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青春殘酷物語

  第一次去北京投石問路,我接受了蔡哥的建議,懷著恐懼而矛盾的心情,給父母留下了一封信——

  爸爸媽媽:

  你們好。你們看到這封信是我既盼望又害怕的事情。

  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所謂溝通最好的方式。更加不確定的是,理解的程度會有多少,又會有多少誤讀呢。你們看後是會難過、感動、安慰還是憤怒?我真的不知道。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爸爸看到發表在《中國青年》雜誌上那篇文章的激烈情緒,甚至不給我解釋的機會。雖然它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我還是想說說自己當時的想法。最初的時候就是為了一張叫做《青春無悔》的正版CD。同時,我知道爸爸一定會看到那篇文章,我希望您能感受到我在內心深處對您特定時期尷尬而困頓心態的理解。可您竟然會認為我是在窩囊您。我實在很委屈,加之雜誌又印錯了名字,實在是火上澆油。沒想到,幾年後類似的誤解調了個兒,那天被“炒”回家,本來也沒覺得怎樣,一回來就接到爸爸的電話,非要問個所以然,繼而直接問,是不是被人家解雇了?我也不知怎麽想的,就覺得爸爸在諷刺我,放下電話就哭得個稀裏嘩啦。給蔡哥打電話傾訴,他說,你怎麽能這麽想呢,這隻能證明你爸爸早有預見嘛。唉,如此多相像的誤解。也隻能試一試了,目前我沒有更好的方式。印象中這是我第二次與你們用這種方式交流,上一次大概還是上預科班的時候,當時是寫給爸爸的。

  首先要坦白,這次去北京並非為看什麽演唱會,想來爸爸媽媽多少也有所感覺。你們總說我藏得住,其實你們還不是不動聲色地看在眼裏。本來自作聰明地以為說是看演唱會不像說散心那麽讓你們擔憂,寧可你們對我不滿也不想聽到長長的歎息。哪知媽媽第一反應竟然是和誰去。可憐天下父母心,媽媽真的令我無話可說。

  那天爸爸告訴我關於《時尚》雜誌的招聘信息,我心裏蠻感動的。我知道爸爸並不喜歡這樣的雜誌,而且從你們本心來說,並不希望我離開西安。但是,你們也許看出了我不快樂或者希望我有更遼遠的天空。這讓我覺得自己現在做出這樣的抉擇對你們也就不會太突然了。我這次去北京是為了找工作,更具體地說,是到我喜歡的欄目去尋找機會。事情未成就說出來本不是我的性格,原因我後麵會說。

  這件事情我是完全以自己的方式在折騰的,寫信和打電話。

  別人幫不了我,我也不想一開始就求助於別人。我和欄目組已經約好了,這才是我北京之行的真正意義。

  事實上我很清楚,那些欄目未必適合我,我也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但既然想到了不試試怎麽會甘心呢?如果說這是一次試飛,那麽即使摔下來,我也認了。而且,也許撲棱過就老實了,心也就安了。

  劉叔叔雖然多次表示幫我,但我希望盡量能以自己的能力達成。朋友們說,我這張牌是要打的,畢竟機遇更重要。但我還是很猶豫,在異地不知有什麽事需要幫助,我希望能盡量減少麻煩人家的次數。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就找人家,恐怕太說不過去了。而人家能幫會幫到什麽程度亦是未知。何況,靠自己總是最紮實的。關於“半邊天”就是另外一件事了,一件我行我素,無論你們理解與否我都會堅持去做。具體情況寫給主持人張越的第一封信說得很明白,你們看過就會知道了。

  促使我堅定地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在你們看來可能是極小的事:先是妹妹們都考上了大學;再就是菁菁不經意地一句話,說在他們眼中我都成了眾矢之的了。我心裏很難受,我是那種非常在乎別人看法的人。這是我的弱點之一。

  上次從昆明回來,媽媽那些話太令我難忘了。媽媽說,我昨天晚上終於睡了個好覺,前些日子一直睡不好。我說,那就好嘛。媽媽又反複說了多次,見我如此遲鈍,她隻好直言道,就是因為你一直在外麵,我太擔心所以睡不好。我聽後有震驚的感覺,真會是這樣嗎?僅僅是小別幾天,那我如果在外地工作,媽媽會是多麽的操心和不安呀。緊接著是一次與爸爸走在路上,不知說到了什麽,您說那你去唄,你去聯合國我們才高興呢。或許是我太脆弱了,那時我覺得自己的心都要碎了,我到底要怎麽樣,才會讓你們開心呢?我委屈了自己你們卻並不開心。本來,這封信我想徹底離開西安時再留給你們,可一位知交說,我要那麽做的話對你們而言就太殘酷了,於是我聽了他的話,雖然我知道自己會因此遭遇尷尬。

