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異姓王國皆誅滅

  我們古代曆史上第一個老百姓過得很爽的時代,被史學家們稱為“文景之治”。過得很爽是什麽概念,我不妨以個人的角度憧憬一下:房價持續走低;吃的喝的價格便宜;工作一天就休息一天;治安巨好,路不拾遺,警察見了誰都眯眯笑;公共設施齊全;空氣質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一級,沒有可吸入金屬顆粒物……

  當然這是做夢。文景之治能有這麽好嗎,不可能。

  民以食為天。長久以來,評價一個王朝的好壞,米價是個重要標準,西漢時期,一般米價是每石百錢,達到二百錢則比較危險。

  一石米是多少,如果換算一下,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大米。那時候每個成年男子一天的額定口糧是兩斤四兩左右,每天一般吃兩頓,沒有午飯這個概念。每頓吃一斤二兩,飯量似乎大了一些。不過那時候很少有機會吃肉,沒有葷腥,飯量大一點也是正常的。每人每月消耗一石二鬥米,一家五口人每月(漢代家庭的基本結構)則要消耗六石米。而漢代一個普通雇工的工資在月薪三百到一千不等。文景之治時期,米價最低達到每石數十錢,米價便宜。按照當今國際上食物占收入比重的支出來計算發達程度的話,則可見當時糧食的充裕,國家的富庶。

  相比之下,秦末漢初的時候,每石米卻達到了五千錢,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能讓百姓普遍吃飽肚子,似乎是一個政府最起碼的責任,在中國曆史上,卻常常是個奢望,就連距今幾十年前,中國人還有過普遍食不果腹的痛苦呢。

  除了米價之外,在史書上,還這麽記載文景之治:政府做到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老百姓家家吃穿不愁。糧食多得政府的糧倉不夠用,隻能亂七八糟堆在地下培養細菌,沒有人有閑心理它們。京師中央銀行的錢庫因為長久不需要支出,穿錢的繩子都爛了。老百姓家家買得起馬,聚會唱卡拉OK的時候,都騎自家的馬,性別還得是公的,你要是騎匹母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甚至被拒之門外。吃飯每餐都可以四菜一湯,連各個街道守門的大爺大媽們對吃肉都膩味了……

  可以想象是怎樣的一種太平盛世。

  但這種好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有一個很長的醞釀期,這得從劉邦末年講起。我挑中了公元前196年,這一年,劉邦六十歲,是他起兵反秦十四年,紀年十一年,稱帝七年,離去世還有一年。

  我們知道,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功勞最大的人是韓信。而韓信的死或許可以說是劉邦新建的漢朝政府大規模清洗異姓諸侯王的開端,韓信就死在這一年。

  壹

  這一年的冬天十月,也就是年初。

  我們知道,秦朝是以十月當作一年的開頭,但並不把十月稱為春,仍是稱為冬。也就是說,秦朝和漢朝前期,一年的開頭是冬天,我們常說“一年之首在於春”,在那時候是不適用的。

  十月年初,劉邦派了太尉也就是國防部長周勃去攻打代地。因為去年的九月,代國的相國陳豨發兵謀反。陳豨實際上是以巨鹿太守兼趙相國的身份守衛原來的代國邊境,總攬趙、代的兵馬。當時的代國並沒有國王,但因為代國位於邊地,需要重兵抵拒匈奴騎兵的南下。

  陳豨的謀反其實也是被逼的,他出任巨鹿太守的時候,曾經去向韓信辭別。韓信拉著他的手在院子裏散了一通步,突然仰天長歎道:“子是可以說點知心話的人嗎?我想和子說幾句知心話!”“子”是那時的尊敬稱呼,如果稱“你”,就不禮貌。漢代人對別人尊稱,或者稱“子”,或者稱“公”,或者稱“君”,都是有講究的。

  韓信這麽抑鬱,很可以理解。他剛出道,就幫助劉邦擊破魏國和趙國的精兵,威震天下,燕國甚至嚇得不戰而降。後來他又以精兵奇襲齊國,讓齊王望風而遁,於是自立為齊王。繼而又以齊國甲兵南下,摧破楚國精銳士卒數十萬。如果他當年聽從謀士蒯徹的計策,坐觀劉邦和項羽兩敗俱傷,然後出麵收拾殘局,天下說不定就姓韓了。可惜因為他一念的婦人之仁,最終落入了劉邦的魔爪,王的爵位被褫奪了,國土被收走了。他一向自視極高,自以為功勞蓋世,卻僅僅以一個小小的淮陰侯的爵位軟禁長安,龍落淺灘遭蝦戲,你叫他怎麽能不鬱悶?他多麽希望能像陳豨一樣離開長安,去獲得自由揮灑的機會。他是一個百戰百勝的軍神,長安顢頇的生活不適合他,馳騁疆場、斬將搴旗才是他的使命,可是卻沒有機會。千百載後,我還能從史書中讀到他的後悔和痛苦。

