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章 霸王出世

  1.統帥千軍少年夢想堂堂男兒壯少年要說清這個問題,不得不先交待一下項羽的身世。《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祖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大將,秦滅楚國時,他被秦國大將王翦帶領的大軍團團包圍,最後自殺而死。

  項燕(?~前233),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戰國末年楚將,西楚霸王項羽之祖父,曾大敗秦將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大破楚軍。次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他兵敗自殺。

  他的父母史書沒有記載,項羽從小是跟著他的叔叔項梁長大的。項羽身高力大,史書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ɡānɡ,音“缸”)鼎,才氣過人。

  項梁(?~前208),下相(今江蘇省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的後代,西楚霸王的叔父。項梁曾率軍擊敗秦將章邯,在雍丘陵斬秦將,為秦將所敗,戰死。秦代一尺約相當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餘”應當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個頭兒。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雙手能舉起一隻鼎。在整個《史記》記載中能夠扛鼎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劉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劉長(chánɡ,音“常”)。

  項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氣極大。

  項羽出生於戰國末期,青少年時代是秦朝時期,二十四歲就遇上了秦末大起義。在這個充滿血與火的時代,人們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項羽的力量巨大,剛好符合當時人們對一個男人的評價標準。

  他與他的叔叔項梁避難會稽的時候,當地的年輕人都很害怕項羽(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項羽作為一個外鄉人,客居他鄉,亡命他鄉,尚能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這種蠻力。

  為學隻看萬人敵項羽小時候不願學讀書識字,也不願學擊劍(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且說:讀書隻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足夠了(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願讀書,就讓他學擊劍,但是,項羽對劍術同樣不感興趣(劍,一人敵,不足學),項梁非常惱火,項羽非要學習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學萬人敵)。

  這個貴族少年從小就立誌學習能夠“萬人敵”的兵法,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我認為:這和項羽的家世關係密切。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將逼迫自殺的,項羽認為這是家族的恥辱,所以,項羽自小就懷有強烈的仇秦心理。他認為:隻有學會行軍布陣的兵法,才能有機會為家族雪恥。

  少年項羽的這一壯誌使他成為消滅秦朝的主將;但是,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滅秦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係列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曆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期遍讀書籍,為他日後的失敗預埋了禍根。

  項羽不願學劍,但是,他的劍術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項羽非常善於短兵格鬥。烏江自刎前,他持劍與漢軍步行交戰,一個人就殺死漢兵上百人。這說明他的劍術極精。他之所以不願學劍,並非是他學不好,而是他立誌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不願學一對一的單打獨鬥。

  項梁願意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羽十分高興(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萬人敵”的兵法項羽並沒有學完,隻是大略地學了學(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那麽,他的兵法到底學得怎麽樣呢?

  高祖十一年(前195),劉邦平定黥(qínɡ,音“情”)布叛亂時,看見黥布的軍陣酷似當年項羽的布陣,劉邦馬上感到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劉邦在項羽死了六年後看見酷似項羽布陣的黥布布陣還心有餘悸,可見,項羽並非不能打仗,而是極善布陣作戰。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隻是不願死背兵法而已。《漢書·藝文誌》中記載的兵法書中有《項王》一篇,雖然這一篇兵法今天已經失傳了,但是,至少說明項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書傳播於後世。

  黥布(?~前195),六(今安徽六安縣)人,本名英布,因受秦法被黥(刺麵),故名。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從以上所引的正史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項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對少年項羽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項梁。項羽不願讀書,也不願隻學劍術,他最鍾情的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因為隻有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為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

  少年壯誌盼滅秦項羽青年時期,家中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項梁因為觸犯秦法被捕入獄(項梁嚐有櫟陽逮)。這對項氏家族來說是一場大禍。幸虧托蘄縣(今安徽宿縣)監獄的曹咎,給櫟陽監獄的司馬欣寫了一封信,這事才算擺平(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不久,他的叔叔項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殺人(項梁殺人)。秦朝法律極為苛刻,項梁殺人,必有重罰,而且,仇家也不會放過項梁。於是,項梁攜帶項羽逃亡到了吳中(今蘇州)避難(與籍避仇於吳中)。

  司馬欣(?~前204),秦朝長使,於項梁有恩。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於汜水上。項梁到吳中是為了逃避秦法製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項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華。當地的賢士論其才幹,都在項梁之下(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因此,項梁很快成為當地的大能人,每當遇到大徭役和大型喪事,人們都請項梁來主持(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

