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開始記事起,就擁有一個堅定而懵懂的理想——當科學家。這是爸爸賦予我的理想和追求。我隻知道當科學家是最偉大、光榮的。
現在的孩子大概從小有這樣理想的不多了。因為時代變了,他們更多被期待著成為:當官的、賺大錢的、明星……主流價值觀強烈地影響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們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衣食住行傾力而為,各種學習班、特長培訓班更是精挑細選不敢遺漏。父母憂慮辛苦,孩子身心疲憊。彼此間似乎是理解的,卻越來越疏離、隔膜,甚至相互仇視。似乎從我們那時候開始,這樣的情景劇就周而複始,永不落幕。
在我看來,我和他們最大的區別是:他們身負很多的壓力,我身上隻有一個壓力,重量卻不相伯仲。
後來才知道,父母經曆了中國曆史上相當特殊的時代,他們最好的年華是在無奈、激情與混亂中度過的。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所有曾經的理想都灰飛煙滅。可惜,當時我無法懂得他們的辛酸與不甘。
我小時候有句話相當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身上所謂唯一的壓力,就是數學。爸爸說他從小就喜歡數學,解題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相信一脈相承,女兒能實現他未竟的理想。然而,上天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他看來聰明伶俐、能說愛笑的女兒,一見或者聽到數學題,就會變得緊張、遲鈍,很長時間都離不開手指的幫助。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才上到小學二年級,數學竟然考了78分。我清楚記得爸爸當時像受了侮辱,憤怒的麵孔有些扭曲。他當時一定想狠狠地揍我一頓。不記得是由於家人的保護,還是我那張100分的語文試卷,爸爸終於沒有將拳頭落在我身上。
噩夢開始了。一直到現在,因數學而起的陰影仍在我心頭籠罩,驅之不散。我很少記得自己的夢,但有關數學考試或做數學題的夢時常造訪,而且一覺醒來,總是記憶深刻。
那天,看一個電視招聘的節目,職位是會計。其中一道題目是,四個數字,讓選手們用加減乘除算出24的結果。那兩個女孩用了不足1分鍾,都順利過關。我還一片茫然著。心裏突然覺得十分委屈,淚珠滾滾而來,嚇壞了一旁的愛人,忙問我怎麽了。我抽抽噎噎地說:“為什麽我就不會呢?為什麽人家就能這麽快算出來呢?我真的比她們笨嗎?”他把我緊緊摟在懷裏,說:“不會又有什麽關係呢?我理解你的心情,可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你為什麽總要以己之短比人所長呢?”
話是如此,很有道理,但是所謂情結不是那麽容易打開的。
記得小時候,爸爸常說,數學是每個人都應當掌握的技能,為什麽別人都能做到,就你不行呢?記憶中,爸爸從沒有正式打過我,他隻在言語憤激時順帶有些動作。那時爸爸最常用的懲罰手段是麵壁思過。最早地點選在廁所。後來因為媽媽“告密”,爺爺、姥姥都嚴肅批評他後,我的思過地點就改在空曠的陽台或者客廳了。
關於童年與少年的記憶在我心中已經一片混沌,常常張冠李戴,卻又沒有太大區別。自從數學一蹶不振後,父母原來恩賜給我的一些課餘活動,諸如繪畫、舞蹈等全體收回了。記憶中父母本來是很重視對我的“體驗式”教育的,3歲起,就不辭勞苦帶我遊曆祖國的壯美河山,上小學後也基本是每年帶我去一個地方。
這項活動上初中後徹底畫上了休止符。
上小學後我就離開了姥姥家,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相當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適應家裏那種嚴肅而安靜的氣氛。二年級起,我就不再是好學生,“三好”也從此與我無緣。我非常沮喪,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數學成績會這麽差,不明白為什麽有些題目明明會做卻又粗心做錯,不明白為什麽我那麽怕爸爸卻還總是做錯題讓他生氣,不明白為什麽有時提前找媽媽檢查過了爸爸還能找出錯來……我越來越害怕爸爸,在美術課上我的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就是——“爸爸生氣了”。
我很希望看到爸爸的笑容,很渴望像兒時那樣躺在他的臂彎裏,他用密密的胡子茬紮得我邊躲邊咯咯笑。可是,爸爸那時看見我很少會有明媚的心情,他回來就意味著檢查數學作業,意味著找到錯誤後的怒吼,意味著我怎麽努力也忍不住地哭泣。而我的哭聲會更加激怒他,就像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長大後,我常常反思那時的自己,多少孩子是在打罵甚至棍棒中成長的呢?為什麽那麽多人安然度過,能輕鬆地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我卻做不到呢?爸爸後來也常對我講,現在不敢再說你了,當時如果對你進行“賞識教育”,也許就不一樣了。當曾經那麽固執的父親對我說出這樣一番話,淚水又不爭氣地湧了出來。
其實,我幾乎沒有埋怨過爸爸,我一直都理解他的“恨鐵不成鋼”,我隻是恨自己為什麽不會做數學題,卻一直健康地活著。
現在很推崇“賞識教育”,有些父母卻不能領悟它的本質,一味放縱,於是現在自私、冷漠、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越來越多。仔細想來,爸爸當初對我確有些“過猶不及”,更不湊巧的是,他偏偏遇上一個極其敏感的女兒。
其實,爸爸不必對當時的所為過多自責,“賞識”與“懲罰”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如何拿捏隻能是因人而異。因人施教才是天下父母真正的“教育寶典”。現在很多成績優異孩子們的父母寫就的“成才秘笈”,令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蜂擁而上,一時洛陽紙貴。他們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我現在深知,所有的教育都必須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進行,還要注意時常地“換位思考”。而且,成績真的並非第一要義。否則,很可能落了“邯鄲學步”的下場。雖說是異中存同,但世上從來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遺憾的是,有關這些,我和父親當時都無暇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