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英兩支突擊隊分別插入敵後翻江倒海掏心挖肝前後,中國駐印軍在正麵戰線上的猛烈進攻一刻也不曾停止。
至1944年1月下旬起,孫立人指揮新38師奪占日軍各外圍陣地後,隨即向太白伽之前沿陣地攻擊前進。日軍急忙抽調達羅第55聯隊主力向太白伽方向增援,遂造成左翼空虛。廖耀湘的新22師第65團乘勢迅速包圍達羅之敵一個大隊,經過激戰將該部殲滅,於1月31日占領達羅。新38師亦於1月28日,向太白伽發起總攻。美軍第10航空隊出動了50餘架飛機,輪番實施空中打擊,日軍第18師團主力不得不放棄陣地突圍後撤。2月21日,新38師占領太白伽。
達羅和太白伽戰鬥的勝利,使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境內牢牢地站穩了腳跟,開辟了向縱深地區進攻的道路;同時打亂了日軍的部署,使敵人陷入節節防禦的被動反應地位。
隨著戰鬥的不斷勝利,築路大軍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在此之前,美國工兵與印度民工篳路藍縷,移山架橋,從人煙稀少的群山峻嶺中搶修出一條平坦大道。而從現在起,日軍修築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讓他們減少了極大的工程量,在相當長的一段區域裏,他們需要做的隻不過是將這些粗糙的戰區公路按照自己的設計連接起來,把它們加寬、碾平而已。
2月1日,史迪威從新德裏回到新平洋,隨即將指揮部遷至剛剛奪占的太白伽,準備下一步的作戰行動。他把能征善戰的美軍“加拉哈德”突擊隊從英國人手裏又重新要了回來。
這支突擊隊在美軍中的正式番號是第5307暫編團,全團3個營,3000餘人,由南太平洋戰區和加勒比地區的美軍中抽調人員組成,多數是有作戰經驗的老兵。這支部隊入印之初,即開往占西“欽迪特”基地,接受溫蓋特的指導,接受他的新戰術訓練,向敵後進行遠距離滲透和突擊作戰的能力大為提高。
能得到這支部隊參加戰鬥,史迪威更增強了擊敗日軍王牌師團的信心。他把多年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心腹幕僚梅裏爾派去擔任這支部隊的司令官。
1942年,梅裏爾和史迪威一起走出了緬北的叢林,那時他還是一位少校,在幕僚中除了精通日語之外,也算不得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但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史迪威已經把他培養晉升為一名美軍準將。
中國駐印軍占領太白伽、達羅一線後,已深入緬甸境內約90公裏,繼續向縱深進攻,後勤補給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2月5日,負責修建中印公路的皮克準將應召來到太白伽,史迪威命令他於3天之內,在太白伽修建一座可供運輸機起降的臨時機場,並在2月20日之前將中印公路從新平洋修到此地。
身材矮胖,早已謝頂的皮克將軍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工程專家,而且非常能幹。他不辱使命,果然準時完成了這一異常艱巨的任務。
在整個反攻戰役過程中,盡管地形極為複雜,交通相當不便,運輸也非常困難,但駐印軍的彈藥、糧秣、油料和器材等軍需物資一直非常充足,負傷官兵也都能得到及時的救治,這對取得作戰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鄭洞國將軍在打下密支那後呈報給軍事委員會的報告中總結道:“我軍任至何處,彈藥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敵後被敵包圍,亦可利用空軍投擲補充,亦不致發生彈盡糧絕之危險。物資充沛,運輸快捷,後方之補給通暢圓滑,前方之戰力自可發揮,此足證明補給運輸實為戰勝日軍之最重要條件。”
史迪威坐鎮太白伽,審讀著前線指揮員發來的大量戰報和情報。日軍第18師團自達羅、太白伽一線撤退後,改變防禦部署,將第55、56聯隊成梯次配置,分別據守孟關和瓦魯班地區,兩地前後相距約12公裏,企圖以堅固的縱深防禦,阻止駐印軍的進攻。
2月20日前後,中國駐印軍各部進至孟關外圍陣地,新22師已全部投入戰鬥,美軍上校羅思韋爾·布朗率領的中國駐印軍坦克部隊和美軍的“加拉哈德”突擊隊已到達前線。