  雖然龍落淺灘,但朝中的功臣們,隻要眼睛沒瞎,都不會不知道自己和韓信的水平差距。舞陽侯樊噲,多麽囂張的人啊,功勞簿上排行第五,可是有一次韓信跑到他家去玩,他竟然像孫子一樣跪拜送迎,還喜出望外地說:“大王竟然肯屈尊跑到寒舍來看望臣,臣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啊!”這家夥,連朝廷禮節也拋到腦後了,要知道韓信那時早就不是王了,可是樊噲對他崇拜得要命,叫“大王"叫順了嘴。樊噲是屠狗出身,沒什麽文化,但為人還算正直,他對韓信的崇拜顯然是真心的。

  聽韓信這麽悲涼地感歎,驍將陳豨也不由得心裏一動,答道:“請將軍直說罷,臣認真聽著呢。”

  韓信意味深長地說:“公現在要去的代國,是天下的精兵所在之處;而公是皇帝陛下的親信大臣,如果有人告發公謀反,陛下肯定不會相信。但如果多說兩次,陛下就不一定不會懷疑了,因為公手中掌握著那麽多的精兵,很難讓人主放心啊,到那時候,公還有命嗎?”

  顯然這是韓信的切身體會,他當初以為自己勞苦功高,劉邦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沒想到玩政治跟賭博一樣,賭場無父子,何況朋友。陳豨是個聰明人,知道韓信在現身說法,於是急切問道:“將軍,那您說怎麽辦?”

  韓信說:“公在外率領精兵,我在內接應。天下說不定就是我倆的。”

  陳豨心領神會:“將軍說得好,受教了。”

  這段曆史記載是否合情理,我們可以暫且放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就算這段記載是真的,陳豨也未必就會產生什麽造反的想法,他最終那麽做,其實也是被逼無奈。這要從他的性格講起。

  戰國時代有一種社會風氣,上至王侯,下至將相,隻要家裏有錢,就喜歡恭敬地接納一些有才能的人,讓他們住在自己家裏,好酒好肉地養著。自己的一些庶出的兄弟或者遠房親戚,反而當奴仆使喚著。這些被養的人叫做門客。戰國養門客最有名的有四大公子,而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魏國的王室貴族魏無忌,他有一塊封地在信陵(今所在地不可考),所以被稱為“信陵君”。

  陳豨從小就傾慕信陵君魏無忌的為人,所以一旦得到了權力,馬上也開始招徠門客。他對客人的作風,也像魏無忌那樣,恭敬有加,好像自己比門客地位要卑賤。這種待客方式是典型的戰國時代貴族風氣,在這樣一種禮節中,賓主雙方都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因為高貴的人裝卑賤,卑賤的人擺架子,要做到都有點難度,因此被當時的社會風氣視為高尚。雙方都做著這些高尚的事,自然心裏快活得不得了。除此之外,這種風氣的產生,也和當時的社會狀況關係非常密切。戰國時代,天下諸侯打得不亦樂乎,誰能最後勝出,就看誰手下的才士多了。諸侯們為了勝利,就得想方設法招攬才士,而要招攬到合格的才士,自然要裝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因為才士都是有點清高、有點脾氣的,和他們打交道,不能不小心翼翼。

  但養門客的傳統,到了天下一統的漢朝,已經不適用了。聖天子在上,你招攬才士幹什麽?想造反嗎?所以陳豨的這種行徑,隻能算擺闊。能養得起門客,家裏沒錢不行。而且從心理學上講,有錢人裝卑賤,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擺譜。隻是陳豨的譜擺得太大,有一次他經過趙國,跟從他的門客乘車竟有上千輛。一千輛車,在春秋時期算是大國,在戰國時代也算個小國,也就是說陳豨儼然自己是一方諸侯了。趙國的相國周昌對此很警惕,看在眼裏,記在紙上,馬上上書報告劉邦,認為陳豨有謀反的實力,留下來恐怕是個禍患。

