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十二章 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鋒——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1483—1546)生於德國艾斯勒本,半年後全家搬到曼斯菲爾德。父親漢斯·路德開始當礦工,以後成為小礦主、鎮會議員。家庭宗教氣氛濃厚。路德7歲進入當地一家拉丁文學校,以後在馬格德堡、埃森納赫讀書。1501年進入埃爾富特大學,1505年拿到碩士學位後繼續在校攻讀法律。

  一次遭遇改變了路德的一生,那是1505年7月的一天,他在埃爾富特附近的斯托滕海姆旅行,遇到一場暴風雨,雷電交加,路德恐怖地大叫:“救救我,聖安娜!我將去做一個修道士。”這時天空中出現希伯來女神聖安娜(聖母馬利亞之母),而不是法律保護神。路德平安回家後,不顧父親的憂傷和同學們的勸阻,毅然決然地進入一家埃爾富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潛心修習神學。1512年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被聘為維登堡(一譯維滕貝格)大學聖經學教授。在教學過程中,他反複研讀《羅馬書》,認為人的靈魂得救僅靠個人的虔誠信仰,而不在於遵行教會規條。這就是以後形成路德教義核心的“因信稱義”神學理論。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借口修繕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派人到處兜售贖罪券,搜刮民財。其中一個叫特策爾的修士,特別賣力,他周遊德國,在兜售中大叫:“隻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櫃,罪人的靈魂馬上就可以從煉獄升入天堂。”他甚至要人們就是隻剩一件衣服也應脫下來賣了買贖罪券。這種巧取豪奪、無恥欺騙的伎倆遭到各階層群眾的廣泛譴責。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正門貼出用拉丁文寫的《九十五條論綱》,反對兜售贖罪券,並要求在維登堡大學就他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辯論。馬丁·路德的行動揭開了席卷西歐的宗教改革的帷幕。

  《九十五條論綱》一貼出,有如火星落入火藥桶,引起極大反響。《論綱》被譯成德文,爭相傳抄,不脛而走,兩個星期內傳遍全國。一個當時的人說:“它四個星期內飛傳整個基督教世界,好像天使在傳送它們。”馬丁·路德得到廣泛的支持,薩克森選侯腓特烈也庇護著他。1518年8月,教皇命令路德到羅馬受審,等待他的將是監禁或死刑。薩克森選侯利用自己的影響,使審判改在奧格斯堡。10月,審判由紅衣主教、教皇特使卡傑旦主持。法庭上,路德引經據典,慷慨陳詞,駁得卡傑旦無言以對。他在事後對同伴說:“紅衣主教像驢子彈豎琴。”當時有謠傳說紅衣主教將下令逮捕路德,朋友們勸他趕快離開奧格斯堡。路德給教皇和紅衣主教各寫了一封信後,乘著夜色在朋友的幫助下逃回維登堡。卡傑旦要求薩克森選侯送路德到羅馬或將他驅逐出薩克森。1519年,教皇派特使米爾蒂茨請求薩克森選侯支持,特使同意選侯在贖罪券收益中可獲利更多作為條件。特使同時與路德周旋,企圖把路德騙離薩克森以懲治他。路德一麵表示對教皇屈從,但堅持自己是在拯救腐敗的教會;一麵拒絕離開維登堡。7月,路德與神學教授約翰·艾克在萊比錫就教皇權問題進行辯論。艾克是一位辯論老手。他將教會已定罪的案例如威克裏夫、胡斯(兩人為宗教改革的先驅)等案重新提出,把路德引入“異端罪”。路德毫不妥協,公開抨擊教皇神權,肯定聖經權威,並為胡斯辯護。

  1520年,馬丁·路德先後發表3篇文章:《致基督教貴族公開信》、《教會的巴比侖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闡述了自己的神學觀點及與此相適應的組織原則和禮儀規定,為路德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2月10日,許多學生和教師聚集在維登堡城外,高唱讚美上帝的歌,路德當眾燒毀了教皇限他60天內低頭認罪否則開除教籍的通諭以及各種支持教皇權的著作和教會法令集。1521年,教廷正式開除路德教籍。1521年初,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主持帝國會議,召路德到會。會上,各地諸侯紛紛發泄對教廷的不滿,提出上百條意見。路德有恃無恐,拒不認錯,還在會上宣傳自己的宗教主張。查理五世麵對如此形勢,隻好讓路德先逃離沃姆斯,然後再下逮捕令。薩克森選侯則暗中派人“綁架”路德到瓦特堡,大家心照不宣。路德在瓦特堡避居期間,把《聖經》譯成德文(1522年9月德文本《新約》出版。1534年全部《聖經》譯完,1542年出版),這對宗教改革、新教傳播和德意誌語言統一都有重大貢獻。

