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腓特烈·路德維格(1797—1888)生於普魯士首都柏林。他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的次子。威廉從小便受到了普魯士軍國主義思想的熏陶,和平民百姓的子女一起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學會了騎馬、射擊和戰術技巧。1807年,他年僅十幾歲便參軍入伍。1810年,母後路易莎因病早逝,從此小威廉便以軍營為家。他性格倔強,勇猛好鬥,在軍中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服役,從不擺王子的架子。1814年他獲得上尉軍銜。在反對拿破侖入侵的戰爭中,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因功勳卓著而受到上級嘉獎。1825年他獲中將軍銜,任普魯士近衛軍團司令。1829年,他與薩克森一魏瑪的奧古斯塔公主結婚。
1840年,威廉三世病故,長子威廉四世繼任普魯士國王。但威廉四世體弱多病,又無子女,難以理政,便封弟弟威廉為普魯士親王(即指定的王位繼承人),代他處理政務。威廉攝政後,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1848年爆發的席卷整個歐洲的大革命。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也發生了“三月革命”。柏林市民上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反對封建專製統治。在革命麵前,威廉充分施展了他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幹,妄圖把革命打下去。3月9日,他被任命為萊茵一威斯特法裏亞軍事總督和特別軍事全權代表。他在柏林近衛軍兵營裏發表了煽動性演說,唆使軍隊連續三天向革命群眾開槍射擊,打死打傷100多人,迫使憤怒的市民於3月18日舉行武裝起義。以工人為主力的起義者包圍了王宮,國王及大臣們驚慌失措。這時威廉挺身而出,下令軍隊向群眾開槍,使許多起義者倒在血泊中。起義者紛紛拿起武器,築起街壘,同政府軍展開激戰。經14小時浴血搏鬥,起義者付出傷亡1400人的代價,終於打敗了擁有74門大炮的1.4萬名政府軍隊,許多士兵紛紛倒戈投向起義者。3月19日,威廉四世不得不向人民屈膝求和,宣布政府軍撤出柏林。他還和王後裝模作樣地向100多名死難烈士脫帽鞠躬致哀。威廉一看大勢不妙,換上一身郵差的製服,化裝逃到英國倫敦避難。
三月革命勝利了,但由於無產階級當時還不成熟,被資產階級篡奪了革命領導權,組成了以康普豪森和漢塞曼為首的內閣。德國資產階級害怕革命威脅到自身利益,不惜出賣曾與之並肩戰鬥的無產階級,企圖與封建勢力妥協,通過實行君主立憲製來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6月8日,康普豪森內閣又把威廉“請”回了柏林,還謊稱他在英國“完成了外交使命”,由他籌建這個君主立憲國並擔任首腦,而資產階級則甘願充當“掩護這個王朝的擋箭牌”。但威廉並不領情,他回來後立刻充當了反革命陣營的首腦,暗裏調兵遣將,妄圖將革命鎮壓下去。他對軍官們說:“我隻信賴你們。”他在議會演說時竟高呼“國王和祖國萬歲!”的口號。但威廉很有心機,在表麵上表示擁護新政府。資產階級為他的表麵現象所迷惑,遂放鬆了警惕,而忙於在法蘭克福議會討論新的憲法草案。經過半年多的高談闊論,終於製定了一部《帝國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製,由威廉四世任德意誌帝國皇帝。議會還派人給威廉四世送去了皇冠。但威廉四世此時已做好了軍事鎮壓革命的準備,膽壯氣粗,對皇冠和憲法不屑一顧。為挽救革命,南德的資產階級被迫掀起“護憲運動”。威廉這時凶相畢露,親率6萬軍隊前去鎮壓,屠殺了許多革命者,並將28名起義領袖處死。威廉以暴力撲滅了護憲運動,並用刺刀把各邦的君主扶上台。威廉因鎮壓革命有功而被人們稱為“炮彈親王”。
