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深化改革:求取穩定增長

  如果說普京執政後第一任期經濟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治理經濟環境,完善市場經濟的基本體製,那麽,普京的第二個總統任期的經濟改革的重點則是深化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以保持俄羅斯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進入2004年,普京在準備再次競選總統的同時,就準備了第二輪經濟改革。普京要深化改革的強烈信號是2004年2月24日普京在總統大選之前解散卡西亞諾夫領導的政府,3月1日任命聲名並不顯赫的米哈伊爾·弗拉德科夫為新總理。俄羅斯國內外不少分析家認為,普京在大選前臨陣換馬,撤掉卡西亞諾夫,就是明確割斷與葉利欽時代的聯係,主要是為了刺激選民情緒,提高選舉投票率,以便在沒有懸念的總統大選中贏得更為漂亮。這種分析從選舉角度看,不無道理。但是,從俄羅斯的經濟政治大格局看,事情遠不止那麽簡單。實際上,卡西亞諾夫與葉利欽政權聯係不大,用撤換卡西亞諾夫來表明普京同葉利欽時代徹底決裂非常牽強。

  普京在總統大選前之所以用弗拉德科夫取代卡西亞諾夫,主要是從深化經濟政治改革、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強國富民的戰略目標出發的。普京與卡西亞諾夫在經濟改革、經濟發展戰略和策略上存在分歧,尤其在尤科斯石油公司案件上,普京與卡西亞諾夫的分歧公開化,使普京對卡西亞諾夫在經濟改革上的消極作為非常不滿。普京隻有換馬,才能保證在第二個任期內加快改革步伐,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普京解除卡西亞諾夫的總理職務,讓弗拉德科夫接任,至少有以下兩方麵的意義:(1)向公眾表明推進改革、加快經濟發展、實行強國戰略的決心;(2)建立與普京保持高度一致的政府,為加快改革提供權力和組織保證。弗拉德科夫曾任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第一副秘書,也擔任過聯邦稅務警察局局長,還擔任過俄羅斯駐歐盟的部長級全權代表,同歐盟關係良好,力主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由弗拉德科夫組閣領導政府,定能貫徹普京加快改革,發展經濟的戰略意圖。

  一、經濟結構調整

  普京以高票順利蟬聯總統後,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一)比例失調的經濟結構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畸形的經濟結構,一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一二產業中,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長期落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曆經10年來的經濟轉型,經濟機構畸形的問題不說依然如舊,至少可以說尚未根本解決。在產業結構上,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加工工業比重小,高新技術產業弱小,農業嚴重落後,出口商品結構上能源和原材料占大頭的趨勢有增無減。普京當政,政局穩定,政通人和,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00-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6.9%。其中,2000年為10.0%,2001年為5.1%,2002年為4.7%,2003年為7.3%,2004年為7.1%,2005年為6.4%。

  然而,經濟的持續增長,除了政策因素外,在物質要素上主要是利用自然資源和現有生產能力,特別是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來實現的。在環境要素上,則是利用了國際市場的有利行情。比如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揚,就為俄羅斯經濟振興提供了良好的機遇。2005年,俄羅斯出口石油2.51億噸,出口收入900億美元,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34%。俄羅斯的財政收入的54%來自石油,45%的外匯收入來自能源。2001-2004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除2001年為30%外,全部都在50%以上,2002年為50%,2003年為75%,2004年為70%。這種主要靠利用自然資源和現有生產能力的資源導向發展模式不可能支撐俄羅斯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從根本上說,俄羅斯經濟的長期穩定的增長的關鍵因素是優化經濟結構。

  普京執政後對此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2001年4月3日,普京總統在國情谘文中指出,俄羅斯現在依然主要靠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原材料創收,結果造成經濟越來越依賴原材料及其國際行情;強調現在必須開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否則,俄羅斯經濟就可能長期停滯。後來,俄羅斯製定了《2003-2008年俄羅斯聯邦社會經濟發展中期綱要》,提出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的動態指標,涉及了產業之間的結構調整、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以及出口產品的結構調整。

