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奧那多·達·芬奇(1452—1519)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和工程師於一身,他的作品萬古流芳,為曆代人所景仰。
1452年4月,達·芬奇出生在托斯坎納山腳下離佛羅倫薩不遠的芬奇鎮。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的公證人,生母是個樸實的村婦,在他出生後不久便嫁給了本地一個手工藝工匠。芬奇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他的藝術才華,他會吹笛子,擅長唱歌、繪畫,尤其是繪畫作品惟妙惟肖。但父親不同意他學畫,因為繪畫在當時是一種低賤的職業,芬奇最終還是說服父親把他送到著名畫家、雕塑家韋羅基奧畫室學習,是年他18歲。韋羅基奧不僅鍾情於藝術,而且鑽研科學,這對青年的芬奇產生了巨大影響。在6年的學習生活中,他不僅從事繪畫和雕刻,而且積極實驗,研究機械製作和解剖學。他廣泛涉獵哲學、天文、曆史、地理各個學科領域,終於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創作方法,為未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歲那年,芬奇協助他的老師完成祭壇畫《基督受洗》,表現出卓越的藝術才華,使老師大為震驚。另兩幅作品《受胎告知》和《吉列芙拉·岱·賓契肖像》也都是優秀的作品。1476年,芬奇離開韋羅基奧畫室獨自作畫,1480年他建立了自己的畫室。這時又有幾幅傑作問世。《拈花聖母》表現了人物的溫和嫻靜,整個畫麵優美動人;他的《博士來拜》和《聖哲羅姆》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的麵部表情和精神狀態,這些作品問世表明芬奇的畫風日漸成熟。
當時佛羅倫薩宮廷崇尚宗教神秘主義,與芬奇的現實主義傾向格格不入,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芬奇告別故鄉於1482年來到米蘭。1482—1499年是達·芬奇的第一米蘭時期,這一時期在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上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芬奇一到米蘭,莫羅大公就邀請他為父親製作雕像。芬奇用了9年時間完成了黏土模型的製作,1493年這座高6米的模型在公爵大廈廣場公開展出,轟動了米蘭。當時米蘭正與法國交戰,所有金屬都用於武器製造,因而無法把模型鑄成銅像。1499年,法國軍隊占領米蘭,這部偉大的作品成了箭靶子,藝術家10年心血毀於一旦。在創作這座塑像的同時,芬奇還完成了兩幅著名的油畫作品,一幅是1483—1485年創作的《岩下聖母》,一幅是1495—1497年間的《最後的晚餐》。《岩下聖母》采用三角形的構圖原理,畫麵上人與環境融為一體,完整和諧,人物表情富有生機,完全脫離了神秘的宗教色彩。這幅作品的誕生標誌著芬奇繪畫技巧和風格的完全成熟。1495年,芬奇應聖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之邀,創作大型壁畫《最後的晚餐》,他突破了這一題材的傳統局限,整個畫麵安排得生動而緊湊,深刻入微地描繪出人物的表情姿態,生動地表現出十二門徒在耶穌說出“你們有一個人已經出賣了我”這句話時的微妙心理反應。這幅作品再現了芬奇洗練的藝術語言和高度概括的藝術風格,它也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芬奇還孜孜不倦地進行科學研究,他在建築和水利工程設計,在城防和軍事技術的提高,在機械與工業技術的改造方麵都做出傑出的貢獻。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實踐,芬奇撰寫了一批學術論文,內容涉及繪畫、建築、機械學與人體解剖學四個方麵,同時對地理學、植物學和氣象學都有深入研究。他還充分發揮特長,在論文中繪製大量插圖。
