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附錄三

  詠項羽項羽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中國傳統詩歌、繪畫、戲劇、散文等領域中,這位失敗的西楚霸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所以,在中國古代詠史詩中,詠歎項羽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係列,產生了像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詩人的詠史詩名作。詩人或悲歎,或批評,或讚美,或感喟,在一篇篇詩歌中寄托著詩人的沉思,它們是一筆寶貴的文學遺產。

  項羽雖然在與劉邦的現實鬥爭中失敗了,但是,項羽寧死不願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的精神感動了無數後人。如果說劉邦是時勢英雄,項羽則是本色英雄,是豪氣幹雲的英雄,是表裏如一的英雄。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賊”的觀念的國度裏,竟然還有一個失敗的項羽受到後人如此的禮讚,反複的評述。他讓人歎息,他讓人感慨,他讓人傷感,他讓人敬佩。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讓人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一顆流星,在曆史的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品評著。這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項羽的人格魅力。項羽烏江自刎之前,曾經講過一段非常感人的話:“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段話表明了項羽以一人獨生為恥,以眾人皆生為榮的榮辱觀,也是他與劉邦的重大區別。當年項羽與劉邦在滎陽對峙之時,“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項羽之所以提出與劉邦單挑獨鬥,目的也是為了避免因為你我爭奪天下而讓百姓受苦。這說明項羽以讓百姓受苦為恥。劉邦為了得到皇帝之位,全然不顧百姓死活。二人相比較,項羽更具有以百姓受苦為恥的榮辱觀。

  即使在烏江自刎之前,他的那種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悲壯也讓後人欷歔感歎。正因為如此,項羽在身後成了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造成這一現象的另一原因是:他既叱吒風雲又柔情百轉,既神勇無比又重情重義。

  本書選取了部分歌詠項羽的詩篇,加以簡注、述評,作為全書的第三個附錄。

  一、歎項羽項羽\[唐\]於季子(則天朝)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附錄三中的詩詞采用引文字體還是單獨另外設計一種字體?請酌。暫如此調整)首句的“北伐”,指項羽北上救趙的巨鹿之戰。“全趙”,是保全趙國之意。但詩人加了一個“雖”字,則對項羽的巨鹿之戰持保留態度。作者為什麽對項羽消滅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持此態度?下句則作了回答。

  次句“東歸”,指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之後,沒有在關中之地建都,而是選擇了東歸,以彭城為西楚國的國都,種下了日後覆亡的種子。“王秦”,即在秦地稱王。此句是對上句“雖”字的呼應。

  作者認為:項羽雖然在巨鹿之戰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卻在建都關中與否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導致了日後的覆亡。

  這種意見,在討論項羽成敗之中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見。但是,這種意見略顯膚淺,它忽略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軍事上的被動,與性格上的各種缺陷。過於看重項羽是否建都關中,則會忽略項羽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句,“空歌”,即白白唱。“拔山力”,指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四句,羞作渡江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行持短兵接戰。

  此詩第四句用一“羞”字,則項羽的榮辱觀全盤寫出。“渡江人”,指項羽一人渡江。

  此詩說項羽北伐,曆經巨鹿之戰,保全了趙國,但是,他在入關主持天下分封之時卻放棄了關中,未能在關中稱王。所以,垓下兵敗之時,項羽盡管唱著悲涼的《垓下歌》;但是,他已經無力回天,又不願東渡烏江,東山再起,隻能自刎而死。

  全詩充分肯定了項羽的巨大曆史功績,對項羽未能建都關中非常惋惜,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又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讚一歎,一唱一泣,催人淚下。

  讀項羽傳\[唐\]張誌和逐鹿中原誌未酬,息兵暫擬割鴻溝。

  重瞳似舜終何益,三戶亡嬴讖亦休。

  江左豈無秦父老,關中已屬漢諸侯。

  萬人一劍都無用,怕見虞姬地下羞。

  張誌和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早期詞人。

  首二句,“逐鹿中原”,寫楚漢戰爭。“誌未酬”,寫項羽壯誌未酬,最終失敗。“息兵”,即議和。“割鴻溝”,指劉邦、項羽以鴻溝為界。這兩句是寫項羽逐鹿中原未得成功,希望劃鴻溝為界,相安無事。

  次二句,“重瞳”,指項羽。《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重瞳子”,即眼中有兩個瞳仁。舜是重瞳子,因此,古人認為“重瞳子”是貴人之相。“終何益”,最終有什麽用。“三戶亡嬴”,為時人俗語。範增第一次麵見項梁時就曾說此言。詩中明用此典。“讖”,讖言,一種帶有預見性的語言。這兩句寫項羽生有“重瞳子”,與舜一樣生有異相,而且,楚地普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但是,項羽的“重瞳子”最終有何用,“三戶亡秦”的讖言又有何用?

  第五、六兩句,“江左”,指江西、江北。“秦父老”,指秦地百姓。“漢諸侯”,指劉邦。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封劉邦為漢王,故稱。這兩句說,江北並非沒有秦國百姓,但是,關中之地早已被漢王劉邦所有。

  最後兩句,“萬人一劍”,指項羽自小不願識字,也不願學劍法,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但是,學會了“萬人敵”的兵法還是敗給了劉邦,所以詩中稱“都無用”。“虞姬”,是追隨項羽多年的寵姬,垓下之圍時被迫與項羽分別。因此,詩人認為:項羽恐怕羞於地下見到虞姬。虞姬跟隨項羽多年,但是,在大難來臨之際,項羽還是自己逃命,將虞姬一人扔下。地下如果見到虞姬,項羽又該說什麽呢?

