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1881—1973),是20世紀最有創造性和最有影響的西班牙藝術家,著名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
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馬拉加梅塞特。父親朱安·魯伊斯·布拉斯科是本地聖·特爾莫美術學校的教師,後來又擔任過市政廳裏的美術館館長。畢加索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美術天賦。他學說的第一句話是“畢斯、畢斯”,畢斯是拉畢斯的簡稱,意思是鉛筆。
1891年,畢加索全家遷到拉·科羅涅。畢加索就在當地小學讀書,學習成績很不好,但卻極為喜歡繪畫。有一次布拉斯科為了完成他的鴿群圖任務而感到苦悶,就把工作交給了兒子。當他回來看到已經畫好的鴿子栩栩如生,布拉斯科驚呆了,立刻把自己的畫筆、調色板及顏料送給兒子,發誓從此不再作畫。此時畢加索隻有14歲。以後,布拉斯科盡全力教育畢加索,正是這種紮實的訓練,為畢加索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1895年,布拉斯科到巴塞羅那的拉·隆賈美術學校任教,於是畢加索全家遷居到巴塞羅那。此後,畢加索以優異成績考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隨父親學習繪畫。
1897年,畢加索創作了一幅名叫《科學與仁慈》的畫,結構嚴謹,形象生動,在馬德裏美術展覽會上獲得好評,並在馬拉加展覽會上榮獲了一枚金質獎章。這年冬天,畢加索來到馬德裏應試。在考繪畫時,他僅用一天就完成了別人一個月才完成的繪畫,而且成績優異。於是畢加索進入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高級班就讀。但是學校因循守舊的學習方法,使天資聰穎的畢加索十分厭惡這樣的學校教育。第二年春,畢加索染上了猩紅熱病,不得不返回巴塞羅那養病。養病期間,一位朋友邀請他到荷爾坦·德·聖·朱昂旅遊。在朱昂,一切都令他著迷: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以及與大自然作鬥爭的農民。他為此畫了一些素描、景物畫。另外,他的精神也得到了徹底解放,個性也受到鍛煉。1899年春,畢加索回到了巴塞羅那,經常到藝術家雲集的“四貓咖啡館”去。在咖啡館裏,他畫了一些漫畫、肖像。他的第一幅素描刊登在《朱旺蒂》雜誌上,是為詩人布列特曼詩集所繪插圖。另外,他還為詩集《是與否》畫了素描,風格近似北歐象征主義。
藍色時期(1900——1904):當畢加索在巴塞羅那的探索感到厭倦時,就邀請畫家卡紮熱馬斯一起到巴黎去。在巴黎,他們訪遍了咖啡館、博物館、劇院,對德加、凡·高、高更、土魯斯一勞特累克等繪畫大師的作品非常讚賞。畢加索還和另一個工業家簽訂了購畫合同。從此,畢加索就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家。
1901年3月,畢加索在巴黎舉辦了首次畫展,但毫無收獲,未得到公眾的歡迎,這一年畢加索過著極度貧困生活。冬天為了取暖,甚至用粉筆和素描畫生火來取暖。畢加索在西班牙住了一年多,畫了許多優秀作品,如《人生》(1903年)、《老吉他手》(1903年)、《熨衣的女人》、《盲人用膳》等。這一時期作品大多以窮苦饑餓的人為模特,形式上是靜止的、悲劇性的,藍色調更加強了災難和不幸、失望和孤單。並且誇張的盲人形象經常出現。這表現了畢加索在追求一種新的造型風格,並逐漸走出學院派的影響,但是還未能發現自己的個性。
粉紅色時期(1904——1906):1904年4月,畢加索動身來到了巴黎,住在了阿維農街13號——“滌艙”,即現在埃米爾一戈多廣場。這個地方曾經住過很多著名藝術家,如高更等。在這裏,畢加索結識了他的第一個情人——費爾南黛·奧利維埃,一個美術學院女學生。
在滌艙,畢加索的工作室成了法國和西班牙藝術家們聚會的場所,馬蒂斯、洛朗、杜菲、馬爾庫西等藝術家以及作家阿波裏納爾都是常客。在這種文化創新的氣氛下,畢加索受到很大熏陶。他這一時期作品題材以描寫馬戲團生活為主,繪畫形象雖然還留有藍色時期的憂鬱,但讓人看起來並不孤寂,如《賣藝人的一家》(1905年)、《站在球上的少女》(1905年)。
黑人時期(1907—1909):1904年,畢加索結識了美國女作家格斯魯德·斯坦因,並和她結成了好朋友。畢加索在為斯坦國畫像時,細心研究了伊比利亞銅雕以及非洲黑人藝術,從中得到啟發,再加上印象派繪畫大師塞尚及格列柯等人的影響,畢加索先後創作了《亞威農少女》、《荷爾坦·德·埃勃羅》。在這些畫中,畢加索表現了一種原始的藝術,以瘋狂的破壞者麵目出現。表明畢加索已經超越了自然主義者的界限,超越了繪畫大師庫爾貝和寫實主義繪畫的實證主義基礎。但畢加索的創作引起了朋友們的議論,幾乎被全部否定。馬蒂斯認為《亞威農少女》這幅畫是一種對藝術的暴行,企圖嘲笑現代運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畢加索的朋友們都先後承認這幅畫有獨到之處,認為這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折點,而且是現代運動的一個新時期的開端。
