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章

  古代印度,稱得上是“智者心靈的故鄉”。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被重重關山險隘阻隔的中國人,逐漸熟悉和了解到南亞這個神奇而又富饒的國度,尤其是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入滲透,更激發了中國古代的僧侶知識分子前往佛國朝聖和求取真經的熱情。

  東晉高僧法顯,在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曆經漫漫的黃沙古道,穿過冰川狹穀,終於越過帕米爾高原折入古印度諸國,他在佛教誕生的沃土,求研佛法10餘年,最後從斯裏蘭卡乘海船歸國,途中又經曆了海洋風暴,在海上漂流了漫長時日,可謂九死一生才魂歸故國(411年)。

  更有甚者,唐代三藏法師玄奘,其曆盡千難萬險的印度取經故事,後來被演繹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傳奇小說《西遊記》。事實上,玄奘在自撰的《大唐西域記》中傳述的探險經曆,要遠比《西遊記》描寫的種種逢凶化吉的故事可怕慘烈得多。

  例如,當他穿過著名的冰川穀道――木素爾達阪(伊犁、溫宿之間)時,隻見穀道由布滿裂縫的冰山峰叢組成,峭壁林立,高仞之下是茫茫雪海,崎嶇的道路,寒風凜冽……他稱此道“多暴龍”,途經者不得大聲叫喚,稍有不慎,災禍立現,一時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難者實難全生。西往印度取經的路途如此艱難凶險由此可見一斑。

  有些學者認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許多妖魔鬼怪阻撓他前往印度取經的故事,其實是他長期在艱險的高原跋涉中患了高山病的緣故,所謂的惡魔隻是玄奘夜裏鬱結在腦海中的幻影,他感到自己深陷許多刀山之中,也是他突然從懸崖墜落時感到極端恐怖的後遺症。

  魯迅等人把法顯、玄奘一類執著追求真理、舍身求法的人,稱為“中國的脊梁”。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法顯、玄奘的這種“脊梁的品格”是得賴於古印度文化的熏陶。

  眾所周知,兩千多年來主導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思想是儒家倡立的“三綱五常”。它尤重“父母在,不遠遊”的孝道和忠君思想信條,在此桎梏下,士人中很難產生像法顯、玄奘這樣的大探險家和冶中西文化為一爐的文化巨人。

  舍身求法的古代僧人,都是為信仰而生存輪回的虔誠佛教徒,尤其是像玄奘這樣一個出身儒學世家、備通經典、愛古尚賢、非聖哲之風不習的人,居然為外來的宗教文化所傾倒,反觀之,我們就更不能不服膺古印度文明的博大精深及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了。

  凡是一種偉大的文明,自有其產生蔚成的環境和曆史的機遇。為何古代印度會產生萬眾矚目的文化並影響至今?這我們還得從它所處的地理位置說起。

  翻開世界地圖一看,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古代印度,恰好就處在東亞大陸連接中、西亞地區的紐帶之間的南端。它三麵環海,形成天然的屏障,東北部緊鄰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脈。巴基斯坦的北部和西部邊緣也布滿了崇山峻嶺和沙漠高原,印巴次大陸的北端猶如一個楔子插入帕米爾高原,高大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從這裏沿邊境分別伸向東南和西南。自遠古以來,許多民族都是沿著北方的山口河穀遷入印巴次大陸的。

  著名學者常任俠曾指出,古代的印度正像一隻下垂在印度洋上的牛的乳房,裏麵仿佛膨脹著無窮的鮮美乳汁,其南端的斯裏蘭卡,正像一滴牛乳從乳頭滴下。印度河與恒河,像兩條乳腺,流貫在印度大平原中,從這樣肥沃的國土中孕育出古代燦爛的文化藝術,這就是它成為世界古文明中心之一的物質基礎。

  事實上,與其說地理中的印巴次大陸像乳房,還不如說它更像是古代人種和文化的漏鬥。西北方的山口,古代的各方民族不斷從這裏湧入,遊牧於中亞等地的雅利安人,用火與劍征服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後來又是橫行歐、亞的亞曆山大大帝把戰火燒到了印度河南端――一方麵,移民和入侵,使本土的文化受到衝擊和破壞,人民遭受無數的痛苦和磨難;另一方麵,文化的毀滅、碰撞、磨合,不同種族的混血衍生,又能使民族和文化猶如那隻火紅的鳳凰不斷涅升華。古印度文明顯現出的堅韌品格和思精的宏大,正是得益於它經曆過種種不平凡的磨難和熔煉。

  我們都知道,印巴次大陸的人民是非常偉大而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他們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方麵都取得過巨大的成就,對人類文化做出過十分卓越的貢獻。但事實上,我們並未真正了解古代的印度。這不是關山阻隔、年代久遠的緣故,而是印度民族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很多學者一接觸印度就感到震驚:這個曾有著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的國家,卻是一個沒有曆史記錄的國家!馬克思就說過:“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曆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曆史。”這一點正好與同是文明古國的中國相反。

  有人說印度仿佛就像一個充滿幻想和詩意的國度。人民對曆史的記憶,難免都是在時空方麵存在美妙幻想過多、誇張過度的傾向。因此,要真正了解印度,要解開古印度文明如何起源的奧謎,曆來都是東西方學者的熱門話題。

  當然,東西方人士向往印度,首先還是傾慕它的富庶。今天人們習以為常的玻璃器,在中古時代以前還是至寶。《西京雜記》說漢宣帝當時得到一枚印度產的玻璃寶鏡,隻有8銖銅錢大小,卻用琥珀盒盛放。哥侖布為了開辟新航線到印度去尋覓香料和珍寶,結果把他發現的美洲新大陸誤認為是印度。直到臨終,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還固執地認為,隻要從他登陸的海地島向西航行,幾天之後就能在恒河口上岸。可見印度的吸引力是多麽巨大哦!

