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1900—1989)的全名是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他生於伊朗聖城庫姆附近的小鎮霍梅因。霍梅尼的意思是“霍梅因人”。他的外祖父、父親和哥哥都是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教士。在一個宗教世家裏,虔敬的家庭生活、宗教熏陶和係統的宗教教育,對他後來的人生道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大約在15歲時,他先到伊斯法罕接受教育。1919年,他到了阿拉克並受業於當時著名的什葉派神學家葉茲德長老。1922年,隨葉茲德長老來到聖城庫姆繼續深造。1928年結婚。生有二男三女。他在伊斯蘭神學和法學方麵的造詣,使他在庫姆伊斯蘭神學院開始了教學生涯。他講授的神學和法學的課程以及政治性布道,深受學生的普遍歡迎。他的門人弟子遍及伊朗各地,他們成為70年代末葉爆發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骨幹分子。
什葉派穆斯林約從8世紀中葉起,因神學主張的分歧,先後分為三大支,即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和栽德派。這種分歧一直延續至今。霍梅尼同伊朗的大多數穆斯林一樣,在信仰上隸屬於十二伊瑪目派。由於該派教徒構成什葉派的主體,人們往往把該派等同於什葉派。
根據什葉派的傳統神學主張,其中心點在於期待隱遁伊瑪目(第十二伊瑪目,或“馬赫迪”——被期待的救世主)的複臨,在現世建立幸福的“太平盛世”。該派相信第十二伊瑪目並沒有逝世,真主讓他隱藏在人們無法看見的某個地方,他的生命奇跡般地延續著,直至真主允諾他再世的日子。這一再世複臨的標誌是:當世界充滿不義和暴虐時,馬赫迪將按照真主的旨意,率領正義之師降臨世上以鏟除邪惡、伸張正義,使大地充滿正義和繁榮。
傳統神學主張的基調是消極的,具有末世學的色彩。因為第十二伊瑪目“隱遁”迄今,已經過去了11個世紀,他並未複臨。讓信徒等待馬赫迪的來臨,無異於讓教徒放棄個人的積極奮鬥,靜觀現世,而不去改變現實生活中的不幸和災難。
像他的父親一樣,霍梅尼繼承了什葉派教士參政的傳統。他從不滿於伊朗社會的現實。在他任教期間,已顯現出他的政治傾向性來。他把反對暴君的鬥爭看作比祈禱和齋戒更重要的職責,而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士,這無疑使信仰增添了政治的含義。1941年,英國和蘇聯迫使禮薩汗國王遜位,王位由其子巴列維繼承。從這時起,他實際上是把反對巴列維王朝的鬥爭,作為終身的奮鬥目標。該年,他撰寫了《揭示秘密》。在這本小冊子中,他尖銳地批評了伊朗社會和政治的弊端,首次提出“反抗暴君是穆斯林的首要職責”的論點。大概在此前後,他正式獲得“阿亞圖拉”的榮譽稱號。這表明他不僅是個受人尊敬的神學家,而且有著問鼎政治的抱負。
60年代初,霍梅尼與伊朗王權的公開衝突終於爆發。1963年,巴列維國王推行其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措施的“白色革命”運動。“白色革命”的中心內容為土地改革。按照“土地法”,大地主和清真寺的土地將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給無地的農民。土地收益是伊朗教士階層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改革勢必觸犯教士階層的利益,從而遭到他們的普遍反對。當年8月,霍梅尼在庫姆發表演說,抨擊國王,反對“白色革命”的有關改革措施。這導致德黑蘭、庫姆、伊斯法罕、馬什哈德、設拉子、喀山等地群眾發生大規模示威。伊朗當局除對示威群眾進行殘酷鎮壓外,還把霍梅尼“軟禁”起來。可是,國王懾於他在群眾中的威望,不久就將他釋放。而他則表示這樣的決心:“我準備讓刺刀刺透我的心髒,但決不向暴君屈服!”
