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 庫爾斯克:戰役前夜的東線

  DONGXIAN―CONG HAERKEFU DAO KUERSIKE概述時間流逝到了1943年7月。“城堡”戰役終於迫近了。此時的蘇德戰線,從芬蘭前線一直延伸到高加索,總長4375公裏。蘇德兩軍沿戰線由北向南部署如下:從巴倫支海至拉多加湖,紅軍部署了卡累利阿方麵軍和獨立第7集團軍,對峙德第20山地集團軍和芬軍兩個戰役集群。這裏屬於德軍芬蘭戰區。

  戰線往南,則屬於德軍東線戰區。從列寧格勒前線到大盧基方向,紅軍部署了列寧格勒方麵軍,沃爾霍夫方麵軍和西北方麵軍。當麵敵軍,為芬軍一個戰役集群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第18集團軍繼續威脅列寧格勒,其右翼由第16集團軍掩護。

  繼續向南,從大盧基到奧廖爾以東,紅軍部署了加裏寧方麵軍、西方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當麵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以第3裝甲集團軍掩護與北方集團軍群的結合部;以第4集團軍、第2裝甲集團軍,扼守布良斯克―奧廖爾突出部。

  戰線繼續向南,延伸到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結合部,卻折向西麵,進入庫爾斯克突出部。突出部以北,是德中央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突出部以西,是德第2集團軍。紅軍則部署了中央方麵軍。

  突出部南部,直到亞速海,紅軍部署了沃羅涅日、西南、南方方麵軍。當麵為德南方集團軍群。其第4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盤踞在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地域,其南麵的頓涅茨河和米烏斯河防線,則由德第1裝甲集團軍、重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防守。

  在孤立的塔曼半島,紅軍北高加索方麵軍繼續壓製德軍A 集團軍群第17集團軍。A集團軍群的其餘兵力則部署在克裏木半島。

  和春季相比,蘇德戰線態勢變化不大,但雙方的實力卻都膨脹到了開戰以來的最強狀態。戰場上已經持續了將近一百天的平靜,即將結束。

  一、史上最強大的東線德軍單就數量而言,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達到948萬人。其中野戰陸軍425萬、後備陸軍等230萬、空軍170萬、海軍78萬、武裝黨衛軍45萬。按4月1日統計,德軍共有坦克和強擊火炮5625輛。第1線飛機按3月1日的統計為6107 架。

  不過在剔除了各種後備部隊、大量在醫院療養的傷病員,海空軍,以及占領區的維持部隊後,德國可以用於東線的野戰部隊就遠遠沒有那麽多了。東線部隊本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不久前的1943年1月1日到6月30日,東線德軍就死亡了342838人,這一時期的總減員為823433人。

  從蘇德戰爭開戰以來兩年間,東線德軍死亡總數已經達到1152148人,被俘約20-30萬,總的兵員損失大約為380萬人,損失坦克達到8105輛。不可返回的傷病人員如果按1/4估算,總數約60萬。加上約140萬死亡被俘人員,德軍在蘇德戰場的2年戰爭中,不可恢複損失大約有200萬,其中包括幾十個完整的基幹師。

  為了補充巨大損失,增強東線德軍的實力,1943年上半年德國新征召了大約200萬人,工廠也加緊生產,將大量新裝備送往前線。經過近百天戰役間隙的休整和補充後,東線德軍的進攻能力開始複蘇。到庫爾斯克戰役前夜,其實力已經到了整個戰爭期間最強大的程度。

  1943年4-6月東線德軍死亡情況:4月16000,5月19066,6月13066,1943年上半年東線陸軍減員補充:減員補充一季度689260370700二季度1341733494001.東線陸軍的編成與兵力擔負主要作戰任務,損失也最為巨大的野戰陸軍,在1943年一、二季度得到了720100名補充人員。臃腫龐大的德國空軍除了繼續為前線提供空軍野戰師外,也開始把多餘人員直接交給陸軍和武裝黨衛軍。“希特勒”師在1943年4月,就接受了2500名原空軍人員。

  補充兵員外,大量新部隊也被調往東線,其中多數來自西線。從1943 年4月到6月底,東線德軍增加的8 個師中,就有7個原來部署在西線。

  1943年4-6月東線德軍調動(筆者綜合整理)1943年4月東線新增師團第17步兵師,3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第6 集團軍預備隊第38 步兵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第1 裝甲集團軍第30軍第39步兵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肯普夫戰役集群第48裝甲軍第257步兵師,3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第1 裝甲集團軍第387步兵師,3月-4月在南方集團軍群編成內重建,配屬第1 裝甲集團軍第30軍,1943年5月東線新增師團第161步兵師,3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肯普夫戰役集群第42軍第282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肯普夫戰役集群第42 軍(撤離部隊)第403警衛師5月31日撤銷編製194 年6月東線新增師團第328步兵師,3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肯普夫戰役集群1943年4-6月底,東線德軍兵力調動狀況(不含芬蘭戰區和仆從軍):4月5月6月裝甲師16 16 16摩化、裝甲步兵師12 12 12山地師3 3 3殲擊師5 5 5步騎兵師124 126 127警衛師11 10 10空軍野戰師12 12 12野戰訓練師4 4 4後備師4 4 4總計191 192 193新增5 2 1減少1資料依據:本表以及下列德軍調動情況,係筆者綜合《世界大戰數據手冊》、《東線戰爭》(牛津大學版)、《希特勒的軍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作戰序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步兵師序列》、《德國陸軍1933-1945》第2卷,《德軍步兵師》第1-3卷,《武裝部隊和黨衛軍的兵團與部隊》、《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部分網站資料整理,並根據德軍各軍師的戰史和活動年表加以逐個核對。其顯示的德軍兵團變更與筆者綜合整理的戰鬥序列情況一致。

  注:1.統計時間為月底;2.本表不包括芬蘭戰區德軍;3.1943年6月步騎師一項中,從1942年10月開始包括1個騎兵師,從1943年5月開始,包括1個突擊師。

  綜上所述,經過春季的補充後,截至1943年6月底7月初,東線德軍共有193個各種類型的陸戰師,芬蘭戰區另有7個師。總計200個德國師。這200個師的構成極為混亂,既有陸軍和武裝黨衛軍野戰師(又分完整和殘缺師),還有空軍野戰師,陸軍後備師等等。

  其中,東線完整的野戰陸軍師有169個(《德國陸軍1933―1945》記錄為168個,可能沒有包括6月份調來的第328步兵師),包括16個裝甲師,6個裝甲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5個殲擊師,3個山地師,123 個步兵師,1個突擊師,10個警衛師,4個野戰訓練師。在168-169個完整師外,東線還有2個殘缺陸軍野戰師。

  東線野戰陸軍總兵力為3115000人,占德國野戰陸軍總數4484000人的70%。

  東線另有6 個黨衛軍野戰師(5 個裝甲步兵師,1個騎兵師),12個空軍野戰師。連同這些部隊,東線“實際”野戰兵力為3138000人(統計標準有差異)。芬蘭戰區7個德國野戰師(含1 個黨衛軍師),總兵力約21 萬人。

  綜上所述,1943年7月初,蘇德戰場共有194 個完整德國野戰師,2個殘缺野戰師,野戰兵力總數約為3345000人,是德軍在蘇德戰場兵力最強的時期之一。

  此時德國盟軍的兵力,在東線戰區為24個師。

  包括北方集團軍群1個西班牙師,中央集團軍群13個匈牙利步兵師,南方集團軍群1個羅馬尼亞步兵師,A集團軍群8個羅馬尼亞師(步兵師2個,山地師4個,騎兵師2個),1個斯洛伐克師。

  芬蘭戰區還有芬軍16個師。總計蘇德戰場德國盟軍共有40個師。

  仆從軍總兵力據前蘇聯史料為45 萬人。而西方出版的《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則記錄東線有225000名仆從軍,芬軍另有23萬人。總計455000人,與蘇聯數據基本一致。不過根據芬蘭自己的統計,1943年6月1日芬軍兵力為406000人,其中陸軍345000人。這些部隊基本都被用來對蘇作戰。

  綜上所述,庫爾斯克會戰前,德國及其盟軍在東線集中的野戰兵力為236 個師(不含個後備師),兵員380萬-400萬之間。

  這380萬野戰兵力還並非蘇德戰場上軸心國陸戰兵力的全部。在蘇聯占領區,還有4個德國陸軍後備師。前麵已經提到過,這些部隊主要承擔反遊擊和為前線提供補充的任務,並不屬於東線野戰部隊,而是隸屬於所謂的東部以及烏克蘭武裝部隊地區指揮部。這兩個指揮部類似於軍區,似乎到1943 年11月才被分別劃給中央和南方集團軍群。另外,德國陸軍中還配備了幾十萬所謂“俄國輔助人員”,一個集團軍通常編有數千到數萬人不等。

  如果加上這些人員,德國在蘇德戰場可以利用的陸戰力量大概在400萬以上。編成為240個各種類型的陸戰師(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在筆者整理的東線德軍序列中,大家可以查對到這全部240個師的番號。

  1943年7月1日德國陸軍兵力分布:野戰陸軍師野戰陸軍人數黨衛軍師空軍野戰師總計實際陸戰兵力東線168* 3115000 6 12 186 3138000芬蘭戰區6 ? 1 7 約200000蘇德戰場174 ? 7 12 193 3345000挪威/丹麥15 ? 2 17 ?

