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十九章 揭開物種起源生物進化的奧秘——達爾文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是偉大的英國博物學家,他因其進化論而名垂青史。

  達爾文出身於英格蘭施魯斯伯裏鎮一個醫生世家。祖父伊斯拉謨斯·達爾文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有名的哲學家、博物學家和醫生,在他的著述中滲透著進化論思想。父親羅伯特·韋林·達爾文也是皇家學會會員,有名的醫學博士。這樣的家庭環境從小對達爾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8歲時,母親病故,次年進施魯斯伯裏學校讀書。

  達爾文從小就對大自然表現出濃厚興趣,在上課之餘,他熱衷於搜集化石和各種生物標本,觀察各種動植物習性。1825年,父親送他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希望子承父業。但達爾文對學醫沒有多大興趣,他覺得學校課程枯燥無味,隻有化學課是個例外。在校期間,他對地質學和動物學都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他花大量時間閱讀博物學方麵的書籍,經常和青年自然科學家們一起探討生物學問題,觀察和解剖動物,並發現前人關於板枝介蟲和海蛭研究中的錯誤,他就此寫成的兩篇論文在“普林尼學會”上宣讀並獲得好評。在愛丁堡時,動物學家和解剖學教授R。E。葛蘭特向他介紹了J。B。杜拉馬克的進化論思想,這對達爾文產生了重要影響。

  達爾文廣泛涉獵課外知識,卻被父親指責為“遊手好閑”、“荒廢學業”,沒有等他畢業,父親就把他轉到劍橋大學學神學。課堂上大量講授的都是教會教義和各種神學書籍,其中包括上帝創造萬物和物種不變的神創論。達爾文對神學課更沒有興趣,仍然鍾情於博物學的研究。他大量采集昆蟲,其中不乏珍稀品種,有的昆蟲被收集到昆蟲學家斯蒂芬斯主編的《不列顛昆蟲圖譜》中。他在劍橋期間,研讀了A。V。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記》和J。赫舍爾的《自然哲學研究導言》,從中受到啟發和激勵,立誌要為發展自然科學作出貢獻。

  在劍橋,達爾文特別喜歡植物學家J。S。亨斯羅的植物課,後者在植物學、昆蟲學、化學、礦物學和地質學等方麵都有淵博的知識,達爾文常跟隨他到野外去觀察動物和植物,深受其學識和治學方法的熏陶。亨斯羅介紹他認識了地質學教授A。塞奇威克,在其指導下學習地質學。1831年暑假,達爾文跟他到北威爾士作地質考察,學會采集岩石標本,分析地質構造和辨認化石,獲益匪淺。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亨斯羅推薦他參加英國皇家軍艦“貝格爾”號的環球考察。這一偶然的機會決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貝格爾”號環球航行的主要任務是測繪南美洲東西兩岸和附近島嶼的水文地圖,而達爾文則利用這次航行考察了沿途的地質和動植物資源。考察船從英國的德文港出發,駛向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完成南錐體沿岸考察後,橫渡太平洋到達大洋洲南海岸,再經過印度洋的許多島嶼到南部非洲,然後又返回南美洲,曆經5年才回到英國。

  在航行中,達爾文克服暈船和疾病等重重困難,始終以強烈的求知欲和科學家的犀利目光去觀察沿途所見的動植物及千姿百態的地質地貌。隨著各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變化,種種前所未見的植物和動物呈現在達爾文眼前,嫵媚的奇花異草,珍稀的動物種群,古老的生物化石,令人目不暇接。他如饑似渴地采集各種動植物標本及生物化石,詳細進行記述,到航行結束時,他已經寫了26本日記和大量書信,為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

  達爾文最初成名是在地質學方麵。在旅行期間,他詳細研讀了賴爾的《地質學原理》。在此之前,歐洲地質學界受“災變論”統治,認為從海底隆起的山脈和丘陵都是曆史上具有超自然威力的大災變造成的。每當災變發生時,地球上的生物慘遭毀滅,災變過後,新的生物又被創造出來。他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動植物所發生的大變動,最終隻能求助於上帝,把上帝看成是造成這一切變化的偉大力量,世上萬物的締造者。賴爾給了“災變論”毀滅性的打擊。賴爾認為,地層變化與生物化石遺骸有密切關係,在前後相繼的時代中,動植物種類不同,“地層年代愈新,生物的類型與現在生存的物種愈相似,而與較古老的岩石中所產生的物種相差甚遠”。這種觀點給了達爾文很大啟示。

  達爾文環球旅行回來不久,即於1836年11月參加了地質學會,以後當選為理事和秘書。他把地質考察的成果編寫成書,先後發表了《珊瑚礁的結構與分布》(1842年)、《火山島嶼的地質考察》(1844年)和《南美洲的地質考察》(1846年)等著作。達爾文利用在考察中搜集的第一手資料,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在造成地殼變動中的作用,從而批駁了“大災變”的謬論。他還成功地闡明了珊瑚礁的形成機製,珊瑚蟲像億萬個小建築師長年累月向上堆積,形成了珊瑚礁和珊瑚島。

