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治理經濟環境:完善體製促發展

  普京執政後,在構建垂直權力體係,保證秩序和穩定的同時,謹慎推進經濟改革,進一步治理經濟環境,完善市場經濟的基本體製,為經濟複興創造條件。

  一、稅製改革

  (一)治理經濟環境的第一步

  稅製改革是普京執政後最先啟動的治理經濟環境的改革措施。稅製改革旨在平衡國家預算,刺激投資,更為抑製俄羅斯十分猖獗的影子經濟。俄羅斯《獨立報》主編特列亞科夫在該報1999年最後一期上發表文章,認為灰色經濟勢力是普京執政的三大敵對勢力之一。特列亞科夫所說的灰色經濟,就是人們所說的影子經濟。按照俄羅斯學者的看法,影子經濟主要指未在官方機構注冊的任何經濟活動,包括隱蔽的非正式的、非法的經濟活動形式。

  影子經濟在蘇聯時期就已經產生並形成一定規模。在蘇聯解體後,在葉利欽時代,影子經濟迅速膨脹,不僅規模龐大,而且朝著權力化、公開化、製度化的方向發展。俄羅斯內務部估計,影子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的比重是35%~42%,而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中認為占40%。專門研究俄羅斯影子經濟的著名學者弗,伊斯普拉尼科夫認為,俄羅斯大約3000萬人在從事影子經濟活動,創造著40%的國內生產總值。影子經濟的迅速膨脹給俄羅斯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的損害。

  一是導致稅收大量流失。影子經濟在國家經濟體製之外循環,盡管規模龐大,但並不納稅,根據俄羅斯稅務部門的資料,僅僅1995年一年,就有4000萬人逃避交納所得稅,25%以上的企業未繳納一個盧布的稅款。

  二是嚴重幹擾經濟秩序,阻礙市場化進程。影子經濟迅速膨脹,地下生產加工活動和非法經商活動日漸猖獗,必然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在俄羅斯,由於酒類生產和銷售頗為贏利,所以有不少人從事非法釀酒活動,俄羅斯稅務總署負責人稱,70%的酒類生產是在地下工廠完成的。根據俄羅斯外貿部的估計,市場所售的酒類製品中有86.6%沒有列入國家統計。僅1996年,警察機關就查出1300多個地下酒類生產窩點,酒精1000多噸。

  三是敗壞社會風氣,為腐敗和有組織犯罪提供溫床。俄羅斯的影子經濟最明顯的特征是與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影子經濟中權錢交易普遍。影子經濟活動贏利往往依賴權力和關係,因而行賄受賄司空見慣,二者互為前提條件,功能互動;而且,影子經濟領域暗藏豐厚的利潤,深深吸引黑社會勢力積極參與,特別是從事走私、毒品和武器交易本身就是黑社會勢力的本行。俄羅斯出版領域,尤其是音像製品盜版情況十分嚴重,盜版的音像製品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據估計,通過盜版等非法手段複製的音像製品要占市場份額的70%~95%左右,所造成直接版權損失達10億美元之多,而國家因此蒙受達5億美元的稅收損失。

  影子經濟之所以在俄羅斯迅速發展,除了俄羅斯急劇的經濟政治社會轉型和改革引起的政局動蕩、經濟秩序混亂、法製不健全為影子經濟的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外,稅負過高是影子經濟迅速發展的直接原因。

  俄羅斯的稅負遠遠高於工業發達國家,企業上繳的稅費約占企業利潤的79%,甚至高達90%以上,為了盡可能多地保住經營所得,企業也就千方百計逃避監督,偷稅漏稅。加入體製之外的影子經濟,是俄羅斯企業在稅收壓力下的必然選擇。