  西線36 621000 2 6 44 746000意大利5 ? 1 1 7 195000巴爾幹13 250000 1 1 15 296000總計243 4484000 11 22 276 ?

  資料依據:《德國陸軍1933―1945》,OKH/Gen。St。d。H/Org。Abt。Nr。I/18941/44g。Kdos,v。7.9.44,《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概要》。

  * 此項數字根據《德國陸軍1933―1945》,但筆者核實過的番號卻有169 個。

  1943年7月初蘇德戰場德軍及其盟友師分布(筆者綜合整理,各師具體番號參見序列):裝甲師裝甲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步、山、殲、突擊騎師空軍野戰師警衛師訓練師後備師德國師總計仆從軍北方集團軍群2 35 6 3 1 47 1中央集團軍群8 3 1 61 4 4 2 83 13南方集團軍群7 6 28 1 3 45 1A 集團軍群1 10 1 1 13 9占領區1 4 5東線總計16 11 1 135 12 10 4 4 193 24芬蘭戰區7 16蘇德戰場總計16 11 1 142 12 10 4 4 200 40注:步、山、殲、突擊騎師中包括5 個殲擊師,3 個山地師,1個騎兵師,125個步兵師,1個突擊師。中央集團軍群的83個德國師當中,包括2 個殘缺師。

  2.東線陸軍的裝備在補充陸軍人員的同時,為了加強進攻能力,1943年3月―6月底,東線德軍獲得了1607輛新的坦克和強擊火炮。根據德國陸軍檔案Panzer―Lage Ost,BA―MA RH 10/61,StuG―LageOst,BA―MA RH 10/62 的記錄,到1943 年6 月30 日,東線共有坦克2398 輛,強擊火炮(包括四號突擊坦克)1036 輛,總計3434 輛。

  其中,中重型坦克強擊火炮(不含中型指揮坦克),占總數的92%。東線戰車完好率也大幅度提高,達到了89%。可用坦克達2122輛,強擊火炮達938輛。總計3060輛可用戰車。

  而根據《陸軍1933-1945》,加上調撥中的裝備,東線共有坦克強擊火炮3822輛,占德國全軍總數5305 輛的72%。

  此外,東線德軍還裝備了89輛“菲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90輛“大黃蜂”坦克殲擊車(部分在戰前受損),至少400輛自行反坦克炮,150輛自行榴彈炮。總計東線德軍坦克自行火炮總數超過4500輛。而在芬蘭戰區,德軍另有20 門強擊火炮。

  以上統計的都是德軍配備的德國國產戰車。

  而在東線和芬蘭戰區,還裝備了相當數量的繳獲坦克。按照1943年6月統計,東線共有111 輛繳獲坦克(主要是法製和蘇製。包括6輛B―2重型坦克,50輛T―34,3輛KV―1和KV―2)。德軍第22裝甲師的KV―1 坦克還安裝了德製43倍徑75毫米炮。芬蘭戰區德軍第211坦克營也配屬49輛繳獲坦克。總計160輛。連同這部分裝備,蘇德戰場德軍坦克自行火炮總數約4700輛。

  德軍的火炮數量一向沒有太全麵的統計資料。目前僅根據東線外軍處的材料,得知7月20日東線德軍共有師軍屬火炮8063門,月初可能還要多一些,其中幾乎都是口徑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從德軍編製和實際裝備情況判斷,估計此時東線共有約35000門火炮迫擊炮(不含火箭炮、高射炮、81毫米以下迫擊炮)。連同德國盟軍以及芬蘭戰區的裝備,總數可能超過4萬門。

  1943年上半年發往東線的補充坦克(不含隨裝甲師調來的):日期補充坦克補充強擊火炮營連坦克部隊營連強擊火炮部隊總計3月129 135 0 62 326,4月194 154 0 62 410,5月218 51 0 31 300,6月188 59 231 93 571,1943年6月30日東線德軍坦克強擊火炮構成:新式坦克舊式坦克強擊火炮總計有戰鬥力以及調撥坦克2066 457 915 3438在修203 99 82 384總計2269 556 997 3822原始檔案記錄的東線德軍第一線坦克強擊火炮實力(表一):日期5月31日6月30日Ⅱ 148 11638(T) 12 13Ⅲ短管182 142Ⅲ長管536 538Ⅲ(75) 160 173Ⅳ短管50 46Ⅳ長管693 862黑豹0 204虎128 147噴火坦克41 41指揮車105 116坦克總計2055 2398Ⅲ強擊火炮832 916Ⅲ強擊榴彈炮23 68Ⅳ號突擊坦克66 52坦克強擊火炮總計2976 34341943年6月30日德軍作戰部隊坦克強擊火炮配備情況(包括調撥裝備):戰區新式坦克舊式坦克強擊火炮總計東線2269 556 997 3822芬蘭20 20挪威59 47 14 120西線351 107 113 571東南歐118 15 56 189意大利345 16 222 583總計3142 741 1422 5305資料來源:《德國陸軍1933―1945》,數據中不包括繳獲裝備。

  3.新編製與新武器(1)步兵部隊為了實施“城堡”行動,德軍在增強兵力的同時,也對其編製實施了調整。

  庫爾斯克會戰前夜,雖然很多東線德軍步兵師依然擁有3個步兵團,9個步兵營的實力。但也有一些師因為損失慘重,而將兵力縮減為2個步兵團,6-8個步兵營。

  如第370步兵師。該師來自西線。1942年7月配屬東線第17集團軍。經過1942年到1943年的戰爭,實力收縮為8個步兵營。

  總的來說,由於損失嚴重,德軍步兵師到1943年夏季,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平均隻有80%左右的滿員率,實有兵員在11000人到17000人之間。通常情況下,步兵、戰鬥工兵、偵察營等一線兵種的缺額,要比炮兵等火力支援部隊以及後勤人員更大。

  德軍步兵火力配係這一時期變化不大:步兵團依然裝備步兵炮,取代它的120迫擊炮尚未大量配備;步兵營則配屬81 毫米迫擊炮和機槍。從編製實例看,甚至一些德軍步兵連也配備了81毫米迫擊炮(每連2門)。

  師屬反坦克炮營一般擁有2-3個炮連,有時還會編製一個輕型高射炮連。連同步兵團屬反坦克炮連,每個師的反坦克炮兵一般有5-6個連。步兵師反坦克炮實際裝備量為50-70門,其中75毫米反坦克炮數量增加不少,有些師的裝備量達到30門以上。一些步兵師甚至裝備了自行反坦克炮。僅1943年3月1日-6月22日,東線補充的75-88毫米反坦克炮就多達799門。

  師屬炮兵團一般有3-4個營,總計9-12個連,實際裝備通常在30-48門之間(參見表格)。其中有1個營裝備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其餘為105輕型榴彈炮。

  步兵師屬偵察營一般由3個摩托車連和1個裝備反坦克炮、步兵炮的重型武器連構成。有的師沒有偵察營,僅有1個摩托車連。

  步兵師屬工兵營一般有3個連。其中有1個可能是摩托車連或者摩托化連。

  表格一:庫爾斯克會戰前夜部分德軍師的野戰炮力量:野戰炮連第216 步兵師10個連34 門第383 步兵師12個連30 門第86 步兵師12個連36 門第102 步兵師10個連32 門第258 步兵師10個連30 門第31 步兵師10個連35 門第7 步兵師12個連36 門第6 步兵師12個連35 門第255 步兵師12個連29 門第332 步兵師12個連48 門第106 步兵師12個連48 門第320 步兵師9 個連36 門第198 步兵師12個連48 門黨衛軍“帝國”師12個連(3 個自行)53門第38步兵師,1943年9 月實際編製第108、112 步兵團。每團3 個營(3個步兵連,每連12 挺機槍,2 門81毫米迫擊炮。1個重武器連,12挺重機槍,6門81毫米迫擊炮),1個步兵炮連(2門150毫米步兵炮,4 門75 毫米步兵炮),1 個坦克殲擊連(3門75 毫米,6門50毫米反坦克炮)第138 偵察營,3 個摩托車連,每連2 門81 毫米迫擊炮,16 挺機槍。