  茨威格曾說過,自從羅馬人在旅行和征戰中首先嚐到了麻、辣、酸澀和醉人的東方調味品後,西方的烹調就再也離不開印度的佐料和香料了。中世紀的宮廷,隻有來自東方的麝香、龍涎香才能滿足貴婦的感官刺激和虛榮;紡織工和染色工為她們生產中國絲綢和印度花布;手飾匠為她們弄來印度、斯裏蘭卡的雪白珍珠和天藍色鑽石;藥劑師交口稱譽的是來自印度的藥材――鴉片、樟腦和貴重樹膠。經驗告訴他們,任何鎮痛劑或藥物,隻要包裝瓶上沒有“印度的”這些有魔力的字樣,病人就會覺得它毫無效用。東方的特產由於它們的遙遠、稀少、奇異和昂貴,便對歐洲產生了無法抗拒的誘惑力。終於,到了18世紀,當印度這個古老的帝國處於分崩離析的時刻,“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從此,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達一百年之久,印度人民再次飽受外來入侵者蹂躪之苦。

  然而,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那就是西方世界對了解和追溯古印度文明的熱情不但沒有減弱,反而不斷地把它推向高峰。當然,更好地了解也是為了更好地控製,殖民地時期的英國學者加緊了對印度的研究。

  18世紀末葉,研究印度梵文的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梵文學者對大量的梵文古籍作了整理、翻譯和研究,由此產生了所謂的“吠陀學”。最令梵文學者驚異的是,這種古印度語言居然同遠隔千山萬水的歐洲語言具有同源的親屬關係,也就是說,創立佛教的偉大的釋迦牟尼,居然和歐洲人同宗共祖,他也是希特勒鼓吹的白種人高貴的祖先雅利安人所繁衍出的後裔!

  在一種親近感的驅使下,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穆勒傾10餘年的心力撰成了《不列顛印度史》,書中把古印度文明史上推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代。當然,這個文明的源頭是外來的,而且是操古老印歐語言的雅利安人從西北的中亞帶入的。

  曆史又一次和後來者捉了迷藏。對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吠陀文明所作的探究複原,並沒有使印度文化獲得它在古代世界中應有的地位,因為遠在吠陀時代之前,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尼羅河畔的埃及、東方中國的黃河流域,已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國家文明,雅利安文化不過是一種文明的流韻餘風而已。文明的探索者因此而一度陷入迷茫。

  事情帶來轉機是在20世紀的20年代,那就是鋤頭考古學在世界各地的延展。

  1920年開始,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和他的助手,相繼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等地進行地下考古發掘,他們揭示了一座座壯觀的古城和許多宏大的建築,其中還有許多黃金、白銀、琥珀、瑪、彩玉、珍珠等製作的珍貴物品,此外還有祭司國王的雕像和鐫刻在各種印章上的神秘文字……

  這些發現轟動了世界。在雅利安人的《梨俱吠陀》頌詩中,西方學者不是認為“印度的黑夜降臨之前並無黃昏”嗎?而考古發現卻說明,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前,當地居民已有了神廟、國王、城市、金屬工具和文字……他們似乎過著比白種雅利安人更為高雅的生活。而且,這一城市文明從它形成發展到衰亡,竟延續了1千多年。

  城市的創造者是誰?印度河流域盛極一時的繁華為何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在《梨俱吠陀》的口頭傳說中,雅利安人往往是用貶低的口吻談到他們最初在印度西北部遇到的當地土著達薩斯人,說那是些“身材矮小、黑膚、無鼻、言談不恭的野蠻人”;雅利安人對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更是不以為然。然而,哈拉巴等地發掘出的古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遺址卻宣告:後來的雅利安人創造的吠陀文明及更晚的佛教文化,都不是空穴來風、無水之源,它們不過是在古老的文化沃土上的文明重建與再生。

  20世紀初期的印度,一時間成了世界注目的焦點,歐美的考古學家紛至遝來,他們要探究這些早已縱橫在次大陸的先民為什麽會像謎一樣消失?為何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會出現文化的斷層?

  古文明神秘的麵紗相繼被揭開了,考古學家的收獲著實不小,可是他們又不得不無奈地慨歎:這一探秘的工作要說結束還為時尚早,尤其是那些鐫刻在印章中的文字符號,今天仍然像天書似地若有所思地注視著我們,成了最難解開的死結,它神秘地將印度河城市的主人遮掩在茫茫無邊的黑幕裏……

  可以說,20世紀初期持續至今的印度河文明遺址考古發掘,是人類最為引人入勝的文化探奇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近一、二十年來,中國的考古學家也把目光投向了印巴次大陸。早在60年代,夏作銘先生就注意到,有著燦爛青銅文化的雲南滇族古墓中,就出土了和古印度哈拉巴文化相似的美麗裝飾品――蝕花肉紅石髓珠,它完全可能是印度傳入的。

  雲南自古以來就使用海貝作貨幣,但本地不產海貝;此外,滇族古墓中出土的淺綠色透明六棱琉璃珠,考古學家張增祺認為它們也應當是從印度輸入的。

  事實上,中國與印度的交通遠在史前時代就開始了……考古發現表明,中國需要了解印度,印度也需要接觸中國,這可說是千古不變的規律。

  那麽,這一千古不變的文明演進規律又是如何通過考古的事實來顯現的呢?下麵,我們還是從考古學家追溯古印度河流域早期城市文明的漫長旅途說起吧。

  §§第一章 印度河的前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