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就封國太公謀治齊

  呂尚被分封後,就率領部眾,離開鎬京,向東前往營丘到自己的封國去。在去營丘的路上,他邊行邊住,行動很慢。客舍中的人見到這種情況,對呂尚說:“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您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呂尚聽到這話,忽然意識到:事關邦國命運,豈容片刻疏忽!於是,他急忙將隨從們叫起,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黎明時候就到達了齊國。這時正遇上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呂尚爭奪營丘之地。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建立,還無力東顧,因此率軍來和呂尚爭奪國土。呂尚及時準備,率兵平定了萊侯的進攻,定都營丘,建立了齊國。

  齊國建立之初,所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鞏固新建的國家,以及采取什麽樣的方針政策來治理。當時盡管呂尚擊退了萊夷人的進攻,但是當時齊國的局勢仍然是“國有未訓之臣,野有未治之民”,於是呂尚采取了“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紀之以力”的政策。

  據說齊國東海上有居上兄弟二人,一個叫狂蟊(音yù),一個叫華士,這兄弟二人都很有才華。二人商議說:“我們不臣服於天子,不與諸侯為友,自己耕田來吃飯,掘井來飲水,對別人無所求。不崇尚天子賜予功名,不追求國君給予的俸祿,不外出做官而是自食其力。”呂尚建立齊國後,聽說了二人的才能,就多次親自登門拜訪,想任用二人。但他們都拒不相見,於是呂尚便派人把他們給殺了。周公聽說後,急忙派人問呂尚為何殺了麗名賢人,呂尚回答道:“這兄弟二人都不做天子之臣,也就是我不能使之為臣;他們不以諸侯為友,也就是我不得使用他們;他們自己耕田而食、掘井而飲,對別人無所求,也就是我不能對他們有所獎賞、懲罰、勸告和禁令。況且他們不崇尚功名和俸祿,即使是賢能之人,我也不能任用他們讓他們為國建功。賢能之人不出來做官國家就不能得以治理,而賢能之人不願得以任用就是對國家的不忠。況且先王能夠管理他們的臣民,依靠的不是爵位、俸祿,就是刑法和懲罰,現在這四種方法我都不得施行,那我還當誰的國君?”呂尚還打比方說:“假如有一匹馬,貌似天下最好的馬——千裏馬,但是驅使它它卻不向前,喝止它它卻不停止,讓它向左它不向左,讓它向右它不向右,要這樣的馬是沒有用處的。一個自認為是世上賢能的人,而拒絕為君主所任用,不為國君效力,這就不是聖明君主的臣子,就像貌似千裏馬而不聽使喚一樣,要他何用?所以我把他殺了。”

  齊國當時有個司寇叫做營湯,他巧言令色,口是心非,還結黨營私,對呂尚的政令拖拉怠慢,對百姓暴虐並濫殺無辜。呂尚知道後,就召見他並詢問他治國的主張,他回答說:“治國之道,隻有仁義就夠了。”呂尚問:“什麽是仁義?”營湯說:“仁就是愛人,愛人的人有子不食其力;義就是敬老,敬老的人妻老而夫拜之。”呂尚聽了營湯的解釋後說:“我也主張仁義治國,可我所說的仁義與你的不盡相同。我認為天有四時,地出產物財,能夠與人共同擁有而不專門為自己所有,這樣才是仁;要與眾人和諧,能夠與眾人同憂患,同歡樂,同好惡,這樣才稱得上是義,義之所在,則天下人皆實行。更重要的是,仁義不僅僅是說在嘴上,還要見諸行動。你口稱仁義,卻言行不一,陽奉陰違,巧言令色,誅殺無辜,若你這樣‘仁義’治齊,隻能生亂,不能安民興國,你必須改弦更張。”營湯不從,於是呂尚令人將他誅殺,以正政令。

  呂尚擊破萊國的進攻,又除掉了狂矞、華士和營湯的亂政,使齊國得以安定。齊國安定後,呂尚修明政治,因地製宜,采取了符合齊國發展的政策。

  經濟方麵,呂尚的封地齊國,當時隻是方百裏之國,國土麵積狹小,人民寡少,土地貧瘠,多為鹽堿地,不適宜種植五穀,發展農業生產。但是齊國麵臨大海,擁有豐富的魚鹽資源和便利的海上交通,使漁、鹽可以流通到各諸侯國。而齊地人民又擅長於養蠶織造,這方麵有許多出色的女工,並且齊地及其以東的廣大地區都是東夷人的聚居地,東夷人很早就有較發達的手工業,特別是製陶業、紡織業、金屬冶煉業等。呂尚根據齊國本身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特點,製定了“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的經濟政策。在此政策指導下,齊國逐漸發展成了“冠帶衣履天下”的富強之國,當時的海岱之間的小國都去朝見齊國。這也使得呂尚以後的齊國之君,仍然采取大力發展手工業的措施,發揚呂尚治齊的遺風。春秋時的齊桓公任管仲為相,鼓勵“百工盡其巧”,並設立重獎以鼓勵百姓發展手工業、商業,使齊國的手工業、商業更加蓬勃發展。鐵製工具的推廣應用,又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因此使齊國富於列國,齊桓公成春秋為五霸之首。戰國時期的齊國,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又成為“七雄”之一。齊國都城臨淄一片繁榮昌盛景象。蘇秦曾這樣描繪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誌高氣揚。”這都是自呂尚以來重視因地製宜發展工商的政策一以貫之的結果。