  調整指標看,俄羅斯要在2003—2008年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在產業內部結構中提高加工工業的比重,在出口商品結構中提高機械技術產品比重,盡管步子邁得不大,但調整經濟結構的指向是很明顯的。

  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普京總統在2003年的國情谘文中提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戰略目標。為實現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俄羅斯政府製定了《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針》和《俄羅斯2005—2008年社會經濟發展中期綱要》。

  為了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俄羅斯2005-2008年社會發展中期綱要》提出三種發展方案和模式。

  第一種是繼續現行的資源型和利用現有生產能力的發展道路,這種方案不能實現GDP10年翻一番的任務。

  第二種方案為投資和出口導向型模式方案,采取加大投入,增加能源和原材料的產量和出口數量。此方案能夠實現10年內GDP翻一番的目標,但是會限製後工業化部門的發展,無法使經濟結構合理化。

  第三種方案為創新導向發展模式。此方案著眼於把資金更多地用於傳統工業的現代化和發展新經濟部門,使經濟結構向有利於加工工業和服務部門變動,特別是向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方向變動,使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部、]的產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8.6%提高到2015年的17%,創新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將顯著增加,2005—2015年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將上升到2.9個百分點。此方案能確保實現GDP翻一番的目標,並且能優化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有後勁。俄羅斯政府自然傾向於第三種方案。

  (二)優化產業結構

  當然,從資源導向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過渡是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為此,俄羅斯政府采取一係列措施來優化產業結構。

  1.強化稅收的調節功能

  目的是提高能源、原材料工業稅賦,促使資金更多地投向加工工業。俄羅斯2002年開始征收礦物開采稅,政府希望通過稅收等措施,使加工工業部門的投資所占的比重從2003年的7.4%升至2007年的8.3%,而加工工業部門增長速度從2003年的7.1%提高到9.0%。在工業增長中,加工工業的貢獻率提高62%,而燃料動力部門的貢獻率則降10%,原材料部門的貢獻率則降至23.6%。值得指出的是,普京政權提高能源原材料稅賦,促使投資更多地投向加工工業的政策,顯然觸動了控製石油行業寡頭們的利益。俄羅斯《消息報》有評論說,俄羅斯首富、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公然跳出來與克裏姆林宮叫板,並不僅僅是出於其想當總統的政治野心,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的石油生意受到了威脅。

  2.加快發展新經濟部門,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俄羅斯擁有足夠的科技潛力實現創新的經濟發展。俄羅斯擁有強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和並不遜於發達國家的國民教育水平,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居於世界前列,在公認的70種關鍵技術中,俄羅斯有17種不低於世界水平,還有22種可在5—7年趕上世界水平。比如軟件開發,俄羅斯在與軍事密切相關的安全防衛、電子分析和圖像識別方麵具有優勢,大型工程計算和信息處理的人才也非常優秀。俄羅斯是傳統的數理大國,計算機軟件人才大都具有深厚的數學功底,這使得俄羅斯軟件開發人才更具有靈活性,研究開發能力令世人刮目相看。在21世紀初全球IT產業不景氣的背景上,俄羅斯接受外國委托的軟件開發項目三年內增長了近三倍,直逼軟件大國印度。美國高科技企業更是看好俄羅斯軟件人才研發能力強的優勢,委托俄羅斯人進行最先進項目的研究開發。比如,俄羅斯視角軟件公司成立於2000年,在美國設立分公司,很快就贏得了波音公司和計算機巨頭IBM這兩大客戶。俄羅斯所具有的雄厚的科研潛力,加上有適當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就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大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和工藝上的差距,建立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力的高技術、高贏利創新型企業。

