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冷熱交替,跌宕起伏:

  錯綜複雜的俄美關係

  2002年11月初,普京總統訪問北京,在中方安排下登長城。當普京在眾人簇擁下拾級而上時,俄羅斯代表團中有人出言提醒,年初美國總統小布什在此登長城,一直登上了第三座烽火台。普京聞言笑道:“我不準備同布什先生競賽。”果然,普京行至第二座與第三座烽火台之間就打道回府。此情此景中,普京這句頗似玩笑的話,決不是指登長城那樣簡單,它蘊涵著普京對俄美關係發展的深謀遠慮。

  一、舉足輕重的美國因素

  俄美關係在俄羅斯外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一)主要的外部製約因素

  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憑借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積極謀求世界霸權,是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和重振大國地位的主要外部製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按照西方模式進行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的社會轉型,實力一落千丈,俄羅斯已經不再是美國的敵人。但由於曆史和文化傳統,以及現實的利益追求的差異,俄美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盟友;而俄羅斯又擁有可以與美國相抗衡的戰略打擊力量和經濟軍事科技發展潛力,更被美國鎖定為可能對美國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潛在的主要對手。因此,美國歡迎俄羅斯西化,但並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強大。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目標的重要方麵就是保證俄羅斯順利走向民主化,繼續大而不強、弱而不亂。來自美國的對手鎖定,以及隨之而來的防範心理和不斷打壓俄羅斯生存空間的遏製措施,對俄羅斯的國家發展和安全,對俄羅斯重振大國地位構成不小的壓力。這種利益追求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能通過哪一方單方麵讓步來解決,隻有在發展關係的互動中找到利益的平衡點,從而實現戰略妥協。所以,對俄羅斯來說,即使不指望從美國方麵得到多少具體而實在的回報,就是從為俄羅斯複興大業減輕外部製約壓力出發,也應優先考慮俄美關係。

  (二)俄美關係製約著若幹重要的外交關係

  在俄羅斯的對外關係中,除俄美關係之外,重要的有俄羅斯與歐盟關係、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關係、俄日關係、俄印關係等,而這些關係都受美國因素的影響或製約。比如,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是俄羅斯對外戰略的重點。但在俄美歐三角關係中,俄歐關係的發展受到美國與歐盟關係的嚴重影響。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加快,歐盟對美國的獨立性日益抬頭,對美國單邊主義批評增多,歐盟和俄羅斯的任何接近都會讓美國產生無限的聯想。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絕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和歐盟拉近關係,如果俄羅斯和歐盟攜手合作,再聯合中國一起對美國說不,那對陶醉於霸權地位、單邊主義惡性膨脹的美國來說,將是災難性後果。由於美國具有的超強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與歐盟在社會製度的價值觀念和戰略利益等方麵的一致性,加上傳統的盟友關係,盡管在冷戰結束後,美歐之間的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但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至少歐洲大國,不論是德國還是法國,不願意也不可能和美國鬧翻。在俄美歐三角關係的互動中,美國掌握著主動權,不論是抬俄抑歐,還是對歐懷柔、對俄用強,美國在俄美歐三角關係中的政策調整都會嚴重影響到俄歐關係。何況,歐盟加快一體化進程,勢必拉近俄歐關係;俄羅斯為實現全麵複興,也會把戰略視角轉向歐洲,俄羅斯和歐盟關係的發展勢所必然。對此,美國絕不會坐視不管,放任自流,勢必在美歐俄三角關係中爭奪主動權,這必然影響到俄歐關係的發展。

  另外,對俄羅斯來說,在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美國霸權主義惡性膨脹、地緣政治形勢惡化的背景下,發展與中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舉措。但是在俄美中三角關係中,美國也是主要因素。在推行控製歐亞大陸,維護和加強全世界霸主地位的全球戰略的過程中,美國最擔心的是俄羅斯和中國按照自己的道路和模式實現複興和崛起,並且形成抗衡美國的同盟關係或者準同盟關係。為了防止俄羅斯和中國結成反美統一戰線,美國利用實力和戰略優勢,居中製衡,竭力使中美關係和俄美關係高於中俄關係。所以,美國不論是使用“冷俄熱中”還是“冷中熱俄“的手段,都會影響到中俄關係的發展。

