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功成身退,陶朱經商

  範蠡輔佐勾踐實現了滅吳和稱霸諸侯的願望,官居上將軍。回到越國後,範蠡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而且勾踐的為人,可與共患難,而難與處成功。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後恐無葬身之地。

  範蠡即日就向勾踐辭別,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後我將不再進入越國了。”勾踐說:“你現在提出要離我而去,是什麽意思呢?”範蠡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隱忍一時而輔佐君王成就今天的事業。現在君王已經成功,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我願辭官,退隱於江湖。”

  勾踐說:“越國如果有人不原諒你的缺點,不讚揚你的成就,就將死而不得葬身於越國!你聽我的話,不離我而去,我將與你分享越國。如果你不聽我的話,我就將處你死刑,並且把你的妻子也殺了。”

  範蠡輔佐越王多年,對於宦海沉浮、世態炎涼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對於勾踐的挽留,他隻是說:“我已經聽到君王的命令了。君王當依法行事,而我則依自己的意誌行事。死生唯王,我不顧慮什麽了。”

  範蠡下朝回家。不知在什麽時候,便攜帶家眷私屬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他乘一葉扁舟,出三江,入五湖而去。

  勾踐得知範蠡已走的消息,萬分感慨而又惋惜。他召來文種,問道:“可以追得上嗎?”文種回答說:“範蠡有鬼神不測之機,恐怕是難以追上。”勾踐追念範蠡的功績,命工匠為範蠡鑄一尊銅像,經常向銅像行禮,以示對他的尊敬和懷念。勾踐還把會稽山周圍三百裏的地方劃作範蠡的封地,並下令:“後世子孫,有敢侵犯範蠡這塊封地的,就將使他死而不得葬身於越國,皇天後土和四方神祗都將懲罰他!”

  範蠡離開越國後,派人給大夫文種送去了一封他的親筆信。信中寫道:“先生您還記得這樣一段話嗎?‘飛鳥射殺完了,好弓便被收藏起來了;狡猾的兔子獵取完了,獵狗就該被煮吃掉了。’越王脖子長得很長,嘴巴尖得和鳥嘴一樣,這樣的人,可以和他共患難,而不可以共享安樂。現在他已功業成就,先生您為什麽還不及早離開呢?”文種看罷,似有所悟,但仍然覺得範蠡思慮過多。

  勾踐稱霸之後,與舊臣日漸疏遠。文種想起範蠡之言,如夢初醒,便假托有病,不複上朝理政。然而勾踐還是起了猜疑之心,他認為滅了吳國之後文種已經再無用處,但他一旦為亂,便沒有人可以控製。恰巧此時又有人進讒言,誣告文種圖謀作亂,於是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您教給我進攻吳國的七條計策,我隻用了其中的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條深藏在先生心裏呢,請先生您去追隨地下的先王,讓先王也試試那些計策吧。”文種無可奈何,自刎而亡。

  後人評論說:“文種善圖始,範蠡能慮終。”範蠡憑借本人出色的智慧,適度掌握著進退之間的步伐,造就了春秋晚期吳越爭霸的傳奇式曆史,後人單讚範蠡說:“始有災變,蠡專其明,可謂賢焉,能屈能伸。”相對而言,文種的結局就有些悲淒。正因為如此,也就更顯出範蠡迷人的智慧之光。如果說範蠡助勾踐滅吳稱霸,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光輝的一幕,那麽其後的急流勇退隱逸五湖,則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表現了他異乎尋常的冷靜和明智。語雲:“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曆代君王總是對天下獨尊的地位懷著深深的憂慮。文種、範蠡二人的不同結局,足證範蠡見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的遠見卓識,確實非一般智士可比。

  範蠡助勾踐複罔稱霸,固然是他一生中極富光彩的一頁,但如果僅此而止,那麽他最多也不過是一個像管仲、趙衰那樣的人物。實際上,範蠡更具異彩的一頁,就是他棄官經商後,竟又開辟出另一個生活世界,“三致千金”而成為名垂後世的實業家,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飛躍。

  據說範蠡離開越國後,浮海北上,來到齊國,改換姓名,自稱鴟(音chī)夷子皮,同他的兒子努力經營產業,發展到幾十萬錢的家產。齊國人聽說他很有才能,便送來相印,請他出任宰相。可是範蠡認為:“居家則致千金,做官則處卿相,這已是布衣平民發展的極點,久受這樣的尊名,不祥。”於是他交還相印,盡散家財,分給朋友和鄰裏,自己隻帶少數幾件珠寶,離開了齊都。後又遷移居處,來到陶地(今山東定陶縣),而自稱陶朱公。

