍)。但湧到渡口一線的大量紅軍也把他們包圍了起來。整個德國第6集團軍,隻有司令部得以逃脫。由於不能獲得情報,一些隻顧埋頭行軍的德國部隊,如第79步兵師,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包圍了。

  但兆頭卻越來越不妙。此前的夜空漆黑一團,東麵和東南麵卻火光閃閃,炮聲隆隆。蘇軍坦克和車載步兵的攻擊也越發凶狠。由於道路上塞滿了被摧毀或丟掉的車輛,德軍的撤退舉步維艱。8月24日,紅軍終於在胡希—列奧沃地區會師。建立起聯係的部隊為:第18坦克軍第110、170坦克旅;第7機械化軍。

  當內層包圍圈初步形成的同時,外層“移動包圍圈”也在繼續擴展。擔負這一任務的第6坦克集團軍逼近了伯爾拉德。如前所述,德第20裝甲師的一個支隊已占據此地。但光靠十幾輛戰車,根本擋不住蘇聯坦克重兵的衝擊。戰至24日,伯爾拉德落入蘇軍之手。第6坦克集團軍繼續向更深遠的目標推進。狂奔的坦克縱隊掀起一路塵土,把步兵甩在50公裏外。

  在戰線最東側的黑海沿岸,紅軍另外組織了一次小規模的圍殲戰。8月22日,蘇第46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攻克了阿克爾曼,把守軍(羅第3軍)趕往薩拉塔以南的狹窄陸角。23日,紅軍第5摩托化旅和第53摩托車團快速穿入對手的後方,於當日早晨抵達科吉爾尼克河口,一舉切斷羅第3集團軍的退路——說是一個集團軍,實際兵力隻剩下羅第3軍外加德第9步兵師(這個師還沒來得及抽走)。這些部隊都落入了俄國人的圈套。隻有德第29軍司令部逃出了包圍,但其原來管轄的兵團卻一個都沒有跑掉。

  此刻,為了拯救地麵的兄弟們,德國空軍還在繼續奮戰,卻無力回天。他們的對手不僅握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在戰術上也占了上風。8月23日,德第52戰鬥聯隊第2大隊僅獲得2個戰果,自身卻損失了3架Bf109,其中1架由大王牌海因茨·薩森貝格(宣稱戰果100多架)操縱。薩森貝格身負重傷,但幸運地活了下來。後來傳說他是被美國的P51擊落。但據近年的深入研究,當天並沒有美國飛機參戰。第52聯隊史作者巴爾巴斯認為,真正擊落薩森貝格的是1架俄國戰鬥機。與德國空軍共同作戰的還有羅馬尼亞空軍。戰役開始的8月20日,就有161架羅軍飛機參與對紅軍的出擊;第二天增加到304架;8月22日305架。但他們的努力同樣付之東流,還遭受了慘重損失。據羅方統計,8月20—23日之間,至少有25架羅軍飛機被擊落。

  現在,弗裏斯納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裝進了俄國人的口袋,而他所麵臨的煩惱卻還不止於此。因為俄國人還在繼續向南和西南迅猛推進。其目標顯然是羅馬尼亞內地的德軍和油田,甚至也存在向西衝入匈牙利的可能。而弗裏斯納手頭隻剩78門強擊火炮和45輛坦克,非但不足以拯救深陷重圍的幾十萬部下,甚至無力組織新防線來延緩蘇軍的推進。但這還不是災難的全部。弗裏斯納過去一直擔心的後方隱患終於爆發:就在德軍大勢已去的8月23日,羅馬尼亞首都發生了“叛亂”。

  4.繁忙的8月23日:羅馬尼亞的“反叛”

