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1890-1940.5),字藎忱,山東臨清縣人。他在臨清高等小學堂畢業後,先後入天津、濟南法政學校苦讀。辛亥革命起事,他就加入了同盟會,因痛心民族多難,列強欺淩,於1914年秋停學從軍以報國。先後在車震和馮玉祥部,由學兵曆任排、連、營、團、旅長及馮玉祥西北軍第25師師長等職,參加過國民軍起義及北伐諸戰役。
1933年,長城抗戰起事,張自忠擔任29軍前線總指揮,率部主動出擊,與日寇血戰七晝夜,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喜峰口戰役的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占領北平後,他表示誓死抗戰,1937年11月回歸部隊任59軍軍長。1938年2月13日,他率領59軍到達淮河流域,指揮部隊占領了姚集、固鎮、蒙城一線陣地。2月16日,日軍遭到我軍攻擊後被迫抽調主力6000多人增援考城、上窯、池河等地時,張自忠指揮59軍乘機反攻,把日軍驅逐到淝河南岸。1938年3月,張自忠奉命率部參加了徐州大會戰的臨沂保衛戰。他以愛國的寬廣胸懷,拋棄與守衛臨沂的第3軍團軍團長龐炳勳的前嫌,親自率領59軍三次增援臨沂,與龐炳勳互相配合,聯合作戰,腹背夾擊,重創日本“精銳”板垣師團,取得了三次臨沂保衛戰的勝利。龐、張兩支隊伍以劣勢的裝備挫敗日軍的連續進攻,這對全國抗日戰場是一個鼓舞。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將軍回憶臨沂之戰時,說:“臨沂一役最大的收獲,是將板垣、磯穀兩師團擬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徹底粉碎,造成爾後台兒莊血戰時,磯穀師團孤軍深入,為我圍殲的契機。”“此次臨沂之捷,張自忠的第五十九軍奮勇赴戰之功,實不可沒”(臨沂之戰,59軍傷亡9000餘人)。白崇禧將軍回憶臨沂之戰時,說:“張將軍在徐州會戰之臨沂戰役,與龐炳勳將軍將敵精銳第五師團(板垣師團)擊潰,減輕徐州會戰之壓力,使台兒莊獲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於戰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曆史不會忘記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戰場上的功績。戰後,張自忠提升為第27軍團軍團長,同時兼任第59軍軍長。武漢會戰中,率部防守潢川,重創進攻的日軍。
武漢失守後,張自忠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59軍軍長。1939年4月20日-5月20日的隨棗戰役中,率部奮勇作戰,與友軍配合,打退日軍進攻,取得戰役的勝利。同年12月,率部防守湖北襄河東岸,指揮部隊用正麵防禦和派隊鑽隙襲擊敵指揮部的戰法,打退日軍進攻,取得當時稱為“襄樊二次大捷”的勝利。
1940年5月1日,日軍從信陽、隨縣、鍾祥三個地區發動對棗陽及襄河東、西兩岸的攻勢,即第二次隨(縣)棗(陽)會戰。駐荊門的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為確保第五戰區長官部的安全,親自率部東渡襄河,側擊進犯襄樊的日軍。5月7日,張自忠率總部及第74師部隊從宜城渡河,分兵截擊日軍。其軍事行動為日軍偵悉,張部到達新集西南附近地區,即遭日軍阻擊。5月15日下午,張自忠率總部轉移到南瓜店十裏長山。5月16日,日軍又增兵1萬餘人,於拂曉用山炮轟擊張部陣地,步兵弧行包圍。張自忠用電話告74師代理師長馬貫一說:現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正是軍人殺敵報國之時,子彈打完,要用刺刀,刺刀斷了,要拿拳頭打,用牙齒咬。
戰至中午,保衛總部的警衛團陣地被日軍衝破,蘇聯顧問負傷,高參張敬陣亡,張自忠令弁兵將蘇聯顧問搶救出戰區。他兩處負傷,堅持指揮抵抗,振臂高呼“殺敵”,“今日是我報國時矣!”戰到下午4時,身中五彈,腹部打穿,敵兵衝到麵前向他刺殺,張自忠抓住敵槍躍起拚搏,仍大呼“殺敵報國!”隨即壯烈犧牲,年僅50歲。
