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岑樓凝霞精彩絕豔——古戲台

  戲曲是中國的四大國寶之一,1976年在安徽渦陽縣大王店出土了一件東漢時期綠釉陶戲樓,高一米多,分四層:上層為鼓樓,三層為一鏡框式舞台,舞台有前台、後台和上、下場門。舞台上有伎樂傭五具,做各樣表演狀。這旁證了《東漢春》中“皇帝於平樂觀……設秘戲以示遠人”所反映的中國最早在距今近2000多年的東漢就有了戲曲的萌芽和舞台。

  自隋唐始,中國戲曲已經擁有十分廣泛的民眾基礎。唐詩雲:“馬圍行處匝,人簇看場圓,歌要齊聲和。”觀眾是那樣多,不僅人圍成圈,連騎來的馬匹也在場外圍成了圈。台上演員歌吟,台下觀眾大聲應和,呈現出一派熱烈景象。宋金元三代中國戲曲日臻完善,各種戲台也就伴隨著發展,並逐漸遍及全國城鄉。“歲時社祭報賽,春秋兩舉率多演劇為樂。”既娛神,又娛人,逐漸成為民間習俗,各種戲台也就自然成為群眾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也可以說,成了古代廣場文藝的一種雛形。於是祠堂神廟中數以萬計富有特色的戲台爭相鬥豔。而後,以眾多晉商會館為代表的各種會館內的戲台,更加精致,獨具風采;加上士紳望族和王公大夫府邸內各具情趣的住宅戲台,直至皇宮帝苑中富麗堂皇、窮奢極欲的大戲樓,所有這些古戲台在中華人文景觀中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戲曲搖籃樂樓多——古晉戲台

  山西素有“戲劇之鄉”的美譽,古代戲台之多(近萬座)令人歎為觀止。“文化大革命”後據文物部門普查,尚有兩千餘座,尤其是留存至今的元代古戲台,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更是絕無僅有。

  元代戲台在碑刻、誌書中有“舞亭、樂亭、舞樓、樂樓、舞廳、樂廳”等不同稱謂,目前山西共存11座元代古戲台。其中保存完好的8座,另有遺址2處和過廳戲台一座。

  現存元代戲台主要集中在晉南臨汾(即古平陽)和所屬洪洞及毗鄰的翼城,臨汾魏村戲台、東洋戲台、王曲戲台和洪洞景村戲台,均在臨汾市西北部,相距在10公裏以內,特別是魏村戲台和景村戲台,相距不足1公裏。這些現存戲台大多建於元代中後期,使我們從中尚能看出元雜劇在平陽地區農村演出的繁盛。

  這11座元代戲台中,演出麵積最大的是翼城武池喬澤廟戲台,台寬8.5米,進深8.9米,約80平方米;最小的是石樓張家河殿山寺聖母廟戲台,台寬、深各為4.5米和4.2米,不足30平方米,若除去後台部分,前台表演區僅為18平方米;最典型的是臨汾魏村牛王廟戲台。牛王廟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位於山西臨汾縣城西北25公裏處魏村,也稱魏村戲台。牛王廟是一座風俗神廟,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後,至治元年(1321)重修。戲台為木構亭式舞台,平麵近方形,單簷歇山式屋頂,前麵及兩側前部敞朗,作為台口,背麵及兩側後部築以牆壁。柱距7.55米,台角各立一柱,前台為石柱,後台為木柱。石柱上鏤刻牡丹花紋及化生童子圖案以及創建與重修年代。四柱上各置一大鬥,台上梁架迭構,額枋、蘭普、鬥拱上下三層,形如龐大疏朗的藻井,結構簡練而別致。戲台三麵砌牆,前麵敞口,無前後場之分,這是繼承了金代樂樓的固有格局。

  牛王廟戲台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元代舞台建築,它與山西洪洞廣勝寺元代戲劇壁畫、山西侯馬董氏墓中金代戲傭等同是研究我國戲劇史、元雜劇在山西一帶的發展概況和金元時期戲台建造規製,以及美術史、建築史的重要例證。

  後土廟戲台在山西臨汾城西20公裏土門鄉東洋村,它也是我國元代樂樓中的代表作,創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樂樓木柱上也雕牡丹及化生童子,梁架手法古樸,結構同樣簡練,角梁、鬥拱相構,結成八角藻井,猶如一座富麗精巧的花蓋寶頂,瑰麗壯觀,為我國古代舞台中構造巧妙之冠。

  山西明清時期的戲台,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宋金元時期,據估計總數近萬座,可說是村村建廟,廟廟有台。且在形製、質量上,明清戲台遠遠超過宋金元時期,一改往昔的雄壯風格而變得精巧華麗,形式多種多樣,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各種表演形式。