1854年,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因患精神病,無法理政。按說威廉可以代替其兄攝政。但是貴族中的保守派卻百般阻撓,遲遲不宣布國王患病的消息。直到國王不能理政時,還拖了一年才讓他攝政。1858年10月,威廉上台執政,撤換了保守派內閣,任命自由派組閣,並把統一德國作為他的戰略目標。他認識到:要想以普魯士為主統一德國,一定會遇到眾多敵人。不但德國內部的奧地利和各封建邦國反對,而且國際上的法國、俄國等大國也會極力阻撓。要實現他的戰略目標,必須有強大的武力作後盾。於是他把執政的重點放在軍事改革上,把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為他畢生追求的事業。他相信:強大的軍隊是王權惟一可靠的保護者,可以有效地防止革命,而且還是統一德國的強有力的工具。他說:“普魯士軍隊必須是強大的,有權威的,為的是必要時在天平上放上一個重要的政治砝碼。”為取得資產階級的財政支持,威廉又耍手腕。他裝出自由主義的姿態,任命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奧斯瓦爾德一施韋林組成內閣,還吸收了一些資產階級分子入閣。在1858年議會選舉中,自由派取得了議會的多數。資產階級便認為這是自由派的“新紀元”,開始支持威廉的政策。
1860年威廉委派反動的陸軍大臣羅恩伯爵負責軍事改革,任命自己的副官毛奇為參謀總長。羅恩提出了改革計劃,計劃規定:將正規軍從14萬增至21.7萬人,服役期從2年延長至3年;取消國民後備軍;每年征兵人數從4萬增至6.3萬;用新式武器更新部隊的全部裝備;建立動員體製;擴大軍官團;加強軍隊的軍事訓練,等等。
資產階級擔心削弱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擔心軍隊變成容克貴族控製下的工具,因此議會拒絕撥款。但威廉堅持羅恩的軍隊改革計劃,他不顧議會反對,在不經議會批準的情況下支付軍隊費用,並下令解散眾議院,組成由封建官僚組成的新內閣。但新選出的議會中自由派和民主派的代表更多了。議會對威廉一世進行了猛烈攻擊,並在1862年9月再次否決了軍事改革計劃和軍費預算。宮廷一片混亂,威廉一世堅持己見,宣稱他寧肯不要王位,也不向議會妥協,要把軍事改革進行到底。他甚至把退位詔書都寫好了。為了解決危機,防止發生革命,迫切需要一個鐵腕人物實行統治。羅恩向威廉一世推薦他的密友、駐法大使俾斯麥。威廉一世便急召回俾斯麥。兩人在宮中談了兩個多小時,十分投機。威廉一世對俾斯麥堅強的意誌、充沛的幹勁和敏銳的思維留下深刻印象,便把他退位的備忘錄撕得粉碎,起用俾斯麥擔任宰相,授予他行政大權。
俾斯麥是個有遠見、有決心和手腕的政治家,他沒有辜負威廉一世的期望,根本不理睬議會的反對,甚至撇開議會,將威廉一世的軍事改革計劃堅決付諸實行,使普魯士建立起一支歐洲第一流的軍隊。這支軍隊不受議會控製,而是服從國王權威,成為國王的獨占工具,為統一德國奠定了基礎。
威廉一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把生命、苦樂、行為、決定都歸之於“上帝的安排和啟示”。他頭腦清醒,注重實際,用人不疑。他起用俾斯麥後,看出了俾斯麥的非凡才幹,便信任他,放手讓他幹,從不幹涉他的行動。俾斯麥一上台,便於1862年9月30日在議會中提出了“鐵血政策”,他決心用暴力來統一德國。他先後運用計謀,通過三次戰爭,分別打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這三個阻止德國統一的障礙。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盛典,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皇帝。德國統一大業大功告成,千年的分裂局麵結束了。
威廉一世當上德國皇帝後,可謂春風得意。他雖仍重用俾斯麥,但在有的問題上開始有了分歧。他對“文化鬥爭”不滿,皇後也對俾斯麥有所批評。俾斯麥一氣之下,寫了多份辭呈,但威廉一世看中其才幹,繼續重用他。1877年他親筆在俾斯麥的辭呈上批示“永不同意”。威廉一世的政策還引起政敵的反對。1878年5月11日,他乘敞篷汽車在柏林大街的菩提樹下兜風時,有一位流氓無產者、五金工人赫德爾向他行刺,幸運的是槍打歪了。20天後,又一位叫諾比林的經濟學博士向他行刺,使他身負重傷。他雖命大不死,但傷了元氣。為此他頒布了反動的“非常法”鎮壓國內的工人運動。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患肺炎去世,終年95歲。
威廉一世生活的近一個世紀,是德國曆史上天翻地覆的時代。他領導德國實現了統一,成為歐洲強國,因此他在德國史冊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