  當德軍在前線步步敗退的同時,羅馬尼亞密謀集團的“政變計劃”也在緊鑼密鼓的加速中。據說從8月21日開始,米哈伊國王的心腹阿爾迪亞就和第2烏克蘭方麵軍建立起接觸(大家應該還記得,派遣此人的建議早在8月9日就通知了俄國人)。同一天夜裏,國王在王宮會見了各反對黨派代表,進一步檢討政變計劃。第二天(8月22日),羅軍又進行了一項人事變動,由總參謀長斯蒂弗萊接替阿弗拉麥斯庫的第4集團軍司令職務。按照密謀集團的計劃,再過4天,即到8月26日,政變就要開始。

  僅過了一天,國王突然決定提前3天,也就是在當天(8月23日)動手。他當然知道德軍正在崩潰(德國第6集團軍也是當天被圍的)。如果繼續等待,俄國人殺過來以後他們將失去一切討價還價的本錢。但計劃提前的直接契機卻是安東奈斯庫本人“提供”的。此前,他從弗裏斯納那裏了解了戰況,隨即匆匆回到布加勒斯特,於23日清晨召開政府緊急會議。會上討論了實施總動員,以及在福克沙尼—加拉茨組織防線的問題。大概是為了令這些決定更具“權威性”,老安打算借用王室的“尚方寶劍”。於是他向國王提出請求,希望在當天16時得到召見。這對密謀集團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於是,當安東奈斯庫按時抵達王宮,並最後一次向國王匯報戰況時,他的命運已被決定了。

  盡管是一次“鴻門宴”,但談話內容還是非常有趣的。國王問安東奈斯庫,下一步打算怎麽辦。老安承認他準備尋求停戰,但前提是英美要向羅馬尼亞空投部隊,同時保證不把俄國人放進來。否則,戰鬥就還要繼續下去。

  安東奈斯庫最終也背叛了希特勒,卻失去了將背叛付諸實行的機會。因為國王一夥比他搶先一步。匯報結束後,安東奈斯庫立即被禁衛人員抓了起來。和他同姓的外長米哈伊·安東奈斯庫先他半小時被捕。隨後,國王又如法炮製,用電話把國防大臣潘塔齊、副內務大臣瓦西利烏等人也召來逮捕。為了保險起見,安東奈斯庫隨後被押往羅共的一個秘密處所。下一步,國王將把他作為“禮物”送給俄國人。

  羅馬尼亞的實際獨裁者安東奈斯庫從政治舞台上消失了。這事當然瞞不了多久。首先發現苗頭不對的是羅秘密警察局長克裏斯特斯庫。由於安東奈斯庫進宮後久久不歸,令他心生疑竇,便向德國使館通風報信。但大使基林格爾據說對此卻不以為然。直到8月23日夜,消息才傳到“元首”暗堡。希特勒大為震驚!想起兩周前他曾警告老安不要去見國王,更令希特勒懊惱不已。壞消息接踵而來!這次是羅馬尼亞電台發布的國王公告(晚11時30分發表)。公告稱安東奈斯庫已經倒台,取代者是薩納捷斯庫為首的新政府(美其名曰“民族團結政府”)。羅馬尼亞已接受俄國與美國的停戰條件,將不再對同盟國作戰。另一方麵,國王也不想和德國人正麵衝突。為了體現“善意”,他當晚又接見了德國軍事代表漢森和格斯滕貝格。國王保證,隻要德軍在14天內離開羅馬尼亞,就不會與之為敵。

  現在,一切都清楚了。羅馬尼亞人想洗手不幹了,並以最“便宜”的方式擺脫德國。可希特勒卻不甘心。為了保住石油和麵子,他要采取行動,嚴罰這個過去的盟友,特別是搞陰謀的小國王!可這絕非易事。大家都知道,希特勒雖然在羅馬尼亞內地擁有大量部隊和機構,總體實力卻與羅軍相差懸殊。更糟糕的是,眾多德國單位連個統一的頭頭都沒有,各自的效率也極其低下。單純向他們發布命令使之行動起來,就得費希特勒不少工夫。

