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名森,字明怦,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將領,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在台灣回歸祖國這一問題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永遠受到我國人民的尊重與愛戴。
1624年,鄭成功出身於福建南安一戶富商之家。
1646年7月,清軍大舉進攻福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派人與清軍水師聯係,並寫信給清軍統帥,準備降清。在大是大非麵前,鄭成功以國家為重,不與鄭芝龍合作。
他多次苦勸父親抗清。但鄭芝龍滿懷升官的欲望,帶兵投敵。臨行前寫信約鄭成功同行。鄭成功忍受著最後和父親決裂的痛苦,悲憤激昂地回信說:“從來父教子忠,沒聽說過父教子做貳臣的。現在父親既不聽兒子的忠諫,決意投降,事已至此,將來倘有不測,做兒子的隻能報仇了。”鄭芝龍見信,惱怒道:“小子這麽狂妄。”果然不出鄭成功所料,鄭芝龍降清後,清軍洗劫了鄭芝龍的駐地安平鎮,鄭成功的母親受辱而亡。
此時,鄭成功正在金門,聽到母親慘死的消息,悲憤交集,失聲痛哭。他換上孝服,火速趕回安平,埋葬母親。國家的危亡,父親的投降,慈母的慘死,所有這一切像一把把利刃刺向年輕的鄭成功的心。複仇的火焰更加激勵他胸懷已久的愛國豪情。他來到泉州的孔廟裏,跪在孔子像前,默默地摘掉頭上的儒生方巾,脫下身上的儒衫,將方巾和儒衫放火燒掉後,恭恭敬敬地向孔子像行禮,泣不成聲地說:“昔為儒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唯先師昭鑒之。”說罷,換上鎧甲,佩上寶劍,年僅二十三歲的鄭成功,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走上武裝抗清的道路。
1646年,鄭成功乘船來到廣東南澳,開始招兵買馬,很快招募數千人。第二年,鄭成功率眾來到鼓浪嶼繼續擴編。這樣,一支力量可觀的抗清武裝很快在廈門組建起來了。鄭成功以金門和廈門為根據地,多次統率軍隊向占據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清軍發動攻勢,使清軍難以穩固地統治這些地區。同時,鄭成功又聯絡江南義軍將領共同抗清,給清軍以沉重打擊。1659年5月,鄭成功率領17萬大軍北伐,兵分水陸兩路向南京進發。連破瓜州、鎮江、蕪湖、太平等30多個州縣,包圍了南京。大江南北抗清烽火再燃,清廷為之震駭。隻可惜,鄭成功誤信了清總督朗佐談判投降的詭計,沒有乘機進取發動更大的攻勢,一舉拿下南京。致使清軍借緩兵之計重新部署,又采取突然襲擊的方法打得鄭軍措手不及,不得不退回廈門。
北伐一戰,鄭成功損失慘重,但是他並未氣餒,而是總結失敗教訓,重整旗鼓。當時形勢十分嚴峻,清廷為了消滅這支抗清力量,集聚重兵尾隨追擊。鄭成功冷靜地分析了時勢,深知很難立足於廈門。為解除後顧之憂並為從事更大規模反清鬥爭做準備,鄭成功把目標對準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台灣。
荷蘭殖民者聽說鄭成功要收複台灣,非常害怕,就派使者來探聽虛實。鄭成功回信說:“雖然它(台灣)和大陸以海相隔,但尚有我國人民在那裏耕田捕魚,經營商業,我如何能不聞不問呢?”
1661年,鄭氏水軍與荷蘭守軍在台灣海峽開始一場惡戰,幾經交戰,荷軍大敗。他們整天龜縮在城堡裏。由於缺乏水源,荷蘭侵略者頭目派使者去見鄭成功,以贈送十萬兩白銀和每年增加進貢為條件請和。荷蘭使者反複陳說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如何珍視與鄭成功的友誼。鄭成功義正辭嚴地反駁:東印度公司的友誼不過是貪利和欺騙。他強調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台灣一向屬於中國,來自遠方的荷蘭入侵者必須滾出去。最後,他限定荷蘭侵略者在第二天早上八點以前作出答複:或投降,或頑抗到底。
駐守在熱蘭遮堡的荷軍倚仗城堅彈足,繼續頑抗。1662年,鄭成功發出總攻的命令。鄭軍陸路組成三個炮隊,每隊二十八門大炮,向敵人發起猛攻。猛烈的炮火使熱蘭遮堡變成一片火海,荷蘭人死傷慘重,無力再戰,決定投降。
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者首領在投降書上簽字。他們舉著火把和旗幟,擊鼓出城,灰溜溜地登船離去。台灣各族人民歡呼雀躍,圍在一起,跳起了慶賀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