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 1943年的春天:短暫的平靜

  DONGXIAN―CONG HAERKEFU DAO KUERSIKE一、1943年春季的東線以及世界形勢1.東線形勢(概述)1943年冬春,當曼施坦因與紅軍在頓河、頓涅茨河、第聶伯河之間的周旋接近尾聲之際,東線其他戰區也逐漸平靜了下來。

  東線北部。1943年1月12日,蘇軍發動旨在突破德第18集團軍對列寧格勒封鎖的戰役。1月18日,蘇軍打開一條8-11公裏寬的通往列寧格勒的通道。戰役中,蘇軍第86坦克營在第一工人村附近俘獲德第502 重型坦克營第1 連的1 輛“虎”式重型坦克。這也是戰爭期間,蘇聯人獲得的第一輛“虎”。

  隨後,紅軍又企圖在東線北部發動更大規模進攻。其首要目標,就是清除傑米揚斯克、姆加兩個突出部,進而擊潰整個德軍北方集團軍群。但德國人為了縮短戰線,已經在2月1日批準放棄傑米揚斯克突出部;到2月27日,德第16集團軍撤退完畢。蘇聯人撲了個空。其對姆加突出部的攻擊也不順利。3月中下旬,東線北段穩定了下來。

  東線中部。1943年初,克盧格元帥麾下的德中央集團軍群麵臨著危機。在其北翼的勒熱夫突出部,莫德爾將軍的第9集團軍雖然擊退了紅軍的“火星”攻勢,但自身也損失嚴重。1943年1月17日,紅軍加裏寧方麵軍奪取了勒熱夫突出部後方的交通樞紐大盧基城,使莫德爾的處境更為凶險。在克盧格的強烈請求下,希特勒終於允許德軍撤離勒熱夫突出部,並在其西麵組織一條平直的戰線。撤退代號“水牛行動”。該行動將使戰線縮短230公裏,節省21個師的兵力。

  在這次撤退中,莫德爾將軍再次顯示了非凡的才幹。他組織了強有力的後衛,並屢屢使尾隨追擊的紅軍陷入雷場。3月中下旬,“水牛行動”結束;德軍撤離勒熱夫―維亞濟馬地域。勒熱夫突出部內,“對準莫斯科胸膛的手槍”被收了回去。撤出來的德軍第9集團軍被派往南部,布置在庫爾斯克北麵的奧廖爾地區。

  當莫德爾進入庫爾斯克北部前後,這一地區,也就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同樣麵臨著巨大危機。由於德第2集團軍在頓河上遊戰役中被擊潰,庫爾斯克―奧博揚地區落入紅軍之手,導致中央集團軍群南翼暴露。2月中下旬,蘇聯人在庫爾斯克西北麵的謝夫斯克附近部署了新的中央方麵軍。但由於準備不足,第21集團軍又被調走應對哈爾科夫危機,中央方麵軍的攻勢被德軍擊退,隻得返回謝夫斯克附近。而隨著莫德爾大量部隊的到來,德國人在這一線也終於穩定下來,因此構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北翼。

  高加索方向。當1943年3月下旬,東線北、中、南段戰線都趨於平靜後。在高加索西端的塔曼半島一小塊地盤上,戰鬥卻並未停止。德第17集團軍占領了預設的防禦陣地,掩護由亞速海至新羅西斯克的防線。接著,在第4 航空隊的強力配合下,德軍韋策爾集群(第5軍)以第125、73步兵師和第4山地師,企圖拔除新羅西期克南部的一小塊蘇軍登陸場,但未能成功。此後,蘇軍北高加索方麵軍一直致力於壓縮塔曼的德軍陣地。為了彌補陸軍兵力的不足,德第4 航空隊一度將主力集結到了這一地區,結果誘發了大規模的空戰。

  2.庫爾斯克突出部綜上所述,由1942 年底斯大林格勒德軍被圍而引發的1943年冬春危機,就這樣結束了。到1943年3月底,蘇軍奪回了49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向西推進了600-700公裏。希特勒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的高加索石油,換來的隻有全線撤退和大量基幹部隊的喪失。

  東線南部,德軍被趕出伏爾加河下遊、頓河、庫班河、北高加索和頓巴斯東部一些地區。

  德軍戰線最終穩定在北頓涅茨河和米烏斯河。

  在東線北方和中央,到1943年4月初,由於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撤離傑米揚斯克突出部,中央集團軍群撤離勒熱夫突出部,從巴倫支海沿岸直到奧廖爾的戰線變得比較穩定。

  但由於曼施坦因的哈爾科夫反擊,在穩定下來的德軍南部戰線和中北部戰線之間,卻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

  庫爾斯克本身是連接蘇聯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以其為中心的突出部,南北正麵約200公裏,東西縱深約150公裏。突出部位於中俄羅斯丘陵地帶南部,地形開闊,但遍布深穀、小丘和河流。土壤為黑色黏土,遇到大雨就會變得非常泥濘。

  突出部北部,防守紅軍為建立不久的中央方麵軍,麵對著德中央集團軍群控製下的奧廖爾地區;突出部南部,防守紅軍為沃羅涅日方麵軍,麵對取得了哈爾科夫反擊勝利,盤踞在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地區的德南方集團軍群左翼集團。

  從戰役態勢看,庫爾斯克突出部雖然遭受德軍來自奧廖爾和哈爾科夫兩個方向的側翼威脅,但另一方麵,突出部內的紅軍也可以在突出部兩側友軍的配合下,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奧廖爾和哈爾科夫的德軍集團,進而向北衝向白俄羅斯,向南收複烏克蘭!因此對雙方來說,庫爾斯克都是極其理想的決戰地點,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1943年1-3月東線德軍死亡情況:1月180310,2月68330,3月46066德軍及其盟軍被俘人員情況:將軍軍官軍士士兵總計1943年1月1日-6月30日27233611865350653364881,1943年1-3月東線德軍兵力調動(筆者綜合整理)1月(新增)第302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隸屬於頓河集團軍群霍利德戰役集群第48裝甲軍第304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從西線調往B 集團軍群菲特爾―皮克戰役集群第306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從西線調往頓河集團軍群霍利德戰役集群第320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隸屬於頓河集團軍群霍利德戰役集群第48裝甲軍(一說隸屬於B集團軍群蘭茨戰役集群)第321步兵師,3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來自西線,調往中央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第56裝甲軍第7裝甲師,第25 坦克團,第6、7裝甲步兵團,第78裝甲炮兵團,從西線調往頓河集團軍群充當預備隊第6空軍野戰師,4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得到高射炮營加強,調往中央集團軍群第2空軍野戰軍第15空軍野戰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調往頓河集團軍群霍特戰役集群第21空軍野戰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調往北方集團軍群第16集團軍第10軍第153 野戰訓練師,3個野戰訓練步兵團,1個後備炮兵團,克裏木地域(撤離或被殲滅部隊)第381訓練師(司令部保持到7月)2月(新增)第167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南方集團軍群肯普夫戰役集群勞斯軍(哈爾科夫方向)第23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原第23步兵師在法國改組為第26裝甲師。從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在迭米揚斯克地區重建新第23步兵師。隸屬於第18集團軍預備隊第335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隸屬於頓河集團軍群第1裝甲集團軍第30軍第13空軍野戰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配屬第18集團軍第1軍黨衛軍“希特勒”裝甲步兵師,1個坦克團,2裝甲步兵團,1個裝甲炮兵團,有強擊火炮營加強。來自西線,1942年7月15日改編為裝甲步兵師,在B集團軍群地域充當陸軍總司令部預備隊“帝國”裝甲步兵師,1個坦克團,2個裝甲步兵團,1個裝甲炮兵團,有強擊火炮營加強。來自西線,1942年11月9日改編為裝甲步兵師,在B集團軍群地域充當陸軍總司令部預備隊“骷髏”裝甲步兵師,1個坦克團,2個裝甲步兵團,1個裝甲炮兵團,有強擊火炮營加強。來自西線,1942年11月9日改編為裝甲步兵師,配屬南方集團軍群黨衛軍裝甲軍(撤離或被殲滅部隊)斯大林格勒覆滅部隊第16裝甲師、第14裝甲師、第24裝甲師第3 摩托化步兵師、第29摩托化步兵師、第60摩托化步兵師第44步兵師、第71步兵師、第76步兵師、第79步兵師、第94步兵師、第100殲擊師、第113步兵師、第295步兵師、第297步兵師、第305步兵師、第371步兵師、第376步兵師、第384步兵師、第389步兵師第298步兵師(最後在B集團軍群,被殲,番號撤銷)第385步兵師(最後在B集團軍群第24裝甲軍,被殲,番號撤銷)第387步兵師(最後在B集團軍群第24裝甲軍)第27裝甲師,當時隸屬於第1裝甲集團軍第3裝甲軍,2月15日番號撤銷,殘部和裝備轉給第7裝甲師第382野戰訓練師,2月25日番號撤銷3月(新增)第79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斯大林格勒殲滅後重建,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霍利德戰役集群第29軍第15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南方集團軍群第4裝甲集團軍第57裝甲軍(哈爾科夫方向)第106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運向南方集團軍群(哈爾科夫方向)第327步兵師,3 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中央集團軍群第2集團軍第13軍第332步兵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中央集團軍群第2集團軍預備隊第333步兵師,3 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來自西線,配屬南方集團軍群第1 裝甲集團軍第3裝甲軍第12空軍野戰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配屬第18集團軍第28軍(撤銷部隊)第7、8空軍野戰師第1山地師,調往巴爾幹第22裝甲師,最後隸屬於霍利德戰役集群第17軍,3月4日撤銷番號1月2月3月裝甲師211716摩化、裝甲步兵師121212山地師443殲擊師655步騎兵師126113119警衛師111111空軍野戰師121312野戰訓練師544後備師444總計201183186新增1077減少1254注:1.本表以1941年底東線146個師為計算基礎(包括黨衛軍“希特勒”師);2.統計時間為月底;3.本表不包括芬蘭戰區德軍。

