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章 鴻門宴

  劉邦巧妙地利用和項伯訂立的兒女親家關係,欺騙項伯,並且通過項伯初步欺騙了項羽,讓項羽取消了第二天用軍事手段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對劉邦集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勝利。但是,項羽對劉邦的疑慮和惱怒並沒有得到完全解除。

  而且,項伯也明確告訴他,要他第二天一早到鴻門拜見項羽。所以,劉邦第二天必須親自到鴻門麵見項羽。那麽,鴻門宴上劉邦又會怎樣與項羽集團進行周旋呢?劉邦的這種巧妙周旋告訴了我們什麽呢?

  6.劉邦說辭暗藏玄機解釋而非謝罪第二天一早,劉邦帶領一百多位隨從來到鴻門,麵見項羽。鴻門,是古地名,在今臨潼市東五公裏的鴻門堡村,是當時通往新豐的大道。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許多解讀《項羽本紀》的人都認為這個“謝曰”的“謝”,是“謝罪”的意思。

  我認為:這個“謝”絕對不能講成“謝罪”。“謝罪”是承認自己有罪,劉邦此時無論如何都不能承認自己有罪。這個“謝”就是“解釋”。劉邦對項羽的一番說辭主要是向項羽進行解釋,他要將項羽對他的敵意說成是項羽對他的誤會,因此,他需要向項羽進行一番解釋。

  劉邦的鴻門說辭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認真品味: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我與項王共同攻打秦軍,您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我都沒有料到我能先入關破秦,又在此處見到將軍。如今有小人挑撥離間,導致你我之間產生誤解。

  要害細細品味劉邦這段話的要害有三條:第一,敘舊。

  劉邦這番講話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要極力模糊項羽的政治警覺,使項羽的政治認識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曆史階段之中。因此,敘舊就成為劉邦最重要的手段。

  通過敘舊,劉邦想使項羽顧念當年並肩作戰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滅亡之後劉、項兩大集團關係的曆史性變化。

  項羽本來在政治上就十分糊塗,劉邦這番話的目的就是使糊塗的項羽更糊塗,以便利用項羽政治上的糊塗,避免與項羽在此時攤牌。

  第二,逢迎。

  經過張良的開導,劉邦已經完全了解引發項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為刺傷了項羽的自尊與虛榮,關鍵又是自己比項羽先入關。因此,鴻門宴上見到項羽後,劉邦極力淡化自己首先入關滅秦的功勞,把自己費盡心機攻入關中,說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沒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劉邦心中也認為是將軍您應該先入關。

  這一點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項羽的自尊與虛榮。劉邦這一手其實就是拍馬屁,隻是劉邦拍得非常高明,拍得項羽渾然不覺。這在拍馬屁之中應當是最高境界。

  第三,化必然為偶然。

  劉、項兩大集團的矛盾是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必然性衝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衝突。

  劉邦有意要淡化這種衝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說是有小人挑撥離間導致了、項誤會。這明顯是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劉邦的這番鴻門說辭非常厲害。

  而且,這段話出自劉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劉邦平時怎麽說話?那是張口“罵曰”,閉口“乃翁”(你老子)。《史記》中記述劉邦語言,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一個“罵”,似乎劉邦不罵人就不說話,說話就要罵人。《史記》中劉邦有三種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漢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記》寫劉邦說話,最多的是“沛公罵曰”“漢王罵曰”“高祖罵曰”。

  但是,此時對項羽卻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罵人話都沒有,可以說,對劉邦一生來說,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然,這也說明劉邦說話完全可以不罵人。

  劉邦權謀善變,項羽粗魯直爽,項羽自然不是劉邦的對手。

  7.項羽被蒙自慚自傲項羽心生懺悔項羽又是如何理解劉邦的鴻門說辭的呢?

  聽到劉邦這一番甜言蜜語、謙恭卑微地說辭,項羽暈頭轉向了,簡直摸不著北了,因為他的自尊和虛榮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了。

  此時他真心實意地感到對不起自己當年並肩作戰的戰友,真心實意地為自己差一點毀滅掉劉邦集團感到內心懺悔。

  我們這樣講有根據嗎?

  有!

