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章 西楚霸王

  項羽的政治幼稚不僅表現在上述三個方麵,同時,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也犯下了不少錯誤,進一步表現出他政治上的幼稚。

  進入函穀關之後,項羽作為諸侯聯軍的盟主,成為了主宰天下的一號人物。當時,擺在項羽麵前的有三種選擇:選擇王業稱王,選擇帝業稱帝,選擇霸業稱霸。項羽最終選擇了霸業,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

  項羽為什麽會選擇霸業呢?項羽大封天下諸王給他帶來了什麽影響呢?

  12.政治製度選擇霸業任何一個人都很難超越曆史所提供的條件,提出一種新的政治製度。作為諸侯總盟主的項羽,進入函穀關後,究竟該選擇什麽樣的政治製度?當時,可供項羽選擇的中國政治製度主要有三種:一是周王朝的王業,二是秦王朝的帝業,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霸業。

  由於周朝實行的王業距離項羽生活的時代相對遙遠,真正可供項羽選擇的政治製度實際上隻有秦朝的帝業和戰國時代的霸業。

  秦朝實行的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的帝業,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通過郡縣製直接控製全國。

  戰國時代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戰國初期的大國之間的稱霸之戰,二是戰國後期的統一之戰。戰國初期,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相繼為盟主,主導天下。雖然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稱霸的時代尚有周天子,但是,此時的周王朝隻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它的實力遠遠不能與這些霸主相比。政治永遠隻講實力!周天子既然沒有實力,隻好淪落為霸主們偶爾一用的一塊招牌。

  眾心所向項羽為什麽選擇了霸業呢?

  第一,從眾心理。

  秦末大起義中的許多人都有裂土封王的觀念,如韓信。他滅了魏、代、趙、燕、齊五國,占據了整個北中國,立下不賞之功。韓信在吞並三秦、開辟北方戰場時並未提出分土為王的主張,但是,一旦攻下齊國,便馬上以齊地近楚、不易控製為由,要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當時劉邦正在滎陽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一看韓信求封齊王的信,勃然大怒,破口大罵:老子困在這裏,日夜盼望著你來幫我,沒想到你竟然想自立為王(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但是,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終還是滿足了韓信的要求,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再如黥布。原為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後因與項羽有矛盾而被劉邦所利用,劉邦的說客說服黥布的理由,從獲利的方麵看,可保住既得利益——即黥布歸漢並不吃虧,跟著項的當九江王,歸了劉邦做淮南王,封地一如其舊。從避害的角度講,黥布已與項羽產生嫌隙,難以消除;跟隨劉邦,劉邦非常高看他,會給予他充分信任。因此,權衡利弊,黥布動了心,叛楚歸漢。

  韓信、黥布要求裂土封王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

  漢三年,劉邦困於滎陽時,酈食其向劉邦建議:分封六國後人為諸侯王,但被張良阻止。張良認為:天下遊士離開父母,拋棄故鄉,跟隨劉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賞的土地(且天下遊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遊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如果我們立了被秦滅掉的六國後代做王,天下遊士就會各去事奉他們的主子,返回故鄉,你還和誰一塊兒打天下呢(今複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遊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張良阻止分封六國後代為王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同時,張良的分析也讓我們看到,裂土封王的勢力在當時多麽強大。

  因此,項羽在滅秦之後,順應了大多數人的願望,裂土封王。

  大麵積的裂土封王,本身就是在恢複被秦王朝中斷了的春秋戰國列國並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麵。因此,選擇大封諸王的本身就決定了項羽隻能選擇霸業,而不能繼承帝業。

  衣錦還鄉第二,衣錦還鄉。

  項羽火燒秦宮後,曾經有人勸項羽:關中之地,是一個四麵環山不易被攻破的地方(關中阻山河,四塞),而且“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聽人一勸,也動了心,可是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一心想著回歸故鄉(又心懷思欲東歸),就對勸他的人說:一個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誰能看見呢(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可見,項羽最高的政治願望是衣錦還鄉,做“西楚霸王”,選擇霸業正好符合他衣錦還鄉的心願。

  衣錦還鄉心理在漢代並非僅項羽一人具有。西漢武帝時期的朱買臣,被任命為會稽太守時,漢武帝對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漢書·朱買臣傳》)應當說,中國古代衣錦還鄉的心理非常普遍,並非隻有項羽、朱買臣有,許多人都選擇衣錦還鄉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榮譽感。