  但在春季泥濘到來之際,已經精疲力盡的蘇德兩軍,都沒有能力在庫爾斯克地區發動戰役。就在剛剛過去的1943年1、2、3月,東線德軍一共死亡294706人,總損失約70萬人。由於大量部隊被消滅,有29個德國師(含5個裝甲師)被撤銷番號,其中20個師被殲滅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其餘9個師也基本是在紅軍的冬季反攻中被摧毀的。此外,還有大量德國師,尤其是遭到嚴重打擊的德國第9、2集團軍各師,也消耗了大量兵員。東線德國陸軍的基幹力量遭到了空前損失。用當時德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的話說,斯大林格勒幾十萬德軍的覆滅,意味著“整個東部戰場的脊梁骨斷了”!

  同一時期,在東線徹底損失的德國坦克有2152輛(1月456輛,2月1105輛,3月591輛),其中有19輛“虎”式坦克。這還不包括強擊火炮的損失。

  在冬季戰局中,德國盟軍更是把老本都賠光了。僅在1943 年1-4 月,被從東線撤銷的仆從軍就有大部分匈牙利師,幾乎整個意大利第8集團軍,21個羅馬尼亞師,合計40個師以上。意大利軍損失了185000 人,匈牙利損失了140000人(8萬人死亡被俘,63000人受傷),羅馬尼亞損失了250000人,總計575000人。被消滅的仆從軍中還有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裝甲師。前者損失了6000多人,86輛坦克,77門火炮迫擊炮。後者的121輛坦克,據說隻有6輛回到匈牙利。

  在整個1943年上半年,德軍及其盟軍共有364000餘人被俘,基本也是在頭三個月內被俘虜的。

  綜合估計,在1943年冬春戰役中,德國及其盟軍一共損失了130多萬軍隊,其中死亡被俘失蹤約70多萬。由於嚴重的消耗,3月東線德國陸軍的缺員達到47萬人。到1943年4月1日,東線德軍雖然還有169個野戰師,但陸軍兵力(含空軍野戰師)隻有2732800人,擁有1336輛坦克,636 門軍師屬火炮。3月31日,東線德國航空部隊有1993架作戰飛機。

  1943年4月初,蘇德戰場德國盟軍的兵力有34個師,包括8個羅馬尼亞師、5個匈牙利師,2個匈牙利旅、1個西班牙師、2個斯洛伐克師,2個意大利師。芬蘭軍隊陸軍有14個步兵師、5個步兵旅和1個騎兵旅。其中一些部隊隨後就被撤走。

  日期1942年12月30日1943 年3 月31日戰鬥/驅逐機395/50549/56轟炸機383475俯衝轟炸206448遠程偵察213196戰術偵察254269總計15011993資料來源:《基於檔案的德國空軍第一線力量》。

  注:不含第5航空隊,夜間轟炸機,“特種轟炸機”,沿岸活動機。

  1943年4月1日,東線德國陸軍兵力分布(前線以及“前線接近地”):集團軍群總計北方中央南方A陸軍黨衛軍野戰師169(22)42 1/278(8)1/239(13)9(1)人員27328006420001221000548000321800坦克13361039688743野戰炮636021192732928581資料來源:東線外軍處文件影印件。

  注:野戰師中不包括仆從軍,警衛師、野戰訓練師,以及殘缺師,但包括黨衛軍和空軍野戰師。括號內的數字為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不含摩托化師)。

  在1943年第一季度,紅軍也損失了215萬部隊( 包括24 萬多非戰鬥損失),其中死亡被俘失蹤726714人。蘇聯軍隊在南部以外戰線近乎蠻幹的進攻方式,無疑是造成巨大兵力消耗的重要因素。盡管如此,1943年4月1日,紅軍對德作戰軍總兵力依然龐大,總兵員接近600萬,並擁有一支60多萬人的戰略總預備隊。不過,在蘇聯遠東和南部邊界,為了戒備日本和土耳其人,蘇軍依然保持了1955000人,火炮和迫擊炮18800 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200輛,作戰飛機4500架。

  1943年3月底4月初,東線開始解凍。雪水橫流,泛濫的春洪衝走了戰死者的屍體,衝不走的坦克和火炮的殘骸,則陷入泥濘的大地。在蘇德戰線,也包括庫爾斯克突出部兩側的戰壕內,還活著的一千多萬士兵,迎來了寶貴的平靜。而在東線戰壕以外的世界,戰火卻依然在喧囂中燃燒。

  1943年4月1 日紅軍兵力:戰略預備隊對德作戰軍、艦隊陸海空軍614500 5830000火炮迫擊炮7849 82300坦克自行火炮919 4976飛機5892紅軍紅海軍的損失:1943年1季度戰場陣亡(包括撤離中因傷死亡)486912因傷死於醫院65474病死等非戰鬥死亡30200失蹤、被俘144128傷1181338病230055凍傷14299總計21524063.世界形勢在蘇德戰爭發展到關鍵時刻的1943年春夏,世界戰局也在經曆著變化。

  對德國來說一直半死不活的北非戰區,在1943年春夏之際結束。從歐洲,尤其是地中海未來的局勢來說,這個結果當然對希特勒不利,對希特勒那個不爭氣的盟友意大利更是生死攸關。

  但從軍事損失來說,倒還可以承受。根據《德國陸軍1933-1945》,在整個北非戰場,德國陸軍從1940年到1943年5月作戰全期,總損失為死亡(各種原因)12808人,失蹤、被俘90052人。其中1943年前死亡了3619人,失蹤10182人(“偉大”的阿拉曼戰役自然也包括其間)。

  換句話說,在1943年的5個月戰爭中,德國陸軍在北非一共死亡了不到1萬人,失蹤被俘不到8萬人。而根據最新資料,即使加上其他軍種的損失,德軍在北非全部死亡總數也隻有16066人。德軍在北非的損失如此之低,委實對不起西方作家們賦予北非戰場的傳奇色彩。在東線,德軍幾天之內的損失都會超過這個數字。