  明代戲台在中國戲台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部分戲台的外形雖然仍保持元代戲台建築風貌,但戲台平麵卻有所加寬,由元代的約呈正方形改為長方形。

  現知明代最大的戲台是在山西新絳縣陽王鎮稷益廟,建於明正德二年(1507),寬達18米,進深6.5米,寬與深之比接近3比1.有舞台五間,單簷歇山式屋頂,簷下有大額枋,台口寬近10米。

  樊村戲台在河津市區北10公裏樊村鎮,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戲台平麵方形,麵寬,進深3間,台身平麵及梁架結構,上承元代樂樓古製,下啟明代戲台格局,結構嚴謹,古樸典雅,是我國古代戲台之典範。

  法王廟戲台在山西稷山縣,明代重建,在正殿前麵,為當年酬神演戲之所,三間見方,三麵圍廊,屋頂琉璃脊獸齊備,形象秀美,色彩鮮麗。晉南明代舞台已有內柱分開前後場地,此庭方形無內柱,仍然沿襲元代樂樓古製。廟內明成化七年(1471)《創建舞庭記》碑上,刻有廟址全圖,保存完好,也有一定特色。而榆次城隍廟樂樓音響效果甚佳,據說其回音原理比北京天壇回音壁還早五六十年。此外,絳州樂樓為絳州三樓之一,前為鍾樓,後為鼓樓,樂樓居中,形製獨特。數十米外有城隍廟,既為酬神戲台,又是城內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山西清代戲台形製更加多樣化,且注重雕飾,富有裝飾美,大體可分為廟台、堂會台、會館戲台以及營業性戲園等類。

  廟台因形製、方位、觀演關係的不同,又可分為過路台、過廳台、過道台、三連台、三麵開戲台、對台、品字台、鴛鴦台、十字台、秧歌台、皮影木偶台、草台等十多種。如建於明清的晉祠水鏡台就歸入廟台中的過路台,不過水鏡台規模和形式仿元代樂樓舊製,又臨水而築,更為別致。乾隆年間(1736—1795),台前又增修了單簷卷棚式台麵,周簷加花罩、垂柱、雀替等木雕裝飾,造型組合獨特有趣,細部裝飾秀麗精巧。台上“水鏡台”橫匾,是清代書法家楊二酉所書,字體秀美,頗負盛名。

  堂會台建於私人宅院內,規模較小,專演堂會,於婚喪喜壽之日供主人及其親朋好友觀戲時使用。如太穀縣孔家大院戲台和襄汾縣丁村民宅戲台(丁村該民宅現已辟為丁村民俗博物館)。

  營業性戲園主要在太原市,出現於清末,如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剪子巷“茶園”、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柳巷“洪清戲園”等。營業性戲園出現後,市內廟台仍是地方戲的主要演出場所。

  在一些清代戲台牆壁上還保留著大量戲曲班社、演員、劇目等題記和戲曲壁畫,亦為研究清代戲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

  €€精美絕倫會館台——會館戲台

  明清之際,山西商人(祁縣、太穀、平遙居多)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他們所到之處,多修會館、建戲台。山西會館也稱全晉會館,許多戲台至今猶存,如張掖山西會館、蘇州全晉會館、北京平陽會館戲樓。後來與陝西等地商人合聚,多有山陝及山陝甘會館,諸如河南就有洛陽郟縣、社旗縣山陝會館和開封山陝甘會館等多處戲台;山西商人還往往供養戲班並帶到外地,一則以家鄉戲自娛,一則招待客商以利交易,此舉既聊寄鄉情,也頗具現代文化經濟的味道。於是,在各種會館中出現了不少精致的戲台,特色紛呈,令人歎為觀止。

  甘肅張掖山西會館據碑記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後屢有修葺。山門5間,兩邊砌八字牆;山門後為舞台,重簷歇山頂,雕梁畫棟,裝飾精美。舞台南北兩側各有看樓7間,東西長21米,架天橋與舞台相通;看樓之間為花圃,其後鍾鼓樓如雙峰對峙;鍾鼓樓之間豎有3間牌坊,寬8.3米,高約10米;最後居中的是大殿,殿上建後樓3間。整個建築氣勢雄偉,結構嚴謹,風格獨特,建造奇巧,素有“三不見”之說,即站在山門上看不見牌坊、大殿和後樓。

