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北烏克蘭”戰區

  1944年6月下旬到7月初,紅軍在白俄羅斯地區殲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在南部與之相鄰的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頓時有了唇亡齒寒之感。事實上,決定他們命運的戰役也即將開始。

  1.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要詳細了解1944年夏季的西烏克蘭之戰,需要首先回溯到這年的春天。當時,在遭受連續幾次慘敗後,曼施坦因將南方集團軍群交給了莫德爾。但後者隻得到了原來3個集團軍中的2個(第4、1裝甲)。其中,第1裝甲集團軍還陷在俄國人的包圍圈裏,要莫德爾去救出來。這些部隊經過大戰的消耗,剩餘兵力隻有400542人和845門大炮。但裝甲兵力依然很強,擁有850輛坦克強擊火炮(其中480輛可隨時投入戰鬥)。

  利用這兩個集團軍,加上匈牙利第1集團軍,莫德爾組建起新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這位精力旺盛、剃著“桶蓋頭”的年輕元帥拿出全副本事,逐漸扭轉了局麵,不僅救出了第1裝甲集團軍,還遏製住了強弩之末的紅軍攻勢(這當然也要歸功於春季泥濘和解凍的自然之力)。盡管如此,一些高級指揮官,如第48裝甲軍軍長巴爾克,還是不太喜歡小個子的新長官莫德爾。

  一方麵因為他們依然留戀老上級曼施坦因——或者說留戀過去“所向披靡”的“美好回憶”,多少有些看不起出身低微的莫德爾,更不喜歡現在這種被動挨打的日子(雖然這種日子在曼施坦因後期就已經開始了);另一方麵,也在於莫德爾自己的行事風格過於瑣碎,喜歡越級插手下屬的工作,當然很難招人喜歡。總之,曼施坦因舊部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們,對新長官頗有抵觸情緒。但不管怎麽說,他們還是獲得了喘息之機。訓練休整之餘,高級軍官甚至有了打獵玩樂的空閑。

  進入夏初,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線穩定於科韋利—科洛梅亞地段,長約450公裏。其後方是德軍占領下的西烏克蘭。一旦俄國人突破這一防線,則向西可以攻入波蘭南部,進而威脅德國本土;向南可以逼近喀爾巴阡山,進而殺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德爾的戰區內還有一個石油產區(主要在德羅戈貝奇),其產量大約相當於德國1944年6月消耗量的5%。

  此時(1944年6月),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區態勢如下(根據德國官方戰史地圖):

  北翼(科韋利地區)由第56裝甲軍防守(該軍原屬中央集團軍群),掩護與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合部。

  南翼,部署有匈牙利第1集團軍,扼守著通向喀爾巴阡山山口,實際上也就是通向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通道。夏季,這段戰線曾受到特別的重視。其南鄰是駐守羅馬尼亞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中段陣地(俄羅斯拉瓦—利沃夫),由第4、1裝甲集團軍防守。這段陣地的左翼存在兩個突出部,分別位於戈羅霍夫和布羅德。為防止紅軍由此迂回,德軍在突出部後方構築了代號“歐根親王”的預備陣地。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有兩個主要對手。一個是針對其北翼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一部,但最主要的敵人卻是烏克蘭第1方麵軍。

  特別介紹:西烏克蘭概況:

  所謂西烏克蘭,一般指沃倫州、外喀爾巴阡州、伊萬弗蘭科州、利沃夫州、羅夫諾州、捷爾諾波爾州、切爾諾夫策州等地。這一地區的曆史相當動蕩,不斷被各路強權占領和瓜分。簡單地說,一戰前,西烏克蘭主要分屬於沙俄和奧匈帝國。兩大帝國崩潰後,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瓜分。到了二戰初期,斯大林又開始著手“統一烏克蘭”,向波蘭和羅馬尼亞下手搶奪地盤。待到東線戰爭開始,德軍侵入西烏克蘭,希特勒又將其中的加裏西亞和利沃夫劃入“總督轄區”(也就是德占波蘭)。有近700年曆史的古城利沃夫,曾是古烏克蘭國家——加裏奇沃倫公國的中心,後被波蘭侵占,長期處於波蘭和奧地利的統治之下,卻從未屬於過俄國(直到1939年)。也正因為如此,當地的民族主義者既反抗德國人和波蘭人,也不歡迎陌生的“兄弟民族”俄羅斯。他們的目標是獨立,但也有些人把希望寄托於蘇聯或德國。

