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 鏖戰前夜的庫爾斯克

  DONGXIAN―CONG HAERKEFU DAO KUERSIKE一、“最精銳的部隊、最精良的武器、最傑出的指揮官”

  ―“城堡”參戰德軍1.編成截至1943年7月初,準備參加庫爾斯克戰役的德軍兵力兵器,也就是希特勒在第6號作戰命令中規定使用的“最精銳的部隊、最精良的武器、最傑出的指揮官和大量彈藥”,基本都已在前線展開。德國陸軍和黨衛軍的頂尖精銳王牌,像“大日耳曼”師、“希特勒”師、“帝國”師、“骷髏”師,以及大批富於實戰經驗的老牌裝甲師和步兵師,大量堅盔厚重甲的“虎”、“黑豹”、“菲迪南德”,全都聚集在了這裏。

  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北,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大將。這位希特勒的防禦大師,將拿出當年擔任第3裝甲師師長挺進基輔的凶猛。其指揮下的部隊包括21 個野戰師(7個裝甲、裝甲步兵師),2個警衛師。加強部隊包括第505“虎”式重型坦克營,10個強擊火炮、坦克殲擊營(包括2個“菲迪南德”營,1個“灰熊”營),27個火炮迫擊炮火箭炮營團,6個獨立炮兵連。

  突出部以西,德軍投入了第2集團軍,司令魏斯大將。該集團軍在進攻中擔負輔助任務。擁有9個步兵師番號,但隻有7-8個步兵師實力。加強部隊包括4個強擊火炮和坦克殲擊營,2個炮兵營,3個炮兵連。

  1943年7月1-4 日庫爾斯克方向德軍兵力部署:第9集團軍第2 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總計步兵師14 7 4 3 1 29裝甲師6 2 3 2 13裝甲步兵師1 4 1 6警衛師2 2步兵團1 1坦克營1 2 1 4強擊火炮營7 1 1 2 11強擊火炮連1 1突擊坦克營1 1重型坦克殲擊營2 2坦克殲擊營3 3炮兵營22 2 5 6 35炮兵連6 3 1 10火箭炮團、營3 3 3 9迫擊炮營2 2殲擊營5 5總兵力335000 110000 223857 108000 約5萬―6萬約83 萬“戰鬥力量” 75713 約25000 約76000 34000 約2 萬約23 萬注:第2 集團軍實際有9個師的番號,但其中2個師為殘缺師,所屬兵力都並入了其他師團,因此將其兵力算做7個師。

  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中的第23裝甲師,7 月7 日加入第24裝甲軍。

  資料依據:《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部分網站。不含兵力資料。

  突出部以南,曼施坦因元帥投入了第4 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前者由霍特大將指揮,後者由肯普夫裝甲兵上將指揮。兩人都是德軍中識途的“裝甲老馬”。兩個集團合計16個師(9個裝甲、裝甲步兵師)。加強部隊包括第51、52“黑豹”重型坦克營,第503“虎”式重型坦克營,3個強擊火炮營,1個強擊火炮連,17個獨立火炮火箭炮營團。

  曼施坦因的戰役預備隊,為第24裝甲軍和第198步兵師。前者7月4日隻有第17裝甲師和“維京”裝甲步兵師,7月7日又增加了第23裝甲師。曼施坦因共有4個師的預備隊。

  總計,德國人在庫爾斯克方向投入了50個師。包括19個裝甲、裝甲步兵師。加強部隊包括4個重型坦克營,17個強擊火炮和坦克殲擊營,46個獨立火炮火箭炮迫擊炮營團。

  2.兵力在介紹上述德軍集團兵力前,首先要澄清一些概念:德國集團軍的兵力報告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所謂“定額力量”。這個概念所涵蓋的範圍比所謂“總兵力”要大一些,通常指所有需要後勤供應的人員,包括後勤部隊和“俄國輔助人員”。

  一種是所謂“戰鬥力量”。這個詞在筆者的《東線1941-1945:斯大林格勒》中曾做過解釋,僅統計各步兵營、師屬偵察營和戰鬥工兵營的兵力,而不包括營、團指揮部,團屬重型步兵武器、反坦克連,自然更不包括軍、師各級所屬的炮兵、反坦克、坦克、機槍、強擊火炮、高射炮部隊,各級司令部和後勤等等。

  實際上,德國人所謂“戰鬥力量”基本上就是“步兵力量”(參見下麵的表格),這和我們常用的“戰鬥部隊”(包含所有戰鬥兵種)的概念完全不同。

  從數據上看,一個擁有30多萬人的德國集團軍,“戰鬥力量”往往隻有7 萬到10萬。但按照德國人的標準,擁有70多萬兵力的蘇聯中央方麵軍,“戰鬥力量”也不過16萬人。步兵相對較少,是近代以來重視火力的歐洲軍隊普遍的特點。

  不過從很多統計材料看,在戰爭中後期,蘇德兩軍的野戰師,無論兵力還是火炮坦克,都是大大缺編,唯獨輕武器(不含手槍)數量充足,有時甚至會超過全師總兵力。也就是說,多數蘇德野戰師成員都有一支步槍、衝鋒槍或機槍。這樣,在緊急情況下,野戰師的大部分成員都可以作為步兵使用。

  庫爾斯克戰役前夜德軍“戰鬥力量”和總兵力構成例證(筆者綜合):部隊各步兵營合計工兵營偵察營『戰鬥力量』總計野戰補充營總兵力第6步兵師2426 364 331 3121 600 ?

  第20裝甲師1970 325 542 2837 ? ?

  “帝國”裝甲步兵師? ? ? 7350 ? 20654第3裝甲師? ? ? 5170 ? 14141第167步兵師? ? ? 6776 ? 17837資料來源:BA―MA RH 21―4/422,BA―MA RH 27―20/164,《東線軍隊首腦》附錄,《庫爾斯克:德國視野》。

  德第9 集團軍與當麵紅軍力量對比變化(筆者依據德方情報資料製定):“戰鬥力量”

  中重型野戰炮坦克強擊火炮5月16日德軍66137 1080 800蘇軍124000 1200 15007 月4 日德軍75713 1097* 921蘇軍161000 1165*不到1694*注:1.*6 月27 日數字;2.自行反坦克炮未列入統計;3.7月初紅軍坦克數量係蘇方統計。

  1943年7月4日,德國第9集團軍“定額力量”有335000人(根據NARA T312 R317F7885270)。另據《庫爾斯克:德國視野》,該集團軍平均每個步兵師11134人,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平均12966人。以此推算,其21個野戰師兵力為246638人。集團軍其餘近9萬兵力,主要是2個警衛師,44個營團的獨立戰鬥部隊,幾十個營的舟橋和建築部隊,以及後勤供應部隊。

  “戰鬥力量”方麵,第9集團軍21個野戰師(不包括2 個警衛師),曼托菲爾戰鬥群,2個殲擊營,總計為75713人。此外,第9集團軍在7月5日的18個師還擁有4970人的野戰補充營,平均每個師355人;第9 集團軍隨軍武器學校有1個半營的兵力;第20軍有1個訓練營;布良斯克武器學校有1個裝甲步兵營,合計1950人;整個第9集團軍野戰補充人員的總兵力為6920人。