  既然稅負過高是影子經濟猖獗的直接原因,積極推進稅製改革,減輕稅賦,為合法納稅人建立公正平等的競爭條件,不失為抑製影子經濟的釜底抽薪的強有力措施,何況改革稅製還可為平衡國家預算創造條件,能夠刺激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因此,普京治理經濟環境就以啟動稅製改革為突破口。俄羅斯在葉利欽時代就開始了稅製改革,基本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稅收製度,建立了分稅製的分級財政體製。然而,葉利欽時代,稅收注重的是國庫收入的多少,卻忽略了稅收的經濟調節的作用,因而稅收政策上強調增加稅負和提高稅率。結果,一方麵是企業稅負擔過重,企業如果誠實納稅,必須把近60%的收入用於交納各種稅費,遠遠超過了世界公認納稅額一般不超過總收入40%的合理界線。企業不堪重負,為了躲避高額稅收,小企業隻好走入地下,成為影子經濟。另一方麵,稅收征收困難,稅收流失嚴重,欠稅、逃稅、偷稅、漏稅層出不窮,造成財政收入減少,財政預算連年赤字。因此,繼續深化稅收製度改革是調整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2000年普京當選總統後,敦促國家杜馬通過新的《俄羅斯聯邦稅法典》,繼續深化稅收製度改革。

  普京深化稅收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簡化稅種,降低稅率,擴大稅基,加強征收。這是葉利欽時代的切爾諾梅爾金政府提出的方針,但真正得以實施是在普京入主克裏姆林宮之後。稅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符合經濟增長和財政穩定要求的稅收體製,創造能夠使俄羅斯參與資本市場競爭的良好投資條件,拉平經濟部門和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的經濟主體之間的稅收負擔。

  (二)稅製改革的主要內容

  普京政權深化稅製改革的內容主要有:第一,減少稅種。新的《稅法典》把種類繁多的聯邦稅費和地方稅按聯邦稅、地區稅和地方稅三級劃分,把近200個稅種減至28種(其中聯邦稅費16種),並且不允許新增地方稅或地區稅。

  第二,降低稅率。2001年初開始實行13%的統一稅。其中,企業利潤稅從35%降到24%,銀行的利潤稅則從43%降為24%,增值稅由20%降至15%。

  第三,降低納稅人負擔。采取的具體做法主要有:(1)取消包括公路使用稅、燃油銷售稅、汽車運輸工具購置稅等在內的大部分流轉稅;(2)把對勞動報酬基金的征稅稅率從38.5%降到35.6%;(3)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俄羅斯國家杜馬於2002年7月1日通過了簡化小企業納稅方法和降低小企業稅負的法律,並於2003年1月開始生效。該法律規定,對小企業實行五稅並一,即把利潤稅、銷售稅、增值稅、財產稅、統一社會稅合並為小企業統一稅。凡是年營業額不超過1500萬盧布、職工人數在60人以下的企業,均可交納小企業統一稅。小企業統一稅可按營業額6%,也可按利潤額的15%交納,由小企業自主選擇一種。小企業稅的改革,據俄羅斯財政部估計,可使小企業減輕50%~80%的稅負。為小企業減稅既是為小企業發展鬆綁解套,也是為減少影子經濟所采取的積極措施。

  第四,統一個人所得稅稅率。以前,俄羅斯個人所得稅是對不同收入而按不同稅率征收,實行的是累進製,稅率分別為12%、15%、20%、25%、30%、35%。新稅法公布後,個人所得稅實行統一稅率,不論俄羅斯公民收入多少,都按1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與此同時,還調整了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由5萬盧布調整為10萬盧布。統一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從2001年初開始實行,調整後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在歐洲國家中為最低。

  第五,征收統一的社會稅。新稅法以前,俄羅斯企業要交納社會付費,主要為養老基金、居民就業基金、聯邦社會保險基金、聯邦和地區義務醫療保險基金。稅製改革後,除保留養老基金外,其餘三項社會付費改為統一的社會稅,稅率為10.5%。征收統一的社會稅簡化了企業付費的程序,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第六,減少甚至取消稅收優惠。這一直是俄羅斯稅製改革的重要內容,稅收政策調整的重點。普京入主克裏姆林宮後,強調要取消一切沒有根據的稅收優惠。新稅法實行以來,取消的稅收優惠有企業所得稅的部分優惠、增值稅的部分優惠、個人收入所得稅的社會性優惠。從2001年起,海關、法院和檢察院工作人員開始交納個人收入所得稅,在這之前,他們一直享受個人收入所得稅社會性優惠。

