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國五星上將,著名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曆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麥克阿瑟於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軍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麥克阿瑟是美國將軍,其母瑪麗·哈迪是棉花商的女兒。她鼓勵麥克阿瑟學習並研究曆史,瀏覽世界名人傳略,教導麥克阿瑟“永不說謊騙人,永不惹是生非”。麥克阿瑟於1893年進入西得克薩斯軍事學院學習,稱“這裏是我起步之處”。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煉。4年之後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赴菲律賓任美軍第3工兵營少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其父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該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故該師亦稱“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勳章並升任第84旅準將旅長。同年11月,在大戰結束之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戰爭時期,他與遠征軍總司令部人員結有怨恨。
1919年6月,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任內整頓紀律,增設課程,主張訓練要著眼於未來戰爭,推行現代化軍事教育,不免得罪軍界的保守勢力。1922年2月,與路易絲·布魯克斯結婚(6年後離異),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米切爾準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審判官,以至後來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解。
麥克阿瑟於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為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決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處於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惟恐出力不討好,遂有推辭之意。其母則力勸他接受該職,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在九泉之下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上將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製定戰爭總動員計劃;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采購製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於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於1932年不惜親自披掛出馬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之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鬆的軍事顧問。
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
1937年4月,與瓊妮,費爾克洛思在美國結婚。
1937年底,麥克阿瑟從美國陸軍退役,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1941年6月,美國軍方采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以後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於12月24日和26日將美菲軍司令部遷往科雷吉多爾,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抵達澳大利亞之後,麥克阿瑟率參謀長薩瑟蘭先將司令部設在布裏斯班,後又前移至莫爾斯比港,旨在穩住莫爾斯比,與日軍在歐文·斯坦尼山那邊決戰。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司令為布萊梅爵士,空軍司令先為布雷特,後為肯尼(所轄空中力量後來改編為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海軍司令為利裏。後來隸屬麥克阿瑟指揮的還有美國海軍第3艦隊。美國陸軍部隊先後有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1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和巴克納的第10集團軍(後由史迪威指揮)。鑒於另沒有以海軍的尼米茲為司令的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認為:“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陳兵新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占米恩灣,通過側翼運動而攻克莫爾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有正確判斷,並製定出相應的作戰計劃。
麥克阿瑟的1943年最後進攻計劃,設想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發動進攻,保衛新幾內亞東北部和所羅門群島,集中力量收複拉包爾。盟軍采用麥克阿瑟的越島戰術,基本實現上述作戰計劃。麥克阿瑟稱越島戰術“這種戰爭方式的實際應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麵的攻擊,就是避開日軍據點;切斷補給線,使它們無所作為;就是孤立他們的軍隊,使他們在戰場上餓死。這就是我調動部隊與擬定作戰計劃的指導思想。”
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為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隻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4年春夏,盟軍已經攻克阿留申群島1吉爾貝特群島,所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新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張先發起以新幾內亞—哈爾馬赫拉—棉蘭老為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後者主張先奪取棉蘭老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二者分別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金的支持。最後,羅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賓群島戰役是以麥克阿瑟所部盟軍1944年9月的摩羅泰島和帕勞群島登陸作戰為先導的。10月,盟軍以登陸萊特島開始從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並始終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陸之後,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從廣播車上激動地宣稱:“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讓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上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發揚光大。在戰線推進到你們所在的地區時,起來戰鬥!利用每一個有利機會,打擊敵人!為了你們的故鄉和家庭,戰鬥!為了你們神聖的死者,戰鬥!”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1月,盟軍於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9日在巴丹半島登陸,夾擊日軍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占領巴丹半島,收複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
1945年4月,麥克阿瑟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9月2日,盟國在“密蘇裏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簽署投降書。麥克阿瑟出場代表盟國簽字受降,中美英蘇等盟國代表亦先後簽字受降。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然後動用5支筆簽署英日兩種文本的投降書。第1支筆寫完“道格”即送給溫賴特;第2支筆續寫“拉斯”之後送給珀西瓦爾;第3支筆簽完“麥克阿瑟”而後送交美國政府檔案館;第4支筆開始簽署其職務和軍銜,爾後送給西點軍校;第5支筆是從軍服口袋內掏出的粉紅色小筆,簽完其職務和軍銜,爾後送給麥克阿瑟夫人。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之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進行幹涉。麥克阿瑟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侵朝戰爭。在美國第24步兵師被殲之後,麥克阿瑟組織指揮仁川登陸獲得成功,進而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鴨綠江推進。1951年4月,麥克阿瑟因戰爭失利和所謂“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職務。
麥克阿瑟曾廣泛涉獵曆史,人物傳記,哲學,法律和自然科學,具有驚人的記憶力。麥克阿瑟在非正式場合的談話繪聲繪色,扼要而中肯,從不停頓以選擇詞句或組織思路,但是在公開場合的講話,則總是要精心撰稿,格外冗長,誇誇其談,華而不實,語句結構複雜而顯得雜亂無章,單調乏味而枯燥無趣,給人以沒有幽默感,缺乏想象力的印象。麥克阿瑟高傲自大,渴望別人對他的讚譽崇拜,在某些場合伸手索要榮譽或貪人之功據為己有。麥克阿瑟總部發布的消息提及他時直呼其名,但他總是要用“我的陸軍”,“我的海軍”或“我的空軍”之類的詞語。麥克阿瑟感情容易衝動,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好打心理戰,自以為一貫正確,往往忽略或輕視參謀人員符合實際的批評建議。麥克阿瑟一經定下作戰決心,就不願再聽到“行不通”或“也許行得通”的話,因而精悍幹練的參謀人員被拒之門外,獨有唯唯諾諾或阿諛奉承之輩留在身邊。麥克阿瑟絕對不能容忍批評或承認錯誤,慣於竭力掩飾錯誤或大言不慚地撒謊。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後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後任蘭德打字機公司董事長,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
1964年4月3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裏德陸軍醫院因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