  本詩結尾構思奇特,以項羽羞見虞姬結尾,出人意表。

  過項羽廟\[宋\]陳洎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

  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範增多。

  首句的“八千子弟”指的是項羽過江時所率領的八千子弟兵,這裏代指整個楚軍。“投戈”,指放下兵器。此句說,楚兵中最忠於項羽的八千子弟兵已無心再戰,這意味著整個項羽兵團已經失去了鬥誌。

  “猶聞怨楚歌”,指項羽聽見了四麵楚歌。“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餘帳中。”

  “怨”,指歌聲悲涼,項羽手下士兵聽到楚歌聲而心生悲情。此句交待為什麽項羽最精銳的八千子弟兵“投戈”而不想再打仗了。原來是楚兵夜晚聽見四麵楚歌之聲,誤以為漢兵已占領了整個楚地。所以,軍心渙散。

  第三句的“學敵萬人”,指項羽少時,不願學習讀書識字,也不願學習一對一的劍法,隻喜歡學習“萬人敵”的行軍布陣(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如今兵法學到手了,又怎麽樣了呢?不還是落了個兵敗烏江的下場嗎?

  第四句意思是,難道不想想,自己手下隻有一個謀士範增夠不夠呢?其實,此句是歎息項羽連自己手下一個謀士也未留住,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失去了唯一的謀士。

  英雄失路時,丈夫亦悲歌。全詩在感慨、惋惜之中評論了項羽的失敗之因。

  題項羽廟三首\[宋\]賀鑄分張天下付群雄,回首鹹陽卷地空。

  六國三秦隨擾攘,錦衣何暇到江東。

  楚都陳跡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

  不作偷生渡江計,可須千裏更西來。

  三戶睢盱竟破秦,君王武略世稱神。

  途窮一夜無遺恨,挈首殷勤予故人。

  賀鑄是宋代著名的詞人,但他的這首詩也寫得頗具特色。

  首句“分張天下”即分封天下,“群雄”,指項羽所封的十八位諸侯王。此句寫項羽大封諸侯。次句“卷地空”,指一片空。該句寫項羽一把火燒了鹹陽秦宮。這兩句寫項羽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與火焚秦宮。

  三、四兩句,“六國”,指被秦滅掉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三秦”,指關中,即秦國。項羽大分封時曾封秦國三位降將為王,據守關中,故稱關中為三秦之地。“六國三秦”合起來,指整個天下。“隨擾攘”,隨之變得紛紛攘攘。“錦衣”,指項羽原打算衣錦還鄉。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原打算錦衣還鄉,但是,天下隨之而來的紛紛擾擾打亂了他的如意之夢,使他無法衣錦還鄉。“何暇”,哪裏有空閑。“到江東”,指還鄉。

  第二首首句“楚都”,指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陳跡”,陳年舊跡。“久灰埃”,早已長滿了塵埃。第二句“一曲虞兮”,指項羽的《垓下歌》。此歌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故稱。這兩句說,當年西楚國國都的舊跡早已布滿塵埃,隻有流傳下來的《垓下歌》還寄托著淡淡的哀思。

  第三句“偷生渡江計”,指聽從當年烏江亭長的話,一人渡江,卷土重來。“不作”,不考慮。第四句“西來”,指項羽當年隨從項梁帶吳中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

  第三、四兩句說,既然不打算失敗之後再渡江重振旗鼓,又何必當年千裏迢迢渡江向西呢?

  第三首首句“三戶”,典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睢盱”,指楚地。“竟破秦”,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意。第二句,“君王”,指項羽。“武略”,武功。這兩句說由於項羽武功超神,楚軍最終滅掉了強秦。

  第三句,“途窮”,指項羽兵敗垓下,無路可逃。“無遺恨”,沒有遺憾。第十二句“挈首殷勤予故人”,指項羽最終將自己的頭顱送給呂馬童。呂馬童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後投奔劉邦,追殺項羽之時,項羽認出了呂馬童,便做了人情,在呂馬童前自刎而死,讓呂馬童立功封侯。這兩句說,當項羽無路可走之時,他並沒有多少遺憾,反而將自己的頭顱送給了“故人”呂馬童。

  賀鑄的詞長於抒情,此詩雖為題詠項羽廟之作,卻也亦抒情見長。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詩人的代表作家,但是,李清照的詩卻一掃婉約之風,充滿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風豪氣。她的《夏日絕句》是曆代詠歎項羽的詩作中極為有名的一首。

  首句中的“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此句說,人的一生,活著就應當像項羽一樣做人中豪傑。次句,“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此句講,人死也要死得如鬼雄一樣,豪氣衝天。

  第三、四兩句說,人們之所以至今思念項羽,就是他不願一人東渡烏江,而是與其隨從力戰而死。

  李清照此詩熱烈歌頌項羽寧可自刎而死也不願一人東渡烏江的豪情,批評南宋統治者隻顧自己苟安,完全不顧及北方百姓,拋棄中原河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其愛國激情,溢於言表。

  此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活著要做人中豪傑,為國建功立業;死了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英雄。

  借古諷今,正氣凜然。二十個字中連用三個典故,卻無堆砌之弊,因為詩人豪情貫串其中,化解了連用三個典故的板滯。

  樂府\[宋\]李綱垓下讀項羽傳垓下事複而悲之因作歌以附。

  鴻溝已盡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

  諸侯大會壁垓下,戈甲耀日如屯雲。

  夜聞四麵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巳。

  拔山蓋世霸圖空,卻歎當時騅不逝。

  帳中美人自姓虞,悲歌起飲聊踟躕。

  數行泣下竟長別,倉皇不得同馳驅。

  明眸皓齒為黃土,草木含愁照今古。

  依然聽曲自低昂,豈憶平生離咽苦。

  這是宋人以樂府體詠歎項羽垓下之敗的詠古詩。作者李綱是北宋末年的名臣。

  首二句敘鴻溝議和之事。漢五年,項羽因為軍糧斷缺(項王兵罷食絕),不得不與劉邦議和。劉邦利用項羽求和的機會,派侯公說服項羽,放回被扣二十八個月的劉太公、呂雉等親屬。項羽之所以放回被扣二十八個月的劉邦的父親、妻子、兒子、哥哥,是為了向劉邦傳達一種善意。於是,雙方約定: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但是,在項羽放回劉邦的父親、妻子之後,劉邦卻突然撕毀協議,追殺項羽(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鴻溝已盡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二句即指此事。