他對國王和政府一貫屈從美國的政策曆來不滿。1964年10月,因反對給予美國軍事人員以外交豁免權,他再次被捕。監禁半年後,他被強製流放到土耳其;1965年秋,他獲準到伊拉克的什葉派聖地納賈夫定居。在那裏,他主持一所伊斯蘭學校,著書立說,教授學生,繼續進行反國王的活動。
霍梅尼流亡伊拉克期間,伊朗的“白色革命”並沒有給普通百姓帶來多少好處。相反的,國王變得更加獨裁專製,他依靠軍隊和特務組織無情鎮壓稍有不滿的人,“白色革命”成了白色恐怖;現代化所積累的財富,被皇親國戚、官僚買辦所大肆侵吞、攫為己有,他們過著荒淫無恥、奢侈揮霍的生活,完全違背了伊斯蘭的倫理原則;龐大的現代化計劃並用大批美元裝備數百萬軍隊,致使經濟失去平衡、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形成失業大軍,而農業因此凋敝了,伊朗從糧食出口國,變成了依賴進口糧食的國家;社會上充斥著色情、打鬥、凶殺、奸淫內容的電視、電影、報章雜誌……遍地的舞廳、酒吧,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影響並損害著年輕的一代。這一切不僅遭到教士們的憤怒和譴責,而且受到正派人士的厭惡和反感。這時,反對國王政權的各種政治勢力都在積聚力量。霍梅尼自流亡納賈夫以來,從未中斷與國內反國王勢力的聯係。1970年6月,48位庫姆的阿亞圖拉致電霍梅尼,擁戴他為“大阿亞圖拉”。這使他很自然地成為反王權鬥爭的精神領袖。他的反王權的講話錄音,被秘密地帶回國內,在各清真寺中播放,也就成為鼓舞群眾鬥誌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1978年,伊朗反王權鬥爭進入高潮,形成群眾性的“伊斯蘭革命”。霍梅尼公開指揮推翻巴列維國王的鬥爭。伊拉克政府出於伊朗的壓力和政治上的考慮,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霍梅尼不得不離開他已寄居10多年的納賈夫。最初,他申請旅居科威特,遭到科當局拒絕後,才移居法國。10月,他在巴黎郊區的諾夫勒夏托鎮正式設立“革命指揮中心”,遙控國內的反國王鬥爭。軍警對示威群眾的鎮壓,未能製止群眾的流血鬥爭。霍梅尼則提出“鮮血終將戰勝利劍”的戰鬥口號,進一步鼓舞著人們的鬥誌。
伊朗全境響起“處死國王”、“霍梅尼萬歲”的口號。巴列維再也難以控製局勢,維持他在國內的統治。1979年元月中旬,國王不得不把政權交給“看守內閣”,悄悄地離開德黑蘭。2月1日,霍梅尼結束流亡生活,從巴黎歸國。回國後,他不失時機地組織伊斯蘭革命委員會、宣布廢除帝製、指示門人弟子創建伊斯蘭共和黨,同時建立伊斯蘭革命衛隊和伊斯蘭革命法庭,實現了教士階層對國家的行政、司法和立法的統治;他繼續鼓舞群眾的革命激情和宗教熱誠,提出“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政治口號,積極推行社會生活的伊斯蘭化運動,以圖實現伊斯蘭教法的統治;為鞏固革命勝利,他還安撫民族主義者和左派政治勢力,與他們結成短暫的同盟;他主張通過全民投票,以決定國家的共和性質。4月1日,他宣布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正式建立。他甚至安排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家出任總統和總理。同年12月,全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他被憲法規定為“伊朗革命領袖和伊斯蘭共和國的締造者”。然而,民族主義者政教分離的政治主張,與霍梅尼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終究是格格不入的。繼排斥資產階級政治家在政府中的職位後,他又利用手中的權力摧毀“人民聖戰者組織”和“人民黨”等左派組織。盡管他聲稱“我絕不會當國家總統,我也絕不會擔任其他政府職務。我將一如既往,滿足於當人民領袖”。但在實際上他執掌了伊朗黨、政、軍、教各個領域的最高權力。
霍梅尼一生中寫有30餘部著作。他的一係列講演最能反映他的伊斯蘭政治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於1981年2月在伊朗發表的《伊斯蘭政府》。他提出,伊斯蘭國家的主權屬於真主,國家領導者的使命在於執行真主的旨意。而君主製是違反伊斯蘭教的,它是專製和腐敗的根源。霍梅尼反對君主製,其鬥爭的矛頭不僅直指伊朗的王權,而且還威脅到了其他實行君主製的伊斯蘭國家政權。他提出,要實現伊斯蘭教法的統治,必須建立伊斯蘭政府,而領導伊斯蘭政府的必須是伊斯蘭教的教法學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憲法,正是根據霍梅尼的這一思想,規定在馬赫迪伊瑪目隱遁期間,允許教法學家實行對國家的治理。這是霍梅尼被伊朗人民尊稱為“伊瑪目”(報刊上以大號醒目標題刊載,即非一般清真寺領拜人意義上的伊瑪目)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發展什葉派傳統神學主張的一個主要表現。他提出,應該用伊斯蘭世界體係來代替現存的、不合理的國際體係。為此,伊朗應“輸出伊斯蘭革命”,擔負起領導實現全球伊斯蘭化的神聖使命,使整個世界成為“在真主法律之下的人類之家”。
1982年,霍梅尼首次寫下了他的遺囑。1985年11月,為保證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正確方向,伊朗專家會議根據他的遺囑精神,決定由他的“親密助手”阿亞圖拉蒙塔澤裏為接班人。1987年12月,他在德黑蘭北郊的賈馬蘭區住宅裏,召見政教兩界10名領袖,宣布對原遺囑作了更改。更改後的遺囑規定:在他逝世後,由憲法審議和起草專家會議選舉一個由三至五人組成的領導委員會,行使伊斯蘭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從而改變了由蒙塔澤裏一人接班的決定。根據他的遺囑《伊斯蘭革命的篇章》,他說:“我的政治宗教的遺囑不僅僅是寫給伊朗人民的,而且是對所有穆斯林人民以及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忠告,無論他們的國籍和教義是什麽。”可見,他是以當代的救世主自居的。
1989年2月,霍梅尼宣布判處《撒旦的詩篇》作者拉什迪死刑,並決定給執刑人以260萬美元為賞金。然而,他並未能看到這一判決的實行。此後不久,即同年的6月3日,作為伊斯蘭共和國的締造者,他與世長辭。
霍梅尼學識淵博,思想敏銳,生活簡樸,身體力行。他的政治理論不僅在伊朗變成為現實,而且對整個伊斯蘭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對各國的政治反對派和不滿現狀的下層穆斯林群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