  因此,早在巨鹿之戰結束時項羽就已經選擇了霸業。他封歸降於他的秦將章邯為雍王,實際就是大封諸侯王的先兆。入關之後,他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了十八諸侯,其中就包括他在巨鹿之戰勝利之後所封的雍王章邯。

  漢人把今天的豫東、皖北和江蘇省西部地區稱為西楚;今安徽中部、西南部,河南東南部,湖北,湖南東部及江西等地稱為南楚;今江蘇東部、南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北部稱東楚。

  13.實施霸業因功封王打天下者享天下中國古代的封王,曆來有兩種原則:一是“因親封王”,二是“因功封王”。因親而封,講的是血緣親疏;因功而封,講的是功勞大小。

  項羽采取什麽原則分封諸侯呢?

  項羽於漢元年的封王,基本上采用的是“因功封王”。

  項羽在大封諸侯王之前,曾經與跟隨他入關的諸侯將領講過一段非常重要的對話:天下剛剛起兵之時,立了六國的後裔為王,利用他們的身份號召動員百姓討伐秦國(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但是,真正浴血奮戰三年,最終滅亡秦國的是你們和我(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既然沒有功勞,就應當分了他的土地給大家(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侯將領們都非常讚成他的意見(諸將皆曰:善)。

  這段話,包含了兩個方麵的含義:評價義帝。

  項羽這番話,對“義帝”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評價,項羽開始提到“天下初發難時”的諸侯王,實質上隻是指楚懷王一人而已。因為項羽在名義上隻是楚懷王的部下,其他諸侯王與項羽毫無關係。楚懷王隻是在陳涉首難時“假立諸侯以伐秦”的工具,當時“假立”義帝的目的是借其原有的王族身份動員楚地百姓伐秦。

  第二,計功封王。

  真正滅掉秦朝、打下江山的是我項籍和隨我破秦入關的諸將,因此,應當“分其地而王之”。

  項羽這番談話的實質是:義帝無功,當分其地;諸將有功,當裂土封王。此中,已隱含了“計功封王”之意。

  如果我們認為項的計功封王的意圖在這段話中說得還不夠明白的話,那麽,漢四年項羽派去遊說韓信的武涉就說得更明白了: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複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

  可見,“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是項羽在漢元年分封諸侯王的總原則。

  不重血緣重功勞與春秋時期的“因親封王”相比,項羽的“因功封王”應當是個進步,因為,“因功封王”畢竟掙脫了僅憑血緣就可以世代為王的舊製,而肯定了人的後天努力,肯定了人自身的價值。

  項羽在王業、帝業、霸業三種既有的政治製度中選擇了霸業,這既是他本人的想法,又是當時多數人共同的期盼。因此,這種選擇是曆史的必然。項羽不僅選擇了霸業,而且創造性地選擇了“因功封王”的分封製。但是,這種大分封給項羽帶來的是禍還是福呢?

  項羽主觀上的確是要計功封王,但是,項的計功封王的總原則並沒有不折不扣地得到執行,而是出現了較大的失誤。

  項羽分封諸王表姓名王號封地都城都城今在地備注漢王劉邦巴蜀南鄭陝西南鄭後項伯代求得漢中章邯雍王關中地區,章邯據鹹陽以西,司馬據鹹陽以東,董翳據上郡廢丘陝西興平秦降將,被劉邦軍圍困自殺司馬欣塞王櫪陽陝西臨潼東北秦降將,成皋戰敗自殺董翳翟王高奴陝西延安秦降將,成皋戰敗亡吳芮衡山王除項羽所據西楚地外,原楚國所轄土地邾湖北黃岡縣項羽所屬,降漢,徙長沙王共敖臨江王江陵湖北江陵縣項羽部將,未出兵楚漢戰爭黥布九江王六安徽六安由楚降漢,後反漢被誅趙歇代王原趙國所轄土地代河北蔚縣境內張耳常山王襄國河北邢台西由楚降漢,後徙趙王田市膠東王原齊國所轄土地即墨山東平度東南原田榮所立,被田榮殺田安濟北王博陽山東聊城境內隨項羽入關中,被田榮殺田都臨淄王臨淄山東臨淄隨項羽入關中,被田榮殺臧荼燕王原燕國所轄土地薊北京西南由楚降漢,後謀反被誅韓廣遼東王無終河北玉田境內被臧荼所殺魏豹西魏王原魏國所轄土地,魏豹據河東平陽山西臨汾西南降漢,叛歸楚,後被漢將殺司馬卬殷王朝歌河南淇縣後被韓信俘虜韓成韓王原韓國所轄土地,申陽據河南郡陽翟河南禹州(縣)申陽河南王洛陽河南洛陽隨項羽入關中,由楚降漢14.錯封失誤後患無窮項羽大封諸侯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錯封和失封。