  應該說,周昌的小報告打得也不是沒有道理。人的道德真的不可靠,有實力而不造反的人太少了。就拿韓信來說罷,他拒絕蒯徹的建議,好像顯得道德高尚,但這並不能保證他日後不造反。他感念劉邦的舊恩,所以不反。那劉邦死了呢?劉邦的兒子對他還會有什麽舊恩嗎?這點還是後來的賈誼說得好:“造反嘛,其實是有理論可以概括的:想法與實力成正比,誰有實力誰先起。在這個理論麵前,任何親情、道義都他媽的是扯淡。”

  劉邦聽了周昌的密奏,大為生氣,當即派出官吏追查陳豨的賓客在代國所做的一些不法之事,自然想把陳豨牽扯進去。陳豨也不傻,知道自己被皇帝猜忌了,也偷偷派人聯係外援,做好應付準備。

  漢十年(公元前196年)的秋天七月,劉邦的老爸太上皇死了,劉邦召陳豨回來參加葬禮。有了韓信的前車之鑒,陳豨當然不會傻到重蹈覆轍。九月,陳豨通電自稱代王,轟轟烈烈地舉起了造反的旗幟。

  劉邦不得已,隻能再次離開長安,率兵親征。韓信欣喜若狂,他在被封為淮陰侯之後,就心情不好,經常稱病不朝,這次也一樣自稱有病,免得劉邦帶他去前線。

  在陳豨起兵三個月後,也就是漢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的春正月,韓信偷偷派人和陳豨聯係,建立攻守同盟,自己則和家臣商量,準備偽造詔書,赦免長安各個官府的囚徒,武裝起來,襲擊呂後和太子。

  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因為韓信隻是個列侯,沒有兵。而長安的官府幾乎個個都有自己的監獄,當時中央直屬衙門三十六個,隻有一處沒有監獄。不偽造詔書,根本搜羅不到寶貴的人力資源。這是很多造反者常用的辦法。

  不過我對韓信的這個策略感到懷疑,因為就算搜羅到足夠的人力還不行,還得有武器。長安最大的武器庫在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他用什麽辦法能奪到武庫的武器呢?史書上沒有講,可能因為這件事還沒幹成就失敗了罷,否則真可以讓我們後人驚心動魄一番的。

  導致韓信失敗的是他的一個舍人謝公。所謂舍人,也就相當於前麵我們提到的門客。門客吃主人的,喝主人的,一分錢不交,但主人危急的時候得為主人賣命,這也是戰國以來貴族養士的初衷。按照傳統,一般當貴族門客的人都要首先交納委質狀,表示自己這一百多斤,從此就是主人的了,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但人家養客給自己賣命,韓信養客卻給自己索命,他做人真夠失敗的。

  話說這個謝公曾經不知道因為什麽事得罪過韓信,韓信把他關起來,準備殺掉,還沒有來得及動手。謝公的弟弟救兄心切,就去告發韓信想謀反。呂後大驚,當即想召韓信覲見,但又怕韓信不肯來。韓信打仗的本事之大,顯然讓呂後心有餘悸,她不敢打草驚蛇,於是找來蕭何商量對策。

  蕭何曾經是第一個認識到韓信非凡的軍事才能的人,如果沒有蕭何賣力地舉薦韓信,韓信或許一輩子默默無聞,劉邦也很可能當不成皇帝。所以劉邦後來堅決把蕭何的功勞排在第一,還算有點良心。就私交來說,蕭何和韓信肯定是不錯的。但私交在利害關係麵前,幾乎一錢不值。顯然,如果蕭何仍舊袒護韓信,則自己的前途也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就決定了自己的立場,為呂後獻上了一條毒計。

  接著他駕車跑到韓信家裏,說皇帝已經剿滅陳豨,班師回朝了,要群臣都去祝賀。

  聽到皇帝勝利回朝的消息,我想韓信那一刻心在滴血,他強忍失落地表示:“我病得很重,不能去了。”蕭何懇切地勸道:“我知道你病得不輕(竟敢造反),可是這麽大的喜事,不去表示一下,隻怕皇上會有看法。”這話說得很誠懇,韓信隻好答應了。他竟然沒有想到平生知己會出賣他,其實蕭何為這麽件事專程來通知他本身就不正常,這說明他缺乏足夠的警惕性,毫無當領袖的素質。在軍事上,他是一個天才;在政治上,卻幾乎是個白癡。當然,這也是古往今來很多天才們的共同特點。