  我們隻要看看項羽聽了劉邦的鴻門說辭後的回答就能明白項羽是怎麽想的: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這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否則,我怎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推出曹無傷作為替罪羊,為自己開脫“罪責”,這不是內心懺悔是什麽?項羽對劉邦的內心懺悔是項羽徹底受騙的標誌。

  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之命!

  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幼稚!

  當然,這個“罪責”是項羽自己認為的“罪責”,並不是項羽真正的罪責。消滅劉邦集團,對項羽集團來說,何罪之有?

  有人認為:為了辯白和洗刷自己,項羽將歸附和投靠自己的人說出來,是項羽的粗豪少謀。

  這話並不錯,但是,這種看法並沒有看清項羽。項羽是因為內心深感懺悔才說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脫的,根本原因不是“粗豪少謀”,而是不知道劉邦在演戲,在有意掩蓋自己和項羽主動爭天下的真相。也就是說,項羽不知道劉邦是和他爭奪天下的真正對手。

  在自責、懺悔之中,項羽以諸侯上將軍和東道主的雙重身份,設宴招待劉邦,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鴻門宴。整個鴻門宴上,項羽一方麵因為自尊得到滿足而非常自傲,另一方麵因為內心懺悔而感到自慚。

  不失驕傲本色我們怎麽知道鴻門宴上項羽的自傲呢?

  看看鴻門宴上的座次便可知曉項羽的自傲。

  戰國秦漢時習俗,堂上的座位,對堂下而言,麵向南是最尊貴的;不對堂下而言,麵向東的座次最尊貴,其次是麵向南,再次是麵向北,最後是麵向西。

  鴻門宴上,項羽麵向東坐,是最尊貴的地位;範增麵向南坐,是次尊貴的地位;劉邦麵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張良麵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項羽坐在最為尊貴的麵向東的位置,表現了項羽以諸侯總盟主自詡的心情;劉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麵向北的位置,讓項羽、範增坐上位,從行動上有意表現對項羽的尊崇。劉邦的做秀謙恭,項羽的自負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這表明項羽已經完全被劉邦所哄騙!

  我總覺得項羽這個人非常好哄。

  後來楚漢相爭時,劉邦手下一個重要謀士陳平獻反間計,要離間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因為,項羽手下僅有這一位謀士,如果離間了他們兩人的關係,項羽自然更容易對付。陳平是怎麽施行離間計呢?說起來都讓人好笑。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陽武(今原陽東南)人。、起義後,陳平往事魏王咎。劉邦還定三秦,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諸役,成為匈奴漢高祖的重要謀士。高帝六年(前201)建議劉邦偽遊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漢高祖死後,呂後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呂後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後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為左丞相,不久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原來項羽的使者來到劉邦的大營,陳平讓人先端上上等的酒菜。等項羽的使者說明自己是代表項羽出使,陳平馬上對項羽的使者說,我以為是範增的使者。然後將上等的酒菜撤下去,再換上劣等酒菜。項羽的使者很氣憤,回去如實匯報,項羽聽了懷疑範增和劉邦暗中勾通,馬上奪了範增的權,範增氣得離開了項羽。這樣,項羽手下連一位謀士都沒有了。

  這種低級把戲都能騙住項羽,項羽實在太好哄騙。

  8.陰謀血腥席間較量項羽的徹底受騙是否意味著劉邦在鴻門宴上已經轉危為安了呢?

  不一定。

  我們今天仍然用“鴻門宴”來代表險象環生、難於應對的場麵,特別是酒宴;因為,在項羽懺悔之後,鴻門宴仍然不太平。因為在宴會上接連發生了兩件事:一是範增舉玦,二是項莊舞劍。

  範增舉玦默然不應我們先說第一件事。項羽決定的專斷和隨意,使他唯一的謀士範增都不了解此時項羽的懺悔之情。所以,項羽不殺劉邦並不代表範增不想謀殺劉邦。範增的第一個舉動是“數目項王”,屢屢向項羽使眼色。範增使眼色,當然是示意項羽在宴席上誅殺劉邦。但是,範增完全不了解此時項羽心中已經非常懊悔不該起興兵滅劉的念頭,怎麽可能再在宴會上殺掉劉邦呢?範增看見使眼色不見效,這才一而再而三地舉玦(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是一種有缺口的環形佩玉,範增舉“玦”是以“玉玦”的“玦”諧音“決心”的“決”,要求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但是,“項王默然不應”。