  二、又合作又鬥爭的關係進程

  針對俄美關係的重要性,普京執政後,也把發展俄美關係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調整對美政策。俄美關係大致經曆以下幾個階段:

  (一)非敵非友:被防範、受擠壓

  第一階段從普京入主克裏姆林宮至“9.11事件”爆發。普京執政之初,俄美關係由於北約東擴、科索沃戰爭和車臣戰爭而處境艱難。美國以違反人權為由,不斷批評俄羅斯發動車臣戰爭侵犯人權,製造人道主義災難,對俄內政橫加幹涉。2000年2月,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會見所謂車臣共和國副議長巴薩耶夫,指責俄在車臣侵犯人權。布什入主白宮,就任美國總統,頗有西部牛仔彪悍之風,對俄羅斯采取強硬立場,使俄美關係雪上加霜。布什從美與俄的關係是戰略夥伴關係上開倒車,把美俄關係重新定位為非敵非友,加大對俄羅斯的防範和擠壓:布什上台沒幾天,就以在美國從事間諜活動為由,驅逐51名俄羅斯外交官,規模在兩國關係史上頗為罕見;美國警方逮捕了前來訪問的白俄聯盟秘書、普京1996年到莫斯科任職時的直接上司博羅金;美國政府官員還會見被普京打垮的車臣政權組成的流亡政府的外交部長,對俄羅斯內政橫加幹涉;美國甚至在核報告中仍然把俄羅斯列入美國要實施核打擊的七個國家的名單;同時,美國積極滲透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擴大在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的影響,促進他們對俄羅斯離心離德。

  在這種狀況下,普京政權在基本延續普裏馬科夫的對美政策的同時,認為俄美關係建立平等夥伴關係不現實,對美政策必須本著務實態度。在務實態度下,俄羅斯極力避免俄美關係出現不可逆轉的惡化。同時,積極開展多邊和雙邊外交,加強與中國、印度的戰略合作,努力維護在獨聯體中的主導地位,積極推進多極化,以平衡俄美關係降至冰點所帶來的戰略劣勢。對美國加緊打壓俄羅斯的做法,俄羅斯也加以抗爭,如對美國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以牙還牙,也驅逐美國駐俄羅斯的外交官;對美國橫加幹涉車臣問題針鋒相對地加以駁斥。

  (二)戰略妥協:放棄大國心態

  第二階段是“9·11事件”後到伊拉克戰爭前。“9·11事件”發生後,普京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改善俄美關係的良好契機,果斷謀略,調整對美政策。

  普京積極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9·11”恐怖襲擊發生後,普京是第一個打電話給美國總統布什的外國領導人,對美國遭到恐怖襲擊表示慰問。當美國鎖定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是“9·11”恐怖襲擊的罪魁禍首,並發動旨在打垮支持庇護基地組織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反恐戰爭時,俄羅斯堅決支持美國的國際反恐行動,並積極與美國進行反恐合作。俄羅斯向美國提供反恐情報,為美國飛機飛越開放領空,為美國運輸物資提供空中走廊,允許美國使用中亞的軍用機場,讓美軍進駐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並且向反對塔利班政權的阿富汗北方聯盟提供武器裝備,支持他們向塔利班政權進攻。俄羅斯的積極支持無疑為美國在短時間內取得阿富汗反恐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指出的是,俄羅斯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全麵與美國合作除了欲改善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的考慮之外,還有借反恐戰爭搭便車解決車臣問題,減輕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改善俄羅斯南部安全環境的意圖。

  2.對美國進一步退讓,以謀求戰略妥協

  具體表現在:

  第一,認可美國單方麵退出《反導條約》。《反導條約》是美國與蘇聯簽訂的旨在保持雙方均勢的條約。退出《反導條約》是美國部署導彈防禦係統,從而謀求絕對安全和絕對戰略優勢的關鍵步驟。俄羅斯以前曾經發誓要堅決反對美國退出《反導條約》,但是到2001年底,美國單方麵宣布退出《反導條約》,普京總統隨即發表電視講話,輕描淡寫地說美國退出《反導條約》是一個錯誤,聲稱美國退出條約並不意外,不會對俄羅斯的安全利益造成傷害。

  第二,與美國簽訂《進攻性戰略武器削減條約》(又稱《莫斯科條約》,因為這個條約是布什總統2002年5月訪問俄羅斯與普京總統在莫斯科簽署的)。這個條約僅有三頁、約500個詞,基本上貫徹了美國的意誌,所以被布什稱為劃時代條約。該條約約束力非常小,自由度非常高,雖然使俄羅斯能夠在其經濟能力許可範圍內保持大致與美國對等的戰略力量,但從長遠看,美國獲取的利益更大,用布魯金斯學會的軍控專家的話說是,俄羅斯得到一個條約,而美國得到一切。

  第三,容忍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和向格魯吉亞派駐軍隊。阿富汗反恐戰爭結束後,美國除了在阿富汗留有大量軍隊之外,繼續保持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軍事基地,絕不會輕易放棄夢寐以求的中亞戰略走廊。除中亞之外,美國也向格魯吉亞派駐軍隊。盡管對美國擠進傳統勢力範圍的行動心存疑惑和警惕,但俄羅斯從俄美關係大局出發加以默認。

  第四,軍事上收縮。2001年10月17日,普京總統宣布將在2002年和2003年開始撤出俄羅斯在古巴和越南的軍事基地。這除了為了節省軍費開支之外,也有通過軍事收縮的舉動進一步取信美國的考量。

  值得指出的是,采取對美退讓、謀求戰略妥協是俄羅斯放棄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帝國心態,基本接受美國實力和戰略優勢的務實之舉。《反導條約》的終止標誌著俄羅斯已經擺脫帝國包袱。

  3.能源合作消融戾氣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石油消耗量占全球的25%。美國自產石油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不得不大量進口。而美國的進口石油主要來自海灣地區。海灣地區是多事之地,一旦發生大的動蕩,就威脅著美國的能源供應,因而美國政府開始改變能源戰略,其中主要內容是減少對歐佩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依賴性,尋求石油來源分散化。

  美國調整能源戰略為能源產量和出口大國俄羅斯進軍美國石油市場帶來千載難逢的良機。普京也抓住機遇,在2002年2月,俄羅斯總理卡西亞諾夫訪美時,美國提出要加強俄美兩國石油貿易合作;5月,美國總統布什訪問俄羅斯,與普京總統發表關於新能源對話的聯合聲明,提出俄羅斯提高對美國的能源出口,雙方加強在裏海地區能源合作,美國擴大對俄羅斯的能源投資;10月1—2日,俄羅斯與美國召開能源合作峰會,提出美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美國投資俄羅斯的油氣勘探與生產和運輸基礎設施等方麵,並向俄羅斯出口設備和技術;11月22日,普京和布什在俄羅斯普希金城會晤,發表《關於發展俄美能源對話的聯合聲明》,聲明高度評價俄美能源峰會的成就,提到美國把7月份首批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輸入美國戰略儲備庫,強調修建深水港口出口俄羅斯石油的迫切性,指出雙方歡迎俄羅斯公司向美國進出口銀行和國外私人投資機構貸款,以保障俄羅斯發展能源工業及其運輸係統所需要的資金。在俄美兩國政府的推動下,俄美能源合作取得顯著進展,推動了兩國關係的發展。

  4.俄美關係大幅度改善

  “9·11事件”後,由於普京抓住機遇,果斷謀略,積極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俄美關係大幅度改善。主要表現在:

  ·俄美建立了新的穩定合作關係。2002年5月,發表了美俄新型戰略關係的聯合聲明,宣告俄羅斯和美國已經成為夥伴和朋友。這就從非敵非友的定位上進了一步。

  ·改善與北約的關係。北約是美國主導的政治軍事組織,是美國打壓俄羅斯的主要工具。“9·11事件”後,隨著俄羅斯在反恐等領域與美國合作,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實現了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新的製度性聯係,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定期會晤機製正常化。2001年下半年,普京總統和北約秘書長成功實現互訪,普京甚至還訪問了北約總部。成立新的俄羅斯與北約的常設聯合理事會,則是“9·11事件”後俄羅斯與北約關係提升的最重要的成果。這種所謂20國合作機製,使俄羅斯有機會作為平等一員參與北約事務,在一係列事關國際安全問題上參與北約的討論和決策。

  ·美國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加強了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美國政府進口俄羅斯石油,加大了對俄羅斯能源領域的投資額度。

  ·普京和美國總統布什建立了較為親密的私人關係。由於反恐合作,俄美關係升溫,俄美首腦交往頻繁,建立了親密的個人關係。布什對外界說,“我從普京的眼中就看出這是一個可以與之打交道的人”。

  ·美國在車臣問題上對俄羅斯讓步,實際上支持俄羅斯在“9·11事件”後把在車臣的反分裂主義戰爭變成反恐戰爭。“9·11事件”後,作為對俄羅斯全麵支持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回報,美國在車臣問題上一度調門放低,承認基地組織支持了車臣武裝,甚至宣布三個車臣組織為恐怖組織,盡管美國並沒有放棄反恐的雙重標準。另外,美國還向格魯吉亞施加壓力,要求格魯吉亞政府驅逐活躍在格魯吉亞潘傑西峽穀地區的車臣武裝,封鎖與車臣的邊界。(三)衝突頻發,摩擦加劇

  第三階段,伊拉克戰爭及以後。俄美關係進入;中突頻發期。這一時期俄美關係的基本走向是逐漸降溫,摩擦多於合作。

  1.伊拉克戰爭上的不同觀念

  俄美關係在“9·11事件”後的升溫並沒有延續多久,一年多後的伊拉克戰爭開始了俄羅斯和美國的新一輪較量。美國借反恐之機,進一步鞏固了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其單邊主義也進一步膨脹,政策中的強權主義和黷武主義也明顯增強。隨著先發製人戰略的出籠,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拉開了改造中東計劃的序幕。

  美國和英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動武,遭到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的強烈反對,法國和俄羅斯揚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對授權美英對伊拉克動武的決議使用否決權。美英繞過聯合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俄羅斯與法國、德國堅定地站在一起,組成了以三國為核心的反戰和平陣線,與美英為主的主戰陣營公開對壘。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之所以結成反戰同盟陣線,除了為維護在伊拉克的利益外,也有反對美國單邊主義,促進世界秩序向民主和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考量。

  美英軍隊很快推翻薩達姆政權,占領了伊拉克,卻在重建伊拉克問題上逐漸陷入困境,不得不回到聯合國框架內尋求認可和合作。鑒於美國所擁有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戰略優勢,不論是法國、德國還是俄羅斯,也都不可能在行動上同美國發生持續的對抗和;中突,更竭力避免對抗升級。美國出於利益考慮,也試圖縮小分歧,彌合裂縫。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提出“打擊法國,冷淡德國,籠絡俄羅斯”的策略。在這種背景下,2003年9月下旬,俄美首腦在戴維營進行會晤。會晤本身並沒有解決多少實質性問題,它的意義在於向世人表明,經過伊拉克戰爭的;中突,俄羅斯和美國雙方都重視恢複和發展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雙方都有妥協和合作解決問題的意願。

  2.在獨聯體國家中的博弈

  俄美新一輪較量的重要方麵是在獨聯體國家中的博弈。“9.11事件”後,美國反恐不忘謀霸,對外政策逐漸明確走向單邊主義,為了進一步打壓俄羅斯,美國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獨聯體國家的滲透力度。美國極力在獨聯體國家推廣民主化,支持“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權。這是美國促進獨聯體地緣政治多元化,以阻止俄羅斯東山再起方針的具體化。