  第七,減讓關稅,為加入世貿組織作準備。從2001年起,俄羅斯政府對萬餘種進口商品實行5%、10%、15%、20%四種關稅稅率。

  經過多年的努力,俄羅斯稅製改革已經取得重大進展,稅製已基本上與世界接軌,稅收對經濟的調節功能日益凸顯,逐漸成為俄羅斯政府控製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杆。

  二、銀行體製改革

  (一)社會經濟的“萬能者”弊端叢生

  銀行體製改革是普京政權治理經濟環境的又一重要舉措。

  在葉利欽時代,通過改革,俄羅斯初步建立了兩級銀行體製,其特點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鏈條,所有製結構多元,混合經營,高度對外開放。在這種兩級銀行體製下,俄羅斯中央銀行取得獨立地位,轉變了職能和宏觀調控方式,金融市場也得到了發展。然而,在經濟整體衰退中發展迅速、十分活躍的銀行業,特別是商業銀行,由於發展過快而極不穩定,再加上業務取向的投機性,實際上處於一種病態的擴張狀態。俄羅斯商業銀行數量激增,中小銀行林立,按百萬人口擁有的銀行比例,僅次於德國和美國,超過日本、英國等大多數發達國家。由於準入條件比較寬鬆,俄羅斯商業銀行中中小銀行居多,個別袖珍銀行甚至隻為一家企業提供服務。中小銀行過多過濫,再加上資本金不足,使得俄羅斯銀行係統抗風險的能力不高,無法承受經濟不景氣和金融危機的;中擊;而商業銀行普遍存在準備金不足、資本有限等狀況,又過度參與股票、國債投資和外匯買賣等投機性業務,使銀行資產項目聚集過高的風險。因此,當1998年金融危機爆發,股市一瀉千裏,盧布急劇貶值,居民提存擠兌,物價飛速上升,俄羅斯的銀行係統一下子陷入癱瘓境地,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轉型中的俄羅斯金融體製,特別是銀行體製的弊端在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金融危機過後,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得不采取措施穩定金融形勢,重組銀行體係。

  普京執政後,在銀行重組初見成效的基礎上,開始深化銀行體製的改革。2001年末,俄羅斯中央銀行製定的俄羅斯銀行係統麵向21世紀的改革方案《俄羅斯銀行部門發展戰略》,經俄羅斯政府同意得以出台。俄羅斯中央銀行推出的銀行發展戰略,提出了俄羅斯銀行發展的中期目標和實現目標的相應措施。新一輪的銀行體製改革的內容主要有:(1)進一步完善兩級銀行體製,加強俄羅斯中央銀行的調節職能和監督職能,加強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兩個宏觀調控主體的協調;(2)進一步實現資本集中,減少中小商業銀行數量,發展分支機構,發展發達的大銀行;(3)建立居民存款保險機製f(4)建立貸款抵押製度f(5)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督管理,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監督,引導資金流向生產領域;(6)加強外匯管理,嚴格限製外匯投機;(7)控製國債增長,把國債增長控製在低於GDP增長速度的範圍內;(8)吸引外國銀行投資。

  (二)漸進式改革穩中求好

  俄羅斯新一輪金融體製改革的方式是漸進式改革。漸進式改革雖然引起激進改革派的強烈不滿,但比較切合俄羅斯的金融形勢的實際,因為剛剛趨於穩定的俄羅斯整個銀行體係再也經不起激烈的震蕩。俄羅斯金融體製,特別是銀行體製改革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加強政府對俄羅斯中央銀行的控製。俄羅斯中央銀行在俄羅斯整個銀行係統中舉足輕重,起著主要的調節和監督作用。為了加強對中央銀行的控製,2002年,俄羅斯重新修訂《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把國家銀行理事會從附屬於中央銀行的谘詢機關變為中央銀行的管理機關。國家銀行理事會主席改由財政部部長擔任,而此前這個職務則由中央銀行行長擔任。國家銀行理事會由12名成員組成,中央銀行隻有行長是其中成員,其他則是總統、議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代表。