  韓信的兩隻腳跟剛踏進長樂宮的門檻,大門就咣當一聲關上了。躲在門背後的武士們蜂擁出來,把他淹沒了,按住了,捆好了。他像一個粽子似的被迅疾地抬到長樂宮中懸掛編鍾的房間,呂後已經在那裏笑眯眯地迎接他,問他還有什麽遺言。韓信這才知道自己被蕭何出賣,罵了一句:“唉,後悔沒有聽蒯徹的話,搞得今天死在一個女人手裏。”

  呂後命令把韓信的遺言工工整整地記下來,然後手一揮,劊子手哢嚓一聲,韓信那顆睿智的腦袋滾到幾丈遠,撞到編鍾上,發出鏗鏘的金屬響聲。繼而大隊士兵把韓信的淮陰侯府第圍個水泄不通,凡是和韓信本人或者他老婆的DNA 有一絲瓜葛的動物,都被殺得一幹二淨。

  一代軍神,就這樣滑稽地死在歹毒的女政客手裏,雖然讓人浩歎。然而,這是曆史上英雄們普遍的命運。

  遠在洛陽的劉邦聽到韓信蹬腿的消息,心裏放下了一塊大大的石頭。不過劉邦究竟也是個英雄,史書上說他“且喜且哀之”,把他的矛盾心裏刻畫得很生動。韓信是和劉邦在炮火中相依為命的親密戰友,劉邦與之惺惺相惜是免不了的,但垂老的劉邦,更看重的當然還是怎麽保住自己身後的秀麗江山,對於親密戰友的死,他更多的還是開心。他要是不開心,那才怪了。

  接下來他要除掉的是兩個更大的眼中釘: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

  貳

  征討陳豨的時候,劉邦心裏肯定已經打定了主意,天下的疆土隻能由劉氏一家瓜分,異姓諸侯王絕對一個都不能要。彭越和英布都是身經百戰的驍將,自己活著他們還會裝裝老實。有朝一日自己歸天,隻怕自己的兒子立刻就成了他們屠刀下的羔羊,他放得下心嗎?

  他需要的就是找一個借口,而借口這東西永遠都像忠實的奴仆,是召之即來的。

  在邯鄲征討陳豨的時候,劉邦發下了雞毛信,向彭越征兵。彭越這時正好生病,或者確實不想去,裝病,就派手下代替自己率士卒趕赴邯鄲。劉邦心中大喜,借口來了,嘴上卻假裝怒道:“我操,梁王好大的架子,連老子都請他不動了。”

  這句話立刻反饋到彭越耳朵裏,彭越自然嚇得不輕,他決定抱病親自到邯鄲走一趟。下這個決心不容易,要知道那時候沒有飛機,也沒有柏油馬路,一路顛簸對一個病人來說非常不容易的,可見為人臣的不易。彭越的大將扈輒腦子比較清醒,勸道:“開始他叫您去,您不去;現在他發脾氣了,您再去,不是送死嗎?您想想韓信的下場罷,依我看,您還不如趁機發兵響應陳豨將軍算了。”

  彭越為人還比較忠厚,或者是覺得自家實力不夠,沒有采納這個明智的建議,不過也打消了去邯鄲謝罪的念頭,繼續稱病。可是隔牆有耳,他和扈輒的密談被人聽去了。

  這個人是彭越的太仆,也就是專門給他駕駛馬車的,相當於交通部長。這位太仆先生之前也犯了點罪,怕受到懲罰,於是逃亡到洛陽,告發彭越謀反。劉邦就等這張狀紙呢,當即派使者去梁國的首都定陶,出其不意地捕獲了彭越,押到洛陽。

  劉邦命令有關部門審問彭越,平時效率一般的有關部門這時效率卻很高,很快奏報:“彭越造反的證據是白簡黑字,無可抵賴,臣等請求誅殺他的九族。”