  所有單位中,最關鍵的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這個重兵集團雖然被打得頭破血流,卻依然是德國在羅馬尼亞最強大的武力存在。司令弗裏斯納也得到了政變消息。他手下的兩個羅軍集團軍司令不知道是否在裝傻(或許真不知情),也顯出一副很意外的樣子。但老弗不可能再信任他們。實際上他們也沒用了:相當一部分羅軍師團已被打垮或潰散,剩下一個軍被困在黑海邊上,還有一些部隊和被圍德軍呆在一起。

  弗裏斯納自己也沒剩多少兵力,所以不敢有非分之想,隻想盡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把殘存部隊和設施都撤往匈牙利。當晚11時,弗裏斯納與希特勒通話。“元首”終於同意由他接管所有駐羅德軍,但不接受開溜的“消極”方案,卻要他把國王及其同夥統統抓起來。弗裏斯納一聽就頭大。兵敗如山倒之際,他已是焦頭爛額,哪裏有閑心和力量幹這個?希特勒也知道弗裏斯納這裏無兵可調,所以也沒過多糾纏,隻要他待命1小時,準備接受新任務。

  希特勒還要尋找駐布加勒斯特的外交特務和軍人們。這夥廢物對突發事態根本沒有防備,而被他們蔑視的羅馬尼亞人這次效率倒很高。當老安等人被捕後,布加勒斯特的羅軍守備隊就接到命令:切斷德國機關與部隊的聯係,禁止軍隊移動。到午夜時分,這些命令被付諸實施。德國使館的對外通信被切斷了,而使館電台竟然遠在郊區,根本不能指望。運氣的是,還有一條軍用通信線路可用,保證空軍代表格斯滕貝格與空軍參謀長克賴佩取得了聯係。格斯滕貝格依然很樂觀,殺氣騰騰地建議把他過去鼓吹的那套付諸實施:從普洛耶什蒂派出高炮師奪取布加勒斯特,還要出動“斯圖卡”轟炸。這倒是很對希特勒的胃口。

  一片狂亂中,希特勒匆匆地製定著應對計劃:首先,要活捉“叛徒”。於是采納上述建議,以第5高炮師進攻羅馬尼亞首都;駐南斯拉夫的F集團軍群也要派一個機動集群參加這次行動;海軍上將布林克曼則受命奪取黑海的康斯坦察港;另外,還要組織一個親德的羅馬尼亞“政府”。豢養多年的流亡政客霍裏亞·西馬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當然,最關鍵的是確保輸油管和鐵路線。大概在8月24日清晨,相關指示下達給了弗裏斯納。但鎮壓“叛亂”的實際指揮者卻是希特勒本人。

  此時,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空氣裏充滿了火藥味。德國大使館和其他機構都被團團包圍起來!城內大概有7000名羅軍和50個武裝工人小組,另有大量羅軍正向這裏開來。這天,戲劇性事件層出不窮地發生著。首先是那位格斯滕貝格,他哄騙羅馬尼亞人說可以設法阻止德國鎮壓部隊,以此為條件離開了布加勒斯特。但在逃到普洛耶什蒂後,這條變色龍就暴露了本性,致電希特勒(3時30分),吹噓說是“突圍”出來的,現在正和黨衛軍旅隊長霍夫邁爾一道待命出擊。和叫囂用高射炮打平布加勒斯特的格斯滕貝格相比,留在首都的人(大使與漢森)卻悲觀到了極點(過去則是樂觀到極點)。他們在1小時後發來消息,說這次政變得到了羅馬尼亞全民和全軍的支持,德國無論在軍事和政治上都無法贏得成功。在軍隊崩潰、盟友背叛、腹背受敵的大勢之下,順著羅馬尼亞人給的梯子全身而退,或許是唯一理智的選擇。