  俄羅斯政府加快發展新經濟部門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具體做法是:(1)增加國家直接投資。政府製定的《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針》指出,把科研和試驗設計撥款從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提高到2010年的1.5%—2&。為實施2002年4月正式啟動的電子俄羅斯規劃,俄羅斯將按2002年幣值在8年內撥款771.791億盧布,其中俄羅斯聯邦中央財政出資393.83億盧布,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幫助俄羅斯信息產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2)擴大開發銀行貸款。開發銀行貸款是俄羅斯支持發展新經濟部門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一種資金投入手段。近年來,開發銀行在這方麵的貸款逐年增加。(3)發展風險投資。這是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也起到向高新技術產業增加投資的作用。2006年8月10日,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部長格爾曼,格列夫在政府工作會上透露,在2007年底以前,俄羅斯向高科技領域投資將超過300億盧布,政府將向風險基金投資150億盧布,另外的150億盧布來自私人資本投資。格列夫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采訪時表示,每個基金將針對相應的專門領域,對信息技術、醫療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十幾個領域都有基金投入。(4)俄羅斯政府對新經濟部門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給予政策扶持。比如,製定科學發展綱要、建立科技園區、給予稅收優惠等等。俄羅斯在全國已經建立了66個以優勢專業方向為主導的科學綜合體、58個各具特色的聯邦科學和高技術中心。

  3.發展第三產業

  針對產業之間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狀況,普京當政後積極采取政策和措施發展第三產業,使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占45.7%,2001年占46.7%,2002年則上升為49%,2003年又上升為49.6%。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人數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從2000年的56.2%上升為2003年的59%。

  4.發展中小企業

  在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新舊更替頻率最高,最活躍也反應最快,它們的存在才能創造充分的競爭環境,使資源達到最佳配置;而且,中小企業可容納大量的人口就業。俄羅斯的中小企業發展很不令人滿意,1998年金融危機後,俄羅斯企業數量大為減少。按照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的標準,俄羅斯應有300萬家以上的中小企業,要保證2200萬人口就業,但到2002年,俄羅斯小企業隻有84.3萬家,離發達工業化國家標準的33%還差一大截。針對這種狀況,俄羅斯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發展中小企業。比如,減少小企業的稅負,統一征收小企業稅使小企業減少50%~80%的稅負,這項措施大大地促進了小企業的發展。另外俄羅斯政府還給予了中小企業貸款和其他政策扶持。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俄羅斯的小企業數量從2003年起又開始逐年增加。

  普京當政後,經過幾年的努力,經濟結構調整的步子盡管邁得不大,但已經粗見成效。針對俄羅斯經濟增長全靠石油價格漲價的論調,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強調,俄羅斯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質的變化,石油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隻占34%左右。的確,近年來,俄羅斯的新經濟發展迅速,產值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科技小企業已達五萬多家,在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上的發展水平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二、循序漸進,融人世界經濟

  (一)貿易自由化及其後果

  對外貿易在俄羅斯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是俄羅斯實現強國富民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普京總統在2003年國情谘文中就強調,現代社會正處於經濟全球化進程之中,脫離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得到長足發展。

  蘇聯解體,激進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自由化。改革設計者最初希望通過貿易自由化迅速打破國家壟斷對外貿易、經濟相對封閉的局麵,使俄羅斯迅速融入世界貿易體係,為俄羅斯經濟發展帶來大量資金、技術和國外市場。然而,由於嚴重忽視國家必要調控,貿易自由化加上經濟結構嚴重畸形的弊端,給俄羅斯對外貿易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帶來不少問題。

  1.加大了俄羅斯經濟對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賴,使俄羅斯經濟呈現“科威特化”的趨勢

  蘇聯時期,經濟結構嚴重畸形,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消費品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計劃經濟體製下因為沒有競爭,致使企業發展沒有動力,產品單一,技術落後,絕大多數產品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要取得國內經濟發展急需的資金和滿足國內對消費品的需求,俄羅斯不得不出口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大量進口食品和其他消費品。俄羅斯學者把輸出原材料換回消費品以滿足國內需求稱為俄羅斯經濟的“科威特化”。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1)外國日用消費品充斥俄羅斯市場,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的各類商店中,從吃的穿的,從一般日用小商品和玩具等到家用電器,幾乎全部是外國商品。(2)加大了俄羅斯經濟對國際市場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依賴程度。1998年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跌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俄羅斯石油出口市場萎縮所導致的形勢惡化。(3)俄羅斯淪為原材料供應基地,在國際分工格局中處於被邊緣化的不利地位。(4)加大了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俄羅斯經濟要長期穩定地增長,必須對從蘇聯繼承的嚴重畸形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發展第三產業和加工工業;而俄羅斯經濟對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賴,又使俄羅斯不得不加大能源原材料部門的投入和產出,使其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這無疑會阻礙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調整。

