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其兵書也是中國軍事史的寶貴財富。中國人常喜歡用力挽狂瀾一詞來表達對英雄的崇敬,而戚繼光則是這樣一位英雄,他與張居正一文一武,為明朝扭轉了嘉靖年的頹勢,迎來了隆慶年到萬曆初年的中興局麵。
黃仁宇曾在《萬曆十五年》中稱戚繼光為“孤獨的將領。”這“孤獨”二字可謂意味深長。戚繼光的帶兵特色和軍隊建製與整個明朝當時的軍隊情況都是不合拍的。然而明朝上下,也僅此支軍隊能戰,真是可悲可歎。戚繼光後來遭陷害,鬱鬱而終,大概也和此不無關係。
戚繼光的戚家軍帶有明顯的私家軍性質,軍隊並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將領。非常時代重兵在手,明朝皇帝對其猜疑是正常的。張居正在時尚且可庇護他,張居正過世後,他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清洗掉了。
今人提到戚繼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平定倭寇,保衛海疆,確實是其大功一件。但是區區千人倭寇,竟能橫掃中國海岸線,明朝當時的腐敗與孱弱由此可見,即便最後倭寇平定,對於整個大明帝國而言,也實在沒什麽好炫耀的。而戚繼光的戚家軍,也隻是那個年代中國軍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而已。但於戚繼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業,一句“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更讓多少熱血青年壯心不已。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平倭戰爭中鍛煉出一批優秀軍隊和軍官,在之後的抗倭援朝戰爭裏發揮了重要作用。
戚繼光對於明朝乃至中國最大的貢獻並不是平定倭寇,而是在抗擊蒙古和軍隊建設上。實際上無論從戰爭規模還是殺敵人數上,戚繼光在抗擊蒙古的戰鬥裏建立的功業遠大於其平定倭寇的戰爭,可是出於民族團結的需要,今天的史書隻宣傳他抗擊倭寇的過程,對於痛擊韃靼的曆史就淡化了。戚繼光鎮守蘚門七年,整頓邊防,改革軍隊,為明朝重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邊防部隊。這支邊防部隊既擅騎射,又能使用火器,堪稱虎狼之師。隆慶時代韃靼之所以歸附,原因並不是因為什麽內亂,而是戚繼光的軍隊把他們打的實在太慘了。後來東蒙古土蠻崛起,戚繼光率軍北征,大破土蠻部,收服部眾萬人。自此蒙古北疆全部平定,困擾明朝百年的北擄之患徹底平息。與此同時,戚繼光還對軍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淘汰冗兵數萬,建立了一支由長城沿線屯墾農民組成的強大常備軍,扭轉了明軍積弱的局麵。後來抗倭援朝戰爭,明軍連戰連捷,鬥敗虎狼之師的日本,可以說與戚繼光的改革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