史迪威發出新的作戰命令,以新38師為左路,新22師為右路,擔任向孟關之敵的正麵進攻,同時兩師各抽出一部兵力攻擊孟關反側;以坦克部隊穿越叢林,切斷孟關與瓦魯班之敵的聯係;以“加拉哈德”部隊沿北側山地長途迂回,攻占瓦魯班,完成對日軍的包圍。
2月24日,中美聯合部隊向日軍發動全麵進攻,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迅速向孟關逼近。
3月1日,美軍“加拉哈德”突擊隊在崇山密林中艱苦跋涉近百公裏,抵達瓦魯班東北地區,隨即向日軍發起攻擊。日軍發覺其後方被截斷,除留少數部隊在孟關正麵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魯班發起反擊。“加拉哈德”突擊隊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師趙狄113團的支援下,與日軍展開激戰。3月4日,新22師攻克孟關正麵陣地,繼續發展進攻,日軍已被包圍在瓦魯班周圍的狹小地段。3月9日,田中新一與他的幕僚利用工兵部隊在叢林中臨時開辟的兩條秘密通道,僥幸逃出絕境。
孟關——瓦魯班戰鬥,殲滅日軍1500多人,給第18師團以重創,並肅清了胡康河穀之敵,為反攻緬北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3月6日,當中美聯合部隊已占領孟關並正在圍攻瓦魯班的時候,得知中國駐印軍取得大勝的蒙巴頓從印度飛到太白伽,前來視察作戰部隊。
這時,史迪威率中國駐印軍已連續作戰70多天,深入緬甸境內達120多公裏;可英帕爾方向的英軍仍是一片沉寂。同盟國的新聞界對緬北反攻作了許多報道,毫無疑問,史迪威成了關注的焦點;而蒙巴頓麾下的整個東南亞戰區,卻沒有一點能夠引起新聞記者們注意的戰事。
蒙巴頓是一個不甘被冷落的人,這次他儼然以戰區最高統帥的身份,來體現一下他對緬北反攻的“領導關係”。
史迪威和蒙巴頓在性格特點、行為方式、處世方法等方麵都形成了鮮明對比。
蒙巴頓穿一身剪裁考究的棕黃色熱帶軍服,戴著金光燦燦的大肩章,掛了三根綬帶,胸前的勳章五顏六色,閃閃奪目。史迪威則身穿寬大的野戰服,戴一頂普通士兵鋼盔,沒有佩帶任何軍銜和各種勳章、獎章,肩上挎了一支卡賓槍。蒙巴頓此次入緬,調來了16架戰鬥機護航。史迪威往返於中緬印之間,從來是單人單機。
看到蒙巴頓如此興師動眾,史迪威暗暗搖頭,他對自己的幕僚們說:“他這一趟消耗的燃料,足夠我們打一個星期的仗。”
盡管兩個人戰略觀點不同,行為方式有明顯差異,但史迪威為了爭取能與蒙巴頓保持一種融洽的關係,還是遵照馬歇爾的忠告,就先期派人去華盛頓一事,主動向蒙巴頓表示了歉意。
蒙巴頓也在致英軍駐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代表迪爾將軍的電報中稱讚史迪威:“他確實是一個傑出的老戰士。”
史迪威送走蒙巴頓,隨即於3月12日飛往利多,去看望第20野戰總醫院裏的中國傷兵。經過前一段的作戰,部隊已付出較大傷亡。為了使傷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史迪威組織了戰場救護隊、野戰醫院和後方總醫院的三級救護體係,使傷員死亡率降到了3.5%。
一直以來史迪威都非常關心士兵,他和士兵們一樣用一個鋼盔洗漱,同在一個飯桶裏吃一樣的飯菜。行軍途中,當他看到中國士兵卷起枯草和樹葉當煙抽時,馬上拿出自己的香煙分給他們。在利多總醫院看望傷員時,他注意到病房裏沒有電扇,一時又無法購買這樣多,便立即致電新德裏司令部的索爾坦將軍,讓他把司令部所在的帝國飯店的電扇搜羅一空,全部拆下來送到利多總醫院,讓傷員和醫護人員感激不盡。
戰場救護工作對保持部隊的戰鬥力和高昂的士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史迪威的努力運作下,美國在利多附近開設了多所大規模醫院,並且準備了大量的醫護人員和材料隨軍推進,前方輕傷即就地醫治,經短期治愈後便可重上前線。重傷者用飛機運送後方醫院進行及時醫治,這些措施不但沒有減少戰鬥力,而且對官兵們在精神上進行了莫大的鼓勵。
3月13日,史迪威從利多回到前線,立即組織部隊向孟拱河穀挺進。
作戰會議上,史迪威風趣地把孟拱河穀的敵軍比喻為一隻大螃蟹,加邁和孟拱就是它的兩隻大鉗子。
經史迪威與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諸位將軍協商決定:廖耀湘的新22師打加邁,孫立人的新38師打孟拱。