張自忠將遺體當日晚被日軍13師團草葬於襄陽縣屬的陳家集。18日,59軍38師到,將敵擊潰覓獲葬處,連夜把將軍遺體運回荊門襄河西岸快活鋪33集團軍總部。接重慶軍委會電,張自忠將軍晉升為陸軍上將,命用上將禮服重殮。在總部各界軍民祭悼三天後,由手槍隊將靈柩護送至宜昌,由馮玉祥副委員長商請盧作孚派“民風號”專輪將靈柩運送到戰時首都重慶。清晨,靈柩由東山寺公園起程到碼頭,宜昌10萬群眾不期而集恭送。專輪沿江經巴東、奉節、雲陽、萬縣、忠縣、豐都、涪陵等縣,各界群眾都到碼頭放鞭炮燃香致祭。5月28日,靈柩抵達重慶儲奇門碼頭,軍事委員會正、副委員長蔣介石、馮玉祥和黨政軍官員孫科、於右任、孔祥熙等都到碼頭迎靈,登輪繞棺致哀,在碼頭靈堂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當天,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名義,通令全軍,表彰張自忠將軍的英雄業績。隨後,張將軍的靈柩用專輪運送到北碚,暫時停靈於雙柏樹農業推廣所,以待修建墓穴正式下葬。在碼頭迎靈和在雙柏樹停靈時,蔣、馮正副委員長,政府各部官員和北碚各界代表,都分別到場祭奠,周恩來同誌也親自到北碚,在張將軍靈前致祭。
在張將軍靈柩暫停雙柏樹期中,治喪處尋覓“權厝”葬地,最後在附近選定雨台山麓,蔣、馮正副委員長曾親臨察看並決定位置,然後修建墓穴。
同年7月7日,國民政府公布追晉張自忠將軍為陸軍上將,同日,又公布關於張自忠將軍的褒恤令,“應予明令褒揚,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11月16日,國民政府在雨台山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隆重的“權厝”(原定抗戰勝利後移柩南京國葬)下葬儀式。蔣介石身著特級上將戎裝,偕同馮玉祥、孫科、孔祥熙等官員到雙柏樹靈堂,先行移靈祭祀,隨即步行到墓地,親自命人在張將軍的棺上覆蓋大幅國旗。棺柩移入墓穴後,蔣、馮又率全體官員和張自忠之子張廉珍、侄張廉卿及軍民代表,於封土前舉行最後的祭奠。蔣介石親題“英烈千秋”四字刻石立碑,置於墓道。
1942年夏,陵墓竣工,墓高約3米,周圍長近20米的圓形墓前,為馮玉祥副委員長親書隸體墓碑“張上將自忠之墓”,上款“民國三十一年”,下款“馮玉祥題”。又仿明代史可法墓葬揚州梅花嶺之意,於1942年6月18日隸書“梅花山”三個大字,鐫刻於墓前,並親自在墓前栽植梅花樹。從此,雨台山改名為梅花山。青山有幸埋忠骨,從1941年到1949年,每年的5月16日,重慶各界群眾都舉行了悼念張自忠將軍殉國紀念活動。1947年5月10日,在張將軍殉國七周年前夕,國民政府發布了“張自忠將軍國葬令”,但實際卻顧不及舉行了。
中國共產黨對張自忠將軍的豐功偉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在1940年8月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發表的《悼張自忠將軍》的社論中指出:“張將軍的犧牲,是抗戰以來戰死前線的第一位大將”,“張將軍對抗戰之功極大”,“的確配稱為炎黃的優秀子孫,模範的民族革命軍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8月15日,延安各界代表1000餘人在中央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同誌分別以“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為國捐軀”致挽。朱德同誌在大會上講話,號召全國軍民學習張自忠將軍等抗戰到底不怕死,英勇殺敵人的精神。張將軍殉國三周年時,重慶《新華日報》出了紀念專刊,周恩來同誌所寫《追念張藎忱上將》的“代論”中,評價張自忠將軍“其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新中國建立後,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重慶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征地擴建墓園,培植花木,“張自忠烈士陵園”占地由舊時不足一畝擴展到八畝。在瞻仰區紀念廣場東端,修建了由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題名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館內“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展覽”通過200張照片,烈士生前的部分實物和文獻資料等,展現了張將軍的光輝戰績、英勇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忠心愛國的一生。烈士陵園是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梅花山、天生橋、朝陽、人民路小學等建立了張自忠少先隊中隊,孩子們經常來掃墓和舉行悼念活動;每年的5月16日,重慶市各界群眾都要到張自忠烈士陵園,悼念這位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唐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