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

  1933年,陳景潤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母親生了12個孩子,隻有六個活了下來。小景潤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排行老三,家裏人都叫他“老三”。陳景潤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親都在郵政部門任職,父親職位最低,也還是一個郵政局的局長。陳家也算是個富裕家庭,這個老三,天性內向,不善言談,不喜歡跟人交流,常常是一人獨處,不肯跟大夥搭幫,大家都覺得老三是個“小怪人”。

  “小怪人”有個好習慣,那就是愛看書,書中有著引他入迷的東西。父母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不斷地給他買書,所以他床頭、桌上放了一堆堆各式各樣的書。兄弟姐妹們在一起時,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同學好友來玩時,他總是躲在房裏看書,有時強行拉他一起玩,他也是抱著本書跟在後麵應付著,不一會兒他就又溜了,藏在一個別人找不著的角落裏,或在桌子底下,或在樹叢裏,哪怕那裏很髒,有蒼蠅蚊子叮咬,他都不在乎。大家又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書蟲”。

  小景潤吃穿都不講究,衣服是哥哥換下來的,吃飯時總是千呼萬喚才過來,又總是第一個丟碗跑走。有時候連母親的油煎雞蛋沒上桌,他就抹著嘴看書去了。叫他回來再吃,怎麽哄勸,他都無動於衷。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中間,就數他長得瘦弱。所以,母親特別留心在飯萊齊全後再叫他出來吃飯,或者第一個叫他,把他拖著上桌。他吃飯像是應付麻煩差事一樣,匆匆吃完了就把飯碗一推,一扭身跑去看書。他當時並沒有認識到時間是生命,但在他的心裏,時間就是知識,看書比吃飯有滋味。他這種心情,母親很能理解,從來不責怪他,隻是親切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小三子,吃慢一些,別硬住了!多吃點嘛!身體更重要!”

  1944年春,陳景潤從小學畢業,進入剛剛創辦的三元縣立初級中學讀書。學校設在山上的一座破廟裏,條件很差,外麵下雨,教室裏也下雨。

  在學校裏,陳景潤年齡小,又體弱多病,常有同學欺負他。陳景潤受了欺負也沒人聽他傾訴委屈,隻好憋在心裏。他覺得自己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中都很孤獨,這時候他喜歡上了數學,覺得滿心的憂鬱在數學演算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排遣。在中學時期,陳景潤的性格變得更內向了。

  讓陳景潤覺得幸運的是,在這個偏僻的山區學校裏,他得到幾位知識非常淵博的老師的教誨。這些老師是從淪陷區遷到三元來避戰禍的大學教授或講師。陳景潤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這些老師,他們十分喜歡這個勤奮的學生。這些老師也以豐富的學識贏得了陳景潤的尊敬。在老師們的影響下,陳景潤進一步迷上了數學,以至於演算數學題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陳景潤後來回憶道:“這幾位老師培養了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我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我後來之所以能在數學方麵取得一定成績,追根溯源,應當說是取決於這個階段的學習與生活。”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景潤一家回到了福州。他的母親積勞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以前,陳景潤雖然缺少母愛,但畢竟還有母親的照顧,而現在他永遠失去了母親,心情十分悲痛。

  1947年,陳景潤考上了福建英華中學念高中。他是幸運的,在這所學校他又碰到了使他永遠忘不掉的數學老師沈元先生。沈老師課講得非常好,深入淺出又很有趣味性。陳景潤聽了沈老師的課,覺得眼界大開,第一次聽說數學分為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大部分。沈老師告訴學生們,純粹數學是研究數與數之間的關係與空間形式。在數與數之間關係的研究中,討論整數性質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數論。17世紀法國大數學家費馬是西方數論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古代數學家也對數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周脾算經》是最古老的古典數學著作。還有一部《孫子算經》,其中有條餘數定理是中國人首創,大軍事家韓信曾運用它來點兵,後來傳到西方,被命名為“孫子定理”,這是數論中的一條著名定理,在近代數論研究中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祖衝之算得的圓周率π的密率也比西歐早1000年。13世紀後半葉,更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高峰。沈老師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數學,將來為祖國的數學事業多做貢獻。

  有一天,沈元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有關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難題的故事。當年俄國的彼得大帝建立了彼得堡科學院,為使俄國在科學方麵強大起來,聘請了一大批歐洲的大科學家前往工作,其中有意大利大數學家歐拉,還有一位德國數學家名叫哥德巴赫。1742年,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於或等於四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驗證,都證明其觀點是正確的,但他自己沒有能力用數學方法證明它,於是寫信給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忙做出證明。後來歐拉在給哥德巴赫回信中寫道:“我認為這是一個肯定的定理,盡管我還不能證明出來。”一直到死,歐拉也沒有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從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公認的數學難題。它吸引了許多著名數學家的目光,200多年來,數學家們都試圖證明這個猜想,卻沒有人取得成功。

  故事講完了,沈元老師凝視著同學們,嚴肅地強調說:“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學們驚奇地瞪大了眼睛。

  不久,沈元老師調到清華大學去了,可陳景潤卻把沈元老師和他講的哥德巴赫猜想牢牢地記在了腦海裏。

  英華中學老師布置的作業量很大,有時一次出幾十道習題,讓同學們選做。陳景潤總是把習題全部做完。陳景潤的記憶力是硬練出來的,他總是把數、理、化的許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滾瓜爛熟。

  陳景潤整天不吭聲,卻是個有獨立見解的人。他認為,要想攀登科學高峰,就不能單純跟在老師後麵跑,而要獨立思考。陳景潤學習很努力,但並不太看重學習成績,他常去學校圖書館,在那兒,他閱讀了《微積分》、《達夫物理學》、《高等代數引論》等許多數學、物理學方麵的書籍。這一時期的超前學習,使陳景潤樹立了自信心,鼓起了奔向成功的勇氣。

  陳景潤畢業後留在廈門大學數學係資料室工作,雖然對外麵的世界漠不關心,對自己日常生活也不講究,卻不乏年輕人的豪情壯誌,他刻苦鑽研華羅庚的名著《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他沒有晝夜,沒有春秋,也不知道什麽叫苦,什麽叫樂,什麽叫成功,什麽叫失敗,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超凡的韌勁,終於寫成關於“他利問題”的論文,輾轉交給華羅庚。華羅庚認真審閱後,交給了數論組反複審核,確認陳景潤的想法和結果是正確的。華羅庚感慨萬千地對他的弟子說:“你們呆在我的身邊,倒讓一個跟我素不相識的青年改進了我的工作。”

  1956年8月,“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在北京舉行。經華羅庚推薦,陳景潤參加了會議,並在會上宣讀他的論文。《人民日報》在報道這次大會時,特別指出:“從大學畢業才三年的陳景潤,在兩年的業餘時間裏,閱讀了華羅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關於‘他利問題’的論文,對華羅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進。”

  從貧困中靠自學奮鬥出來的華羅庚,曾有幸獲得名師和伯樂的推薦、扶持而成為中國數學界的一代宗師。他以己推人,全力保薦,將陳景潤調到北京,進入全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給他攀登科學高峰開辟了道路。

  1966年春,33歲的陳景潤掀開了數學史上閃亮的一頁——終於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國際數學界。1973年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證明巴德巴赫猜想中的《H2》著名論文,創造了距離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1)隻有一步之遙的輝煌。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