  第138 坦克殲擊營,2個連,每連12門75毫米反坦克炮,12挺機槍第138炮兵團,2個輕型火炮營(每營12門105榴彈炮),1個重型火炮營(12門150毫米榴彈炮)。

  總計42門反坦克炮(包括30門75毫米反坦克炮),12門步兵炮,36門野戰炮,78門81毫米迫擊炮第387步兵師,1943年9月實際編製(不完整)3個步兵團,每團3個步兵營,1個團屬步兵炮連(8門步兵炮),1個坦克殲擊連(2門75毫米反坦克炮,9門50毫米反坦克炮)坦克殲擊營,2個連,每連12門75毫米反坦克炮普通步兵師外,還出現了一些特種步兵師。

  如1943年3月-5月,第78步兵師就被改編為所謂突擊師。1943年6月,其編成包括第14、195、215突擊團(總計6個步兵營),第5迫擊炮營,第189強擊火炮營,第293高射炮營,第178炮兵團(4營製),第178工兵營,第178坦克殲擊營。

  從編製看,這其實就是個得到迫擊炮、強擊火炮和高射炮加強的步兵師。這個師的反坦克能力非常強大,僅75毫米反坦克炮就有71門,而且還擁有自行反坦克炮。

  (2)裝甲步兵部隊庫爾斯克戰役前夜的1943年6月,第10、14、18、25、36摩托化師、黨衛軍“警察”師被改編為裝甲步兵師。但在戰役前,這些師多數僅擁有2個裝甲步兵團(6個營),師屬炮兵和裝甲師一樣,采取3營製(36門)。至於坦克強擊火炮部隊則還沒有編入。隻有5月19日改稱裝甲步兵師的“大日耳曼”師,真正擁有裝甲步兵師的實力:1 個坦克團(8個連,包括一個“虎”連),8個步兵營(7個車載,1 個裝甲化)。

  而此時的黨衛軍裝甲步兵師實力則極端強大。除了1個中型坦克營(3-4個連,每連26-27輛),2個3營製裝甲步兵團(全師1 個裝甲步兵營)外,還編製有1個“虎”式重型坦克連(編製14輛),1個3連製強擊火炮營等加強部隊。黨衛軍裝甲步兵團還得到了高射炮連的加強。連同師屬高炮營,全師共有6-8個高射炮連,包括3個88毫米炮連。

  黨衛軍裝甲步兵師的另一個特點,是自行火炮眾多。除了師屬炮兵團的105毫米“黃蜂”和150毫米“野蜂”自行榴彈炮外,裝甲步兵團有時還擁有15cm sIG Gw 38t 自行步兵炮,以及大量自行高炮、自行反坦克炮。

  另外,3 個黨衛軍裝甲步兵師的師屬炮兵連,要比國防軍師多出1-3個。

  1943年7月4日黨衛軍“帝國”第2裝甲步兵師實力(筆者根據各種資料綜合)總兵力20654人,坦克強擊火炮178輛(包括34輛強擊火炮,14輛“虎”),自行榴彈炮18門,牽引式榴彈炮35門,步兵炮37門(11門自行),61門高射炮(12門88炮,聯裝炮均按單門計算,28輛自行),12門自行反坦克炮,43門牽引式反坦克炮,81毫米迫擊炮74門,裝甲偵察車20輛,半履帶裝甲車約120輛第2 黨衛軍坦克團第2營:3個中輕型坦克連(編製為4個,每連26-27輛坦克)。另有1個重型坦克連(14輛“虎”)第3裝甲步兵團3個摩托化步兵營:每營3個步兵連(每連225人,22挺機槍,2門81迫擊炮,2部火焰噴射器),1個重武器連(4門輕型步兵炮,3門50毫米反坦克炮,6挺機槍,6門81迫擊炮)1個高射炮連(10門SdKfz 10―4 20mm 自行高射炮,4挺機槍),1個步兵炮連(6門15cmsIG Gw 38t步兵炮,4挺機槍),1個偵察連(3門反坦克炮,2門81迫擊炮,25挺機槍),1個工兵連(18 挺機槍,2部火焰噴射器)第4 裝甲步兵團2 個摩托化步兵營:每營3個步兵連(每連225人,22挺機槍,2門81迫擊炮,2部火焰噴射器),1個重武器連(4門輕型步兵炮,3門反坦克炮,6挺機槍,6門81迫擊炮)1個裝甲步兵營:每營3個步兵連(每連210人,38挺機槍,2門81迫擊炮,2部火焰噴射器),1個重武器連(2門輕型步兵炮,3門反坦克炮,15挺機槍)1個高射炮連(9門SdKfz 10―4 20mm自行高射炮,4挺機槍),1個步兵炮連(5門15cm sIG Gw 38t步兵炮,4挺機槍),1個偵察連(3門反坦克炮,2門81 迫擊炮,25挺機槍),1個工兵連(18挺機槍,2部火焰噴射器)第2黨衛軍裝甲炮兵團,3個普通炮兵營(24門105榴彈炮,11門150榴彈炮),1個自行火炮營(12門Wespe“黃蜂”105H,6門Hummel“野蜂”150H)裝甲偵察營,第1裝甲車連(20輛裝甲偵察車),第2摩托車連(210人),第3裝甲步兵偵察連(225人,搭載半履帶裝甲車),第4 、5步兵偵察連(共4門81迫擊炮),摩托化重武器連(2輛自行反坦克炮,3門牽引反坦克炮,4門步兵炮)坦克殲擊營,第1連10輛自行反坦克炮,第2連16門75毫米反坦克炮,第3 連25輛蘇聯T―34/76 坦克強擊火炮營(3個強擊火炮連,1連11輛強擊火炮,1個坦克殲擊連)高射炮營,3個重型高炮連,1個輕型高射炮連,共有12門Flak 18 型88 毫米高射炮和30 門輕型高射炮(包括9 輛Sdkfz 7/2 37L98 自行高炮)工兵營(3個摩托化工兵連,1連207人,20挺機槍,2部火焰噴射器)資料依據:《德軍二戰編製係列》、《德國裝甲部隊1943―1945》BA―MARH21―4/422,BA―MARH26―255/114,BA―MA RH 20―8/91部分網站資料注:裝備數量部分依據直接統計,部分依據編製推估。機槍按照8月30日統計為1491挺。

  按照1943年6月30日“帝國”裝甲步兵師的官方編製,其摩托化步兵營重武器連裝備120迫擊炮。但從其8月30日裝備報告看,實際裝備的應該是81迫擊炮。

  (3)裝甲部隊與新式戰車1943年夏季,因為有些東線裝甲師將一個坦克營派往後方換裝,因此在前線通常隻有1-2個坦克營,每營3-4個坦克連。坦克總數在100輛左右。

  同一時期,長管炮Ⅳ號坦克成為裝甲師名副其實的主力,在“城堡”前夜的東線多達862輛,而且性能也大有提高。從1943年3月開始,Ⅳ號G型坦克(包括一些舊G型)開始安裝48倍口徑75毫米坦克炮,確保其在500米甚至更遠距離貫穿T―34和KV坦克的正麵。安裝同樣火炮的Ⅳ號H型坦克也在當年4月投產。從這一型開始,Ⅳ號正麵原有的50+30毫米裝甲,被一塊整體的80毫米裝甲所取代。Ⅳ號相對薄弱的炮塔和側麵也裝上了附加裝甲裙板。至此,德國裝甲師的主力中型坦克已經對蘇軍占據了明顯優勢。

  除了坦克團,德軍裝甲師還擁有2個裝甲步兵團。

  每團直屬1 個偵察排,1個噴火排,1個反坦克排(3門反坦克炮),1個通信排,1個步兵炮連(3個排,每排2門步兵炮,總計6門)。

  下屬2個步兵營。2個團共有4個步兵營,其中1個裝甲步兵營,3個摩托化步兵營。裝甲步兵營搭載在半履帶裝甲車上作戰,按照編製擁有95-102輛半履帶裝甲輸送車。以德軍第4裝甲師裝甲步兵營為例,其在1943 年7月5日就擁有96輛251型半履帶裝甲輸送車。