  第二,進一步嚴格銀行破產的條件和程序,加強對破產銀行的保全措施。2001年6月,普京總統簽署命令,對《對貸款機構破產法》、《銀行與銀行業務法》、《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中有關銀行破產的內容進行修改,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

  第三,提高銀行注冊資本和資本充足率。從2001年6月起,俄羅斯中央銀行要求新建銀行的注冊資本須達到500萬歐元,而以前隻要求100萬歐元,收回資本充足率低於2%的銀行的經營許可證。

  第四,出台居民儲蓄存款保護法,用法律手段保護存款人利益,恢複居民儲蓄信心。2002年11月14日,《自然人銀行儲蓄保險法》草案被通過。該法規定,國家有關機構承擔居民儲蓄保險責任,各銀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納保險金。如果銀行破產,2萬盧布以下的存款,獲得全部賠償;9.5萬盧布以下的存款,獲得原數額的75%的賠償。賠款由國家保險機製承擔。

  第五,改革銀行自身的財務和組織結構,提高銀行的管理水平。從2004年初開始,俄羅斯銀行統一實施國際標準的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製度。

  第六,建設政策性銀行,政府通過其控股的俄羅斯發展銀行、俄羅斯進出口銀行和俄羅斯農業銀行的業務範圍來實現政策性目標。

  第七,出台吸引外國銀行投資的措施。比如,提供優惠的稅收條件;完善對外國投資者的法律保護;提高外國資本在俄羅斯銀行法定資本中所占比例,即從12%提高到25%。

  以上改革措施的實施,促進了俄羅斯金融市場和整個俄羅斯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背景下,俄羅斯政府在2006年6月29日出台《外匯調節和外匯監督法》修正草案,取消對資本流動的所有限製,從7月1日起,盧布再次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這項金融改革措施既是俄羅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結果,也將為俄羅斯經濟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三、繼續推進私有化

  堅持所有製改革,繼續推進私有化,完善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也是普京政權治理經濟環境的重要舉措。

  (一)急風暴雨後的元氣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私有化是急風暴雨式的所有製大變革,其真正意義在於公有製向私有製過渡。俄羅斯以較快的速度形成了私有個體、集體、股份製、國有經濟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所有製結構。到1999年,國有企業有1.1萬家,而私營和股份製企業卻分別有13萬和3.1萬家。到2001年底,各種形式的非國有企業創造了70%的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從私有化的實施效果來看:

  較為順利地實現了其政治目的,即迅速並徹底地摧毀了舊體製和所有製關係,鏟除了社會主義製度複活的社會經濟基礎,從而使經濟體製改革朝向市場經濟體製模式變得不可逆轉。私有化成為西方國家支持俄羅斯經濟改革的重要基礎。另外,私有化形成了一種以私有化為主體的所有製結構和一個正在興起的私有者階層,成為新俄羅斯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保證,基本上實現了俄羅斯私有化綱領的一個主要目標。

  因此,美國和歐盟於2002年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是,俄羅斯私有化也是史無前例的財產爭奪戰。它引起社會激烈動蕩,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導致官場腐敗叢生,拉大社會貧富差距。據俄羅斯國家杜馬聽證會上公布的資料,私有化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高達9500萬億盧布,約合1.7萬億美元。因此,到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社會反對私有化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1999年11月,俄羅斯羅米爾社會輿論調查機構進行社會學調查,竟有65%被調查者讚成重新審查私有化結果,反對的隻占15%;俄羅斯社會甚至有人喊出“剝奪剝奪者”的口號,普裏馬科夫就宣布過已經為那些在私有化中巧取豪奪的寡頭準備好了“監獄和集中營”;左派則主張重新國有化。