  此時,莫德爾的實力已增強了不少。上一卷介紹過,希特勒和他的高參們曾堅信紅軍的夏季攻勢將指向南方,於是向莫德爾的戰區派去了大量援兵。6月初,莫德爾已經擁兵89萬(德國陸軍59.7萬;黨衛軍3.5萬;“輔助人員”5.1萬;匈軍約20萬;其他7100人),同時還繼續保持著強大的裝甲力量。包括8個裝甲師(德國7個,匈牙利1個),2個裝甲步兵師和4個“虎”式重坦克營。在他的主要戰線上,部署了43萬德軍和19.6萬匈軍,配備1100門大炮和811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從春到夏,莫德爾的機械兵團一麵抓緊時間補充人員和裝備,一麵等待著戰機,隨時準備用強大的裝甲“鐵拳”打退俄國人的進攻。為了讓德軍的“等待生活”不至於“無聊”,紅軍也不斷以局部進攻來“湊熱鬧”。5月份,俄國人在莫德爾的南翼挑起了戰鬥。5月17日,德軍第16裝甲師在科洛梅亞附近參戰。該師曾在春季遭受慘重損失,此時尚未恢複元氣,就被再次投入戰鬥。第16裝甲師與匈軍第25步兵師配合,一直抵抗到5月30日,隨後又被投入另一係列戰鬥。6月8日,這個疲憊不堪的師才離開戰線,回到後方繼續治療它的滿身創傷。

  不斷伴隨戰鬥的“等待”生活一直維持到6月下旬。出乎預料的是,俄國蒸汽壓路機沒有衝向莫德爾,卻對著他的北鄰——駐守白俄羅斯的中央集團軍群,一路碾壓了過去。7月初,中央集團軍群已瀕於毀滅的邊緣。逼著希特勒手忙腳亂地從莫德爾那裏抽調救火隊,3個裝甲師(第4、5、7)和2個步兵師(第28殲擊、第367)被火速調到白俄羅斯堵“窟窿”。莫德爾本人也匆匆趕去接管中央集團軍群的殘山剩水,留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由代理副司令哈佩(原第9集團軍司令,後改任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代行指揮。

  在此前後,集團軍群內又更替了其他幾個高級主官。第1裝甲集團軍的老指揮官本來是胡貝大將,此人在春季死於空難,留下的職務於4月21日由勞斯將軍(原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接替。7月份,勞斯的管轄範圍又從第1裝甲集團軍擴大到匈牙利第1集團軍,以這兩個集團軍為基礎組建了“勞斯”集群;至於第4裝甲集團軍,先是由內林裝甲兵上將代理,5月轉交給哈佩指揮。

  2.科涅夫的“雙突擊”方案

  1944年5月初,蘇聯方麵也進行了人事調整。莫德爾的主要對手——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由朱可夫元帥換成了科涅夫元帥。對職務交接的細節,兩人的回憶錄說法截然相反。朱可夫擺出高人一籌的“老大哥”派頭,說這是自己“主動讓賢”,還說科涅夫要受他監管。又強調自己沒等科涅夫到任,就先回莫斯科了;科涅夫卻沒提什麽“讓賢”,而是描繪朱可夫如何“恭候”自己的光臨,當麵交待一切後,第二天才走人雲雲。兩人誰更正確?不屬於本書的討論範圍。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位當時最受斯大林寵愛的元帥,彼此間也是勾心鬥角。

  簡單地說,作為軍人,他們之間有著強烈的競爭關係。也就是中國所謂的“二士爭功”。

  如果從戰爭開始算起,朱可夫的地位和功績當然都大大高於科涅夫。但在最近一段時期,情況卻有了微妙的變化。春季戰役時,兩人都試圖吃掉德軍重兵集團,也都成功地完成了包圍,但最後卻沒能取得徹底勝利。比較而言,至少在蘇聯官方的評價裏,科涅夫的成就要大一些。雖然他也沒有完全消滅被圍在切爾卡瑟的兩個德國軍,但總算抓了大量俘虜,還打死了一個德國軍長;朱可夫卻放跑了胡貝的第1裝甲集團軍。行情此消彼長一番後,兩人的差距縮小了很多。