  明清時代聊城地處南北要衝,商賈雲集。清乾隆八年(1743),山陝商人集資興建聊城山陝會館,總建築麵積3311平方米,以戲台為中心,殿閣堂樓160餘間,氣勢不凡,係神廟、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山門3間,東向,牌坊式門樓,綠琉璃瓦覆頂,磚砌垂花門罩,兩邊八字影壁,玲瓏美觀。門內前部為戲樓,兩層飛簷,前後左右各出歇山,上層飛簷共10個翼角,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正麵石刻匾額題“岑樓凝霞”四字。兩旁有鍾鼓樓,重簷十字脊,展翅高聳。後部三殿並列供神。殿後建春秋閣和左右兩配房,閣旁夾築望樓。戲台內壁還留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戲班藝人題壁及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120多個傳統劇目。

  安徽亳州歌台又名花戲樓,在山、陝兩省藥商集資興建的“山陝會館”中。大關帝廟也是集祭奉、觀賞、演戲於一身的古代建築,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乾隆年間(1736—1795)施以雕刻、彩繪。大門為三層牌坊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牆上鑲滿雕有人物、車馬、城池、山林、花卉、禽獸的磚雕,琳琅滿目。左右鍾鼓樓,門前列石獅,鐵旗杆高16米,上有蟠龍、飛鳳懸幢。戲樓內裝大木透雕和彩繪,內容為三國戲文十八出,配飾垂蓮、懸獅、鼇魚、藻井圖案;雕刻玲瓏剔透,彩繪堂皇絢麗。台前明柱上有對聯:“一曲陽春喚醒千古夢,兩般麵貌做盡忠奸情”。有上下場門四,屏風透雕二龍戲珠。花戲樓是清盛世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凝聚了南北方建築藝術的精華,對研究清代早期、中期的建築藝術和雕塑、繪畫、戲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100餘處,全晉會館為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及保存完好的一座,也是蘇州現存古典戲台中最精巧的一座。其布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淩空聳峙於正門兩側,猶如雙闕;第二進為戲樓,由戲台和東西看樓組成,平麵呈馬蹄形。戲台坐南朝北,三麵臨空,繞以雕欄,上覆歇山頂,雙戧飛翹,簷枋雕飾貼金,華麗奪目;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隆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致。現為戲曲博物館,作複原式陳列兼演出場所。

  不過最具特色的還是天津廣東會館的戲台,坐落於天津南門外大街,是天津市現存二十餘處會館中保存最好、裝飾最精、規模最大的一家會館。它是旅津廣東人唐少川等人發起,由秦常發、盛祥發等商號捐款,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成的,是廣東人在天津聚會、聯絡的地方。會館為四合院式建築,占地2000平方米,采用磚木結構,圖案木雕裝飾精美,既吸收了北方的磨磚對縫工藝,又具有廣東潮州地區的建築風格。前有照壁,對立門廳,正廳之後即是戲樓所在。戲樓是廣東會館的神韻之筆,獨具特色,舞台建築之雕飾玲瓏剔透,令人讚歎不已。伸出式舞台,不設天幕和地幕,觀眾從三麵均可觀看。劇場頂采用抬梁、穿鬥混合結構,用兩根平行的跨空枋和一根額枋構成一組大木架,淨跨度達20米,中間不設立柱,便於傳聲導樂。設計科學,工藝精美,既攏音,又傳音,不用擴音觀眾也能聽到清晰的演唱。廣東會館現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

  或許有點效法晉商,全國各地商人在外地開設會館的為數也不少,如安徽亳州的江寧會館、四川自貢的西秦會館、山東煙台的福建會館、雲南會澤的江西會館又稱萬壽宮等,都設有戲台或戲樓,其中萬壽宮戲台台簷三重建築,工藝精湛,造型獨特,也是研究清初建築的重要實物。

  €€行幫凝聚在戲台——幫會戲台

  會館中除了以籍為類,也有以業為幫的,現存的船幫會館和騾幫會館戲樓都位於陝西省。

  船幫會館又稱明王宮、平郎宮,現陝西省丹鳳縣西街、丹江北岸船幫會館,是船工在清光緒十七年(1891)修造的。會館坐北朝南,麵臨丹江。北麵建有戲樓,其上雕刻山川河流、樓台庭院、車馬船泊、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工農學商;人物雕刻更為突出,有樵夫負薪、耕者驅牛、劃船夜遊、河邊垂釣、映雪讀書、酒旗飄舞,很有特色。戲台正麵簷下鬥拱中央,掛有“秦鏡樓”鬥匾一塊,匾下有“和聲鳴盛”楷書題額。整個建築的每塊木頭上,均雕刻圖案花紋,極盡巧思,是民間藝術的傑作。加之屋頂琉璃瓦閃閃發光,更顯得富麗堂皇。因建築工藝和木雕藝術十分精湛,故人們美其名曰“花廟”、“花戲樓”。