  1943年7月4日第9集團軍“戰鬥力量”(預備隊各師被計入各軍):軍師7月4日第20軍12618第251步兵師2736第137步兵師2826第45步兵師3747第72步兵師3309第46 裝甲軍14947第102步兵師2930第258步兵師3392第7 步兵師3532第31步兵師3068曼托菲爾戰鬥群2025第47 裝甲軍17134第20裝甲師2831第4 裝甲師3549第2 裝甲師4062第6 步兵師3121第9 裝甲師3571第41 裝甲軍15165第18裝甲師3479第10 裝甲步兵師4322第86步兵師3650第292步兵師3714第23 軍15849第78 突擊步兵師4545第8、13殲擊營1407第216步兵師2802第383步兵師2633第12裝甲師4462第9 集團軍合計75713資料來源:《庫爾斯克:德國視野》。

  德國第2集團軍兵力目前無準確資料。該集團軍共有9個師番號,其中2個殘缺師,7個完整師。按照德國陸軍的通行原則,可折算為8個完整師。有些西方史料按照每個師12000人的標準,估算該集團軍兵力為96000人。另一種推算認為有110000人,應該是將集團軍直屬部隊和後勤也包括在內。

  第4 裝甲集團軍“定額力量”有223857人(根據BA―MA RH 21―4/22),其中10個師有190893人。肯普夫戰役集群兵力無準確數字。目前僅根據《庫爾斯克:德國視野》獲知,第4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每個步兵師平均17369人,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平均18410人。

  合計287273人。

  扣除第4 裝甲集團軍各師兵力,肯普夫戰役集群6個師兵力為96380人。該集團軍直屬部隊包括滿編的第503重型坦克營(1943年8月30日兵力為1092人),2個強擊火炮營(2個營8月30日兵力900人),還有人數不詳的1個強擊火炮連,9個炮兵和火箭炮營(團),十幾個建築和工兵營(團)。這些加強配屬部隊估計有15000人。因此肯普夫戰役集群的總員額大約為11萬人。在這裏不考慮供應部隊,因為所謂“戰役集群”未必有獨立完整的後勤,德國空軍配屬的5個高射炮團也不計算在內。

  由上述資料看,格蘭茨《庫爾斯克之戰》估測肯普夫戰役集群兵力―108000人(不包括麵對西南方麵軍的第42軍)還是比較準確的數字。

  第4 裝甲集團軍7 月1 日兵力構成:軍師兵力俄國輔助人員(其中)黨衛軍部隊中的陸軍人員黨衛軍第2 裝甲軍軍直屬部隊3951 203 681“希特勒”

  裝甲步兵師24555 1238 2369“帝國”

  裝甲步兵師20654 1576 660“骷髏”

  裝甲步兵師23800 1147 2002第48裝甲軍軍直屬部隊9233 0“大日耳曼”

  裝甲步兵師21167 0第3 裝甲師14141 0第11 裝甲師17151第52 軍軍直屬部隊0 0第57 步兵師15974 1342第255 步兵師14114 955第332 步兵師21500 1114預備隊第167 步兵師17837 384集團軍直屬部隊19780 1894總計223857 9853 5712資料依據:BA―MA RH 21―4/422.

  “戰鬥力量”方麵,南方集團軍群用於庫爾斯克的8 個步兵師,平均為6344人;第2黨衛裝甲軍的3 個裝甲步兵師“戰鬥力量”有26202人(平均8734人);第48裝甲軍4個師“戰鬥力量”為30233人(平均7558人)。由此估計,南方集團軍群投入“戰鬥力量”超過11萬左右。

  以上,德軍四個集團軍(含“肯普夫”集群)總計776857人,包括約35000名“俄國輔助人員”(根據第4 裝甲集團軍平均值估算)。

  再加上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的4個師約5萬-6萬人,參加庫爾斯克戰役的德國陸軍及其戰役預備隊為83萬人左右,其中近80萬為德國軍人。

  3.坦克和強擊火炮在庫爾斯克方向,德國集中的裝甲部隊特別強大。按照格蘭茨《庫爾斯克之戰》、《德國裝甲部隊1943―1945》,共有2671輛一線坦克強擊火炮。筆者根據一些檔案數據和眾多資料綜合的結果,則為2578輛(參見表格),占東線一線總數的75%!另外,德軍還投入了132輛自行火炮和340 輛自行反坦克炮(不完全統計)。總計3050輛戰車。

  上述數字中,還不包括7月7-8日編入的第505 坦克營1個連“虎”(14輛)和第23裝甲師(63輛坦克強擊火炮。包括23輛Ⅲ號,33輛Ⅳ號,7輛強擊火炮)。

  “城堡”囊括了東線德軍的幾乎全部裝甲精華!包括422輛重型戰車:133輛“虎”,200輛“黑豹”,89輛“菲迪南德”。中型戰車的中堅力量則是1355輛Ⅳ號坦克和Ⅲ號強擊火炮,其中絕大多數都安裝了43-48倍徑75毫米火炮。至於704輛Ⅲ號中型坦克(安裝50-75 毫米火炮),已經不再是進攻隊形的先鋒,而主要擔負掩護側翼和戰場偵察之類的任務。

  1943年7月1日“城堡”德軍裝甲部隊實力分布(不準確):部隊PzⅡ PzⅢPzⅢ(長)PzⅣ(短)PzⅣ(長)PzⅤ PzⅥ T―34 指揮車坦克總計強擊火炮總計第23 軍總計72 72第185 強擊火炮營36 36第189 強擊火炮營36 36第41 裝甲軍總計5 18 27 5 29 31 3 123 258 381第18 裝甲師5 10 20 5 29 3 72 72第653 坦克殲擊營55 55第654 坦克殲擊營5 50 55第177 強擊火炮營36 36第244 強擊火炮營36 36第216 突擊坦克營45 45第21裝甲旅第505重型坦克營8 7 31 46 36 82第47 裝甲軍總計22 18 77 18 129 19 283 94 377第20 裝甲師9 2 15 9 40 7 82 82第9 裝甲師1 8 30 8 30 6 83 83第2 裝甲師12 8 32 1 59 6 118 118第245 強擊火炮營36 36第904 強擊火炮營36 36第312 噴火坦克連22 22直屬第4 裝甲師15 1 79 6 101 101第12 裝甲師6 15 21 1 36 4 83 83第9 集團軍總計33 51 140 25 273 31 32 590 424 1014第2 集團軍總計31 31第202 強擊火炮營31 31第559 坦克殲擊營第616 坦克殲擊營第48 裝甲軍總計19 20 124 8 109 200 15 40 535 66 601第3 裝甲師7 8 51 2 21 1 90 90第11 裝甲師8 11 51 1 25 17 113 113“大日耳曼”師4 1 22 5 63 15 22 132 35 167第51 坦克營100 100 100第52 坦克營100 100 100第911 強擊火炮營31 31第2 黨衛裝甲軍總計5 3 135 8 144 42 25 28 390 104 494“希特勒”裝甲步兵師4 3 10 67 13 9 106 35 141“帝國”裝甲步兵師1 62 33 14 25 10 145 34 179“骷髏”裝甲步兵師63 8 44 15 9 139 35 174第4 裝甲集團軍總計24 23 259 16 253 200 57 25 68 925 170 1095“勞斯”軍總計50 50第905 強擊火炮營25 25第393 強擊火炮連25 25第3 裝甲軍總計27 5 129 3 105 45 30 344 25 369第6 裝甲師13 52 32 20 117 117第7 裝甲師12 55 1 37 7 112 112第19 裝甲師2 5 22 2 36 3 70 70第503 重型坦克營45 45 45第228 強擊火炮營25 25肯普夫戰役集群總計27 5 129 3 105 45 30 344 75 419第24 裝甲軍總計8 2 50 2 47 3 112 112第17 裝甲師4 1 28 1 31 2 67 67“維京”裝甲步兵師4 1 22 1 16 1 45 45總計92 81 578 46 678 200 133 25 133 1971 700 2671本表依據:格蘭茨《庫爾斯克之戰》,《德國裝甲部隊1943―1945》,《庫爾斯克1943:希特勒的賭注》。