  範增並不知道此時的項羽已經不是入關之後兩次“大怒”的項羽了,項羽當時“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虛榮的受到傷害——已經不複存在。現在的項羽充滿了對劉邦的懺悔之情,因此,他絕不可能再在鴻門宴上殺劉邦。麵對範增的頻頻舉“玦”,項羽必然是默然不應。

  項莊舞劍渾然不知再說項莊舞劍。

  範增看見項羽對自己舉“玦”不作任何反應,他終於明白項羽是不願意在宴會上除掉劉邦。於是,範增采取了另一措施:用項羽的堂兄弟項莊舞劍,計劃在舞劍中刺殺劉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句熟語即出於此。

  大家也許會感到很奇怪:項羽已經深感對不起劉邦了,為什麽還會同意項莊舞劍行刺劉邦呢?

  我們不妨對鴻門宴上的全部參加者作一分析。鴻門宴開始時隻有四個人參加宴會:項羽、劉邦、範增、張良。但是,範增自作主張,召來了項莊,讓他進入宴會,以舞劍助興為名(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刺殺劉邦。這樣,鴻門宴就有了五個人。可是,項莊還沒有舞劍,又殺出來了一個人——項伯。項伯是一個政治糊塗蟲,夜見張良,泄露重要軍事情報即是明證。但是,此時的項伯表現得非常清醒:他知道項莊舞劍是要行刺劉邦,因此,便主動要求與項莊對舞。項伯此時如此清醒,原因隻有一個:劉邦是自己的親家,萬萬不能讓自己的親家在鴻門宴上遇刺。可見,劉邦前一天晚上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竟然發揮了這麽大的作用。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真行!

  對於此時的鴻門宴來說,範增是主謀,項莊是刺客,他倆心中自然明白為什麽要舞劍;劉邦是被刺殺的對象,加上劉邦的精明強幹,他心中也十分明白情況的凶險。張良就更不用說了,他對這一切都洞若觀火。連我們前麵講過的那位將個人之“義”置於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糊塗蟲項伯,這會兒也變得非常機靈。項莊剛剛拔劍起舞,他就立即拔劍起舞,而且常常用他的身體保護著劉邦(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項羽此時對劉邦深感懺悔,範增使眼色,他不應;範增舉玉玦暗示,他不理睬,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豈能同意?項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同意項莊舞劍,恰恰證明他並不知道項莊舞劍的真實目的,他也不知道項伯為什麽也要拔劍起舞。整個舞劍的真正目的他是一無所知,隻對場上的表演看得津津有味。

  參與鴻門宴的六個人,五個心如明鏡,唯獨項羽完全不了解真相,項羽政治上的糊塗還用再說了嗎?鴻門宴其實是五位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的宴會!

  4.警告威懾樊噲陳詞項羽驚呼:客何為者張良看到項伯在保護著劉邦,但是,宴會上劍光閃爍,很難說會出什麽意外。於是,趁項伯保護劉邦之際,張良立即出營門急召樊噲。

  樊噲的妻子叫呂媭,劉邦的妻子叫呂雉,呂雉與呂媭是親姐妹。因此,樊噲和劉邦是連襟關係,而且,樊噲本人還是劉邦手下的一員猛將。

  樊噲得知劉邦在鴻門宴上的危險後,立即闖入大帳。樊噲入賬,“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的威猛吸引了全場的注意力,中止了項莊的舞劍,化解了一場危機。眥,是眼眶。連麻木到極點的項羽對樊噲的闖帳都立即戒備起來:“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古人由坐到站的過渡階段,相當於今天的跪姿。政治上極其麻木的項羽“按劍而跽”,說明樊噲的闖帳一下子引起了項羽的警覺。張良馬上向項羽解釋:這是沛公的侍從。

  樊噲警告:別學亡秦樊噲闖帳後,借題發揮,慷慨陳詞,與劉邦前後呼應。

  樊噲的說辭十分有力:一是以亡秦作比。

  樊噲開場即以“亡秦”作比,說“亡秦”殺人如麻,導致天下叛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如果項羽要殺劉邦,“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這實際上是以“亡秦”警告項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隨便殺人。當然,樊噲警告項羽不要隨便“殺人”並不是泛指,而是指劉邦。