  可到了1944年7月初,形勢又變了。朱可夫一舉打垮了中央集團軍群,取得了空前的勝利,這令科涅夫再度黯然失色。但斯大林也給了他新的立功機會。早在白俄羅斯戰役開始前,科涅夫就受命組織一次大規模攻勢,目的是擊敗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同時收複烏克蘭的剩餘土地,並從東南麵攻入波蘭。

  根據上述任務,科涅夫開始和他的幕僚們策劃具體方案。按照紅軍以往的經驗,一個方麵軍通常隻在一個方向發起進攻,如果要在相距較遠的兩個方向實施突擊以圍殲重兵集團,則需要兩個方麵軍協同。這次,科涅夫卻決心打破常規,以他指揮的一個方麵軍,在相距60—70公裏處向兩個方向(北翼的俄羅斯拉瓦和中部的利沃夫)發起深遠突擊。如果成功,他將撕裂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甚至可能吃掉幾個重兵集團。

  這一方案的好處在於,全部參戰兵力被置於統一指揮下。一旦情況有變化,調配起來也比較方便。如果分屬兩個方麵軍的話,配合就不會那麽緊密,有時甚至會發生矛盾而影響戰局。當然,從科涅夫的私心來說,最大的好處或許是:沒人和他搶奪勝利果實。

  但這個方案也麵臨眾多困難。首先,需要一個兵力空前強大的方麵軍;其次,需要極高的指揮和協調能力;但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困難在於:對這樣大膽的方案,領袖斯大林是否能夠接受?

  1944年6月23日,就在白俄羅斯戰役開始的同一天,科涅夫向斯大林匯報了自己的計劃,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拒絕。斯大林隻同意攻打利沃夫一個方向,根本不讚同兩個突擊的冒險方案。可科涅夫也不肯退讓,甚至不惜與領袖爭論起來。最終,斯大林沒有拗過這位固執的元帥,於第二天(6月24日)做出讓步,批準了雙突擊方案。但他也把醜話說在了前麵:科涅夫必須為自己的計劃負責。對這一警告所包藏的危險甚至可怕的後果,科涅夫當然很清楚。但他已經鐵了心,決心放手一搏。

  不過,斯大林和他的高參們對科涅夫的計劃也有所保留。科涅夫原本還主張拋棄過去慣用的步兵先突破,大型坦克集群再跟進的戰術,改為第一天就投入全部3個坦克集團軍,但大本營還是堅持老戰術。不僅如此,派給步兵的坦克數量也被極力壓縮。在這一點上,最後讓步的是科涅夫,但他內心並不服氣,多年後還在回憶錄中有所抱怨。

  科涅夫的具體作戰計劃:

  基本構想是,將主力分成兩部,集中在方麵軍的北翼和中部,分別發起兩次突擊。

  在北翼,將重兵匯集於盧茨克地域,攻擊目標是俄羅斯拉瓦。為此展開了近衛第3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上將)、第13集團軍(司令普霍夫中將)。擴張戰果梯隊包括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司令卡圖科夫坦克兵上將)和騎兵機械化集群(坦克第25軍、近衛騎兵第1軍。集群由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為了給這個重兵集團提供空中支援,組建了擁有4個航空軍的北部航空集群(最初由第2空軍集團軍副司令斯柳薩列夫指揮。7月16日交給空軍第8集團軍)。

  在中央,部隊被集中在捷爾諾波爾地域,攻擊目標是利沃夫總方向。一線展開了第60、第38集團軍(前者司令為庫羅奇金上將,後者為莫斯卡連科上將);預備隊為近衛第5集團軍(司令紮多夫中將);擴張戰果梯隊包括:2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雷巴爾科坦克兵上將;坦克第4集團軍,司令為列柳申科上將),再加上一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坦克第31軍和近衛騎兵第6軍。集群由索科洛夫中將指揮)。空中支援由空軍第2集團軍(司令克拉索夫斯基空軍上將)的5個軍負責。