  相傳範蠡乘舟過太湖後,曾遷徙到宜興鼎山的山村隱居,因見當地泥土斑斕,富於黏性,適宜製陶,便設坊建窯做起製陶的營生,這便是當今社會炙手可熱的紫砂壺的起源了!這個傳說有今宜興鼎蜀鎮的蠡墅(範蠡隱居的村子)、蠡河和施蕩橋為證。不過,紫砂做成壺,卻是明武宗正德年問以後的事情,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了。

  範蠡來到陶地後,認為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達,便於交易,便在陶地繼續經營產業,每日買賤賣貴,取百分之十的利潤,又很快發家,以致家資臣萬,成了天下的首富,因此陶朱公聞名天下。

  春秋末期,工商食官的現象已經有所改變,而且開始出現了個體商人。如範蠡之前的鄭國弦高、孔門子貢等,後來的鹽產家崎頓,冶鐵家郭縱等,都是私營經商的巨富。範蠡正是這種商人中承前啟後的一個。他憑借積累的商業經驗,善於總結商業規律,故在實際運用中獲利頗豐。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範蠡經商致富,遵循“積貯之理”,也就是要善於掌握經營之道,並加以靈活運用。範蠡的經營思想歸納起來嗬以概括為三點:

  第一,他認為,天體運行的循環規律跟物資生產的歉豐規律是一致的,因此提出了“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的觀點,即在發生水災的年頭買車,大旱之年買船。豐年時百物落價,荒年時則物價上漲,這就要求經營者有預見性地做好物資的儲備,然後根據時常需要不失時機地賣出去,這樣就會從中賺取商品的差價從而致富。範蠡這種預作準備以待貧乏的經商原則運用到經濟政策上,就形成了最早的“平糶法”理論。他認為穀賤傷農,穀貴則不利於工商業,因此提出了由國家在糧賤時高價收購,在糧貴時低價出售,從而達到“農末俱利”,此“治國之道也”。

  範蠡的這一經營理論,逐漸升華為商業理論,創建了中國早期的商業貿易學說,成為以後中國封建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二,要及時了解信息,掌握好收購和銷售的時機。他認為,商品的多寡與物價關係十分密切,物貴到極點必反賤,物賤到極點必反貴。因此必須積極了解市場情況。當某種商品便宜到適度時,就應該立即拋售出去,“貴出如糞土”,反之則“賤取如珠玉”。

  第三,要加快資金的周轉率,“使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充分發揮財幣的作用。他反對同積居奇去抬高物價,提倡薄利多銷,通過加速資金流動去獲得最大的商業利潤。

  範蠡憑借自己的智慧,努力經營產,居陶地“十九年間三致下金”,後均慷慨解囊,“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周濟那些貧困的鄉黨故舊,陶朱公因此聞名於世。

  範蠡居住在陶地時,生了一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到壯年時,陶朱公的次子因犯了殺人罪而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償命,這是本分。但是我聽說,富貴人家的子弟,不會被殺在鬧市之中示眾。”於是就準備派他的小兒子到楚國去探視,並準備了一千鎰(音yì,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黃金,裝在粗布袋中,用一輛牛車載著。小兒子就要上路的時候,陶朱公的長子堅決要求要自己去,陶朱公不答應。長子說:“家有長子,稱為家督(主管)。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大人不派我去,卻派小弟弟去,那就說明我是不賢了。”並聲明要自殺。陶朱公的夫人按常理幫長子說話,她對陶朱公說:“如今您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活次子,卻反而要先白白死了大兒子,那怎麽好呢?”陶朱公不得已,隻好派長子前往楚國。臨行前,陶朱公寫了一封信讓長子帶好,到楚國時送給他的好朋友莊先生。陶朱公囑咐大兒子說:“到了那裏,把這千鎰黃金送到莊先生家裏,聽憑他去辦理,一切都要聽候他的安排,遇到事情千萬不要和他爭論。”長子連聲答應,私自帶了數百金,然後上路。

  長子到了楚國,看到莊先生家的住房靠貼外城,撥開一大片野菜,才能到他家門前,很明顯莊先生的居住條件相當簡陋。不過陶朱公的長子還是按照父親的吩咐,把書信和千金送給了他。莊先生說:“你可以趕快離開了,千萬不要停留。即使你弟弟從監牢裏放出來,也不要去問所以然。”長子離開莊家,不再探望莊先生,卻私自留了下來,並用自己隨身帶來的數百黃金去賄賂楚國的達官貴人。

