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於北京,小名“二毛”祖箱江西省德安縣。袁隆平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袁興烈畢業於東南大學中文係,是個兼通文武的能人,當過平漢鐵路局的秘書、高等小學校長,抗日戰爭期間在馮玉祥將軍部任過上校秘書。母親華靜擔任過教會學校教師,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她既是新文化女性,又具備傳統美德,知書達理又溫柔,直接擔負著兒子的啟蒙教育任務。聰慧的二毛從小就受到濃厚的中西文化的熏陶,識漢字、習英語。
跟許多大科學家、大發明家一樣,袁隆平小時候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腦子靈,手好動,嘴好問。在家裏能提出連成年人也想不到的問題,在學校更是問題一串串,簡直就是一個“問題袋子”。
1942年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港中心小學畢業,考入複興初級中學。學校友下了新書本,老師開始了新課程,算術變成了代數,又有了物理、化學,什麽概念啊,定理啊,公式啊,每天都翻新,層出不窮。有的老師在課上課後,都一個勁地叫學生把那些東西背得滾瓜爛熟。同學們聽了這話,連吃飯睡覺都忙著背誦數理化的定理、公式,可袁隆平卻跟大家不同,他相當“討厭”這樣的學習方式,他最喜歡思索,凡事務求真正理解,所以特別喜歡提問,“小問題袋子”變成了“大問題箱子”了。
少年袁隆平勤於思、敢於問,使他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袁隆平小時候好動,袁隆平六歲那年,全家人一起去郊遊。父母發現,孩子今天心情格外好,眼睛閃亮閃亮的,一路歡聲笑語。他們這次的目的地是到武漢郊區參觀一個園藝場,這個園藝場很有名,父母想帶孩子感受一下美麗的自然。當時的年代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看了大多苦難的人們一下車就被這片世外桃源驚呆了。借大的一片園子如神話般美麗,各種稀有的花草充滿生機和活力,在繁花綠葉下清泉潺潺,時而傳來鳥兒動聽的鳴叫,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讓人一下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久違的清新。
小袁隆平輕輕走近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們,他明亮的眼睛裏全是滿園的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這些深深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他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他在心裏想,要是一輩子能呆在這樣的地方就好了。當時他就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去學農,把研究植物作為自己終身的職業。袁隆平不停地纏著父母問花草樹木的名字,其實好多植物他們也不知道,袁隆平臉上很不滿足的樣子。那天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袁隆平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園子。但是人雖然離開了,心卻留在了那裏。正是這片永遠的美麗,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並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
回到家後,他一直不能忘記那片花果鮮豔的園藝場,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終於在考大學的前夕,袁隆平和家裏攤牌,他要報考農學院。袁隆平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那時候人們認為農學院就是將來要到農村去工作,這樣的職業在父母眼裏覺得很不光彩,也太艱苦了。可是袁隆平堅持自己的選擇,父母看到他每當提到未來的職業時,總是雙眼灼灼,神采煥發,就知道無法勸說他了。
袁隆平終於如願以償地考上了西南農學院,上了西南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新中國成立後,作為農學院學生,袁隆平高高興興地作為工作隊員進入農村,他生平第一回真正深入了解到農村的落後、農業勞動的艱苦和農民生活的貧困,也真正意識到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必須加強農業現代化,因為隻有這樣能民富國強。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任教。在那裏,年輕的袁隆平除了滿腔熱情地投入教學外,在業餘時間總是一股勁地搞試驗研究。當時,蘇聯科學家米丘林的“梨蘋果”是家喻戶曉的,對一般人來說,他們關注的是“梨蘋果”的味道,而袁隆平卻在研究理論法則與實踐技術,他認真研讀了關於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理論,著手進行各種瓜果嫁接試驗。後來他又從外文報刊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近代遺傳學說的某些觀點,他對這些觀點進行正反方麵的比較研究,對“無性雜交”所產生的“無性雜種”不能遺傳等現象進行理論分析,使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知識不斷豐富,見解不斷加深。1959年後,中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糧食嚴重短缺,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有良心有責任感的袁隆平感到心憂無比。中國以農立國,人口眾多,吃飯是第一大事。於是,他將“讓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終生的追求,決心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貢獻,發誓要培育出新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與鄧哲結婚。在袁隆平的科研生涯中,始終有妻子鄧哲的支持,在最艱苦的歲月裏,也是妻子給了他勇氣。
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頭幾年,由於需要天然雄性不育稻株,鄧哲冒著烈日,在農場幫著丈夫尋找。連續兩年,他們花費了無數汗水和心血,終於找到了六株稻株。
“文革”開始後,袁隆平遭到了造反派的攻擊,秧苗也被破壞,袁隆平的科研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多虧鄧哲不住地給他打氣:“隆平,別急。他們造反派最多把我們雙雙開除。你去當農民,我就當農婦。隻要不離開上地,雜交水稻一定可以搞出來的!”這給了袁隆平莫大的動力和信心。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在一年多時間裏,袁隆平檢查了14000餘株稻穗,分別在四個水稻品種中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經過兩年的實驗與觀測,獲得了新發現,產生了新的突破,他撰寫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上發表了,這是一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它一經發表,就立即引起了學界震動,引起國家科委領導的高度重視。1969年,袁隆平被調到了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正式專職搞雜交水稻研究。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劑型雜交水稻“主係”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由袁隆平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從此拉開了序幕。在這之後,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成果不斷,捷報頻傳。
2003年10月12日,《光明日報》頭版報道說袁隆平主持的“超級雜交稻育種”又創新奇跡,其新組合885/0293平均畝產達到817.37公斤。最高畝產835.2公斤。
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震動了世界,國際上稱之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福音。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稱讚說:“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口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方麵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跟隨袁隆平將近20年,現任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長的鄧華鳳說:“我們創造的財富比微軟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