  但是劉邦還有一念之仁,考慮半天,赦免了彭越的死罪,將他流放到蜀郡的青衣縣(今四川雅安縣北)。

  於是在這年的早春二月,彭越坐著囚車,迎著料峭的春寒,孤苦伶仃地被押著往西走,不知道走了多久,走到了鄭縣(今陝西華縣)。他遙遙看見對麵來了一支盛大的隊伍,等隊伍走近,他悲淒的臉上終於有了一絲苦澀的笑容,原來他看見了呂後的車馬,可能因為夫妻分居太久,呂後打熬不住,正要趕去洛陽和劉邦會麵,此刻途經鄭縣。這個場景很震撼,彭越和呂氏,同樣是圓顱方趾的人,可是命運就這麽不同。當一個滿懷孤苦朝不保夕地趕去發配之地的時候,另一個卻為了精神生活的滿足趕去和老公團聚。這種強烈的境遇對比,顯然會讓普天下所有善良的人民動容。

  女菩薩到了,兩輛車相會的時候,彭越當即眼淚汪汪地向呂後訴冤,說自己這個梁王也不想當了,隻是希望組織上能夠放他回到故鄉昌邑縣當一個普通平民,工作安排不安排都不要緊,城市戶口解決不解決也不要緊,醫療保險更不敢奢望,他四肢齊全,老而彌健,完全可以幹點老本行,比如打魚賣錢混碗飯吃,絕不仗著革命經曆倚老賣老,向當地政府要這要那。需要說明一下,彭越參加革命前在家鄉的巨野澤中就幹著打魚殺家的買賣,如今天下太平了,解甲歸田了,重新回鄉經營漁業,為政府貢獻餘熱,為國家GDP的增長略盡綿薄,也屬順理成章。呂後,不,呂奶奶很慈祥地聽完彭越老將軍的哭訴,笑著安慰他說:“很好很好,老將軍,您受的冤屈太大了,陛下和國家對不起您啊,您看這麽辦行不行,我們幹脆一起去洛陽,我代您向皇上求情,一定要為您這件事落實政策。”

  彭越感激涕零,差點要連呼國母萬歲。於是一路滿懷希望跟著呂後回了洛陽。

  呂後見到劉邦,親熱完後,對劉邦說:“老公,你辦事有欠妥當啊,那個彭越是個英雄啊,你竟然把他流放蜀郡,這不是給自己留下禍患嗎?幸好我在路上碰到他,就順便帶回了洛陽。咱們得趕快把他殺了,不然的話,夜長夢多啊。”

  劉邦如夢初醒:有道理啊。他暗讚老婆的英明,爽快地點了點頭:“呂雉同誌,你這個建議提得很好。這件事,你就放心大膽地辦吧。我堅決支持你。”

  呂後響亮地回答:“多謝老公,我一定大幹快上,把這件事處理得讓你滿意。”

  她當即把彭越以前的舍人找來,讓他們告發彭越“複謀反”。這個“複”字用得很絕,人家彭越近一個月來一直在冰涼的囚車上來回晃蕩,怎麽個“複”謀反法?不過這也沒什麽滑稽的,老祖宗早就對這種事總結了一句: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於是和彭越DNA有瓜葛的也倒了黴,他的三族也和韓信一樣,被殺得幹幹淨淨。這是漢十一年的三月發生的事,離韓信的宗族被殺僅隔兩個月。

  但還沒完,劉邦和呂後這對流氓夫婦已經慢條斯理地衝刷了屠刀上的血跡,當當當地敲著砧板,不耐煩地喊道:下一個,宣——淮南王——英布!

  叁

  和韓信、彭越的死完全一樣,英布的完蛋,也是因為身邊的人告密。這導致了後來的王公大臣對自己的手下極力采取恩情籠絡的態度,生怕自己重蹈他們的覆轍。

  話說劉邦殺掉彭越之後,把彭越的一百多斤全部細細地切成臊子,加上佐料,烹調成“美味”的肉羹,賜給各地的諸侯,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嚇唬英布,或者不妨說,想以此逼迫英布造反。

  英布接到了彭越的肉羹,頓如驚弓之鳥,萌生了兔死狐悲之情。他知道,自己是劉邦的下一盤俎上菜了,他可不想當那盤菜,那唯一的選擇隻有造反。於是,他開始秘密部署兵馬,等待適當時機。劉邦的心理戰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時機”很快不邀而至,讓英布措手不及。原來英布有一個寵愛的小老婆,生病了,請醫生看病。那醫生和中大夫賁赫住對門。賁赫大概嫌自己的官位老是不動,想通過英布這個寵妾巴結一下英布,就賄賂醫生,借機會請英布的寵妾吃飯,意圖很明顯,希望寵妾能在英布那裏吹吹枕頭風,讓自己的P股挪個位置。寵妾不負所托,在侍侯英布的時候順便誇獎賁赫是個有才能的長者,應該提拔。

  哪知英布心胸隻有褲帶那麽寬,當即懷疑寵妾和賁赫有什麽私情,怒道:“你怎麽知道賁赫有才能,是不是他媽的和那廝有一腿?”