  “顏色革命”是特指獨聯體國家反對派通過組織群眾遊行示威而取得政權的行動。由於示威者頭上或臂上往往佩戴有與其國家盛產的鮮花顏色相同的標誌而被稱為“顏色革命”。比如,格魯吉亞盛產玫瑰,2003年11月,格魯吉亞國內反對派指責議會選舉存在舞弊,利用機會發動街頭示威,威逼總統謝瓦爾德納澤交權,就被稱為“玫瑰革命”;2004年底,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因烏克蘭盛產橙色栗子花而得名);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發生“檸檬色革命”(因吉爾吉斯斯坦盛產檸檬色的迎春花和鬱金香),也被稱為鬱金香革命。

  不論是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烏克蘭的“橙色革命”,還是吉爾吉斯斯坦的“檸檬色革命”,最後都是親美的反對派通過組織群眾示威上台,政權的更換過程中明顯地看得出美國對這些國家反對派的支持。美國總統布什在格魯吉亞總統換馬過程中,多次強調美國是格魯吉亞民主化過程最重要的支持者。在親美的薩卡什維利上台後不久,美國駐格魯吉亞大使突然宣布,美國將在格魯吉亞長期駐軍,呼籲俄羅斯盡快從格魯吉亞撤軍,甚至提出美國願意承擔俄軍撤退的費用。美國對烏克蘭的“橙色革命”的支持更是有目共睹,西方的一些組織甚至為尤先科的支持者的示威活動提供食物和帳篷,美國還為重新選舉提供經費。當第二輪選舉親俄羅斯的努科維奇稍微領先時,美國就指責選舉不公正,不予承認;新一輪投票親美的尤先科占優勢,美國立即發表聲明,稱選舉基本上是公正的,自由的,美國期待著與尤先科合作,表示要增加對烏克蘭的經濟援助。

  美國加大對獨聯體國家滲透的另一做法是給予獨聯體國家財政軍事援助,促使它們靠近美國,與俄羅斯離心離德。財政軍事援助是美國拉攏獨聯體國家的重要杠杆,美國不僅對烏克蘭、格魯吉亞慷慨解囊,給予經濟援助,就是對亞美尼亞也常以援助相利誘。“9·11事件”後,美國加大了對中亞國家的援助,2001年財政年度,美國向中亞國家提供了2.3億美元援助,2002年財政年度的財政援助增加到5.94億美元。

  加強對獨聯體國家的軍事滲透也是美國爭奪獨聯體國家的重要做法。美國除在格魯吉亞長期駐軍外,借“9·11”反恐戰爭千載難逢的機會進軍中亞,實現了曆史性突破。阿富汗反恐戰爭結束後,美國仍然屯兵中亞,並且加強在中亞的軍事存在。美國向中亞國家出售軍火,提供軍事技術裝備,培訓軍事人員,簽署雙邊軍事合作協定,提供軍事援助,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軍事聯係,消解俄羅斯在中亞軍事安全領域的傳統影響。

  積極控製裏海更是打壓俄羅斯的戰略步驟。裏海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在美國的能源戰略中地位重要,控製裏海石油既可以增強美國的能源安全,更能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美國一方麵加大對裏海石油開發的投資,另一方麵是打破俄羅斯壟斷裏海石油外運的格局。2005年5月25日,美國主導的全長1767公裏耗資35億美元的巴庫一第比利斯一傑伊汗石油管道正式開通,為西方打開了運輸裏海石油的重要通道。為加強對裏海能源及運輸管道的控製和保護,美國從2003年開始,就在裏海地區實行裏海衛士計劃。除了組建特種部隊,美國已經著手在阿塞拜疆駐軍。

  繼續北約東擴,是美國遏製俄羅斯的殺手鐧。美國力圖通過吸收格魯吉亞、烏克蘭加入北約,實施對俄羅斯的最後的戰略圍困。

  麵對美國在獨聯體國家咄咄逼人的攻勢,俄羅斯隻得動員一切資源,不失時機地與美國周旋,以期盡可能保住利益,贏得施展影響的空間。隨著美國勢力長驅直入獨聯體國家,普京采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加以承認,並在此基礎上尋找與美國的利益妥協點。