  2.強烈衝擊俄羅斯民族工業,特別是消費品生產企業

  俄羅斯從蘇聯繼承的消費品工業的底子薄弱,貿然實行外貿自由化,全麵對外開放國內市場,致使外國產品蜂擁而至,對俄羅斯民族工業特別是消費品工業造成強烈衝擊。1995年,進口商品占據了俄羅斯60%的市場,其中,食品市場的50%、家用電器市場的80%被外國商品占領。在外國商品的強烈衝擊下,競爭不敵的俄羅斯企業紛紛倒閉,國內生產急劇下降。3.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有限

  由於宏觀經濟環境不佳,缺乏吸收外國投資的吸引力,再加上葉利欽政權對外國直接投資比較警惕和防範,從1992-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前,俄羅斯的外國直接投資隻有97億美元。為了更多地利用外資,葉利欽政權隻好開放資本市場,舉借外債。而過早過度地開放資本市場,大舉外債,使得國際短期遊資對俄羅斯國內市場和國內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以致在199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俄羅斯國債市場700億美元的短期國債67%掌握在外資手中。外資對國家償債能力和金融體係盧布幣值失去信任而撤走,是俄羅斯1998年爆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二)對外經濟發展戰略

  普京接替葉利欽入主克裏姆林宮之後,針對外貿盲目自由化所導致的種種弊端,以務實的精神,提出俄羅斯要循序漸進地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俄羅斯提出了使國民經濟循序漸進地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並成為全球化進程受益者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其要點在於分階段、有側重地實施進口替代、出口替代和自由化國際化戰略。

  第一階段以進口替代政策為主:采取措施增加本國食品和輕工業生產,以替代這些產品的進口;與此同時,盡可能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發展傳統的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並把出口獲得的大部分外匯轉為投資,為下階段發展戰略的實施創造條件。

  第二階段在深化進口替代的基礎上實行出口替代戰略,這是促進俄羅斯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穩定增長的戰略方針。主要內容包括增加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利用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擴大製成品出口,使之代替能源和原材料,成為俄羅斯的主要出口商品;通過擴大出口來促進俄羅斯的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動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繼續用本國產品代替一般產品進口,進口產品主要是提高本國生產能力所需的技術設備。

  第三階段全麵自由化。這時,生產技術和產品發展可以與國際市場並駕齊驅,大部分產品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都具有相同價值,這是高水平的平衡,表明俄羅斯經濟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之中,實現了現代化。

  (三)戰略實施措施

  為了保證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俄羅斯采取了一係列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的措施。

  第一,調整關稅,發揮關稅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1)降低某些商品特別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關稅,以支持擴大其產品出口。2002年,俄羅斯對外貿易和關稅政策保護措施委員會通過決定,取消近500項出口關稅和降低200項出口關稅。(2)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關稅。俄羅斯財政部的官員在2006年8月28日透露,俄羅斯的出口石油關稅將隨著國際市場的價格走向,從8月1日起,石油關稅為216.4美元/噸;如果國際市場油價漲到每桶65美元,俄羅斯石油出口的關稅就升至238美元/噸;如果油價漲到70美元1桶,俄羅斯就把關稅提高到239.7美元/噸。增加石油關稅一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二是為了抑製石油出口過快增長。除了調整出口關稅,俄羅斯為限製某些商品進口,也提高它們的進口關稅,以保護國內市場,保護本國產品進行替代。

  第二,為保護本國市場、擴大出口提供政策法律支持。普京當政後,新政府成立了俄羅斯聯邦出口支持署,為俄羅斯生產廠家的出口合同提供擔保,以支持企業開展對外貿易。2003年3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對進口商品實行專項保護措施、反傾銷措施和專項補償措施》的法律,以保護本國商品生產者。