  但希特勒可不聽這套。沒有了石油,他的戰爭機器就要癱瘓!讓一個“叛徒”得逞,就會有更多“叛徒”冒出來!為了汽油和麵子,他無論如何也要孤注一擲。上午6時30分,希特勒發出命令:向羅馬尼亞首都進軍。在格斯滕貝格的帶領下,6000名德軍開始行動。隨即遭到了激烈抵抗。拖了大約5小時,約2000人抵達首都北郊,奪取了電台。但取得更大進展的指望卻落空了:早有防備的羅軍已在道路上布雷,還開來了不少坦克和大炮。格斯滕貝格現在才算明白:單靠一夥高炮手對付不了羅軍。在城內,憤怒的羅馬尼亞人於上午10時半向德國空軍占據的建築物開火。

  布加勒斯特城下的失利令希特勒大為惱火,決心使出“殺手鐧”。下午,根據他的命令,德第4航空隊開始轟炸王宮和政府建築。參與行動的有第4轟炸航空聯隊第1大隊和第2攻擊聯隊第1大隊,總計出動了150架次。羅馬尼亞空軍迅速回擊,操縱著德國提供的Bf109升空攔截,擊落了2架Fw190和2架He111.

  德羅兩軍大打出手!兩國間的最後一層薄紙被徹底捅破了。以此為契機,8月25日,羅馬尼亞政府向德國正式宣戰。同一天,羅外交官在土耳其向蘇聯駐當地大使遞交了一份政府聲明,宣稱將“依靠全國各種力量”徹底清除羅境內的德國人。(8月26日),羅馬尼亞空軍再次出擊,攔截運送援兵的德國機群,宣稱擊落8架(2、2架Bf110、2架Ju52、2架Me323)。在地麵,分散各地的德軍分隊、機場、倉庫、醫院,都受到威脅或圍困。陸續有零星交火發生。此時,對羅馬尼亞“叛徒”恨之入骨的不僅僅是希特勒,也包括駐羅德軍官兵。據說一些受困部隊拒絕向羅軍投降,寧可等著當俄國人的俘虜。

  希特勒還是不肯放棄布加勒斯特。他嫌格斯滕貝格不中用,又派來了鎮壓高手斯塔赫爾將軍(此人曾在華沙等地大顯身手)。但形勢依然沒有朝有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在這場首都爭奪戰中,還出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8月26日,美國的230架B24出現在布加勒斯特上空。他們是來幫助羅馬尼亞人的。但由於糟糕的協調,美國人竟把炸彈扔到了羅軍第4傘兵營的陣地上。盡管如此,形勢還是對羅馬尼亞人更有利一些。匯聚在首都的羅軍兵力正變得越來越強大。至8月28日已擁有39000人,另有“愛國武裝”2000餘人。希特勒奪取布加勒斯特的企圖告吹了。

  5.德國第6集團軍的第二次覆滅

  羅馬尼亞的反叛,將弗裏斯納和他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置於腹背受敵的境地。當然這個說法也不是特別恰當。畢竟,弗裏斯納的大部分兵力已經被裝進了俄國人的口袋。雖然包圍圈還不怎麽嚴密(特別是在列奧沃),但弗裏斯納手頭除了前述133輛戰車和幾個損失慘重的阻擊兵團,就隻有第8集團軍左翼在喀爾巴阡山的保護下還算完整,卻也承受著當麵蘇軍的壓力,無法供機動調用。總之,弗裏斯納沒辦法拯救被包圍的弟兄們。

  8月24日這天,乘著羅馬尼亞停戰,紅軍繼續擴大著戰果:跟隨撤退德軍的步伐,突擊第5集團軍占領了基什尼奧夫。這裏將作為“蘇維埃摩爾達維亞”的首都;同一天,被困在黑海附近的羅第3集團軍停止了大規模抵抗。後來羅馬尼亞代表告訴俄國人說,在8月24日淩晨4時,前線羅軍就接到了停止與蘇軍作戰並“反對”德國的命令。但此後蘇羅之間仍然有戰鬥發生。小部分原因在於,某些羅軍分隊和德國人困在一起,沒有接到停戰命令;而主要原因卻是,羅馬尼亞將軍們依然想把部隊撤走。據說還下達了命令,如果有人要解除羅軍的武裝,就要加以反抗。可俄國人卻不肯放跑他們,因為斯大林擔心羅軍會依托新防線阻止紅軍進入羅內地。衝突不可避免。但羅軍畢竟剛剛吃了大敗仗,無力對俄國人進行頑強抵抗。最終,約有11萬羅軍被強行扣押了下來。在羅第3集團軍覆滅的同一地區,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根據德國最新官方戰史,處於孤軍地位的德第9步兵師也於當日被殲滅。被俘者超過13000人。至此,弗裏斯納戰線的右翼不複存在。