  此番說辭最後說,如果要殺了像劉邦這樣有功的人,那簡直就是繼續走“亡秦”的道路。

  攀噲拈出“亡秦”作比,明顯含有對項羽的告誡。用現代的話來講,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一是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二是要防止重蹈曆史覆轍。在暴秦剛剛滅亡之時,人們普遍認為秦亡的原因是過於暴虐,因此,樊噲的話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二是拈出懷王之約。

  劉邦對項伯、項羽的說辭都沒有敢提到當年懷王“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先滅秦進入秦國都城鹹陽的人封關中王)這句話,為的是怕項羽認為自己有當關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噲此時卻毫不忌諱地講出來(懷王與諸將曰: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樊噲以第三者的身份說出這件事,使項羽不能怪罪劉邦,同時又告誡了項羽——劉邦是功臣,是理所當然的關中王。這就在道義上公開搶占了製高點。

  三是與劉邦前後呼應。

  劉邦在鴻門宴前一天麵見項伯時曾說過封閉倉庫、登記官吏百姓是為了等待項羽,派兵把守函穀關是為了應付非常事件。樊噲將這層意思加以強調,使劉邦的謊言更令人相信。更為重要的是,樊噲講,沛公有如此大的功勞,不但沒有封侯之賞,項羽反而聽信挑撥離間的話,想殺有功的沛公(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這是劉邦不敢說也不便說的話,但是,出自樊噲之口,就非常自然了。

  四是出自武夫之口。

  樊噲是一介武夫,給人的印象是粗魯豪爽,上述三點借樊噲之口說出來,更容易使人相信。

  項羽麵對樊噲一番說辭竟然無話可答,隻是非常尷尬地說了一個字:坐(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明明是樊噲滿口謊言,卻說得振振有詞,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騙,項羽卻似乎真的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過之人!

  劉邦集團的團結一心,項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我頗疑樊噲之言是張良所教,否則,一介武夫何以有如此睿智!

  10.不辭而別劉邦逃亡樊噲決斷不辭而別劉邦利用樊噲闖帳的機會,立即借口“如廁”——就是上廁所,招樊噲出了項羽的大帳,安排逃席。

  因為劉邦再也經不起範增的屢生事端了。

  劉邦離席之後,一連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

  劉邦深知鴻門宴凶多吉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因此,逃席開溜是上上之選。但是,精明老到的劉邦即使是逃席,也希望安排得有條不紊。

  劉邦首先問:“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劉邦對是否告別一事心中猶豫不決,所以他才向部下征求意見。樊噲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這一次他的判斷卻很好:不辭行。因為,辦大事不拘小節,行大禮不顧細節。如今,項羽集團人多氣壯,比如砧板與刀,我們隻是砧板與刀之間的魚肉,何必要告辭(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劉邦立即采納了他的意見。

  劉邦鎮靜安排善後第二,安排善後。

  首先是選定善後人。張良的精明強幹已經被劉邦所了解,所以,劉邦特地選定張良作為善後人,留下來善後。所謂善後,一是辭行,二是獻禮。張良獻的禮是劉邦帶來的白璧、玉鬥,這可以從反麵證明劉邦的“籍吏民,封府庫”未必完全可信——如果真是封了府庫,劉邦的白璧、玉鬥從何而來?這麽造反的沛公從哪能弄來的白璧、玉鬥?

  其次是交待辭行時間。劉邦脫逃之時,極其緊張,但是,他仍然不忘向張良交待了一個重要細節:“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裏耳。度我至軍,公乃入。”

  項羽與劉邦的駐地相距四十裏,但是,劉邦逃席走的是小道,隻有二十裏。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細交待張良,務必等到他回到大營,才能進帳辭行,以免範增再生事端。

  劉邦的精細、老到,項羽怎麽能比得上?