  政治方麵,呂尚在周初世卿世祿製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提出了“舉賢尚功”的用人政策。呂尚在輔佐文王、武王的時候,就提出以仁建國,以仁守囤,“尊賢上功”的用人方略。呂尚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重德才兼備的賢人,抑製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早在呂尚被封於齊的時候,周公旦就問呂尚:“您準備怎樣治理齊國呢?”呂尚回答說:“尊賢上功(尊崇賢能,崇尚功業)。”呂尚到齊國後實施“尊賢上功”的用人政策,選賢任能。這點和世卿世祿製為準則的魯國所采取的“親親上恩”的用人政策不同。在世卿世祿製下,貴族的地位是世襲的,以宗族為核心,采取嫡長子繼承製度,其他庶子則按照宗法原則,擁有自己的爵位和采邑,並得以世代相傳。呂尚打破這種世卿世祿製,施行“舉賢尚功”,結果團結和利用了齊國的賢能之士,使齊國能夠在建國之初較快地穩定下來,更開啟了後世齊國之君的“重士”之風。齊桓公能夠放棄一箭之私仇,使管仲貴居上卿,拜之為齊相,尊之為“仲父”,從而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也正體現了呂尚用人政策之遺風。

  武王滅殷後的第二年就生了病,不久就去世了,太子誦繼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盡管周王朝已經建立了,但當時的局勢仍是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並不穩定。當時成王幼小,尚在繈褓之中,不能治理朝政。麵對這種情況,成王的叔父周公姬旦為了安定周王室,暫時攝政,代理成王管理政務,主持國事。而管叔、蔡叔等周公的弟兄這時則心懷不滿,懷疑周公篡位,就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意思是周公想奪取王位)。”周公就召來呂尚、召公爽二人,對他們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如果那樣的話就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還年幼,隻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的大業,我才這樣做的。”於是在呂尚等人的竭力擁護下,周公得以輔佐成王。而這時管叔、蔡叔等又與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合謀,聯合東方的奄、薄姑及徐夷、淮夷等國家,興兵發動叛亂。這些叛亂分子其實是各懷鬼胎:管叔、蔡叔想趁著周王室內亂的機會,以圖謀自己能夠登上王位;而武庚是想聯合不服的殷遺民東山再起;東方的奄、薄姑及徐夷、淮夷等並不服從周王朝,此時也趁機發難。周公忍辱負重,決定發動東征,以安定王室。齊國作為東方重要大國,參與了平叛,並發揮了重要作用。周公特意派遣召康公前往齊國,授權薑太公對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五侯九伯的叛亂行為,有代朝廷征伐的特權。這時呂尚又穿上了兵甲,操起兵戈,奉王命征討“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叛亂諸侯。周公率兵大舉東征,東征的大軍一路由周公率領,直攻武庚的盤鋸地——殷故都朝歌;一路則由太公率領,繞到殷故都的東方,切斷徐戎、淮夷等國與武庚的聯係。周公攻下殷故都之後,再回兵攻打“三監”,然後又和呂尚聯合大戰夷人。受命之後,呂尚便在東西三千裏,南北兩千裏的廣袤地區內,南征北戰,平東掃西。這場戰爭整整打了三年,總算平息了叛亂,最後殺掉了武庚和管叔姬鮮,流放了蔡叔姬度。

  周王室總算安定下來了,麵臨的問題就是治理國家。周公在還政於成王前,製禮作樂,建立了包括吉(祭祀等)、凶(喪葬、災荒、疫病)、賓(朝聘等)、軍(戰爭、田獵)、嘉(冠禮、婚禮等)五禮的禮樂製度,在當時的周王朝姬姓諸侯國內推行這套禮製。由於諸侯國內族屬構成情況不同,如晉國國內還有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人,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周人並不相同,所以也就不適宜按照周禮來規範他們。呂尚看到齊國也麵臨著類似的情況,因為齊地是東夷族的發祥地,齊國當時還生活有許多東夷之人。也就是說,聚居在山東乃至周圍地區和沿海一帶的土著居民,基本上都是東夷族人。東夷人的風俗習慣也與周人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齊國貿然推行周禮,就容易激起族屬之間的矛盾,將不利於國家安定。因此,呂尚並沒有按照周室的禮儀製度來要求規範東夷人,而是尊重東夷人的習俗,采用“因其俗,簡其禮”的政策來治理齊國。施政三個月後,呂尚就向周公匯報施政的情況,周公還頗為詫異地問道:“怎麽會如此迅速?”呂尚回答說:“因為我簡化其君臣之間的儀節,一切從其風俗去做。”