  摩托化步兵營搭載在越野卡車上,一般配備100輛左右車輛。裝甲步兵營有10部電台,而摩托化步兵營隻有2部。

  裝甲/摩托化步兵營通常編製有4個連。包括3 個步兵連(支援火力每連2門81迫擊炮),1個重武器連(2-4門步兵炮,3門反坦克炮)。

  裝甲師直屬坦克殲擊營一般擁有2-4個連。

  其中可能有1-2個連裝備自行反坦克炮。加上每個裝甲步兵團約9門反坦克炮。則一個裝甲師的反坦克炮總數大致為40-60門。

  裝甲師炮兵團和開戰時變化不大,仍然為3個營9個連,編製數36門。其中可能有1個營裝甲自行化,裝備105毫米“黃蜂”和150毫米“野蜂”自行榴彈炮。

  裝甲師還編有1-4個高射炮連,其中可能會有2個裝備88毫米高射炮。

  1943年,德軍主要裝備的強擊火炮是Ⅲ號G型,擁有和Ⅳ號坦克相當的48倍徑75毫米炮和80毫米正麵裝甲,機動性能良好。庫爾斯克戰役前夜,東線Ⅲ號強擊火炮已有916輛,和Ⅳ號坦克一道構成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

  按1942年11月1日發布的編製,強擊火炮營編製3個連。全營31輛強擊火炮。其中營部1輛,各連連部1 輛。各連下屬3個排,每排各3輛。全營436人,86挺重機槍,40挺機槍,85輛汽車。這一時期,德國人還裝備了42型強擊榴彈炮,在三號強擊火炮的底盤上,安裝了28倍徑105毫米炮。

  東線“虎”式坦克的損失補充(1943年):月初數量當月補充損失1月8 39 11,2月36 34 3,3月67 0 5,4月62 40 0,5月102 27 0,6月129 18 0資料來源:陳樸王林《“虎”式坦克》。

  在這段時期,德軍在東線的重型坦克數量急劇增加,包括在實戰中已經展示出威力驚人的“虎”式坦克。1943年1-6月,德軍雖然在東線徹底損失了19輛“虎”(1942年損失1輛),但同一時期卻補充了158 輛。

  其中包括新增的第505 重型坦克營。該營1943年1月29日組建,並在5月1日-6日被調往奧廖爾,編入中央集團軍群。到庫爾斯克戰役前夜,第505重型坦克營已經有了2個滿編連,31輛“虎”式重型坦克。但其第3連則要到戰役開始後才能趕到。

  到1943年7月1日,東線德軍“虎”式坦克總數達到了147輛(133輛預定使用於“城堡”)。這一時期送到前線的“虎”基本屬於所謂“初期型”,進行了一些技術改良,並從1943年5月開始采用700馬力發動機,機動性更強。

  同一時期,“虎”式坦克營的編製也發生了變化。按照早期編製規定,1輛“虎”必須配備1輛Ⅲ號坦克。但到“城堡”前,除了第502坦克營1個連和第505坦克營外,東線“虎”式坦克營都撤銷了Ⅲ號坦克,取代以半履帶裝甲車。

  根據1943年3月5日發布的1150e 、1176e號編製命令,規定“虎”式坦克營包括1個營部,3輛“虎”(2輛指揮車)。3個坦克連(14輛“虎”)。每連包括連部2輛,3個排每排4輛。為了增強“虎”式坦克營的獨立作戰能力,還編製有通訊、工兵、高炮、維修、補給和醫療分隊。

  全營總計45輛“虎”式坦克,1093人。另外還配備有6輛8噸高炮裝甲車,10輛251裝甲車,8輛18噸坦克回收車,8輛1噸維修車,17輛四輪維修車,25輛四輪指揮車,2輛民用汽車,64輛吉普車,111輛運輸車。

  “虎”式坦克營配備的回收和維修保障車輛特別眾多,這保證昂貴的“虎”在受損情況下不至於輕易落入敵手,而且能夠較快恢複戰鬥力。

  輕武器方麵,以第503重型坦克營1943年8月30日情況為例,裝備有輕機槍108挺,步槍衝鋒槍765支,6門20毫米高射炮。希特勒曾經評價說“虎”式坦克營在戰鬥力上可以和裝甲師媲美。這種說法並不誇張:除去步兵和炮兵外,“虎”式坦克營的裝甲戰威力,毫不遜色於隻有100多輛坦克的裝甲師。但“城堡”前,東線實際滿編45輛的隻有第503重型坦克營。

  另外,黨衛軍“希特勒”、“骷髏”、“帝國”師,國防軍“大日耳曼”師,各有1個“虎”式坦克連。部署在北方集團軍群的第502營有1個連14輛“虎”。

  1943年6月,又有兩種全新的重型戰車進入東線。其中一種是“黑豹”D型重型坦克。這種坦克外型明顯模仿蘇軍的T―34,裝有55 度大傾角前裝甲板。但性能則完全壓倒了T―34.“黑豹”D 正麵裝甲厚達80毫米(蘇軍後來繳獲的“黑豹”為85毫米),由於傾角,理論上相當於140毫米垂直裝甲,甚至比“虎”超出一籌。其特長的70倍徑75毫米炮,威力也不遜色於“虎”的56倍徑88炮。

  而且由於“黑豹”坦克采用和“虎”相當的650-700馬力發動機,重量卻要輕十幾噸,因此機動性更為優良。但其側後裝甲隻有40毫米,僅相當於“虎”的一半,全麵防護明顯遜色。同時,作為一款試驗不完全的新戰車,其可靠性也令人懷疑。

  “黑豹”坦克營編製早在1943年1月就製定了出來。每營1個營部連(8輛“黑豹”。通訊排3輛,偵察排5輛),4個坦克連(22輛“黑豹”。包括連部2輛,4個排各5輛)。總計96 輛坦克。

  庫爾斯克戰役前夜,德國人在東線部署了滿編的第51、52“黑豹”坦克營,以及第39坦克團團部8輛。另外,每個營還配備2輛“黑豹”搶修坦克。“黑豹”坦克總數達到204輛。6月24-29 日,“黑豹”坦克部隊開始陸續抵達東部戰場。另外,德國陸軍和黨衛軍一些坦克營也在後方換裝“黑豹”,並將在7月份後陸續進入東部戰場。

  另一種是被稱為“菲迪南德”的重型坦克殲擊車,希特勒則稱之為“龐大的公羊”。這種戰車是在波爾舍設計的電驅動“虎”(P)坦克基礎上改造出來的,但卻比母體更為龐大。重量增加到了65噸,前裝甲比“虎”增厚一倍達到200毫米,相當於3萬噸快速戰列艦的側麵防護水平! 88毫米火炮也從56倍徑加長為71倍徑。

  作為一種陸戰武器,在當時真可謂既固若金湯,又無堅不摧。

  不過“菲迪南德”除了繼承母體過於新潮的電驅動帶來的高故障率外,還因為過於強調裝甲防護,取消了車體機槍,因此幾乎沒有什麽反步兵自衛能力。

  1943年,德國人組建了裝備“菲迪南德”的第653、654重型坦克殲擊營。按照編製,營部連3輛。3個連,連部2輛,3個排每排4輛。

  全營45輛“菲迪南德”。第653營戰前滿編,第654營44輛。1943年6月,兩個“菲迪南德”營,以及裝備45輛“灰熊”的第216突擊坦克營,組成了第656坦克殲擊團。“灰熊”是在四號坦克基礎上改裝的一種自行突擊坦克,安裝1門150毫米步兵炮。

  當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四號坦克改裝的新戰車:“大黃蜂”坦克殲擊車(後被稱為“犀牛”)。其安裝一門7 倍徑88毫米火炮,和“菲迪南德”並列為當時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戰車,而且機動性能良好(時速42公裏)。但防護比較薄弱,正麵隻有30毫米裝甲。“大黃蜂”坦克殲擊車營編製和“菲迪南德”營一樣,滿編45輛。當時部署在東線的第560坦克殲擊營據稱是滿編的“大黃蜂”營,另外如第655坦克殲擊營等部隊,也裝備了這種武器。

  1943年夏季投入的德國新式戰車性能:車型“黑豹”D “菲迪南德”

  車重(噸) 43 65炮塔裝甲(前/側/後)100/10度45/25度45/25度200/25度80/30度80/20度車體(前/側/後)60―80/55 度40/0―40 度40/30度200/12―35 度60―80/0 度80/0―40 度武器70 倍徑75 毫米炮1門,機槍2 挺71倍徑88毫米炮1門時速(公裏/小時) 55 20―30注:蘇軍繳獲的“黑豹”D,車體正麵裝甲為65―85毫米。