  騾幫會館在陝西省山陽縣城東南90公裏陝鄂交界處的漫州鎮街中心的十字路口,創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馬王廟、關帝廟和兩座戲樓共三部分組成。兩座戲樓均為十字歇山頂,樓額、枋、梁上均有鏤空透雕的人物、花草、瑞獸等圖案裝飾,戲樓內為八角藻井。會館的建築雄壯而不失秀麗,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和科研價值。

  至於鹽幫會館是其他會館不可同日而語的。自貢鹽業曆史博物館,又稱西秦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曆時16年才建成,是陝西鹽商集資興建的“同鄉會館”,俗稱陝西廟,亦名關帝廟。該會館坐落於自貢市中區的龍峰山下,設計精巧,融明清兩代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風格於一爐,殿閣巍峨,金碧輝煌。道光七年(1827),本地著名建築師楊學三主持大規模培修擴建。會館亭角簷牙,交相穿鑿,殿宇軒廨,摩肩接踵。布局上因地製宜,密中見疏,錯落有致。整個建築群由前至後,層層加高,並匠心獨運地將不同形製的屋頂巧妙組合為雄偉的複合大屋頂。精妙絕倫的木雕、石刻、彩繪、泥塑更令人眼花繚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敘永城中心鹽幫會館中的精美戲台,是在山西、陝西鹽幫專供的春秋祠內。敘永自古為川鹽運銷雲、貴的重要門戶。鹽幫向以關羽為財神,而山西鹽幫又與關羽同鄉,故山西、陝西的鹽幫合議,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春秋祠,舊為關帝廟,也為陝西館,多稱山西鹽幫關帝祠。春秋祠占地4000平方米,耗銀數萬兩,建有戲樓、大廳、三官殿等。正殿梁柱雕龍畫鳳,刻工精美,五層藻井,彩繪“百鳥朝鳳”金彩珠光。因關羽素有“丹鳳”眼之稱,故僅雕九十九隻,合為一百整數。遊人至此,皆讚歎當年繪工的匠心獨具。

  近代都市會館戲台又有新變化,如上海的百鳥朝鳳台,原是閘北區塘沽路滬北錢業會館的舊物,為同業人員聚會時聯歡娛樂之用。該會館約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是演戲的戲台,因此又名打唱台,又因圓形藻井外麵的四角雕刻著鳳凰,故又有“百鳥朝鳳”之稱,現移於上海匯龍潭園內草坪上。此台平地拔起,氣勢軒昂,再加上裝飾得金碧輝煌,愈加顯得瑰麗奪目。台之最精彩處是藻井,圓穹用小鬥小拱鑲成螺旋狀,每個拱頭都雕成鳥雀形狀,朱漆飛金絢爛如霞,整個結構既錯綜複雜又有條不紊。抬頭仰視,460隻“展翅飛翔的鳥雀”圍著拱頂中央的“太陽”,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戲台的屏門裝飾以三國戲文浮雕,車馬旌旗,戰將兵卒,無不栩栩如生。打唱台旁遍植蒼鬆翠柏、樟樹杉樹,映綠掩翠,芳草萋萋。加上移來的石亭、石橋、綴華堂等古典建築,各得其所,相映成趣。

  €€報賽神台也娛人——神廟戲台

  在全國眾多的廟、寺、觀、祠中散布著各式各樣的戲台,它們既是報賽酬神的舞台,更是百姓大眾的娛樂場所。

  四川資中鹽神廟門樓上有一個30多平方米的大戲樓,正麵是300多平方米的一大露天院壩,是觀戲和集會的地方,可想昔日商賈和人們觀戲聚會的盛況。重慶江津市西石蟆鎮的清源宮,是祭祀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家李冰的神廟。進清源宮門便是戲樓,那“本是戲場,若演盜奸邪淫,各宜自反”,“豈盡假事,試看忠孝節義,孰非人為”的對聯,令人回味。戲樓為石木結構,抬梁式梁架,九背歇山頂,由12根圓形大石柱支撐。戲台麵寬9.35米,進深9.8米,通高10.05米,兩廂男女賓樓保存完好,以前是專供有身份的紳士及家眷看戲的地方。宮內設一露天大壩場,由365塊青石砌成,寓意一年四季,天天受到李冰的恩澤。壩長15米,寬14米,是鄉民趕廟會、鬧社火、演大戲的地方。大壩場中央豎立著一根高18米的燈竿,竿頂裝有玉王燈,上下16層,共裝64盞油燈,據說這是表示七層地獄九重天的意思。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為清源宮燈竿會,四方遊人匯集於此,熱鬧非凡。

