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洛克(1632—1704)是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他出身於英國靈頓地方的一個清教徒家庭。父親是小土地所有者,做過鄉村律師,母親是位虔誠和善的美女。洛克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中學受到嚴格的古典教育,但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感到厭惡。1652年洛克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並在這裏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洛克留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除繼續學習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形而上學以外,同時也日益擴大自己的研究領域。從1857年起,他就開始從事當時頗為時髦的醫學和實驗科學的研究,廣泛結交新興科學的代表人物。1668年11月23日,洛克被英國皇家學會接納為會員,並榮任“實驗考察指導委員會”的11位委員之一。1675年他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並得到獎學金。他雖因致力於政治活動和學習研究而未公開掛牌行醫,但在私人朋友圈內,他的醫術是受到稱道的。
洛克在醫學和實驗科學領域中的研究實踐,以及他與當代科學家的廣泛交遊,使他對新時代的科學具有廣博的知識,對其精神有深刻的了解。洛克善於從最新的科學成就中汲取新時代哲學所需要的營養,也熟知近代實驗科學的發展對於哲學所提出的要求,對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有了一定的認識。洛克哲學思想的發展,除了實驗科學的影響,還受惠於笛卡兒哲學對他的啟發。笛卡兒哲學猶如一陣清風,啟發洛克拋棄那使人昏昏欲睡的經院哲學,去建立一種新哲學。洛克在哲學路線上並不盲從追隨他的思想解放者,而是站在經驗論的立場去批判他。
洛克在牛津大學時期雖然已在各種新時代的科學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打下了邁向哲學探索的思想基礎,可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卻又把他暫時導向政治事務的領域。1667年,洛克醫好了當時頗有名望的政治活動家、後來被封為沙甫茲伯利伯爵的阿希萊勳爵的痼疾,隨即應聘為他的家庭醫生和秘書。從此,洛克就步入英國政界。阿希萊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治代表,領導議會中的反對派,即後來形成的輝格黨,與王黨勢力進行了反複的政治鬥爭。他的政治地位時起時伏,洛克的政治命運也隨之沉浮不定。輝格黨遭迫害時,他逃亡荷蘭,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的次年才回到英國。在此期間洛克埋頭撰寫了三部重要著作:《論宗教寬容的信劄》、《關於政府的兩篇論文》和《人類理智論》。這三部著作構成了洛克的哲學、政治、宗教、倫理思想的完整體係。
洛克繼承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義,著重發展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他詳細論證了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原則,批判了笛卡兒派和劍橋學派的天賦觀念,提出了“白板說”。其核心內容是一切知識來源於經驗。經驗分為兩類:一是通過感官從外界事物得來的外部經驗;一是通過反省內心活動得來的內部經驗。從感覺和反省直接得到的觀念是簡單觀念。為了考察感覺觀念的來源和性質,他進一步分析了物體的性質,發揮了著名的兩種性質學說。第一性的質是不能和物體分離的廣延、形狀、動、靜、數目等;第二性的質則不是存在對象本身中的東西,隻是產生顏色、聲音、氣味等感覺的能力。第二性的質依賴於第一性的質。由於兩種性質不同,它們產生的觀念也不相同。第一性的質的觀念是其肖像,而第二性的質的觀念則不是其肖像,而隻是一種符號。簡單觀念僅僅是構成知識的最基本材料。經過理智的加工,由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再構成知識。這就是洛克所闡述的人類知識的起源、本性和範圍。
洛克也主張“自然狀態”論和“社會契約”論,認為沒有議會的君主立憲政體是最理想的政體,並最先提出了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和聯盟權互相製約的學說。他的社會政治觀點對後人頗有影響。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就汲取了他的某些思想。
洛克的新鮮思想一方麵受到了來自進步的科學界和思想界的熱烈歡迎,另一方麵也引起了傳統勢力的恐慌和仇視。牛津大學的首腦們作出了禁止《人類理智論》在各學院傳播的決議。但新的哲學思想是時代的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洛克和這部巨著的聲譽隨著反對者攻擊的加強而與日俱增。
1695年5月,洛克不顧年邁,又在貿易和殖民部擔任要職,實際主持了這個部。同時,他繼續在許多國家大事上接受國王的谘詢。洛克體質素來虛弱多病,哮喘病長期折磨他。隨著年事日長,病情越發沉重。考慮到堅持工作的困難,他向國王提出辭呈。國王拒絕接受辭呈,誠心挽留他繼續任職,允許他不必堅守工作崗位,也不必侍奉國王於左右。但洛克對國王說,他不能心安理得地保持一個享有薪俸但卻不能盡職工作的職務,堅決要求辭職。這從一個方麵表現了洛克的正直的品德。1700年他獲準辭去一切公職,去艾塞克斯郡一位男爵家居住。男爵夫人是劍橋柏拉圖主義者庫德華茲的有教養的女兒達瑪麗絲,洛克在50歲時曾和她(當時年僅24歲)相愛過。但是當一方表示愛情時,對方卻要求保持純真的友誼。現在洛克則安適地住在她家中,利用她近5000冊的藏書消磨時光。不幸,在疾病的折磨下,洛克於1704年10月28日悄然去世,享年72歲。遺體葬在奧提斯教堂,墓前立了一塊莊重的石碑,上麵銘刻著洛克生前用拉丁文撰寫的碑文,全文如下:
“約翰·洛克長眠於此。你們如問他是何許之人,回答是:他是一個滿足於小康命運的人,他是一位受過訓練的學者,專心追求過真理的人。對此,你們可以從他的著作中得知。他的著作,比之於碑文上令人生疑的頌揚之詞,將更為忠實可信地告訴你們有關他的其他一切評說。他的德行,即使有一些,既不足以說明他的聲望,也不配作為你們的典範。讓他的罪惡隨他一起埋葬吧!德行的先例,福音書中已經有了;罪惡的範例,仍以沒有為好;必死的範例(你們可以從它汲取教益),所在皆是。他生於1632年8月29日,死於1704年10月28日。這塊本身即將蝕滅的石碑就是一個證明。”
被認為是哲學上的自由主義之父、經驗主義的創始人的洛克的影響是深遠和多方麵的。他的唯物主義經驗論成為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源泉。他對人類理智的性質和能力、知識範圍和界限的考察,影響了休謨的不可知論和康德的批判哲學,也影響了巴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他的宗教觀促進了18世紀的自由思想和自然神論運動。他的政治學說被孟德斯鳩和盧梭繼承和發展,構成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或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他的墓碑雖可蝕滅,但他的思想在曆史上發揮了持久的影響。當他以“專心追求真理的人”自詡的時候,這是符合於他作為哲學家的本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