  4.空軍德國東線空軍在1942年底到1943年夏季進行了一些變更。高加索航空司令部,原本是在1942年11月25日由第1高射炮軍司令部改編,隸屬第4航空隊。在1943年2月6日重新稱為第1 高射炮軍。

  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的東部航空司令部,在1943年5月6日改為第6航空隊。最初兵力包括第1航空師,第27野戰航空管區,第12、18高射炮師,第10高射炮旅。另外編有幾個空軍通訊團。航空隊司令為馮・格萊姆空軍大將(未來的德國空軍末代司令)。6月份,第6航空隊又編入了第4航空師(斯摩棱斯克地區)。

  這樣一來,庫爾斯克戰役前,東線德國空軍就有3個航空隊:第1 航空隊,配合北方集團軍群;第6航空隊,配合中央集團軍群;第4航空隊,配合南方和A集團軍群。其中第4 航空隊最為強大,擁有東線約一半的作戰飛機。

  而第5航空隊部分兵力,則繼續支援芬蘭戰區德軍。

  為了準備庫爾斯克戰役,東線空軍的實力也不斷增強。飛機數量從1943年3月底的1993架,增加到5月17日的2379架(含運輸機)。而且此後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如第4航空隊,在5月17日-31日,飛機數就從1257架增加到1728架。

  1943 年5月17日東線第一線空軍力量(不含芬蘭戰區第5 航空隊):第1航空隊第4航空隊第6航空隊總計戰鬥機94 192 173 459轟炸機90 287 173 550攻擊機142(83) 142(83)驅逐機12 50 62俯衝轟炸機51 292 79 422偵察機72 160 172 404沿岸活動機23 15 38作戰飛機330 1100 647 2077夜間轟炸機84 72 53 209運輸機85 8 93總計414 1257 708 2379括號內為戰鬥攻擊機。資料依據:《德國空軍數據書》。

  日期1943年3月31日1943年6月30日戰鬥機/驅逐機549/56 612/52轟炸機475 552俯衝轟炸448 578遠程偵察196 224戰術偵察269 274總計1993 2292資料來源:《基於檔案的德國空軍第一線力量》。

  注:不含第5航空隊,夜間轟炸機,“特種轟炸機”,沿岸活動機。

  到1943年6月30日,東線航空部隊共有作戰飛機2292架。加上夜間轟炸機、沿岸活動機,第5航空隊在芬蘭的235架飛機,共有作戰飛機2700架。德國出版的《1910―1970年的空戰》則記載,排除第5航空隊,但加上“特種轟炸機”(運輸機)、聯絡機,以及第1 羅馬尼亞航空軍和第2 匈牙利野戰航空旅的275架飛機,1943年7月1日德軍在東線的飛機總數為3180架。加上芬蘭戰區的德芬空軍(包括芬蘭空軍的250架飛機),飛機總計3665 架。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東線德軍航空部隊主力戰鬥機為Bf 109G―4和Bf 109G―6.Bf 109G―4性能與Bf 109G―3 相似。Bf 109G―6 則擁有較強的火力。FW―190 係列戰鬥機繼續在東線服役,並出現了Fw―190A―5/F―3型號的戰鬥轟炸機。

  Bf 109G―6(性能)水平飛行速度:547公裏/小時3000米高度:600公裏/小時6900米高度:621公裏/小時爬升速度:17米/秒最大航程:620公裏升限:11550米武器:1門30毫米機炮(60發)或1門20毫米機炮(150發),2門13毫米機槍發動機:DB 605 Am電台:FuG 16ZY、FuG 25a IFF標準重量:3148公斤FW190A―3 戰鬥機技術諸元:6400 米高度:669公裏/小時最大航程;1370 公裏4門20毫米炮,2挺7.9 毫米機槍發動機:1800馬力總重:4865公斤德國東線航空部隊重點強化了對地攻擊能力,尤其是反坦克能力。1943 年春季,經過改裝的Hs 129B―1 返回戰場。其最大時速為410公裏/小時,裝備2挺7.92毫米機槍,2門20毫米機炮(位於機鼻)。Hs 129B 最可怕的反坦克利器,是機腹炮艙中可以發射鎢彈的1門30毫米機炮(據說可以擊穿80毫米裝甲),以及其攜帶的350公斤炸彈。1943年5月17日,東線有47架這種飛機。此後,用以參加“城堡”行動的Hs 129B―2中隊達到了5個,中隊編製16架。

  由於蘇軍戰鬥機性能的提高,以及其地麵防空火力的日益強化。從1942年開始,德軍傳統的JU87型俯衝轟炸機被迫取消了恐嚇敵軍的警笛,並開始強化裝甲。為了應付蘇聯坦克,1943年,德國人在JU87D型的基礎上,改裝出了Ju 87G型(D―3 型改製的G―1 型和用D―5 型改製的G―2型),在兩側機翼下吊掛Flak18型37毫米反坦克炮。因為把陸軍火炮裝上了飛機,Ju 87G獲得了“大炮鳥”的綽號。但每次升空隻能攜帶12枚37毫米炮彈。第1俯衝轟炸航空聯隊坦克殲擊中隊(部署在奧爾沙),從1943年6月開始裝備JU―87G。第2俯衝轟炸航空聯隊也裝備了這種飛機。

  Ju 87G―1最大速度:402公裏/小時航程:1000公裏武器:2門37毫米火炮,1挺7.92機槍德國空軍在蘇德戰場除了航空兵外,還擁有大量高射炮部隊。按照1944年1月的統計,東線3個航空隊,共有6160門高射炮。其中包括88毫米高炮1249門,105毫米高炮24門。加上第5航空隊,高射炮總數為7818門。包括88毫米高炮1703門,105毫米高炮36門。估計1943年夏季,蘇德戰場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規模也差不多。

  3000多架飛機的航空部隊,估計6000多門高射炮的地麵兵力,加上機場勤務、航空管區、通信和後勤人員等等,蘇德戰場上德國空軍的總人數應該也不在少數(不包括空軍野戰師)。

  除了陸空軍外,德國在東線的武裝部隊還有部分海軍。在後方占領區,則有32萬人的所謂“東方軍隊”(1943年6月統計),以及執行占領勤務的德國武裝治安警察部隊和大量德國武裝輔助人員。

  5.總評綜上所述,截至1943年7月初,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一共擁有近400萬正規陸軍,約470輛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飛機,約4萬門火炮迫擊炮。除作戰飛機外,兵員與裝備數量,都接近或超過了開戰時的水平。尤其是裝甲部隊,在獲得大量新戰車後,實力已經達到了空前程度。

  從兵員素質分析,在遭受了200多萬兵員的不可恢複損失後,德軍最初投入東線的陸軍基幹部隊,可以繼續使用的仍然有40%-50%左右(戰鬥兵員比重可能稍低)。這些人員在戰前就受過良好訓練,多數還經曆過實戰,現在又加上了兩年左右的殘酷東線經曆,經驗已經相當豐富。

  而1941-1942年的補充兵員,也受過較好訓練,現在大部分已經有了1 年左右的東線經驗,戰鬥力同樣不可小視;相對而言,1943年上半年補充的70多萬兵員,除了重返前線的傷愈老兵外,相當一部分訓練程度較低而且沒有作戰經驗。

  但總體看來,雖然補充兵員素質有所下降,但東線德軍的基幹部隊依然非常精銳。特別是經過長期東線實戰後,戰鬥力又有了新的提高。加上近3個月的休整,東線德軍官兵的身心體能都得到了恢複,重新變得精神飽滿,鬥誌昂揚。裝甲部隊更是對新到的大量新式坦克無敵的性能信心十足,準備用他們的履帶和裝甲,一舉掃清斯大林格勒失敗的陰霾。黨衛軍頭子希姆萊4月份在哈爾科夫已經向德軍發出了號召:“命運就在這兒,在東線決定……在這裏應將俄國人作為人和軍事力量加以消滅,叫他們淹死在自己的血泊之中。”

  二、1943年夏季的紅軍1.整體實力雖然希姆萊之類的納粹高官,還可以高喊一下全殲俄軍的豪言壯語。但在實際中,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自開戰以來,蘇聯已經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恢複減員大約為80萬-900萬。但在1943年4月1日,對德作戰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遠東和南部邊境地區戒備部隊,仍然有8413000人。到1943年7月,連同內地軍區在內,整個蘇聯武裝力量總數增加到了1000萬人左右。

