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可能解釋印度河文明消失之謎最合情合理的說法,還是考古學家的觀點。
在次大陸搞過長期地下考古發掘的考古學家J・M・基諾耶等人認為,印度河文明的衰亡是出於內在的原因。
事實上,統一的印度河城市,是建立在相當脆弱的基礎之上的,它雖然具有廣闊的貿易網和鬆散的政治聯盟,但很難應付環境的改變和農業基礎破壞的局麵。
根據考古的複原,由於植被的破壞和水流的衝擊,印度河在向東部延伸的同時,也衝毀了大城市周圍的許多村莊。城市是建在高地上,並有防護的泥磚牆圍護才得以保存。但其周邊環境,因洪水泛濫不斷地改變河流的流向,破壞了印度河城市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設施和原有的經濟結構,尤其是長途貿易網的破壞,使得發達的城市手工業趨於衰敗。為了生存,居民們必須遷往更適宜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的新地區。
另一方麵,經濟的衰敗,城市長期發展帶來的人口膨脹,難民問題都會促使宗教和政治統治者的地位遭到動搖。考古學家認為,約在公元前1900年,統一的印度河文化已分裂為三個主要的地方文化,向東部拓展的居民已在恒河上遊建立了許多新的聚落。
原有的印度河大城市衰敗了,新的地區出現了地方性的城邦,可是傳統文化的聯係並沒有斷裂。在新城邦出土的赤陶和銅製的印章,還都是常見的文化遺物。在印度河西部的俾路支斯坦發現的印章,年代已晚至公元前1000年,這些方形和圓形的印章為幾何紋飾,它與前期多見寫實性人物與動物紋飾結合文字符號的印章風格有較大的差異,可能就代表了一種時間和文化演變的痕跡。
前期哈拉巴文化主要的手工業生產,如貝鐲加工、彩釉陶珠子、各類裝飾品的加工業等仍在各地延續。而且,專家們認為次大陸最重要的技術發明――冶鐵術,也是印度河工匠及其後裔在高度發達的冶銅業的技術基礎上產生的。過去,人們都以為次大陸的冶鐵術是境外的雅利安人帶入的。但據考古、曆史學家考證,最早從次大陸西北山口入居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根本不知道或不使用鐵器。他們發現,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印度河――恒河傳統的地區開始出現了鐵製品,同時,他們也找到了鐵資源的產地。
玻璃加工技術也是在公元前1700年的次大陸北部出現的,它被用來製作各種五彩斑斕的裝飾品和容器。作為次大陸一種重要的外貿商品,直至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代,印度的玻璃器仍然是中國王公貴族眼中的稀世珍寶,被競相取之占為己有。
到了公元前1000年,玻璃生產技術在次大陸已十分普及,在公元前後的中國古籍和羅馬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稱譽古印度玻璃產品的記錄。
當然,考古、曆史學家最新的觀點,也不是解開印度河文明衰亡之謎的最後結論。因為在印度河文字尚未完全解讀的情況下,已知的文化演變現象尚不足以說明曆史的真象。何況,後來在次大陸興起發展的吠陀文明,無論從種族的主體,還是從社會宗教、政治製度、語言文化等方麵,它與印度河文明畢竟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