  太平洋是西方真正表現良好的戰區。由於美國海軍的強有力抗擊,日本人的進攻狂潮,在經曆了中途島和瓜島的兩次失敗後,終於停頓了下來。聯合艦隊因此喪失了一些精良的艦艇和人員,不過老本尚存。散布在中國、日本本土和南洋地區的日本陸軍主力,依然完整而強大。

  1943年春夏的中國關內戰場,形勢沉寂。在這個地區,日本陸軍隻有62萬人的兵力(《侵華日軍序列沿革》),缺乏重型武器和飛機,訓練素質普遍低下,不足以采取更大的行動。當然,因為財政破產而缺少彈藥補給甚至食品的中華民國陸軍,雖然擁有數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卻也同樣沒有大規模進攻的能力。這一時期,日軍隻是為了改善日占武漢地區的態勢,而在長江流域發動了目的有限的局部攻勢。在日軍後方,針對南方和北方中共軍隊的殘暴掃蕩戰,還在繼續中。

  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依然是日本陸軍的主力。在1942年4月,關東軍和朝鮮軍膨脹到了78萬人(《圖說日本陸軍史》)。到1943年,實力依然沒有減弱。而且還在1943年6月17日得到中國派遣軍的第27師團加強。根據《侵華日軍序列沿革》,在1943年,關東軍依然保持著70萬人的龐大兵力,並且可以得到駐蒙日軍,朝鮮日軍,以及偽滿、偽蒙軍隊的支援。

  日本人雖然對蘇德戰爭還抱著觀望態度,但對德國的勝利已經相當懷疑了。而在蘇德戰場吃了大虧的德國人,則對日本人特別熱情起來,開始竭力說服日軍進攻蘇聯。為了讓日本上鉤,德國人甚至製造了假情報,宣稱說遠東蘇軍已經所剩無幾。

  但日本情報機關對遠東的情況,要比德國人清楚得多。在1943年2月27日《世界形勢判斷》中,日方估計:遠東蘇軍兵力為70萬人(不包括海軍和空軍),飛機1000架,坦克1000輛。

  從戰後發表的蘇聯資料看,遠東蘇軍在1943年7月1日實力為:總兵力1156961人,火炮迫擊炮13843門,坦克自行火炮2367輛,作戰飛機3949 架。在1942年冬和1943年春,從遠東調入大本營預備隊的隻有1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6個榴彈炮兵旅和3個迫擊炮團,總計約35000人,557門火炮和迫擊炮,32輛輕型坦克。另外,在1943年,還有8個榴彈炮兵旅從遠東調往蘇德戰場,總人數約9千人,擁有大口徑野戰炮230門。

  也就是說,這一時期,遠東蘇軍隻有4萬餘人被調走。和同期德軍從西線調往東線的龐大兵力相比,這點兵力調動實在算不了什麽,也完全不足以影響遠東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的優勢地位。

  日本人顯然也很清楚這一點。在形勢對德國人有利的時候,日軍尚且無力進攻蘇聯,在形勢對德國人開始不利的今天,他們更不會去貿然挑戰優勢的敵人。1943年春季,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拒絕了希特勒要求日本對蘇開戰的建議。

  從整個軸心國的角度看,到1943年夏季,他們在戰爭開始時所預期的結果―瓜分並統治世界,顯然已經不可能實現了。但軸心國依然有著雄厚的軍事實力和巨大地盤。以此為後盾,戰爭以某種對軸心國比較體麵的方式結束,並非完全不可能。對希特勒和他的德國來說,應對這種微妙的形勢,更是迫切的任務。

  4.動搖的軸心國集團事實上,斯大林格勒慘敗前後,德國的盟友們就開始動搖了起來。早在蘇軍包圍第6集團軍後不久的1942年12月1日,墨索裏尼就建議希特勒:“以某種方式結束不會再撈到好處的對俄戰爭”。

  第6集團軍全軍覆滅後的1943年4月7日,看上去像個癌症患者的墨索裏尼再次會見了希特勒。他告誡希特勒“征服俄國是不可能的”,並竭力勸說德國不惜任何代價同蘇聯媾和,然後將德意的全部力量轉向地中海。希特勒拒絕了這些建議,並以他卓越的口才給泄氣的墨索裏尼打氣。

  盡管如此,在東部前線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意大利軍隊已經呆不下去了。除了戰場的失敗外,意大利人和德軍在東線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撤退的意軍,甚至用手榴彈襲擊德軍,並炸死了一個德國將軍。1943年4月18日,德軍允許意大利第2軍撤回意大利。自此,意大利軍隊結束在東線的作戰。德國的其他盟軍表現的也不怎麽樣,德國人甚至懷疑他們將武器賣給遊擊隊。希特勒為此曾經向戈培爾抱怨:“我永遠不想在東線看見一個盟軍士兵,我們隻能靠自己的士兵―尤其是黨衛軍,打敗布爾什維克。”

  不過話雖如此,德國還是很需要其盟國的炮灰和物資。而德國情報機關卻發現,斯大林格勒戰敗前後,除了希望和蘇聯媾和的意大利外,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出現了暗中和西方接觸的跡象。這些國家留在東線的軍隊則抱怨德國人驕橫跋扈,把他們當成要飯的對待。

  為了拖住這些盟友繼續給德國賣命,希特勒隻好親自出馬。1943年1月10日-12 日,希特勒在“狼穴”元首大本營接見了羅馬尼亞獨裁者安東內斯庫元帥。一麵向他吹噓德軍必勝,一麵要求他在羅馬尼亞組建新的部隊,並保證這些部隊於1944年開赴東線作戰。第二天,德國更換了“駐羅馬尼亞國防軍統帥部的德國將軍”,以應付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羅之間的緊張狀況。

  但羅馬尼亞人依然動搖不定。1943年4月12-13日,安東內斯庫再度會晤希特勒。兩人發生了激烈爭吵。希特勒拿出德國情報機關搜集的資料,指責羅馬尼亞企圖背叛德國,還要求安東內斯庫下台。安東內斯庫當然不肯就範,而且還要求希特勒和西方進行和平談判,以便“集中一切力量對付東方”。

  4月16日,希特勒又會見了匈牙利獨裁者霍爾蒂,同樣拿出證據指責匈牙利圖謀不軌,匈軍作戰無能,還要求改組匈牙利政府並嚴厲懲處該國的猶太人。霍爾蒂則反過來抱怨德國人不肯為匈軍提供裝備,並拒絕了希特勒的其他要求。

  自稱是德國的“戰友”而不是盟友的芬蘭,在脫離德國的可能性上更具有自主性。1943年2月3日,芬軍曼納林元帥與芬蘭總統呂蒂會商,決定在適當的時候退出戰爭。1943年3月26日,芬蘭甚至拒絕了德國關於不得單獨與蘇聯停戰的要求。

  德國這些所謂的盟友,當初為了分贓或者報仇,而聚集到希特勒的身邊,在情況不妙的今天,卻都開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盤,隨時準備開溜。當你富貴時,很多人會為你錦上添花;落難時,卻不會有多少人來雪中送炭。現實世界就是這樣的勢力。軸心國集團如此,他們的敵對陣營也差不多。

  不利戰局下發生動搖的還不僅僅是德國的盟友,德國內部也發出了媾和的聲音。納粹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就多次建議希特勒和莫斯科談判,但照樣遭到了拒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證據表明,在1943年6月,蘇聯外交人員也在斯德哥爾摩向德方發出了和平試探。但希特勒則判斷這是蘇聯迫使西方早日開辟第二戰場的外交伎倆,並不值得認真對待。