  而在陝西澄城縣西街,原城隍廟的戲台,又叫城隍廟神樓,也稱澄城樂樓。主樓為重簷三滴水歇山頂,麵寬五間,兩側各有十字歇山頂重簷方形樓一座。三層樓頂均施碧琉璃,異常壯觀。根據梁枋鬥拱及細部構件看,應為明代建築。樓南有清碧水池一個,每當夕陽西下,樓影倒映池中,更覺明麗可愛。樓側有金明昌三年(1192)鑄造的鐵鍾一口,高2.25米,徑1.2米,壁厚0.12米,重約3噸。鍾身鑄有梵漢合體“智炬如來心地獄真言”及梵書“準提神咒”。其中還使用了80多個簡化漢字,為研究梵書文字和我國簡化漢字曆史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城隍廟,廟前、廟內少不了戲台。如上海城隍廟是歌舞台,蘭州城隍廟則為歇山頂式環廊戲樓,嵊州城隍廟戲台內有一藻井,以層層鬥拱及倒掛臥龍構成,甚為奇麗。各類神廟戲台中,河北豐寧鳳山關帝廟戲樓和湖北鍾祥石牌關帝廟戲樓雖遠隔千裏,但同奉一帝,同建於清代,又同樣以當年戲班壁題留字眾多為特異。衡山的南嶽大廟古戲台與江西上饒東嶽廟戲台雖共尊山嶽,但形製有別。南嶽大廟古戲台為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古戲台,一條巨龍盤旋在音鬥之中,為江南最大的木雕盤龍,玲瓏精致。

  浙江德清城外蠡山之巔有範蠡祠,山、祠皆紀念範蠡。為使祠的造型象征範蠡泛舟五湖,祠門建樓似畫舫,四角起翹,雕飾精細,用作戲台。戲台麵寬三間,建築設計別具匠心,裏外兩向都能演戲,人稱兩麵台。外向台,麵對祠前容千人的空地;裏向台,麵對祠內容數百人的天井。演戲者可按當地風俗和群眾要求,選用不同方位演出。戲台東西兩側建有化裝、道具室,使戲台布局合理,使用靈活,確有獨到之處。

  廣西柳州柳子廟是為紀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而建。柳子廟的布局別出新意,它結合紀念性祠廟園林的公共功能,將既可看戲又可集會的大戲台直接置於廟門內,打破了一般園林置戲台於後花園的做法。戲台為重簷歇山頂,為了使屋頂有更多的變化,在底簷之下,又在四角單獨地向外伸出起翹很大的角簷,形成極為美觀的飛翼翹角的組合,使戲台建築在造型上更為秀麗,別具一格。戲台正中懸有一橫匾,上書“山水綠”三字,出自柳宗元著名的《漁翁》詩,字則由晚清大書法家何紹基親筆題寫。戲台四周花木叢叢,其後是一片較空曠的場地,作為裏中百姓的觀戲場所,而鄉紳文士等則多數在中殿前的遊廊上觀看,中殿高出看坪十數級台階,猶如今日戲院之樓座,可見當時設計時的周詳考慮。

  佛山萬福台在廣東佛山祖廟靈應牌坊南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是祖廟內的戲台,初名華豐台,因光緒年間(1875—1908)那拉氏壽辰,改名萬福台。台麵寬12.73米,三開間,進深11.78米,高20.7米,用貼金木雕飾板分隔前台和後台,兩側開出相、入將兩門供演員出入。前後三間開敞,明間演戲,次間為樂池,台前廣場以青石鋪地,東西兩側設廊,為二層建築,形似包廂,供地方紳士及眷屬觀戲用。佛山為粵劇之鄉,當時戲班有新戲上演,首演必選萬福台。廟會之時,此地鼓樂喧天,弦歌繞梁,台前人頭攢擁,頓成鬧市。舊時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真武生日,鞭炮齊鳴,嗩呐喧天,熱鬧非凡,人們不僅抬真武銅像出遊,還抬它到這裏來看戲。

  紹興社戲曾出現於魯迅筆下,並一再稱讚為“很好的戲”。社戲,在浙江一帶幾乎盡人皆知,是浙江紹興農村祭祀社神(土地神)和舉行廟會時演出地方戲的總稱。社戲一般在廟台或農村臨時搭的草台上演出。廟台有兩種,建築在大殿正麵天井裏的叫旱台;四麵環河的村莊裏,戲台大多建造在土地廟前的小河裏,一半搭在岸上,另一半搭在水麵上,宛如水上戲台,俗稱水台。觀眾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上看。

  至今,雖然鄉村生活已發生很大變化,娛樂已進入了多元化時代,然而社戲這一古老的文藝形式,仍活躍在紹興一帶。逢年過節,或舉辦什麽大型活動,人們還會邀請劇團進村演出,用演戲來祝賀。演戲場地則從過去的廟台,擴展到露天場上臨時搭建的戲台,或進入到簡陋的鄉村劇院。如今,看社戲還是紹興人的美好向往,千年習俗依然風行。