  達爾文一生最傑出的成就還是在發展進化論方麵。在神學統治的時代,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被說成是上帝創造的,而且是永遠不變的。達爾文也曾相信過物種不變論,但他在環球考察中發現大量物種變異的事實,例如,他在南美洲發現一種已滅絕的披甲胄的哺乳動物化石與現在仍然生活在那裏的犰狳外形頗為相似,但後者已發生變異;在南美洲,從北到南,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同是一種鴕鳥,因生長地不同,體形也不相同;棲居海島的動物具有鄰近大陸同類動物的特征,但隨著距離的擴大,這些特征差別也越大,而且海島上還有自己特有的物種。這些事實與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發生了衝突,促使達爾文進行思考。在他腦子中逐漸形成一種科學的見解,即植物和動物的種不是不變的,而是不斷進化的。

  達爾文是一位態度嚴肅的科學家,他不肯輕易下結論,環球旅行回來後,他便向在良種培育方麵卓有成就的育種家和園丁們請教,並親自進行育種試驗。他還廣泛查閱各種資料,包括中國的古代文獻資料。他從古代和現代人類的生產實踐中了解到,由於人們根據需要長期選擇動植物良種,使其不斷朝著人們的願望發生變化,培育出新品種。這證明,人們早已在生產實踐中通過人工選擇培育新品種。

  在自然界是否也存在類似人工選擇的過程呢,即是否存在自然選擇呢?達爾文觀察到,一些物種因不能適應環境而滅絕了,而另一些物種因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而繁衍下來。達爾文受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啟發,他想到,動植物極高的繁殖率受到自然界有限空間和食物的限製,致使大量動植物夭亡,就像人的繁殖受到戰爭、疾病、災荒等因素的“積極抑製”一樣。在生存競爭中,那些適於生存的變異得以保存和發展,而不適於生存的變異就會被消滅和淘汰。動植物通過自然選擇不斷進化,產生新種。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認真研究,達爾文從1837年起開始整理物種起源方麵的資料,1859年11月,達爾文苦心研究多年的心得《物種起源》一書正式出版。

  該書列舉大量事實論證生物是由進化而來的,物種是變化著的,新的物種不斷產生,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舊物種不斷滅絕。現存的各種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發展而來的。達爾文以自然選擇為理論基礎來解釋生物進化機理。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有利變異的積累,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所以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

  《物種起源》一書的發表,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了轟動。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地揭示了物種的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規律,對神創論和形而上學的物種不變論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它完成了生物學的一次革命,促進了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形成,推動了曆史生態學、曆史生物學、曆史地理學和遺傳學的發展,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唯物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有人用進化論來證明社會進步的必然性,但也有社會學家混淆生物和人類的本質區別,把“強存弱汰”的原理引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弱肉強食的行徑辯護,形成“社會達爾文主義”。

  《物種起源》問世後,立即受到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評價和進步科學家的讚揚。進化論像一把匕首投擲在神學的心髒上,引起神學界、保守的生物學家和反動政客的圍攻,稱其是對上帝的叛逆,對神學的“褻瀆”,觸犯了“君權神授”的“天理”。他們出版刊物,書寫恐嚇信,舉行辯論會,對達爾文學說進行圍剿。英國首相迪斯累裏親自出麵攻擊,公開禁止在學校講授進化論。但真理是不可戰勝的。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達爾文學說也有一定缺陷,他隻強調生物進化的漸進性,否認突變和漸進中的中斷,他也不了解遺傳變異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達爾文一生著述頗豐,除上麵提到的以外,主要還有:《一個自然科學家在貝格爾艦上的旅行》、《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的由來和性的選擇》、《人和動物的表情》等。

  由於達爾文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他的崇高聲譽很快傳遍全英國和全世界,各種榮譽接踵而至。1839年,年僅30歲的達爾文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波恩大學和比勒斯勞大學先後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普魯士政府授予他功勳騎士稱號,他多次獲得各種獎章,有57個外國學會或學術團體選舉他為名譽會員。

  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人把達爾文的學說介紹到中國。1898年,嚴複翻譯的《天演論》正式發表,該書係統地介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嚴複以“物競、天擇”二義概括了進化論之精髓。不久,達爾文的原著和他的生平也介紹到中國,20世紀初有馬君武翻譯的《達爾文物競篇》和《達爾文天擇篇》問世。後來馬君武又全文翻譯了《物種起源》及《人類的由來和性的選擇》兩書,並多次重印。進化論的傳人不僅促進了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且成了渴望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誌士救亡圖強的思想武器,他們從生物進化演繹為世上萬事萬物都在進化發展的哲學觀點,以此論證推翻腐朽社會的必然性。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倫敦不遠的達溫村故居逝世,享年73歲。送葬時,著名科學家赫胥黎、胡克等親扶靈柩,許多外國學者也派代表來參加葬禮。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與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及其他名人長眠在一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