  三、四兩句寫垓下之戰。“諸侯大會壁垓下”,指韓信、彭越、黥布等與劉邦合圍項羽於垓下。“戈甲曜日如屯雲”,寫諸侯軍軍陣之盛。

  五、六兩句寫四麵楚歌。諸侯合圍項羽於垓下後,劉邦讓楚地士兵夜唱楚歌,即以楚地方言、曲調唱楚地之歌,以此擾亂項羽的軍心。項羽本人聽到四麵楚歌,都發出“漢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驚訝。“夜聞四麵楚歌起”,即指此。“天命人心”,指項羽部下的軍心因四麵楚歌而渙散。

  七、八兩句寫項羽霸業失敗卻未能反思自己的過失。“拔山蓋世”,用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句。“霸圖空”,霸業失敗。項羽《垓下歌》有“時不利兮騅不逝”之句,故此詩說項羽隻知道感歎“騅不逝”,卻不知道反省自己為何失敗。

  九、十兩句寫虞美人的生離死別。項羽《垓下歌》有“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所以,作者寫項羽與虞美人生離死別之際的悲涼。但是,此詩從虞姬入筆,寫她“起飲”“踟躕”。“起飲”,即夜不能眠,起身飲酒。“踟躕”,徘徊不定。

  十一、十二兩句,寫西楚霸王與虞姬灑淚而別。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虞姬告別之時,先“悲歌慷慨”地唱了《垓下歌》,歌畢,“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第十一句的“數行泣下”即緣於此。“長別”,即是永別。“倉皇”,形容項羽敗逃時的狼狽之狀。所謂“不得同驅馳”,寫項羽逃命心切,連愛妾虞姬都不得同行。

  十三、十四兩句,寫虞姬的命運淒婉。“明眸皓齒”,寫虞姬之美。但是,如此美麗的虞姬,最終卻成為一抔黃土,令人惋惜不已。“草木含愁”,以悲景寫悲情,襯托虞姬命運之悲苦。“照今古”,自古至今。

  最後兩句,寫作者自己的感受。“依然聽曲自低昂”,寫自己聽音樂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但是,誰還能記得霸王與虞姬當年的離別之苦?

  這首詩詠歎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作者在詩前的小序中特意提及:垓下讀項羽傳垓下事三複而悲之因作歌以附。可見此詩是李綱在垓下之地讀《項羽本紀》,因此,格外有感。全詩以悲情為主,自項羽入筆,歸結到虞姬,一唱三歎,令人欷歔。

  如此英雄,如此美人,如此結局,豈不令人痛惜!

  項羽\[宋\]劉克莊頓無英霸氣,尚有婦兒仁。

  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

  劉克莊是宋代著名詩人。

  劉克莊這首詩並非全麵評價項羽,而是緊緊抓住項羽烏江自刎這一細節展開議論,抒發感情。

  第一句,“頓無”,立即就沒有了。“英霸氣”,即“霸氣”。全句是說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一生充溢的英霸之氣,似乎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二句,“婦兒仁”,即“婦人之仁”。《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時曾評價項羽有“婦人之仁”,於是,這一說法不脛而走,成為“定評”,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將項羽看做有“婦人之仁”的人。這一說法的本身尚值得商榷,前文已有專論;但與本詩關聯不大,姑且置而不論。

  第三、四兩句點出,聽說漢王劉邦懸賞萬金求購我的人頭,我就賞給你這位故人吧。這兩句話源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將寶馬贈予烏江亭長後,步行與漢軍交戰,他一個人殺了上百漢兵,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一回頭,他看見了劉邦手下的騎司馬呂馬童,於是,項羽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劉邦懸賞千金、封邑十萬要我的人頭,我做個人情給你吧!於是項羽遂自刎而死。

  項羽這種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做法得到了無數後人的激賞。此時,項羽身受十幾處傷,寡不敵眾,必死無疑;但是,他將頭顱贈予自己的老部下的做法仍然需要非凡的勇氣,絕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劉克莊用表麵平靜的語言敘述了這個悲壯的故事,但是,表麵的平靜之下充滿了詩人對項羽的敬仰!

  項羽廟\[元\]施鈞當日滎陽可滅劉,卻緣不聽範增謀。

  徒勞百戰爭秦鹿,贏得千年笑楚猴。

  父老江東能王我,故人垓下忍為侯。

  騅兮不逝虞兮別,淚灑西風一劍愁。

  詠史詩的高下在於詩人自己的史識。

  先看首二句,作者認為:當年項羽在滎陽之戰中就可以滅掉劉邦,隻是因為沒有聽範增的話,才導致失敗。此言差矣!滎陽對峙長達二十八個月,項羽兩奪兩失,雖然一直占著上風,但是,始終未能打開西入關中的道路。範增在滎陽之戰確實發揮了作用,那是在劉邦絕糧的情況下求和,項羽原打算答應,範增堅決反對,所以,項羽猛攻滎陽,劉邦大敗而逃。但是,劉邦因為得到了韓信在趙國的精兵,很快就殺了回來,並無“可滅劉”的時機。作者對這段曆史並不熟悉,故妄言項羽不聽範增之謀而失去殺劉之機,與史實不符。