  第三,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普京執政後,也清醒地認識到,要保持俄羅斯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必須調整俄羅斯的經濟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工工業;與此相適應,也積極采取措施,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俄羅斯雖然80%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但在軍火製造、航空航天技術、激光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方麵具有較強的優勢。因此,俄羅斯支持軍工企業擴大軍火出口,逐漸形成能源原材料與軍工產品科技產品並重的出口格局。

  第四,積極爭取加入世貿組織,使外貿法規與世貿組織的規則接軌。俄羅斯目前是世貿組織之外的最大經濟體,普京執政以來,已連續多年在國情谘文中把盡快加入世貿組織確定為振興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戰略步驟。普京曾明確說,世貿組織是一種工具,誰善於使用它,誰就會變得更強大;誰不善於或不想使用它,不想學習,寧願坐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配額和稅率的欄杆外麵,誰就注定要失敗,在戰略上絕對要失敗。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於擴大出口和發展對外貿易,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更能借助進一步開放的挑戰來促進國內企業的改革和治理。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已進入;中刺階段,為了加入世貿組織,俄羅斯不得不修改一些法律法規,使之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

  第五,優先發展區域合作,實施外貿市場多元化。這是俄羅斯外貿政策的重要方麵。普京在第二個任期內,積極采取措施促進獨聯體國家自由貿易區形成,積極爭取與歐盟經濟一體化,加強與美國、中國、日本的貿易關係。與此同時,積極參與亞洲事務,發展同亞洲國家的經貿關係,把外貿重點從偏重西方逐漸變為東西並重。

  普京當政後,由於戰略和措施得當,隨著國內經濟連續快速增長,俄羅斯的對外貿易也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不論是外貿總額,出口額和貿易順差都漲勢喜人。

  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2006年7月27日公布,2006年上半年,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達213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7%;出口1445億美元,同比增長31.6%;外貿順差達751億美元。俄羅斯政府對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也粗見成效。2003年,軍事技術設備出口額超過50億美元;2004年,達到56~57億美元。俄羅斯聯邦航天署副署長維塔利·達維多夫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航空航天會議上透露,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已經占有40%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當然,俄羅斯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俄羅斯的出口產品以能源和原材料為主的狀況短期內不會有根本轉變。

  三、改革攻堅戰:打破福利大鍋飯

  (一)扭曲的“大鍋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時期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製度。蘇聯的社會保障是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由國家大包大攬的,其主要內容有:(1)普遍就業。國家對職工和農民實行全國統一的退休保險製度,不論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不論是工廠的工人還是集體農莊的農民,各行各業的人員到達法定退休年齡,都能夠領到一份國家發放的退休金。(2)實行全民公費醫療。不分男女老少,隻要生病,除了門診費外,所有的費用,包括手術費、檢查費、治療費、救護車費一律免除;住院病人不僅不需要一分錢的醫療費,而且連一日三餐和水果都是免費提供。(3)全民免費教育。學生上學不僅不交學費,教科書由學校免費提供,而且所有學校一律免費提供全體學生一頓營養充足的早餐或午餐。(4)為了鼓勵生育,國家發放補助金,子女越多補助就越多。(5)為了彌補低工資的不足,實行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福利補貼,如供水供暖、公共交通、藥品等。供水供暖,包括24小時的熱水供應從來不收錢;房租自1921年以來沒提過,房租低得猶如免費居住;食品價格1947年以來沒有漲過,成了蘇聯時期證明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口頭禪;普通的人們從來不知道水表為何物;俄羅斯是能源大國,電費國家實行補貼,電費低得令人難以置信(以前一直是4戈比一度),人們使用電從不注意節能,不論城市或農村,大部分地區都使用電爐做飯。俄語的電爐“(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плита”一詞本意就是指“鐵板”。做飯時,先把鐵板燒紅,再把鍋放在鐵板上。筆者曾經在西伯利亞的一個集體農莊看見,農莊大食堂的電爐上一塊塊鐵板有2—3厘米厚,每塊長寬都有好幾十公分,電爐上的鐵板被燒得通紅後,再在上麵做飯。