  寵妾見英布發怒,知道弄巧成拙,為了洗清冤屈,隻好把賁赫請客的事和盤托出,可是男女私情這種事向來都是越描越黑,寵妾越把自己說得清白,英布愈發懷疑自己被戴上了綠頭巾。他悲憤填膺,天哪!自己好歹是個王,戰場上殺人如麻,斬獲首級無數,可是連個愛妾都保不住,還讓自己的手下給資源共享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當即叫道:“來人,給我把賁赫那個禽獸抓來。”

  哪知賁赫一向人緣好,早早就有人給他通報消息,他大驚失色,這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馬屁沒拍對,反倒惹禍上身。他又悔又怒,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卷上幾件金銀細軟,父母妻子也顧不得了,一溜煙跑到郵亭,乘坐“傳車”往長安急奔,要告發英布謀反。所謂“傳車”,就是當時遞送官方文書郵件的公車,那時候相隔十裏就有亭舍,重要的地方還有郵置,專門備有馬車,負責公文遞送。老百姓如果有重要事件,比如謀反案上報中央,也可以要求免費乘坐這種“傳車”,沿途郵亭官吏必須好好接待,負責安全送到長安。當然,賁赫可能是逃出淮南國之後,到了大漢國境才改乘郵車的,可以想見他在淮南國境內逃亡時的驚恐。

  英布愈發憤怒,看來自己頭上的綠帽子是摘不了了,如果那賁赫和自己的小妾沒有私情,怎麽會逃跑?當然,他不會設身處地地為賁赫考慮,如果賁赫不逃跑,他會不會殺了人家?

  英布派出的人馬火速追趕賁赫,卻徒勞無功,英布知道這下沒得指望了,幹脆把賁赫的三族不管男女老少,全部牽到市場砍下了腦袋。隨即,他悲壯地效法陳豨,在當年的秋天,舉起了造反的旗幟。

  史書上說,劉邦聽從蕭何的勸告,開始不相信賁赫的告發,還把賁赫下獄,又派使者去淮南國驗問英布,看看賁赫所說是否確實。從情理分析,劉邦有點假模假式,他要殺英布就恨沒有借口,現在借口主動上門,他哪會客氣謙讓?史家這麽說,恐怕是為了掩蓋漢室的薄情寡義,不得已而為之罷。英布的造反,完全是劉邦所逼,在當時可以說是路人皆知的事,劉邦有個幸臣叫夏侯嬰,夏侯嬰有個門客薛公就直言不諱地說:“英布當然應該反,去年殺了韓信和彭越(實際上就是年初的事,不能說是往年),他們三個人在楚漢之爭中功勞最大,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現在沒有確切的罪證就殺了兩個,剩下的那個還不反,他傻啊?”

  說歸說,忠心還得表。薛公接著向劉邦分析了戰爭局勢,提出了良好的平叛建議。劉邦覺得薛公說得對極了,封他為千戶侯,自己則率兵親征。

  英布一向擅長打仗,這時已經輕鬆地擊破了荊王劉賈和楚王劉交的軍隊,誌得意滿,他沒想到劉邦會親征,事前他曾這樣估計:“皇帝年紀大了,討厭打仗,肯定不會親自來。諸將裏麵我最怕的就是韓信和彭越,現在都死翹翹了,我還怕什麽?”哪知在(一說會,今安徽宿縣南)這個地方,他碰見了劉邦的軍隊。

  劉邦在庸城的城壁上眺望英布的軍隊,發現英布軍士氣高昂,非常精銳,陣勢很像項羽,當即心裏很不爽。以前劉邦屢次被項羽打得找不著北,要不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幫助,他劉邦現在早就身填溝壑了,對項羽,他是心有餘悸的。他遙問英布道:“他媽的,你為什麽造反?”