  再次是處理隨從。

  劉邦來鴻門赴宴時帶來了一百多位騎從,劉邦逃席時將他們全部拋下,隻帶了四員大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而且隻有他自己一人騎馬,四員大將全部步行。

  這樣安排,明裏說是避免了大隊人馬出走的動靜太大引發範增的追殺,暗裏說四員大將無馬步行,一旦遇到不測,四員大將隻有拚死格鬥,組成一道防火牆,方便劉邦自己脫身。當然,此中真意劉邦不便明言,司馬遷也不便明寫。

  四員大將中的紀信在後來的滎陽之戰中裝扮做劉邦,帶領兩千女子,開東門出降,吸引了項羽軍隊的注意力。劉邦趁機帶了十幾位隨從,從西門脫身。紀信冒充劉邦,幫助劉邦逃跑,最終被項羽所殺。

  劉邦的這種安排雖然很周密,但是,他寧可犧牲部下也要保全自己的用心,也讓人看到了劉邦自私陰刻的一麵。

  劉邦逃回了自己軍中,張良入席善後,項羽竟然還問:“沛公安在?”並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張良代劉邦獻給他的一雙白璧。項羽政治上糊塗到了何種程度啊!

  範增氣得拔劍撞破了玉鬥,氣急敗壞地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範增斷定,將來奪項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

  劉邦回到軍中,立即誅殺了曹無傷。

  11.幼稚糊塗項羽六言道盡糊塗整個鴻門宴項羽一共說了六句話:1.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2.壯士,賜之卮酒;3.賜之彘肩;4.壯士,能複宴乎;5.坐;6.沛公安在。

  第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性命;第二句話,表明項羽完全不理解樊噲闖帳的真實目的,反倒欣賞起了樊噲的勇武;第三句話,樊噲的闖帳壞了範增的大事,項羽竟然渾然不知;第四句話:繼續欣賞樊噲的勇武;第五句話,一個“坐”寫盡了項羽的政治幼稚;第六句話,一句“沛公安在?”,道盡項羽糊塗到底。

  可以說,直至鴻門宴結束,項羽始終未能認識到劉邦是秦朝滅亡之後與他爭奪天下的真正對手。因此,宴前、宴中都錯失了消滅劉邦集團的大好時機。

  以上我們討論了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一個例證,就是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知道劉邦是他真正的政治對手。

  總被忽悠下麵我們補充論證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二個例證。

  鴻門宴結束了。劉邦忽悠住了項羽,躲過了鴻門宴前的軍事打擊,也避開了鴻門宴的行刺,在接下來由項羽主持的大分封中劉邦又分到了巴郡、蜀郡、漢中郡,號為漢王。

  項羽完成了大分封之後,回到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驅逐、殺死項羽分封的三位齊王,自立為齊王。劉邦重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占關中。此時,項羽麵臨東西兩方麵的叛亂,東麵是田榮,西麵是劉邦。項羽何去何從?應當先剿滅誰?

  劉邦為了迷惑項羽,給項羽傳達了兩條信息:一是向項羽保證,自己該當關中王而沒有當上,因此想得到關中,達到這一目的就會立即罷手,絕不敢向東侵占項王的地盤(乃遣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二是把“齊梁反書”送給項羽,向項羽告發齊、梁想要與趙國聯手起來滅楚(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羽曰:齊欲與趙並滅楚)。齊是自立為齊王的田榮,梁指彭越。這封書信應當是田榮、彭越想聯合劉邦一塊兒反叛項羽的一封信。此時劉邦已經攻占了三秦之地,占據了關中;還要表明自己沒有非分之想。項羽相信了劉邦確實是隻想得到關中地的謊言,於是放棄了攻打關中的想法,將兵鋒指向了齊地的田榮(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項羽到此時還不知劉邦的目的是整個天下,還誤以為齊地田榮是主要敵人。

  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令蕭公角等擊彭越,彭越敗蕭公角等。

  在關中,另外兩個被封的秦王早已歸降了劉邦,隻有章邯堅守了十個月,他在等項羽,等項羽殺回關中時做內應,但是,他始終沒有等來項羽。項羽誤以為成不了大氣候的齊地田榮是最大威脅,於是出兵齊地,而沒有及時出兵關中,將劉邦逐出關中或加以消滅,致使劉邦在關中坐大坐穩,將關中變為他與項羽對決四年的大本營。

  直至劉邦站穩關中,又揮師東進,占領了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這時才意識到劉邦這老小子是自己真正的敵人,但是,此時離鴻門宴已達半年之久了。

  可見,項羽不僅在鴻門宴上認識不到劉邦是自己真正的敵人,而且,在劉邦占了關中之後還認識不到劉邦的危害之大。等劉邦攻占了自己西楚國的國都,他才認識到劉邦非同小可,是真正的敵人;但是,為時太晚了。

  從上述分析可知,項羽在政治上實在是幼稚得可笑。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都認識不清,還談什麽取天下呢?