  我所有這些事他都知道,他欣賞我鼓勵我並且給予我很好的建議,包括與你們的交流方麵,我口中的爸爸他認為是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他要我和爸爸多交流,以獲得更多的“叢林法則”。他令我鼓起勇氣和爸媽作這次真誠的交流。或者還能得到一些較為具體的幫助。

  我已經想好了,這次行動最好的結果當然是能到那個欄目做臨時工,最差就是死了心回來找份穩定的工作踏實地結婚過日子。

  不過,我是一定要作最大的努力和掙紮的。本來,我是抱著逼上梁山、破釜沉舟的心態。可他說這樣不好,畢竟吃苦不是目的。

  媽媽,其實我並不像你想象中那麽分不清主次,那麽理想主義。年齡已帶給我太大的壓力,我沒什麽信心能碰到合適的人。

  結婚生孩子對我而言就是件事兒,我不敢再去奢談什麽愛情,隻是姑姑常說的什麽年齡對生孩子的影響令人很是煩躁,現在真的是不想生,年齡太大了生,卻一定會老得很快。爸爸一定很不屑我的這些顧慮,可我卻比你們更知道現在的男人。不能自欺欺人,現在是人性張揚的時代。

  我當然不想婚姻出什麽問題,如果能睜一眼閉一眼就過去的話。我如果將來真的會離婚,爸媽千萬別太傷心,現在什麽都是可能的,什麽都是要麵對的。媽媽希望我被疼愛被嗬護,但這不一定能長久,蔡哥說得很對,要隨時保持與他人合作幸福的能力。

  媽媽說我以前太傻,我卻覺得自己從沒有純粹地追求過愛情。我最想結婚的時候,想的也是千萬要讓姥姥看到呀。但我也一直認為從一開始就直指婚姻,人生恐怕也是寡淡的了。從前的那些,是與不是,就隻當有過吧,我現在會踏踏實實考慮婚姻的。

  這個博士你們再考慮下吧,我覺得還可以,如果他對我一直很好,你們又不反對,可能我真會嫁給他。愛情可以不被祝福,但婚姻絕對不行。你們要實在接受不了,我就放棄。當然,現在說這個並不現實,因為我要去北京這個事他還不知道,知道後會是什麽樣的反應還很難說,現在年輕漂亮的女孩兒滿街都是。但我去北京的心意已定,這事兒就隨緣吧。

  事實上,北京之行對我而言目的強於理想,這或許也是你們希望的。理想是方向,人能達到的隻能是目的。其實,到現在我都沒弄清楚自己想要過的是什麽樣的生活,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麽。我總覺得自己喜歡閑適簡單的生活,但一路行來,像是南轅北轍。自己的經曆和別人的故事告訴我,男人的臂膀是並不安全和完整的,人終究要有自己的天空,尤其是女人。失去自我是世界上最可怕可憐的事。所以爸媽放心,將來我絕對不會做什麽全職太太的。

  爸爸媽媽,從小你們對我進行的是挫折教育,它也許適應於像你們這樣堅韌好勝心強的人,而我其實相對脆弱敏感。所以,這樣的教育對我而言並不合適,它打掉了我所有的自信。也許我真的更適應現在提倡的賞識教育。但我並不怪爸爸媽媽,對自己也不再自責,會有多少人像羅納爾多那麽幸運呢?那麽早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位置。還要找多久,我也不知道。我隻是非常抱歉,一直以來,都沒能讓你們以我為榮。請你們相信我,我向你們希望的方向努力過很多次,但我真的做不到。人說性格即命運,或許於我是絕對的。但是,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朋友們都說我是那種生命力特別頑強的人,像茵茵碧草,春風吹又生。