  英布也懶得跟他解釋,事情已經到這份上了,哭訴幾句“都是被你老人家逼的”有用嗎?於是直截了當地回答:“你他媽的問個屁啊,造反,當然就是想當皇帝囉。”

  寫到這裏,我覺得挺佩服英布的。他沒有像韓信、彭越那樣婆婆媽媽,想反又猶豫不決,最終束手就擒,宗族夷滅。雖然英布也失敗了,但究竟讓劉邦付出了代價。劉邦就在這次接戰中挨了英布軍隊的流矢,傷口一直沒能痊愈,在第二年,也終於嗚乎哀哉。反觀韓信、彭越二人的猥瑣,其間相去不可以道理計。

  英布說了那句話,意味著政治磋商已經黔驢技窮,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於是打罷。不過英布的軍隊雖然精銳,卻仍架不住劉邦的人馬眾多,接戰不利,最後率領親信數百騎向南逃奔,在陽(古縣,已沉入鄱陽湖底)的茲鄉被長沙王吳臣所誘殺。每當讀到這段史書時,我都會不自禁地慨然想,在那個鄱陽湖邊貧瘠而偏僻的小縣裏,走投無路的英布是怎樣咽下他最後一口氣的?他被誘殺的具體情節是怎樣? 陽的風景美嗎?凡此總總,都足以讓人遐想,也許某日,我會把它鋪衍為一個動人的小說。它雖然未必有項羽的垓下那麽悲壯,卻也許更蒼涼婉轉。

  至此,劉邦的三個眼中釘全部拔除,剩下的兩個異姓王還有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但他們都不太重要。

  盧綰雖然也是異姓,劉邦對他倒是挺放心的。因為盧家在秦朝時就和劉家是要好的鄰居,盧綰和劉邦還是同日出生,從小又在一起玩,是割頭換頸的哥們。後來劉邦派他率兵擊滅燕王臧荼,就把盧綰封為燕王。

  盧綰本來對漢朝忠心耿耿,陳豨造反的時候,劉邦親自坐鎮邯鄲鎮壓,盧綰也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發兵合擊陳豨。陳豨派使者去匈奴求救,盧綰也派使臣張勝去匈奴,告訴匈奴陳豨已經兵破,匈奴最好不要插手。張勝到了匈奴後,碰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衍不計舊怨,語重心長地給張勝洗腦:“靠,你們怎麽這麽傻啊?燕國之所以現在還能夠生存至今,全在於諸侯們屢次造反,兵禍連年不絕。而你們燕王卻急著要擊滅陳豨,真是愚不可及。你想想,陳豨一死,下一個不就輪到燕國了嗎。你還不如讓燕王不要急著打陳豨,和匈奴聯合。陳豨不亡,燕國就能長存;就算漢朝仍不放過你們,你們還有匈奴可以依靠呢。”

  張勝被臧衍說動了,就和匈奴締結密約,要匈奴假裝進攻燕國。這時呂後已經殺了韓信、彭越,英布也已經舉旗造反,盧綰見匈奴攻燕,以為張勝背叛自己,將張勝一家全部逮捕,並上報了長安,請求將張勝族誅。等張勝趕回來把其中曲折一說,盧綰醍醐灌頂,後悔不及,知道自己錯怪了張勝,但是事情已經向中央報告了,怎麽收場呢?於是一邊報告中央錯怪了張勝,和匈奴勾結的是其他人,一邊又派人和陳豨勾勾搭搭,采取一邊打一邊互拋媚眼的政策,當然那種打都是表演性質的,不傷皮肉。

  可惜漢朝那邊是來真的,太尉周勃的軍隊如風卷殘雲一般將陳豨打得望風而逃,陳豨逃到哪,周勃就追到哪。陳豨最後沒有辦法,無可奈何地獻上了自己的首級,才把周勃打發了。接著,陳豨的降將公認,自己這邊曾經和盧綰有一腿,劉邦這才發現真相,命令舞陽侯樊噲率兵進攻盧綰。盧綰兵力不敵,倉惶逃到匈奴,在長城下駐紮,派人刺探劉邦的病情。希望等到劉邦病好後再當麵謝罪,可劉邦中了英布一箭後,傷勢發作,沒有耐心等他,很快就一命嗚呼了。盧綰深知呂後的歹毒,知道劉邦一死,自己再也沒有指望,幹脆帶領殘兵敗將逃入匈奴,改持匈奴護照。

  燕國一滅,從此,大漢消除了異姓篡位的威脅,除了江南弱小的長沙王外,其餘的都封給了劉氏宗室,為劉氏以後四百年的統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