  不過,希特勒貌似強硬的表態,並不能夠證明他真的完全沒有媾和的意圖。恰如其身邊一些工作人員回憶的那樣,相對於西方,納粹元首似乎對與蘇聯談和更有興趣。這一方麵在於希特勒將斯大林視為唯一可以和他媲美的偉大獨裁者(希特勒對羅斯福和丘吉爾頗為蔑視);另一方麵,也在於希特勒認為,斯大林要比西方領袖們更為現實,談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希特勒的此種印象,和羅斯福1943年初發表的以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為戰爭結束前提的聲明有關。稍微有點頭腦的政治家都明白,羅斯福這個狡猾的聲明,將迫使蘇德兩國把損失慘重的戰爭進行到底,直到兩敗俱傷,從而給美國的崛起創造條件。也正因為如此,蘇聯最初並沒有讚同這個聲明。而這也使蘇德間的和平談判顯得相對可能一些。

  但希特勒也很清楚,雖然地中海麵臨的危機使他憂心忡忡,但牽製了其主要軍事力量的東線,依然是勝負的關鍵。在全勝無望,媾和條件又不成熟的情況下,東線軍事態勢的發展,將決定一切。正如希特勒在拒絕裏賓特洛甫對蘇媾和建議時所說的那樣:“首先我們必須贏得軍事上的重大勝利,然後我們才能考慮(其他)。”

  二、希特勒的決策1.希特勒的1943年東線夏季戰略其實早在1943年2、3月間,正在指揮哈爾科夫反擊的曼施坦因,就開始醞釀1943年夏季的作戰計劃。其目的是通過一次大規模戰役,最大限度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

  有種說法稱該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迫使蘇聯與德國媾和,卻未免太誇張了一些。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職業軍官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以至於希特勒宣稱:德國陸軍元帥,在他眼中,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普通德國人而已。希特勒是不會讓他們來討論甚至決定媾和這類國家大事的。

  曼施坦因最初提出所謂“反向”計劃。他相信泥濘結束後,蘇聯人會被頓涅茨盆地的經濟資源和更深遠的羅馬尼亞石油所吸引,同時為了將德軍圍殲在黑海沿岸,而繼續瓦圖京“躍進”計劃的路線,衝向第聶伯河下遊。而德國人則應該主動放棄頓涅茨盆地,引誘蘇軍深入,同時把裝甲部隊集中在哈爾科夫以西,從側翼切斷蘇軍的退路,將其圍殲在亞速海沿岸。

  這個計劃說白了,其實不過是哈爾科夫反擊的翻版。但蘇聯人也不會傻到連上兩次當。事實上,1943年夏季前確定下來的紅軍主攻路線,並非是曼施坦因所估計的第聶伯河下遊―黑海,而是在北麵直接攻打哈爾科夫,並一直撲向烏克蘭首都基輔!

  好在希特勒並沒有批準曼施坦因的錯誤計劃。納粹元首自然不知道蘇聯人的實際意圖,隻是他實在不願意失去頓涅茨地區。德國人剛剛修複了這裏的發電站,而且計劃大量采煤並建立軍事化學工業,放棄了實在可惜。對德國人來說,這真是所謂歪打正著。

  曼施坦因隻好放棄“反向”,而把精力投入了“正向”方案。1943年冬季戰局後,東線此前的大突出部都消失了,隻有因為哈爾科夫戰役而造成的庫爾斯克突出部特別顯眼。曼施坦因打算和中央集團軍群采取一次聯合行動,從突出部南北兩翼實施鉗形攻勢,切斷並消滅突出部內的蘇軍,同時縮短德軍的戰線,騰出更多的機動兵力。

  大概在3月10日,希特勒來給曼施坦因授勳的時候,後者就向他闡述了上述計劃。曼施坦因似乎覺得泥濘季節結束後,德軍就應該立刻發動這次攻勢。但他過分低估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內蘇軍的實力:斯大林的預備隊,正在極力強化這個地區。

  在隨後幾天內,希特勒大概都在考慮這個計劃。3月13日,他離開東線返回“狼穴”大本營。此前造訪了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據說就是當時,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密謀反叛分子在希特勒的座機中安置了一枚定時炸彈,但因引信失靈沒有爆炸。斯大林格勒失敗後,德國人的動搖情緒已經從前線蔓延到了後方。一些納粹黨員開始不再佩戴黨徽,也不再行納粹禮。德國居民也不再上交散發的反納粹傳單,而是藏匿起來閱讀。1943年2月,在納粹發源地的慕尼黑,一些德國大學生開始張貼“自由”和“打倒希特勒”的標語,其中一些人被捕並遭鍘刀斬首。至於老貴族和軍官團中的密謀分子,也愈發活躍起來。

  種種的內外交困,無疑使希特勒變得日益謹慎。因此當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向他請示夏季作戰目標時,希特勒的回答卻是:“東線維持現狀。”

  但到了3月13日當晚,希特勒似乎又有了勇氣。他向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表示:“今年先小打小鬧一下,明年大舉進攻。也說不定今年就會勝利。”當天,希特勒簽署了第5號作戰命令,基於曼施坦因的方案,規定了1943年東線總的作戰目的。

  命令認為,春季泥濘季節結束後,完成休整的紅軍必將再次發起進攻。德軍應該在局部地段先發製人,迫使紅軍就範。而戰線其他地段上,則依托“預先構築特別堅固的防禦”,盡量削弱進攻蘇軍。

  中央、南方集團軍群應該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合圍紅軍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北方集團軍群,應在7月初進攻列寧格勒,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手頭的全部炮兵並使用最新式的進攻武器”;“A”集團軍群固守庫班河登陸場和克裏木。

  這個命令雖然看起來帶有“防禦思想”,但具體內容上卻“進攻氣味”十足:東線德軍的4個集團軍群中,有3個將發動進攻,隻有一個防禦。

  而庫爾斯克方向的戰役,將是重中之重。但鑒於德軍力量尚未恢複,德國人還是力圖在“城堡”戰役之前,發動幾次小規模戰役,為進攻庫爾斯克創造條件。其中,包括3月22日下達的“鷂”戰役,3月25日的“豹”戰役。基本思路是:動用第l 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以及第4裝甲集團軍,合圍和擊潰哈爾科夫東南的蘇軍,摧垮北頓涅茨河一線的紅軍戰線,保障庫爾斯克以南德軍的翼側,穩住德軍在頓巴斯的態勢。但由於兵力不足,尤其是空軍力量被牽製在塔曼半島,兩個計劃最終沒有實現。

  上述規定東線德軍1943年夏季戰略的第5號作戰命令,遠遠沒有後來具體規定“城堡”行動的第6號作戰命令著名。但圍繞該命令而展開的關於希特勒1943年戰略的爭論,戰後卻一直在蘇聯和西方曆史學家之間進行。

  西方學者們傾向於認為,希特勒在1943年春季,注意力被吸引在地中海地區。北非陷落後,意大利未來的局勢令他不安。而對於東線,希特勒則已經放棄了過去的宏大野心。其1943年夏季戰略,僅僅是為了局部的戰線調整,並通過主動出擊消耗一部分蘇聯進攻力量。

  蘇聯人則根據第5號命令以及德軍其他文獻中關於進攻列寧格勒的記載,判斷德國人存在全麵奪回戰略主動權的野心。另外,蘇聯人還根據凱特爾的口供認定,德軍一旦在庫爾斯克附近取得勝利並順利實施“豹”戰役後,有可能向東北方向繼續進攻,進入蘇軍大後方並威脅莫斯科。

  近年公開的蘇共中央檔案館462a號檔案記錄的希特勒私人副官京舍的供述也顯示,希特勒曾在1943年4月初告訴蔡茨勒等人,在庫爾斯克打擊紅軍後,德軍將再度威脅莫斯科。當然這個計劃聽起來的確比較懸,而且也沒有更多資料證實其真實性。