  先看錯封。

  錯封的含義有兩個,一是其人不該封而封,二是其人該封但所封之地不當。

  項羽錯封主要是指兩點:一是對劉邦的錯封;二是對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的錯封。

  封地不當留隱患一是錯封劉邦。

  項羽分封諸侯王時最棘手的問題是劉邦。項羽對劉邦的錯封主要是指封地不當。

  依照原來的約定:先入關者為關中王。劉邦早於項羽兩個月入關,因此,劉邦理應被封為關中王。

  但項羽極端的自戀心態和對利害的考慮都使他不可能封劉邦為關中王。

  鴻門宴前、鴻門宴中,是殺劉好,還是放劉好?對於項羽集團來說,當然是殺劉比放劉好。既然未殺,對劉邦的防範應當是項羽分封諸侯時第一位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仍然未意識到劉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對手,但是,項羽對劉邦阻止自己入關仍心存芥蒂(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同時他又擔心此時不封劉邦,諸侯會說自己“負約”,更擔心由此導致諸侯的反叛(恐諸侯叛之)。仔細考慮下來,巴、蜀之地,路險難行,秦朝都是犯人的聚集地;於是詭稱巴、蜀也是關中,於是封劉邦為漢王,轄區、蜀之地(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

  後來,張良用劉邦賞他的珠寶向項伯大力行賄(漢王賜良金百鎰,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劉邦也向項伯大力行賄,請他說通項羽,把漢中之地也劃給自己(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伯雙重受賂,自然為劉邦大力斡旋,最後就真的使項羽同意了將漢中之地也劃給了劉邦(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漢中與關中僅隔一秦嶺,比起從巴蜀還定三秦顯然要容易得多。更何況,劉邦得了三郡之地,比起僅僅得到巴、蜀二郡相比,顯然要實惠得多。

  項羽同意項伯的意見,將漢中之地又加封給劉邦,這是項羽大分封中的一大敗筆。

  盡管加封漢中已經是非常優厚了,也無論項羽對劉邦的漢王轄境怎樣進行調整,但是,劉邦仍要以“負約”為名撻伐項羽,占領整個關中。劉邦曾經曆數項羽十大罪狀,其中第一條就是“負約”。“負約”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是一個分量極重的詞,項羽封劉邦時就擔心天下諸侯以“負約”為名指責和背叛自己。

  即使項羽當年同意劉邦為關中王,劉邦也不會隻做個關中王,他必然還要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但是,聽信項伯之言,加封劉邦漢中郡,為劉邦還定三秦提供方便,仍然是項羽分封中的一大錯誤。

  封人不當於重城二是錯封三秦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

  司馬欣(?~前204),秦朝長使,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於汜水上。

  董翳(?~前204),秦朝都尉,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死於汜水之畔。先說錯封司馬欣。

  司馬欣屬於不當封而封,且封非其地。

  司馬欣是秦將章邯的部下,但是,司馬欣對項梁曾有過大恩(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嚐有德於項梁)。項梁在秦朝時曾因犯罪被逮捕入櫟陽(今西安)監獄,當時櫟陽監獄長是司馬欣。後來,蘄縣(今安徽宿縣)監獄的監獄長曹咎給司馬欣寫了一封信,這場官司才得以了結,項梁因此躲過了一場牢獄之災。

  對於項梁這場官司來說,司馬欣是一個關鍵人物。秦朝法律苛刻,項梁犯法入獄,凶多吉少。即使有曹咎的說情信,但是,司馬欣可以做這個人情,也可以不做這個人情。項梁最終得以了結官司,當然是司馬欣的決斷的功勞了。

  所以,項梁對曹咎、司馬欣一直非常感恩。項梁的態度又大大影響了項羽,項羽對曹咎、司馬欣也抱有感恩之心(兩人嚐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因此,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時,司馬欣被封為塞王,都櫟陽(今陝西富平縣)(立司馬欣為塞王,王鹹陽以東至河,都櫟陽)。