  第三、四句,“徒勞”,是白白辛苦。“百戰”,形容戰爭之多,並非實指。“爭秦鹿”,即秦失天下,劉、項爭奪天下,故稱之為“爭秦鹿”。“笑楚侯”,用典。項羽分封完十八路諸侯後,打算帶兵回家鄉彭城(今江蘇徐州),有一位說客勸項羽建都關中,項羽被說動了,但是,關中的秦宮已經被自己燒掉了,於是,沒有采納這位說客的意見。這位說客出來之後,說了一句話:“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思說,人家都說楚人是猴子戴帽像個人,其實並沒有人的智慧。項羽聽說之後,就殺了這位說客。所以,此詩以“笑楚猴”講項羽白白辛苦四年,落下了千年為人恥笑的名聲。

  第五、六句,“父老江東”,即江東父老。“王我”,立我為王,此用項羽對烏江亭長之言:“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獨不愧於心乎?”第五句寫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第六句,“故人”,指原為項羽部下後投奔劉邦的呂馬童。項羽看到呂馬童之後,願意成全“故人”,刎頸自殺,呂馬童因得到項羽的頭顱被劉邦封後。所以,詩人通過“江東父老”與“故人”呂馬童的對比,譏諷呂馬童怎麽忍心拿項羽的頭作為自己晉升封侯的台階呢?鄙視之情溢於言表。

  這兩句,一句寫江東父老能夠幫我重整江河,一句寫呂馬童以項羽之頭封侯。一褒一貶,對比極為鮮明,成為本詩中最為出色的一聯。

  最後兩句,用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意,寫霸王別姬之痛苦。末尾用“淚灑西風一劍愁”作結,慨歎項羽、虞姬成千古之恨。

  此詩乍一看,作者對項羽似有譏諷之意,但是,細細品味,此詩實對項羽的敗亡懷有深深的同情。

  明貶實褒成為此詩一大特色。

  項羽廟\[明\]曾棨百戰休論蓋世功,鴻門終宴伯圖空。

  虞歌慷慨孤燈下,楚業銷沈一炬中。

  露濕古牆秋蘚碧,霜含老樹夕陽紅。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聽高台唱大風。

  首句中的“百戰”,代指項羽自言的“身七十餘戰”。“休論”,意為不要說。“蓋世功”,指項羽打敗秦軍主力所立下的蓋世之功。次句的“伯”,即“霸”。“伯圖”,即稱霸天下的雄圖。“空”,最終成空。

  前二句非常有見地。作者認為,項羽不要誇自己身經七十餘戰,立下了滅秦的蓋世之功,其實鴻門宴一結束,項羽的敗局就已經決定了。我們不知道作者所指的“鴻門終宴”究竟是何意,是否與我提出的鴻門宴表現了項羽的政治幼稚的見解一致。但是,作者看到鴻門宴是項羽一生的轉折點,是項羽由勝至敗,由強至弱的分水嶺,這一觀點還是非常有見地的。

  “虞歌”,指《垓下歌》,因為《垓下歌》中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慷慨”,指項羽悲歌慷慨。“楚”指西楚,“楚業”即西楚霸王項羽的霸業。“銷沈”,即毀掉。“一炬”,指楚人一炬,也就是項羽一把火燒了鹹陽的秦宮。

  三、四兩句說,項羽在垓下被圍時,麵對虞姬與孤燈,唱出了英雄末路的哀歌,令人不忍卒聽;但是,西楚的霸業,其實在項羽火燒秦宮的一把火中已經被焚毀了。

  五、六兩句說,古牆被夜露打濕,並且長滿了深綠的秋蘚,夕陽之下老樹打上了寒霜。“蘚碧”“霜含”,寫出了日暮人非的滄桑之感。這兩句是寫景。作者在通篇論古中,插入兩句寫景之筆,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性。而且,兩句所寫是蕭瑟悲涼的秋景,更增添了全詩的淒美之情。

  “英魂”,此指項羽之魂。“彭城”是西楚國的國都,“英魂若到彭城路”即故國重遊之意。“忍聽”,怎麽忍心聽。《大風》,指劉邦的《大風歌》。《大風歌》是劉邦戰敗項羽之後,平定黥布之亂的高祖十二年所作。此時,項羽已死八年。

  七、八兩句說,如果項羽的英魂還能重遊彭城,怎麽忍聽對手劉邦在勝利之後唱的《大風歌》呢?

  這首詩,題為《項羽廟》,實為感慨項羽一生犯的錯誤,一是未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二是不當一把火燒掉秦朝宮殿。這些錯誤,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本詩前四句亦敘亦論,後四句全在抒情,用淒美之景寫惋惜之情,情景相融,亦景亦論。特別是末尾二句,作者假想,如果項羽的英魂聽到劉邦的《大風歌》會是一種什麽感受,這種假想特別令人不忍卒讀。

  項羽泣別圖\[明\]朱誠泳手拂千金劍,燈前慷慨歌。

  虞兮騅不逝,泣下複如何。

  這是明代詩人朱誠泳為霸王別姬圖所作的一首題畫詩。由此可知,項羽泣別虞姬,在明代已經成為畫家題材。

  首句的“手拂千金劍”,寫項羽別姬時的雄姿。次句“燈前慷慨歌”,寫項羽麵對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騅不逝”,化用項羽《垓下歌》的“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兩句為一句,寫此時項羽英雄末路的悲涼心境。第四句“泣下複如何”,是作者對霸王別姬的評價:淚下又該如何呢?