  原始數據記錄的1943年7 月4 日庫爾斯克戰區德軍坦克自行火炮實力(筆者根據各種資料綜合):部隊輕型坦克PzⅢ噴火坦克PzⅣ “虎” “豹” T―34強擊火炮強擊榴炮坦克、強擊炮總計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黃蜂自行榴彈炮野蜂自行榴彈炮第9 集團軍總計3 204 321 31 330 32 921 150 24 18第23軍總計58 5 63 25第185 強擊火炮營27 5 32第189 強擊火炮營31 31第78 突擊步兵師25第41裝甲軍總計2 58 38 188 18 304 8第18 裝甲師31 38 69 8第656 坦克殲擊團2 27 144* 173第177 強擊火炮營22 9 31第244 強擊火炮營22 9 31第47裝甲軍總計1 90 162 31 53 9 346 76 12 12第20 裝甲師15 35 50 30第9 裝甲師28 61 89 16 6第2 裝甲師1 32 66 99 30 12 6第245 強擊火炮營22 9 31第904 強擊火炮營31 31第312 噴火坦克連第21 裝甲旅第505 重型坦克營15 31 46第46 裝甲軍第909 強擊火炮營1 8 31 40直屬總計55 113 168 41 12 6第4 裝甲師17 76 93 25 12 6第12 裝甲師38 37 75 16第2 集團軍總計31 31 69直屬第559、616 坦克殲擊營69第202 強擊火炮營31 31第4 裝甲集團軍總計27 295 27 285 57 200 26 163 9 1089 89 48 30第48裝甲軍總計19 149 27 117 15 200 59 9 595 45 12 12第3 裝甲師7 59 23 2 91 14第11 裝甲師8 62 13 26 109 11 6“大日耳曼”師4 28 14 68 15 35 164 20 12 6第51 坦克營100 100第52 坦克營100 100第911 強擊火炮營22 9 31第2 黨衛裝甲軍總計8 146 168 42 26 104 494 44 36 18“希特勒”裝甲步兵師7 13 83 13 35 151 21 12 6“帝國”裝甲步兵師1 70 33 14 26 34 178 12 12 6“骷髏”裝甲步兵師63 52 15 35 165 11 12 6肯普夫戰役集群總計30 152 13 104 45 66 9 419 32 6 6“勞斯”軍總計35 9 44第905 強擊火炮營23 9 31第393 強擊火炮連12 12第3 裝甲軍總計30 152 13 104 45 31 375 32 6 6第6 裝甲師13 52 13 28 106 14第7 裝甲師12 62 38 112 6 6 6第19 裝甲師5 38 38 81 12第503 重型坦克營45 45第228 強擊火炮營31 31南部突擊集團總計57 447 40 389 102 200 26 229 18 1508 121 54 36第24裝甲軍總計8 53 49 2 6 118第17 裝甲師4 29 32 2 67“維京”裝甲步兵師4 24 17 6 51庫爾斯克戰線總計68 704 40 759 133 200 28 596 50 2578 340 78 54注:本表係筆者根據各種資料製作。自行步兵炮、第17裝甲師、“維京”、第10 裝甲步兵師和步兵師的自行反坦克炮,步兵師的坦克(比如第31步兵師就裝備了2輛T―34/76)未列入統計。

  各裝甲師實力依據BA―MA RH 21―4/450,部分師可能未將所謂“老式坦克”列入統計。

  各強擊火炮營實力依據BA―MA RH 10/62.

  第2 集團軍第559、616 坦克殲擊營實力依據堪薩斯大學版《庫爾斯克之戰》。

  第656坦克殲擊團依據BA―MA RH 10/246(第656坦克殲擊營團1943年7月4日報告)。其144輛強擊火炮中包括89輛“菲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10輛Ⅲ號強擊火炮、45輛“灰熊”。其編成為第216突擊坦克營、第313、314噴火坦克連,第653、654坦克殲擊營。

  各虎式坦克營、黑豹坦克營依據:《德國裝甲部隊1943-1945》;關於虎式、黑豹坦克部隊的各種戰史資料;各種相關統計資料(包括東線第一線裝甲力量分布統計檔案:BA―MA RH 10/61/62)。其中第505坦克營隻有2個連。該營第3連(14輛“虎”式坦克)在7 月8日才到達戰區,使該營參戰“虎”式坦克總數達到45輛。

  4.炮兵東西方對“城堡”德軍參戰炮兵力量的估計對比部隊西方估計蘇聯估計第9集團軍36366366第2 集團軍940第4裝甲集團軍17743600肯普夫戰役集群1073資料依據:《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戰爭經驗總結》,《庫爾斯克之戰》。

  德軍為“城堡”準備的火炮迫擊炮數據不是很完整。按照蘇聯方麵的估計,德軍共有9966門火炮迫擊炮。但《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的西方作者則估計隻有7423門。這個數字,主要依據是德軍編製,但實際編製和紙麵編製往往差異很大,而且這位作者似乎忘記了統計步兵炮,可能也沒有將團屬反坦克炮計算在內。

  因為是和蘇聯數字作對比,所以首先必須清楚:所謂蘇聯“火炮迫擊炮”的統計標準,通常包括野戰炮(師以及更大單位直屬),步兵炮(團屬),反坦克炮,81毫米或者更大迫擊炮。

  而高射炮、火箭炮、50或60毫米迫擊炮,在未加說明的情況下,一般不在統計之列。

  那麽就讓筆者依據上述“蘇聯標準”,並以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德方原始數據,對其在“城堡”戰役前的火力配備作一番獨立研究吧。

  庫爾斯克參戰德軍的野戰炮數量有比較完整的檔案數據。僅第2集團軍的4個獨立營和1個連的統計資料暫缺(編製額為52門,筆者按50門估計)。根據這些資料以及一些相關書籍,德軍共有2268門野戰炮,包括132門自行火炮。除了師屬火炮外,這些野戰炮主要被編入35個獨立炮兵營(75毫米炮營1個,13個105榴彈炮營,6個100毫米加農炮營,3個105―150混成炮營,7 個150榴彈炮營, 5 個210榴彈炮營),10個炮兵連(2個100加農炮連,5個150加農炮連,1個170加農炮連,2個210榴彈炮連)。

  德軍反坦克炮裝備資料比較散亂。《庫爾斯克戰役:德國視角》記載第9集團軍在1943年7月4日擁有反坦克炮673門(其中377門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平均每個師約30門左右(重型反坦克炮18門)。

  但從筆者掌握的其他資料看,德軍的反坦克炮數量要多得多。如《庫爾斯克戰役:德國視角》記載第46 裝甲軍的4個步兵師在7月4日有70門反坦克炮(重型36門);而筆者找到其中3個師(另一個師資料暫缺)當天的統計,合計就有171門反坦克炮(重型34門)。多出了100多門。