  司馬欣在整個楚漢戰爭中沒有任何出色表現:漢二年劉邦殺回關中,司馬欣立即降漢。彭城大戰司馬欣雖然逃歸項羽,但在楚漢戰爭中寸功未建。漢四年,項羽因軍糧被彭越所劫,不得不回師,臨行前,項羽竟然將鎮守成皋的重任交給了曹咎、司馬欣。項羽臨行之前給他們說得非常清楚:“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隻要求他們堅守勿戰,維持十五天即可。結果,隻挨了劉邦軍隊五六天的臭罵,大司馬曹咎就受不了了(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司馬欣不知道是阻攔了還是沒阻攔,反正曹咎出戰兵敗,曹咎與司馬欣同時自殺。曹咎擅自出兵時,司馬欣是曹咎的副將,他既不能阻止曹咎違令出戰,又不能力挽狂瀾,最後隻落得兵敗自殺的下場(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項羽竟然封了這樣一位庸才為關中三秦王之一,實在是匪夷所思。

  再看錯封章邯。

  章邯當封,但封非其地。

  章的是秦末名將,他曾率兵打敗了進入關中的起義軍,又戰敗陳勝、項梁,巨鹿之戰後降項羽。此人善於作戰,是秦末戰爭中不可多得的將才。

  章邯率秦王朝二十萬野戰軍降楚,為秦朝最後滅亡的確立有大功。項羽在巨鹿之戰結束後立即封章邯為雍王,使之成為關中三秦王中第一位受封者。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的初衷,大概是想以秦人治理秦地。但是,項羽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降兵之後,關中百姓把對暴秦之恨傾注到章邯身上。因此,一代名將章邯最終打不贏殺回三秦的漢軍,其中,民心的向背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邯雖然敗於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但是仍然頑強地堅守了十個月。直到彭城大戰後,因漢軍水淹廢丘,他才兵敗自殺。

  以計功封王的原則衡量,章邯可以封王。但是,把他封於秦地為王,執行項羽以秦人治秦地的方針卻是項羽大分封中的又一大敗筆。

  另一位秦降將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秦王的分封,都是錯封。章邯的錯封僅僅在於封地不當,不該錯封在秦地;司馬欣、董翳不僅不該封在秦地,而且根本就不該封王,屬雙重錯封。

  三秦王錯封的後果極為嚴重。漢元年四月諸侯分封完成,劉邦八月殺回關中,除了章邯進行了殊死抵抗外,司馬欣和董翳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項羽利用三秦王遏製劉邦殺回關中的願望完全落空。從此,關中富饒的土地,秦代以來形成的耕戰結合的組織方式,為劉邦提供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源源不斷的兵員、物資,成為劉邦牢不可破的根據地。

  三秦王除章的外,司馬欣、董翳都是庸人;而且,關中百姓都因他們坑殺二十萬秦降兵而對他們恨之入骨,而項羽偏偏在關中封了這三位秦將,因此,三秦王的部隊全無戰鬥力。

  15.功臣失封引發叛亂定標準以我為尊再說失封。

  所謂“失封”,是指當封未封。

  項羽主持的分封是“計功封王”,這是一個曆史的進步。但是,項羽以什麽作為“有功”與“無功”的標準呢?

  我們看《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分封的幾條記載:1.申陽,首先攻下河南郡迎接楚軍,被立為河南王;2.張耳,一向有賢能之名,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常山王;3.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衡山王;4.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燕王;5.齊將田都,帶兵救趙,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齊王;6.田安,項羽渡河救趙之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被立為濟北王。

  吳芮(?~前202),濟陰鄄城(今山東淄縣)人。任秦番陽令。與英布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後從項羽入關擊秦。項羽分封,立其為衡山王,都鄭。後歸順劉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徒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旋卒,諡文王。

  田安,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並率所部投奔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田榮造反時被殺。從上麵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項羽是以尊楚為盟主、隨同自己救趙入關作為衡量“有功”“無功”的標準。

  基於這一標準的分封隻封了兩類人:一是隨他救趙、入關的將領,一是反秦起義初期時形成的諸侯王。

  封諸王失封功臣但是,還有一些人,如齊地的田榮、彭越,趙地的陳餘,項羽沒有封他們,他們有沒有功勞呢?

  有!

  應該不應該封呢?

  應該!