  被包圍的德主力集群(第6集團軍與第4軍)卻沒那麽快完蛋。直到現在,某些被圍部隊對自己的處境還渾然不知。真正折磨他們的是空襲、疲勞和炎熱,加上沒有食品補給(隻能吃地裏的玉米);搭載在農用馬車上的傷員更是處境悲慘。但德軍也逐漸意識到,原本指望用以撤退的渡口,已經靠不住了。就在24日,就在渡口之一的胡希,德第79步兵師的後方師部和後勤部隊被蘇聯坦克擊潰。從此,這個師再也得不到彈藥補給了。

  攻占胡希渡口的蘇軍主要屬於第18坦克軍。該軍當天繼續南下,撲向另一個渡口——列奧沃。該渡口此前已遭到第4近衛機械化軍自東麵的攻擊,但還沒有完全封閉。因為德國人將幾個阻擊兵團:第13裝甲師,第10裝甲步兵師,第153野訓師,都一股腦地堵在這裏。但當他們發現將被兩個蘇聯裝甲軍團夾擊時,依然選擇了逃之夭夭。在紅軍坦克部隊後麵,來自第52、37集團軍的步兵也湧到了胡希—列奧沃渡口之間,堵死了德軍的退路。

  渡口靠不住了,德軍主力集群唯一的出路隻剩下西麵的喀爾巴阡山。但紅軍也向這裏伸出了裝甲利劍,斬斷了一個又一個通道:此前的8月23日,蘇軍騎兵機械化集群(第23坦克軍和第5近衛騎兵軍)攻占了羅曼。第23坦克軍隨後加速南進,一麵以第3坦克旅對撤退德軍大開殺戒,一麵派出第135坦克旅,閃電般地奪取了一座完好的鐵路橋,衝入交通樞紐巴克烏。24日,紅軍占領此地。

  由於幾個德軍阻擊兵團的殘部逃離了戰場,弗裏斯納更加無計可施,隻能放任被圍部隊“自己努力突圍”。他甚至禁止包圍圈外的皮科回去指揮自己的部下。因為第6集團軍曆史上已經有了一位被俘司令保盧斯,不需要再出一位了。至於幾十萬官兵的死活,弗裏斯納已經基本放棄了。他和皮科感興趣的,是帶著司令部飛快地向西逃跑。被拋在腦後的被圍部隊很快和他們失去了無線電聯係,真的隻能“聽天由命”了。

  此時,斯大林也需要作出決斷。在德軍主力被圍和羅馬尼亞“反正”同時發生的形勢下,是把主力留下圍殲德軍?還是向羅馬尼亞的深遠後方發展?最終,斯大林決心側重於後者。在他看來,奪取一個國家要比殲滅幾十萬大軍更為重要;更何況他既不相信羅馬尼亞的密謀集團,更不相信他的西方“朋友”們。如果動作稍慢,密謀集團顯然會投入美英的懷抱,同時對俄國人關閉通向巴爾幹的大門。為了阻止這一切發生,斯大林迅速作出了兵力分配:

  留下34個師用於圍殲德軍;其餘50多個師,包括馬利諾夫斯基的第27、53集團軍以及坦克第6集團軍(稍後還要加上第18坦克軍);托爾布欣麾下的第46集團軍,繼續向羅馬尼亞內地發展。