  至於南翼,隻留下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格列奇科上將)和第18集團軍(茹拉夫廖夫中將)。但在合適的時候,他們也將發動輔助攻勢,進攻斯坦尼斯拉夫、德羅戈貝奇方向。

  3.實力盤點:烏克蘭第1方麵軍

  為了實現斯大林的目標,烏克蘭第1方麵軍加緊了人員和裝備的補充。由於長期以來的戰爭消耗,蘇聯大後方的人力已趨於枯竭。科涅夫隻能在新解放的烏克蘭地區大量搜刮新兵。根據德國數據,曾被德軍控製的“專員轄區”(除“總督轄區”外的烏克蘭占領區),人口約近3000萬(城市1000萬,農村1900萬)。盡管在納粹占領下,因屠殺和掠奪而減少的人口多達數百萬,但剩下的總數依然很可觀,他們成為紅軍的重要兵源。通過大量征收烏克蘭人,科涅夫的步兵師充實到平均6500—7000人,每連有70—80人。按蘇聯的標準,這就算是“基本”滿員了。

  到戰前,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實力被提升到空前強大的程度,總兵力達111萬人(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其中作戰部隊84萬(含4萬空軍)。這是戰爭開始以來,為進攻戰役而組建的最龐大方麵軍!同時,科涅夫還掌握著數量雄厚的技術裝備,包括:16257門陸軍火炮和迫擊炮(野炮6017門,迫擊炮7062門,反坦克炮2432門);3246架飛機(轟炸機679架、戰鬥機1419架、強擊機1046架、偵察機和校射機102架);220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979輛處於戰備狀態(含1598輛坦克和381輛自行火炮)。這兩千多輛戰車中,除了482輛配屬給步兵外,大頭的1703輛編入5個坦克集團。包括3個坦克集團軍和2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擁有2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外,另外兩個坦克集團軍(第1近衛、第4)各缺編1個坦克軍,也就是各隻有1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實力不很充足。

  除了戰鬥部隊外,科涅夫還在後方的大力支援下儲備了大量消耗性物資。

  其中有:2.3—3個基數的步兵武器彈藥;3.1—5.1個基數的火炮和迫擊炮彈藥;6.1個基數汽油;10.6個基數的柴油。以及夠百萬大軍吃15—33天的大量食品。為了運送這些物資,蘇聯鐵路部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僅彈藥就占用了大約5萬節車廂。

  烏克蘭第1方麵軍編成:

  80個步兵和騎兵師(含6個騎兵師);

  7個坦克軍,3個機械化軍,4個獨立坦克旅,18個坦克團,24個自行火炮團;

  4個炮兵師,9個加農炮旅,1個榴彈炮旅,4個榴彈炮團,6個反坦克炮旅,36個反坦克炮團,19個迫擊炮團,1個迫擊炮旅,4個火箭炮旅,14個火箭炮團,9個高炮師,17個高炮團;

  9個航空軍,3個航空師,4個獨立航空團,4個獨立航空大隊;

  盡管科涅夫手握重兵,但他也深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爭鐵律,所以要竭力摸清楚對手的底細。但在設防嚴密的戰線阻隔下,即使用盡手段,也隻能窺見一斑,難見全豹。科涅夫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兩點:第一是德軍前線陣地的構造和部署,第二則是其縱深內裝甲預備隊的動向。對前者,通過飛機航拍和戰鬥偵察,可以獲得不少信息(雖然也要警惕各種“假陣地”);而後者的情報卻難搞得多。但在6月底到7月初,科涅夫還是察覺到,烈火熊熊的白俄羅斯正如吸鐵石一般把他麵前的德軍吸走,特別是那些強有力的裝甲師。對手的實力正在縮水,發起進攻的時機逐漸成熟了。

  蘇聯情報文件中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在戰役準備階段,俄國人用盡方法來探查德軍的虛實,卻未能完全如願。直到戰後初期,他們才根據繳獲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報告地圖,摸清了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具體部署:

  6月初(10日),第1烏克蘭方麵軍當麵共有44個軸心師,包括32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從後來公布的德國材料看,俄國人顯然把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側翼友鄰——中央集團軍群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幾個裝甲師也算了進去。請特別注意。)