  2005年7月N日普京在加裏寧格勒的博物館裏留言

  蘇聯解體後,在急劇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拉大,失業問題嚴重。原有的社會保障體係無論是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跟不上經濟市場化的急劇變化。葉利欽“破”字當頭,徹底摧毀了蘇聯社會製度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卻不敢大動蘇聯留下的國家大包大攬、人人有份的社會主義“福利大鍋飯”,隻是在原先的社會保障體係基礎上修修補補,以應付即時之需。盡管經濟一直不景氣,國家財政捉襟見肘,不堪重負,但葉利欽政權還是使出渾身解數,保持以財政支出為主的社會保障體係的勉強運轉。實際上,這是葉利欽政權為減輕激進的改革所帶來的消極後果,維持社會穩定而不得已的選擇,卻給後任者留下了棘手的問題。

  第一,財政不堪重負,難以應付日益增加的社會保障需求。社會保障耗資巨大,光退休金一項,就足夠讓政府頭疼。俄羅斯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退休人數不斷增加,1995年達3670萬,占人口總數的25%;1999年達3700萬;到2003年有4000萬退休者。退休開支巨大,1999年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5.5%,2003年為8%。退休金在國家保障總支出中約占67%。葉利欽時代由於經濟一直不景氣,財政困難,大範圍拖欠退休金的現象時有發生。至1998年,退休金缺口已達305億盧布。退休金再加上其他社會福利日益膨脹,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第二,國家大包大攬的社會保障體係弊端凸顯。由於舊體製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再加上管理不善、法製不健全、官僚主義和腐敗叢生,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社會保障弊端日益顯現出來。

  比如免費醫療,國家承擔了居民醫療保障的全部責任。但是國家的父愛主義換來的一方麵是人們對醫療費用的漠不關心,另一方麵是醫療機構的低效率的組織管理和難以提高的服務質量。由於躺在國家身上吃“大鍋飯”,醫療機構之間沒有競爭,醫務人員也沒有改進工作的動力和積極性。葉利欽政權曾對醫療保健製度進行過改革,旨在打破國家對醫療保健的壟斷,建立醫療服務市場,實現醫療單位財政來源多樣化,以克服經費不足的困難,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革後,聯邦中央把醫療保障的責任轉給地方政府,醫療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負擔。政府向企事業單位征收占工資總額一定比例的醫療保險金,作為維持醫療體係運轉的主要資金。而由於經濟不景氣,很多企業無力繳納醫療保險費用,拖欠率達到20%;地方政府也由於財政困難,往往不能及時足額撥付醫療費用,致使很多醫療機構隻能勉強維持,隻提供最簡單、最便宜的服務,醫療服務質量下降就在所難免。

  再如,激進的經濟轉軌使俄羅斯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貧困人口大量產生。葉利欽政權不得不建立失業救濟和貧困救濟製度。但卻因管理不善、法製不健全、腐敗等原因使真正的貧困居民得不到救濟,而不應該享受救濟者卻心安理得地從少得可憐的社會保障基金中分一杯羹。俄羅斯報刊透露,40%的失業救濟金發給了生活富有的家庭,臨時喪失勞動能力的補貼中65%發給了富有的家庭。

  (二)艱難的攻堅戰

  普京執政後,把消除貧困和提高居民收入作為首要任務。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退休金和最低生活標準。2000年以來,俄羅斯政府逐年提高退休金。2000年1月和11月,政府兩次提高退休金,合計提高了9%。2001年8月,俄羅斯政府又把國家退休金提高10%。從2003年10月1日起,基本退休金比2002年增加1倍,提高到600盧布/月。到2004年,平均養老金為每月1915盧布(合68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隨著俄羅斯經濟強勁增長,外貿巨額順差,俄羅斯政府提出居民收入超前增長,讓工資、退休金和居民最低生活費標準的增長速度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俄羅斯政府準備在2005-2007年,使退休金平均每年提高11.8%。

  其次,增加對貧困家庭的社會補助,減少貧困人口。普京當政後,對生活在貧困線下的家庭,政府實行有針對性有差別的社會補助。2002年,俄羅斯聯邦勞動與發展部向困難家庭發放補助金並償還所有欠款,使俄羅斯家庭人口平均月收入不低於1200盧布。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提高,俄羅斯貧困人口逐年減少,2004年貧困人口的比重降為17.8%。