  造成上述數字差異的原因,在於《庫爾斯克戰役:德國視角》援引的數據僅統計了師屬反坦克營(以重型為主)的裝備,而沒有包括團屬炮。舉個例子,庫爾斯克戰役前夜的德第167步兵師共有54門反坦克炮,其中隻有2個連總計24門配給師反坦克(坦克殲擊)營,其餘幾乎全部都是步兵團屬。

  1943 年7 月4 日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野戰炮、火箭炮配備情況(筆者綜合各種資料):野戰炮火箭炮第9 集團軍1014 165第23 軍214 57第41 裝甲軍180 54第47 裝甲軍178 54第46 裝甲軍180第20 軍161直屬101第4 裝甲集團軍514 177第52 軍91第48 裝甲軍244 39第2黨衛軍裝甲軍179 138肯普夫戰役集群317 126第3 裝甲軍200 54“勞斯”軍117 72第2 集團軍252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1712268(自行132)468資料依據:第9集團軍5個軍,以及直屬三個師的炮兵部隊;第4 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上述部隊的野戰炮、火箭炮裝備情況,根據BA―MA RH 24―23/126等資料。第23軍野戰炮裝備情況根據《庫爾斯克戰役:德國視角》援引德軍第9 集團軍資料。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根據《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援引第17、23裝甲師,“維京”師裝備情況(三個師合計123門),連同第198步兵師的48門。第2集團軍根據所屬7個師的裝備合計(202門),連同筆者對該軍軍屬炮兵的估計(4個炮兵營,1個炮兵連,估計50門左右)。第9集團軍所屬2個警衛師的裝備沒有計算。

  綜合各種資料,包括眾多部隊的原始統計數據,當時德軍各師基本都擁有4―6個反坦克炮連,約50―70 門炮(平均20門左右重型炮)。

  而各連實際裝備量為9-12門(編製額12門),平均估計每連約10門。

  “城堡”行動前部分德軍師反坦克炮數量部隊反坦克炮重型反坦克炮第78 突擊步兵師4 個連71 門(不完全)71第258 步兵師6 個連50 門8第31 步兵師5 個連51 門13第7 步兵師6 個連70 門13第6 步兵師6 個連56 門17第167 步兵師5 個連54 門33第255 步兵師4 個連56 門30第106 步兵師5 個連63 門33按照筆者的計算,庫爾斯克參戰德軍共有200 個反坦克炮連。按照每連10 門計算,再加上89 個裝甲/摩托化步兵營的裝備(每個按照3門算),總計2267門。其中約1000門左右為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德軍各偵察營的裝備忽略不計。

  庫爾斯克戰役開始時,德軍步兵炮的統計幾乎完全沒有。筆者僅從8月30日的一份統計中發現一些步兵師裝備步兵炮約20門左右,裝甲師則要多得多。目前僅知道德軍參戰的步兵炮連有106個(不含迫擊炮連)。按每連8門計算,加上各裝甲/摩托化步兵營的裝備(每個按照2門計算),總計1026門。偵察營的裝備忽略不計。

  德軍迫擊炮裝備資料更為缺乏。僅《庫爾斯克戰役:德國視角》記載第9集團軍裝備1588門81毫米或者更大的迫擊炮。則該集團軍21個師(不含警衛師)平均有76門迫擊炮。按照這個平均值計算,“城堡”參戰48個野戰師共有3648門81毫米或者更大的迫擊炮。考慮到曼施坦因的部隊比第9 集團軍步兵力量更為充足,迫擊炮實際數量應該還要多一些。

  另外,德國陸軍部隊還配屬了大量高射炮(非空軍編製)。其中各野戰師就配屬了86個高射炮連,包括34個88毫米重型高射炮連。擁有大約500―600門輕型高射炮,136門88毫米重型高射炮。這些高射炮除了防空外,也可用於反坦克作戰。

  以上總計有野戰炮2268門;反坦克炮2267門;步兵炮1026門;3648門81毫米或者更大的迫擊炮。總計9209門火炮迫擊炮。468門火箭炮和約700門陸軍高炮不包括在上述數字中。

  筆者算出的數字比蘇聯的少約700門,比西方估計多大約1800門。當然這個數字也不會完全準確,但卻是目前直接依據德方原始數據最多,而且運用比較保守(也就是說算少不算多)的方法,花了最大功夫估算出來的。就這一點來說,筆者對該數據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當然,花這麽大的工夫研究這個看起來爭議不大的數字,更多的還是希望使讀者們能夠接觸到蘇德戰爭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資料,了解東西方史學家態度和觀念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與事實之間微妙的距離。畢竟,如果在這種純技術問題上都無法基本客觀,那麽在更為敏感且夾雜激烈意識形態衝突的問題上,“客觀性”也就更可想而知了。

  1943年7月4 日德軍各師戰鬥實力(筆者綜合資料,不考慮獨立加強部隊):坦克連野戰炮連反坦克炮連步炮連高射炮連步兵營偵察營第9集團軍總計23 214(6 個自行) 93個連53(6 個迫擊炮) 23(10) 119(5)[30] 13 個第10裝甲步兵師9 個3 個連2個1 個6個1個第12 裝甲師4 個9 個2 個連2 個連3 個(2) 4 個(1) 1個第4裝甲師4 個9 個(3個) 4 個連2 個連4 個(2) 4 個(1) 1個第137 步兵師? ? ? ? ? ?

  第251 步兵師? ? ? ? ? ?

  第45 步兵師? ? ? ? ? ?

  第72 步兵師? ? ? ? ? ?

  第216 步兵師10 個連34 門5 個連2 個連6個第383 步兵師12 個連30 門5 個連3 個迫擊炮連8個第78 突擊步兵師12 個連4 個連71門3 個連3 個迫擊炮連3 個(2) 6個第18 裝甲師3 個9 個連3 個連1 個連1 個4個1個第292 步兵師12 個連5 個連2 個連6個1個第86 步兵師12 個連36 門6 個連3 個連6個1個第102 步兵師10 個連32 門5 個連3 個連6個第258 步兵師10 個連30 門6 個連50門3 個連6個1個第31 步兵師10 個連35 門5 個連51門3 個連6個1個第7 步兵師12 個連36 門6 個連70門3 個連6個1個曼托菲爾戰鬥群3 個連3個第2 裝甲師4 個9 個連(3 個自行) 3 個連2 個連4 個(2) 4 個(1) 1個第20 裝甲師4 個9 個連3 個2 個連1 個4 個(1) 1個第6 步兵師12 個連35 門6 個連56門3 個連6個1個第9 裝甲師4 個9 個連2 個連3 個連6 個(2) 4 個(1) 1個第2 集團軍總計63 個連35 14 42第327 步兵師41門? ? ? ? ?

  第340 步兵師8 門? ? ? ? ?

  第82 步兵師31門? ? ? ? ?

  第26 步兵師35門? ? ? ? ?

  第68 步兵師36門? ? ? ? ?

  第75 步兵師35門? ? ? ? ?

  第88 步兵師16門? ? ? ? ?