  德軍分為三個主要集團:

  第一集團,位於科韋利西南,針對烏克蘭第1方麵軍與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結合部。戰線長147公裏。駐守兵力為:一線6個步兵師;二線2個步兵師和3個裝甲師(第4、20、5裝甲師)。

  第二集團,部署在利沃夫地區。戰線長90公裏。一線5個步兵師;二線3個機動師(第1、8裝甲師,第20裝甲步兵師)。

  第三集團,部署在斯坦尼斯拉夫地區。戰線長203公裏。一線展開17個步兵師;二線2個步兵師和6個裝甲師(第9、10、17、7、16裝甲師,匈牙利第2裝甲師)。

  就上述部署來看,德軍最強大的作戰集團顯然位於南翼的斯坦尼斯拉夫地區。這個集團共有25個師(包括6個裝甲師),占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這種部署對俄國人非常有利。因為這裏距離白俄羅斯戰區最遠。因此,當紅軍攻打中央集團軍群時,即使要由此地抽調預備隊,也很難及時趕到。

  但在白俄羅斯戰役開始前後,還是有大量德軍被調去“救火”。結果在6月底7月初,對付科涅夫的德軍減少了6個裝甲師(第4、5、20、7、9、10裝甲師)和2個步兵師(第28殲擊、367步兵師)。

  這樣,從6月10日至7月13日,科涅夫當麵的德軍兵力從44個師減少為38個;機動師從12個減少為6個(5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當然,從德方資料看,被調走的裝甲師有一些並不屬於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實際從其名下抽走的隻有5個師(3個裝甲師和2個步兵師)。

  4.實力盤點: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科涅夫的判斷沒有錯,他的對手的確被削弱了。但到底削弱到什麽程度,不僅當時的科涅夫沒有準譜,甚至在戰後多年也沒能搞清楚。俄國的早期情報認為,德軍隻剩下30萬人,裝備800輛坦克,230輛自行火炮,3500門火炮,1900門迫擊炮,700架飛機。後來他們又把數字修正為60多萬人(加上後勤共9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63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還有第4航空隊的700架飛機。有人質疑這些俄國數據可能過於誇大,但也缺乏德方數據的印證。

  直到近年,這個問題才明朗化。事實上,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這一時期並非被單純削弱。抽走5—6個師的同時,也得到了2個師的援兵,包括原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第17裝甲師。另外,還得到了原屬中央集團軍群的第8軍。於是到7月8日,哈佩的序列上就有了46個師(含5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包括35個德國師(含4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和11個匈牙利師(含1個裝甲師)。

  蘇聯判斷德軍步兵師實力

  約為7000—9000人。

  實際上,除了警衛師,很多德國師的兵力超過1萬人。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編成內幾個步兵師的實力

  第454警衛師(5929人)

  第361步兵師(10131人)

  C軍級集群(11312人)

  第349步兵師(10588人)

  第14黨衛誌願師(15299人,在前線約11000人)

  上述序列以外,可用於戰鬥的還有第16裝甲師。

  這個老牌師在6月8日撤到後方重組,直到臨戰前才返回戰區。加上這個師,哈佩共有6個裝甲師。去掉要被調走的“維京”師,還剩5個裝甲師可用,另有第20裝甲步兵師和2個重坦克營。僅這些兵團就擁有591輛戰車。此外,哈佩還掌握著大量強擊火炮旅和其他獨立裝甲單位。而且他手下的德國步兵師有20個也編入了強擊火炮連(按編製每師10輛)。

  1944年7月1日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要裝甲兵團實力(不含“維京”師和重坦克營外的德軍獨立裝甲單位)

  第1裝甲師:78輛坦克,12輛自行反坦克炮

  第8裝甲師:128輛坦克,19輛自行反坦克炮

  第16裝甲師:101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第17裝甲師:40輛坦克,29輛自行反坦克炮

  第20裝甲步兵師:42輛強擊火炮

  第506重坦克營:46輛“虎”(40輛可用)

  第509重坦克營:46輛“虎”(33輛可用)