  €€宗法有賴戲台傳——宗祠戲台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宗族祠堂是綿延姓族、維係宗法的主要場所,此中也有許多戲台,用以祭奉紀念先祖,如陝西韓城明清古村黨家村現存14座祠廟中就有2座戲樓。雲南保山金雞古鎮,相傳為秦相呂不韋後裔永昌郡守呂凱的故裏,存呂公祠,內有古戲台等勝跡。這些戲台寓教於樂,起到了增進族內感情的作用,也可說是封建氏族千年延續的一條紐帶。

  浙江邊氏祠堂戲台和江西胡氏祠堂戲台可稱宗祠戲台中的佼佼者。

  邊氏祠堂戲台在浙江諸暨市邊村鄉邊村,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曆時10年,占地麵積1800平方米,由門廳、戲台、廂樓、正廳以及兩側附屬建築等構成,是一處完整的晚清宗祠建築。門廳五開間帶前廊,其後緊鄰戲台,兩側是看樓。整座祠堂以建築結構精巧、雕刻精美著稱,最令人叫絕的當屬戲台。戲台為歇山頂,正脊短小,兩端鴟吻雙龍,龍尾彎曲向上翹,直插雲霄,其造型與傳統不同,很有地方特色。尾角戧脊長而高翹,舒展自如。更令人歎服的是戲台的構造,初看與普通的戲台沒多大區別,但細細考察可以發現,它的下部結構分為左右兩部分,中間是分開的,上麵蓋著台板。每逢重大祭祀活動時,中間的台板便被去掉,露出的是一條通道,祭祀者可從正中穿過戲台進入大廳,平時出入則走戲台兩側的旁門。如此處理可謂匠心獨運,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同時,又體現了居中為尊的思想,烘托出莊嚴而隆重的氣氛。

  胡氏宗祠戲台在江西玉山縣官溪鄉內村,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清光緒十年(1884)擴建。宗祠麵積2394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封閉式院落,三進兩廡,磚木結構。入大門為門樓,繼而是戲台、正廳、寢宮、亭廳。其中戲台高8.24米,寬10米,深7米,歇山頂,二重飛簷;木柱,八棱鼓石礎。台頂天棚中間是八角藻井,兩側各一六角藻井。前梁彩繪雲龍,撐腿刻以人物、麒麟、仙鹿等,比之邊氏祠堂戲台之靈巧顯得更加高大氣派。正廳抬梁穿鬥式結構,高8.6米,簷下有四根方石柱。正廳與戲台兩側有走馬樓連接,中間又置崇德、報功二樓。

  還有一座古戲台不可不提,它就是廖河古戲台,在安徽宿鬆縣北浴鄉廖河村下街。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是江淮地區最古老的戲台之一。整座戲台由4根邊長為40厘米的木方柱支撐,於方柱上端3.5米處穿梁鋪板成台麵。戲台麵積32平方米,正麵橫梁上懸有“大雅元音”金字匾額。戲台初稱報賽神台,主要供廖氏族內子弟演唱目蓮戲,以酬神祭祖。後因湖口(江西境)的高腔、漢調及花鼓戲不斷傳入,從而促使黃梅(湖北境)采茶戲在黃梅、宿鬆邊境一帶的發展。至清代中期,此處便成為三省(江西、安徽、湖北)五縣(湖口、黃梅、蘄春、太湖、宿鬆)藝人薈萃獻藝之地。所演之戲,主要是黃梅采茶戲。黃梅戲《打豬草》、《邊界嶺》、《送香茶》等重要劇目,首場均在此戲台演出,劇情原始故事也發生在附近村落。此戲台為黃梅戲的形成和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院中戲台最有韻——私宅戲台

  這是一類別有韻味的戲台,大多在士紳望族之大宅院內,也有在官家府邸花苑之中。私宅戲台比之神廟台的草台班子、下裏巴人,就多為陽春白雪了。

  恭王府在北京什刹海西前海西街,是北京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為清道光帝第六子恭親王奕忻的府園。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部分,院宇宏大,氣派非凡。在三座院落之後,環抱著東西長160米40餘間的兩層後樓。樓內雕飾精美,樓後即花園,名萃錦園,俗稱恭王府花園,占地約38畝。園內建築有序,散置假山疊石,曲廊亭樹,水池花木。花園秀麗幽深,加以碧水環繞,曾被譽為《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和大觀園。

  恭王府花園中的戲樓就是一處主要建築,采用全封閉建築結構,朱漆雕花隔扇門,廳內裝飾不僅雕梁畫棟,而且製作精美,大小彩畫清新華麗,一派富麗堂皇的皇家氣勢。更應其藏而不露,掩映於喬木亭榭之間,戲樓纏枝藤蔓與盛開的紫花連成一片,在周圍典雅優美的庭院環境中,愈現雅致華貴。現北京恭王府戲樓每天仍有精彩的中國傳統戲曲表演,是北京幾家王府私宅戲樓公開演出場所中的佼佼者。