  其實,西方和蘇聯曆史學者的分歧,很難說誰對誰錯。的確,希特勒在這一時期內部會議中的公開表態,整體非常保守,甚至有些悲觀。他在5月15日對高級將領進行了一次秘密講話,認為未來可能從東線大幅度撤退,同時暗示庫爾斯克戰役未必一定要進行。而他對地中海的局勢卻頗為重視,計劃在必要的時候,占領意大利和匈牙利。對西線形勢,希特勒還比較樂觀。他在5月19日斷言:“西線不會發生任何事情,對此我深信不疑。” 6月24日,希特勒又向戈培爾表示:他不再指望攻占高加索和深入烏拉爾。隻求能夠在1944年前穩定住東部戰線。

  另一方麵,蘇聯人對希特勒企圖全麵進攻的推測,也並非全部是空穴來風。且不論希特勒是否有進攻莫斯科的企圖,但進攻列寧格勒的計劃,的確是真實存在的。德國陸軍總部和北方集團軍群從1943年3月下半月到5月,就一直在製定具體方案。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德第18集團軍得到了很大加強,其兵力在7月初增加到29個師(包括黨衛軍“警察”裝甲步兵師),成為當時東線最大的德國集團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該集團軍還擁有當時東線唯一一支沒有投入庫爾斯克戰役的“虎”式坦克部隊-第502重型坦克營第1連。整個北方集團軍群德軍兵力達到了71萬人,另有一個西班牙“藍色”師。該集團軍群的炮兵得到了特別加強,裝備2407 門軍師野戰火炮,占東線總數的30%,而且還包括大量重型和超重型火炮。

  而這一切,其實隻能說明希特勒正處於一個極端矛盾的狀態。一方麵,戰爭的現實狀態使他明白,實現征服蘇聯的企圖,已經不可能了,現在隻能追求有限的戰役目標;但一方麵,一種賭徒心理,以及對蘇聯戰爭潛力的琢磨不定,使希特勒又在心裏保留某種指望:在這段時間裏,希特勒閱讀了大量繳獲的紅軍家信,對蘇聯後方平民的窮困狀態有了相當了解。這使他懷疑蘇聯其實已經山窮水盡,德國隻要再加把勁,或許還能取得相當成功。

  一個有趣的細節,也證實了希特勒這種矛盾且動搖不定的心理狀態。他曾就庫爾斯克戰役給德國宣傳部門下達過很有意思的指示:不允許報道德軍的進攻,而要說成是俄國人先發動進攻,但被德國人擊退。德軍在隨後的反攻中,占領了大片土地並拉直了戰線雲雲。

  這樣,德軍一旦勝利,就可以說成是蘇聯的徹底失敗;就算德軍進攻失敗,希特勒也依然可以保住麵子。不過希特勒關於禁止報道德軍進攻的命令,似乎沒有發到其盟國,以至於後來彼此的宣傳口徑很不一致。

  在這矛盾的心理狀態下,也就產生了兩套方案。一套是服從於現實,目的有限的庫爾斯克戰役計劃;一個則是野心勃勃的全麵進攻方案。當然,有一點很清楚:如果連目標有限的庫爾斯克計劃都實現不了,更野心勃勃的計劃也將作廢。多數軍事統帥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如此:雖然他們事先會做出各種預測,但戰爭形勢到底會如何發展,隻有打起來以後才會知道。

  至於戰後蘇聯和西方曆史學家們,圍繞庫爾斯克戰役真實意圖而各執一詞的爭論,則很難說誰對誰錯,隻能從他們各自的政治目的中去探究根源了。這個話題擴展開來,或許也可以產生一部《冷戰史學史》,但這並非本書的任務。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1943年的春季,來具體審視一下希特勒的進攻計劃。

  2.“城堡”計劃在出台了東線總作戰方針後,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發出了第6號作戰命令,加密代號為“城堡”。通過這項作戰命令,德軍1943年夏季庫爾斯克進攻計劃才算最後定型。

  按照“城堡”戰役計劃,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突擊集團:第4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主力,應從別爾哥羅德、托馬羅夫卡地區進攻庫爾斯克以南,主力將使用在奧博揚方向;中央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則從奧廖爾地區進攻庫爾斯克以北,主力集中於左翼;第9集團軍在奧廖爾地區的後方由第2裝甲集團軍掩護。兩個突擊集團將在庫爾斯克及其以東地區會合,並合圍突出部內的紅軍重兵集團。

  位於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交界線(庫爾斯克以西)的德第2集團軍,則應發動衝擊以牽製蘇軍。並在蘇軍退卻時立即全線轉入進攻。

  在具體戰術上,考慮到戰役縱深不大,希特勒要求進攻部隊盡量輕裝簡行。

  另外,希特勒還規定,如果戰役順利,蘇軍陷入混亂,他將把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2集團軍,以及集團軍群的一些直屬部隊,移交給南方集團軍群,並向東南發動進攻,實施“豹”戰役。戰役發起日期,最初被定在5月3日。

  在簽署6號命令後,希特勒卻一直猶豫不決。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則不斷催促盡快行動,他們的意見得到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的支持。這位年輕的總長幾乎把“城堡”看成了他個人的傑作,力圖借此露上一手,甚至提出4月15日就發動進攻。連曼施坦因也覺得這個日期太早了。

  負責從北麵攻擊的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將軍,卻持相反意見。4月27日,他趕到了希特勒的別墅,並以空中偵察的照片證實:紅軍預見到了德國人的進攻企圖,已經構築了堅固的陣地,擁有強大的預備隊。因此,德軍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裝備。希特勒聽從了莫德爾的建議,將進攻日期改在5月5日。4月29日,由於當年雨季結束得較晚,進攻日期又推遲為5 月9日。

  5月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與克盧格、曼施坦因、蔡茨勒,以及新任命的裝甲兵總監古德裏安,開會商討“城堡”戰役。會議持續了3個小時,但沒有記錄保存下來,以至於產生了眾多訛傳。一些文獻把根本沒有列席的莫德爾,以及4月27日他在伯格霍夫的表現,憑空照搬到了慕尼黑會議。這種說法流毒很深,以至於MARS先生在他文章中還加以沿用。

  實際參加了這次會議的各人,表現也同樣說法不一。克盧格和蔡茨勒,都主張盡快進攻;曼施坦因認為最佳時機4月份已經錯過,除非再給他2個師。從他的回憶錄看,曼施坦因還是主張進攻的;莫德爾據說寄來了信件,表示紅軍防禦堅固,預備隊強大,暗示進攻未必成功;古德裏安則在回憶錄中宣稱,他和斯佩爾(此人似乎也沒有到會)都主張幹脆取消這次進攻,以保存寶貴的坦克兵力。因為意見相左,古德裏安和他的老對頭克盧格還發生了激烈衝突,以至於鬧到要決鬥的程度。

  不過據其他當事人回憶,古德裏安在5 月初曾向希特勒進言,可以用六周時間為“城堡”準備足夠的坦克力量,尤其是新式的“黑豹”重型坦克。這和古德裏安本人的說法顯然是矛盾的。

  隻有一點可以肯定,慕尼黑會議後,進攻日期又推遲到了6月中旬。

  但在德軍高層的不斷爭吵中,日期還是一再拖延。6月21日,希特勒將進攻日改為7月3日。6月25日,在莫德爾的建議下,進攻日確定為7 月5日。這成為了最後的日期。

  曼施坦因對這種拖延頗為不滿。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宣稱:在5月上旬,地麵變得幹燥,德軍已經做好了進攻準備,而紅軍兵力還很薄弱。言下之意是,希特勒把取勝的大好時機從他手中奪走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

  3.曼施坦因的“5月攻勢”與1943年4-5月東線的真實庫爾斯克戰役的一再延期,固然在於希特勒的猶豫和將領們的爭吵,但仔細分析一下1943年春季東線兩軍的實力對比,也很難想象德國人在夏季前有機會在庫爾斯克取得預期效果:合圍紅軍重兵集團。