  第4 裝甲集團軍總計31 112(12 個自行) 38 21 40(16) 65(6 個)[34] 9“希特勒”師5 個10 個連(3 個自行) 5 個連2 個連8 個(3) 6 個(1) 1“帝國”師4 個12 個連(3 個自行)53門2 個連2 個連6 個(3) 6 個(1) 1“骷髏”師4 個12 個連(3 個自行) 3 個連2 個連6 個(3) 6 個(1) 1第11 裝甲師6 個9 個連4 個連2 個連4 個(2) 4 個(1) 1第167 步兵師12 個連48 門5 個連54門3 個連1 個9個1第3 裝甲師4 個9 個連2 個連2 個連6 個(2) 4 個(1) 1“大日耳曼”師8 個12 個連(3 個自行) 3 個連6 個(3) 8 個(1) 1第255 步兵師12 個連29 門4 個連56門2 個連1 個7個第332 步兵師12 個連48 門5 個連3 個連1 個9個1第57 步兵師12 個連5 個連3 個連1 個6個1肯普夫戰役集群總計17 60 22 15 13(6 個) 39(3 個)[12] 5第168 步兵師12 個連5 個連3 個連1 9個1第19 裝甲師7 個9 個連2 個連2 個連3(2) 4 個(1) 1第6 裝甲師4 個9 個連2 個連2 個連4(2) 4 個(1) 1第7 裝甲師6 個9 個連2 個連2 個連4(2) 4 個(1) 1第106 步兵師12 個連48 門5 個連63門3 個連1 個9個1第320 步兵師9個連36 門6 個連3 個連9個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11 42 12 9 10(2) 22(3 個)[13] 3第198 步兵師12 個連48 門5 個連3 個連9個第17 裝甲師4 個9 個連2 個連2 個連4(2) 4 個(1) 1第23 裝甲師4 個9 個連2 個連2 個連3 個4 個(1) 1“維京”裝甲步兵師3 個12 個連3 個連2 個連3 個5 個(1) 1總計82 491(18 個自行) 200 112(6 個迫擊炮) 86(34) 287(17)[89] 30注:情況不明的11 個師,按照較低的配置標準計算:師屬野戰炮9 個連、反坦克炮5個連、步炮2 個連。高射炮數量後的括號內為重型高射炮連;步兵營後的小括號為裝甲車搭載步兵營(第3、11、12、19、20裝甲師隻有1―2個裝甲步兵連),中括號為裝甲/摩托化步兵營。

  本表資料來源:BA―MA RH 24―46/98、BA―MA RH 20―2/494 等,《庫爾斯克―德國視角》、《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所附德國各師戰鬥編成(第4裝甲集團軍、第9 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第24 裝甲軍)、堪薩斯大學版《庫爾斯克戰役》所附德軍第2 集團軍編成,相關材料中關於德軍編製的介紹,部分網站資料。

  5.總兵力及其分布庫爾斯克方向德軍實力(筆者綜合整理):部隊第9 集團軍第2集團軍第4 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南方集團軍群預備隊空軍部隊總計兵力335000 110000 223857 108000 60000 ? 約90 萬坦克強擊火炮921 31 1089 419 118 2578自行反坦克炮150 69 89 32 340野戰炮1014 252 514 317 171 2268(自行132)反坦克炮2267步兵炮1026中重型迫擊炮1588 3648火箭炮165 177 126 468除了陸軍部隊外,德軍空軍還將整個東線約2/3 的航空兵力投入了庫爾斯克會戰。配備Bf109G―4/6戰鬥機的第3“烏德特”、52戰鬥航空聯隊,裝備Fw190A―2/3/4/5/6的第51戰鬥航空聯隊,配備Fw 190A―5/F―3、Hs 129B―2、Ju 87G―1的大量精銳對地攻擊機中隊,連同身經百戰的駕駛者,甚至包括一些來自德國國內的試飛人員,都被集中到了這裏。這些部隊被編入第8 航空軍和第1 航空師。

  部分“城堡”參戰德軍航空部隊實力:第3戰鬥航空聯隊第3 大隊:Bf 109G―4型38 架,Bf 109G―6 型2 架(滿編)。

  第52戰鬥航空聯隊:裝備66架Bf 109G―4戰鬥機,45架Bf 109G―6.

  第51 戰鬥航空聯隊:88架FW―190A(可用飛機),另有部分Bf 109G。

  第4航空隊第8航空軍,由漢斯・賽德曼將軍指揮,負責支援曼施坦因的進攻。為此投入作戰飛機1100架。第1高射炮軍(第10、15、17高射炮師)提供防空掩護。另外有5―6個高射炮團被直接配屬給地麵部隊。僅配屬第11軍的第4、7、48高射炮團就有88毫米高射炮72門,輕型高射炮900門。參戰的還有匈牙利航空部隊。

  第6航空隊第1航空師,由保羅・戴希曼將軍指揮,負責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參戰作戰飛機730架。主要駐紮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各個機場。第12高射炮師和第10高射炮旅提供防空掩護。前者擁有10個高射炮營,2個探照燈營,1個通信營;後者擁有7個高射炮營,2個探照燈連。兩支部隊據稱共有140個高射炮連。除了掩護後方和機場的高炮外,有約100門88毫米高射炮和大量輕型高炮被用來直接配合第9集團軍。

  以上總計1830 架作戰飛機。西方史料中沒有提及其中的具體構成。而前民德史料則認為,德軍在庫爾斯克集中了2050 架飛機。包括轟炸機660架(含攻擊機100架),俯衝轟炸機540架,戰鬥機500架,夜間戰鬥機40架,驅逐機90架,夜間轟炸機80 架,偵察機140 架。

  如果將這些空軍部隊也列入統計,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的總兵力大約在90萬以上,擁有2578輛坦克強擊火炮,472輛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9209門火炮迫擊炮(包含部分自行火炮),468門火箭炮,數千門高射炮,1830―2050架作戰飛機。

  從總兵力看,德軍南部集團:曼施坦因第4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第2集團軍一部;北部集團:第9集團軍,第2集團軍一部。二者實力相差不大,都有近40萬的陸軍兵力。但實際戰鬥力卻非常懸殊。

  排除側翼掩護部隊和戰役預備隊,莫德爾的突擊集團,一共擁有5萬多“戰鬥力量”,包括16個裝甲步兵營連(3個搭載半履帶裝甲車,其餘搭載越野卡車);得到752門野戰炮掩護。其突擊力量為753輛坦克強擊火炮。重型戰車包括31輛“虎”式坦克,89輛“菲迪南德”和45輛“灰熊”。

  曼施坦因的突擊集團擁有10萬“戰鬥力量”,包括46個裝甲步兵營連(9個搭載半履帶裝甲車);由831門野戰炮掩護。突擊力量為1508輛坦克強擊火炮,包括102輛“虎”式坦克和200輛“黑豹”坦克。

  比較而言,曼施坦因用於突擊的步兵和坦克要比莫德爾多一倍,裝甲步兵營連多約2 倍,炮兵和航空兵力也是曼施坦因占優勢。

  1943年7月4日“城堡”德軍突擊集團實力(不含部分側翼掩護部隊):總兵力“戰鬥力量” 坦克強擊火炮野戰炮第9集團軍第23軍(4 個師) ? 11387 63 214第41裝甲軍? 10843 304 180第47裝甲軍? 13585 346 178第46裝甲軍? 14947 40 180總計267000 50762 753 752第4 裝甲集團軍第52 軍一部以及集團軍直屬部隊約5 萬約1 萬0 91第48 裝甲軍(4個師) 79529 30233 595 244第2 黨衛軍裝甲軍(3 個師) 72960 26202 494 179總計(10 個師) 約20 萬約66000 1089 514肯普夫戰役集群第3 裝甲軍(4個師) ? ? 375 200“勞斯”軍(2個師) ? ? 44 117總計6 個師108000 34000 419 317南部突擊集團總計總計16個師約30 萬100000 1508 831總計30個師567000 150762 2261 1583資料依據:《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庫爾斯克―德國視角》,《戰爭經驗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史概要》。