  詩人認為:項羽與虞姬的慷慨悲歌並不能挽回二人生離死別的悲劇,也不能挽回項羽的敗局。“泣下”又該如何,即是此意。

  這首題畫詩前三句詠畫麵所畫,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態度:明褒實貶。

  二、痛定思痛項羽\[宋\]張耒沛公百萬保鹹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首句的“沛公”,指劉邦。“百萬”,極寫劉邦的兵力之多,實際上劉邦入關時僅有十萬軍隊。“保鹹陽”,指劉邦入關之後,在張良、攀噲的勸導下,對鹹陽采取了保護性措施,沒有對其實施報複性的屠殺,因而贏得了關中百姓的擁戴。

  次句的“柔仁”,指劉邦采取的仁義之舉;“暴強”,指項羽入關前坑殺二十萬秦降軍,入關後殺秦降王子嬰,並將鹹陽秦宮付之一炬。“伏”,戰勝。全句說:自古以來,仁義之師總是能最終戰勝殘暴之軍。意即仁義的劉邦最終戰勝了殘暴的項羽。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項羽垓下敗亡之際唱的《垓下歌》。“君”,指項羽。“恨”,憾,遺憾。此句說:項王不必因為垓下兵敗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遺憾。

  第四句,“拔山”“蓋世”,皆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中的詞語,“故應亡”,所以招致滅亡。此句言:正因為項羽認為自己力能拔山、氣可蓋世,武力強大,所以,必然滅亡。

  這首詩立意獨特。作者從“柔仁”與“暴強”入手,以仁義與殘暴相對比,說明劉邦勝利和項羽敗亡的必然性,顯示了詩人的史識高明。

  詠史)\[宋\]李光項羽不聽韓生之謀,背關懷楚亡征已見。漢王卒用張良計,致齊王信等會垓下。

  入關不守舊山河,漢用張良作網羅。

  垓下不知兵已合。夜深方訝楚人多。

  此詩前有一小序:“項羽不聽韓生之謀,背關懷楚亡征已見。漢王卒用張良計,致齊王信等會垓下。”

  小序交待了兩點:一是項羽背關懷楚,二是張良促成諸侯合圍項羽。

  第一、二兩句,“入關”之“關”指函穀關。此句指責項羽未能建都關中。這是古人論項羽成敗時非常普遍的觀點,其實,以何地為都城,並不是最根本的問題。但是,放棄關中,返回彭城確是項羽的敗筆之一。特別是項羽選取彭城為西楚國國都的理由非常荒唐:“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認為自己富貴了如果不回故鄉,就像一個穿了一件好衣服夜晚走路,誰能看見?這種認識的落後實在令人感到可悲!“韓生”,即史書記載的“說者”,他曾勸項羽建都關中。作者誤記,書為“韓生”。

  第三、四兩句,寫劉邦用張良之計調動韓信等人合圍項羽。韓信攻占齊地之後,項羽的後方受到極大威脅,再在滎陽與劉邦周旋已經沒有意義了。因此,項羽才決定與劉邦議和東歸。但是,韓信占了齊地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劉邦非常憤怒,但是,在張良、陳平的勸解下,劉邦立即轉變態度,封韓信為齊王,還將大片土地劃給韓信、彭越,誘使韓信等合圍項羽。

  項王\[宋\]胡宏快戰焉知霸術疏,烏江亭上獨欷噓。

  萬人三尺俱無用,可惜當年不讀書。

  胡宏這首詩從“讀書”這一個方麵總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

  首句“快戰”,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下麵一段記載: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段記載說:項羽於是率領軍隊到達東城,手下隻剩下二十八人,而追殺項羽的漢軍騎兵有數千人。項羽估計自己此次難於逃脫,於是對手下的二十八騎說:我起兵作戰以來已經八年了,經曆了七十多場戰鬥,從來沒有打過敗仗,這才稱霸天下。今天最終困於此地,這實在是老天要我滅亡,而不是我不會作戰。今天我要和你們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打勝對方三次:斬殺其將,衝破包圍,砍掉軍旗。

  所謂“快戰”,其實就是痛痛快快打一仗!

  “焉知”,怎知。“霸術”,稱霸天下的方法。“疏”,粗疏。

  此句說,項羽隻知道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霸術太粗疏了。

  第二句,“烏江亭”,項羽不願東渡烏江之處。“獨欷噓”,指項羽垓下突圍之前所唱《垓下歌》。

  第三句,“萬人”,指項羽小時隻願學習的“萬人敵”兵法。“三尺”,指三尺長劍,此指劍術。此句說,項羽出神入化的兵法與無人可擋的劍術都在此時失去了作用。

  第四句,詩人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當年不願讀書。

  讀書明智且明理,項王未知此中理。

  項羽\[宋\]陸遊八尺將軍千裏騅,拔山扛鼎不妨奇。

  範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陸遊是宋代著名的大詩人,平生作詩近萬首。此詩為陸遊評價項羽的名作。

  首句,“八尺”,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一句。“千裏騅”,源於“常幸從駿馬名騅”,和“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數句。此句寫項羽的雄姿,身高八尺,坐下千裏馬。

  次句,“拔山”“扛鼎”皆寫項羽力氣之大。“拔山”,源自《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扛鼎”源自“力能扛鼎”一句。所以,此句寫項羽的勇武。

  第三句,範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後因中陳平反間計離開項羽。“力盡無施”,是說範增無能為力。其實,範增的主要問題不是無力可施,而是有沒有能力,可能參看前文。此句寫範增都無計可施了。

  所以,才有第四句“路到烏江君自知”,意思是項羽隻有到了烏江才知道自己已經是無路可走了。此句所言甚是。項羽垓下失敗之後突圍而去,肯定有東山再起之念,但是,到了烏江亭長讓他渡江之時,他才知道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是不可能允許自己一人渡江活命的。此時項羽才知道自己已經身處絕境。

  本詩前兩句誇項羽,末尾二句反跌出項羽的困窘,極為精當。

  項羽裏\[宋\[林景熙英雄蓋世竟何為,故裏淒涼越水涯。

  百二勢傾爭逐鹿,八千兵散獨乘騅。

  計疏白璧孤臣去,淚落烏江後騎追。

  遺廟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此詩為南宋詩人林景熙詠歎項羽的詩篇。

  首二句,“英雄”指項羽。“蓋世”,源自項羽《垓下歌》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故裏”,指項羽的故居。這兩句說,蓋世英雄的項羽最終落下了個什麽下場呢?他的故裏今天已經一片蕭條,分外淒涼。