  除去戒備日本土耳其的龐大部隊(4月份多達近200萬人),紅軍野戰部隊主力都被用於對德作戰。1943 年7月1日,紅軍陸軍和空軍部隊,一共在蘇德戰場展開了6065900人(其中陸軍大約是560-570萬)。再加上海軍等部隊,紅軍對德作戰軍總數為6612000 人。

  1943年7月1日,對德作戰紅軍裝備如下:火炮迫擊炮105000門(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擊炮和火箭炮)。根據1943年初紅軍火炮型號分析,這10萬門火炮中,76 毫米炮約15000門,100毫米以上火炮約9000門,迫擊炮約70000門,高射炮約8000―9000門。

  坦克自行火炮10199輛(9831輛坦克,368輛自行火炮)。《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年》記載的數據有所不同,為坦克自行火炮9580輛,包括中重型6232輛,輕型3348輛。紅軍中重型坦克僅占總數的64%,遠遠低於德軍92%的比率。

  不含在芬蘭戰線的311輛坦克,蘇軍作戰軍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 輛,連同大本營預備隊在內,則有12576 輛。其中在6 月30 日可動用的為10060輛,可動率80%。低於德國裝甲部隊同期89%的可動率。

  紅軍紅海軍的損失:戰場陣亡(包括撤離中因傷死亡)因傷死於醫院病死等非戰鬥死亡失蹤、被俘傷病凍傷總計1941-1942年全期1838997 321697 384492 3850703 4732142 643242 71825 11843098,1943年1 季度486912 65474 30200 144128 1181338 230055 14299 2152406,2季度100967 53254 15231 22452 252954 237683 682541自開戰傷亡總計2426876 440425 429923 4017283 6166434 1110980 86124 14678045,1943年7月1日對德作戰蘇軍兵力分布(附帶德方的估計):紅軍部隊兵員(德方估計兵力) 火炮迫擊炮坦克自行火炮飛機對峙德軍卡累利阿方麵軍、獨立第7集團軍320100 / 4571 311 299第20 山地集團軍、芬蘭軍隊列寧格勒、沃爾霍夫、西北方麵軍1176300 734000 20808 1459 629北方集團軍群,部分芬軍加裏寧、西方、布良斯克方麵軍1606500 1663500 26047 2648 1841 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中央、沃羅涅日、西南、南方方麵軍2509600 1391000 38925 5490 3175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北高加索方麵軍453400 278500 6011 291 887 A集團軍群各陸空軍集團軍總計6065900 / 96362 10199 6831東線、芬蘭戰區德國及其盟軍的陸空軍海軍約20萬―30萬/ ? ?

  總計6612000 4067000 105000 10199 10252資料來源: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7 卷,德國東線外軍處文件影印件,《蘇聯在二十世紀的損失和戰鬥傷亡》。

  附注:德國方麵估計的蘇軍兵力,僅限於在東線戰區和德國陸軍對峙的蘇聯陸軍部隊。因此在數值上,和蘇方數字往往差距甚大。

  紅軍1939型85毫米高射炮,當時是對抗德國重型坦克的少數手段之一作戰飛機10252架(包括海軍和遠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飛機8948架。直接配合前線作戰的航空部隊,擁有6831 架飛機。遠程航空兵飛機950 架。

  大本營戰略預備隊7 月增至1111000人,16782門火炮和迫擊炮,268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飛機。戰略預備隊的最高組織形式是草原軍區。如前所述,該軍區被配置在庫爾斯克方向,構成縱深防禦梯隊。

  2.編製改組(1)步兵部隊為了適應戰爭形勢,蘇聯軍隊的編製在1943年冬春也進行了改組。

  作為蘇聯陸軍基本構成的步兵師,在1943年7月縮減到9345人,1732匹馬,125輛機動車,步槍減少200 支,但衝鋒槍卻增加321支(727支增加到1048支),火炮和迫擊炮增加19門。步兵師裝備有32門76炮,12 門122炮,160門大小迫擊炮,48門反坦克炮,212支反坦克槍,434挺輕機槍,11挺重機槍。

  但在實際中,當時蘇軍步兵師一般僅有6000-8000人。隻有一些特別受寵愛的近衛步兵師可以達到9000 人。步兵師火力配係變化不大:82毫米營迫擊炮,120毫米團迫擊炮,師屬76-122毫米炮,45毫米反坦克炮。根據德方情報,蘇軍列寧格勒方麵軍步兵師有8000人。所屬各步兵團約1900人,每個步兵營513人,步兵連120人。

  另外,對德作戰的蘇聯步兵軍數量不斷增加,從1943年4月初的34個增長到7月的64個。一個軍大約有2 萬人。擔負主戰任務的蘇聯大型集團軍一般都編有步兵軍,小一些的集團軍則繼續直接下屬步兵師。

  (2)坦克機械化部隊紅軍坦克部隊依然是最受重視的寵兒。但在這一階段,裝備卻改進不大。蘇聯人最初依然迷信於T―34、KV昔日的優勢地位,而對德軍四號坦克、三號強擊火炮威力的增強,以及“虎”式重型坦克的出現,並沒有投入足夠關注。這導致了紅軍坦克發展的停滯,隻是自行火炮數量開始增加。1943年3月1日,SU―152 自行火炮開始在車裏亞賓斯克生產。在KV―1S的底盤上,安裝一門ML―20型152榴彈炮。雖然外形看上去很誇張,但其威力隻夠在500米距離上擊穿87毫米垂直裝甲,或者60度著角的71毫米裝甲。並不足以擊穿“虎”和“黑豹”的正麵。

  當越來越多的紅軍坦克在與“虎”式的對抗中碰得頭破血流後,蘇聯人終於意識到紅軍坦克普遍裝備的76毫米火炮已經過時。1943年初在列寧格勒戰區繳獲的“虎”式坦克給蘇聯人提供了寶貴的試驗數據,也加快了蘇軍研發裝備更大威力火炮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步伐。但這些戰車還處於研製階段,來不及在庫爾斯克戰役前投入生產和使用。

  1943年7月蘇聯坦克旅構成:人員T―34 T―70輕型裝甲車其他裝備旅部181 1 3第1坦克營151 21第2 坦克營146 10 21摩托化步兵營4988門82迫擊炮高射機槍連489挺高射機槍反坦克連1014門76毫米炮合計1173坦克53(也有編為65 輛)3裝備改良不大的同時,坦克部隊的編製也是如此。1943年1月,坦克旅與1942 年7月沒有大的變化,隻是多了1個高射炮連(4門37炮),全旅人數1058人。1943年1月,蘇軍共有202個坦克旅。

  到庫爾斯克戰役前夜,一個蘇聯坦克旅有1173人,有的繼續采用中型和輕型坦克混編,有32輛T―34,21輛T―70.由於德軍的中重型坦克數量劇增,編入紅軍坦克旅的輕型坦克在遭遇戰中除了增加損失外,幾乎毫無價值。因此也有部分蘇聯坦克旅采取了65 輛坦克的新編製,而且全部裝備T―34.

  相比之下,紅軍坦克戰役軍團倒是得到了很大加強。1943年1月,坦克軍編製780人,3 個坦克旅,1個摩托化旅,1個裝甲汽車營,1個火箭炮營,1個工兵連,1個卡車連,2支維修分隊。

  裝備168輛坦克(98輛T―34),108門火炮迫擊炮(一說90門),8輛火箭炮車,871輛汽車。

  1月10日,增加了1個迫擊炮團(36門120迫擊炮),1個自行火炮團(17門SU―76和SU―122),40輛預備坦克(33 輛T―34,7輛T―70)和一些預備坦克成員。

  以後又陸續增加了一些單位:2月份增加了1個工兵地雷連,1個工兵營。3月增加1個高射炮團(16門37炮)和1個通信營。4月:1個坦克殲擊團(20門45炮),1 個高射炮營(12門85炮),航空和醫療單位。5月增加了1個重型坦克殲擊營(12門85炮),當月自行火炮團的SU―122增加到4門或者更多。1943年3月,坦克軍屬機械化旅(摩托化旅)兵力為:3500人,10輛坦克,33門炮,36門迫擊炮,333輛卡車。

  蘇軍45毫米反坦克炮及其炮手。這種火炮在1943年顯得相當落伍到1943年7月,1個蘇聯坦克軍按編製,有人員約11000~12000人,大約176輛坦克自行火炮。有些坦克軍還會編入一個重型坦克團(21輛)。