  二、庫爾斯克方向蘇軍力量庫爾斯克方向紅軍實力(1943 年7 月1 日):方麵軍集團軍兵力火炮、迫擊炮火箭炮坦克自行火炮坦克(其中)自行火炮(其中)中央方麵軍總計711575 10725 246 1785 1694 91第48 集團軍84000 1454 178 134 44第13 集團軍114000 2934 105 270 223 47第70 集團軍96000 1658 125 125 0第65 集團軍100000 1837 124 124 0第60 集團軍96000 1376 67 67 0第2 坦克集團軍37000 336 456 456 0預備隊等184575 1128 387 387 0沃羅涅日方麵軍總計625591 8718 272 1704 1662 42第38 集團軍60000 1168 32 150 150 0第40 集團軍77000 1636 237 237 0第6 近衛集團軍79700 1682 92 155 135 20第7 近衛集團軍76800 1573 47 246 224 22第69 集團軍52000 889第1 坦克集團軍40000 419 56 646 631 17第35 近衛步兵軍35000 620預備隊等204591 579 265 265 0庫爾斯克紅軍總實力總計1337166 19794 518 3489 3356 133本表係筆者根據各種資料綜合,製定依據包括:《庫爾斯克之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7卷上冊(中文翻譯俄文版)。

  注:1.蘇軍兵力中包括後方部隊、機關,空軍和國土防空軍。

  2.坦克中有約900輛輕型坦克。

  3.蘇軍兵力和裝備數量還有一些不同的統計資料(如1993 年出版的《新解密材料》記錄紅軍兵力為1272700 人,還有的認為隻有1087500 人),但出入並不大。筆者選用的是數值最高、也最完整的統計。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除了方麵軍直屬部隊外,各集團軍兵力實際上都是概估數字,這或許就是諸多統計資料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另外,時間和統計標準的差異也是造成出入的重要因素。

  備考:紅軍實力的幾種不同數據:部隊筆者所采用的數據《蘇聯在二十世紀的損失和戰鬥傷亡》《庫爾斯克之戰》(1950 年俄文版)中央方麵軍711575 738000 667500沃羅涅日方麵軍625591 534700 420000總計1337166 1272700 10875001.紅軍的編成與實力紅軍在庫爾斯克北部部署了中央方麵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南麵部署了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員瓦圖京大將。赫魯曉夫中將從3 月開始擔任沃羅涅日方麵軍軍事委員。

  兩個方麵軍的兵力說法很多,從108 萬到133 萬不等。筆者采用最高數值:1337166 人。這個數字包括了後勤和後方部隊,以及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兵力。裝備包括19794 門火炮迫擊炮,518 門火箭炮,3489輛坦克自行火炮(含約900 輛輕型坦克)。其中,一線各集團軍948000人,坦克自行火炮2837 輛。

  庫爾斯克紅軍步兵部隊有76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說法,在夏季前,其中央方麵軍多數步兵師隻有4500-5000人,僅4個師有6000-7000人。而在會戰前,紅軍近衛師達到了8千-9千人,重型裝備維持80%-90%的足額。普通步兵師狀態遜色一些,平均7千人左右。按部隊區分,沃羅涅日方麵軍各師平均8000-9000人,中央方麵軍平均7000-7500人。

  根據蘇聯資料,當時其步兵營約450 人左右。德方則從戰俘口中獲知,蘇軍步兵連兵力大致在120-130人。60%的補充兵員在庫爾斯克當地征集,其餘40%來自中亞地區(按照俄國人的一般看法,中亞地區的民族比較忠誠),軍官則幾乎全部是俄羅斯人。新兵的年齡差異很大,從18歲到53歲不等!這些質量參差不齊的補充人員,自然無法和德軍那些身經百戰的老兵和年輕力壯的適齡補充兵相提並論。蘇聯人隻能在戰前實施強化訓練,尤其是反坦克訓練。為了讓新兵適應坦克衝擊,他們被要求進入戰壕,用T―34從頭上碾壓過去。

  庫爾斯克紅軍坦克部隊主要編成為9個坦克和機械化軍,9個坦克旅,29個坦克\自行火炮團。坦克部隊的質量得到優先保證。以草原軍區的第29坦克軍為例,其補充兵員大都是18-19歲的青年,或者傷愈歸隊的老兵,民族成分上也確保90%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人,隻有10%來自中亞。

  庫爾斯克紅軍加強火炮、火箭炮、迫擊炮部隊,包括4個師、19個旅、89個團、1個營。另有7個裝甲列車營。加強單位雖多,不過其所謂旅一般隻有1000-3000 人,團隻有400-900人。蘇軍2個方麵軍的戰鬥部隊隻有977219人。

  如果按德國標準計算,其“戰鬥力量”大約在40萬左右。

  庫爾斯克參戰3 個蘇聯近衛步兵師狀況:第95 近衛步兵師第9近衛步兵師第42近衛步兵師兵力8771 9018 8046軍官862 856 889軍士2433 2586 2167士兵5476 5576 4990運輸工具馬923 808 824汽車216 169 125裝備步槍卡賓槍4720 4985 4622衝鋒槍2644 2625 2676重機槍165 166 157輕型機槍489 489 473反坦克槍218 258 216各種火炮96 76 94迫擊炮170 170 137庫爾斯克方向紅軍戰鬥編成:中央方麵軍沃羅涅日方麵軍總計步兵師41 35 76步兵旅4 4坦克軍4 4 8機械化軍1 1坦克旅3 6 9坦克團15 8 23炮兵師3 3炮兵旅4 4炮兵團3 9 12自行火炮團3 3 6殲擊旅3 3反坦克旅3 7 10反坦克團8 27 35迫擊炮旅1 1 2迫擊炮團10 11 21裝甲列車營4 3 7火箭炮師1 1火箭炮團10 11 21火箭炮營1 1資料依據:《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

  蘇軍空軍兵力,包括支援中央方麵軍的空軍第16集團軍:3個航空兵軍和6個獨立航空兵師;支援沃羅涅日方麵軍的空軍第2集團軍:2個殲擊航空兵軍、1個強擊航空兵軍、1個轟炸航空兵軍和2個獨立航空兵師。加上遠程航空兵,飛機總數約2900架。具體構成如下:庫爾斯克紅軍空中力量:第2空軍集團軍第16空軍集團軍第17空軍集團軍合計戰鬥機474(389)526(455)206(163)1206(1007)強擊機299(276)269(241)266(239)834(756)轟炸機190(172)274(260)78(76)542(508)夜間轟炸機49(34) 76(74) 61(60)186(168)偵察機18(10) 6(4) 24(14)總計1030(881)1151(1034)611(538)2792(2453)資料依據:《戰爭經驗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七卷,《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蘇軍空軍首長及司令部(1941-1945)》。括號內為可以使用的數量。