  吳宅戲院俗稱凹凸山房,在安徽歙縣鄭村鄉堨田村,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主體由觀戲樓和戲台兩部分組成。觀戲樓建在正屋後牆背麵,平麵呈凹字形。樓寬9.9米,進深4.2米,兩層。樓上為雅座,臨院通間裝方格窗扉,樓前空場長8.6米。戲台平麵呈凸字形,寬11米,進深4.5米,脊高9.6米,台高2米,三開間。台前壁為磚砌白粉牆,牆上飾以平安吉慶圖案。戲樓還有化裝室,建於空場右側,為一長廊,便於演職員上下台,布局十分合理。舊時,每逢節日及家中喜慶事,多邀戲班來此唱戲。

  雲南建水縣城的建新街有一朱家花園,它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原為朱家宗祠,後又進行大規模擴建。擴建後的朱家花園占地兩萬多平方米(現占地麵積11000平方米),建築麵積5000多平方米(現建築麵積4600平方米)。

  這規模宏大的深宅大院擁有廳堂房舍260多間,其間散布著大小42個天井,還建有花園、水池、假山、戲台、房舍等。

  蘇州拙政園古戲台,舊屬拙政園,今在蘇州市博物館內。它建於晚清同治年間(1862—1874),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其環境幽靜,高敞典雅,為當年達官顯宦私家宴會觀戲之所。古戲台分前門、正門和尾門三個部分,戲台在正門後方,與供化妝用的尾門相連。台高1米多,麵積20多平方米,有明柱兩根,周圍則是朱漆低欄,這樣的戲台,很適合演唱場麵不大、演員不多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等等。牆上設有一個環形月洞門,一左一右通有兩個門,俗稱上、下場,遮以彩繡假簾,門上大書出將、入相字樣。邊上是文場,即樂師座位。

  蘇州古宅古戲台,與現代戲台比,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既無大幕,也無側幕,三麵凸入觀眾席間,座位僅200多;觀眾按照傳統方式,端坐藤椅,口品香茗,眼觀精彩表演,耳聽笙歌繞梁。這環境,這氣氛,這情韻,怎不叫人作天堂之遐想!蘇州昆山的古戲台,也值得觀賞,位於昆山別具特色的昆曲博物館內。古戲台和觀演樓是其主體建築,雕梁畫棟,飛簷高翹。觀演樓回廊既是通道,也是看戲的包廂。戲台的前簷有雙龍戲珠圖案,頂部的藻井用420隻木刻鳳凰鑲嵌而成,重重疊疊,盤旋而上,形成圓穹,取百鳳朝陽之意。戲台周圍的花板鐫刻著昆劇傳統折子戲,人物花鳥線條流暢,細膩生動。台前有一副抱柱對,筆意雄健姿縱:“風流顧曲情如緒,寥廓橫空鑒若華”。這是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在92歲時所書的拓印手筆,寫盡了昆劇的格韻。

  €€帝苑留得大戲台——清苑戲台

  清代帝苑有三大戲樓,這是又一種類的文化遺產。它們是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故宮的暢音閣大戲樓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

  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之前,頤和園內原有一座兩層戲樓,名為聽鸝館,因古代文人多喜用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悅耳迷人,故而得名。它位於頤和園長廊最西端的清遙亭北麵,是當年慈禧和寵臣們欣賞戲曲和音樂的場所。

  清光緒十七年(1891),又專門為慈禧太後修建了德和園大戲樓,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戲樓。戲樓翹角重簷三層,分別稱之為福台、祿台、壽台,高21米,底層舞台寬17米。三層舞台之間均有天地井相通,可表現升仙、下凡、入地等情節。底層舞台地下室有一口水井和五個水池,可設置水法布景。在演出《水漫金山》之類的戲時,舞台上能出現滔滔白浪,且水池還能大大增進舞台的音響效果。南部毗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台。清末京劇藝術處在極盛時期,著名的如譚鑫培、楊小樓等都曾在此為慈禧太後演出過。德和園大戲樓位於頤和園東宮門內宜芸館東邊,戲台對麵的頤樂殿是慈禧看戲的地方,其他被賞看戲的王公大臣,隻能坐在戲台東西兩側的廊子裏。