  鴻門宴是項羽一生事業成敗的轉折點,在此之前,項羽節節勝利,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鴻門宴之後,項羽一錯再錯,苦戰四年,兵敗烏江。劉邦能一而再而三地忽悠住項羽是因為項羽在政治上太幼稚,是因為劉邦看透了項羽的政治幼稚。

  所以,整個鴻門宴隻說明了一點,就是項羽的政治幼稚。

  項羽的政治幼稚不僅僅表現在誰是自己的敵人這一方麵,在其他問題上也同樣表現出了項羽的政治幼稚。

  誅殺義帝誅殺義帝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二個表現。

  義帝的“義”就是“假”,它就像“義父”“義子”的“義”一樣。

  立義帝本來是範增的意見,但是,這個意見本身就存有重大缺陷——授人以柄。

  項梁起兵反秦之後,主動權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範增錯誤地總結了陳勝失敗的教訓,認為其失敗的原因是不立楚國君王之後,要求項梁立楚王之後代為王。項梁誤信了範增的意見,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王,仍號稱懷王。當時楚懷王的孫子心正在為人牧羊,就這樣稀裏糊塗地成為新的懷王。

  懷王在反秦之初尚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在項梁戰死之後,他對項羽的掣肘已相當明顯了:奪項羽軍權,派劉邦入秦,任命宋義為統帥救趙,而任命項羽為宋義的副將。這些措施限製了項羽在反秦鬥爭中發揮作用。特別是在項羽取得巨鹿之戰的重大勝利之後,項羽曾派人向懷王匯報了巨鹿之戰及入關的情況(項羽使人還報懷王)。項羽向懷王匯報巨鹿之戰及入關情況,意在向懷王表功,希望懷王能收回“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成命。但是,懷王雖然是項氏所立的傀儡,但是,他並不甘心僅僅做一個傀儡。所以,他利用手中暫時擁有的權力,重申先入關者為關中王的約定(懷王曰:如約),使後入關的項羽陷入政治上非常被動的局麵。

  項羽在入關之後究竟該怎樣處理義帝的問題,就成為考量項羽政治成熟與政治幼稚的一個標尺。

  項羽先將懷王心尊為義帝,然後將義帝排除在大分封之外,最後派人殺死義帝(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項羽殺死義帝,給了劉邦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劉邦打著為義帝複仇的旗號,討伐項羽,使項羽在政治上陷於被動。其實,劉邦要做皇帝,即使項羽不殺義帝,他也一定會除掉義帝。項羽殺義帝等於為劉邦登基掃清了一個障礙,但同時又成為劉邦討伐項羽的借口。項羽的政治幼稚於此表現得也相當充分。

  宋人王安石曾經寫過題為《範增二首》的詩,其一寫道: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這首詩說:秦朝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一時間戰爭一場接一場。本來得民心者就可以得天下,不知道為什麽要用一個放羊娃做義帝?

  可見,王安石對項梁立義帝頗不以為然。

  項羽對義帝可以說既有舊恨,又有新仇。

  先說舊恨。

  當年項梁由於輕敵戰死(楚兵已破於定陶),楚懷王心立即趕到彭城,將項羽與呂臣軍合並起來,歸自己掌管(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奪了項羽的軍權。但是,對同樣是項梁部下的劉邦,仍然他讓獨掌軍權,封劉邦為武安侯,任命為碭郡長(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項羽同時也受封為魯公,但是,沒有兵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此時項羽雖為項梁餘部的首領,畢竟項梁戰敗,軍力受損,自己在楚軍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隻好咽了這口氣,但是項羽心中肯定極為不滿。

  項梁戰敗之時,秦兵在章邯的率領下連破陳勝與項梁兩支勁旅,整個楚地反秦武裝都處在低穀之中,沒有人再敢侈談西入函穀關(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隻有項羽與劉邦願意率軍西進。項羽願意西行入關,直接的原因是項梁被秦軍所殺(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他要為項梁報仇。