  項梁和項羽一樣,有著極為強烈的仇秦和複仇之心。因此,借著承辦當地大徭役和大型喪事的機會,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賓客和當地的青年(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通過這類活動項梁熟知了手下賓客和當地青年人的才能(以是知其能),為今後使用這些人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遊會稽郡時,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有機會親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風。這對極端仇視秦王朝的項羽來說更增添了一份動力,因此,他不顧秦法的殘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脫口說出:這個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項羽身邊的項梁嚇得趕緊捂住項羽的嘴說:不許胡說!這可是要滅族的(毋妄言,族矣)!話雖這麽講,但是,項梁從此對他這個膽大的侄兒反倒更器重了(梁以此奇籍)。

  項梁對項羽的器重使項羽在項梁起兵反秦後迅速成為項梁的副將,這就使得項羽有了一個與其他軍事天才相比較高的起點。一個人在短暫一生中能夠有一個很高的起點,對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極為重要。項羽正是憑借著項梁的器重獲得了這麽一個寶貴的平台。

  2.斬殺郡守英雄登場反暴秦群雄並起項梁、項羽等待了多年的複仇機會終於到來了。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了反秦的義旗。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僅僅過了十二年,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就揭竿而起。

  秦始皇消滅六國時的大屠殺,秦王朝建立後的種種暴政,埋下了無數仇秦的火種。因此,陳勝、吳廣義旗一舉,天下雲集響應,反秦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這一年(秦二世元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殷通緊急召見項梁。

  他對項梁說:整個長江以北已經全部起兵響應陳勝、吳廣(江西皆反),上天要亡秦了(此亦天亡秦之時也)。我聽說,先發製人,後發為人所製(吾聞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我想起兵,讓你和桓楚擔任統帥(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殷通找項梁商討起兵反秦,主要出於四點理由:第一,會稽是秦朝的一個郡(轄今浙江東部及江蘇西部一帶)今浙江東部及江蘇西部一帶,殷通是會稽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省部級正職。他已經看出來,秦朝的氣數已盡。如果現在不帶頭造反,一旦會稽郡所轄之地有人起兵,他將會成為第一個被殺之人。出於保全身家性命的考慮,殷通決定起兵反秦,所以,殷通的起兵帶有明顯的投機與自保的性質。

  第二,項梁在整個會稽郡名氣很大,又是世代楚將的項氏後人。

  第三,殷通是一位文官,並不懂軍事。

  第四,桓楚也頗有名氣,而且是一個亡命江湖之人。但是,桓楚在哪兒,誰也說不清,找這個人也需要項梁幫助。

  項梁立即明白:他等待多年的機會來臨了。

  揮利劍完美亮相項梁借機對殷通說:桓楚亡命江湖,沒人知道他在哪兒,隻有項羽知道(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於是,項梁利用太守殷通讓他招見項羽的機會,把自己殺殷通、奪取會稽郡的計劃告訴了項羽,要他拿劍在外等候(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重新入座後,項梁告訴殷通,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去找桓楚(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殷通召項羽進入郡守府議事,項梁使了個眼色給項羽,項羽突然拔劍,殺死了殷通(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手裏提著郡守的人頭,佩戴著郡守的綬帶,還掛著郡守的官印(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整個郡守府都被突然發生的這一切震驚了,一場混戰立即在郡守府中展開(門下大驚擾亂)。項羽一個人就殺了上百人,使整個郡守府中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下,無人再敢輕舉妄動(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這是項羽一生中第一次實施“斬首行動”,項羽的果敢、勇武,第一次得到出色的發揮。

  項梁立即召集吳中當地的豪紳、官吏,通報了自己起兵反秦的大事(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並且派人到會稽郡下屬的各縣去征兵,得到精兵八千(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項羽的出色表現再一次得到項梁的充分肯定。項梁殺死會稽郡守後自封為“會稽守”,項羽被封為“裨將”。守,是郡守;裨將,即是副將。

  這個起點很高,它為後來項羽登上秦末大起義政治舞台提供了許多方便。這是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事情,特別是一生中想要做點大事,起點非常重要。起點就是平台,起點高,平台高,機會就多;反之,起點太低,平台太低,往往事倍而功半。

  項羽和韓信是這一時期的旗鼓相當的兩位軍事奇才,因此,他們之間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韓信先後在項梁、項羽、劉邦手下任職,地位非常低。韓信做到劉邦的大將軍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原因就是他的起點太低。項梁、項羽、劉邦都不認識他,更談不上了解他。與韓信相比,項羽幸運得多了。因為他的叔叔項梁自小就了解他,知道他的誌氣、才氣。

  韓信(?~前196),字重言,淮安(今淮安市區碼頭鎮)人,“漢初三傑”之一。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滅楚後即封為楚王,後改封淮陰侯。建國後因功高震主被忌,逐漸失勢,最後被呂後誅殺。

  3.前朝舊代人心所向世世楚將軍中魂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結尾這樣評價項羽:秦朝的暴政引發了陳勝的起義(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當時天下起兵的豪傑多得數都數不過來(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項羽沒有任何憑借,乘勢而起(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竟然隻用三年時間就率領天下諸侯消滅了秦朝,分封諸侯,政令出自項羽,自號為霸王(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雖然沒有善終,卻是自古以來的第一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

  項羽真的是沒有任何憑借就突然崛起了嗎?