  而與齊國相鄰的是周公旦的封國魯國。齊、魯兩地其實都屬於東夷之地。周公沒有就封,而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去魯國進行治理。當初分封的時候,魯國分有祝、宗、卜、史,具備周王室的各種文物製度,是享有最高特權的東方大國。而伯禽到魯國,也帶去了西周的全部禮樂,用西周的禮樂文化、典章製度改造魯國,施政三年之後,伯禽才向周公匯報施政的情況。周公問:“為何如此遲緩?”伯禽說:“改革魯國的風俗與禮儀,這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因此遲了。”周公聽後歎息說:“唉!魯國後代將要為齊國之臣了,為政不簡約易行,人民就不會親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歸附。”其後,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戰國時代的“七雄”之一,以強盛的國力顯赫於諸侯,但魯國始終落後於齊國,沒有躋身於強同的行列,至公元前249年,魯國就被楚考烈王滅掉了。

  呂尚什麽時候去世的,今已無可考。《古本竹書紀年》和《今本竹書紀年》都說呂尚卒於周康王六年。死後葬於何處至今也無定論。據清代陝西巡撫畢源主持編纂的《關中勝跡圖誌》記載,是在陝西鹹陽。而據《河南通誌》記載,呂尚墓在今衛輝市,即原汲縣西北的太公泉村西南一公裏處的荒坡上,占地約200平方米,墓前立有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仲春衛輝知府葦立“周薑太公墓葬處”石碑一方。另據魏人王象、繆襲所撰《皇覽》說,呂尚塚在臨淄縣城南十裏。而《齊記補遺》和民國九年所編《臨淄縣誌》則說太公死後歸葬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臨淄,還說:“太公衣冠塚,在城南山王莊北。”今在淄博市臨淄區(原臨淄縣)辛店東側,永流鄉張家莊南有一座古墓,據說即“呂尚塚”。總之,在今陝西成陽、河南輝以及山東臨淄等地都可見有太公墓,人們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太公的緬懷和敬仰。

  薑太公是中國曆史上“智勇”的代名詞,被曆代朝廷和民間所崇拜,甚至被供奉為神。唐宋以前的武廟奉祀的都是薑太公。唐太宗即位後,國家政局動亂,內憂外患,為了安定人心治理國家,唐太宗自稱是薑太公的化身,在皤溪建立太公廟,立意要像周文王那樣訪賢並重用賢臣良將。唐太宗因此在當時得到了一大批賢十,唐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麵。到了唐玄宗的時候,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詔令長安、洛陽兩京及各州各建一所太公廟,還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口舉行祭祀。每當國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的時候,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以此來勉勵人臣們要像太公那樣披肝瀝膽,為國家盡力。到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代宗又下詔封薑太公為武成王,建置武廟,與“文宣王”孔子一起成為我國“文”、“武”的代表。宋朝時候,人們對薑太公更是倍加推崇,《事物紀源》卷二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下詔加諡薑太公為Hf烈武成王。”除加封號外,還在青州建祠廟祭祀。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到了明代,許仲琳則把太公神化,寫出《封神演義》,把太公神化為管理眾神的神,而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了驅邪扶正的偶像。後來民間百姓往往在城鄉間的巷頭屋角處,用石刻上“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以此來驅魔避邪。

  1993年,齊地(今山東)人民為了紀念薑太公——齊國的開創者和齊文化的奠基人,又依托原來的薑太公衣冠塚建立了“薑太公祠”。太公祠由祠堂、道院、太公衣冠塚組成,光亮的門楣上方懸有“薑太公祠”金字大匾,是由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輔周論封神,滅紂傳佳話”的楹聯是由魏啟功先生書寫的。入門穿過通往東西跨院的月門,分別是鼓樓和鍾樓,登樓又可望牛峰、淄江故道。正院由主殿和東西兩配殿組成,主殿五間,配殿各三間,紅柱上掛有木刻楹聯,一聯是“斬將封神功貫古今神第一;興周誅紂才兼文武世無雙”,另一聯是:“六韜金匱成百載武祖,陰符奇書傳千秋兵家”。殿中神樓內端坐著薑太公的彩繪塑像,鶴發童顏,栩栩有神;神樓背麵牆上飾彩繪壁畫,內容包括:薑氏封臣、貧困生涯、棄官避紂、著書立說、渭水垂釣、孟津會盟、牧野大戰、封齊就國、營丘敗萊、簡禮治齊、嚴懲不訓、權專征伐、傳子歸周等13幅畫麵。神樓背麵便是太公衣冠塚,塚前的石碑是由太昌先生題寫,文曰:“武成王薑太公衣冠塚”。碑前的石坊有聯曰:“葬衣冠永懷太公德,建祠宇再現武成光”。

  §§第四章 張良的故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