  三、四兩句,“百二”,指以二敵百的險要地勢。“勢傾”,用王安石《烏江亭》“中原一敗勢難回”句意,指項羽已經敗得不可收拾了。“爭逐鹿”,指劉邦、項羽逐鹿中原,鏖戰四年。“八千兵”,指項羽賴以起家的八千子弟兵。“獨乘騅”,指項羽一人率八百壯士突圍而去。“騅”,源自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一句,指項羽日行千裏的駿馬。此二句說,項羽與劉邦爭奪中原已經是無可挽回地失敗了,連他起家的八千子弟兵也都已經散去,隻有他一個人突圍而去。

  第五、六兩句,“計疏”,指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接受了鴻門宴上劉邦逃席之後張良獻上來的一雙白璧。“孤臣去”,指範增離開項羽。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認為範增通敵,奪了範增的權,導致範增憤然離去。“烏江”,項羽自殺之處。“後騎”,指劉邦手下的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項羽。這兩句說,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連自己唯一的謀士範增都離開了自己,最後落了個兵敗垓下、烏江自刎的下場。

  第七、八兩句,“遺廟”,指項羽廟。“酹酒”,指以酒澆地,祭奠項羽。“虞姬”,指項羽的寵姬。這兩句說,荒林中的項羽廟隻有後人以酒祭奠,年年青草中似乎都有年輕貌美的虞姬在翩翩起舞。

  烏江項羽廟\[宋\]吳龍翰蓋世英雄隻恁休,千年遺恨大江流。

  漢提義帝作張本,當日君輸第一籌。

  吳龍翰這首詩頗有見地,他指出了道義失敗是項羽戰敗的原因之一。

  首二句說,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就這樣在烏江邊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這千古遺恨就如濤濤長江滾滾不休。這是寫項羽之憾。

  當漢王劉邦為義帝發喪那一刻,項羽已經在政治上輸了第一筆。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二年劉邦兵出函穀關到達新城(今河南偃師市),當地三老董公建議劉邦為項羽殺死的義帝發喪。劉邦立即采納了這一意見,為義帝發喪三日,親自為義帝之死大哭,並向天下諸侯發布文告:義帝是天下的共主,項羽殺義帝是大逆無道。劉邦此舉當然意不在義帝,但是,劉邦從此高高舉起了一麵正義的旗幟——為義帝複仇。

  劉邦在與項羽的爭鬥中是政治、軍事兩手都用,而且兩手都很硬。項羽隻管動粗,不知使用政治手段。特別是在義帝的問題上,項羽明顯輸理,劉邦在政治上因此而占了主動。詩人獨獨拈出這一條評價項羽的失敗,非常有見地。

  全詩雖然隻有二十八字,但是,有了後麵兩句,全詩頓生光輝。

  項羽廟\[宋\]李新空使秦人笑沐猴,錦衣東去更何求。

  可憐了了重瞳子,不見山河繞雍州。

  首句,“沐猴”,用“說者”笑項羽為“沐猴而冠”的典故。本句寫項羽項羽棄關中而建都彭城,白白使秦人恥笑。

  次句,“錦衣”,用項羽“衣鄉夜行”的典故。“東去”,指項羽離開關中東至彭城建都。“更何求”,還求什麽。本句寫項羽東去關中至彭城建都犯了大錯。

  第三句,“重瞳子”,指項羽。“了了”,了不起。此句稱項羽長相奇異,但卻命運不濟。

  第四句,“雍州”,是中國古之一。今省中部北部、省除東南部外、省的東南部和回族自治區一。此指關中。所謂“山河繞雍州”,指自古得天下者皆憑雍州起家。

  項羽\[元\]李昱過人才氣更重瞳,慣與神騅立戰功。

  三戶亡秦知氣數,諸侯朝楚屬英雄。

  孤忠亞父頭空白,扶義懷王血尚紅。

  俛仰君臣多愧色,豈唯無麵見江東。

  元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名作不多,但是,此詩當是元代詠史詩中的佳作之一。

  首聯二句寫項羽因為有才氣、相貌與神馬,所以戰功顯赫。《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過人才氣”即用此典。“重瞳”,指項羽是重瞳子。所以,首句連用兩個典故說明項羽才氣過人,相貌特異。項羽有一寶馬良駒,名“騅”。所以,第二句寫項羽曾多次騎此寶馬立下戰功。

  第二聯第一句“三戶亡秦”,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典。此語出範增首見項梁時所言。“諸侯朝楚”,指巨鹿之戰勝利之後,救趙諸將參拜項羽時的場麵(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入進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此聯寫項羽乘秦末大起義之勢而起,巨鹿之戰立下蓋世之功,成為諸侯聯軍的總盟主。

  第三聯寫項羽的過失。“孤臣”,範增是項羽唯一的謀士,故稱為“孤臣”。“亞父”,項羽稱範增為亞父。“頭空白”,指範增的良謀不為項羽所用,此言不實。“扶義懷王”,指楚懷王心,他是項梁所立,被項羽所殺。“血尚紅”,即指懷王心被殺一事。此聯寫了兩件事,一是猜忌範增,二是擅殺義帝。詩人以少概多,寫出了項羽敗亡的原因。

  第四聯寫項羽麵對自己的臣民都應該感到慚愧,豈止是無顏麵對江東父老。“無麵見江東”,用項羽之語(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

  此詩前三聯,分寫項羽戰功、英雄、過失,最後一聯,以批評項羽不僅愧對江東父老,也愧對自己西楚國的臣民作結。一首律詩,能夠如此全麵地評價項羽,且大都為中肯之言,的屬不易。