  下麵,是蘇德雙方對彼此在1943年4月1日實力對比的判斷。雙方的統計範疇顯然有很大差異:德方估計的蘇聯實力中,可能沒有包括海空軍,以及針對仆從軍的蘇軍部隊;而蘇方列舉的德方兵力,則包括了仆從軍和海空軍,以及輔助力量等等。而且作為情報資料,蘇德判斷彼方的很多數據也不一定準確。但兩份資料的結論都是相同的:德軍在兵力上處於很大劣勢。

  德國對1943年4月1日兩軍兵力對比估計:德國蘇聯地區前線以及“前線接近地”

  前線以及“前線接近地”

  “縱深預備隊”

  野戰陸軍27328003992200730500坦克133627551085野戰炮(師屬或者更大)6360166462582蘇聯對1943年4月1日兩軍兵力對比估計:蘇聯戰略預備隊蘇聯對德作戰軍德國及其盟軍陸海空軍61450058300005133000火炮迫擊炮78498230048900坦克自行火炮91949763400飛機58922955德軍不僅在兵力上處於劣勢,而且缺乏進攻能力。古德裏安在1943年3月9日承認,德軍已經沒有一個裝甲師擁有充分戰鬥力。1943年3月,東線德軍隻有53.5%的坦克可以使用,強擊火炮也隻有77%的可用率。到1943年4月10日,東線1664輛坦克中(不含調撥中的裝備),還有711輛正在修理。到5月,德軍戰車技術完好率回升,坦克可動率為83.6%,強擊火炮可動率為85.6%。但在5月底,在修坦克仍有363輛。

  德軍尤其缺乏重型戰車。按照東線裝甲強擊火炮統計(Panzer―Lage Ost ,BA―MA RH 10/61,StuG―Lage Ost,BA―MA RH 10/62),1943 年4月1日,東線2103輛坦克強擊火炮中(與上述東線外軍的統計數字略有不同),隻有27輛“虎”式坦克。長身管PzⅣ型坦克數量,還不到總數的1/3.在5月10日,東線“虎”式坦克的數量增加到106輛,數量仍嫌不足。德國人除了竭力增加“虎”外,還寄希望於全新的“黑豹”坦克,但這種戰車要到6月底才能進入戰線。事實上,德國人後來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投入的重型戰車,大部分是6月份才到達的。從實際戰況看,德軍的戰術成就很大程度都有賴於這些重型戰車的支援。

  至於德國空軍,其第4 航空隊相當一部分飛機當時還在高加索方向作戰,無法支援曼施坦因。

  東線德軍坦克實力:日期可動在修調撥總計2月28日9027841351821,4月10日9537112261890,5月31 日18463632162425,1943年3月27日庫爾斯克方向德軍實力(蘇聯情報判斷):中央方麵軍當麵沃羅涅日方麵軍當麵總計野戰師241438步兵師191029裝甲師448騎兵師11裝甲步兵師總兵力?

  ?

  ?

  戰鬥部隊12500076000201000坦克強擊火炮290375665各種口徑火炮16005002100各種口徑迫擊炮15205002020資料來源:《戰爭經驗總結》第11 卷。

  原始檔案記錄的東線德軍第一線坦克強擊火炮實力(表一):日期4月1日5月10日Ⅱ16015238(T)2616Ⅲ(短)201184Ⅲ(長)337532Ⅲ(75)130113Ⅳ(短)5649Ⅳ(長)419584Ⅴ(黑豹)00Ⅵ(虎)27106噴火坦克4241指揮車111109坦克總計15091886強擊火炮589782資料依據:Panzer―Lage Ost,BA―MA RH 10/61,StuG―Lage Ost,BA―MA RH 10/62.

  在庫爾斯克地區,德軍的劣勢更為明顯。根據蘇聯的情報資料,1943年3月27日,庫爾斯克當麵德軍共有38個野戰師,665輛坦克強擊火炮,4120門火炮迫擊炮。大約有20多萬戰鬥部隊。全部兵力433000人。比對德方記錄的1943年4月1日中央和南方集團軍兵力統計,蘇聯人的上述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

  德方資料也證實眾多野戰師尚未完成補充。

  根據《庫爾斯克:希特勒的賭注1943》記載,第18裝甲師1943年4月份連同在修裝備也隻有39輛坦克,29門反坦克炮。

  相形之下,在1943年4月初,紅軍中央、沃羅涅日方麵軍共有兵力957000人,火炮迫擊炮11700門,坦克1200輛。

  另外,蘇聯人還在庫爾斯克東麵的圖拉、葉列茨、舊奧斯科爾、羅索什一線,展開了預備隊方麵軍(4月15日改名為草原軍區),司令員波波夫(6月23日後由科涅夫接替)。這個方麵軍作為蘇軍戰略預備隊的一部分,成為庫爾斯克紅軍的堅強後盾。其所屬部隊被要求在4月30日前完成戰鬥準備。

  到4月10日,連同這個預備隊方麵軍在內,蘇軍在庫爾斯克方向共有1227052人,火炮迫擊炮19101門,坦克自行火炮1340輛,作戰飛機1307架。也就是說在1943年3月底4月初,庫爾斯克紅軍無論兵員還是裝備,都比當麵德軍多一倍甚至兩倍。隻是在沃羅涅日方麵軍當麵,曼施坦因擁有一定的坦克優勢(蘇軍270輛,德軍375輛或更多一些)。

  此後的4月至7月,紅軍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又增加了10個步兵師、10個反坦克殲擊炮兵旅、13個防坦克殲擊炮兵團、14個炮兵團、8個火箭炮團、7個獨立坦克團和自行火炮團。從3月到7月,還得到了火炮5635 門、迫擊炮3522 門,飛機1294 架。4月底,原本裝甲力量比較薄弱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增加了第1 坦克集團軍。這個集團軍由蘇聯最優秀坦克將領之一的卡圖科夫坦克兵中將指揮,而且采取新編製,所屬坦克軍隻裝備中型坦克,因此實力相當強大。而草原軍區在5月28日前,已經擁有蘇聯戰略總預備隊50%的兵力,其1943年5月1日序列包括第24、27、46、47、53、66集團軍,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第5空軍集團軍。4-6月,由原第66集團軍改編的第5近衛集團軍編入草原軍區。

  從4月1日開始,蘇軍構築大縱深防禦工事的工作也已展開。4月20日前,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就對前線的防禦工事進行了檢查。而按照莫德爾向希特勒的報告,紅軍早在4月下旬就構築了縱深20公裏的陣地,其戰術防禦地幅已經相當堅固。

  從4月下旬開始,德國兵力也日益增強。到4月18日,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庫爾斯克以北展開了13個師;4月25日,第4裝甲集團軍在庫爾斯克以南展開10個師。截至5月10日,全東線坦克強擊火炮近2700輛,其中約2000輛部署在庫爾斯克方向。

  但在1943年5月,德軍兵力劣勢依然明顯。根據德第9集團軍的判斷,截至5月16日,其當麵蘇軍的步兵和坦克比德軍多將近一倍,野戰火炮多1/3.第9集團軍在“火星”戰役中遭受的巨大損失也尚未有效彌補。其所屬的8個師“戰鬥力量”隻有24934人,平均每師3306人,僅相當於6營製步兵師編製額的60%。而且配屬給第9集團軍的唯一重型坦克部隊―第505營主力(25輛“虎”),要到6、7月份才能到達。

  這也無怪乎莫德爾一直要求暫緩進攻。

  1943年5月16日德第9集團軍地段兵力對比(德方情報判斷):德第9集團軍當麵蘇軍步兵**66137124000坦克強擊火炮8001500野戰炮8241200火箭炮?

  200火炮迫擊炮3006?