  綜合比較看來,在庫爾斯克戰區,紅軍總兵力和步兵超過德軍50%左右,戰鬥部隊略多一些。

  蘇軍的炮比德軍多一倍,76毫米炮和迫擊炮優勢更大。但大口徑壓製火炮則不盡然。按照德方的資料,其第9集團軍在1943年6月27日擁有中型野戰炮620門,重型野戰炮477門;而當麵紅軍隻有904門中型野戰炮,261門重型野戰炮。雙方中型以上(按德國標準是100毫米以上)野戰炮總數基本相當,而德軍的重型火炮則有數量優勢。

  裝甲力量方麵,尤其是中型和重型戰車,蘇軍和德軍數量基本相當,都是2500多輛。但蘇軍坦克完全不是德軍主力戰車的對手。尤其是德軍的422輛重型戰車,對紅軍更是具有近乎無敵的優勢。蘇聯人的反坦克炮雖然比德軍多一倍,但落後的45毫米火炮基本已經失去效能。而德軍大量裝備的75毫米反坦克炮,則是蘇聯中重戰車的有效克星。

  空中力量方麵,蘇軍的戰鬥機超過德軍一倍,各種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數量相差不大。蘇聯空軍的老問題:缺乏專業偵察機的狀況並沒有什麽改善。戰役前送到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聯戰鬥機還因為蒙皮質量低劣而引發了斯大林的不滿。

  另外,戰前紅軍航空兵還受到了燃料緊張的限製。油料短缺一方麵是因為大量培訓飛行員消耗很大,一方麵則是因為運力、容器有限。

  庫爾斯克突出部紅軍各方麵軍的防空部隊,包括9個高炮師、26個獨立的小口徑高炮團、7個獨立的中口徑高炮營,共有1026門高炮。可以構成2-3層高炮火力。每個高射炮師負責15-20公裏寬,縱深5-7公裏的地帶。前線各步兵師和團都配置了對空觀察哨。為保障庫爾斯克突出部後方的鐵路線安全,則集中了760餘門高射炮,約560挺大口徑高射機槍,125台對空探照燈。

  和德軍相比,蘇軍高射炮部隊實力並不特別雄厚:德國人僅第11 軍就可以獲得近千門空軍高炮的支援,陸軍部隊本身還裝備有大量高射炮。而蘇聯集團軍一般卻隻有幾十門高射炮,特別加強的主力集團軍也隻有100-200多門。

  1943年7月初庫爾斯克方向兩軍力量對比(筆者綜合計算):蘇聯德國總兵力1337166 90萬以上戰鬥部隊977219 68 萬“戰鬥力量” 40萬23 萬坦克自行火炮3489 3050中重型戰車約2500 2524火炮迫擊炮19794 8737(不含自行)火箭炮518 468作戰飛機2988 1830―2050反坦克炮4935 2267蘇德兩軍空軍力量對比:戰鬥機/驅逐機轟炸機/攻擊機偵察機夜間轟炸機蘇聯1206 1376 24 186德國630 1200 140 80資料依據:《戰爭經驗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七卷,《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蘇軍空軍首長及司令部(1941―1945)》,《空戰》。

  紅軍炮兵構成:方麵軍集團軍戰線火炮迫擊炮火炮型號隊屬炮兵統帥部炮兵反坦克炮中央48137065603832628292991271815851187905241567361352171801641224048321731483392219預備隊― ― 1405 197 232 429總計― 306 8791 1889 686 2575沃羅涅日38406 近衛7 近衛8050645090416331674147013934133137510015425883239495589458預備隊― ― 2538 359 220 575總計― 244 8219 1545 815 23602 個方麵軍550 17010 3434 1501 4935注解:該表格轉引自《The Russian Battlefield》網站,原始出處是1998年出版的《Kurskaya Duga》。其列舉的火炮迫擊炮總數為17010 門(火炮9870 門),大大少於通說的19794門(火炮9311 門)。

  2.總預備隊與庫爾斯克防禦陣地從上麵的材料看,到德國人實施“城堡”行動前夜,紅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防禦兵力及其戰役預備隊,在人員、火炮、飛機數量上都超過德軍。德國的主要優勢,幾乎全部集中在性能優越的坦克強擊火炮和反坦克武器,以及訓練有素的兵員上。

  戰役前,誰也無法預測德國人的裝甲和素質優勢,能否抵消紅軍的數量和火炮優勢。隻有一點可以肯定: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形相對狹小,通往後方的道路非常有限。因此,如果德國優勢裝甲部隊突破了紅軍防禦並切斷退路,即使德國步兵不占數量多數,依然能把紅軍百萬大軍中的相當大一部分圍困在突出部內。

  斯大林當然不會允許出現此類情況。為此,他采取了雙保險的辦法。此前我們介紹過,早在春季,蘇軍就在庫爾斯克後方部署了龐大的戰略預備隊―草原軍區。德國人則根本沒有類似的戰略預備隊。到1943年7月初,草原軍區擁有573195人,1639輛坦克自行火炮,8510門火炮迫擊炮,563架飛機。

  按照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最初的設想,草原軍區應該在紅軍轉入反攻時用來加強前線部隊,而不應該參加防禦戰。但斯大林為了保險,還是決心將其預先部署在庫爾斯克紅軍後方。如果德國人突破紅軍防禦,草原軍區就將前往增援;如果德軍被擊退,草原軍區則執行原定的反攻計劃。

  因為無法預測德軍可能從哪個方向突破,草原軍區所屬部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後方從北到南一路展開:第27 集團軍部署在中央方麵軍北段後方;第53 集團軍部署在中央、沃羅涅日方麵軍結合部後方;第5 近衛集團軍部署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後方;第5 近衛坦克集團軍、第47 集團軍部署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結合部。

  這樣草原軍區就可以對整個突出部實施支援,而且本身也不可能被德軍切斷後路。這種部署方式據認為主要是羅科索夫斯基的建議。

  草原方麵軍實力(數據不完全):兵力坦克自行火炮火炮迫擊炮飛機第4近衛集團軍70000 178第5近衛集團軍80000 185 1953第27 集團軍70000 92第47集團軍65000第53集團軍65000 78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37000593(另有37輛自行火炮)第3、5、7近衛騎兵軍第35 步兵軍(隻有司令部)第4 近衛坦克軍189第3、1 近衛機械化軍總計5731951639(含126輛自行火炮)8510(一說7401)563資料依據:《庫爾斯克之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七卷,《方麵軍司令員筆記》。

  蘇軍的另一個依靠,是用近三個月時間構築的堅固防禦陣地。蘇聯工程兵中將普利亞斯金後來在論文中寫道:“1943年3-4月間,在庫爾斯克最常用的軍語要算是工程作業、障礙物、地雷、掩體。”

  僅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地帶內,蘇聯人就挖掘了83912個步兵掩體、機槍和防坦克槍掩體,構築了5322個指揮所和觀察所,1755個掩蔽部和掩體,設置了593公裏鐵絲網障礙物。塹壕和交通壕的總長度達到4240公裏。陣地前布設了291930個反坦克地雷,306115個反步兵地雷,另有30426個用繳獲的炮彈改造的爆雷。