  項羽\[元\]侯克中破釡沈舟北渡河,英雄到此頓消磨。

  入關不解除秦法,失路徒勞怨楚歌。

  敵國豈專韓信勇,謀臣惟一範増多。

  子嬰見殺懷王死,卻歎虞兮奈若何。

  首聯,第一句寫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破釡沉舟,大敗秦軍;第二句寫項羽兵敗烏江時,英雄之氣消磨殆盡。對比鮮明。

  次聯,第一句寫項羽入關未能及時廢除秦朝苛法,“失路”,指迷失道路。項羽在垓下突圍後,向一老農問路,老農有意誤導,致使項羽陷入大澤中,延誤了時間,被劉邦的追兵追上(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但是,本詩中的“失路”並非指此,而是指垓下戰敗之時。“怨楚歌”,指《垓下歌》。此聯說項羽入關之時未能及時解除秦朝苛法,卻在垓下失敗之時大唱《垓下歌》,批評之意,非常顯豁。

  第三聯,“敵國”,指漢劉邦。此聯寫劉邦手下並非隻有一位能征善戰的韓信,意在說明項羽失敗不僅僅是劉邦手下有韓信,自己手下隻有一位謀士範增都不能相容,怎麽能怪劉邦呢?

  尾聯延續了第三聯的寫法,先寫項羽的過失。秦降王子嬰被項羽所殺,懷王心也被項羽所殺,因此,在政治上處處被動至極,但是,項羽自己卻不能省悟,《垓下歌》中還無奈地唱道: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詩充分肯定了項羽在巨鹿之戰立下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指出了項羽不廢秦朝苛法、殺子嬰、殺義帝、疑範增等人生敗筆,悲歎項羽不懂得自己所犯的這些錯誤,反而隻會唱《垓下歌》,感慨命運不公。其實,項羽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並非因為對手劉邦有一位軍事天才韓信。

  題項羽廟無名氏嬴秦久矣酷斯民,羽入關中又一秦。

  父老莫嗟遺廟毀,鹹陽三月是何人。

  此詩為無名氏所作,明徐伯齡《蟫精雋》卷十收錄此詩。

  首句的“嬴秦”即代指秦朝,因為秦皇嬴姓。“酷斯民”指用殘酷的刑法對待百姓。“久矣”二字最為精當。

  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瓜皮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史記·高祖本紀》)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錄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犯法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史記·陳涉世家》)(武臣曰)諸群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傑皆然其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元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上述四例,劉邦、陳勝、武臣、酈食其都講了一句共同的話:天下苦秦久矣!此正可作為“久矣酷斯民”的注釋。

  可見,秦末大起義時天下人都認為:暴秦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痛苦時間太長了!這種共同的認識是天下反秦之火迅速燒遍南北大地最根本的原因。本詩開篇就抓住這一點,指出秦朝的暴政給天下人帶來了太多的痛苦。

  第二句的“羽”指項羽,“又一秦”,指項羽如果稱王關中則是又一個秦王。也有的傳本將“一”寫作“火”,指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朝的宮殿。嬴秦暴虐,盡失民心。項羽入關本應及時廢除嚴苛的秦法,但是,項羽入關之後,不但沒有改變秦朝的苛法,反而一把火燒掉了鹹陽的秦宮,這種以暴製暴的辦法,同樣得不關中父老之心。

  第三、四兩句扣題“項羽廟”,今天的項羽廟也已損毀,令人欷歔。但是,當年放火燒鹹陽秦宮三月的又是誰呢?

  這首詩別開生麵,開篇即慨歎暴秦對百姓太殘酷,項羽沿暴秦之路,最終自己也被迫自刎。如今項羽的廟宇也像當年被他燒毀的秦宮一樣,毀掉了。

  這首詩借詠項羽之廟慨歎項羽行暴政,最終敗亡,如今,自己的廟宇也像當年被項羽所燒的秦宮一樣毀掉了。全詩充滿了世事滄桑之感,而在人事滄桑之中作者又指出了項羽的殘暴是項羽滅亡的主要原因。這種意見在古人詠歎項羽的詩中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種,前文對已有論述,不贅。

  登廣武岡漢高數(?)項羽處\[明\]顧大武三麵寒流數仞岡,兩雄曾此話興亡。

  漢家事業由天幸,十罪空勞數項王。

  首句寫廣武形勝。“三麵寒流”,指廣武三麵臨水;“數仞岡”,指廣武之高。廣武,在今河南省滎陽市,這是漢四年劉邦、項羽廣武對話之處。“兩雄”,指劉邦與項羽。“話興亡”,指劉邦與項羽隔廣武澗對話。《史記·高祖本紀》詳細記載了這次對話的全過程: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漢王數項羽曰: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私收其財物,罪四。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弑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弑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因此,開篇兩句先寫今日廣武的形勝,再交待此地為當年劉、項對話之地。

  第三、四兩句,“漢家事業”,指劉邦建漢。“天幸”,天意。“十罪”,即上文所引劉邦指責項羽的十條罪狀。“空勞”,白白說教。這兩句說,劉邦白白對項羽說了一番,項羽怎麽能聽懂這些道理呢?

  此詩為中國古代詠史詩的一種類型,即作者以當年曆史上的某個形勝之地為題,詠歎曆史故事。

  但是,這首詩所講之理有失偏頗。劉邦最終戰勝項羽並非“天幸”,而是劉邦一係列正確的戰略,特別是生存戰略與發展戰略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結果。此非“天幸”,而純屬人為。

  三、題烏江亭\[唐\]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他與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杜牧詠史詩的特點是見解獨特,本詩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首句說打了勝仗與打了敗仗是兵家難免之事,不必過於介意。“不期”,不易預料。

  次句說能夠忍受兵敗的恥辱者才是真正的男子漢。這兩句是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再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批評。

  第三、四兩句點明:江東子弟多才俊之士,如果卷土重來,再整山河,勝敗之事難以預料。

  這首詩在歌詠項羽的詩歌中非常有名,因為它第一次提出項羽應當忍辱負重,東渡烏江,與劉邦再爭天下。

  過烏江題項羽廟\[唐\]李山甫為虜為王盡偶然,有何慚見渡江船。

  平分天下猶嫌少,可要行人贈紙錢。

  此詩以項羽不渡烏江、自刎而亡為論詩中心。

  首二句言,成(為王)敗(為虜)皆屬偶然,為什麽要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堅決不渡烏江呢?