  莊先生雖然家貧,但是他的廉潔正直卻是在全國出了名的,從楚王以下,國人都把他當老師一樣尊重。至於陶朱公送給他的金子,並不是有意接受,隻是想在事情辦成之後再還給陶朱公作為信用罷了。所以金子送到後,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金子。如果我病死了,來不及提前交給你,記著以後歸還他,不要動它。”陶朱公的長子不知道他的意思,認為送他黃金不會別有作用。

  莊先生找了個適當的時機進宮去見楚王,說:“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動到了某處,這對楚國不利。”楚王向來信任莊先生,就問:“現在該怎麽辦呢?”莊先生說:“隻有做了好事,才可以消除它。”楚王說:“先生休息吧,寡人這就照辦。”於是楚王就派遣使者,封閉了貯存三錢(錢指金幣。金幣三等,或赤,或白,或黃,故稱)的庫房。楚國受賄的貴族驚訝地告訴陶朱公的長子,說:“國王就要大赦了。”陶朱公的長子問:“何以見得?”回答說:“國王每次大赦的時候,常要先封閉儲存三錢的庫房。昨天晚上,國王又派使者把三錢庫房封閉了。”陶朱公的長子想:既然大赦,弟弟本當得到釋放。他很吝惜那千鎰黃金,認為白送給莊先生了,毫無意義。於是就又去見莊先生。莊先生看到他吃了一驚,說:“你還沒有走嗎?”長子說:“確實沒有走。當初是為了弟弟的事情來的,現在聽說商議大赦,弟弟自然就會得到釋放,所以來向先生辭行。”莊先生明白他的意思是想拿回他的黃金,就說:“你自己進屋去取金子吧。”長子就自己進屋取出金子走了,還私自高興。

  莊先生被小兒輩出賣感到羞惱,就再次進宮去見楚王,說:“我上次說了某星的位置移動那件事情,君王說要用做好事來報答它。現在我在外麵,聽路人紛紛傳說陶地的富人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禁在楚國,他家拿了很多金錢賄賂大王身邊的人,所以大王並不是為了體恤楚國人民而實行大赦,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的緣故。”楚王大怒說:“寡人雖然無德,又何至於因為陶朱公的兒子的緣故而施恩大赦呢!”就下令判決,殺了陶朱公的兒子。到了第二天,才下達赦令。陶朱公的長子終於隻有帶著他弟弟的屍首回家了。

  到家以後,他母親和街坊鄰裏的人都很悲痛,隻有陶朱公一個人笑著說:“我本來知道他一去一定會置他弟弟於死地的!他不是不愛他的弟弟,隻不過他有些舍不得花錢。他小時候和我在一起,受過苦,知道謀生的艱難,所以不輕易花錢。至於小弟弟,出生以來就看到我富有,隻知道乘好車,騎良馬,出外去打獵趕兔子,哪裏知道錢財的來處,所以隨便亂花費,毫不吝惜。原來我要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舍得花錢的緣故。而大兒子卻做不到,結果使他的弟弟被殺。這是事情的常理,沒有什麽可悲哀的。”

  範蠡三次遷徙,馳名天下。他去哪裏並不是隨便去的,所到之處,一定有所作為,立功成名。後來終於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傳叫他陶朱公。他究竟是哪一年死的,已不可考。今山東定陶縣還留有陶朱公墓。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範蠡“晚年放情太湖山水,愛好養魚”。柑傳中國最早的養魚著作《養魚經》,就足範蠡所著,共一卷。因範蠡晚年居陶,稱陶朱公,故該書又名《陶朱公養魚經》、《陶朱公養魚法》、《陶朱公養魚方》等。唐初編纂的《隋書·經籍誌》稱此書梁代尚存,後來佚失了。現今傳世的本子主要轉引自《齊民要術》。本書現存400餘字,以問對形式記載了魚池的構造、親魚規格、雌雄魚搭配比例、適宜放養的時間以及密養、輪捕、留種增殖等養鯉方法,與後世方法多相類似,是中國養魚史上值得重視的珍貴文獻。

  相傳範蠡在陶地成為巨富後,曾帶著夫人和小兒一起,順著黃河逆流而上,一路遊山玩景,經過汴梁、鄭州、洛陽等大城市,據說盧氏縣令為了紀念範蠡,就把莘川村命名為“範蠡”,附近的湖叫“範蠡湖”,載於清朝《盧氏縣誌》。據說兩千四百多年來,範蠡居住過的這個地方仍用範蠡的名字,叫“範蠡街”、“範蠡鎮”,不論商戶和農民,過年(春節)時都要請財神。敬財神,祭祀這位範蠡財神,以求發財致富。

  《漢書·藝文誌》的“兵權謀”類載有《範蠡》二篇,據說是範蠡的軍事著作,今已失傳,隻是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還保留片段遺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