  顯然不是!將門之後就是他的第一個憑借。

  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曾擁立楚王的兒子昌平君為楚王。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項燕被秦將王翦所圍,兵敗自殺。項羽的叔父項梁是秦末農民大起義初期的著名領袖。

  所以“項氏世世為楚將”是項羽最重要的政治資本。這一政治資本對項羽來說,有兩點重要意義:第一,使項羽迅速成為秦末起義軍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使項羽具有巨大的號召力。

  比如說,秦末大起義初期有一位領袖陳嬰,原來是東陽令史(陳嬰者,故東陽令史)。東陽,是秦朝一個縣,在今安徽天長縣。陳嬰這個人,一向非常謹慎,講究信用,被當地人稱為忠厚長者(素信謹,稱為長者)。秦末大起義席卷東陽縣之時,東陽縣的一些年輕人,殺死本縣縣令,聚集了幾千人起義。但是,起義軍中沒有合適的領軍人物(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找來找去,發現東陽令史陳嬰的資曆、聲望、才幹都很合適,他們便要求陳嬰做首領,遭到陳嬰拒絕,於是,他們強迫陳嬰當了頭(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

  由於陳嬰在東陽非常有聲望,所以,陳嬰做了首領後,這支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兩萬多人(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這些起義的青年人看到義軍迅速壯大,便要立陳嬰為王,建立一支與眾不同、頭裹青巾為標誌、不隸屬於任何人的特殊軍隊——蒼頭軍(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但是,陳嬰的母親不同意。陳母說:自從我嫁到你們陳家,就從來沒有聽說你家的祖先有大富大貴的人(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嚐聞汝先古之有貴者)。如今突然稱王,恐怕不吉利(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找個名家歸附在人家名下(不如有所屬),事成了可以封侯;事砸了也容易逃,不至於被人指名道姓地通緝(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自古以來,對造反的人實行的都是首惡(世所指名)必辦,脅從不問,因為曆來都是法不治眾。陳母就是要陳嬰當個脅從,不要當必辦的首惡。這和劉邦剛剛起兵時的情況一樣,蕭何、曹參等人在秦朝時都比劉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義造反,他們都不敢當頭,害怕成為首惡。隻有膽大的劉邦敢於當這個頭,不怕“世所指名”。

  蕭何(?~前193),之一,沛(今屬江蘇)人。任秦沛縣獄吏,輔佐起義。劉邦封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為大將軍,還定三秦。漢代建立後,以功最高封為“讚侯”,位次第一。協助高祖消滅韓信、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惠帝二年(前193)卒,諡號“文終侯”。病危時,推薦繼任相國。

  曹參(?~前190),字敬伯,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隨漢高祖劉邦起兵,高祖六年(前201)封平陽侯。惠帝二年(前193)繼相位,為漢代第二位相國。主張清靜無為,仍前朝舊製,史稱“蕭規曹隨”。對於一個政權來說,“世所指名”,就是匪首。

  陳嬰聽了母親的話就不敢為王(嬰乃不敢為王),不做匪首,這是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陳嬰要把這支隊伍交給誰來帶領,就不是一個人之常情的問題,而是受一種觀念的支配。他對下屬說:項氏世世為將,在楚國非常有名(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如果我們想起兵反秦,非項氏來領導這支隊伍不行(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們要是能依靠項氏這樣的名門大族,一定能夠滅亡秦國(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陳嬰的建議得到了東陽起義軍的讚同。所以,陳嬰就率領這支兩萬多人的軍隊投靠了項梁、項羽(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陳嬰的建議能夠得到起義軍大多數人的認同,說明當時多數人都認可項氏,項氏家族在楚地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這是項羽的重要政治資本,也是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末大起義中還有一位受過秦朝黥刑的勇將——英布,因為他受過黥刑(臉上刺字),故亦稱黥布。黥布因觸犯秦法而被罰至驪山做苦工,便糾集了一些囚徒,逃出來當了強盜。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也乘勢起兵,並且在陳嬰歸屬項梁之後也歸屬了項梁。項梁戰死之後他成了項羽的部下,成為項羽手下最勇猛的將軍。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諸侯王時,黥布因為戰功居所有將領之首而被項羽封為九江王。