立體主義時期(1909—1925):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被認為是立體主義繪畫而受到嘲諷。但是不到10年,立體派就影響深遠,不但在繪畫上,而且在其他藝術領域也得到了充分發展。立體派對藝術作用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挑戰,把藝術從唯心主義泥坑裏拯救出來,使藝術擺脫了僅僅為創造美這一目的。
1912年,畢加索遇到雕刻家馬爾庫西太太亨貝爾,兩人一見鍾情,私奔到拉斯貝爾定居。在這裏,畢加索開始研究各種技法,創造了綜合立體主義畫風。
1917年,畢加索和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為演唱會設計服裝。在芭蕾舞團他結識了女舞蹈演員奧爾伽·柯克洛娃。第二年,他們在西班牙結婚。他和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到1924年。1920年,他為斯特拉文斯基《皮爾西佰拉》繪製的布景、服裝,因顯示出一種極為奇特的戲劇結果,而備受重視。在實踐立體主義的同時,畢加索也在探索新古典主義,作品有《扮作滑稽角色的保羅》、《扶手椅中的奧爾伽》。
1924年,安德烈·勃雷東的超現實主義運動興起。1925年,畢加索參加了在比埃爾畫廊舉行的第一次超現實主義畫展,其中,《三個舞蹈家》就是畢加索這一時期作品。不過,畢加索不承認自己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
1930年,畢加索又專攻雕塑,創作了《頭像》(1931年)、《女人頭像》(1932年)、《女人與蘋果》(1934年)。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1937年,畢加索為抗議德國納粹空軍狂轟濫炸格爾尼卡市而創作了巨幅油畫《格爾尼卡》(350.5厘米×782.3厘米)。在這幅油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頭驚慌失措的公牛向遠處凝視;畫麵上部的太陽裏麵裝入一個燈泡;在畫麵中部的馬高高昂起頭,表示出反抗的樣子;畫中最感人的是四個婦女。一個婦女從著了火的房子裏跳下,向上伸出雙臂和脖子,表現出她所處絕望的真實處境。還有一個婦女半裸著身體,驚慌失措地從房中跑出來,她的雙腳生動地表現了她多麽需要依附大地。從這些對婦女不幸及痛苦的馬生動的勾畫上,我們能夠看到戰爭帶來的災難,另外畫中也表現出了對最後勝利的大膽展望。
法國淪陷後,畢加索仍留在巴黎。盡管納粹分子稱他為“頹廢藝術家”,但畢加索仍堅持畫畫,反映出自己孤寂不自由的悲傷心情。這一段時期的畫有《梳頭的女人》(1940年)、《有牛顱骨的靜物》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畢加索同年加入了共產黨。他宣稱:“我加入共產黨是我全部生活的必然結果……我不是簡單地認為繪畫僅是供人取樂和消遣的藝術,我願通過作為我武器的素描和色彩,永遠深深地滲透到人們意識中去。以便使這種認識有朝一日把我們引到解放的道路上去……”
1945年,畢加索受到版畫家費爾南黛·穆爾洛鼓勵,開始創作石版畫。為他做模特兒的弗朗索瓦絲·姬洛激發了他的藝術天才,畫了《女人一花》(1946年)、《生命的歡樂》等。不久,畢加索與姬洛相結合,但到1953年,他們又分開了。
1947年,畢加索在瓦洛裏受藝術家普桑的《薩比尼的掠奪》一畫啟示,開始從事陶器製作。他極為用功,僅一年時間就製作了600多件陶器。1948年展出了其中的150件,他的陶器大都變形,形狀有鴿子、女人、禿鷹等。
1949年,巴黎世界和平大會委托畢加索創作素描《白鴿》,以作為全世界和平的象征。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畢加索從人道主義出發,畫了《朝鮮的屠殺》來譴責西方列強的侵略。1952年,他又創作了大型油畫《戰爭與和平》。1953年11月—1954年2月,他畫了一些自我剖析的作品。1959年7月—1960年6月,他畫了《皮卡多的史詩》。接近暮年的畢加索,雖然已經取得了世界聲譽,但仍孜孜不倦,勤奮工作。他在85—90歲時,畫了三組新異的素描,以神話、馬戲團、飲酒作樂等為題材。
1973年4月8日,一顆藝術巨星隕落了。畢加索死後葬在伏威奇爾格別墅入口處。從這裏,可以看到不遠處風景秀麗的聖維克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