  另外,為了封鎖和逼向喀爾巴阡山,馬利諾夫斯基右翼的第7近衛集團軍也將在前述騎兵機械化集群配合下,轉向西麵。

  除此之外,還作出了一項很奇怪的安排。如前所述,托爾布欣屬下的第5突擊集團軍與馬利諾夫斯基的第4近衛集團軍相鄰。自戰役開始以來,第5突擊集團軍一直推進緩慢;第4近衛集團軍倒是比較順利。或許是過於“順利”,他們進入了原定由托爾布欣負責的戰區。對這類“觸犯地盤”的事情,俄國將軍們一貫很敏感。托爾布欣也不例外。於是他向斯大林提出建議,讓馬利諾夫斯基把“壞了規矩”的第4近衛集團軍撤過普魯特河,沿西岸布防。

  我們知道,在東線兩側,雙方每支部隊都是互相抓對盯著,因此不能輕易挪窩。即使要改變作戰分界線,一般也是把這支部隊連同防區一起劃給友鄰。托爾布欣的建議,等於是把友軍從大段陣地上趕走。這不僅會造成戰線空虛,還會因為變更部署而帶來混亂。尤其是在圍殲戰役的緊要關頭,這樣做更是犯了兵家大忌。當然,第4近衛集團軍要放棄的陣地位於北麵,德國人無法從這裏南逃,但卻完全可能由此衝向西麵,逃入喀爾巴阡山。荒唐的是,斯大林居然批準了這個建議。對此唯一的解釋是:斯大林對他用於封鎖喀爾巴阡山的部隊(第7近衛集團軍和騎兵機械化集群)非常自信。

  被困德軍方麵,雖然他們被弗裏斯納拋棄了,但20多萬人也不能坐以待斃。25日這天,第44、52、30軍軍長匯集到第30軍軍部,擬定了一個突圍計劃。這夥人當然不知道托爾布欣為他們在西北麵“開了”一條通道,所以還是決心向南衝擊以進抵列奧沃地區(他們也不知道列奧沃已經失守)。具體方法是:把剩下的大炮和彈藥集中起來,一口氣打光炮彈。然後毀掉大炮,全體以潮水般的密集隊形殺開一條血路。行動很快開始了。德國人把全部炮彈都傾瀉向紅軍第37集團軍陣地。但俄國人的反應比想象的還快,迅速組織起反擊炮火和轟炸,給予德軍炮兵陣地、兵力集中點和前進道路以毀滅性打擊。德國人已經沒有了退路,隻能硬著頭皮衝了出去,隨後就被迎麵噴射過來的“火海”所吞噬。衝鋒中的官兵成排成片地倒下,直到把屍體堆到俄國人的陣地前麵,以至於妨礙了對手的射擊。但包圍圈的“鐵門”依然沒有向他們敞開,德第30軍卻被猛烈的阻擊火力消滅在前進的道路上。26日,為了堵死德軍的逃生之路,托爾布欣將最後的預備隊第73步兵師投入了第37集團軍的攔截防線。但在這天上午,德國人還是衝開了一條狹窄的通道。數萬人蜂擁而入,頂著槍林彈雨朝普魯特河狂奔而去。幸存者們終於到達了河沿,紛紛跳入水中遊向“西岸”。可當他們上岸後,發現這隻是河心一個長6公裏且遍布沼澤的小島。於是眾人又一次入水。這次總算看見了真正的對岸,但等待他們的隻有俄國人的機槍。2萬德軍進退無路,隻好擁擠到小島上。紅軍隨後派來打著白旗的軍使,要他們立刻投降。但德軍已經亂成一團,甚至沒人能夠組織投降。俄國人不願等待。於是,無數炮彈、“喀秋莎”、迫擊炮彈飛向小島……下午4時,俄國人看見島上的德軍正在衝入河中。開始是一小群,後來是數百人,很快增加到數千。他們的血把普魯特河染成了深紅色。

