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節 智謀遺囑永安眠

  晉武帝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1月),杜預被征調到洛陽任司隸校尉,加位特進。多年以來回京師任官的夙願馬上就要實現了,杜預自然異常高興。但當他從荊州治所襄陽啟程不久,剛行至鄧縣(今湖北襄樊市北)卻突然病故,享年六十三歲。噩耗傳到洛陽,朝中無不為他感到悲痛惋惜,晉武帝下詔追贈他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以寄托對他的哀思。

  杜預生前曾以他過人的智慧,給子孫們留下了長篇遺囑,以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在遺囑中寫道:“上古時期人們不實行合葬,其用意在於表明終始之理。因為人是不能同生同死的,所以也沒有必要埋葬在一起。到了中古時期,聖人們一改往日的做法,提倡合葬,這隻不過是要向人們表示雖死猶生的道理。從此以後,大人君子們有的選擇合葬,有的選擇分葬,都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一種安葬方式。過去在我任尚書郎時,有一次因公事出差,路過密縣(治今河南新密市東南)的邢山(在今河南新鄭市南),山上有座古墓,我向當地人詢問,回答說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祭仲或子產的墓塚,於是我就帶著同行的人前去拜祭,並詳細察看了這座古墓及其周邊的環境。這座墓居於邢山之巔,由此向四周望去,視野極其開闊。整座墓呈南北稍偏東北走向,正好指向鄭國的首都新鄭城中,意在表示雖身死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國家。墓道的後半部墊實,而前半部則完全敞開著,似在向人們表明墓中沒有什麽珍寶,不必來此處盜墓取財。密縣邢山一帶出產美玉,而墓主人卻一無所取,修墓時隻取用了山下洧水河灘裏的鵝卵石,其用意顯然是不想勞民傷財。後世的正人君子們到此來憑吊以寄托哀思,貪圖利益的小人到此也無利可圖,所以這座古墓雖曆經千載,歲月滄桑,卻依然完好無損,這正是當年墓主人崇尚節儉而深謀遠慮的結果。我去年入朝京師時,因夫人郭氏去世,根據大臣之家屬死後要陪陵的製度,我已上表皇帝在洛陽城東北的邙山的最高處首陽山南為自己選擇了一片墓地。我所選擇的墓地是一座小山,山上沒有古墓。雖然其高度不能與密縣邢山相比,但它東與帝陵相鄰,西可瞻望洛都宮闕,南有伊、洛二水,北可望伯夷、叔齊之墓地,視野也比較開闊,是埋葬我的理想之地。在那裏略加營建,使之粗具規模即可。到我百年以後,建墓就用洛水河灘裏普通的鵝卵石,墓道朝向西南方向的洛陽城,墓葬形式以鄭國大夫子產墓為準。至於棺槨之類的物品,也要與墓相適應,總之,一切都應當以節儉為原則。”

  杜預要求子孫對他的喪事一切從儉,這在奢侈糜爛之風盛行的西晉統治集團中是不多見的。他之所以留下如此的長篇遺囑,是怕子孫們盡孝道而厚葬自己,從而引來貪圖小利的人盜掘墓葬,使自己死後也屍骨不安,不能長久安眠於九泉之下。杜預對自己的後事都考慮得如此周全,真是智謀淵博啊!杜預的靈柩運回洛陽以後,子孫們遵照他的遺願,把他安葬在首陽山南。

  綜觀杜預的一生,我們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杜預平生的努力,京兆杜氏才得以維持了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名門望族的家族地位。杜預的後代中也名人輩出,其中有唐代的名相杜如晦、詩聖杜甫、史學家和政治家杜佑以及大詩人杜牧等等。杜甫就經常以自己有杜預這樣一位文韜武略的祖先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一千七百多年來,杜預的智謀、武功和經學成就,一直為人們所稱道。

  §§第二章 範蠡的故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