  1943年7月,蘇聯坦克軍編製:3個坦克旅,每個旅1173人,53輛坦克(也有編製65 輛的)1個摩托化步兵旅,3500人1個防空高射炮團(39人,16門37毫米高射炮)1個火箭炮(近衛迫擊炮)營(213人,8門BM―13火箭炮)1個摩托車營1個迫擊炮團(489人,36門120迫擊炮)1個自行火炮團(440人,8輛SU―122和9輛SU―76)1個反坦克炮團(546人,20門炮)1個獨立反坦克炮團(約500人,12門85炮)1 個通信營(250 人)1個工兵營(290人)供應部隊800人1943年1月,蘇聯機械化軍編有15000人,204輛坦克,246門火炮迫擊炮。此後,增加1個自行火炮團(17門SU―76和SU―122),1個迫擊炮團(36門120迫擊炮),1個高射炮團(16門37炮),1個坦克殲擊團(20門炮)取代反坦克團,5月增加1個85 毫米高射炮營。

  到1943 年7 月,機械化軍擁有175 輛坦克(有時可能更多),17000多兵員,編製為:3個機械化旅1―2個坦克旅或者1個坦克旅(53輛),3個坦克團(每團39輛)1個火箭炮(近衛迫擊炮)營(8門BM―13火箭炮)1個摩托車營1個工兵營1 個迫擊炮團(36門120迫擊炮)1個自行火炮團(8輛SU―122和9輛SU―76)1個反坦克炮團(20門炮)1個獨立反坦克炮團(12門85炮)1個防空高射炮團(16門37毫米高射炮)統一指揮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坦克集團軍,在1943年進行了重大改組。1942年,老的蘇聯坦克集團軍編製了大量步兵師甚至騎兵,指揮上相當困難,而且和普通集團軍也沒有太大區別。為此,蘇聯開始組建完全由坦克機械化部隊組成的新坦克集團軍。

  1943年4月10日,坦克集團軍編製2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2個坦克殲擊旅(每個20門76毫米炮),2個迫擊炮團(每個36門120迫擊炮),2個高射炮團(每個16門37毫米高射炮),2個自行火炮團(每個9門SU―76,12門SU―122),1個火箭炮團(24門),1個摩托車團,1個裝甲汽車營(或者1個摩托車營)。

  到庫爾斯克戰役前夜,坦克集團軍實際編製情況還各有差異,有時會編入1 個獨立坦克旅或團(53―39輛),集團軍坦克總數達到564―550輛。經過特別加強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800多輛。

  (3)炮兵部隊庫爾斯克戰役前,紅軍多次進攻德軍堅固防線,但都遭到了巨大損失。為了最大程度集中炮火配合突防,蘇聯人開始組建超大規模的炮兵集團。1943年4月,6旅製炮兵師形成,稱為突破炮兵師。火炮迫擊炮數量從248門增加到了356門。

  1943年5月,蘇聯人還組建了火箭炮兵師,每師有3個同類型的旅,有288門火箭炮。一次可發射3456發火箭彈,重量320噸。4月29日,原本隸屬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野戰火箭炮兵,轉隸給蘇軍炮兵司令員指揮。

  1943年4月12日,突破炮兵軍也開始組建。

  每軍大約2個炮兵師和1個火箭炮師。突破炮兵軍擁有496門火炮、216門迫擊炮和288門火箭炮,總計1000門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炮!

  另外,蘇聯人還組建了擁有重榴彈炮的“大威力炮兵”旅(每旅24門203毫米榴彈炮),並建立了重加農炮兵師。最高統帥部預備隊所屬各迫擊炮團也合編為迫擊炮旅。

  1943年突破炮兵師編製:1個76毫米火炮旅(2063人,3個團,72門,420輛汽車)紅軍裝備的122 毫米榴彈炮1 個榴彈炮旅(3個團,122榴84門)1個152重炮旅(4個營,32門)1個152加農炮旅(2個團,36門)1個203榴彈炮旅(4個營,24門)1個120迫擊炮旅(1750人,3個團,108門120迫擊炮,303輛汽車)。

  1個射擊控製營(300人)1 個通信營(255人)供應部隊800人總計356門火炮迫擊炮,兵員約1萬人蘇聯火箭炮旅(2698人)4 個火箭炮營(每個24門火箭炮,110輛汽車),供應部隊121人。

  資料依據:《東線戰爭》,《諸兵種集團軍進攻戰役》,《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

  1943年,蘇聯獨立反坦克炮兵也被編為旅團單位。庫爾斯克戰役前,蘇軍反坦克炮旅兵員不到2000人,擁有60門或者更少一些的反坦克炮(45-76毫米);反坦克炮團兵員約500多人,裝備20-24門或更少一些的45-76毫米反坦克炮。另外,還有所謂殲擊旅。以第4殲擊旅為例,就有28門45-76毫米反坦克炮。這兩種口徑火炮,依然是蘇軍當時的主力反坦克武器。

  1943年2月,蘇聯高射炮師有3個37高射炮營(每個397人,16門37炮),1個85毫米高射炮團(620人,16門85毫米高射炮),供應人員100人。總人數2000.這種高射炮師可以對七千米以下的德國飛機實施打擊。至1943年7月,蘇聯對德作戰軍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的數量比1942年7月增加了一半以上。

  截至1943年7月初,對德作戰蘇軍和大本營預備隊,共擁有炮兵、高射炮兵和火箭炮兵65個師,51個旅,並組建了4個突破炮兵軍。火炮迫擊炮火箭炮的總數約33000門。至此,斯大林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強的炮兵部隊。

  (4)航空部隊1942-1943年的空戰,使蘇聯空軍的戰術和編製開始向德國靠攏。1942年9月,4機編隊在蘇軍中確立了下來。1943年,蘇軍空軍團在編製上開始接近於德國空軍大隊。不過蘇聯空戰戰術依然存在諸多缺陷。比如1943年8月前,蘇聯空軍過於強調巡邏飛機必須在地麵視線之內,導致戰鬥機編隊過於龐大而不利於空戰機動。

  1943年,蘇聯繼續推出新式戰鬥機。其中包括拉―5 的後繼型拉―5FN。換裝了功率更大的1850馬力發動機;輕型戰鬥機方麵,陸續推出了雅克―9T(37毫米炮的重火力型)和雅克―9D(遠程型)。蘇軍的對地支援飛機普遍采用伊爾―2、佩―2等。為增強反坦克能力,伊爾―2在1943年也安裝上了37毫米火炮。

  至1943年4月1日,蘇軍在前線有13個空軍集團軍。到1943年7月,1個蘇聯空軍集團軍的飛機數量可能達到500架。1942年冬季和1943年春季,還組建了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航空兵軍。

  共有4個殲擊航空兵軍、9個混合航空兵軍、3個強擊航空兵軍和3個轟炸航空兵軍,作戰飛機總數達2601 架。這些航空兵軍成為蘇聯空軍的機動力量,通常用於增強主要方向作戰的空軍集團軍。

  三、蘇德兩軍實力對比1.陸軍實力對比1943年7月初蘇德兩軍兵力對比蘇聯德國及其盟軍陸軍兵力560-570萬約400萬坦克自行火炮10199 4700飛機10252 3665整體而言,到1943年7月初,紅軍陸軍兵力大約是德國及其盟軍的1.4倍,坦克自行火炮超過德軍一倍;飛機幾乎是德軍的三倍。

  紅軍不僅兵力大大超越德軍,而且通信和機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蘇軍戰術單位的無線電台增加了1-2倍,步兵營和師屬炮兵連都建立了無線電通信。各軍也有了通信營。1942年10月,蘇聯每2架戰鬥機中隻有1架裝備了收發電台。到1943年,蘇聯所謂新式戰鬥機都裝備了收發電台。對德作戰紅軍的載重汽車,到1943年7月也達到195662輛。

  但蘇軍在質量上和德國的差距依然巨大。自開戰以來,蘇軍的不可恢複減員(死亡、被俘、失蹤,無法繼續服役的傷病員)約800-900萬,而德軍隻有200萬(不含仆從軍)。這意味著蘇聯無法保存像德國那樣多的高素質老兵。但通過1942-1943年冬季戰役的實戰鍛煉,加上春季近3個月的休整訓練,紅軍的整體素質,無疑還是要大大優於1942年。

  從火力配係來看,蘇軍1943年夏季裝備的100毫米以上壓製型火炮隻有約9000門。這個數字和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的裝備量差不多。

  蘇軍的炮兵數量優勢主要體現在76毫米級別火炮和迫擊炮上。

  裝甲對抗能力方麵。蘇軍上萬輛坦克自行火炮中,有6232輛為中型和重型。其基本型號依然是T―34和KV,以及性能更差的西方中重型坦克。坦克火力依然是76毫米炮,威力遠遠遜色於德軍坦克炮。