  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麽對《激情燃燒的歲月》毫無感覺。或許它真的是一部以下一代角度看父輩的片子。從前,我看到爸媽偶爾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爭吵,甚至說出彼此傷害的話,就會覺得婚姻是多麽無奈和蒼涼。可現在不會了,有時聽到你們拌嘴,甚至會不禁莞爾。我會想起石光榮暴雨夜裏起來給倭瓜打傘,褚琴雖然絮絮叨叨滿是埋怨,卻始終站在丈夫身邊為他打傘。這是感情行至一定階段的另一種況味吧;戲中還有一段老年的石光榮說,我整天躺在床上仰著個下巴頦等你了解你倒是來呀。褚琴說,你倆眼兒瞪得跟大眼兒賊似的,我敢呀。說罷一起大笑。我說了爸爸別生氣,我覺得挺像我小時候對您的感覺;甚至,石光榮身上隱約有爺爺的影子,清瘦孤獨的身形,固執堅定的個性,以及對國家民族的那種真摯感情,還有爽朗的笑聲和外衣上套著羽絨背心的穿著方式,無不讓我感到親切。這個片子不知妹妹們看到會不會有我這樣強烈的共鳴感?3歲一個代溝真的是很無奈的事。曾以為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在這樣的故事裏感動。沒辦法,不知是什麽把我們隔開了短短卻彌合不上的距離。

  爸爸媽媽如果想我的時候,可以多想想我在家討厭的地方:比如總和你們搶電視遙控器,常把屋子弄得亂糟糟,你們也不必再聽到我用你們不喜歡的語調講電話……

  但我也有一些建議一定要跟爸媽認真地說說,希望你們在這些地方能聽我的:爸爸請你把牛奶倒進碗裏,再放入微波爐裏加熱,塑料袋與奶同熱真的不好。這不會費你太多事的;爸爸媽媽請注意,喝奶前一定要吃點饅頭之類的澱粉食物,不然喝了也是白白流失掉,不吸收的;媽媽最好能接受爸爸的建議,開始長跑鍛煉吧,隻有這樣才是麵對疾病最積極的姿態。下決心吧媽媽!請爸爸媽媽再不要刻意委屈自己為我留好吃的,隻有你們長壽健康才會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想我開心嗎,記得我這個建議;媽媽,我真心希望你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雖然你也許覺得已經太晚了,但這真的很重要,它有助於你擁有健康明朗的心態。你給自己越多的快樂就是給我和爸爸更多的幸福;爸爸,關於健康方麵的事要多聽媽媽的。但她如果因為愛總在下午給你做過多的飯,還是要委婉拒絕的。

  每當爸爸或媽媽遲點回家,或者晚點起床,我真的都會很緊張。你們珍愛自己就是愛我的最好方式。

  爸爸媽媽,信就寫到這裏了,時間有限,無法多寫,有的尚未想到。無論你們對我寫到的事情持什麽樣的態度,我都希望能得到你們的理解和鼓勵。

  北京對我真的就是一團迷霧,但我無論如何也要讓自己心甘。

  祝:健康平安幸福我愛你們

  揚揚

  2002年9月19日

  附:寫給《半邊天》張越的第一封信

  殘酷的青春——與你談談“米花兒”和好朋友的故事我是在一種被稱作紙醉金迷的音樂情調中寫這封信給你的。

  外表曖昧妖嬈,骨子裏憂鬱而溫暖。

  從前對你的節目並沒有特別的喜愛,多少覺得你語鋒雖然聰明,卻有點刻薄不夠厚道。初期對你印象的改觀緣於半邊天周末版,雖然看得不多,卻覺得它有一種我喜歡的東西在其中,比較接近於原汁原味的生活。而且你的主持風格似乎也有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大概是更平和更不動生色了,我喜歡這樣的你。雖然有時會覺得你難免刻意地帶領你的被訪者朝你理解的方向走,也算白璧微瑕吧。

  真正覺得你是我喜歡的主持人,還是因為《半邊天》第一個三八節晚會——《我們》。你的從容、你的勇氣、你的平等,罕有主持人能夠做到。

  我知道人在江湖的道理,所以,雖然能理解你對自己節目的播出時間不滿,還是覺得,“黃金時間”就如羅大佑曾幻想的黃金天堂,那裏也許不隻束縛你的夢想,還會讓你的本我失落或者墮落。個人看法而已。

  有點扯遠了,再說回《我們》。好幾天,我和好友一打電話就不自禁地說起劉小樣那句“寧可痛苦不要麻木”,真的是感覺驚為天人,又非常慚愧。當我們兩個曾經所謂的文學青年成天探討如何套住小地主的時候,一個農村婦女卻在這麽努力地“讀”電視,這麽認真地關注自己的心靈。繼而,我在北青報上看到了你關於《我們》的約稿,其中提到節目播出後劉小樣的態度,對你和劉的欽敬之情油然而生。你和劉小樣仿佛是相互成就的關係。電話中和好友聊著聊著,先是隨口說說,既而就認了真,我總是這樣,不想則已,想到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有關態度於我,執著是天性,寫意是期望。)