  在提高退休金和減少貧困人口的基礎上,在第二個任期內,普京開始深化社會保障體製的改革,以打破社會福利的大鍋飯。

  俄羅斯從蘇聯繼承下來的、由國家大包大攬的社會保障體製弊端百出,龐大的費用支出讓政府不堪重負。2003年,整個社會福利政策耗資達2.8萬億盧布,相當於國家全部預算的68%。政府對這樣的巨額開支力不從心。早在2000年,普京就提出對社會政策進行改革,可是由於政治經濟原因遲遲沒有動手。隨著政治走向穩定,經濟強勁增長,普京政權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社會保障體製了。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改革退休金製度。2003年9月,俄羅斯政府通過改革退休金製度的決定。改革主要涉及兩方麵:(1)退休資金籌集上從現收現付製向部分積累製或完全積累製過渡;(2)退休金給付方式從受益基準製向繳納基準製或混合基準製過渡。也就是說,職工在職時要自我積累,以改善晚年生活。除了保險退休金和基本退休金,職工可自願把4%的工資作為養老基金存入個人賬戶,國家再補貼2%。退休後,退休金的多寡主要取決於這六個百分點。俄羅斯政府決定從2004年起,由55家得到批準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個人賬戶內養老基金的管理。從2003年9月8日起,俄羅斯人有三個月時間選擇管理自己個人賬戶養老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

  第二,改革特別群體享受的優惠性社會福利,變暗補為明補,把優惠性社會福利貨幣化。2004年8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關於以津貼取代優惠》的法案,規定從2005年1月1日,取消免費乘坐公共汽車、免費醫療、免費療養以及購買特價商品等社會福利措施,代之的是對享受福利的人員進行現金補貼。殘疾人、退休者、退役軍人每月可領取12~53美元不等的補貼。比如,衛國戰爭的傷殘軍人每人每月補助1550盧布,衛國戰爭參加者每人每月可領取1050盧布。這項改革法案涉及200多個特殊群體、3000多萬人,他們在公共交通、住房、市政服務、醫療服務等方麵享受優惠,名目繁多的特種福利加起來達上千種。

  法案出台後,在俄羅斯引起部分群眾的不滿。對於他們來說,享受福利已經是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改變習慣的事實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他們主要是擔心政府的現金補貼不足以彌補原來免費或低價享受的福利,何況人們對以前通貨膨脹的慘烈記憶猶新;加上法案規定的2000萬人的補貼由地方政府負責,而一些地方政府無力承擔這些開支。從2004年7月起,俄羅斯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就上街遊行,抗議福利改革,甚至還有祖國黨的五名國家杜馬議員集體宣布絕食,以抗議這項改革法案。這五名議員在國家杜馬圍繞這一法案進行辯論期間退席,向媒體宣布絕食,命令助手將充氣床墊拿入辦公室,準備在充氣床墊上進行絕食抗議。這項法案的出台,讓普京的民意支持率跌到43%。

  麵對強大的壓力,普京在堅持福利改革政策不可更改的同時,采取積極措施安撫相關的民眾:(1)提高退休金,原來承諾提100盧布,現在增加到240盧布,從2005年3月開始執行;(2)給全俄羅斯的軍人和警察提50%的工資;(3)增加學生每月的津貼。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緩解了民眾對福利改革的不滿情緒。

  第三,完善醫療保健製度的改革措施。

  針對免費醫療製度種種弊端,普京政權努力完善在葉利欽時代已經開始了的改革措施,調整醫療保險基金組織和醫療保險費率;同時,也鼓勵公民自願參加醫療保險,以便治病主要靠醫保,也讓公民力所能及地承擔維護自己健康的費用;還采取措施加快發展私人醫療係統。

  社會保障製度涉及所有俄羅斯人,牽一發而動全身。俄羅斯從蘇聯繼承的社會保障製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俄羅斯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在急劇的社會轉型中保留既得利益的唯一依傍,因而對其的改革對當政者來說是慎之又慎之事,也意味著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隻能循序漸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