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山東甄城人,兵聖孫武的後代,是戰國中期的著名軍事家,以“圍魏救趙”的經典戰例名垂千古。
孫臏幼時父母雙亡,叔父孫喬將他撫養成人。或許是家學淵源之故,孫臏對行軍布陣極感興趣。長大後,便拜在齊國隱居的鬼穀子為師,潛心學習兵法。鬼穀子是一位著名隱士,精通兵學和縱橫學。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有一位學習成績很突出的龐涓,與孫臏結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
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於是龐涓一個人先走了。臨行,對孫臏說:“我們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這一去,如果我能獲得魏國重用,一定迎取孫兄,共同建功立業,也不枉來一回人世。”兩人長時緊握雙手,最後灑淚而別。
龐涓到了魏國,見到魏王。魏王問他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等方麵的才能、見識。龐涓傾盡胸中所有;滔滔不絕地講了很長時間,並保證說:“若用我為大將,則六國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隨心所欲統兵橫行天下,戰必勝,攻必克,魏國則必成為七國之首,乃至最終兼並其餘六國!”魏王聽了,很興奮,便任命他為元帥、執掌魏國兵權。龐涓確有本領,不久便侵入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使宋、魯、衛、鄭的國君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紮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摯正派,又把秘不傳人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會,因此,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迎取孫臏下山。孫臏以為是學弟龐涓以魏玉名義請他共創大業,很高興兩人的情誼並沒有失去。請孫臏到魏國,並非出於龐涓的推薦,而是一個了解孫臏才能的人向魏王講述後,魏王自己決定的。
魏王愛慕孫臏的才學,要他當副軍師,和龐涓分掌兵權。龐涓怕孫臏分他的兵權,忙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孫臏是臣的兄長,怎麽能屈居副職、在我之下?不如先拜為客卿,待建立功績、獲得國人尊敬後,直接封為軍師。那時,我願讓位,甘居孫臏之下。”
龐涓得知鬼穀子先生將“孫子兵法”秘授給了孫臏,便用種種詭計哄騙孫臏將兵法傳給他。孫臏為人誠實,很受魏王的欣賞,龐涓便更加恐懼,怕失掉權力,於是模仿孫臏的字跡寫成孫臏私通齊國的書信,使魏王生氣而起了殺心。龐涓因沒得到“孫子兵法”,忙勸魏王:“殺了孫臏,恐怕天下有才能的人會議論您。不如弄殘他的雙腿,讓他終生不能返回齊國。這樣,既免去殺賢才的責任,又將他變為廢人,不是很好嗎?”魏玉同意。於是,龐涓派人抓住孫臏,剔去了他雙腿的膝蓋骨,又假意悲痛,說大王聽信讒言定要這樣做,他阻止不了。孫臏不知是假,很感激龐涓的活命之恩。
孫臏病腿還沒好,就準備憑記憶為龐涓寫出“孫子兵法”。龐涓著急得到兵書,再三催促,引起了孫臏的疑心。孫臏於是很誠懇地接待來催書的人,催書的人很感動,就把廢涓的陰謀告訴了孫臏。孫臏十分悲憤,決計脫身後向龐涓報仇。第二天孫臏開始裝瘋,甚至睡到豬圈裏,吃豬糞。龐涓不久就信以為真了。
後來齊國使臣出使魏國,知道孫臏在這裏,特地來看。孫臏說明真相,在齊使的幫助下,逃回了齊國。孫臏先投到了齊國將軍田忌的門下。當時齊王要和田忌賽馬,田忌采用孫臏之計,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三局兩勝贏了齊王。以前從沒輸過的齊王很驚奇,問田忌是何原因。田忌趁機將孫臏推薦給了齊王。齊王見孫臏才華橫溢,有文韜武略,又通曉兵法,於是封他為軍師。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魏軍攻打趙國。龐涓當時已成為戰國名將,所向無敵,趙國無法抵擋,國都邯鄲也被圍住,隻好派人向齊國求救。齊王於是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去救趙。田忌打算直奔邯鄲與魏軍作戰,孫臏不同意,他認為魏國攻趙,其精銳部隊必然都到前線去了,國內留守的盡是老弱兵卒。不如引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占據魏軍歸來的要道,乘虛而入,龐涓必會撤邯鄲之圍前來自救。這樣,齊軍不僅能救趙,而且還能使魏軍疲於奔命。齊軍則以逸待勞,可獲大勝。田忌依照孫臏的計策進軍魏國都城。龐涓得知後急忙帶兵來援救。孫臏指揮齊軍撤退,在桂陵設下埋伏。龐涓對孫臏很惱怒,帶兵追來。結果齊軍以逸待勞,大敗魏軍,解了趙國之圍。龐涓逃回魏國,老實了幾年。
齊魏桂陵之戰後,韓國趁火打劫,出兵侵占魏國兩座城邑。魏玉隻得改變戰略,和趙國和好,準備騰出手來對付乘人之危的韓國。經過13年的休養生息,魏王與龐涓自以為國力大增,於是決定討伐韓國。
公元前341年,龐涓親率大軍代韓,又是采取當年伐趙的戰略,直攻韓國都城。韓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和孫臏率軍救援韓國。孫臏再用當年之計,不奔韓國,而去攻打魏國都城。龐涓又氣又怒,回兵來救。
孫臏這次將伏擊龐涓的地點選在了馬陵。但龐涓有了上次的教訓,進兵很謹慎。如何保證龐涓率軍進入齊軍在馬陵的伏擊圈呢?孫臏前無古人地想出了“減灶法”:令齊軍在後撤的第一天用土壘十萬灶做飯,第二天則減為五萬灶,第三天減為三萬灶。龐涓追趕齊軍三日,見齊軍由十萬灶減為三萬灶,大喜道:“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才不過三天,士卒已經逃亡過半了。”於是他留部將率步兵跟在後麵,自己則隻車騎兵加快速度向齊軍追去。在龐涓看來,孫臏不除,始終是他的克星。如今齊兵逃亡過半,正是一舉殲滅齊軍、除掉孫臏的絕好機會,因此,龐渴求戰心切,不顧一切地貿然進入齊國境內。
孫臏派弓箭手萬名埋伏於馬陵狹道兩旁的山上,並將道旁一棵大樹砍去樹皮,寫上“龐涓死在樹下”六個大字,與弓箭手們約定,待樹下有火光,即萬箭齊發。日暮時,龐涓果然追至馬陵道。他見道旁有棵大樹被砍去樹皮,露出了白色的木質,上麵隱約寫有字跡,心中疑惑,命人打火照之,見是“龐涓死在樹下”幾個大字。
龐涓尚未讀完這幾個字,埋伏在兩側的齊軍已經萬箭齊發,魏軍中箭者不計其數,頓時亂成一團。龐涓倉促應戰,但為時已晚。魏軍多已被亂箭射死,屍體狼藉,齊軍正從前後左右包圍過來。龐涓知道今日已是很難幸免,走投無路之際,隻好拔劍自刎。死前還頗有不甘,歎道:“就這麽成就了孫臏這小子的名聲!”
馬陵之戰後,孫臏名揚天下,成為各國畏懼的軍事家。他功成身退,總結自己的軍事經驗,留下一部《孫臏兵法》,然後離開齊國,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