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綦江縣,為抗日英勇獻身的烈士建有忠烈祠堂,在300多名陣亡的官兵中,第一個要數楊懷將軍,他的愛國主義和犧牲精神,至今使人崇敬、緬懷。
楊懷(1897-1938.4),字紹卿,重慶市綦江縣扶壩鄉人。出身貧農家庭,從小在家務農,青少年時曾為人擔煤。1925年,川東大旱大饑,貧苦百姓靠吃樹根皮、白鱔泥活命,餓死者甚多。楊懷為求生存,便拉起一夥大膽的青壯年在川、黔交界山區的羊角、鬆坎、九店埡等鄉鎮,搶劫過往富商、劫富濟貧,當起了綠林好漢。後為四川地方部隊收編,任大隊長,不久任命為上校團長。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楊懷所屬的陸軍60師步兵第359團,歸川軍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將軍指揮。1938年1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令第22集團軍開赴山東臨城津浦路正麵作戰。在臨開赴前線時,李宗仁將軍對川軍官兵講話,他舉到諸葛武侯統率川軍北抗司馬懿的英勇故事,希望大家效法先賢,殺敵報國。
1938年1月,李宗仁將軍命令川軍第22集團軍沿津浦路北上,阻止日軍南下。3月23日開始了徐州大會戰,中、日兩軍在山東、江蘇、安徽三省交界地方,展開相持拉鋸戰。徐州會戰的戰線長100公裏,以台兒莊為中央防線的正麵據點。台兒莊東北麵為多山地區,中國軍隊誘敵深入山地,使日軍的機械化和空軍失去優勢。我軍白日隱蔽,夜間戰鬥,在山穀中與日軍展開大規模的運動戰。在台兒莊東北山地運動戰中,有3月25日的郭裏之役,4月3日的劉莊之役,4月7日的閣楊之役及戴埠之役等,殲滅了日軍主力,為台兒莊大勝利打下了基礎。楊懷團長率359團全體官兵,在江蘇沭陽戴埠地區的山嶺高地上,與日寇激戰了八天八夜,楊懷團長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英勇果敢。特別是在金雞嶺大紅山至高點爭奪戰中,他表現最為出色。據其警衛兵回憶,這個至高點被日軍攻占後,師部急調359團反攻奪回大紅山頭。當時,楊團長高呼:“不怕死的弟兄跟我來!”遂帶領團偵察排(當時叫特務排)與該團部分官兵衝過敵軍三道防線,親手奪得插在日軍碉堡上的軍旗一麵。在奪取插在山頭上的第二麵日軍軍旗時,因觸動日軍旗杆上的響鈴,被日軍碉堡內的機槍擊中,胸部、頭部連中數彈,當即壯烈犧牲。眾多日軍反撲過來,大部分官兵戰亡。359團隨即組織了一個營的敢死隊,冒著日軍猛烈的炮火衝入敵陣,奪回了團長的遺體,當時,他雙手還緊緊地抓著奪得的那麵日軍軍旗。
楊懷團長在4月5日戴埠之役壯烈犧牲,年僅40歲。全團官兵在沭埠鎮沉痛哀悼楊團長,將遺體戎裝豎立,背靠大樹,為他繪畫了遺像,燒製在約24寸(0.8米)大小的白色薄瓷磚上,以誌永存紀念(原件存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白瓷磚像左下角落款是:“陸軍第六十師步兵第三五九團全體官兵敬繪”;白瓷磚像的抬頭有八個大字:“楊公紹卿團長遺像”,遺像胸前掛著兩枚戰功勳章(見圖)。
楊懷團長的遺體運回重慶途中,經40餘縣、市,都舉行了隆重的接送哀悼儀式。1938年6月底,靈柩運抵重慶。棺木上覆蓋著楊團長生前奪得的二麵日軍軍旗。重慶《新民報》於1938年7月3日第一版報道:“楊故團長懷……忠骸於日前由漢運渝,本市各界於昨日在商會舉行哀悼,以盡崇敬。上午8時開始公祭……至下午5時,始告完畢。整日晴晦莫定,愈增淒涼。合計前往公祭的機關團體九十餘單位,共千餘人。”7月中旬,靈柩運至綦江,7月下旬,下葬家鄉扶壩鄧溝。
楊懷團長壯烈犧牲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晉升他為少將團長,發給勵恤金五千銀元;四川省政府發恤金一千五百元。國民黨高級將令陳誠、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川軍將領鄧錫侯,均對楊懷團長遺像有贈字題款。
其中鄧錫侯將軍的題字是:“束發從戎許國,以身保我疆土,誓掃胡塵,搏戰死綏,取義成仁,鄉國之寶,世界之珍。”
(唐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