  當德第6集團軍主力試圖突圍之際,德第4軍也在25日采取了行動。軍長米特把他目前管的5個師都集中在胡希以北,目標是衝過胡希,打開向南的通道。他為此也擺出一副“滅此朝食”的架勢,下令打死馬匹燒毀馬車。可下麵人並沒有執行,因為光是第79師就有600傷員,離開馬車將寸步難行。據說受到堵塞的道路和沼澤阻礙,米特的突圍也告吹了。

  後來的蘇聯官方戰史宣稱,普魯特河以東的被圍德軍於8月27日被殲滅。斯大林和托爾布欣認為已經萬事大吉,於是更徹底地削弱了包圍圈的北壁。不僅第4近衛集團軍離開了原來的陣地,與之為鄰的第5突擊集團軍也開始裝車,準備調往波蘭。這樣一來,至8月27—28日,基什尼奧夫附近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真空地帶。更糟糕的是,德軍此時尚未被完全殲滅。最早發覺漏洞的是位於包圍圈北部的德第7軍(該軍與主力間的聯係被切斷了),隨後,第6集團軍主力的其他殘部也聞到了味道,逐漸向這裏湧來。匯集而成的人海衝破了蘇軍陣地,還乘機掠奪了大量後勤物資。8月底,戰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數百甚至數千人規模的德軍如滿地開花般地不斷湧出來,求生的欲望逼迫著他們瘋狂地戰鬥,搞得人數不多的紅軍疲於奔命。8月29日,第7近衛空降師消滅了大約一個團的德國步兵。第二天,該師又被匆匆投入阻截2000名德軍的惡鬥,最終以包括一個團長戰死在內的慘重代價,打死德軍400人,俘虜1500人。當天,僅該師的一個營就遭受了11次拚死一搏的突圍衝擊。耗光彈藥後,紅軍空降兵隻能以白刃迎擊。這種刺刀見紅的戰鬥打了五次!第二天,第5空降師後方的樹林裏突然殺出2000名德軍,搞得俄國人措手不及,趕緊從附近找來一個正在休整的營,才把德軍給壓了回去。

  盡管死傷慘重,但依然有不少德軍逃入普魯特河西岸,隨後向喀爾巴阡山奔去。但多數人卻隻能到此為止了。馬利諾夫斯基已發動第4近衛集團軍實施阻擊,一些原本準備南下的部隊也被抽了回來。俄國人死死地咬住德軍,一路展開無情的追殺。蘇聯空軍也出動飛機沿著撤退道路狂掃狂炸。經過屠殺般的戰鬥,逃亡者的數量越來越少,秩序也越來越混亂。走不動的傷員和重裝備被一股腦地丟掉了;舉手投降的也越來越多;還有些人被羅馬尼亞居民交給了紅軍;有的則躲入樹林裏,等待逃生的機會;當然也有一些堅強分子,繼續拿著繳獲的蘇聯地圖和武器彈藥,為了找到生路而奮力廝殺。8月31日,德國飛機發現,一個由700人和70輛車組成的突圍支隊奇跡般地出現在錫雷特河以西(巴克烏西南方約40公裏處)。遺憾的是,紅軍已在此展開了最後一道鋼鐵攔截線——第23坦克軍。他們在錫雷特河附近無情地消滅了“幸存者”。但也有一些小分隊幸運地滲過了封鎖線,繼續向西堅持著苦難的逃生之旅,最後以每股2—3人的規模回到了德軍戰線。

  終於,在經曆了無數次喧囂、瘋狂和絕望的血戰惡鬥後,戰場逐漸平靜了下來。隻留下無數德軍屍體橫布四麵八方,精疲力竭的存活者排成的俘虜隊伍從旁邊經過。根據最新的德國官方戰史,德國第6集團軍被圍,集群於1944年9月5日全軍覆滅。其主要葬身地帶位於普魯特河兩岸(西岸主要是列烏舍內渡口地帶)。