  通觀普京執政後俄羅斯與美國在獨聯體國家的博弈,你逼我退,起起伏伏,鹿死誰手,難成定論。在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仍是緊隨俄羅斯的小兄弟;阿塞拜疆在俄美之間表現謹慎;隻有格魯吉亞一心親美,與俄羅斯叫板,而在中亞盡管美國的影響日益增長,但仍是俄羅斯占上風。俄羅斯與美國在獨聯體的較量還將繼續。

  3.俄不要伊拉克那樣的民主

  俄羅斯與美國新一輪較量還表現在美國對俄羅斯內政外交的橫加指責,俄羅斯卻並不買賬上。

  美國在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後,對俄羅斯的內政外交不斷公開說東道西,指手畫腳。在內政方麵,美國指責普京壓製民主,破壞人權。伊拉克戰事後,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漸行漸遠,雙方的分歧由於美國支持“顏色革命”,打壓俄羅斯地緣政治空間越來越尖銳。而俄羅斯國內的政治改革則更讓美國耿耿於懷,普京出重拳懲治金融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美國政要紛紛表示嚴重關切。“別斯蘭人質事件”後,普京采取了一些強化中央權力的措施,以鐵腕對付車臣恐怖分子,加大對媒體的監控等。美國方麵指責俄羅斯在民主道路上開倒車,布什連任總統後第一次與普京見麵前夕,美國官方和媒體妖魔化俄羅斯甚囂塵上,不僅美國官方對俄羅斯政府的指責不斷升級,布什在布魯塞爾發表講演時也提醒俄羅斯政府要尊重民主和法製。美國政客更是口沒遮攔,大放厥詞,比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前任局長伍爾西就把普京與獨裁者墨索裏尼相提並論。2005年11月,出於對“顏色革命”的回應,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議案,嚴格限製外國非政府組織在俄羅斯開展活動,美國則指責俄羅斯國內民主進程倒退。

  進入2006年,美國方麵對俄羅斯的指責進一步升級。3月5日,美國外交委員會提交了一份94頁關於俄羅斯的特別報告,題目為《俄羅斯的錯誤方向:什麽是美國能做的和應做的》,指責俄羅斯繼續背離民主準則。3月16日,美國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說什麽最近種種趨勢說明,俄羅斯正在偏離自由與民主之路,對俄羅斯政府迷失民主之路表示“擔憂”。5月4日,美國副總統切尼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指責俄羅斯與民主化背道而馳,將能源作為威脅材料。7月中旬,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上,布什當著普京的麵對記者說:“我談到希望能在一些國家,比如在伊拉克提倡一些機構上的變化,提倡媒體自由,宗教自由,我告訴普京,我們國家很多人都希望俄羅斯也能做到這一點。”普京馬上就反駁:“我們當然不想要伊拉克那樣的民主。”普京的回答引得在場記者們大笑,但是布什臉上卻沒有一絲笑容。

  對俄羅斯振興大國地位的獨立自主的外交,美國如芒刺在背,骨哽在喉,極端不爽;普京提出“穩定弧”思路,積極發展同中國、印度的戰略關係,提升上海合作組織的戰略作用,整合中亞力量強化在中亞的影響,加強與歐盟特別是與德國、法國的關係等行動,頗讓美國警惕;俄羅斯以能源作工具教訓烏克蘭等,讓美國既憤憤然又無可奈何;俄羅斯積極介入世界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更讓美國警惕不已;在伊朗核問題上俄羅斯既保持與美國和歐盟協調,又堅持維護伊朗正當權利的立場,也讓美國感到不舒服;美國力圖主宰中東和平進程,在國際上孤立巴勒斯坦激進派別哈馬斯,俄羅斯卻邀請哈馬斯領導人訪問莫斯科,讓美國措手不及,美國政府對此十分惱火,公開要求俄羅斯說明意圖——國際舞台成為俄羅斯與美國新一輪較量的場合。三、徘徊於夥伴與非敵非友之間