  從1521年開始,群眾性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在托馬斯·閔采爾領導下發展為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1522年路德回到維登堡,連續8次講道,反對暴力,闡述了不願靠暴力和流血來維持新教福音的觀點,呼籲和平,甚至要諸侯無情地鎮壓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很快地被諸侯殘酷地鎮壓在血泊之中,正當其領袖閔采爾等人頭顱被示眾之時,路德正新婚燕爾,以力行自己的教義。1525年6月,他與一位修女博拉結婚,夫妻倆感情彌篤,共生有6個子女。

  1529年,帝國會議在斯拜爾召開,會上天主教諸侯要求:天主教在新教地區享有全權,而新教在天主教地區將不受寬容;禁止教會財產進一步世俗化等。6個路德派諸侯和南德14個帝國城市提出抗議,以後路德宗和新教被稱為“抗議派”。1530年,皇帝查理五世在奧格斯堡召開帝國會議,謀求天主教和路德派新教和解。會上,路德派提出信仰聲明,天主教諸侯反對,路德的好友梅蘭希頓答辯。皇帝支持天主教會,路德派以拉丁文、德文公布此聲明,這就是梅蘭希頓起草的、路德宗的《奧格斯堡信綱》(路德仍受通緝,未能到會)。

  1531年2月,7個新教諸侯和11個帝國城市組成施馬爾卡登同盟,與皇帝及天主教諸侯作戰。1537年新教諸侯與神學家再次在施馬爾卡登開會,由於路德因病缺席,大會由梅蘭希頓與黑森的新教諸侯菲力普主持,會議采納了梅蘭希頓起草的《奧格斯堡信綱》及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的答辯,路德起草的《施馬爾卡登信綱》未被采納。後來路德將自己未被采納的信綱加以修改,並於1538年出版。此文共21條,主要列出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區別,成為路德宗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正式宣言。

  1538年施馬爾卡登同盟由於丹麥參加力量增強。同年皇帝與天主教諸侯組成天主教同盟。雙方時戰時和持續了10多年,1555年達成妥協,在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確認:各邦諸侯有權決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教隨國定”),但教會諸侯一旦改變信仰就喪失其教會職位;帝國城市允許兩種信仰等。路德本人未能看見路德宗的勝利,他於1546年2月18日卒於艾斯勒本(他的出生地),安葬在維登堡教堂。

  在德國宗教改革的推動下,路德宗逐漸傳播到挪威、丹麥、瑞典各國並向世界各地發展。目前路德宗信徒總數近8000萬人,約占新教總數四分之一,是新教諸派中信徒最多的宗派,世界上有百餘個國家有該宗信徒。1847年該宗傳人中國。

  路德一生著作很多,後世陸續整理出版。據權威魏瑪版,共有83冊,包括論文、講道詞、聖經導論、注釋、聖詩和筆記,以及聖經釋文、桌上談和書信等,內容涉及神學、靈修、倫理、教育、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各個方麵。路德為路德宗奠定了基本神學理論,歸納如下:1.因信稱義。信徒隻要信仰基督就可得救。這也成為新教各宗的理論基礎。2.聖經權威。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準則,否認教皇的權威。3.廉儉教會。僅保留兩項聖禮:洗禮與聖餐。4.平信徒皆祭司。反對教階製,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5.“天職”觀。路德重視現世生活,反對修道、禁欲,提倡教士自由結婚。主張完成日常工作即可達到最高道德準則。6.建立民族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斷絕組織聯係,以德文傳教與舉行儀式。但路德把教會管理交給了新教諸侯。

  路德發動了德國宗教改革,並使宗教改革在德國取得成功,建立了民族教會——路德宗,打破了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麵。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不僅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也為德國語言的統一做出重要貢獻。誠然,由於農民戰爭的失敗,建立統一德國和消滅封建製度的任務未能完成。但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席卷西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最終勝利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