  但是,楚王心身邊的人卻極力反對,理由就是項羽太殘暴(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慓悍猾賊),他曾殺死了整個襄城中的成年男子(項羽嚐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所以,最好選派一個忠厚長者,“扶義而西”。秦地的父老鄉親,受秦暴政之害的時間太長了,如果能有一位忠厚長者前往秦地,行仁義之政,一定可以得到秦地父老的擁戴,拿下關中(不如更遣長者,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結果,項羽就被剝奪了西行入關的權力。

  懷王心手下這批官員,都是靠項梁立懷王心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自然知道項氏家族勢力之大。現在項梁戰死,項梁這把懸在所有官員頭上的利劍剛剛解除,誰願意再讓項梁的接班人項羽再立奇功,重新騎在自己頭上呢?所以,他們抨擊項羽殘虐,歌頌劉邦是忠厚長者,其真實的意圖是想借機打壓項羽,不讓項氏集團恢複壯大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集團恰恰充當了打壓項羽集團的一張王牌。

  既然是牆倒眾人推,項羽也隻有忍氣吞聲,放棄西行入關的機會,作為“次將”,由宋義率領,北上救趙。

  當時秦軍兩大主力軍團包圍了趙國,北上救趙的風險極大。項羽北上之路,要打硬仗,注定比劉邦直接向西入秦要艱難得多,而且也不如劉邦勝算大。這一安排明顯偏袒劉邦,項羽心中豈能無恨?

  但是,一個人懷才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不可能不讓世人知曉。項羽北上救趙,建立奇功,殲滅秦軍兩大主力軍團,成為諸侯的總盟主,並以諸侯總盟主的身份向懷王報告了消滅秦軍主力之事,但是,懷王仍然堅持按照入關前的約定“先入關破秦者為關中王”辦理,絲毫沒有考慮項羽在滅秦鬥爭中的巨大貢獻,這肯定讓舊恨在心的項羽更加惱怒(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項羽並不是沒有能力西行入滅秦,而是楚懷王心不讓他西行入秦。這豈不是將項羽逼上了梁山?不反就沒有出頭之日。所以,項羽殺懷王也是懷王一逼再逼的必然結果。

  項羽召集眾將,告訴他們:懷王是我家項梁所立,三年反秦,懷王沒有任何功勞,他怎麽能夠主持盟約(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真正打江山的是你們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項羽講的是實話,但是在操作上不夠謹慎,因為懷王是殺不得的。殺了懷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給了自己的政治對手一麵正義的旗幟,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極大的被動。

  劉邦的目的是做大漢皇帝,他與項羽一樣不能容忍懷王淩駕於自己之上。所以,項羽不殺懷王,劉邦將來也必然會除掉懷王。項羽率先除掉懷王,做了劉邦未來要做的事,又給了劉邦一個討伐項羽的最好借口,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誤!

  公元前205年月三月,劉邦第一次出關到達洛陽,新城(今河南偃師)三老董公(負責教育的鄉官)建議劉邦為義帝發喪,公開討伐項羽。劉邦接受了這個建議,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漢王聞之,袒而大哭)。

  劉邦不但為義帝發喪,還整整為義帝哭祭了三天,並派使者遍告天下諸侯:義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項羽先則流放義帝,繼則將義帝殺害,這是大逆無道之舉(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麵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希望天下的諸侯能夠與我一道討伐誅殺義帝的逆賊(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項羽誅殺義帝成為項羽在政治上陷於被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成為劉邦在政治上打擊項羽的一麵正義的旗幟。

  迷信武力迷信武力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三個表現。

  項羽迷信武力有它的客觀基礎,就是項羽個人的勇猛善戰。項羽在垓下被圍之時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氣蓋世,但是,戰局對我如此不利,連一生追隨我轉戰的寶馬也不願再跑了。寶馬不願再跑了怎麽辦?虞啊虞啊,我怎麽安排你?