  齊地是秦末大起義中三大中心之一。率先舉兵反秦的是田儋。田儋是戰國時期齊國的王族後裔,他的堂弟田榮,田榮的弟弟田橫,都是齊地的豪強;而且,他們三人都深得齊地士人之心,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陳涉舉兵反秦之後,田儋第一個殺掉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縣令舉兵。舉兵後,田儋認為:自己是齊國田氏王族的後裔,因此應當稱王,於是自封為齊王(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遂自立為齊王)。田儋自立為王的法理是自己為齊國王族後裔。

  田儋起兵後,帶兵平定了整個齊地。

  秦將章邯圍攻魏國時,田儋發兵救魏,被章的所殺。而且,章的還趁機包圍了田榮。

  齊地百姓聽說田儋死了,又立了另一位齊國王族田假為齊王,田假任命了兩位田氏宗族分別為將、相。這位被齊地百姓所立的另一位齊王田假,成為田榮與項梁反目的導火索。

  項梁聽說田榮處境危險,於是率楚兵打敗章邯,救了田榮。田榮解圍之後,趕走了齊王田假,田假逃到了項梁軍中,兩位田氏將相逃到了趙國。田榮另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田市,漢時期人。的兒子。被叔叔立為齊王。項羽後來封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田市膽小怕事,不聽田榮的話,被田榮誅殺。章邯得到秦朝的增兵之後,要與項梁決戰。麵對兵力大增的章邯,項梁要求剛剛被自己救出的田榮參戰。但是,田榮卻提出了出兵的條件:要求項梁殺死逃到楚軍中的齊王田假,趙國處死逃到趙境的齊王田假的將、相。項梁和趙國沒有同意田榮的條件,田榮便賭氣不派兵救趙。從此,田榮和項梁結下了仇怨。

  雖然田儋、田榮是秦末大起義中齊地反秦武裝的傑出代表,為推翻暴秦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由於田榮既沒有參加救趙,也沒有隨同項羽入關,所以在項羽大封諸王時,田榮失封。

  掃障礙不識對手失封田榮是項羽的一個重大失策,導致了嚴重後果。

  漢元年四月,項羽完成了諸侯分封,各諸侯王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五月,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叛亂。他聯合同樣沒有得到分封的齊地另一位實力派人物彭越,殺死了項羽分封的三齊王,吞並三齊,自封齊王。

  田榮的叛亂立即引起了項羽的極大注意。因為田榮的叛亂——第一,率先叛亂;第二,威脅彭城;第三,鼓動叛亂;第四,誤導項羽輕視劉邦的威脅。

  田榮是項羽大封諸侯之後的第一個叛亂者,而且,叛亂的齊地距離彭城較近,項羽自認為田榮叛亂威脅到了彭城。

  彭越原為江洋大盜,趁亂起兵,未得分封而心懷不滿。其實,彭越是一個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人。

  陳涉起兵之後,張耳、陳餘說服陳涉到趙地策動反秦,並立趙王之後趙歇為趙王,使今河北一帶成為天下反秦的又一個中心。張耳、陳餘的反秦活動引起了秦國的高度重視,因此,在章邯殺死了陳涉、項梁、田儋之後,立即帶兵進攻趙國,引發了著名的巨鹿之戰。

  張耳(?~前202)(今天封)人,秦滅魏後,任外黃縣令。秦朝末期,、,進入陣地(令淮陽)時,聚眾已數萬。張耳投奔陳勝起義軍,被任為左右校尉。同各路諸侯入關,項羽立為常山王。此後投漢,封趙王。巨鹿城被圍之時,張耳在巨鹿城內,陳餘帶兵在巨鹿城外。張耳屢屢要求陳餘發兵救援巨鹿,陳餘知道自己兵寡力弱無法施援,引起張耳對陳餘極端不滿。巨鹿之戰結束後,張耳指責陳餘救援不力,並且懷疑陳餘殺了自己派來求援的將領。陳餘麵對摯友的誤解、指責極其憤怒,棄印而去。因此,陳餘未能像張耳一樣隨同項羽入關。隻是因為陳餘一向頗有賢名,巨鹿之戰中又立有大功,因此,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給陳餘三個縣。陳餘因此大為不滿。他認為自己僅封三個縣,隻相當於一個侯,比起張耳封常山王差得太多。