  第6集團軍不存在了(除了司令部)。同樣被圍的第4軍完蛋得更早。進攻胡希失敗後,軍長米特於8月27日深夜決心改變方向,向西突圍。他的計劃是:以3個師(第79、370、376步兵師)強渡伯爾拉德河,然後毀掉所有裝備,將部隊化整為零,分頭逃向100多公裏外的喀爾巴阡山。為了支撐這次行動,他用2個工兵連和殘存的4門強擊火炮組成了開路先鋒,用以引導眾多昏昏欲睡的士兵和裝在車輛上的傷員一道前進。但不等米特把計劃付諸實施,他的第4軍司令部就在當晚被消滅了。米特隻身一人逃了出來,找到了第79師。在絕望的氛圍中,身心俱疲、緊張到極點的德國指揮官們大吵了起來。8月29日,米特率殘部2萬餘人迎著凶猛的炮火,向伯爾拉德河發起最後的決死衝擊。德軍以不顧一切的瘋狂衝鋒突入紅軍陣地,隨即展開殘酷的近戰。混亂中,米特因心髒病突發死亡。在付出鮮血和生命的高昂代價後,隻有部分人員逃入西岸,其中最後突圍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當晚,德軍殘部被殲滅於奇特卡尼村附近。12天後,一個精疲力竭的德國士兵逃到了匈牙利,他是第79師唯一的幸存者。

  普魯特河兩岸的包圍圈消失了。弗裏斯納的主力軍團也隨之覆滅。1944年8月31日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作戰序列上,標明丟在“口袋”裏的德國部隊共有5個軍15個師(第6集團軍4個軍13個師,第4軍2個師),加上此前在黑海附近被殲滅的第9步兵師,共16個德國師被全殲。用古德裏安的話說:“全部毀滅者共16個師”。

  此外,在集團軍群尚存的10個德國師中,還有7個被擊潰,標示為“殘部”。這些兵團是從阻擊線上逃下來的。雖然保住了一些殘餘,但也傷筋動骨。如第13裝甲師幾乎把全部40輛坦克丟個精光,一部分幸運兒逃回德國防線,另一部分在師長漢斯·特洛伊格率領下曆盡千辛萬苦退入保加利亞,卻在那裏再次撞上俄國人並當了俘虜(當然,戰爭雙方都不會把他們算入羅馬尼亞之戰的“成果”)。倒黴的特洛伊格將軍被扣在俄國十餘載,直到1955年;再如第10裝甲步兵師,喪失了完整兵團的戰力,隻得在10月15日重新組建。第153野訓師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被迫於10月重建。

  1944年8月31日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序列:

  第6集團軍

  直屬:第72軍司令部

  第29軍:第13裝甲師(殘部)

  第10裝甲步兵師(殘部)

  第153野戰訓練師(殘部)

  第301步兵師(殘部)

  第8集團軍

  第57裝甲軍:

  第76步兵師(殘部)

  第20裝甲師(戰鬥群殘部)

  第46步兵師(殘部)

  第4山地師

  第17軍:第3山地師

  第8殲擊師

  丟在包圍圈裏的部隊:

  第4軍(第79、258步兵師)

  第7軍(第106、370、376步兵師)

  第30軍(第15、257、302、320、384步兵師)

  第44軍(第62、282、335步兵師)

  第52軍(第61、294步兵師)

  16個德國師被全殲,7個德國師被擊潰。這些兵團加上獨立部隊兵力超過30萬。其中不少於25萬陷入包圍,其他的則在阻擊線上傷亡過半。這意味著這是一次不亞於斯大林格勒和白俄羅斯的巨大慘敗。但覆滅兵團的數字也隻是對德軍損失規模最粗略的描述,具體的傷亡被俘數字卻幾乎無法搞清。蘇聯宣布的圍殲戰果為:俘虜106000人,擊斃15萬人。比較其他資料(包括戰後編撰的蘇聯官史),上述數據的構成顯得很不合理:俘虜數可能被低估了(可能是徹底肅清前的數字),擊斃人數則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