  第2匈牙利裝甲師:50輛戰車

  第1匈牙利強擊炮營:30輛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配備強擊火炮連的步兵師

  第1、5(殲擊)、26、72、75、88、96、100(殲擊)、101(殲擊)、131、168、208、214、253、342、349、357、359步兵師,C軍級集群,第1滑雪師

  由於一些新部隊的抵達,一定程度彌補了被調走的兵力,使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得以保持強大戰力。根據最新的德國官方戰史,1944年7月初,哈佩麾下的總兵力為84萬人(63萬名德軍和21萬名匈軍),裝備1550門大炮。同時擁有151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其中1300輛可隨時投入戰鬥)。比較來看,俄國人的估計倒並沒有怎麽誇大,對德軍裝甲兵力甚至有所低估。

  當然有一點也不能忘記:哈佩指揮的全部單位中,有2個軍(第56裝甲軍和第8軍)針對的是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再減去“維京”師,剩下對付科涅夫的隻有38個師(含5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兵力約為70萬人和1200輛戰車。

  德國空軍也吸取了白俄羅斯之戰的教訓,提前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集結了一支實力可觀的航空軍團,其主力是第8航空軍的約600架飛機。加上第4航空軍的10個轟炸機大隊,總計有約1000架飛機可用於支援哈佩。

  第8航空軍編成:

  第11戰鬥航空聯隊第3大隊

  第51戰鬥航空聯隊第4大隊

  第52戰鬥航空聯隊第1、2、3大隊,隊部

  第54戰鬥航空聯隊第4大隊和第6中隊

  第1攻擊航空聯隊第1大隊和第10(反坦克)中隊

  第10攻擊航空聯隊第2、3大隊

  第9攻擊航空聯隊第4大隊(反坦克)

  第77攻擊航空聯隊第1、2、3大隊,隊部和第10(反坦克)中隊

  匈牙利第102/1“斯圖卡”中隊

  第27轟炸航空聯隊第14中隊

  第4夜襲大隊

  第11遠程偵察大隊第2中隊

  第100遠程偵察大隊第2中隊

  第2近程偵察大隊第1、2中隊,隊部第4航空軍的增援兵力:

  第4轟炸航空聯隊第2、3大隊,隊部

  第27轟炸航空聯隊第1、2大隊,隊部

  第53轟炸航空聯隊第1、2、3大隊,隊部

  第55轟炸航空聯隊第1、2、3大隊,隊部蘇德兩軍兵力對比(部分取約數):

  兵力111萬∶70萬

  大炮4900∶1200

  戰車2206∶1200

  (可用戰車)1979∶1000

  整體評估,紅軍人力約為德軍的1.6倍;大炮為4倍(雖然俄國人的炮普遍要小一些),戰車多將近1倍。俄國人最大的優勢體現在飛機上,足足比德軍多2倍。但地麵優勢卻沒有這麽顯著。這樣的兵力對比下,科涅夫要打垮哈佩也並非易事,何況後者不僅擁有堅固的陣地,還提前做好了迎戰準備。

  1944年7月8日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戰鬥序列

  匈牙利第1集團軍

  直屬:匈第2裝甲師,匈第7步兵師,匈第19預備師

  匈第6軍:

  匈第1山地師,匈第27輕裝師

  第11軍:

  第101殲擊師,匈第24、25步兵師,匈第18預備師

  匈第7軍:

  第68步兵師,匈第16步兵師第1裝甲集團軍

  直屬:第20裝甲步兵師,第3裝甲軍第1、8裝甲師,黨衛軍第14誌願師

  第46裝甲軍:

  第1、168步兵師

  第59軍:

  第208步兵師,匈第20步兵師

  第24軍:

  第100殲擊師,第75、254、371步兵師

  第48裝甲軍:

  第96、349、357、359步兵師

  第13軍:

  第361步兵師,C軍級集群,第454警衛師第4裝甲集團軍

  直屬:黨衛軍“維京”裝甲師,第17裝甲師,第213警衛師

  第42軍:

  庇佑特爾少將集群,第291、340步兵師,第72、88、214步兵師

  第56裝甲軍:

  第1滑雪師,第26、131、253、342步兵師

  第8軍:

  第5殲擊師,第211步兵師,匈第12預備師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