  普京當政後,對私有化進行所有製變革,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微觀基礎是完全認同的。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俄羅斯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的趨勢不可逆轉,逆曆史潮流而動,隻會碰得頭破血流。要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繼續和深化產權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才是正確的理性選擇,何況國有企業,特別是軍工企業缺乏活力,效益低下,一直是困擾俄羅斯政權的頭痛問題。普京在出任總理後不久,在俄羅斯國有財產管理部門會議上就指出,過去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和中飽私囊,許多有優勢的國有企業停產,國有資產成為一小撮企業領導人盜竊、轉移、隱藏財富的對象。1999年,4000家俄羅斯大型國有企業中隻有517家向國家上繳利潤。一些特大型資源壟斷性企業,占有40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資產,每年上繳利潤隻有區區的70萬~400萬美元。因此,不論是從治國理念,還是從發展俄羅斯經濟,保持社會穩定的社會現實出發,普京政權都隻能沿著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走,繼續私有化政策。所以,麵對否定私有化的強烈呼聲,普京並不隨聲附和,而是出言謹慎地表明態度。他一方麵承認前些年私有化出現了種種問題,犯了一些錯誤,認為對私有化過程中出現的違反法的事實,檢察機關應當予以追究;另一方麵,肯定私有化改造在所有製上取得的成果,堅決反對重新分配財產,強調如果允許重新分配財產,遇到的問題和造成的損失將比過去搞私有化時還大。

  普京執政伊始,在樹立中央權威,恢複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同時,在經濟方麵則認真摸清家底,整頓經濟秩序。普京政權積極對俄羅斯聯邦中央的所有財產進行登記、檢查,同時出重拳有區別地打擊寡頭勢力,規範寡頭的活動範圍。這些措施為進一步開展私有化創造了條件。

  (二)新一輪的私有化及特點

  2001年4月7日,普京政權出台了一個規模頗大的私有化計劃,擬在2001年上半年出售19家大型企業的國家股份。另外,俄羅斯聯邦財產基金會還列出擬私有化的700家企業的名單。由此,掀起普京當政以來的私有化高潮。

  ·2003年7月,俄羅斯政府批準了國有資產部提出的私有化方案。該方案計劃2004年對1063家國有公司、638家股份公司的國有股份實行私有化,涉及石油、冶金、漁業、飛機製造等行業。另外還規定,國有股份占總股份低於25%的所有企業,國有股份都要在2004年實行私有化;2005年,國有股份在總股份中低於50%的企業,國有股份要實行私有化;2006年,國有股份占50%以上的企業,國有股份實行私有化。計劃2008年完成整個私有化進程。

  ·2003年8月,俄羅斯聯邦政府還批準國有資產部提出的擬在2004年進行私有化的國有企業清單,包括世界著名的米格飛機製造公司在內的911家國有企業將改組為股份公司,另外還將對1006家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組。

  ·2004年7月,俄羅斯聯邦政府通過私有化計劃,計劃2005年對1324家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並出售國家在566家股份公司中的股份。

  ·2005年8月,俄羅斯政府確定2006年私有化計劃,計劃對968家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出售聯邦政府擁有的419家公司的股份。

  與以前的私有化相比,普京政權新一輪私有化具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私有化是按照個案私有化的思路進行的。與大規模急速式私有化不同,個案私有化是有選擇地、個別地進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私有化重心從數量轉為質量。普京政權每年提出的擬進行私有化的國企數量與葉利欽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它要求對每個要進行私有化的國企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和事前的論證,以確保質量。

  第二,私有化目標沒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葉利欽時代的私有化具有強烈的政治使命,旨在徹底摧毀舊體製和所有製關係,鏟除社會主義製度複活的社會經濟基礎,催生私有者階層,也為新的政權奠定經濟和社會政治基礎。而普京政權進行的私有化更多地是帶有經濟色彩,按照政府總理卡西亞諾夫的說法,此次私有化的任務隻有兩個:一是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增加預算收入。2003年的私有化綱要則宣稱,國有資產私有化的主要目的一方麵是要滿足有效需求,另一方麵是要重組國有資產。