  **德國資料中的表述是“戰鬥力量”,包括師的步兵營、戰鬥工兵和偵察營。為了簡便閱讀,這裏使用“步兵”的表述。蘇方兵力為5-6月間的概估。

  曼施坦因的裝甲兵力顯然要比莫德爾雄厚。但他的步兵也很不足。其第4裝甲集團軍直到6月20日也隻有197263人,24975匹馬。此後十天才增加了2萬多人。5月份兵力顯然更少。因此,如果曼施坦因5月份發動進攻,雖然可能取得一定突破,但在紅軍預備隊―首先是精銳的第1坦克集團軍,然後可能是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反擊下,德軍步兵卻未必能鞏固其成果。

  而且如果莫德爾在北麵受挫,單靠曼施坦因本身的進攻,根本無法達成合圍紅軍重兵集團的目的。

  而且德國人所不清楚的是,蘇聯人對他們5月進攻的可能性早有認識。1943年5月初,紅軍總參謀部就不斷給前線部隊敲警鍾。5月8日,最高統帥部又給庫爾斯克方向的紅軍以及布良斯克、西南方麵軍下達命令,要求在5月10日晨前做好應對德軍突擊(預計在5月10-12日)的充分準備。草原軍區也應在同一時間完成準備。因此曼施坦因的進攻也很難達成突然性。

  分析下來,曼施坦因計劃中的5月攻勢,委實難以比後來占到更多便宜。由於兵力始終不足且處於劣勢,對德國人來說,在庫爾斯克合圍紅軍的時機可能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因此德國人所能追求的最高目標,隻能是重創紅軍。為此,更長的準備時間以及利用這些時間增援上來的大量重型戰車和龐大航空部隊,絕對是不可缺少的。

  三、蘇聯的1943年夏季戰略1.斯大林的政策調整和籠罩在失敗陰影下的德國相比,斯大林格勒勝利前後的蘇聯高層顯得要歡快得多。斯大林忙於給他的將領們論功行賞。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獲得蘇聯元帥軍銜,使西方一度關於他失寵的懷疑不攻自破;隨後的2月16日,華西列夫斯基獲得同樣榮譽。3月6日,斯大林本人也被最高蘇維埃授予蘇聯元帥。從此,西方開始把這個蘇聯領袖稱為“軍閥”。

  現在,斯大林擁有了一大批年輕且朝氣蓬勃的將軍和元帥。他們的年齡大多不超過40歲,其中頂峰人物的年紀也不大:朱可夫,當年47歲;羅科索夫斯基,當年47歲;瓦圖京,當年42歲;馬利諾夫斯基,當年45歲;托爾布欣,當年49歲。西方後來習慣於將這些將領描繪為一群肥胖且囂張的草包,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卻在日記中感歎蘇聯將軍的年輕,同時對德國將軍的老朽頗為蔑視。對俄國人來說,這些將軍則是指引他們邁向勝利的戰神。

  利用軍事態勢的好轉,斯大林乘機提高國家的內部凝聚力。其核心政策,就是強化主體民族俄羅斯,以鞏固國家的基本力量。借著斯大林格勒大捷給人民注入強心針的有利契機,斯大林進一步掀起了民族主義的熱潮:指揮員原來的大紅領章,被象征俄國軍官傳統的大肩章所取代;勳章也越來越多的以沙皇將帥來命名;紅軍從“工農軍隊”變成了“俄國軍隊永恒戰鬥榮譽”的繼承者;對東正教的政策被進一步放寬;民族主義的口號,逐漸取代了國際主義的宣傳。

  與此同時,斯大林也沒有忘記樹立反麵榜樣。1943年2月,蘇聯召開了對弗拉索夫等叛變分子的缺席審判,宣稱將把他們處以極刑。在蘇聯的勝利有了切實保障的今天,對叛徒的死亡威脅更加具有現實的震懾效力。

  在海外,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換來了蘇聯國際地位的飆升和西方態度的“暖化”。加上蘇聯對西方滲透人員和外交部門的“努力”,西方傳媒中的紅軍和斯大林形象從過去的洪水猛獸,轉而變成了英雄主義的象征;在保守的倫敦,也召開了慶祝紅軍成立25周年的大會,並有諸多社會名流粉墨登場;而祝賀這次建軍節的賀電也來自四麵八方:從蔣中正到美國的陸海軍部長,從捷克和波蘭的流亡領袖到倫敦郡主席和坎特伯雷大主教。蘇聯地位的提高還不僅僅體現在官方層麵,甚至也對西方普通市民產生了影響。英國情報部對內偵察處就在1943年初的報告中承認:“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比俄國人的其他功勳更能引起人們的讚歎。以往的讚歎與感激之情,都沒有這次來得如此強烈和深刻。”

  為了使西方更加放鬆對蘇聯的戒備,斯大林在5月15日解散了共產國際,以此證明蘇聯並不熱衷對外“輸出革命”。不過斯大林對外擺出的善意麵孔也有“露餡”的時候:德國人在當年春天發現了埋葬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卡廷森林裏的波蘭軍官屍體。

  但德國人的這一發現卻不足以破壞西方和蘇聯的“戰時友誼”。現實世界是勢力的,實力和利益是唯一的真理:西方日後當然會利用卡廷事件作為對付蘇聯的宣傳籌碼。但在他們還需要俄國龐大軍事力量的1943年,卻不會為了波蘭人的死活去得罪斯大林。所謂外交和政治,就是如此肮髒。

  卡廷事件1939年9月,蘇聯軍隊從波蘭手中奪取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截至1941年6月,一共抓捕了494310名波蘭人(包括302342名軍人)。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簽訂友好條約。此時,被蘇聯捕獲的近50萬波蘭人中,有42942人戰前被轉交德國(這些人出生在德占波蘭地區),42400人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釋放,而還拘押在蘇聯境內的卻隻有389382人。有近2萬人下落不明,尤其是軍官所剩無幾。

  1943年4月13日,德國軍方宣稱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卡廷森林內發現埋有大量屍體(約4100具)的坑穴。屍體大部分被反綁,後頸被子彈擊穿。通過殘留物品分析,死者就是失蹤波蘭軍官中的一部分。蘇聯官方否認此事與己有關,並與要求調查真相的波蘭流亡政府斷絕了關係。直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促成了調查卡廷事件的蘇波曆史聯合委員會。1990年蘇聯承認對卡廷事件負全部責任。從後來公開的資料看,一共有15131 名波蘭軍官被蘇聯內務部門於1940年4-5月殺害:其中卡廷森林4421人;奧斯塔什科夫斯基勞動營6311人;哈爾科夫附近的斯塔羅別爾斯基勞動營3820人。1995年最後確定的遇害者數字為21857人。

  蘇聯處決這些波蘭軍官的動機並不是很清楚。但從一些蘇聯領導人的回憶和私下談話記錄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報複波蘭人在俄國內戰期間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同時也為未來控製波蘭掃清道路。波蘭和俄國曆史上長期為敵,民族間的敵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非簡單的政治公式所能解釋。

  資料來源:《勝利與悲劇》、《斯大林秘錄》,《斯大林年譜》、《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2卷(軍事科學院1995年版),《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

  東正教與俄羅斯民族主義東正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另外兩大為天主教、新教),亦稱正教。主要分布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美國等地區。俄羅斯第一大宗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在今天的俄羅斯,信奉東正教的民族主要有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卡累利阿人、科米人、摩爾多瓦人、楚瓦什人等。前蘇聯解體時,全國教徒據稱有7000萬。俄羅斯目前約有5000萬教徒。根據MARC(Mission Advanced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sCenter)1993年估計,到2000年,全世界將有2億東正教信徒,占基督徒總數的10%。

  俗諺所謂俄國人什麽都可以沒有,但絕不可沒有伏特加和東正教,即可見該教在俄國文化和民族思想中的核心地位。東正教在俄國,與其說是一種宗教,不如說是一種超越世俗的民族精神象征。同時也是俄羅斯民族對其他斯拉夫民族領袖地位的象征。

  蘇聯時代初期,東正教曾遭到嚴厲打擊。教堂被關閉甚至炸毀,神父被勒令還俗甚至關進勞改營,教會不允許選舉牧首,不允許召開地方主教會議。但從30年代開始,曾經是東正教教會學生的斯大林開始放鬆對東正教的緊箍咒。《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前後,為了迅速同化新控製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地區,蘇聯官方基本停止了對東正教的迫害,對新占區的教會更是特別寬容大度。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的宗教政策進一步放寬。反宗教宣傳幾乎完全停止;允許謝爾蓋代理大牧首進行布道和演說。按照肖斯塔科維奇的說法,斯大林甚至批準莫斯科大主教不需要審查,就在電台發表講話。蘇聯的將軍和軍官,也開始以上帝的保佑作為戰場上的臨別贈詞。