  末二句言,難道以長江為界、平分天下還不夠,非要自刎而死,讓後人為項羽廟燒幾張紙錢?

  李山甫在唐代詩人中是一位以論史詩著稱的詩人,但是,他的這首詩卻存在著認識上的巨大局限。

  第一,“為王為虜盡偶然”即有失誤。成敗固然有偶然性因素,但是,劉勝項敗卻存在著諸多的曆史必然。此中原因,前麵已講過,不贅述。

  第二,“有何慚見渡江船”一句亦有誤。項羽是一個有榮辱觀的人,他之所以不願意一人渡江,就是因為他“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作者不理解項羽的羞慚之心,指責項羽“有何慚見渡江船”,顯然不妥當。

  第三,項羽並不是嫌“平分天下”少而不渡江,而是不願東渡烏江再連累江東百姓。作者認為項羽是嫌平分天下為少,實在是不解項羽之心。

  此詩如上篇一樣,是一篇誤讀項羽的詩作。

  烏江\[唐\]易重中分豈是無遺策,百戰空勞不逝騅。

  大業固非人事及,烏江亭長又何知。

  這是唐人易重詠歎項羽拒絕烏江亭長的勸告、自刎而死的一首詩。

  首句的“中分”,指以長江為界,楚漢劃江而治。此說是以《項羽本紀》中烏江亭長勸告項羽東渡烏江為由頭。“遺策”,指前人留下來的策略。在項羽之前,中國並無劃江而治的政治現實。所以,作者慨歎,以長江為界中分天下難道是因為前人沒有這種先例?

  次句,“百戰”,泛指項羽一生所經曆的七十多次戰鬥。“空勞”,指項羽與劉邦打了四年,最終是失敗而終,因此,有“空勞”之說。“空勞”即白白勞累。“不逝騅”,源自項羽的《垓下歌》“時不利兮騅不逝”一句。此句說以長江為界中分楚漢並非是項羽不願意,實在是因為四年戰爭已經耗盡了項羽軍團的兵力,戰爭已經無法再打下去了。

  第三、四兩句的“大業”,指爭奪天下的大業。“人事”,人為的努力。詩人認為:項羽與劉邦打了四年,經曆無數次戰鬥,將士疲勞,連自己的千裏馬都已經跑不動了。因此,能否成就大業絕非人事所能決定,烏江亭長實在是不知道這個道理。

  此詩認為:項羽敗局已定,烏江亭長讓他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這首詩,實際上與宋人王安石《烏江亭》的詩意相同。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但是,易重是唐人,詩寫於宋人王安石之前。因此,此詩之意當是詩人易重個人之見。王安石的《烏江亭》非常有名,而易重的這首詩則鮮為人知。我們不知道王安石是否參考了易重的詩意,但是,易重此在詩在唐人詠項羽的詩中的確是一首非常有見解的詩。人們隻看到了更有名氣的王安石,忘卻了首倡此議的易重,實屬不公。

  烏江亭\[宋\]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詩是針對晚唐杜牧的詩有感而發。杜牧認為:項羽應當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再與劉邦爭奪天下。

  此詩開篇即言“百戰疲勞壯士哀”。意為項羽的士兵跟隨項羽轉戰七年(三年反秦、四年楚漢戰爭),已經是疲憊不堪,喪失了戰鬥力。

  次句認為,垓下一戰,敗局已定,項羽已經沒有回天之力。東山再起隻是詩人杜牧的一相情願,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末尾兩句更為驚警:江東子弟已經不可能像當年跟隨項羽渡江而西一樣再追隨項羽重整山河了!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在項羽打算東渡烏江之時,烏江亭長曾勸項羽:江東地方雖然狹小,但是,它有千裏之地,數十萬人之多。而且,江東父老還願意扶持項羽為王。但是,王安石認為:即使項羽東渡烏江成功,江東子弟誰還願意為項羽“卷土重來”呢?

  如果把杜牧與王安石的觀點作一對比,我們就會發現,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他對項羽失敗的認識遠比杜牧更尖銳,也更中肯。

  論史詩全在史識之高,此詩史識極高,堪稱絕唱。

  項羽\[元\]尹廷高多疑難逞拔山雄,失道陰陵計已窮。

  更恐艤舟人見紿,不緣無麵見江東。

  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也是一個經常被人誤讀的英雄,此詩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的解讀即是誤讀項羽的一個特例。

  首句,“多疑”二字,指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對唯一的謀臣範增產生懷疑,對忠實於自己的將軍鍾離昧產生懷疑,導致範增離去,鍾離昧不受信用。“拔山雄”,用《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典,極寫項羽的勇武。在“拔山雄”之前詩人加上“難逞”二字,則作者對項羽的批評、挽惜之情頓生。

  次句,“失道陰陵”指項羽在陰陵迷失道路。“計已窮”,指陰陵迷路之後,項羽已經因為延誤時間而無法擺脫被劉邦追兵追及的凶險,因此,失敗已成必然。

  第三、四兩句則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一種誤讀。“見紿”是被騙,指老農欺騙項羽,錯指方向。“無麵見江東”,指項羽無顏麵見江東父老。作者認為:項羽之所以不願東渡烏江,不僅僅是無緣麵見江東父老,更是因為害怕被烏江亭長所騙。此言差矣!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完全是不願再連累江東父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吾何麵目見之?”

  詩人顯然對項羽的為人並不太了解,這首詩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的論斷是誤判。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