  中央方麵軍地帶內塹壕和交通壕的總長度達到5000公裏,埋設地雷40多萬枚,其中第13、70集團軍布設了17萬枚。

  蘇軍在庫爾斯克方向構築了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陣地。這個龐大的陣地包括8 道防禦地帶和地區,總縱深達250-300公裏!有約100公裏縱深的陣地,戰前已經部署了防禦部隊。

  其中,前線3道防禦地帶由一線各集團軍防守;後方3道則由方麵軍管轄;第7道防禦地區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以東,由草原軍區防守;最後一道“國家防禦地區”在6月15日前構築,主要沿頓河左岸展開。作為一條預備防線,“國家防禦地區”預定由草原方麵軍防禦。

  蘇軍雖然構築有8條防線,但還是以各集團軍防禦的頭三道防禦地帶最為堅固。其頭兩道防禦地帶稱為“主要地帶”和“第2地帶”,縱深15-20公裏。它們構成戰術防禦地幅,由集團軍第1梯隊步兵軍防守。其中“主要地帶”由步兵軍第一梯隊步兵師防守;“第2地帶”由步兵軍第二梯隊步兵師防守,並隨時準備對侵入之敵發動反擊。集團軍後方的“第3地帶”,由集團軍第2梯隊各軍或方麵軍預備隊防守。重要方向的蘇聯步兵師一般都加強有坦克旅和坦克團。

  “主要地帶”縱深5-6 公裏,有5條戰壕(彼此間隔100-250米),其間還散布了大量防坦克支撐點(營連防禦地域)。這些支撐點對外成環形,擁有極好的射擊視野,並能夠與其他支撐點構成密集的火力網。支撐點正麵約2500米,縱深1500米。通常部署3-5門、甚至12門火炮,一般是45毫米反坦克炮和76毫米團屬步兵炮。另有5支反坦克槍,2-5門迫擊炮,1組工兵(班或排),1個衝鋒槍班。有些還得到85毫米高射炮、152毫米榴彈炮、坦克自行火炮的配合。2-3個這樣的支撐點,就形成一個團級防坦克地域。

  而反坦克支撐點周圍,還有大量的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地雷區,以及密集的機槍迫擊炮射擊巢。前者不僅對德國坦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還迫使其開到火力點的殺傷範圍內;後者則將對德國步兵大開殺戒。

  配置在支撐點後方的師屬或加強炮兵陣地,以及防禦縱深的重炮陣地,也將盡力支援這些反坦克據點。由於45 毫米反坦克炮威力太弱,蘇軍師屬76毫米炮也常對德國坦克直瞄射擊。

  “第2地帶”距離“主要地帶”10-15公裏,包括大量的單兵壕、反坦克支撐點、機槍火炮陣地和掩體,以及大量斜切陣地體係。

  集團軍後方“第3地帶”,距離主要地帶20-40公裏,包括大量斜切陣地體係。

  為了便於機動兵力兵器,並躲開德軍的火力打擊,蘇聯人挖了近1萬公裏的塹壕和交通壕,將眾多戰壕和支撐點連接起來。在德軍主要威脅方向,紅軍編組有快速障礙設置隊和工兵分隊,負責在德國坦克通道上設置障礙。分隊包括1個摩托化工兵連或者營,並得到攜帶備份炸藥、地雷的摩托化步兵伴護。另外,還組建了摩托化反坦克炮兵預備隊,規模從連到旅不等。

  除了加強兵力和防禦陣地外,斯大林還把他最信任的將領派往庫爾斯克地區。華西列夫斯基前往沃羅涅日方麵軍;朱可夫被派往中央方麵軍,並協調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麵軍。來到前線的據說還有馬林科夫。

  3.前夜進行著防禦準備的紅軍和它的統帥們,在幾乎整個春季都在等待德國人進攻。最初,他們估計德軍可能在5月采取行動。5月2日、8日和20日,紅軍都得到了德軍即將發動進攻的警告,但什麽都沒有發生。到6月中旬,蘇聯人感到對手的準備已經完全就緒,但進攻還是沒有開始。瓦圖京等將領不耐煩起來,認為德軍可能根本不會進攻,不斷發出“咱們會睡過頭,會錯過時機”的警告,極力要求斯大林允許紅軍在7月初主動出擊。

  和這些前線將領相比,斯大林和他的統帥部在漫長的等待中卻日益緊張和疑神疑鬼,前線德國人的任何異動都會牽動他們敏感的神經。1943年6月6日,由於紅軍總參謀部對德軍裝甲師的位置情報發生了懷疑,就要求前線部隊在5天時間內全麵核查一遍,結果卻發現德軍裝甲師位置並無變化。

  當庫爾斯克紅軍在等待中日益焦躁不安時,德軍的進攻正在迫近。經過罕見的長時間準備,德國人不僅最大限度地補充了兵員裝備,儲備了大量彈藥油料,也完成了對庫爾斯克地區的周密偵察,他們的飛機更是把整個突出部拍攝得一清二楚,沒有放過任何微小的地方。6月底,塗成“三色迷彩”的成千上萬德國坦克和車輛、大量步兵、炮兵部隊開始向前移動,並集中在前沿附近的山穀和樹林中。

  對此時的希特勒來說,無論他曾經多麽彷徨和猶豫,“城堡”這支已經上弦的箭也是不得不發了。1943 年7月1日,希特勒在“狼穴”召見了即將出征的德軍軍以上將領,並發表了演說。當時在場的第23軍軍長弗裏斯納記錄了講話要點:德國已經處在關鍵時刻,德國的盟友―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正在動搖。蘇聯軍隊在為新的冬季攻勢做準備。為了阻止紅軍在冬天給德國人造成危機,德軍必須打亂蘇聯的計劃。“德國需要被征服的領土,否則就不能長久生存下去,德國必須贏得歐洲的霸權”!

  德國人的兵力調動並沒有瞞過對其實施嚴密監視的紅軍。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地段,1架德國偵察機被擊落。落入紅軍之手的飛行員供稱德軍將在7 月初發動進攻。按照什捷緬科的說法,正是這一證詞使蘇聯人得以確定他們所獲得的關於德軍進攻日期的情報。

  1943年7月2日,紅軍大本營向前線發出了由安東諾夫擬定的預警電報:德軍可能在7月3-6日轉入進攻。為此需要進一步強化戰場偵察,地麵和空中部隊均應做好迎戰準備。盡管此前曾經受到多次類似警告,但蘇軍將領們卻依然相信這一次是真的。因為對德國人來說,這將是最後的機會。

  大戰臨近前的最後平靜,夾雜著不安、焦慮和恐懼,以及隱隱約約的喧囂,籠罩著庫爾斯克乃至整個東線,並不斷被日益頻繁的偵察戰鬥打破。7月1-4日,僅德軍第9 集團軍就有72人被打死,269人受傷,4人失蹤。

  1943年7月4日,希特勒簽署了告“城堡”參戰德軍書,並將其傳達給已集結在戰壕和叢林之中,即將在第二天發動進攻的前線官兵:“今天你們將開始一場偉大的進攻戰。這次作戰將對整個戰爭的勝負產生決定性影響。你們的勝利將比以往更加有力地在全世界鞏固一條信念,即對德國武裝力量的任何抵抗都是徒勞的……今晨的強大突擊,將使蘇軍震驚並徹底震動。你們應該懂得,一切都可能取決於這次會戰的結局。”

  戰神的利劍再度出鞘,並將為他的兄弟死神帶來巨大的收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