然而,國際局勢並沒有給這位天才創造一個施展才華的和平環境,1499年10月,法國軍隊占領米蘭,莫羅大公逃走,芬奇失去了依靠,隻好於12月離開米蘭,開始了漂泊的生活。1500年,他在曼圖亞暫住,為女主人德斯特夫人畫了一幅肖像,非常成功。1502年,他移居羅馬,教皇軍隊指揮官波爾查授予他“高級軍事建築師和總工程師”的稱號,要芬奇為他規劃城市,鞏固城防,芬奇為此繪製了一些地形圖和城市規劃圖,為近代製圖學的創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來,芬奇察覺了波爾查的野心,毅然離開羅馬,回到故鄉。在佛羅倫薩期間,他花了大量時間研究人體比例構造和人的臉部構造,並完全掌握了其中的奧秘。基於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他創作出不朽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整個畫麵呈現出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貴族婦女形象,端莊安詳的微笑和柔和的、富有活力的手臂相呼應,使人物內心情感和美麗的外表形象達到完美結合,形成嚴整的藝術風格,為以後幾個世紀的畫家所效仿。這幅作品取材於現實世界,完全拋開了神秘的光環和沉重的十字架,再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傾向。這一時期的另一部作品是為佛羅倫薩的弗基奧宮的大會議廳創作壁匭《安加利之戰》,內容取材於佛羅倫薩和倫巴底軍隊的戰爭。在這幅畫中芬奇用自己的筆描繪出戰爭的殘酷,整個畫麵為暴風驟雨般的氣氛所籠罩,在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災難和瘋狂,作者用自己的畫表現出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這幅作品形成了一種描繪戰爭的“世界風格”,對後來的藝術家影響深遠。遺憾的是他沒來得及把這幅素描變成油畫,後來連同對麵牆壁上米開朗琪羅繪製的《卡希納之戰》的草圖一道被毀壞了。他的肖像作品《麗達》和《聖安娜》的初稿也完成於這一時期。芬奇同時繼續進行深入研究,他衝破教會勢力的重重阻撓到醫院研究人體解剖;他對鳥的飛行係統細致觀察,甚至想造一架飛行器;他深入研究水文學,尋找潮汐運動的起因。他在佛羅倫薩的3年也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
1506年春,芬奇回到米蘭,開始了他的第二個米蘭時期(1506—1513),這一時期的作品仍不乏反抗禁欲主義傾向,但是藝術風格沒有明顯突破,從他的幾幅肖像作品中,都可尋到蒙娜麗莎式微笑的蛛絲馬跡。1506年起,在學生普德雷斯的協助下,他畫了第二幅《岩間聖母》,與第一幅在題材和構思上都相同,但藝術成就比起第一幅略顯遜色。此時,法軍仍占領著米蘭,軍事統帥特裏武爾齊奧請芬奇為他製作一幅紀念性騎馬雕像,芬奇以為實現雕塑家夢想的機會到來了,積極為這一工作做準備;但幾年以後,這位統帥又改變計劃,芬奇深感失望,幾年的準備工作付之東流不說,更重要的是又一次失去了成為雕塑家的機會。他在雕塑方麵的作品,僅留下一尊青銅模型和為雕塑作的幾幅手稿。1513年,隨著法軍退出米蘭,芬奇也離開了這座生活多年的城市。
晚年的芬奇一直漂泊不定,為了尋求創作構思,他在1513年來到羅馬,盡管此時羅馬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教皇需要藝術家為之效力,但他們又不喜歡芬奇樸實嚴謹的畫風,而且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當時都在羅馬,芬奇受到了冷遇。年歲已高的芬奇又回到米蘭,1516年秋,芬奇應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之邀,來到法國。盡管芬奇在法國受到熱烈歡迎,但此時他身心備感蒼老,遠離故土思鄉心切,難以找到創作的源泉,因而在最後3年中創作很少。但這一時期完成的素描畫《世界的末日》,以開闊的思維、超人的想像力和雄渾的筆法描繪出統治自然的偉大力量,這幅作品為芬奇天才的頭腦作了最後的證明。1519年5月2日,芬奇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與世長辭。
芬奇一生僅留下17幅繪畫作品,其中有一些還是未完成的草稿,但這少量的藝術作品卻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曆代藝術大師都從中受益。芬奇偉大的藝術成就得益於他先進的世界觀,他向往自然,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與宗教神學尖銳對立;他在作品中強調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成為各種題材的理想模型;他有著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和求實的科學精神,他熱愛自然科學,注重觀察與思索,在科學發展史上樹立起一塊光輝的裏程碑。
芬奇一生艱苦奮鬥,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繁榮進步,也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藝術財富,為科學的發展也做出傑出的貢獻。他不僅是意大利的,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