  黥布在起兵後歸屬項梁,與陳嬰歸屬項梁一樣,也是因為項氏世世為楚將,名聲極大。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六國的遺老、官僚及普通百姓對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舊政權仍然存在著很強的依戀心態。六國舊政權的幸存者,實際上成為了與秦朝中央政府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陳嬰、黥布皈依的不僅是名門望族項氏,而且是自戰國以來長期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股強大政治勢力。

  範增議立楚懷王項梁響應陳涉起兵反秦,使楚地迅速成為天下反秦勢力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樹大招風。秦朝大將章邯在擊敗了攻入函穀關的陳勝部將周市之後,率兵首先攻打楚地的反秦武裝。陳勝、吳廣接連被殺。

  章邯(?~公元前205),字少榮。秦末大將。秦二世時任少府。受命迎擊起義軍。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巨鹿戰敗投降,隨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城破自殺。陳勝戰死之後,項梁成為楚地反秦武裝的核心人物。項梁在得知陳勝戰死的確切消息之後,召集楚地各路反秦武裝開會,劉邦也來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商討下一步的行動。

  七十歲的範增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陳勝敗固當)。秦滅六國,最虧的是楚國(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懷王誤入秦國,最終沒有返回故國,所以,楚國百姓都非常懷念懷王(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陳勝率先起義,沒有立楚王的後代,而是自己稱王,所以不可能支撐多久(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如今,這麽多起兵的人都歸屬你,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範增建議項梁立楚王的後人為楚王(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範增(前277~前204),是居(今安徽省桐城南)人。秦二世二年(前208),範增投靠了叔叔項梁,勸說他立楚王後裔為楚懷王,以號召天下百姓。在項梁陣亡後,他跟隨項羽,成為他的重要謀士。後封曆陽侯,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以反間計見忌於項羽,憂憤病逝。範增的建議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在烽煙四起的反秦初期,立戰國時期楚王的後人為楚王,對當時的楚地老百姓確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秦朝滅亡之後,如何處理在反秦鬥爭中重新稱王的六國君王後裔,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問題。

  繼續保持他們的王位,等於拱手將推翻暴秦的勝利果實送給他人,這是任何一個勝利者都很難辦到的事;如果廢棄他們在反秦初期確立的王位,非常容易引來政治對手的攻擊,成為政治上的一大敗筆。誰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誰就捧上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項羽就是因為在秦亡之後未能處理好項氏在反秦初期自己擁立的楚王,而被劉邦扣上“弑君”的罪名,在政治上極其被動,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熊心(?~前205),前楚懷王熊槐之孫。項梁采納建議,立熊心為楚王,仍號懷王。項梁死後懷王重用及,以牽製項羽,又立下“懷王之約”項羽分封天下後,徙義帝至郴縣,途中被等人殺害。從範增參加項氏軍團到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範增返鄉為止,範增為項羽出的關鍵性計謀並不多,特別是在政治、軍事的關鍵時刻,範增的確沒有提過什麽具有重大意義的建議。但是,無論如何,範增是項羽集團唯一的謀士,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痛失叔父當自強項梁從東阿起兵,指揮楚軍連續擊敗章邯軍(項梁起東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又殺了秦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太守李由(項羽等又斬李由),項梁也因此驕傲起來,更不把秦軍放在眼裏(益輕秦,有驕色)。項梁手下的幕僚告誡項梁不要驕傲,但是,接連到來的勝利已經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逆耳之言已經聽不進去了。

  連續戰敗的章邯卻得到秦王朝的增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章邯的兵力大增之後,一舉在山東定陶大敗項梁,項梁兵敗被殺(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項梁之死對項羽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挫折。新立的楚王奪了項梁的餘部,親自帶領;而讓劉邦繼續單獨帶兵。項羽的地位在項梁戰死之後,也受到一定的輕視。

  但是,項梁的戰死也給項羽帶來了曆史性的機會。項梁在世之日,於公,項羽是項梁的副將;於私,項梁是項羽的叔叔。因此,項羽始終生活在項梁的光環之中。

  項梁過早的下世,將項羽拋向秦末大起義的烽火之中,給了項羽又一個曆史性的機遇。

  項梁戰敗身亡激發了項羽更強的複仇心理,他最終擊敗秦軍主力,率領四十萬大軍開進關中。但是,秦朝的覆亡卻開啟了一個群雄爭奪天下的混戰局麵。項羽在這場混戰中能否像推翻暴秦統治一樣表現出色呢?請看:項羽入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