  故宮暢音閣在故宮外東路寧壽宮內,是規模宏大的大戲台。每逢朝廷大典就在這裏演戲慶祝。暢音閣戲樓與頤和園大戲樓結構基本相同,也是分三層,最下麵一層的台麵四邊共12柱,大小相當於九個普通的台麵,第二層略小,第三層更小。每層各有本層的上下場門。第二層的表演部位隻占戲台的前半部分,第三層的表演部位則隻能在前簷下,原因是視線隻能所及前麵一小部分,還因為要留出天井的部位,所以二三層的上下場門就盡可能往前安置了。其天花板及台板都有部分隨時可拆可裝的木板,演出時,神佛仙家就自天空而下,妖魔鬼怪就自地下鑽出。這種大戲台專為演出承應大戲,所謂清宮雅奏、九九大慶、萬壽令前後演奏的神佛頌祝等。清末著名的京劇演員楊小樓、王瑤卿等都在暢音閣大戲樓演過戲。

  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坐南朝北,上下三層,麵寬底深,氣勢恢宏。暢音閣戲台麵積很大,台基高1.65米,寬約17米,進深14米多。中層與下層相同,上層略小,乾隆皇帝親題匾額“清音閣”高懸上層簷下。這座大戲樓的設計也有天井、地井的設施。當戲中有上天入地一類特技時,天井、地井可派上用場。觀眾則坐在清音閣北一組凹字形名曰福壽園的雙層樓群裏,可環著北、東、西三麵看戲樓上演出。皇帝及後妃居中,大臣、各少數民族領袖和外國使節則散坐東、西兩廂觀賞。每遇重大慶典,往往設戲開宴同時舉行,而且常常一演就是幾天。如乾隆83歲生日時即在清音閣演戲歡慶,從農曆七月二十四日一直演到八月十五日。三層戲台一起使用,神仙鬼怪,粉墨登場,有自天上來,有自地下出,熱鬧非凡。據記載,各種動物也都出場為乾隆拜壽。更奇妙的是扮鯨魚的演員不知使用何法,竟能從嘴中噴出許多水來,觀者無不叫絕。可惜這一規模宏大的清音閣大戲樓已於1945年被大火燒毀。

  三大戲台,其建築之宏偉、結構之複雜,代表著中國建築工藝已達到相當高度,也集中反映了封建帝王的窮奢極欲。尤其是晚清的慈禧,僅一座德和園就費時4年,耗去白銀達71萬兩,連同祝壽花費了當時全國一年開支的八分之一。

  €€鬼斧神工布戲台——彩布擰台

  彩布擰台是仿製古代建築的造型,以木杆作骨架,用花布擰紮成裝飾華麗的戲台和鍾鼓樓。從台脊、瓦楞、飛簷、走獸到圓柱、方梁、鬥拱、匾額、浮雕圖案等,均采用不同色彩的花布擰紮而成。從遠處望去,樓簷飛翹,巍峨高聳,幾可亂真,是我國戲台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來,山西、河北的農民擰台規模日上,從局部圖案到整體結構,都呈現出一種神奇超拔的氣勢;它與戲台上古裝戲曲的服飾和高亢的唱腔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座五彩繽紛的藝術宮殿,創造出了獨特的彩布擰台工藝。該工藝起源於明朝,與我國的戲曲發展,尤其是地方戲劇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戲曲的興盛使過去那種草台或瓦市勾欄的演出場所已不能適應,於是大建戲台遂成風氣。戲曲的興盛對戲台的裝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演化為一種專門的藝術,一般都采用大幅的平麵布懸掛而成。河北山西農村的藝人最早從搭靈棚中受到啟發,標新立異,巧奪天工,他們將大幅的布料疊成二三寸寬的條狀,再以此為背景,擰紮成各種動物造型和字體,呈現出建築物所具有的雕塑效果。擰紮一座戲台需要布匹兩千餘丈。由於費工費料,隻有逢豐年時才集中財力擰紮一回。

  1996年,是河北邯鄲大隱豹村擰台規模最大的一次,他們擰紮的大型戲台搭建在一個寬闊的廣場上,台高10米,寬13米,進深10米。台頂為卷棚歇山式,高翹的飛簷用龍頭造型。龍頭昂首天外,仿佛騰空欲飛。台脊正中是麒麟送子的造型。兩條長龍左右對稱,伏脊而臥。戲台的三個簷麵,都是百姓所喜愛的傳統吉祥圖案,正簷是龍鳳呈祥,西簷是獅子滾繡球,東麵是丹鳳朝陽。

  農曆二月初八是大隱豹村辦廟會的日子,家家迎親戶戶納客,從初六到十二連演七天大戲。擰紮好的戲台和鍾鼓樓,交相輝映,戲台前,人山人海,觀眾如潮;鑼鼓聲、唱腔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在這裏既可領略古老的戲劇藝術,又可欣賞到別具一格的擰台工藝。這恐怕是中華民族群眾文藝自娛自樂的獨特方式,也是中華能工巧匠聰明才智的又一體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