  這首歌充滿了英雄末路的萬緒悲涼,與劉邦的《大風歌》同樣有名。其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七個字表達了項羽對自己武力的肯定,這是項羽迷信武力的基礎。

  這就是著名的霸王別姬。騅,是跟隨項羽轉戰南北的寶馬;虞,是項羽最寵愛的美女,一直追隨項羽,在項羽垓下突圍之後,虞可能自殺身亡。今天安徽靈璧縣城東十五裏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橫額刻有“巾幗千秋”四字。兩旁對聯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項羽迷信武力,不懂得軍事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軍事並非目的。因此,不講政治策略,暴虐濫殺,絕對不可取。

  項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久攻不下,攻下來之後,將襄城的成年男子全部活埋(已拔,皆坑之)。

  這件屠城之事成了項羽殘暴的第一項指控。

  當懷王召集大家商議進兵攻秦之事時,懷王身邊近臣列舉項羽暴虐的案例即是曾經屠殺了襄城的百姓。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項羽分封諸侯歸國,其中齊地分封了三位諸侯王。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在齊地叛亂,拒絕項羽分封的齊王入境,並且殺死膠東王,指示彭越殺濟北王,然後田榮自己獨占了整個三齊之地,也就是整個的山東。

  項羽率部平定田榮,田榮敗走平原,平原的百姓殺死了田榮。按理說,如果項羽在田榮死後再對齊地進行一些政治安撫,齊地的叛亂便可徹底平定,但是,項羽卻到處焚燒房屋,殺戮田榮降卒(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逼得齊地百姓紛紛反叛項羽(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榮的弟弟田橫乘機起兵反楚(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

  當時,劉邦在關中已經得逞,項羽需要的是迅速平定齊地,抽身對付劉邦。但是由於他迷信武力,一味屠殺,結果身陷齊地戰場,無從抽身(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劉邦趁機坐大坐在,占領整個關中,進而出兵東進,一直打到彭城。

  再比如說外黃(今河南民權縣)事件。

  漢四年,劉邦第二次在項羽猛攻下失守成皋,僅和滕公逃出城,到達韓信所在的河北。劉邦奪走了韓信手下的精兵,並接受了郎中鄭忠的建議,命令劉賈率兵兩萬,幫助彭越在梁地燒楚軍糧。

  這一年,項羽麵臨起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危機。先是韓信攻齊地,接著是龍且軍團被韓信全部殲滅,彭越又南下切斷項羽軍糧道(彭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所以,項羽被迫第二次從成皋前線回來平定彭越之亂。彭越這次出兵,占了十七座城。項羽費了好大力氣才攻下外黃。由於攻占外黃傷亡頗多,項羽占領外黃後,曾下令殺戮城中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乃東行擊陳留、外黃,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東,欲阬之)。但是,這件事卻被外黃縣令一位幕僚的十三歲小孩子製止了。此事說來真怪,這位十三歲的小娃娃,對項羽說:彭越勢力大,外黃抗不住,隻能暫時投降彭越,等待大王。現在大王來了,又要將滿城的男人殺光。如果這樣幹,整個外黃以東的這十幾座城,都不敢降項王了(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羽聽了這位十三歲小孩子的話,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原來準備屠殺的外黃男人全放了(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

  這事一傳開,從外黃到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的十幾座城立即都歸順了項羽,項羽迅速平定了彭越占領的梁地(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王安石《範増二首》的第二首說:鄛人七十漫多奇,為漢驅民了不知。

  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

  鄛,居鄛,即今安徽桐城。範增是居鄛人,故稱其為“鄛人”。

  這首詩說:範增七十多歲,號稱多奇計,實際上他是在為漢王劉邦驅趕百姓。誰說他可以在項羽的軍隊中稱為“亞父”?真應當把遠遠勝過範增的外黃縣令門客的孩子當做項羽的謀士。

  這首詩諷刺範增自稱多奇計,實際上並沒有為項羽提過什麽好建議。這位十三歲的外黃少年,就勝過範增。

  可見項羽的暴虐雖出自本性,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遇到一個能夠用正確的策略來引導他的人。範增雖然是項羽謀士,但是,範增並沒有完成規勸項羽的任務。所以,王安石寫詩諷刺範增不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但是,此時已是漢四年的冬十月(中曆?西曆?),離項羽最後敗亡已為期不遠。如果項羽能夠早一點認識到迷信武力是一大過失,可能不會失敗得那麽慘。

  綜上所述,項羽的政治幼稚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政治對手缺乏認識;二是錯殺義帝使自己陷於政治上的被動;三是迷信武力,不講政治。

  但是,上述三點隻是項羽政治幼稚的三個方麵;項羽政治上的失敗絕不僅僅是上述三點,應當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這一原因給項羽帶來了一係列的厄運,直接導致了項羽的失敗,那麽,這一原因是什麽呢?請看:西楚霸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