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二章 國畫大師張大千

  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在藝術上他是一位多麵手,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1899年5月10日,張大千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他是家中的第八個男孩,原名張正權。他自幼跟母親學畫,從小就表現出這方麵的天賦。

  張大千12歲的時候,父親因事錯怪了他,他一氣之下,和鄰居家的一個小夥伴負氣出走。當天晚上,他們便來到15公裏以外的一個小鎮,兩個人蜷縮在人家的屋簷下過了一夜。第二天,兩人肚子餓得咕咕叫,身上卻沒有一文錢,怎麽辦呢?最後,還是張大千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拖著夥伴,走進一個農家小院,對一位正在曬太陽的老漢說:“大爺,我給你老人家畫花鳥、寫對聯,要不要?”老漢一聽這孩子口氣好大,來了興趣,樂嗬嗬地跟他打趣:“收不收錢呀?”“不收錢,就是我們肚子餓了,畫完之後給個餅吃。”

  老漢更樂了,他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想看看這個毛遂自薦的孩子到底有啥本事。老漢找出兩張紅紙;要張大千寫一副對聯。張大千略一沉思,然後揮筆寫道:“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是他從城裏一家飯鋪的柱頭上看來的。老漢一看心裏一驚,他從沒見過哪個小孩子能寫出如此工整、秀氣的字,當即叫兒子買來幾碗麵給張大千和他的夥伴吃。這樁新聞在村裏不脛而走,老漢的院子裏很快擠滿了來看熱鬧的人。

  張大千吃飽後,興致更高了。他在院子裏的八仙桌上,時而寫字,時而作畫,不一會兒就創作了一長串作品。村裏人開始對這個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孩子刮目相看,並紛紛上前求畫、求字。

  這是張大千第一次獨自用筆解決吃飯問題。

  1912年,從未進過學堂的張大千,背起書包,跨進了內江的華美初等小學堂。每天晚上,他都伏在雪亮的汽燈底下,先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然後再跟著母親學習繪畫。這時,他已經不再滿足於畫工筆畫,還經常照著家裏細瓷碗上的花鳥,山水,試著畫一些寫意畫。為了使他更快地提高繪畫水平,1914年,父親決定送他去重慶曾家岩的求精中學學習。

  在中學裏,身穿藍布長衫、腳蹬圓口布鞋的張大千,看上去簡直太土氣了,城裏那些穿洋布學生裝、蓄著漂亮的學生分頭的同學經常嘲笑他又土又傻。但很快同學們便改變了對張大千的看法,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繪畫水平也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1917年,張大千與二哥一同去日本學習繪畫和印染藝術。

  1919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門下學書畫,詩文。不久,竟然出人意料地去做和尚。他悄悄地在鬆江的禪定寺出家,拄持法師為他取了法名“大千”。起初他完全根據佛經,崇奉釋迦牟尼“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生活方式,過著清心寡欲而又艱苦的出家人生活。但他不肯燒戒,終於在舉行剃度大典的前一天,逃出了寺廟。逃出了寺院,他也並不是要還俗,他隻是想去另一家寺廟做和尚。途中在渡船時他隻有一個銅板付給船夫,不夠四個銅板的船資,他以為船夫會對出家人慈悲一點。誰知船夫見他隻是一個窮和尚,竟破口大罵,他惱怒之下,把船夫推到了水裏,岸邊看熱鬧的人紛紛大叫他是“野和尚”。這件事對張大千的刺激很深,他開始想到和尚不能做,沒錢的窮和尚更是不能做。

  在靈隱寺寄居兩個月後,張大千準備到上海與朋友會麵,卻被朋友“出賣”。剛下了車,就被聞訊趕來的二哥一把抓住,把他“押”回了四川。

  張大千回上海不久,二哥和他人創辦了一個藝術團體——“秋英會”,每年秋季,散居全國的會員紛紛聚集上海,賞菊、飲酒、作畫、題字、賦詩。

  這一年的秋英會上,張大千第一次跟著哥哥參加。他穿了一件綠色布衫,一握黑胡子飄垂在胸前,很得體地與前輩們打招呼,寒喧。大家要他當場作畫,他也不推辭,略作思索,便提筆飽蘸濃墨,幾筆畫出了兩株傲霜鬥寒的墨菊。然後又用工筆畫了一個古裝仕人,端著一隻酒碗在賞菊。最後他在畫上題了一首杜甫的絕句:“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而今九月至,自覺酒順賒。”各位老先生看罷,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連連讚歎,在這些前輩的鼓勵聲中,張大千又連畫了幾幅山水、人物、花鳥,展露了自己詩、書、畫三方麵的才能。就這樣,張大千在第一次參加“秋英會”就嶄露頭角,名聲大震,這年他隻有24歲。

  1925年,張大千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此後,以賣畫為生。

  1937年,日軍攻占北平後,張大千拒絕擔任日華藝術畫院院長等職,拒絕借出所藏字畫辦畫展。後被日本憲兵隊關押一個多月。

  1941年,他遠赴甘肅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麵壁近三年,刻苦異常。通過這三年對古代優秀繪畫藝術的學習和揣摩,他把敦煌藝術運用於現代作品之中,將中國人物畫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時他的修養更全麵了,畫風也發生了轉變,善用覆筆重色,其所回的層巒疊嶂的大幅山水畫,豐厚濃重,把水墨和青綠融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畫風。

  張大千的敦煌之行不僅對他的畫藝精進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對敦煌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將敦煌壁畫介紹給世人,使世人得以窺見我們的國寶藝術;而且他的敦煌臨摹畫在我們民族藝術上另創了一個新境界。

  1950年以後,他先赴印度講學,以後萍蹤萬裏,漂泊不定,先後在阿根廷、巴西、香港等地居住,還曾在巴黎會見了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

  1959年,他漫遊歐洲,又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發明了潑墨山水,達到了深厚、華潤而又風姿瀟灑、秀逸的境界,為現代中國藝術史添加了精彩的一頁。

  從20世紀40年代起,張大千來往於亞洲、歐洲、美洲等地,舉辦了很多次畫展。

  蜚聲國際,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中國國畫大師”,也為介紹和宣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3年,張大千在中國台北去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