  因此,陳餘向田榮請求救助,田榮資助陳餘軍隊,趕走常山王張耳,陳餘於是加入到田榮的叛亂之中。

  田榮又封彭越為將軍,讓彭越參加誅滅三齊王的行動。

  田榮還寫信給漢王劉邦,聯合劉邦反項。一時間,田榮叛亂引發了諸侯大亂,劉邦乘機得利。

  因此,項羽決定發兵平齊。

  但是,田榮隻想當齊王,彭越是趁機發難,陳餘是發泄不滿,他們三個人都有怨氣,但是,他們三個人都沒有消滅項羽、建立帝業的大誌,也沒有建立帝業的資本。

  隻有劉邦,既有大誌,又有資本,是項羽的頭號敵人。但是,項羽由於政治上的幼稚,不僅鴻門宴前、宴中沒有認識到劉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對手;而且,麵臨漢元年五月田榮叛亂,八月劉邦還定三秦的複雜局麵,仍然沒有意識到最大的危險在劉邦而不在田榮。

  因此,項羽兵發齊地,沒有及時增援堅守廢丘的章邯,沒有及時親臨關中,使劉邦乘機輕取關中。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一大失策。

  探原因且聽分明誤封和失封給項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項羽在分封問題上出現了那麽多失誤呢?

  關於失封的原因。

  第一,對田榮。

  田儋、田榮是齊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戰死之後,田榮成為齊地反秦武裝的首領。田榮對項梁請其出兵救趙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殺田假為先決條件,並在其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拒絕出兵,明顯不對,說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視。但是,項羽因為田榮當年不與項梁合作,又不參加巨鹿之戰和聯軍入關,拒絕承認田榮反秦有功,拒絕封田榮為王,明顯有悖於“計功封王”的原則。

  因此,田榮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麵。田榮叛楚給項羽帶來了極大的麻煩:1.他資助了陳餘叛楚;2.他煽動了彭越叛楚;3.他誤導了項羽,讓項羽再次忽略還定三秦的劉邦,讓劉邦成為日後項羽的大麻煩;田榮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第二,對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盜出身,雖然此人在政治上極為糊塗,卻極有軍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與劉邦共同攻擊過秦軍。《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與彭越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相遇。彭越是昌邑人,當時他剛剛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與劉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軍。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來。此後,劉邦帶兵西進,彭越占據巨野,聚眾萬餘。這是今存正史中有關彭越參加反秦的唯一記載。

  項羽沒有和彭越共過事,對彭越的重視明顯不足。項羽沒有分封彭越基於兩點:一是彭越沒有大軍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諸侯王。

  後來,對項羽未分封的不滿與劉邦的拉攏,使彭越成為劉邦的屬下,並且成為楚漢戰爭期間最著名的遊擊司令,成為困擾項羽的軍糧供應問題的最大障礙。這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項羽“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則並無錯,依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分封也是大勢所趨。忽略了彭越這位著名的遊擊將軍不能全怪項羽謀劃不周,隻能說是項羽運氣不好。剛好這位不符合分封標準的人是如此優秀的一位遊擊戰專家。

  第三,對陳餘。

  陳餘早年就是一位名士。陳涉一起義陳餘和張耳就麵見陳涉,勸其立六國之後以培植反秦力量。後來,又隨武臣一塊來到趙地,使趙地發展成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戰中,他是駐守巨鹿城外的盟軍的主要力量之一。項羽消滅王離軍團之後,他與諸侯軍共同參加了對章邯的作戰,還親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害,成為章邯最終決定降楚的原因之一。隻是因為他後來與張耳反目,憤然出走,所以才沒有參加入關。但是,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王離,秦朝名將孫子,之子。繼其父為秦將,率兵戍邊備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與章邯一起統率秦兵與作戰。公元前208年,他奉命率軍南下與等共圍張耳反秦軍於,殺後為率援軍擊破,被虜,遭殺害。項羽僅僅以陳餘沒有跟隨自己入關而忽略了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明智的。

  項羽的失封導致田榮、彭越、陳餘聯手叛楚,客觀上幫了劉邦。

  可見,項羽分封諸侯的誤封、失封,給他自己帶來了重大災難。

  上麵我們所談的都是項羽失敗的政治原因。除了政治原因之外,軍事被動也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人們一般都認為項羽是一位名將,英勇善戰,但是,在楚漢戰爭中他卻一再表現出軍事上的被動。要知道項羽在軍事上為什麽被動,怎樣被動,請看:生死決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