  (一)俄美關係的特征

  普京執政至今,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經曆了由冷變熱,又由熱變冷的過程,俄美關係的性質一直在夥伴和非敵非友之間徘徊,關係熱的時候沒有超出夥伴而成為盟友,關係冷的時候也沒有,也不可能超出非敵非友而變成敵人。這一時期俄美關係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美國在俄美關係中居主導地位,美攻俄守。美國憑借超強的實力和戰略優勢,力圖把俄羅斯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係,成為美國單邊主義的“小夥伴”,因此不斷弱俄、遏俄,擠壓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麵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基於實力不足和爭取發展經濟的時間的考慮,俄羅斯一直以退讓謀求與美國的戰略妥協。這是普京時代俄羅斯對美政策的基調。

  第二,俄美雙方互相對戰略需求嚴重失衡,俄羅斯對美國的需求遠遠大於美國對俄羅斯的需求。“9·11事件”後,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需要集中在反恐合作、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維護地區穩定三個方麵。而俄羅斯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需要與美國全麵保持大體合作的關係,以便為國內建設和發展求得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更何況俄羅斯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設備主要還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俄美雙方互相需求的嚴重失衡,是美國在俄美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人拿捏著俄羅斯的需求的命門,在處理對俄美關係時,時而打壓,時而利誘,迫使俄羅斯就範。但是也應看到,美國對俄羅斯也不能一味打壓和過分逼迫,不能不時常加以安撫。因為把俄羅斯逼成對手或敵人對美國不利,還可能引起災難性後果。不說俄羅斯擁有能對美國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擁有足夠的力量給美國帶來麻煩。第三,摩擦多於合作。普京執政後,除“9·11事件”後,俄美有過短暫的關係熱烙期外,其餘時間,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後摩擦不斷。

  第四,美國的單邊主義和普京的邊緣主義相輔相成,各自出拳變格。普京的“邊緣主義”的實質在於:強敵當前,既動員一切資源,不失時機地與美國抗衡,但隨時準備在明顯不利於己的情況下做出盡可能體麵的妥協;既積極運用國際紛爭與各方立場對比中的所有差異來進行“尋租”和確立自己的立場,同時也盡一切可能折中斡旋,來贏得施展自身影響的空間。

  (二)俄美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北約東擴。北約東擴是美國打壓俄羅斯地緣戰略空間的主要手段。照美國霸權主義膨脹的全球戰略看,美國不會停止北約東擴的步伐,在北約第二輪東擴之後,下一步目標瞄準了獨聯體國家格魯吉亞和烏克蘭。

  第二,美國對獨聯體國家的滲透。美國勢力通過反恐行動和支持“顏色革命”深入獨聯體國家,這也是美國擠壓遏製俄羅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俄羅斯以現實主義態度承認美國勢力可以進入獨聯體,但也積極采取措施,抵製美國在獨聯體國家存在的消極影響。

  第三,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鑒於俄美經濟依存度不高,俄羅斯是唯一被排斥在世貿組織大門外的大國。隨著經濟發展,俄積極爭取加入世貿組織,現在的主要障礙在美國。在2006年7月中旬的八國集團峰會上,俄羅斯滿心希望能與美國達成協議,結果希望落空。在普京和布什會晤後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布什毫不客氣地說,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在很多方麵還需要努力。這一次沒有達成協議表麵上是農產品問題,實際上是美國方麵提高要價,擠兌俄羅斯。直到2006年11月10日,俄美才就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達成協議。

  由於俄羅斯和美國的國家利益和戰略追求存在不可能調和的結構性矛盾,俄羅斯不會放棄重振大國雄風的目標而心甘情願地充當美國的唯唯諾諾的“小夥伴”,而美國也絕不會放棄引領世界秩序的超級霸權的野心,對俄羅斯防範和遏製的戰略和政策也不可能根本改變。但是,雙方又確實存在相互的需求,所以俄美之間又鬥爭又合作、鬥爭多於合作的格局還會長期存在下去。當然,俄美關係的真正平等,要取決於俄羅斯的經濟振興和俄美力量對比的變化,以及歐盟和中國對美國單邊主義的牽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