孟拱河穀是孟拱河兩岸穀地的總稱,地形比胡康河更為險峻,寬50公裏,長200公裏,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又稱孟拱河)將穀地劈為兩半。穀地四周峭壁聳峙,重巒疊嶂。雨季一到,山洪暴發,平地皆成澤國。日軍不僅在孟拱河穀的險要隘口堅布山脈一帶布下重兵,而且儲存了不計其數的軍需輜重。穀地裏加邁和孟拱兩大重鎮隔江對峙,相距隻有30公裏,攻守相望,互為犄角。駐守加邁的敵軍是從胡康河穀潰退下來的敵第18師團,駐守孟拱的日軍是第53師團。
堅布山脈全是崇山峻嶺,參天密林,隻有一條狹窄的公路從深穀中穿過。日軍將第56聯隊部署在堅布山隘口,將第55聯隊部署在沙杜祖,利用有利地形組織防禦。
史迪威根據日軍已受重創,倉促布防的情況,采取了更為大膽的包抄迂回戰術。他命令,以新22師擔任堅布山隘口的正麵進攻;以新38師一部向堅布山口右側後迂回,將敵前後斬斷;以“加拉哈德”突擊隊和新38師一部,從左側向沙杜祖後方包抄,將當麵之敵包圍殲滅。
3月14日,各部隊開始攻擊。第二天,史迪威親自趕到擔任主攻的新22師第66團督戰。19日,新22師經整日血戰,一舉攻克堅布山隘口。
這一天恰好是史迪威的61歲生日,美國軍部特意為他空運來了家人為他自製的蛋糕,徐小冬等在身邊工作的中國官兵也特意為他做了一個生日蛋糕,上麵還用果醬標了“喬大叔生日快樂”的字樣。馬歇爾給他發來了生日賀電:“你的工作對這場戰爭和中國的未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戰鬥在順利進行。3月23日,新38師一部和“加拉哈德”突擊隊到達指定位置,開始和敵人展開了激戰。
日軍第18師團畢竟是一支作戰經驗極為豐富的精銳部隊,盡管經前期作戰兵力已折損近半,且被中美聯合部隊切成數段,但仍然頑強抵抗。3月26日,日軍集中全力向沙杜祖方向突圍。中美穿插部隊長途奔襲,立足未穩,沒能切斷敵退路,致使日軍殘部突出重圍,朝加邁方向逃竄。3月29日,中美部隊占領沙杜祖,肅清了堅布山中的殘敵。
堅布山戰鬥雖未達到全殲日軍的目的,但仍給日軍以重大殺傷,並且打開了進入孟拱河穀的大門。
就在中美聯合部隊勝利進軍的時候,英軍的英帕爾戰場卻出現了十分危險的形勢。
3月8日,日軍主動打破戰場沉寂,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15日,日軍3個師團突破欽敦江,進入印度境內。至3月下旬,英帕爾、科希馬等要地的英軍紛紛陷入日軍包圍。如果英軍一旦潰敗,日軍就會切斷阿薩姆至孟加拉的鐵路,史迪威率領的部隊,勢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蒙巴頓一麵調集部隊向英帕爾和科希馬增援,一麵要求倫敦和華盛頓向重慶方麵施加壓力,迫使蔣介石出動駐紮在雲南的中國遠征軍,以牽製日軍行動,削弱對英軍的壓力。同時,他也致電史迪威,要他速飛重慶,說服蔣介石火速出兵。
3月28日,史迪威飛抵重慶,立即會見了蔣介石。蔣介石已在前一天直接致電羅斯福,再次明確拒絕派雲南的遠征軍部隊向日軍出擊,當然也不會接受史迪威的勸告。
但是,由於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北取得的一連串勝利讓全國人民大受鼓舞,也極大地增強了國軍各個戰區官兵的士氣,他還是同意向利多空運兩個師,即第50師和第14師,以加強緬北的攻勢。史迪威立即與有關方麵聯係,確定了具體的空運計劃。
3月30日,史迪威從重慶直接飛抵孟關,這裏已經建立起了機場。
此時,史迪威麵臨著十分艱難的選擇:當麵之敵已遭受重創,正倉皇後撤,恰是乘勝追擊,包圍殲敵的大好時機。但是,英帕爾的日軍已嚴重威脅緬北戰場的側後,萬一英軍頂不住,日本人就會切斷中美聯合部隊的退路和後方供應線,繼續前進無疑將冒很大的風險。
必須首先弄清楚英國人是否有堅守英帕爾的決心和力量,史迪威立即致電蒙巴頓,要求在阿薩姆召開軍事會議,以研究目前的形勢和盟軍的行動方針。
4月3日,史迪威在阿薩姆的美國空軍基地會見了蒙巴頓和斯利姆等人。他首先提出,可以從北方作戰司令部抽調在第一次入緬作戰時曾救援過英軍的新38師孫立人部,協助英軍防守英帕爾。
蒙巴頓深深感到,如果讓中國軍隊來協助防守英帕爾,恐怕和把英帕爾丟給日本人一樣不幸。所以,他堅定地向史迪威表示,英軍絕不會從英帕爾後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