  對蘇作戰德軍的4700多輛戰車中,實際部署在戰線的中重型戰車約有3500輛。其中超過2300輛裝備了43-70倍徑75 毫米炮和56-71倍徑88毫米炮(不含自行反坦克炮);裝備60倍徑50毫米火炮的Ⅲ號坦克還有538輛,雖已經成為二線裝備,但也具備對抗蘇軍主力坦克的自衛能力,對蘇軍輕型坦克則有絕對優勢。

  1943 年6 月底蘇德戰場德軍中重型戰車構成(包括芬蘭戰區):型號主炮正麵防護數量PzⅣ(長) 43-48倍75炮80 862PzⅤ(黑豹) 70倍75炮80(大傾角)200PzⅥ(虎) 56倍88炮100 147“菲迪南德” 71倍88炮200 89Ⅲ號強擊火炮43―48倍75炮80 936Ⅲ號、舊Ⅳ號50炮和短75炮70―80 899大口徑支援強擊炮105―150火炮80―100 120“大黃蜂” 71倍88炮30 90其他/ / 約200注:筆者根據本書相關資料統計。“其他”包括中型自行榴彈炮和繳獲坦克。

  德軍中重型戰車的正麵防護達到80-200毫米!而蘇聯中重型坦克多數隻有70-90 毫米,隻有數量已大為減少的老式KV―1 坦克正麵還有100毫米厚度。而在1943年上半年,蘇聯坦克裝甲的質量尚未得到恢複,往往還達不到規定的防護水平。

  在實戰中,東線德軍2300多輛主力戰車可以在500-2000米以上距離摧毀蘇聯的T―34 和KV,其中526輛更可以在1000米以上距離做到這一點。具有同樣攻擊能力的另外還有數百輛長身管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由於德國坦克的觀瞄優勢,其穿甲優勢更加恐怖!“黑豹”坦克在1000米實戰命中率據稱達到97%(“虎”式93%)。在這個距離上,德國重型坦克對蘇聯坦克基本可以做到一擊致命。

  而在500米或更遠距離上,蘇軍坦克卻無法擊穿大多數德國中重型戰車的正麵裝甲!對德軍436輛“黑豹”、“虎”、“菲迪南德”的正麵,蘇聯坦克基本不可能擊穿(蘇聯76 坦克炮對k值2200的裝甲穿甲極限為86毫米),隻能在600米外擊穿“黑豹”側麵。對“虎”的側麵,在500米以內的近距離,才能構成較大威脅。

  可以不誇張地說,在1943年夏季,德國戰車在火炮和裝甲對抗中獲得了壓倒性優勢!而且德國裝甲戰鬥車輛,還繼續保持著觀瞄和穩定等輔助裝置的傳統優勢。

  在紅軍坦克逐漸落伍的同時,蘇聯步兵的反坦克能力也同樣不足。紅軍步兵師標準的45毫米反坦克炮,基本上無法對任何一種德國重型坦克在任何角度構成威脅。對德軍中型坦克,也隻是對逐漸被淘汰的Ⅲ號還構成較大的威懾,根本無法擊穿Ⅳ號正麵;而德國步兵師普遍裝備的75毫米火炮,則完全具備摧毀蘇聯主力戰車的能力。

  蘇軍直屬的76毫米反坦克炮可以有效地打擊德軍中型坦克,但也無法抗衡其重型戰車,其性能顯然也無法和德軍88毫米炮相媲美。庫爾斯克戰役前,德軍甚至把88 毫米炮裝備到部分野戰師,主要是裝甲師。

  事實上,按照1943年4月的實驗,紅軍隻有1939型85毫米高射炮(威力比後來的坦克用85炮大)可以在1000米距離擊穿“虎”的正麵。也正因為如此,蘇聯人才會在戰役前給坦克機械化部隊配屬85毫米高射炮,但數量委實太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蘇德兩軍都擁有一些大口徑短身管的自行火炮。如德國的12倍徑150毫米“灰熊”、28倍徑105毫米“黃蜂”、42型強擊榴彈炮,30倍徑150毫米“野蜂”自行榴彈炮。蘇聯方麵也有SU―152(28倍徑)、SU―122(23倍徑)自行榴彈炮。但這些自行火炮的反裝甲效能並不如宣傳的那樣驚人,而且受到裝填發射速度太慢,以及彈道等因素影響,反坦克效能不甚顯著。

  1943年上半年蘇聯坦克性能:型號重量(噸)最大時速(公裏/小時)最大行程(公裏)火炮型號車體裝甲(前/側/後)炮塔裝甲(前/側/後)機槍T―34/1943 30.9 53 400F―34 型76.2火炮47―60/6045/4045/4570/52/3052//357.62 毫米機槍2KV―1S/1942 42.5 45 250ZIS―5型76.2毫米火炮75/3060/9040―75/882/82/1382/137.62 機槍4T―70/1942 9.2 45 360 45 毫米火炮4545356035357.62 機槍1SU―76 11.2 44 265ZIS―3型76.2毫米火炮25/6015/9015/90SU―122 31 55 300 122毫米火炮45/6045/4045/42SU―152 45.5 43 330 152毫米火炮50―606060資料依據:《二戰期間的蘇聯坦克和戰鬥車輛》,部分網站資料,《二戰俄國坦克―斯大林的裝甲》。

  1943年德國主要坦克、強擊火炮坦克性能:主力型號重量(噸)車體裝甲/角度/正/側/後炮塔裝甲/角度/正/側/後武器最大時度(公裏/小時)Ⅲ號L 型22.750+20/9―2130/050/9―1757/15(防盾70/0―45)30/2530/121門60倍徑50 毫米炮,2 挺機槍40Ⅳ號G 型23.530+50/10―1230/020/9―1250/11(防盾50/0―30)30/2630/101門43或48 倍徑75毫米炮,2 挺機槍42Ⅲ號G 型強擊火炮23.950+30/10―2130/0―1130―50/0―10火炮防盾50+30/01門48倍徑75毫米炮2挺機槍40“虎”式坦克56102/9―3563―82/082/9102/9(防盾110/0)82/082/01門56倍口徑88毫米炮,2 挺機槍38―45“黑豹”D 4360―80/55 度40/0―40 度40/30度100/10 度(防盾100/0)45/25度45/25度70 倍徑75 毫米炮1門,機槍2 挺55“菲迪南德” 65200/12―35 度60―80/0 度80/0―40 度200/25 度80/30 度80/20度71倍徑88毫米炮1門20―301943年蘇德兩軍坦克炮性能(使用普通穿甲彈):火炮型號榴彈重(千克)穿甲彈重(千克)初速(穿甲彈)穿甲能力(30度著角)100米500米1000 米1500 米2000 米德軍50mmKwK38L/42 1.82 2.06 685 54 46 36 27 2150mmKwK39L/60 1.82 2.06 835 67 57 44 34 2675mmKWK37L/24 5.74 6.8 385 41 39 35 32 2975mmKwK40L/43 5.74 6.8 740 98 91 82 72 6375mmKwK40L/48 5.74 6.8 770 106 96 85 74 6475mmKwK42L/70 5.74 6.8 935 138 124 111 99 8988mmKwK36L/56 9 10.20 773 120 110 100 91 8488mmPaK43L/71 9.4 10.20 1000 203 185 165 148 132蘇軍76.2mmF―34L/41.5 6.23 6.3 655 69 61 54 47 4145mm20KL/46 2.1 1.43 757 43 31 28資料依據:《德國裝甲部隊1943―1945》,《庫爾斯克1943―統計分析》,《二戰蘇軍坦克裝甲車輛全集》,《二戰期間的蘇聯坦克和戰鬥車輛》,部分網站資料。

  2.空中力量對比1943年蘇德戰鬥機性能對比:發動機(馬力) 升限重量(公斤) 最大速度: 武器蘇聯雅克―9D 1360 10600 3080 602 公裏/小時1門20 炮,1 挺機槍蘇聯拉―5FN 1850 10000 3360 648 公裏/小時2門20炮蘇聯拉―5 1700 10000 3265 630 公裏/小時2門20炮Bf109G―6 1475 11550 3148 621 公裏/小時1門20―30毫米機炮,2挺機槍FW―190A―3 1800 11300 4865 669 公裏/小時4門20毫米炮,2 挺機槍資料依據:《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飛機》,《蘇聯航空科技發展史》,《拉―5 戰鬥機專輯》,《紅色鳳凰》。

  雖然蘇聯坦克在1943年夏全麵落後於德國,蘇聯戰鬥機性能卻在1943 年大大提升。輕型戰鬥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