  這件事情就是與你麵對,談談我和她的曾經、現在和憧憬的未來。對於我們,這件事很像年輕女孩子都樂意去照的刻意美化的寫真照片。是一種青春的紀念。不同的是,寫真照盡力留下了完美——大多數人眼中的青春。真實的青春呢,就是這樣的談話,就是一部日本電影的片名《青春殘酷物語》。

  如果你接受的話,請回信。

  米花兒

  2002年4月7日

  雖然給父母留下一封肺腑之言的長信,雖然口口聲聲說還想再撲棱一下翅膀,但我心中其實更多的還是茫然,最心底的聲音也許隻是想逃離之前那種空虛無聊的生活。《張越訪談》中那個農村婦女劉小樣的一句話仿佛是對我的當頭棒喝:“寧可痛苦,不要麻木。……我不要什麽都不知道就覺得很快樂。”她淚流滿麵,我無地自容。

  當然,家人不可能明白我複雜而迷亂的心情,因為我一直以來的東跳西蕩,他們很自然地以為我的心更高了,要去北京闖闖。

  臨行前,氣氛熱鬧而悲壯,表姐在酒店開了包間,大擺送行宴。家人們的祝福溫暖而輝煌。我有些恐懼。爸爸致辭感謝時,媽媽突然哭起來,是那種想控製而不能的抽噎。我突然有些後悔:不離開就無法找回自我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留下來就意味著趁現在還算鮮嫩,趕緊找個條件好的把自己嫁出去,然後相夫育子。可是,仔細回想,這麽多年我除了執著於尋覓一個誌趣相投,懂我寵我的男人,所謂的靈魂伴侶,然後跌得滿心傷痕,做過什麽值得自己、父母為之自豪的事呢?我這個沒有理想的傻孩子到底該怎麽辦呢?

  我正想著,一向會給人“意外”的二妹起身發言。我已記不清楚她當時說了什麽,能確定的是那段話令滿座皆驚,我則深感震撼和溫暖。大意是說,她一向欽羨我,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追求想要的生活,且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她希望將來能像我一樣精彩!

  事實上,我並不如她想象的那麽堅定自信、目標明確。對我而言:北京之行前途未卜,留在西安已能看到未來。

  家人的關愛是我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親戚們幾乎傾巢而出,陪著傷心的媽媽,到火車站為我和爸爸送行。此時正值深秋。

  我現在已完全不記得在火車上,和爸爸都說了些什麽,總之氣氛有些尷尬。到北京後,我暫時居住在表姐夫的爺爺家。晚上,爸爸和早已聯係好的北京同學吃飯,並拜托他們照顧我。

  第二天,爸爸隨我一起去找那個已聯係好的欄目組,那兒管理很嚴,他隻能目送我走進去。雖然從前在西安這種毛遂自薦的事我做過不少,臨行前的氣氛還是給了我不小的壓力。我找到主編,依然因為一張娃娃臉,被當作來實習的在校大學生。我忙向她說明情況。她略一沉吟,說你從來未做這行,就先到資訊組鍛煉吧。然後又意味深長地補充一句,你在這裏大概幹不久的。

  雖然覺得主編的話有些莫名其妙,但因為有了安置,淩空的心終於放了下來。我這才注意到在這偌大的像舊工廠一樣的長形房子裏,每個欄目組都隻有10來平方米逼仄的空間,滿當當擠著或坐或站的年輕人。主編看出我的疑惑說:這裏沒有固定的辦公桌,兩台電腦是組裏人共用的。這兒的工作環境的確在我意料之外,但想到自己能成為這個欄目組的一分子,還是有些新奇興奮。

  惦記著大鐵門外的爸爸,我匆匆辭別主編。見了爸爸隻能報喜不報憂。他已做了身為父親能做的一切。爸爸在身邊的時候總覺得尷尬,沒有話說。他走了,我的心更加空落。

  來到北京,終於體會到“七歲”口中“大而空的城市”。從表姐夫爺爺家到工作地方單程就要3個多小時,為了不影響工作,我必須找到新住處。人生地不熟的,我想到了以前偶識的李姐姐,再次向她求助。雖然她那裏已有女孩同住,但還是接納了無依無助的我。

  現在真的無法想象,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間,住了3個女孩子;一張1米5的雙人床,擠了3個年輕的身體。當時的我,絲毫不感覺狹小、窘困。一種從未經曆的生活吸引了我。此時,西安的家已裝修停當,屋裏的卷簾、裝飾燈都是我精心挑選的。150平方米的房間,讓爸爸媽媽更覺得空落、寂寞。我的臥室與書房通常是緊閉的,裏麵擺著我各個時期自戀的寫真照片。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