  1942年,《俄羅斯教會真相》出版發行,蘇聯官方開始肯定教會的積極因素,尤其是強調教會在俄國反侵略戰爭中的積極作用。1943年初,斯大林本人在給謝爾蓋代理大牧首的回信中,對教會為紅軍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並允許教會在銀行有賬戶,使教會有了事實上的法人地位。在此前後,大量神父被釋放,開放了約兩萬座教堂和修道院。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為了鼓舞士氣,喀山聖母像被以十字架為先導的宗教隊伍高擎著通過城市。東正教在戰爭期間發揮的積極作用,確實沒有讓斯大林失望。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赫魯曉夫卻在戰後的60年代,再度掀起了迫害宗教的狂潮,這是其執政時期的重大失策之一。勃列日涅夫時代,針對宗教的壓製依然存在。但在蘇聯主流文化中,對公開表露宗教崇拜的限製已經大大放鬆,這一時期蘇聯電影中濃重的宗教情緒就是最好的證明。戈爾巴喬夫時代,對宗教徹底開放。1990年9月23日,克裏姆林宮的聖母升天主教座堂舉行了自1918年以來,在俄國最重要教堂的第一次完整彌撒。

  事實上,無論是在蘇德戰爭期間,還是在蘇聯完結前後,東正教對於凝聚俄國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確是不能低估的。古今中外的曆史也不斷地證明:理智的當權者,對於寄托民族精神的本土宗教,總是網開一麵的。

  資料依據:《斯大林秘錄》,《俄國東正教會與國家(1917-1945)》,《俄羅斯東正教與文化》,《前蘇聯東歐共產黨處理國內宗教問題的教訓》,《勝利與悲劇》,部分網站資料。

  2.情報工作1942-1943年冬季的勝利固然給俄國人巨大鼓舞,但要最終贏得戰爭,斯大林和他的蘇聯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德國人在哈爾科夫的淩厲反擊,以及在中部和北部戰線的頑抗,更使蘇聯人真切感受到德軍依然強大的實力。為了探明德軍下一步的行動,在整個1943年春夏季,紅軍情報部門、蘇聯內務部門、以及德軍後方的蘇聯工作小組和遊擊隊,都積極活動了起來。

  在這一係列的活動中,蘇聯在瑞士的間諜網尤其活躍。這個間諜網提供的德軍兵力狀況報告並不是很精確,大概因為其情報人員缺乏分析能力。但在戰略情報方麵,他們獲取信息的含金量卻相當高。4月8日,該間諜網向莫斯科發去關於德軍進攻庫爾斯克的準確情報:“德國最高統帥部和陸軍司令部之間的分歧已經解決,決定把進攻庫爾斯克的日期推遲到5月初。”

  關於德軍計劃的另一個信息來源,是在被占領區活動的蘇聯情報人員庫茲涅佐夫。據說他在1943年4月化裝成德軍中尉,潛入納粹烏克蘭總督科赫的招待會(一說是辦公室),企圖刺殺這個殘暴的納粹總督,雖然未能得手,卻意外的從德國官員的交談中獲知:希特勒準備在庫爾斯克附近給布爾什維克一件“意外的禮物”。庫茲涅佐夫應該沒有得到進攻時間的準確情報(科赫本人也不知道),但卻從另一個渠道證實了進攻計劃的確存在。

  5月7日-23日,蘇聯情報機關提交了關於德軍企圖對庫爾斯克發動進攻的相關情報。而根據什捷緬科的回憶錄,蘇方還獲得了希特勒慕尼黑會議以及後來幾次進攻日期變更的準確情報。

  在刺探德軍戰略企圖的同時,蘇聯大本營在4月3日還發布訓令,要求在前線捕捉德國戰俘,從他們口中獲取德軍的部署情況,尤其是裝甲部隊的動向。此後,蘇聯人大量進行所謂“抓舌頭”的行動。4-7月間,紅軍在庫爾斯克前線一共俘虜德軍187人。蘇聯的空中偵察也頗為活躍。從5月開始,蘇聯空軍對庫爾斯克方向的德軍主要機場,每天要實施三次空中偵察:早晨一次、晝間一次、黃昏一次。5月中,蘇聯飛機發現了德軍在奧廖爾、克羅梅地域集中的900輛坦克,以及該方向機場的580餘架飛機。同時,蘇軍的無線電截聽獲得了很大成效。按照德國方麵截聽的蘇聯情報,紅軍在戰役開始前就獲知了第6、11、7裝甲師以及一些高級司令部的準確位置。不過由於雙方的無線電通信紀律同樣鬆懈,在截聽方麵收獲都很巨大。

  總體而言,1943年春季蘇聯情報工作進行得相當成功。不僅準確獲知了德軍的戰略企圖,而且對其兵力部署情況也近乎了如指掌。下麵是筆者根據蘇德雙方資料製定的表格,可以看得出來,蘇聯對德軍兵力判斷驚人的準確。當然德國人同一時期對紅軍的戰術偵察也很成功。事實證明,戰役準備時間越長,交戰雙方就越沒有秘密可言。

  蘇德雙方情報資料和檔案比對(1943年春季):蘇聯情報判斷德方記錄日期5月21日5月16日部隊德第9集團軍,以及第2集團軍一部德第9集團軍野戰師28個師(3個裝甲師)20個師坦克強擊火炮600-700(空中偵察顯示為900)800師屬或更大火炮800824資料來源:朱可夫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文版),《庫爾斯克―德國視野》,《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七卷。德方資料可能沒有包括後方警衛師。

  3.蘇軍的計劃蘇聯情報工作的成功,對其1943年夏季戰略有著很大意義。事實上,在獲得德軍進攻計劃的情報前,紅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3月底一直忙著策劃先發製人的攻勢。斯大林和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瓦圖京對此相當熱心。主攻方向被選在東線南部。

  第一個反對此計劃的,大概是朱可夫。1943年4月8日,他在與沃羅涅日、中央方麵軍司令員,以及華西列夫斯基討論後,於5時30分向斯大林提供了報告:他預計德軍將從南麵的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地區和北麵的奧廖爾地區,迂回並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內的蘇軍重兵集團,並利用這次戰役的結果,向莫斯科發動進攻。為此,德國人可能動用15-16個裝甲師,2500輛坦克。有鑒於此,朱可夫表示不讚成先發製人的進攻,而主張以堅強的防禦消耗德軍的力量,然後再以預備隊發動全麵反攻。

  這份報告對斯大林觸動頗大,他在4月10日要求總參和中央、沃羅涅日方麵軍參與討論。4月10日和12 日,中央方麵軍參謀長馬裏寧中將和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瓦圖京分別送交了他們的報告。在報告中,他們都預計德軍的攻勢將指向庫爾斯克突出部,進攻日期為5月初或者下旬。

  為此,需要盡快在受威脅的戰線後方建立強大預備隊。

  4月11日晚,朱可夫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一整天,他都在與華西列夫斯基及副總參謀長安東諾夫商討。三個人取得了一致意見:德軍企圖吃掉庫爾斯克突出部。

  1943年4月12日晚,斯大林召見了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並以朱可夫所謂“前所未有的認真態度”聽取了匯報,最後決心采納朱可夫的計劃。此前情報部門關於德軍進攻計劃的情報,可能也是促使斯大林下定決心的動力之一。不過,斯大林依然要求防止德軍向東北進攻以包圍莫期科的可能。他同時要求,一旦德國人近期不向庫爾斯克發動進攻,紅軍就應該主動出擊。

  此後,蘇聯人就將1943年夏季戰略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