  第三,強調要保證公正,加強對私有化的管理和監督。由於葉利欽時代私有化使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私有化似乎就是官私勾結,化公為私,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受害遭殃的同義詞。俄羅斯民眾對私有化頗有點談虎色變,人們擔心普京推行的私有化不能達到促進企業增加效益的目的,反而又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入私人腰包,再滋生一批俄羅斯新貴。因此,普京推行新一輪私有化改革並沒有受到民眾普遍的歡迎,深得民眾擁戴的普京總統一度時期因為推進私有化改革,民意支持率曾大幅向下滑落,從70%降為48%。因此,保證私有化從程序到結果公正,是維護政權政治聲譽的重要方麵。為了保證私有化的公正,普京政權出台了一係列法律法規。2001年12月21日,俄羅斯議會通過了《國有和市政所有財產私有化法》,確定私有化的方法。2002年5月31日,俄羅斯聯邦政府批準《國有資產或地方自治體資產私有化標準價格確定規則》,規定應確定產權交易的底價,以防止國有資產被低價出售。2002年7月9日,俄羅斯聯邦政府批準《擬定和通過聯邦財產私有化條件決議的規則》,具體規定國有資產私有化立項和私有化條件。8月12日,聯邦政府又批準《國有資產拍賣組織和由專門拍賣機構組織拍賣國有股份的規定》,對拍賣國有資產的機構和過程進行規範。

  除通過法律法規來保障私有化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之外,普京政權還加強國家對私有化過程的監督和管理。比如,在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之前,俄羅斯聯邦國有資產部要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調查,提出私有化建議,對企業私有化的理由和時間進行論證。

  第四,維護國家對經濟命脈的控製權。公眾對普京新一輪私有化的重要反對意見就是擔心政府可能把本來所剩無幾的最後家底倒騰光,國家有可能徹底喪失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普京政權也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因而在新一輪私有化中積極地采取措施,維護對國家經濟命脈的控製。社會市場經濟在產權方麵的重要特征是混合所有製,其核心是保留必要的國有經濟。普京當政後,承續了葉利欽時代保留一定數量的國有經濟的政策,強調對公共產品部門和天然壟斷部門的企業仍然要保持國家所有或國家控股。在新一輪私有化過程中,普京總統多次簽署法令,禁止對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實行私有化。為防止失去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超大型國有企業的控製權,俄羅斯在2001年政府財政預算案第100條中,對可進行私有化改革的企業進行了限製,規定凡法定資本超過限製數額的超級企業都將被禁止拍賣。

  2003年7月,俄羅斯政府批準的俄羅斯聯邦國有資產部提出的“私有化綱要”就明確指出了法律禁止私有化的企業,強調生產特殊產品,並對國家安全具有保障作用的戰略性企業、重要的聯邦基礎設施不能私有化。2004年8月4日,普京簽署了《關於確定國有戰略企業和戰略股份公司名單》的命令,名單包括514家戰略企業和549家戰略股份公司,規定對這些公司政府無權進行私有化。

  第五,新一輪私有化盡管規模與葉利欽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涉及的領域卻有突出之處,這就是軍工企業的私有化。軍工企業私有化是指軍民兩用企業和服務性軍工企業的私有化。隨著蘇聯解體,蘇聯時代為軍所用的龐大軍工企業長期以來效率不高,定貨不足,躺在國家財政上勉強度日,處境尷尬。為了發揮軍工企業的效能,也為了把有限的軍事預算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和進一步精簡軍隊人員,選擇把大量軍工企業私有化,讓其與軍隊脫鉤,不失為一種過渡辦法。按照俄羅斯政府批準的2003年“私有化綱要”,一批軍工企業也在私有化改造之列。

  第六,加強對國有企業和資產的管理,提高其經濟效益。普京政權在私有化過程中,對掌控國家經濟命脈的國企或國家控股企業加強管理,采取積極措施激發其活力,以提高經濟效益。比如,普京執政後,撤換了占全俄羅斯外匯收入40%的天然氣工業集團(公司)總裁,改組了其董事會。普京政權加強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管理的重頭戲是丘拜斯領導的統一電力公司的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廠網分開,電網由國家統一控製,拆分發電企業進行私有化。2005年3月22日,丘拜斯遇刺死裏逃生後,提出電力公司改革要在2006年如期完成,現在的方案是:電網分為國電公司和地區電力線路公司,發電拆分為六家大型非國有企業和國有水電公司。

  普京當政後開始推行的新一輪私有化,盡管在具體執行時,每年的計劃都未能圓滿完成,但卻在穩步推進。聯邦政府除了保留一部分直接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國有企業和國家控股企業外,其餘所有企業都要私有化的指向是非常明確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